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律師聊民法典

律師聊民法典

發布時間: 2023-04-13 05:44:06

1. 聊民法典114:對他人生命危險的救助義務,以法定有義務為前提

《聊咐蘆民法典系列》是律師的讀民法典筆記
聊民法典114:對他人生命危險的救助義務,以法定有義務為前提
第二章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
這三項權利,在學術上被稱為物質性人格權,它們是精神性人格權的基礎,在人格權各項權利中居有最高地位。
第一千零二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規定的是「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民法通則》是將生命權和健康權合二為一。2009年12月26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將生命權和健康權分立開來。2017年3月1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延續了《侵權責任法》的這個分立的方式。
所謂「生命安全」,是指保持其生命和防止他人危害自己生命的權利內容。
所謂「生命尊嚴」,是指自然人在主體資格存續期間的尊嚴,包括生的尊嚴和死的尊嚴。
生命權,是一種絕對權,生命權權利主體之外的所有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都作為生命權的義務主體,都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權」的法定義務。
第一千零三條自然人享有身體權。自然人的身體完整和行動自由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身體權。
在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中,並沒有身體權的規定。2001年頒布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提出了身體權的概念。2017年頒布的《民法總則》第110條第1款首次在立法中將身體權予以明確規定。
捐獻器官、獻血這類行為,通常也被理解為是自然人對自己身體部分的支配權,也屬於身體權的內容。
接受器官移植,或者在體內安裝了設備設施並與體內器官密切相連,這些部分也都被視為身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那些附帶安裝的並且易於拆除的,比如可拆的假牙、假肢,是否屬於身體的一部分,有觀點是認為不是身體的一部分,因此不在身體權的客體之內。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有些太保守了。當然,還沒有查到實際的案例。
身體權和下一個條文規定的健康權,有聯系,但是有區別。法院在相關侵權案件審理時,假如侵犯身體造成健康受損,那麼會按照侵害健康權來論。 假如假犯身體但是沒有造成健康受損,比如把某人的長發剪掉了,那麼會按照侵害身體權來論。
第一千零四條自然人享有健康權。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權。
明確包括「心理健康」了。
第一千零五條自然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受到侵害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的,負有法定救助義務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及時施救。
本條是新增的立法內容,關於法定求助義務的規定。
這個立法內容,也是對於前幾年關於救助他人的社會討論的一種回應。
個人理解,這個立法規定,表面上是規定了哪些人負有救助他人生命健康的義務,實質上是規定了「除非有法定救助義務或者約定義務,否則的話,普通人沒有救助他人的法律義務」。
我之所以這樣理解,那是因為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雖然沒有概括性地規定法定救助義務,但是各種特別法中都有對於特定人員和組織的具體法定救助義務的規定,這並不是什麼新的內容,以往在法律實踐中也早就涉及到這類法定救助義務的認定問缺簡游題。即使沒有《民法典》本條的規定,那些有著法定救助義務的組織和個人,仍然需要履行法定救助義務。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四十四條中有規定「......消防隊接到火警,必須立即趕赴火災現場,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撲滅火災。」,第四十五條中有規定「消防救援機構統一組織和指揮火災現場撲救,應當優先保障遇險人伏銷員的生命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三條規定「醫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醫療執業水平,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傷、保護人民健康的神聖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船長在不嚴重危及本船和船上人員安全的情況下,有義務盡力救助海上人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規定「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並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位置。乘車人、過往車輛駕駛人、過往行人應當予以協助。......」,等等。
依據《民法典》本條的規定,沒有法定救助義務的人和組織,除非有約定之外,就沒有救助他人生命健康的法律義務。這是否會造成社會救助意願的下降呢?
我認為,並不會。對他人給予生命健康方面的救助,當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社會風氣。但是,這種社會風氣的促進,是不太可能通過給普通人加設法律義務來實現的。
從經驗來看,想要促進人們去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是設置「獎」的制度,而想要阻止人們去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是設置「罰」的制度。比如國家的退稅等稅收優惠制度,自然就會促進企業在經營方面達成某種目標。而過去反復在社會上下教育宣傳的酒駕問題,通過立法設立重罰的制度,沒幾年就在整體上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這個道理,不僅在國家立法層面是如此,小到企業內部的制度也是如此。很多企業里,在制度設計方面,之所以會出問題,就是把這個方法用反了。有的企業設立懲罰機制,試圖促進員工去做某件事情的積極性;而有的企業設立獎勵機制,想要禁止某些行為。這都是違反人性的,效果就像是緣木求魚一樣。
想要促進社會上人們對於其他人生命健康處於危險時的救助風氣,依靠加設法定義務並在義務沒有盡到時進行追責的想法是不合適的。只有建立足夠強度的獎勵和保護措施,才有可能達成促進人們之間相互救助的風氣。
所謂足夠強度的獎勵和保護措施,也就說不僅要讓義務救助他人的人免受到損失,而且要提供足夠多的獎勵,同時還要對救助者被反誣、被報復提供充足的保護,社會上普遍認知達到認為救助他人是沒有後顧之憂的、甚至是有好處的。只有這樣的社會狀態,才可能實現那種社會上人們之間積極救助的風氣。現狀,離這個目標還是有相當距離的。目前確切的制度機制只有見義勇為獎勵制度和民法上的無因管理制度,而且獎勵不高,經常補足不了損失,時不時讓觀者感覺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感覺 。
第一千零六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
捐獻,這個詞語自帶了「禁止有償」的意思。
關於器官捐獻,目前行政法規有2007年國務院頒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七條規定「人體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公民享有捐獻或者不捐獻其人體器官的權利;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或者利誘他人捐獻人體器官。」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據前款規定同意捐獻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訂立遺囑。
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決定捐獻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本條第二和第三款內容,和《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八條內容基本一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八條規定「捐獻人體器官的公民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公民捐獻其人體器官應當有書面形式的捐獻意願,對已經表示捐獻其人體器官的意願,有權予以撤銷。公民生前表示不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的,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捐獻、摘取該公民的人體器官;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的,該公民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獻該公民人體器官的意願。」。
第一千零七條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
違反前款規定的買賣行為無效。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三條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器官,不得從事與買賣人體器官有關的活動。」,《民法典》禁止買賣的客體,還包括了人體細胞、人體組織和遺體。

2. 律師談高空拋物:民法典草案通過後,「一人拋物,全樓賠償」局面將扭轉

近年來,高空拋物致人損傷案件屢屢發生,「頭頂上的安全」成為社會焦點。一些案件中,由於難以確定肇事者,最終判定全樓業主和物業共同賠償。「一人拋物,全樓買單」的情況引發熱議,特別是對於無辜業主來說,為他人的行為買單實在想不通。
5月22日上午,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針對上述問題,草案在《侵權責任法》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擴展和完善。草案通過後,將會給大家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與變化?對此,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太琨創始合夥人、太琨律成都所主任朱界平律師。
草案在《侵權責任法》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擴展和完善
《民法典(草案)》在《侵權責任法》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擴展和完善。朱界平指出,草案增加了禁止性規定,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因而,要求每一個人都負有這樣的法定義務。草案從建築物拋擲物品或者墜落物品造成損害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任何人違反「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的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建築物上墜落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都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侵權人就是拋擲物品的行為人,或者墜落物品的建築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
草案中明確了補償人的追償權,出於道義或者出於對受害人的保護和救濟,責令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對其中的無辜者由於缺少事實和公平原則的依據,因而在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後,如果已經查到了真正的侵權人,就應當將責任轉移給真正的侵權人承擔。補償人的追償權意味著給與補償行為是墊付行為,如確定加害人,可追償,而不再是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連坐」。
草案還明確建築物管理人的安全保障義務,《民法典(草案)》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建築物管理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建築物管理人是建築物的管理者,即物業管理企業或者管理人,他們對建築物的安全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拋擲物品或者墜落物品致人損害情形的發生,保障公眾的安全。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仍應由受害人一方來承擔安全保障義務人具有過錯的舉證責任,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否則不能適用過錯推定的嚴格責任。
草案中新增機關的調查義務,規定有關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只有在動用偵查手段仍然查不清具體侵權人的,才可以讓可能造成損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且對行為人享有追償權。
朱界平:草案通過後,「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局面將改變
草案通過後,「一人拋物,全樓賠償」的局面能否得到改變呢?朱界平律師說,對於物業公司而言,以前只有在高空墜擲物屬於物業公司管理的小區公共所有部分情況下,物業作為公共部分管理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應該承擔責任,其它情況,物業很難承擔責任。現在只要發生高空墜擲物,建築物管理人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發生,而未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此,草案加大建築物管理人的責任。
對於業主的影響,發生高空墜擲物,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查清違法行為人。只要公安機關的介入,就會將絕大多數高空拋擲物損害案件的行為人予以查清。即使查不清侵權人,能提出自己不是侵權人的證據,如拋擲物,家中沒有該物品、事發家中無人、物理學規律證明不可能等等證據。最後,如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時,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其補償是墊付性質,查清真正侵權人,還可追償。草案中關於墜擲物規定,加大找出真正侵權人賠償的力度,減少無辜業主補償的可能性。

對於當事人的影響,依照《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定判決後所有業主承擔給予補償或者承擔連帶責任的判決,業主自己沒有拋擲行為,卻讓自己承擔補償責任,其內心不滿,拒不執行判決。如重慶煙灰缸案,20年內僅3人賠償。依照《民法典(草案)》,發生高空墜擲物,公安機關查清侵權人,如無法查清,由可能加害人補償。物業公司管理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也要承擔責任。上述有關規定無疑極大保障當事人的利益。
朱律師認為,草案關於墜擲物規定減少無辜業主補償的可能性。只有滿足公安機關找不到人,有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才能由全樓補償,其補償也是墊付性質,查清侵權人,還可追償。
朱界平說,以前發生高空拋擲物,不能查明誰是真正的加害人,有可能加害人實行補償責任的「連坐」,無疑是對高空拋擲物行為的縱容。如今明確有關機關的積極調查義務,採用刑事方法查清侵權人,如構成犯罪,還要追究刑事責任,這無疑對拋擲行為人有很大的震懾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從源頭上減少拋擲物事件,也保護好「頭頂的安全」。

3. 楊小珍律師分享《民法典》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9大影響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有人可能會說,我在《民法典》中沒看到有勞動法的規定啊,那《民法典》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有哪九大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民法典》與勞動法的關系

二、《民法典》擴大了用人單位的主體范圍

三、勞動者維權程序不變,依然是「一裁兩審」

四、合夥人提供勞動有無報酬看約定

五、員工提供虛假信息入職會被開除嗎?

六、員工提交了離職申請可以撤銷嗎?

七、員工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

八、用人單位有義務預防和制止職場性騷擾

九、勞動者職務行為致人損害,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後可追償

一、 《民法典》與勞動法的關系

舉個例子:丁佶生與阿里巴巴勞動爭議案,再審公司充分利用了誠信原則而勝訴。黑心老闆承諾工資

二、 擴大了用人單位的主體范圍

《勞動合同法》國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作為用人單位,《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合夥組織和基金會。《民法典》公司及各類企業等營利法人,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依法設立的慈善機構、宗教場所)等非營利法人,機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城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居委會、村委會等特別法人,以及業主委員會、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等非法人組織。

三、 勞動者維權程序不變,依然是「一裁兩審」

四、合夥人提供勞動有無報酬看約定

《民法典》第971條規定,合夥人不得因執行合夥事務而請求支付報酬,但是合夥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五、員工提供虛假信息入職是否必然導致勞動合同無效?

《民法典》第146條規定,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實踐中,員工提供虛假信息並不必然導致勞動合同無效,或者並不一定屬於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如果這些虛假的信息、資料對履行勞動合同、工作內容等沒有任何實質影響,認定勞動合同無效或者解除勞動合同,通常在法律上無法得到支持。

  如果用人單位將員工提供虛假信息這種違反誠信的行為作為嚴重的違紀行為,且在《入職登記表》上明顯標識「提供虛假信息入職者,一經發現立即開除「,那麼員工提供虛假信息入職,則會導致勞動合同無效或被用人單位解僱。

六、員工能否以重大誤解主張撤銷提交的辭職申請或者簽訂的協議?

《民法典》第147條規定,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實踐中,以「重大誤解」為由要求撤銷的通常有以下三類情形:

1.員工提交辭職申請之後,稱懷孕、生病要求撤銷辭職申請;

2.員工簽訂協商解除勞動合同補償協議之後,以懷孕、生病、工傷主張協議無效;

3.合同期滿公司終止勞動合同,員工以懷孕、生病主張繼續履行勞動合同。

七、員工個人信息及隱私保護

1、案例:京東梳理員工親屬關繫上微博熱搜

2019年3月19日下午,有京東員工爆料,京東要求員工梳理親屬及同學關系,名義是「管理需要」,並要求當日下班前提交。具體范圍包括:

1、配偶:包含情侶及訂婚關系;

2、直系血親;

3、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配偶關系;

4、近姻親關系;

5、同學(自小學起)。

原本一條簡單的人事要求,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幾個小時就上了微博熱搜。

大多數網友在微博評論中認為,京東這么做是為了摸清裙帶關系,京東開始內部自查,防止關系戶越來越多,類似公務員的迴避制度。

2019年3月19日17:50,京東發布聲明稱:這次對京東員工親屬和同學關系梳理是一個日常管理舉措,旨在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建立一個人際關系簡單透明、晉升更加公平的職場環境。

上述案例就涉及到用人單位知情權與員工個人信息和隱私,那《民法典》有哪些規定呢:

《民法典》第1032條: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民法典》第1034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民法典》第1035條: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

對用人單位管理建議:

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用人單位與員工之間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人事人員在員工入職前背景調查、入職、在職和離職都涉及要接觸員工的個人信息甚至員工個人隱私,用人單位的知情權與員工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之間可能會產生沖突。

用人單位在收集員工個人信息前最好徵得其同意,必要時讓職工簽署《個人信息採集同意書》,用人單位在日常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務必妥善存儲和保管職工的個人信息,不得隨意進行公開,企業內部的更衣室、浴室、洗手間、宿舍均屬於私密空間不得安裝攝像頭等。

必要的話,用人單位可以考慮建立《員工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規定》、《利益沖突申報制度》等規章制度,當然,規章制度的建立仍然要遵守合法、民主和公示的程序。

八、 用人單位有義務預防和制職場性騷擾

《民法典》第1010條規定,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

由此可見,盡管用人單位不是實施性騷擾的直接責任人,卻負有監督管理之責,對於性騷擾行為,單位應該負什麼責任、應建立怎樣的防性騷擾機制,目前《民法典》尚未明確,需要未來法規或司法解釋作出進一步的細化。

2018年12月12日,最高院將「性騷擾責任糾紛」列為新增案由。

《民法典》第一次對性騷擾進行了界定,明確了實施性騷擾應承擔法律後果,也明確了用人單位負有採取措施防範性騷擾發生的法定義務。

《民法典》實施後,性騷擾責任糾紛案件當事人會將用人單位列為共同被告!

九、 勞動者職務行為致人損害,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後可追償

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16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對比可以發現,現行規定下勞動者履職給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只有雙方勞動合同有特別約定時單位才可以按照約定追償,沒有約定則缺乏維權依據。而《民法典》實施後,勞動者履職中因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單位造成損失的,單位在對外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直接依法向勞動者追償。對勞動者來說,工作中更加要謹慎、用心,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履職,否則賠償風險增加。

熱點內容
淘寶買家掉包不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7 02:24:31 瀏覽:289
三國司法 發布:2024-12-27 02:19:29 瀏覽:680
筆跡鑒定復印件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7 02:17:49 瀏覽:157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案例教程 發布:2024-12-27 00:24:58 瀏覽:459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7 00:00:18 瀏覽:832
佛法治癒癌症晚期病例 發布:2024-12-26 23:19:22 瀏覽:469
民法典想法 發布:2024-12-26 23:17:47 瀏覽:89
合同法解釋二26條 發布:2024-12-26 23:02:32 瀏覽:451
流浪人員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6 22:18:05 瀏覽:568
新合同法質保金2017 發布:2024-12-26 22:10:01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