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北漢司法局

北漢司法局

發布時間: 2023-04-14 00:28:46

Ⅰ 內蒙古公安司法機關招錄公務員進入體檢公告

關於全區公安司法機關2008年招錄公務員

部分職位遞補人員進入體檢考察范圍的公告

根據《全區公安司法機關2008年公開考試錄用公務員簡章》有關規定,現將首批部分招錄職位遞補進入體檢考察范圍的人員予以公告,請其中報考公安機關、監獄、基層司法所職位的考生盡快分別與自治區公安廳、監獄管理局、招考職位所在的盟市司法局和人事局聯系體檢有關事宜。

聯系電話:自治區公安廳0471-6550030

自治區監獄管理局0471-2399905

烏蘭察布市司法局0474-8320231

呼倫貝爾市司法局0470-8217960

內蒙古自治區人事廳

二○○九年一月十五日

遞補進入體檢考察范圍人員名單

姓名
准考證號
總成績
名次
報考職位
報考部門

斯琴
10125020106
64.308
2
法醫(1115901)
陳巴爾虎旗公安局

佟紅艷
10122012121
62.408
3
法醫(1117401)
阿爾山市公安局

孫志斌
10104031002
63.64
4
巡警(1119501)
赤峰市元寶山區公安分局

王聰慧
10108093601
62.06
4
監區(1310105)
內蒙古呼和浩特第一監獄

徐小軍
10125021405
65.532
3
監區(1310108)
內蒙古呼和浩特第一監獄

溫建江
10108090506
60.74
5
財會(1310302)
內蒙古襲猜呼和浩特第三監獄

李黎
10108111204
62.804
2
秘書(1310401)
內蒙古呼和浩特第四監獄

珊娜
10108113721
64.392
4
財會(1310507)
內蒙古第一女子監獄

哈森高娃
10108031116
63.84
3
醫生(1310511)
內蒙古第一女子監獄

李漢平
10108111922
59.352
13
監區(1310914)
內蒙古包頭監獄

任向東
10102082403
60.544
10
財務(1310919)
內蒙古包頭監獄

張玉彬
10104050811
61.592
2
監區(1311201)
新西老弱病殘管梁禪察教隊

楊慧
10126010526
62.408
5
秘書(1311608)
內蒙古烏塔其監獄

蘇木雅
10125021502
65.264
2
科員(1223801)
豐鎮市隆盛庄鎮司法所

邢俊芳
10108103616
62.068
2
科員(1225201)
察右中旗宏盤鄉司法所

伊日貴
10108111005
57.852
2
科員(1228301)
涼城縣蠻漢鎮司法所

吳欣倩
10108120706
64.1
2
科員(1223401)
集寧區常青司法所

馬平
10121024717
65.4
2
科員(1234801)
牙克石暖泉街道辦事橡茄處司法所

Ⅱ 從長江紫都2期到後湖歡樂迪怎麼坐車

根據網路地圖信息,兩地坐車路線如下:
長江紫都2期位於武漢市武昌區長江路34號,就在長江邊上,靠近武漢市武昌區司法局白沙洲司法所。歡樂迪(後湖店)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後湖大道與建設大道延長線交匯處漢口城市廣場F4,在城市廣場的1號門附近。兩地相隔距離較遠,有弊坦21.6公里。具體坐車路線如下:
1、在八鋪街站乘坐地鐵5號線(武漢站東鄭蘆廣場方向),在徐家租叢桐棚站下車。
站內換乘地鐵8號線(金潭路方向)在趙家條站下車。
站內換乘地鐵8號線(金潭路方向),在趙家條站下車即可。

Ⅲ 司法局算什麼單位啊感覺怪怪的。

司法局是政府的司法行政機關。受黨委與政府的領導。司法局規格比法院、檢察院略低,是政府宣傳管理法律的專業職能部門。

直屬機構:律師協會、老幹部活動中心、市律師培訓中心、市法律援助中心等。

部門管理機構:市監獄管理局、市戒毒管理局、市勞動教養工作管理局。

代管機構:市法學會、法學雜志社。

(3)北漢司法局擴展閱讀

近年來,杭州市司法局認真貫徹落實司法部、浙江省司法廳關於加強司法鑒定機構「兩高四化」建設要求,嚴格規范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加強自身建設,加強各鑒定機構認真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拓展鑒定項目,引進技術人才,實現司法鑒定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2018年,全市16家司法鑒定機構、2家分支機構共辦理各類鑒定案件5.5萬件,同比增長36.2%。

1、加強管理促規范

(1)推進「兩高四化」機構建設。指導鑒定機構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通過新成立鑒定機構、新增鑒定項目,提升司法鑒定機構實力。2018年,新成立浙江工商司法鑒定中心、浙江省環科院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所兩家機構,杭州司法鑒定執業范圍涵蓋「四大類」十二個鑒定項目。

(2)開展「雙嚴十二條」專項整改。按照《浙江省司法鑒定貫徹「兩嚴格」文件開展整改工作方案》要求,加強司法鑒定執業活動專項督查。完善司法鑒定行政審批初審,對少數年紀大、已無法勝任鑒定工作和出庭作證工作的司法鑒定人建議司法鑒定機構轉聘為專家顧問,全年注銷鑒定人12名。

二、立足職能促服務

(1)全面進駐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制定杭州市司法鑒定進駐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計劃,杭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新設立司法鑒定檢查室,桐廬、建德、淳安等3個縣(市)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全部完成司法鑒定機構進駐,緩解偏遠地區群眾鑒定難問題。

(2)扎實開展「在線鑒定」。認真對接相關法院,做好餘杭在線鑒定平台的在線鑒定工作,全市14家司法鑒定機構接入平台。2018年,共完成各類鑒定案件1300餘件,鑒定時間縮短三分之二。全市各司法鑒定機構完成注冊登入「浙江法律服務網」,提供在線預約服務,共辦理在線預約各類鑒定案件1100餘件。

(3)高質量做好重大案件的司法鑒定。指導浙江迪安司法鑒定中心、杭州華碩司法鑒定中心等機構對照業務范圍,配合交警部門,全力調動司法鑒定機構的技術力量,委派機構骨幹技術人員承辦案件,高質量、高效率完成「7·30」「8·12」等交通事故鑒定案件工作。

三、落實保障促發展

(1)打造高水平實驗室。全市各機構投入500餘萬元用於實驗室建設。浙江漢博司法鑒定中心采購世界頂級的文書鑒定「雙八」文件檢驗平台(VSC8000超級文檢工作站、奧博8000筆跡量化檢驗工作站),成為全國首家配備「雙八」文件檢驗平台的司法鑒定機構。

(2)實施隊伍能力提升工程。認真組織開展全市司法鑒定人教育培訓等活動,提升司法鑒定人的職業道德、執業紀律和執業能力,2018年杭州市23篇司法鑒定案例在「12348」中國法網刊登。在全省優秀司法鑒定案例評選活動中,杭州市24篇案例獲獎,其中獲一、二等獎10篇,佔全省的75%。

(3)積極籌建司法鑒定協會。深入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精神,加強杭州市司法鑒定協會籌建工作,全面形成司法鑒定行政管理和行業管理兩結合模式。目前,已通過民政部門審核登記。

Ⅳ 古代有名的辦案部門都有哪些

從中央司法機構縱向沿革演進來看,秦漢最高司法機關是廷尉;漢代尚書開始參與司法審判;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司法機構名稱出現變化,北齊時正式設置大理寺,司法機關稱秋官大司寇或大理寺或廷尉,監察機構御史台的監督職能得到加強;隋唐演變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機構;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礎上增加了審刑院;元朝設大宗正府;明清時期的司法機關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現「廠衛」等特務司法機關,清代則設立了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司法機關理藩院和維護旗人利益特殊司法機構。

Ⅳ 遼陽市司法局招聘矯正助理員考完這么久了 怎麼還不上班呢

別著急,得一個月左右吧,我朋友考檢察院文員,也將近一個月才上班。

Ⅵ 古代司法部門叫什麼

刑部尚書,左右侍郎,主事,司官。大理寺(寺卿)
(一)司法機關
1.夏朝和商朝都是從原始社會進化而來的奴隸制國家,它們的司法制度尚未建立起來,但作為國家暴力機關監獄卻是存在的。
夏朝監獄的名稱有「圜土」、「均台」和「夏台」。
商朝監獄名稱有「圜土「、「羑里」和「囹圄」。
西周設中央司法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
中央司法機關包括:(1)大司寇,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2)小司寇,是中央直轄地區的司法機關。(3)士師,是國都之內的司法官吏。
地方司法機關包括(1)鄉士(2)遂士。
3.秦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是「廷尉」,它的主要任務是:(1)負責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2)審理地方送來的疑難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復審。
4.漢朝發展了監察機關和檢察制度。
(1)中央監察機關。
漢代中央設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為最高監察機關。長官為御史大夫,地位僅次於丞相,協助丞相總理國政,同是掌管全國的最高監察權。下設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屬官。御史中丞也叫御史中執法,下領侍御史十五人。
(2)地方監察機關有司隸校尉和州(部)刺史。
5.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唐朝,發展成為三大司法機關,即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1)大理寺是唐朝的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2)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
(3)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逢大案,常有大理寺卿會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叫作「三司推事」。 6.宋初除按唐制,在中央設刑部及大理寺分掌司法以外,又於建隆年間在宮中設置審刑院。規定:凡大理寺審判的案件,經刑部復核後,須送審刑院詳議,再奏請皇帝批准。可見,審刑院就是為了加強皇帝對司法權的直接控制而建立的。
7.明朝的司法機關,中央仍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但就其職責而言,與唐、宋有所不同:大理寺不主管審判,而專掌復核,凡是刑部、都察院審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復核,有權駁令更審,或請旨發落;刑部主管審判,受理地方上訴案件和重案,也審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為監察機關,監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動;也握有一定的審判權。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由御史、大理寺官員和刑部官員共同審理的,謂「小三法司會審」;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共同審理的,謂「大三法司會審」;審判後送皇帝裁決。如遇特別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同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及通政使共同審理,清代叫「九卿會審」,是中央的最高審級,但判決仍須奏請皇帝核准。明朝在司法制度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廠衛干預司法。統治者為了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在常設的普通司法機關之外,又設立了廠衛特務審判機構。衛指錦衣衛,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合稱廠衛,是明朝特有的特務司法審判機構。錦衣衛是由保衛皇帝人身安全的侍衛親軍組成的,是皇帝貼身的禁衛軍。東廠、西廠、內行廠,是由專門服侍皇帝及其後妃的宦官成員組成的另一特務司法審判機構。
8.從1906年開始,在中央,清政府把原來掌管審判的刑部改為法部,專門負責司法行政;把原來掌管案件復核的大理寺改為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判,同時負責解釋法律、監督各級審判;設立總檢察廳,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取消都察院。
9.南京臨時政府為貫徹三權分立,實現司法獨立的資產階級法治原則,中央設「臨時中央審判所」(亦稱「裁判所」),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
10.北京政府司法機關體系龐雜,法院有普通法院、建立司法法院、特別法庭、平政院之分。11.南京國民政府最高司法機關是司法院。司法院之下設立各級法院。法院有普通法院、特別法庭之分。普通法院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三級,行三級三審制。特別法庭是據特別法規而設置的,行法西斯審判制度。
(二)審判制度
1.西周審理時,「以五聲聽獄訟」。所謂「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這種察顏觀色的審訊方法,盡管還不太科學,但它是奴隸主階級在長期司法審判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最早對犯罪心理分析的嘗試,所以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採用。
5.從秦簡上看,秦朝案件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其中公室告屬於受訴案件,而非公室告則不予受理。「公室告」是指對家庭以外其他人犯有殺人、傷害、盜竊的,就是危害國家和公共利益,也即對整個統治秩序的侵犯,這類案件必須要向官府告發,官府必須受理。「非公室告」指的是子女盜竊父母的錢財或者主人擅自殺死、傷害或「髡」子女、臣妾一類的案件,這類案件僅限於有血緣關系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上述行為和主人對奴婢的侵犯行為。如果這類案件告發到官府,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堅持告發,則判處告發人有罪。
審訊後,作出判決,向當事人宣讀判決書,即「讀鞫」。如果當事人服罪,則執行判決。如果喊冤,不服罪,則可以請求再審,叫做「乞鞫」。
6.漢代出身出現了春秋決獄。
所謂《春秋》決獄,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法律根據,從而把儒家經典法律化。
7.明清時期審判制度有較大發展。秋審是復審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種制度,因在每年秋季舉行,故名「秋審」。清律規定:凡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應立即處決的,叫「斬立決」或「絞立決」,如危害性較小或有可疑者,暫判「斬監候」,或「絞監候」,緩刑處決,延至秋天由九卿會審。會審包括秋審和朝審」。
此外,還有「熱審」,是指每年小滿後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辦司(稱作「小三司」)審理發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的審判活動。
8.清末的司法審判制度體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典型的兩種制度是領事裁判權和會審公廨。
9.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仿照西方文明的審判方式,對專制野蠻的封建審判制度加以改革,其主要內容之一是廢除刑訊體罰。
10.南京國民黨政府審判制度包括:
(1)「一告九不理」,即對九種提起的訴訟不予立案處理。
(2)「自由心證」。即對證據的取捨和對證明力的判斷,法律不預先規定,由法官據其法律意識和內心確信,自行判斷。這是仿效資產階級國家法律原則而確定的一項審判原則。
(3)「不幹涉主義」。這是民訴中採用的一項訴訟原則,即訴訟活動依當事人意思決定,不得就當事人未申明的事項判決,一切全憑當事人意思行事。
12.在抗日戰爭時期,馬錫五把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到審判工作中去,創造了一種司法民主的嶄新形式,即馬錫五審判方式。其的特點:一是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是求是地了解案情;二是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意見;三是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馬錫五審判方式為整風運動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群眾智慧是其產生的力量源泉。它的出現、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爭訟促進團結,利於生產保證抗日,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落到實處。

Ⅶ 唐朝的官職從大到小是怎麼排的

唐代官制

唐五代的政治和經濟概況
隋末農民起義推翻了隋王朝,為封建政治的改革開拓了道路。唐朝的建立者李淵、李世民,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革除弊政,以謀求新皇朝的長治久安,經過三十多年的勵精圖治,使李唐王朝逐漸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李淵在位時期,國家重新統一,社會漸趨穩定,典章制度初具規模,這為「貞觀之治」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從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的二十三年,是唐太宗統治時期,史家稱之為「貞觀之治」。唐太宗即位初期,在政治上進一步聯合各地主集團,健全法制,整飭吏治,提高國家機關的行政效能。在經濟上實行「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的政策。

貞觀初年,李世民首先著手改組中央機構,逐步把李淵時期的一些思想保守的宰相陳叔達、蕭瑀、宇文化及等免職,先後任命原秦王府的寵臣高土廉、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為宰相,並起用了李建成的幕僚魏徵、王珪、韋挺等人為諫官,接著又提拔他們擔任尚書左右丞或宰相。他除了把建成、元吉的親屬處死外,其他屬官一律赦免。李世民對政敵屬官採取這種政策,不僅搜羅了一批有才能的人為自己效力,也迅速消除了來自反對黨的阻力,穩定了政局。

唐太宗非常重視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他對大臣說:隋朝所以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是當時皇帝「不肯信任有司、每事皆自決斷」,使得群臣有意見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而已。」他很注意選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凡事都要交給百司商量,然後經宰相籌畫,諸事穩妥,才能上奏施行。所以舊史稱唐朝政府處決政事「鮮有敗事」。貞觀初年,還針對武德後期民少官多的弊端,精減國家機構和官員,唐太宗說:「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命令房玄齡精簡中央文武官員,據《資治通鑒》卷192的記載,中央官員由武德時期的2,000多人減為643員。地方行政機構也予以裁並,因山川形勢之便,分全國為十道。

貞觀時代,很注重立法。唐太宗即位以後,多次組織名臣和法學家研究立法和司法制度。他說:「國家法令,惟須簡約,不可一罪作數種條」。根據這種精神,對《開皇律》作了重要的刪改,除去大辟罪92條,死罪大半,其餘則刪煩去蠹,變重為輕的條文也很多。當時對判死刑很慎重,據《貞觀政要》卷8記載,規定「在京諸司奏決死囚,宜二日中五復奏,天下諸州三復奏」。唐太宗還認為法令不能經常變化,因為數變則煩,使「官長不能盡記,又前後差違,吏得以為奸。」所以,唐前期的法律體系經貞觀初年修訂後,就基本確立,沒有大的變化。為了保證法律的執行,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司法機關,中央主管刑法和審判的是刑部和大理寺,地方州、縣設有專管司法工作的官吏,刺史和縣令都親自掌管審判事務。

唐太宗還從前朝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如果從皇帝到各級官吏不認真奉法,任何完備的立法和司法制度都是空文。《魏鄭公諫錄》卷3載,他曾對朝臣說:「朕見隋煬帝都不以官人違法為意,性多猜忌,惟慮有反叛者。朕則不然,但慮公等不遵法式,致有冤滯」。唐太宗提倡守法,要求司法部門斷獄要依據律文。所以,有些大臣才敢於「犯顏執法」,與他激烈爭辯,糾正他任情用法的錯誤。由於貞觀時期重視立法和守法,法律的執行一般比較認真,官吏有犯法者必無赦免,貪贓者置以重法。《貞觀政要》說,當時「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這對鞏固唐初封建統治,起了積極作用。

在用人上,唐太宗曾說過:「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為了改善吏治,爭取各地主集團的支持,他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中央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地主勢力。其中有長期跟隨他的秦王府臣僚,有追隨李建成反對他的政敵,有關中軍事貴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唐太宗這個用人原則,曾引起了原秦王府一些沒有遷官的舊屬不滿。唐太宗批評房玄齡等人說:「用人但問當否,豈以新舊異情……才若不堪,亦豈以舊人而先用?」由於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拔人物不私於黨」,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就保證了唐初政治的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

唐初的軍隊是以府兵為骨乾的中央禁軍、邊軍和地方軍組成。軍隊直接由皇帝掌管,除緊急情況之外,凡發十人十馬以上,都要有兵部奉皇帝敕令頒發的魚符、木契。將帥不能長久專兵,「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貞觀時期,邊將領兵,一般是「三年一易,收其兵權」。這些制度都是為了保證軍權集中於皇帝,防止大將擁兵擅權。唐太宗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特別注意府兵的訓練。折沖府平時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士兵,「居常則皆習射」,每年冬季有一次試閱。有時唐太宗親自教射,中多者賞以弓、刀、帛,其將帥也進行考績。「由是人思自勵,數年之間,悉為精銳」。

唐初統治者恢復和完備了前代的府兵制度,這不僅加強了封建統治,而且有利於地主階級擴展經濟和政治力量。當時地主子弟是府兵的主幹,當府兵的可以免除賦役,有功勛的可以獲得勛品、勛田和陞官,戰爭中可以分得大量俘虜、財物。因此,唐初地主子弟一般都積極從軍,藉此陞官發財。府兵要自備部分兵甲、服裝、資糧,每年有幾個月的宿衛,對於貧苦農民來說,當府兵則是沉重的負擔。迫使農民不得不以逃亡他鄉、自殘肢體、投附寺院等方式來迴避征役。

唐太宗統治期間,實行以關中軍事貴族集團為主幹,聯合關東和江南士族,以及其他非士族地主的方針,鞏固了唐朝的統治。但是各地主集團中仍然存在著矛盾。以唐宗室為首的貴族官僚集團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隨著貞觀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那些非士族地主,不滿足於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要求擴大其政治經濟特權,因而和貴族官僚集團發生了沖突。到高宗時,這種斗爭開始激化。武則天正是利用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把李唐官僚集團的勢力打下去,逐漸掌握了國家大權而登上皇帝寶座的。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採取了嚴刑峻法,對付一切公開的和暗藏的反對派。她在朝堂上設置銅匭,接受告密文書,獎勵告密。各地告密者不論貴賤,都可以親赴京城,沿途受五品官待遇,到京後武則天親自接見。告密核實,封官賜爵;告密失實,並不反坐。於是,唐宗室貴族大臣多被告發,而不少告密者則成為飛黃騰達的新貴。武則天還重用武三思、武承嗣、周興、耒俊臣等一批酷吏,搜羅了數百名無賴之徒,專門以告密為能事。他們為了迫害政敵,廣泛偵察,羅織罪狀,嚴刑逼供,相繼誅殺唐宗室數百人,文武大臣數百家,地方將吏數千人。以致朝野上下籠罩著一片恐怖氣氛。被關殺的大批官僚,有不少是無辜受害者。

據《新唐書·則天皇後傳》載,武則天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不惜爵位,以籠四方豪傑自為助」。大量破格提拔士人和低級官吏。每年赴京應舉的人數不斷增加。她經常要大臣們薦舉人材。《資治通鑒》卷205載,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大臣們一次薦舉了130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由於勛賞太濫,造成「腓服眾於青袍,象板多於木笏」的怪現象;像拾遺、補闕這樣的官員,更是車載斗量了。

武則天對農民的反抗,除了嚴厲鎮壓和不斷檢括逃亡農民外,對徭役制度和戶籍制度也作了某些修改。天授二年(公元697年),她到洛陽,下令允許關內雍、同、太等州士族人稠地區,百姓無田業者,可以到洛州安置,前後遷移了數十萬戶,被遷的農民可以在當地開墾荒地,免三年租調。高宗死時,宣布百姓年滿五十歲者免除徭役,比以往六十歲免除徭役的規定縮短了十年,這些措施,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武則天統治的五十年間,封建國家所控制的戶口,從貞觀永徽初的380萬戶,增加到650萬戶。商業、交通出現了貞觀時期未有的繁榮。從這個時期開始,唐代進入了鼎盛時期。

神龍二年(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聯合禁軍將領,乘武則天病重之機,發動宮廷政變,逼武則天讓位給李顯。不久,武則天就死了。中宗復位後,張柬之等人遭到排斥,韋皇後、安樂公主和武氏近親結成一個腐朽的政治集團,控制了朝政,造成了更加腐敗的政治局面。這些人賣官鬻爵,只要交錢30萬,就給予皇帝的墨敕,斜封副中書,稱為「斜封官」。當時正員之外,用員外、同正、試、攝、檢校、判、知等五花八門頭銜,封授的官員多達幾千人。

貴族官僚集團還直接剝削大批「封戶」。中宗時受封的貴戚幸臣多達140餘家,封戶多至上萬戶,封地遍及五十四州,被剝削丁男在64萬以上。封家派有專官、奴僕收取租稅。當時封戶比較集中的大河南北地區,造成「百姓怨嘆」,「頗多流散」的慘況。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韋皇後毒死中宗,竊掌朝政。當年,相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利用禁軍的不滿,發動軍事政變,殺死韋後、安樂公主及大批武氏宗族、黨羽。恢復了睿宗李旦的帝位。睿宗也是一個昏庸的皇帝,朝政依舊腐敗不堪。景雲三年(公元712年),睿宗傳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玄宗。

唐玄宗即位後首先對混亂的弊政進行整頓。自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開元八年(公元720年),他相繼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為宰相。史稱姚崇治事明敏,處決政事迅速。《資治通鑒》卷210說他曾向玄宗提出「抑權幸,愛爵賞,納諫諍,郄貢獻」等建議,都被採納。在他執政期間,大量裁減中央機構的冗職,修立了各種制度,使「權歸於上」,消除了行政上的混亂。宋璟「善守法持正」,注意選擇官吏,隨材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對玄宗「敢犯顏直諫」,對下能「刑賞無私」。由於兩人同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安居。唐玄宗也很重視地方吏治,經常召見地方官員;規定了京官和地方官交流任用制度,使出入常均,盡量改變重內官輕外官的現象。為了表示重視地方官員的典選,唐玄宗有一次還親自殿試新授縣令,把其中四十多名考試成績低劣的人放歸。

害民極大的「食實封」制,這時改為政府向封戶徵收租調,封家至官府領取,禁止封家直接苛索封戶。唐玄宗還表示要除奢從簡,下令銷毀宮中的乘輿服御,金銀器玩,供軍國使用;規定天下不得採珠玉,織錦綉,停罷兩京及諸州織錦坊。唐玄宗一再要求地方官員注意兵役、徭役、租稅的均平征斂,重視農田水利的管理,隨時招撫逃亡人口;還經常發布特敕,緩征、減征、免徵民戶貸糧、租調、地稅。以保證國家收入和兵餉來源。

一度倡導儉約、焚珠玩、禁女樂的唐玄宗,到開元後期漸漸變成一個荒怠政事,沉湎淫樂的皇帝。同時,整個官僚機構也空前膨脹,官吏多達36萬餘人。這時,唐玄宗用的宰臣,盡是一幫巧於獻媚,善於逢迎,「專徇帝欲,不顧天下成敗」的姦邪之徒。「口有密,腹有劍」的李林甫,唐玄宗「任之不疑」,出任宰相達十九年之久,獨專朝政。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李林甫死,楊國忠繼任宰相,他與李林甫一樣,專事獻媚玄宗,身兼四十餘職,每件文書「但署一字,猶不能盡」。本來就不學無術的楊國忠,自然只好依賴胥吏代為處理公文,這就使已經腐敗無能的朝政,更加賄賂公行,紀綱紊亂。

玄宗還特別重用宦官,《舊唐書·高力士傳》說,「中官稍稱旨,即授三品將軍」。這些得寵的宦官權力極大,「監軍則權過節度,出使則列郡辟易」。地方官僚都竭力奉承,出使的宦官無不滿載回京。諸宦官中最得寵的是高力士,朝廷文武百官,都要巴結他,才能謀得高位。唐後期一百多年的宦官之禍,正是在這個時期種下根源的。

安史亂後,李唐政局每況愈下。肅宗即位後,召募中央禁軍,委派寵信宦官李輔國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後又兼任兵部尚書,執掌禁軍。此後,宦官把持朝政,成為嚴重的問題。這引起了一部分朝官的不滿,皇帝有時也不甘心受宦官的控制。朝官在皇帝的支持下,和宦官不斷發生激烈的斗爭。宦官的辦事機構在北面宮城,朝官的衙門在南面皇城,所以兩者之間的斗爭又叫做南衙和北司的斗爭。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順宗任命王叔文為起居舍人,翰林學士,王伾為左散騎常侍,翰林待詔。他們引進了柳宗元、劉禹錫、韓泰等人,在順宗的支持下,著手革除時弊,企圖奪取宦官集團的權力。但由於他們依靠的是一個身患重病的皇帝,手下只有少數所謂有識之士,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所以一遇到握有重兵的宦官勢力的反擊,永貞革新就失敗了。

憲宗被宦官殺死後,繼位的穆宗和敬宗,更是委政宦官,專以游樂為事。宦官在朝中的地位愈益鞏固,更加飛揚跋扈。敬宗因打罵宦官,結果也被殺死。文宗時,想改變宦官專政局面,但因宦官勢力已根深蒂固,已無法處置了。

唐後期,除了朝官和宦官的南衙北司之爭外,在朝官內部,也結成朋黨,排斥異己,從而引起官僚集團的派別斗爭,其中最突出的是以李宗閔、牛僧儒為首領的牛黨官僚集團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官僚集團的斗爭——史稱「牛李黨爭」。這些斗爭與傾軋,一直延續到李唐政權的覆亡。

梁、唐、晉、漢、周五個王朝,史稱五代。五代換了八個姓,十三個「君主」,但為期只有五十四年。統治的區域僅在黃河流域一帶(有時也包括四川在內)。五代的君主絕大部分是唐末的節度使,都是出身於武人,所以當時諸鎮及一般州郡刺史,皆以武人為之。因此,官吏不明治道,多為群小惑亂。正如《舊五代史·安重榮傳》所說的「自梁唐以來,藩侯郡牧,多以勛授,不明治道,例為左右群小惑亂。賣官鬻獄,割剝蒸民。率有貪猥之名,其實賄賂半歸於下」。這就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五代的刑罰也很嚴酷,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22《五代濫刑》條說;「五代亂世本無刑章,視人命如草芥。」如「族誅」之法,使「罪人之父兄妻妾子孫並女之出嫁者無一得免」。這是唐律所沒有的。此外還有腰斬、斷舌、決口、■(斷)筋、折足等刑。地方官也可任意制定刑罰和隨意殺人。《舊五代史·劉銖傳》說漢臣劉銖在青州(山東益都)「立法深峻,令行禁止。吏民有過,不問輕重,未嘗貸免。每親事,小有忤旨,即令倒曳而出,至數百步外方止,膚體無完者。每杖人,遣雙杖對下,謂之合歡杖,或杖人如其歲數,謂之隨年杖。」

紛擾的五代,到後周時才開始有了轉機。因為人民痛恨統治者對他們的過度剝削和殘酷壓迫,迫切要求安定和統一,所以在周兵打進北漢境內後,「其民爭以食物迎周師,控訴劉氏(北漢主)賦役之重,願供軍需助攻晉陽。北漢州縣繼有降者。」①周兵征南唐時,南唐人民因唐主「以茶鹽強民而征其粟帛,謂之博征,又興營田於淮南,民甚苦之」②及周師至,爭奉牛酒迎勞。充分說明了人民的願望。周世宗很了解這些情況,因此對人民作了一些讓步和有利的改革,對征服的土地也減輕了剝削。經過周世宗的一番整治,使民心得以安定,生產得以恢復,這就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中央官制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襲隋制。《新唐書·百官志》雲:「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體制,在唐高祖武德時期就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皇帝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操有對一切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皇帝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並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職官體系。在中樞機構中,制令機關、封駁審議機關與行政事務機關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務機關和事務機關的職責是很分明的,監察機構也很完備。此外,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品階勛爵制度。《新唐書·百官志》說:

其辯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以時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時,其制如此。

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代的職官制度也發生了變化。「使職差遣」逐漸侵奪了原來職官的權力,新出現的一些使職,使得原來的一套官僚體系發生了紊亂。他們占據了中央與地方的大部分權力。當時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國史補》所說的「為使則重,為官則輕」。這種現象對宋代官制也有一定的影響。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幾個系統:

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政事堂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新唐書·百官志》說:「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後來,因為唐太宗即位前雖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據《冊府元龜·宰相總序》說,自隋代以來,就有「或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並為輔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並假借他官之稱。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名稱不一,都是宰相之職。《舊唐書·李靖傳》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中書令(《百官志》作僕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辭極為懇切,唐太宗為之感動,說:朕觀古往今來,身居富貴,能知足者甚少。縱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猶自強居職位。公能識大體,精神誠可嘉。於是,太宗除下優詔,令其在家調養外,又命其疾小愈,兩、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貞觀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績為太子詹事(東宮百官之長),並特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使其與侍中、中書令一樣參預宰相職事。從此之後,就有「平章事」與「同三品」的銜號,就是品級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則,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職權,只有三公、三師及中書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以後,「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結果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而被擠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又有了變化。由於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所以就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與此同時,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基本是藩帥兼領,幾乎不單獨作為宰相來設置,因此,唐後期的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唐代初年,三省長官在門下省議事。這個議事地點稱為政事堂。《文獻通考·職官四》說:「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其後,高宗時的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為中書令,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並且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於後,「分曹以主眾務。」至此,政事堂已從「議事」之所變成宰相的辦事機關了。產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長官兼職的(因三省長官尚有本省常務),他們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就回本省辦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辦公機關。玄宗開元以後,宰相數量少了,其職位更為尊崇,基本上是專職的(楊國忠雖身兼四十餘職,但也以相職為主),於是就有必要設立一個固定的宰相辦事機關,並列五房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軍國大事經政事堂會議商定,奏請皇帝最後裁決;機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議論,他官不得預聞。在政事堂(或中書門下)議事的幾位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唐玄宗時,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他們之所以能專權用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竊居了「執政事筆」的職位。安史之亂後,肅宗鑒於相權集中而造成個人專斷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筆、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筆的制度,到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輪流秉筆,其用意顯然是在於防止宰相專權,但德宗以後,這個制度並沒有沿續下去,如穆宗、敬宗時的李逢吉,武宗時的李德裕都是獨秉國政的。宰相權力的大小,都是取決於皇帝(還有中晚唐時期的宦官)的態度的。

二、三省六部

唐沿隋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同樣是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家的政務,同時把原尚書省諸曹正式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秦漢以來封建國家中央官制不斷變化的結果。其組織較完備,分工較明確,是封建社會發展至成熟階段的一個標志。這些一直沿續到清代,基本上沒有改變。但有一點與明清不同的,唐代的尚書省有一個總機構,名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分管吏、戶、禮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丞處於行政監督地位,而左右司則兼有總務管理的性質。

唐代中書省(隋因避諱作「內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它們合稱為兩省或北省(尚書省稱為南省),長官為中書令、侍中,開元時皆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中書省與門下省同秉軍國政要,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後付尚書省頒發執行。門下省如果對中書省所草擬的詔敕有異議,可以封還重擬。凡中央各部、寺、監及地方各部門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認可以後,方送中書省呈請皇帝批閱或草擬批答,門下省如認為批答不妥,也可駁回修改。唐太宗非常重視中書、門下兩省在中樞政務機構中所發揮的作用,他曾多次稱中書門下為「機要之司」。《資治通鑒》卷192記載:他於貞觀元年十二月對群臣說:

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然駁正。人心所見,至有不同,苟論難往來,務求至當,舍己從人,亦復何傷!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

可見唐太宗非常注意集體的智慧,防止個人專斷而造成「兆民之深患」。中書、門下協助皇帝決定大計方針,就是防止個人專斷的有效措施。

中書省,置中書令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書省為西台,中書令稱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書省為鳳閣,中書令稱內史。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稱紫微令。後復舊稱。中書令為一省之首官,《新唐書·百官志》雲:「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又置侍郎二人,正三品,為中書令之副,參議朝廷大政,臨軒冊命,若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疏而奏之。又置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書省的骨幹官員,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因其所掌皆機務要政,故特規定四條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緩,禁違失,禁忘誤。他們可以就省內所討論的軍國大政及報上的奏狀,發表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並簽上自己的名字,謂之「五花判事」。省內的意見經中書令、侍郎匯集後,再交付中書舍人,然後根據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這個專門負責執筆草詔的舍人稱為「知制誥」,其餘舍人也要分別在制敕上署名。在舍人中選擇一個資格最老的,稱為「閣老」,負責處理本省雜事。舍人六人分押尚書省六部,並輔佐宰相判案。宰相的議事處政事堂就有一個門通往中書舍人辦公廳,宰相常從這個門經過,找中書舍人咨詢政事。據《舊唐書·常袞傳》載,代宗大歷時,常袞為相,才把這個門堵死,「以示尊大,不相往來」。肅宗時,常以他官知中書舍人事,《新唐書·百官志》說當時因「兵興,急於權便,政去台閣,決遣顓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復押六曹之奏。」直至武宗會昌末年,宰相李德裕再建議:「台閣常務,州縣奏請,復以舍人平處可否。」但這一制度在當時似乎未認真執行過。唐代的中書舍人都是文人士子企慕的清要之職,所謂「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是躍居台省長貳以至入相的一塊重要跳板。此外,中書省的屬官還有起居舍人2人,從六品上,《新唐書·百官志》雲:「掌修記言之史,錄制誥德音,如記事之制,季終以授國史」。通事舍人16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則導其進退,而贊其拜起、出入諸禮節。四方蠻夷納貢,也由通事舍人接受呈進。軍士出征,則受命勞遣,並每月慰問將士家屬。又有主書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右散騎常侍2人,右諫議大夫4人,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門下省,置侍中二人為省長,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門下省為東台,侍中稱左相,武後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稱納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門下省為鸞台。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稱黃門省,侍中稱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左相。《新唐書·百官志》雲:「侍中……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有門下侍郎2人,正三品,為侍中之副,龍朔二年改稱東台侍郎。武後垂拱元年,稱鸞台侍郎,天寶元年,又稱門下侍郎。《百官表》雲:「門下侍郎……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則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贊獻。元日、冬至,奏天下祥瑞,侍中闕,則蒞封符券,給傳驛。」門下省的屬官有左散騎常侍2人,正三品下。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左諫議大夫4人,正四品下,掌諫諍得失,侍從贊相。武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有一個名叫魚保宗的,上書建議置銅匭以接受四方之書。武則天接受了這

Ⅷ 漢朝的司法機關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審判權。中央最高司法審判機關稱作廷尉,主要負責審理皇帝制詔移送的案件,也審理地方重大疑難案件。地方司法機關由地方行政長官郡守、縣令兼理,郡設專職司法官吏「決曹掾」。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體制,所以歷史上有了「漢承秦制」的說法。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還有,漢朝對於重大案件 由中央主要官員會審,這種名為「雜治」的會審制度體現了皇權對司法權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漢承秦制,廷尉仍是中央司法長官。郡守為地方行政長官也是當地司法長官,負責全郡案件審理;縣令兼理本縣司法,負責全縣審判工作;基層設鄉里組織,負責本地治安與調解工作。

漢代時期御史大夫(西漢)御史中丞(東漢),負責法律監督。漢武帝以後設立司隸校尉,監督中央百官與京師地方司法官吏;刺史,專司各地行政與法律監督之職。

Ⅸ 湖北省司法廳(省直)公務員待遇怎樣

司法局管理許可權是律師事務所、監獄、普法宣傳、簡單的司法調解等。
少管所,雖專然地處偏僻,屬註:監獄都偏僻。有班車接送,總有人請吃飯,總有人送錢,都為了造點把人放出來。
工資收入一般,雖然是一般,但是比普通的工人等等要高很多。
工作總體來說不錯,就是說混飯吃不錯。想有很大很大的作為,不太好說。畢竟不像警察那樣有表現的機會。或者說畢竟平靜的生活。
另外,你去了也不一定一輩子在那裡,沒准那天就陞官發財的。也許將來的司法局局長就是你呢?

Ⅹ 司法局局長在東漢相當於什麼官職

相當於 廷尉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睜州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碰早虧、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笑神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