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通則146條

民法通則146條

發布時間: 2023-04-19 03:58:55

A. 民法通則第146條第一款體現的原則

第一百四十六條第一款:「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內
《最高人民法院容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187條規定:「侵權行為地的法律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律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律。如果兩者不一致時,人民法院可以選擇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關於涉外侵權的法律適用有何規定

我國有關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規定:

(1)關於一般涉外侵權法律適用的原則: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2)關於特殊涉外侵權法律適用的規則:

①船舶碰撞: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船舶在公海上發生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同一國籍的船舶,不論碰撞發生於何地,碰撞船舶之間的損害賠償適用船旗國法律。

②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損害:民用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空對水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我國在確定一般涉外侵權行為之債的准據法遵循的原則:

(1)侵權行為地法原則。侵權行為地的法律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律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律。如果兩者不一致時,人民法院可以選擇適用;

(2)當事人的共同屬人法原則。這是補充原則;

(3)重疊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和法院地法原則。這是特殊原則。

(2)民法通則146條擴展閱讀:

行為分類

(1)按構成要件分

一般侵權行為:指行為人基於過錯直接致人損害,因而適用民法上一般責任條款的行為。

特殊侵權行為:行為人雖無過錯 但依民法特別責任條款或民事特別法應承擔責任的行為 。

(2)按侵害對象分

侵害財產權行為:包括侵害物權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行為。

侵害人身權行為:包括侵害他人身體和心理的行為。

(3)按致害人的人數分

單獨侵權行為:致害人僅為一人的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致害人為二人以上的侵權行為 致害人應負連帶的損害賠償責任。

(4)按行為性質分

積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積極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消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消極不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承擔責任

實施行為的人有過錯,或雖無過錯,但仍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也就是說,行為人在實施某一行為時明知行為的損害後果,或者應當預見到而沒有預見到,或已預見到而輕信能夠避免。

例如,某出版社或個人明知某一作品有著作權,或者沒有確切根據地以為它沒有著作權,而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就出版了該作品,這種故意或者過失就是過錯,因而具備侵權行為的一個條件。

如果某出版社在不知情和作者乙進行擔保的情況下出版作者乙的作品,而後有作者甲提出作者乙的作品是侵權產物後,出版社立即停止出版並調查核實,出版社就沒有過錯,通常僅由作者乙承擔侵權責任;

如果出版社沒有停止出版,在作者乙的作品確是侵權產物情況下,出版社就有過錯,因而與作者乙作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負連帶賠償責任。此外,如果法律明確規定行為人即使無過失,也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行為人實施的也是侵權行為。

C. 身體權的有關規定

我國《憲法》第條第3款規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我國《民法通則》第11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6條規定:「侵害他人身體致使其喪失全部或者部分勞動能力的,賠償生活補助費一般應補足到不低於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的標准。」其第147條規定:「侵害他人身體致人死亡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依靠受害人實際扶養而又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生活費的,應當予以支持,其數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234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第235條規定:「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由此可見,從我國憲法到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均明文提到「公民身體」,確認公民身體權為獨立的民事權利,雖然《民法通則》在「人身權」一節中僅規定了「生命」、「健康」而無「身體」,但這里的「健康」,我們應從廣義上進行理解,它實際包括了身體權和健康權兩項權利。《民法通則》第119條確已提到「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應承擔民事責任」,對此可將其作為身體權為獨立人格權的立法依據,我們可以將身體權和健康權作為並列的兩種人格權予以保護。

D. 意思自治原則在侵權領域中是怎麼適用的

您好,慎旅《法律適用法》頒布之前,我國有關侵權適用原則的立法較為單一和死板,並且沒有體現出當事人意思自治和保護弱勢群體利益的特點。
我國《民法通則》第146條規定:「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但這一簡單的原則未明確規定侵權行為地的確定方法。而後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 試行)》第187項中規定:「侵權行為地的法律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律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律。如果兩者不一致時,人民法院可以選擇適用。」 這一規定賦予了法官過多的自由裁量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私法示範法》和《民法草案》中對侵權行為均規定了有限的意思自治,但均未形成立法,在實踐中也未產生實際的影響。
2011年4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是我國建國以來的第一部涉外法律適用法。《法律適用法》最為突出的創舉即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引入侵權責任領域。首先,《法律適用法》第3條明確規定:「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可以明示選擇涉外民事關系適用的法律。」雖然這只是一條宣示性條款,但它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規定在總則中,體現了該法的開放性和先進性。其次,《法律適用法》第44條規定:「侵權責任,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但當事人有共同經常居所地的,適用共同經常居所地法律。侵權行為發生後,當事人協議選擇適用法源拆律的,按照其協議。」由此看出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已經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貫徹到侵權行為適用原則中,摒棄了《民法通則》中單一連接點的侵權行為地法原則,雹孝棗這種理念也與全球化先進立法理念相接軌。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E. 民法通則與涉外法律適用法的沖突如何適用

你好,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適用,《中華人民明耐派共畝辯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有規定的依該法;若無規定則按《民法通則》的一般性條款適用。若二者就某一規定相沖突,依特別法優於激賀普通法的原則,適用《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解決。如該法第51條規定《民法通則》第146條、第147條,《繼承法》第36條與該法規定不一致的,依該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F. 民法的隱藏行為如何解釋

隱藏行為,是指行為人與相對人將真意隱藏在虛假的意思表示中,所為的意思表示雖非出於真意,卻隱藏他項法律行為的真正效果,即在通謀的虛假意思表示中隱藏著他項法律行為。隱藏行為包含《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規定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但是還包含其他情形,其法律性質屬於意思表示不一致。隱藏行為包括主體的隱藏行為、客體的隱藏行為和權利義務內容的隱藏行為。對於隱藏行為,應當依照《民法總則》第146條第2款的規定,依照被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規定確定其效力,並適用法律

G. 對於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我國是如何規定的

以下是我國對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1.侵權行為地法原則
民法通則第146條首先規定: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海商法第273條關於船舶碰撞的法律適用和民用航空法第189條第1款關於民用航空器對地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都規定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最高人民法院的卜述意見第187條還解釋道:侵權行為地的法律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律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律。如果兩者不一致時,人民法院可以選擇適用。
2.當事人共同屬人法原則
民法通則第146條規定: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
3.雙重可訴原則
民法通則第146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這條規定對在中國領域外發生的侵權行為採用了「雙重可訴原則」。
4.法院地法原則
盡管民法通則沒有規定法院地法原則,但海商法和民用航空法對該原則作了規定。海商法第273條第2款規定:船舶在公海上發生碰撞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第275條規定:海事賠償責任的限制,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民用航空法第189條第2款也規定: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空對水面第三人的損害賠償,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5.船旗國法原則
海商法第273條第3款規定:同一國籍的船舶,不論碰撞發生於何地,船舶碰撞之間的損害賠償適用船旗國法。
這一規定確立了獨立的船旗國法原則,它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H. 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在適用沖突規范制度方面分別做了怎樣的規定

一、識別:

(1) 有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46條是一條關於侵權行為的識別規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私法示範法》第9條、第11條、第76條、第92條、第117條、第127條和第145條,分別涉及處理識別沖突的總原則以及對動產與不動產、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和無人繼承財產的識別。

(2) 完善:總的來說,我國原有國際私法對於識別問題是很不重視的。這很容易在實踐中造成識別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法的不合理。為此,我國國際私法學界在致力於國際私法立法的法典化過程中,應更重視完善與識別有關的規定。首先,在制定一國的國際私法之前要廣泛借鑒國內外學者從事比較法研究的成果,分析各國法律制度之間的差異,設想可能會發生識別沖突的情形,合理地制定沖突規范。其次,在國際私法中就識別的總原則加以規定,以指導法官根據具體情形行使自由裁量權,公平合理地處理個別案件中的識別沖突問題。最後,對於某些具體問題,也可以對其准據法的適用范圍作具體的規定,以避免在這些問題上發生額外的,不必要的識別。

二、反致:

(1) 有關規定:從我國的立法上看,目前大陸地區的《民法通則》和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有關《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對反致問題沒有作出明文規定。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答中(現已廢止),表明了我國在決定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方面不採用反致。同時在司法實踐中也並無關於反致的案例。而在港,澳,台地區,在法律適用上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反致。在合同領域,我國的司法實踐對反致的態度保持了連續性。如2005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像各高級人民法院下發了《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其中的第48條:「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是指有關國家及地區的實體法規范,不包括沖突規范和程序法規范」;第49條規定:「人民法院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的涉外商事合同應適用的法律,是指有關國家及地區的實體法規范,不包括沖突規范和程序法規范」。 最高法院關於《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第178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關系的案件時,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八章的規定來確定應適用的實體法。」表明中國在司法實踐當中不接受反致。

(2) 完善:我國既然規定不接受反致,自有其合理之處:規定適用外國法是認為外國法與該民事關系聯系更密切;符合自己國家的主權;如果都採用反致不可能取得判決結果的一致;避免陷入不可解脫的循環。本人比較傾向於在國內立法上有限制的接受反致,因為反致在不損害本國主權的同時,可以擴大國內法的適用,實現內國實體法所體現的政策。採用反致可以增加法律選擇的靈活性,使各法域類推適用各自的國際私法。所以,反致制度符合解決我國區際法律沖突的需要。不可否認,反致也存在著弊端,如實踐中的「惡性循環」等。如果對其全面接受,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通過適用范圍和種類上進行有限制的接受,發揮反致的優勢,作到更好的維護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三、先決問題:

(1) 相關規定:無

(2) 建立完善:關於先決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個人比較贊同武漢大學肖永平教授的觀點,即依主要問題所屬國的沖突規則和依照法院地國的沖突規則來解決。及其兩種較新的觀點:其一是莫里斯提出的個案識別說,認為解決先決問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般原則(overall general rules),應當根據個案中的不同情況,看先決問題是與法院地法還是與主要問題准據法的關系更為密切,然後才能決定應當適用的法律。其二是適用主要問題准據法所屬國的法律處理先決問題。

四、法律規避:

(1) 相關規定:我國目前尚無有關法律規避的立法規定,但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94條規定:「當事人規避我國強制性或者禁止性法律規范的行為,不發生適用外國法律的效力。」不過,該條規定中的「法律規范」的外延並不明確,也就是說這里所指的「法律規范」是否包括中國所有層次的立法,還是只包括一定層次的立法,需要加以進一步解釋。對此,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12月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規定:「當事人規避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或禁止性法規定的,不發生適用外國法律的效力,人民法院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2) 完善:個人認為,關於法律規避問題,只要當事人規避的法律是本應適用的強行法或禁止性規定,則不論其是實體法還是沖突法,也不論其是內國法還是外國法,都可以構成法律規避。涉外民商事案件當事人凡屬規避我國法律的行為一律無效。而對規避外國法的行為,原則上不作審查,視為有效。但下列情況例外:(1)我國與當事人本國簽定或者共同參加了有關國際私法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人民法院對其是否規避其他締約國法或有關外國法進行審查;(2)若當事人規避某外國法後而得以適用的法的規定與本國的公共秩序政策相抵觸,則可藉助公共秩序保留加以排除適用。因此,我認為我國可以從這個方向上考慮進行立法。

五、外國法內容查明:

(1) 相關規定:我國人民法院在審理國際民商事案件時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當依據我國沖突規范的指定,應當適用的法律為外國法時,人民法院有責任查明外國法的內容,當事人也有舉證的責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93條的規定,對於應當適用的外國法律,可通過下列途徑查明:(1)由當事人提供;(2)由與我國訂立司法協助協定的締約對方的中央機關提供;(3)由我國駐該國使領館提供;(4)由該國駐我國使領館提供;(5)由中外法律專家提供。1988年2月8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蘭西共和國關於民事、商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第28條也規定:有關締約一方的法律、法規、習慣法和司法實踐的證明,可以由本國的外交或領事代表機關或者其他有資格的機關或個人以出具證明書的方式提交給締約另一方法院。我國在實踐中主張,通過各種途徑仍不能查明外國法時,人民法院應適用中國的法律代替外國法。另外,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12月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對外國法的查明作了3條規定,即第51、52、53條的規定。我國1991年民事訴訟法規定,民事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無法律審與事實審的區別。根據「有錯必糾」的原則,對我國法院在審理國際民商事案件時發生的適用外國法的錯誤。無論是適用內國沖突規范的錯誤,還是適用外國法本身的錯誤,當事人均可對之提起上訴,要求加以糾正。

(2) 完善:我國對於外國法查明制度的規定還很不完善,目前僅在少數司法解釋中對其做出了規定,相關立法仍存在空白。由於立法缺失,司法實踐中各法院的做法不盡相同,較為混亂。而且,由於我國外國法查明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法院往往以無法查明外國法為由,進而排除准據法的適用。面對這一狀況,除了盡快完善外國法查明的立法外,我們認為還應在審判實務中積極予以應對:首先,各地、各級法院應提高對查明外國法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正確查明外國法、適用外國法,克服「歸鄉情結」;其次,最高人民法院應通過司法解釋、案例、指示、批復等形式指導各級法院在查明外國法過程中進行規范的運作,發揮監督和指導作用,努力克服司法實踐中的不規范的局面。

六、公共秩序保留:

(1) 相關規定: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早可見「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可見於1950年11月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律委員會在《關於中國人與外僑,外僑與外僑婚姻問題的意見》中指出,中國人與外僑,外僑與外僑在中國結婚或離婚,不僅適用中國的婚姻法,而且宜於適當限度內照顧當事人本國的婚姻法,但「適用當事人的本國的婚姻法以不違背我國的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目前的基本政策為限度。」上述行文中明確使用了「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基本政策」的措辭,應該認為是關於公共秩序保留條款的規定。198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第4條規定:「訂立合同,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並不得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該法第9條第1款又進而強調:「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我國有學者指出,上述行文中的「法律」應理解為我國的強制性和禁止性法律規范,我認為此種解釋是正確的,如果不做此種解釋,則上述兩規定形同虛設。該法第5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放自然資源合同,應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涉外經濟合同法上的上述三個條款」,是間接限制外國法適用的立法規定,是積極(功能)的公共秩序保留條款。1986年《民法通則》第150條規定:「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國際慣例的,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1982年制定的《民事訴訟法(試行)》第204條在對外國審判承認與執行方面作了關於公共秩序的規定,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定:「對於外國法院要求我國承認和執行的判決,我國法院只有在查明該判決不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認其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凡「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認和執行。」此外,中國《海商法》第276條、《民用航空法》第190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62條也規定了公共秩序保留。

(2) 完善:我國公共秩序保留秩序還存在一定的缺陷:立法上以「社會公共利益」的措辭闡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似乎過於簡單、含糊;我國立法對適用公共秩序保留所採的標准並非一致;對適用公共秩序保留條款排除外國法後,應選擇什麼樣的法律,我國相關立法無此等規定。基於以上一些問題,我們國家在今後的立法當中採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時,應放棄「社會公共利益」的提法,而代之以國際上通行的「公共秩序」或「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與法律的基本原則」的提法;我國應當統一採用結果說,以達到統一的適用標准,有利於司法實踐,這也是順應潮流的需要;應根據國際私法解決法律沖突和追求公正合理的結果的精神,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選擇同案件有最密切聯系的其他法律,包括內國法和外國法。

I. 民法典第146條理解與適用

本條是關於虛假意思表示與隱藏行為效力的規定。
一、本條的歷史由來及制定目的
虛假表示,學說上又稱虛偽表示,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原有立法中並無與此相同的規定。因此,本條為新增規定。
本條與上述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關於「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之規定,亦與本條有所重合。若「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系以本條所規定的通謀虛偽行為的形式作出,那麼對其法律效力應做如下分析∶
首先,依據本條第一款之規定,其偽裝行為應屬無效。其次,依據本條第二款之規定,其體現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的隱藏行為之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即應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之規定,認定其是否構成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規范和公序良俗的違背,進而認定其效力。尤應注意的是,損害第三人利益的行為,若不構成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規范和公序良俗的違背,則不應直接將行為歸於無效。例如惡意串通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僅構成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應由受到損害的第三人最終決定行為的效力。
本條與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無效。該條並未區分體現合法形式的合同和體現非法目的的合同,其關於合同無效的規定指向不明。因合同是典型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本條對通謀虛偽民事法律行為之效力做出明晰的新規定的情況下,應依本條之規定,對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的法律效力予以分析。
首先,「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中具有「合法形式」的合同系偽裝行為,依據本條第一款之規定,其應歸於無效。
其次,「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中體現「非法目的」的合同系隱藏行為,依據本條第二款之規定,該合同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故其是否僅因具有「非法目的」就應無效,尚難一概而論。司法實踐中,應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五十三條之規定,詳細考察其是否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規定和公序良俗,再做判斷。如其所違反的是法律、行政法規的管理性強制規定,則不能僅因此認定該隱藏行為無效。
通謀虛偽行為,即行為人與相對人通謀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該行為意在以假意掩蓋真意,例如為躲避債務而虛假讓與財產;又如礙於情面的名為買賣實為贈予等等。通謀虛偽行為包含兩個行為∶一是偽裝行為,即行為人和相對人通謀表示虛假意思的行為;二是隱藏行為,即被偽裝行為所掩蓋的,代錶行為人和相對人真實意思的行為。本條第一款規定了偽裝行為的法律效力,第二款規定了隱藏行為的法律效力。
本條的具體含義
(一)虛假表示
(1)語義及適用范圍
虛假表示,即虛假的意思表示,指表意人明知其所表示的內容與其內心的真實意思不一致而作出的意思表示。由虛假的意思表示而成立民事法律行為,可有不同情形∶
其一,僅基於單一的虛假表示而成立民事法律行為,又可分為無須受領的意思表示,如拋棄動產的行為;需要受領的意思表示,如解除合同的行為),學說上通常稱此為真意保留或者單獨虛假意思表示。
其二,基於雙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律行為,其中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另一方則為真實的意思表示。此種情形亦屬於所謂真意保留或者單獨虛假意思表示。
其三,基於雙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律行為,其中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另一方對此明知或者雙方串通,學說上稱此為通謀虛假意思表示。
本條規定是否一並涵蓋上述三種情形,抑或僅針對上述第三種情形?這屬於本條的適用范圍問題,有必要先行明確。就結論而言,本條宜解釋為因通謀虛假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理由在於,法條的解釋,不僅要以文字可能的語義為出發點,而且要以統一的內在精神為歸趨。通謀虛假意思表示在比較法上之所以為無效,是由於雙方均沒有受其意思表示拘束的意旨。而真意保留之所以以有效為原則,是出於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理信賴。此二者內在精神不同,不宜統合在一個條文之下。
通謀虛假意思表示適用於債權行為、物權行為及身份行為(如假結婚或假離婚)。對於有相對人的單獨行為(如虛假為合同解除),亦得適用;但對於無相對人的單獨行為(如遺囑、拋棄動產物權),則不適用。
(2)是否以「串通」為要件
本條在起草過程中曾明確要求行為人與相對人「串通」,此後修改時去掉了「串通」二字,是否意味著不再要求「串通」要件,成為問題的焦點。
從上文對於本條適用范圍的辨析可知,本條僅規范基於雙方虛假意思表示成立的法律行為(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另一方對此明知或者雙方串通),並不規范僅一方為虛假意思表示的情形。
虛假表示通常基於不良動機,例如債務人為逃避債務,與友人通謀,製造假債權或虛偽讓與財產。所謂通謀,不僅雙方當事人皆欠缺內心的效果意思(非真意),且表意人此項非真意的意思表示為對方所明知,並進一步相互故意為非真意的合意表示,始構成通謀的虛假表示。
(3)與詐害債權行為的區別
通謀虛假表示與詐害債權行為區別有二∶
(1)在通謀虛假表示,雙方當事人並無作成法律行為的真意,而無受合同拘束之意;反之,在詐害債權,雙方當事人具有締結合同的真意,而願意受合同拘束。
(2)在通謀虛假表示,法律行為為無效;在詐害行為,債權人僅得訴請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二)基於虛假表示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此種「無效」的效果,是絕對無效,抑或是相對無效,值得分析探討。
制定本條時,原草案有「但書」,即「但是雙方均不得以此對抗善意第三人」。本條規定刪除了上述「但書」,究竟是有意而為,抑或是無意而為,難免產生分歧。如果是有意而為,本條無效是絕對無效,不存在例外;如果是無意而為,仍應在解釋上承認「但是雙方均不得以此對抗善意第三人」中的例外。
上述規定中,關於善意保護有三個條件,除了當事人的主觀善意之外,還要有客觀標准比如不動產登記等,這樣就把善意保護僅僅限制在依據法律行為取得物權的環節。而本條的草案中的「但書」,僅僅只有當事人主觀善意一個條件,這樣就會產生當事人依據合同也來主張善意保護的缺陷。與《物權法》相矛盾。
本條否定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但書」規則,在理解適用本條規定時,理應否定「但書」規則,才符合立法者對本條文字改動的原意。
在虛假行為場合,是否應當以及如何才能保護因虛假行為而受到欺詐的第三人的利益,是一個難題。依本條第一款規定,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此種無效應解釋為絕對無效,任何第三人都可以主張虛假行為無效。如果債務人為了達到使債權人無法執行其財產的目的,而虛假地轉讓財產與他人,那麼,只要債權人能夠證明該轉讓行為的虛假性,債權人仍然可以請求就該財產進行執行。
本條並沒有給善意第三人提供一般性的保護,是因為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問題,要依其他法規則解決。
(三)隱藏行為
本條第二款規定∶「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這是關於隱藏行為的規定。
隱藏行為,指隱藏於虛假表示中依其真意所欲發生的法律行為。
隱藏行為是否有效,應適用關於該行為的規定。例如,房屋買賣為規避稅法而作贈與之虛偽表示,則贈與為虛偽表示,應無效,而買賣是否有效,應依關於房屋買賣的規定判斷。
又如,甲隱瞞已婚身份與乙交往後,造成乙受有損害,為彌補其損害,雙方訂立「借貸合同書」,約定∶「甲承認積欠乙 30萬元,應於半年內清償完畢」。此項借貸合同約定,屬通謀虛假表示而無效。但雙方具有受此債務拘束之意,而隱藏成立無因的債務承認,應適用債務承認的規定,甲應履行債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J. 列舉5條沖突法規則

1.民法通則146條:「侵權行為」適用於「侵權行為地法」 動產繼承,適用於中國公版民和外國人在權中國境外結婚的,其結婚的實質要件、形式要件皆適用婚姻締結地法律 我國法院受理的涉外離婚案件,離婚以及因離婚而引起的財產分割,適用我國法律;認定其婚姻是否有效,適用婚姻締結地法律。2.《合同法》126條 票據法97條3.1902年《海牙關於離婚與別居的法律沖突和管轄權沖突公約》 1986年民法通則1464.1964年日本《關於遺囑方式准據法》2條 1987年民法通則145條5.《瑞士聯邦國際私法》122條 《合同法》126條 《票據法》97條6.中國《防艾條例》 《公務員條例》 《警察法》等等。。。特別是國內法與國際法的沖突、不同部門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沖突等。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