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評論
① 趙萬一的學術成就
1.《民法學教程》(教材。參編)1987年9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 。
2.《企業破產法論》(專著。與顧培東、張衛平合著)1988年10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3.《訴訟法大辭典》(工具書。合著)1989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4.《破產法教程》(法學統編教材。參編)1990年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5.《中國民法學》(教材。參編)199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6.《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主編)1991年5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7.《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適度分離研究》(國家教委課題。專著。合著)1991年6月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8.《證券法的理論與實務》(獨著。專著)1991年6月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總字數為23.2萬字。
9.《中國房產法的理論與實務》(主編。專著)1992年5月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10.《中國農村經濟法制研究》(專著。合著。國家社科基金「七。五」重點規劃課題)1992年11月重慶出版社出版。
11.《走向21世紀的中國法學》(專著。合著)1993年4月重慶出版社出版。
12.《商法原理》(教材。合著)1993年4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13. 《香港法要論》(主編。專著)1994年12月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14.《證券交易法教程》(法學統編教材。參編)1995年7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15.《破產法教程》(法學統編教材。參編)1995年10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16.《中國競爭保護法律制度研究》(獨著。專著)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20.8萬字。
17.《證券法學》(副主編)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18.《競爭法》(「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經濟法系列。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參編並統稿。)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9.《民法原理》(司法部成人高等法學教育通用教材,副主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20.《中國民法學教程》(教材。參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21.《法學大辭典》(國家「七五」「八五」出版規劃項目),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擔任辭書副主編、民商法學分卷主編,撰寫約30萬字。
22.《商法學》(主編。司法部法學統編教材)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23.《證券法學》(主編。司法部法學統編教材)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24.《商法學》(副主編。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25.《精編法學辭典》(編委)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26.《證券法學》(主編),西南政法大學成人教育系列教材,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27.《商法學》(主編。全國重點政法院校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28.《競爭法》(高等學校法學教材。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參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9.《商法學》(主編。教育部全國高等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審定教材)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30.《商法基本問題研究》(獨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字數34萬字。
31.《商法學》(主編。司法部法學統編教材)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32.《商法學學習指導》(合著。教育部全國高等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審定教材輔導資料)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33.《中國民法學》(教材、參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4.《商法》(主編。21世紀高等院校法學系列基礎教材.必修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35.《現代法治理念與中國法律制度》(專著。合著)重慶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36.《民法的倫理分析》(專著、獨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29萬3千字。該書為西南政法大學建校50周年而推出的「西南政法大學學子學術文庫」之一種。中國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在台灣出版了繁體字本。
37.《商法學》(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該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之「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材」之一種。
38.《商法案例》(主編。21世紀高等院校法學系列基礎教材.案例教學用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39. 《公司治理法律問題研究》(專著、主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撰寫兩章5.2萬字。
40.《公司法:國際經驗與理論架構》(論文集、主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41.《商法》(合著,教材)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教學用書。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42.《淡薄明志——我的成長歷程》載於《山之魂海之韻——山東大學校友創業風采錄》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43.《商法課程隨堂測試》(主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44.《證券法學》(主編)現代法學教材,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45.《獨立設置的政法院校綜合改革問題研究與實踐》(合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6.《商法學》(主編)(高等學校法學核心課程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論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與金平等合寫)《法學研究》1985年第1期。
2.《論所有權的權能》《法學季刊》1985年第2期。
3.《英國普通法上的留置權》《外國法學研究》1985年第3期。
4.《重慶市股份公司的現狀與趨勢》《經濟體制改革探索》1986年第1期。
5.《試論社會集資的法律調整》《中國法制報》1986年2月3日。
6.《經濟體制改革與農村家庭職能的發展變化》《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1986年第6期。
7.《建立適合我們經濟發展的新型法律觀》《法學季刊》1986年第4期。
8.《民法與社會進步》《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
9.《區分收益權與受益權沒有必要》《政治與法律》1986年第5期。
10. 《論委託經營權》(全文約20000字。載於佟柔教授主編的《論國家所有權》一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
11.《我國民法中應確立物權制度》《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12.《政治體制改革芻議》《探索》1987年第2期。
13.《人民調解制度與中國傳統文化》《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3期。
14.《試論技術引進的法律調整》《當代經濟》1989年第2期。
15.《民事訴訟時效制度初探》《河北法學》1987年第5期。
16.《法律手段在經濟運行綜合機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與法律》1987年第6期。
17.《淺析破產法實施的文化—心理環境》《學習與探索》1988年第6期。
18.《對我國民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全文約2萬字)《四川法學》1989年第3期。
19.《無價證券透視》《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1989年第6期。
20.《<證券法>:讓股市有法可依》《西南經濟日報》1998年12月29日第1版。
21.《聚焦市場經濟中熱點法律問題》《重慶商報》1999年6月13日第2版。
22.《「法」緣解人生--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專家趙萬一教授訪談》《中外交流》1999年第6期。
23.《法制之路任重道遠》《廣西日報。法制周刊》2000年9月20第5版。
24.《設立中公司的法律責任應如何承擔》《人民法院報》2002年9月6日。
25.《經濟法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現代法學》2002年第4期。約18500字。(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12期作為首篇文章全文轉載。)
26.《中國商事信用法律制度基本問題研究》(合著)《中國商法年刊》(第二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7.《契約自由與公序良俗》(合著)《現代法學》2003年第3期)約18770字。(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3年第9期全文轉載。)
28.《對民法意思自治原則的倫理分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約17000字。
29.《論民法的倫理性價值》《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約14000字。
30.《論民商法價值取向的差異及其對我國民商立法的影響》《法學論壇》2003年第6期。約20000字。
31.《關於完善我國公司法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32.《公司治理與投資者利益保護》載王保樹主編《21世紀商法論壇—投資者利益保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約29000字。
33.《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法律完善問題研究》(合著)《現代法學》2003年民商法學專刊。
34.《關於目前中國商法研究的幾個問題》日本廣島修道大學《修道法學》第26卷第2號。2004年2月27日發行。約27600字。
35.《對獨立董事制度功能的重新思考》(合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159-166頁)。17000字。
36.《論公司經營權及其行使》《西南法律評論》2004年卷第一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第1-18頁)。約2萬字。
37.《公司資本制度研究——從商法價值取向的視角進行解讀、評判和重構》(合著)《中國商法年刊》(第3卷),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38.《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39.《財產權制度存在的基礎》(劉坤 趙萬一)《現代法學》2004年第5期第133-141頁。約22500字。(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5 年第2期(第58—67頁)全文轉載。
40.《商主體法律制度研究》(趙萬一 葉艷)《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5年第3期(第74-80頁)全文轉載。
41.《論有限公司出資轉讓的條件》《法學論壇》2004年第5期。
42.《關於完善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的法經濟學分析》《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43.《論公司收購中控股股東的誠信義務》《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44.《中國大陸公司法完善問題的理論思考》(台灣)《全國律師》2004年11月號(第32-47頁)。約12000字。
45. 《股東表決權的限制與排除》《法制日報》2005年3月3日第9版<理論專刊.法學前沿>。1600字。
46.《公司取得自由股份制度法律問題研究》《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113-118)。約1100字。
47.《論民法的商法化與商法的民法化——兼談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法學論壇》2005年第4期(28-33頁) 約11100字。
48.《醫療倫理範式的現實選擇》)《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19-22頁)約6000字。
49.《美國法的排擠式公司合並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44-50頁)約1300字。
50.《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及其法律規制》《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17-23頁)。約1100字。
51.《借款擔保中擔保人的連帶責任應如何承擔》《法制日報》理論版《法律人專刊》2005年10月19日第9版。
52.《物權法對國家所有權的有效保護》《法制日報》「法學前沿.實務」2005年12月8日第10版。約3000字。
53.《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辯證思考》《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年第7期,第21卷。第502—503頁。
54.《「轉制」的關鍵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當代黨員》2005年第11期。第48頁。
55.《論公司的司法解散》《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第23—28頁。
56.《論我國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界定及制度架構》(合著)《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1期。第108—112頁。
57.《從民法與憲法關系的角度談我國民法典制訂的基本理念和制度架構》《中國法學》2006年第1期第117—127頁。約2萬字。
58.《有限公司股權繼承法律問題研究》(合著)《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第51-58頁。約11500字。(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 勞動法學》2006年第六期第37—43頁全文轉載。)
59.《論我國法律碩士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3期第41—45頁。約6800字。
60.《民法與現代文明》《法制日報》2006。4。13(11)之文化隨筆。約2000字。
61.《反壟斷法中的合並控製法律問題研究》(合著)《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第184—189頁。
62.《冷靜而理性地看待物權法中的爭議》《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三期第21-26頁。
63.《我國商業銀行破產法律制度構建的反思》(合著)《現代法學》2006年第3期第83—90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6年第8期第32—39頁全文轉載。)
64.《證券市場的「新老劃斷」—專家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法制日報》2006年5月22日第3版。
65.《我國民事主體結構的重構》(合著)《法學家》2006年第2期第86-92頁。
66.《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價值目標界定及制度架構》游勸榮主編《反壟斷法比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71-79頁。
67《法律制度的完善與創新:中國資本市場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保障》(合著)。載於高晉康 談李榮主編的《開放條件下的中國金融法制建設》,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18——134頁。
68.《對完善我國短線交易歸入制度的法律思考》(合著)《法學論壇》2006年第5期,第67—72頁。
69.《公司經理權的界定及其在我國的法律完善》(合著)《商業經濟與管理》(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科核心CASS、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2006年第9期第68—73頁。
70.《法律為什麼會受到非議》《法學家茶座》第1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第12-16頁。
71.《未成年人不宜作為公司股東》《法制日報》(周末)「公司法務」2006年12月31日第10版。
72.《論國家所有權在物權法中的特殊地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99—106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7年第4期第21-28頁全部文轉載)。
73.《公司捐贈法律問題研究》(合著)《公司法評論》2006年第3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74.《從煙花爆竹的禁改限談法律對民俗的尊重》《法制日報》2007。2。27(第三版)2100字。
75.《物權法是對公民財產權的有效保障》《法制日報》2007。3。21(3)
76.《法科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知識》《法制日報》2007。4。1(13)
77.《公司捐贈法律問題研究》(合著)《公安法治研究——貴州警官職業學院》2007年第1期第23-29頁。
78.《從公權與私權關系的角度解讀國家徵收徵用制度》(合著)《華東政法學院學報》(全國百強社科學報,CSSCI來源期刊)2007年第2期第10-23頁。 (已完成課題)
1.《中國農村經濟法制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七五」重點規劃項目;
2.《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適度分離問題研究》國家教委「七五「規劃課題;
3.《中國競爭保護立法問題研究》(已獨立完成)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項目。
(正在進行的課題)
1.獨立設置的政法院校綜合改革問題研究(國家教育部規劃課題);
2.證券交易中的民事責任問題研究(課題主持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02BFX010;項目類別:一般項目)。2002年立項。
② 比較新舊公司法差別
建議你去這看看很全的http://www.bjgz.org.cn/dtxt_017.asp
一、新《公司法》部分
新《公司法》針對1993年《公司法》(以下簡稱「舊《公司法》」)的局限性,尤其是重安全、輕效率;重防弊、輕興利;重管制、輕自治;重國有、輕民營;重倡導、輕操作等一系列弊端進行了重大改革。這對促進我國《公司法》吸收國際先進的立法理念,提高公司乃至民族經濟的競爭力,鼓勵投資興業、發展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1、關於修改注冊資本制度的規定
舊《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以生產經營為主和以商品批發為主的公司為人民幣50萬元,以商業零售為主的公司為人民幣30萬元,科技開發、咨詢、服務性公司為人民幣10萬元,並要求一次繳清。實踐中,各方面一致認為,這一規定數額過高,不利於民間資本進入市場。要求注冊資本一次性繳足,也容易造成資金閑置。同時,從目前公司登記管理的情況看,根據公司經營內容分別規定不同的最低注冊資本額實際意義不大。作為回應,新《公司法》取消了按照公司經營內容區分最低注冊資本額的規定,統一將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額降至人民幣3萬元。同時允許公司在首次出資額不少於注冊資本20%的前提下在2年內分期繳清出資,其中,投資公司可在5年內繳足。
對於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我國目前股份有限公司數量較少的根本原因是舊《公司法》規定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過高,許多投資者對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望而卻步。股份公司制度被束之高閣,甚至變成了少數投資者(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奢侈品和專利品。為把股份公司制度重塑為公眾投資者都能享用的公共產品,新《公司法》第81條果斷地將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從1000萬降至500萬元人民幣,並允許公司全體發起人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於注冊資本的20%,其餘部分由發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內繳足;投資公司可以在5年內繳足。如此一來,發起人只要在公司設立前繳足100萬元注冊資本,公司即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門檻大幅降低。
2、關於擴大出資的范圍的規定
舊《公司法》規定,貨幣、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與土地使用權可以作為公司出資。隨著社會的發展,該規定不足以囊括創造公司財富的各種資本來源。是否應當允許其他財產,如股權、債權、房屋使用權、勞務、著作權、投資基金、票據等作價出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公司法》第27條擴大了股東出資的方式,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因此,債權、股權、采礦權、探礦權等均可作為出資財產。同時,房屋使用權、勞務、票據等有價財產也將有可能成為公司出資的形式之一。
根據新《公司法》第27條之規定,在諸多的出資形式中,貨幣出資金額僅需要不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30%即可,其他的出資形式可以高達公司注冊資本的70%。這就廢除了舊《公司法》有關知識產權出資不超過20%的規定,放寬了知識產權出資額,有利於鼓勵高科技公司的健康成長。
3、關於取消公司對外投資的限制的規定
舊《公司法》第12條第2款規定,公司對外投資不得超過凈資產的50%。許多公司受該規定的限制而不得不放棄一些營利前景甚好的項目。該限制嚴重阻礙了許多公司投資業務的拓展。社會各界對於「50%」限制的立法理由及其合理性表示質疑。同時,該條規定在實踐中也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不少鋌而走險的公司違反該規定而開展轉投資活動,但公司登記機關難以及時掌握必要的信息,致使這些公司仍能順利通過年檢。為消除公司對外投資活動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法律障礙,新《公司法》第15條廢除了公司對外投資的限制,明確規定:「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第15條)。
同時,針對目前一些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通過提供擔保轉移公司財產的現象,新《公司法》還進一步要求: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並且該股東或者受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該擔保事項的表決(第16條)。
4、對禁止關聯交易作出原則規定
針對實踐中存在的關聯交易問題,新《公司法》增加一條原則性規定: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規定進行關聯交易,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一規定確立了規制關聯交易的法律基礎和原則,具體操作辦法可以根據實踐的需要,由行政法規、司法解釋進一步加以明確(第21條)。此外,還對上市公司增加一項規定:上市公司董事與董事會會議決議事項所涉及的企業有關聯關系的,不得對該事項行使表決權,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決權;出席會議的無關聯董事人數不足三人的,應當將該事項提交股東大會審議(第125條)。
5、關於股東訴訟制度的規定
為了進一步保護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利益,新《公司法》從以下方面做了完善:
一是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會或者董事會收到股東書面請求後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30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二是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三是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60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決議。
四是針對有些有限責任公司的大股東利用其對公司的控制權,長期不向股東分配利潤的問題,新《公司法》增加規定,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並且符合《公司法》規定的分配利潤的條件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60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9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五是研究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例,規定股東可以申請法院解散公司,進行清算。應當說,公司解散,在正常情況下應當由公司自行決定。只有在特殊情況下,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法院才可以依股東的申請解散公司。據此,新《公司法》增加一條規定,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10%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6、關於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規定
為利於社會資金投向經濟領域,新《公司法》允許一個自然人或一個法人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但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護交易安全,降低交易風險,新《公司法》設計了多項防弊措施:
(1) 比多元股東公司更高的注冊資本底限(10萬元人民幣),且股東應一次足額繳納章程所載出資額,而不得分期繳納。
(2) 一個自然人只能投資設立一家一人公司,且一人公司不能再設立新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3) 姓名或名稱披露要求。一人公司應在公司登記中註明自然人獨資或法人獨資。
(4) 特別股東決策要求。一人股東行使股東會決策范圍內的決策權應以書面形式作出,並由股東簽字後置備於公司。
(5) 法定強制審計。自然人投資設立的一人公司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應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並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
(6) 法人人格濫用推定製度。根據新《公司法》第64條的規定,倘若一人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7、關於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規定
實踐中存在一些公司股東濫用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和法律義務,損害債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對此,新《公司法》增加規定:公司股東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獨立法人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8、取消對公司提取公益金的強制性要求
舊《公司法》規定:公司分配當年稅後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5%至10%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但考慮到公司提取公益金主要是用於購建職工住房,住房分配製度改革以後,按照財政部的有關規定,企業已經不得再為職工住房籌集資金,公益金失去了原有用途。實踐中出現了大筆公益金長期掛賬閑置、無法使用的問題。因此,新《公司法》刪除了有關公司提取公益金的規定。
③ 對新公司法的點評與思考的論文,參考文獻15個以上的並且列明有哪些文獻。
一、引言
長期以來,由於效率較低的國有企業佔有大部分資本投資,資本產出率較低,為了維持一定的就業水平,保持社會穩定,政府不得不通過擴大銀行信貸規模、財政赤字來增加資本投資率以維持較高的GNP增長率,結果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危機,政府不得不進行以國有企業為核心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隨著公司改制,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已進入新的階段,但形式上的股份制改造,遠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為了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以緩解就業壓力,並推進公司改制,政府這幾年進行的是凱恩斯主義式的大力財政投資,以期望刺激投資和需求。但是,宏觀經濟的繁榮來自於微觀經濟的活力,這種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個階段的公司化改革。
二、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
一般來講,公司的資本包括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兩部分,自有資本指的是所有者投入的資本以及公司在管理者經營過程中積累而形成的資本之和;借入資本指的是由債權人投入的資本。公司中自有資本、借入資本的結構及其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包括自有資本的結構(涉及到所有權結構)、借入資本的結構以及二者之間的比例關系,就形成了公司的資本結構。顯然,資本結構的形成與所有者、債權人和管理者有密切的關系。
首先,我們簡單分析理想狀態下,股東、債權人和管理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令S為所有者投入的初始自有資本,D為債權人投入的借入資本,不考慮利息;△S為受監督和約束的管理者對整個資本進行經營而帶來的預期新增資本,那麼事前的實際債務比率為D/(S+D),事後的預期債務比率就為D/(S+△S+D),如圖。假定資本投資者(所有者和債權人)與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投入企業的資本得到最大增值,對圖分析可以得出:
(1)債權人對過高的△S並不敏感,但當預期(S+D+△S) (2)如果投資產生的預期△S的不確定性很高,即使債權人願意提供貸款,考慮到償債的壓力(限制了進一步贏利性項目的投資)和無力承擔債務的後果(破產),為保護自身投資企業的資本S,所有者也不會允許經營者不顧投資效益而盲目舉債。
(3)如果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制約是「硬」的一方面,所有者可能給予管理者較好激勵措施,以期望△S盡可能地大;另一方面,當預期△S較小時,過高的債務會加大企業破產風險,管理者就可能被所有者替換。考慮到在職的個人控制權收益,管理者也不願冒破產或解職而舉債的風險。
在這三個方面的基本約束機製作用下,公司的債務才可能保持一個合理結構范圍;從最大化公司價值角度看,公司資本結構所導致的控制權分配和相關機制決定了能否僱用高能力的管理者且管理者能否盡最大努力來最大化△S。由於△S的大小與管理者有密切的關系,需要對公司的結構做進一步的理論分析。
我們知道,公司化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形式,是以所有權和經營權及控制權的分離為特徵的,由於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效用函數不同,對經營績效的責任不同,以及信息不對稱導致監督所需信息的成本太高和所有者「搭便車」問題,使得管理者(代理人)可能利用已有的地位、權力和所掌握的信息,追求自己而不是所有者(委託人)的最大利益,從而產生了委託代理問題。現代企業理論認為公司中管理者的努力和某些成本屬於私人信息,由於存在交易成本和未來事項的不確定性,對於管理者應該如何做以及做到什麼程度,簽訂一個完全的最優委託代理合同幾乎是不可能的。當公司中某些行動必須在將來才能確定,而不完備的初始委託代理合同無法做出具體規定時,為了約束管理者偏離股東利益的行為,需要一種法律框架。公司治理結構正是這樣一種框架,它是指公司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人之間的一整套關系(OECD,1999);或者說是處理股東、貸款人、管理人員、職工等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以實現經濟目標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它可以被看作是出現初始合同中沒有規定的情況時的一種決策機制,其本質反映了企業中所有權的安排所導致的控制權配置狀況。公司化的前提要求界定法人的產權,明晰的產權結構有利於公司化後控制權的重新安排。由於企業所有權是指其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為了解決企業的激勵問題和管理者的選擇問題,最大化公司價值,控制權的安排應使二者對應,特別是分配給企業中最重要的、最難監督、最有信息優勢的成員一定的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對於公司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也正是這些制度安排,支配著企業中有重大利害關系的股東、債權人和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使得參與各方能從這種關系中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
實現這一目的的公司控制權安排及治理結構形式有很多種,代理成本的現實存在表明,現代公司實際達到的經濟效率總是次優的。次優理論決定了對於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公司治理機制是不同的。不存在適用所有類型企業和所有經濟環境的公司治理機制。而國有企業的改革重組實質上是對公司治理機制的各種可能方式的一種相機選擇,其中產權交易、並購和破產機制是轉移控制權從而對治理結構調整的有效手段。公司治理的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股東起作用依賴於資本市場的美英模式;一種是由銀行起作用依賴於相互持股的德日模式。前者可能會導致投資不足問題,後者則可能會導致過度投資問題,投資不足和過度投資都不利於最大化公司價值。我國一系列的金融體制改革,說明我國的公司改制傾向於構建第一種治理模式。那麼,這種模式下應該存在什麼機制使管理者減少上述代理行為,從而有利於資本結構的優化呢?
三、公司治理機制與管理者
在公司治理結構中,一般來講存在7種調整管理者與投資者(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的治理機制:內部機制、機構持股、大股東、外部董事、債務政策、管理者市場、控制權市場。其中前4種為內部選擇機制,受公司所有權結構影響,後3種則是由外部決定的,這7種機制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公司代理問題的嚴重程度。
當公司中所有權非常分散時,由於監督管理者需支付全部監督成本,而只能得到收益中的一小部分,股東的搭便車問題就普遍比較嚴重,沒有人有積極性去監督管理者;即使所有權非常集中,比如國有企業或國有上市公司,管理者也很難被大股東(全民)直接監督。這兩種情況下,中小投資者實際擁有的控制權就顯得不太重要,管理者的有效控制權很大,經營能力很低的管理者仍可占據領導位置,管理者很容易通過擴大公司規模、轉移定價、增加不必要的開支、投資對自己更有利的項目來侵害投資者的利益。這種情況在我國改制後的公司中仍普遍存在。理論上認為管理者總是有擴張規模獲取個人利益的傾向,那麼讓管理者持股或認購較大股份,自己監督自己,就應該是一種外部監督成本太高時的好機制,但在國有公司中,管理者即使擁有股份,也很難起到這個作用。當所有權比較集中時,外部投資者有很強的激勵去收集信息和監督管理者,從而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搭便車現象(國有股權集中並沒有這個效果)。但集中的股權改變了公司的委託代理狀況,不可能徹底消除代理問題。因為,首先,機構持股本身帶來新一級的代理問題;其次,由於得不到監督所帶來的全部收益,大股東不可能盡全力監督,相反,他可以通過損害其他股東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缺乏對中小投資者有效保護的大股東(機構持股、大股東)治理也可能不是最優的。從理論上講,董事會對於公司的治理很重要,但董事會的效率值得懷疑,因為執行董事本身就是管理者,指望執行董事監督管理者是困難的,而外部非執行董事也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來更好地監督管理者。在國有公司中,董事會究竟有多少動力和能力激勵約束和監督管理者,更讓人懷疑。
可見,通常意義上的上述4種內部治理選擇機制的共同點在於,即使公司的管理績效大幅提高,監督者(或自我監督者)也只能得到收益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需要一種更低成本、更強約束力的機制。管理者市場和控制權市場被認為是對管理者進行控制約束的有效外部機制,但它依賴於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我國來講,這兩個市場剛剛發展,所起作用極其有限。
對管理者進行約束的另一個重要機制是公司的資本結構,特別是公司債務的選擇。從控制權角度看,債務的實質是債權人施行控制權的能力,而債權則表現為一種相機控制權。當公司破壞債務合同條款或無法到期償還債務,債權人將行使其法律權力,以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投入的資本。債權人的清算或破產威脅將約束管理者以擴張規模和獲取個人利益為目的的投資行為,同時也迫使所有者加強對管理者的監督和激勵,必要時替換現任管理者。債務作為這樣一種約束工具是以合理的破產機制為前提的。當銀行為最大債權人時,起到控制權相機轉化的條件是:第一,其本身貸款結構要合理,否則破產會暴露其財務狀況,銀行會陷入債權人消極狀態,即公司(特別是清算價值很低的公司)到期不償還貸款,銀行也不會令企業破產;第二,銀行的貸款資本的配置不應受政策干預,否則銀行就沒有動力去監督企業,債權機制將失去作用。銀行只有有能力和動力監督公司的狀況,才能發揮其債權人作用。可見,我國銀行體系改革對企業資本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性。
現實中,以股權分散和銀行持股為代表的兩種治理模式在公司運營中都遇到了問題,美國的公司改革與日本的主銀行體制的改革說明了二者有融合趨同的傾向。美國學者Anup通過對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及其相互影響的實證研究,認為機制的選擇具有可替代性和相互依賴性,過分強調單一機制將不利於企業價值最大化。但是所有機制都幾乎不起作用,將會使管理者控制權非常大,公司資本結構必然會惡化。
四、債務機制、管理者激勵與優化資本結構
理論和實證研究都說明,某種形式的所有權集中和對中小投資者的法律保護、較強的債務機制應該是一個好的治理結構的基本特徵。由於債務更多地是作為一種事前約束機制來起作用,為了減少管理者事後消極的可能性,應該在發展競爭性的資本市場和管理者市場的基礎上,給予管理者直接的報酬激勵和適當的產權激勵,如分配給其部分股權、股票和期權等,同時應該根據其控制權收益的大小,確定可信的管理者替換機制。我們的現狀是,國有股份在國有公司中仍佔有很高比例,初始委託人虛置的國有股份,即使股權集中,也沒有監督的動力,相反政府官員作為代理人可能與管理者合謀,同時機構投資者與中小投資者還弱小,因此依靠實際股東監督管理者的模式只能收到有限的效果;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剛剛發展,控制權市場對公司治理的作用近期內也很有限;銀行作為最大債權人還沒有能力和動力起到相機控制權的轉移作用(其中一個原因是破產機制仍是有限的),其承諾不可信,無論對管理者的選擇還是對管理者的報酬還不具有市場競爭特徵。從而使得管理者有效控制權很大,內部人控制問題比較嚴重。因此,國有企業實際上仍然不存在優化資本結構的治理機制。可見,為了激勵管理者投資擴張並限制和約束其無效擴張,保證投資擴張的效率,應該發展兩個市場,既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又塑造真正的、持有較大比例股份的大股東或機構股東,同時必須加強債務約束機制和管理者激勵機制構建。
筆者認為,伴隨銀行金融系統的改革,債務機制和管理者激勵將首先對治理結構重構與資本結構優化起到積極作用。按照委託代理理論及自由現金流量理論,管理者有追求規模、擴大投資的傾向,投資決策總體上可能是次優的。而投資項目的收益直接影響著公司的資本結構,從而使得管理者的投資激勵與資本結構有非常強的相關關系。所以為了優化資本結構,需要限制管理者侵害其他投資者利益的能力。通過有效的所有權結構改革以增強對管理者的監督和激勵,以滿足其在遵守公司法前提下的個人參與約束效用最大化,通過債務來約束管理者未來可獲取的現金流,從而約束管理者損害企業價值、追逐個人利益的擴張行為,這是資本結構優化的主要途徑。由於我國股權融資的成本低,股權融資並不影響經理人對公司的控制權,反而增加了經理可自由支配的現金流。與之相比,債務融資可能是一種更強的約束。債務融資應該被充分考慮,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控制公司自由現金流、約束經理人尋租與過度投資等行為的作用。經營的持續性,以及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決定了公司的資本結構應該是動態變化的,在上述合理機制的作用下,資本結構優化應該表現為公司的自主優化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簡單地調整債務比率並不能解決資本結構優化中的根本問題。
參考文獻:
[1]余志宏,段紅濤.資本結構、契約理論與上市公司治理[J].經濟評論,2003,(3).
[2]張宗新.融資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基於契約理論的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3).
[3]錢穎一.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4]陳耿,周軍,等.債權融資結構與公司治理:理論與實證分析[J].財貿研究,2003,(2).
[5]鄭志剛.投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公司治理機制的整合[J].經濟研究,2004,(2).
[6] 汪輝.上市公司債務融資、公司治理與市場價值[J].經濟研究,2003,(8).
④ 民法典中的公司法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埋衫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納改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彎茄腔法》第四條 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
⑤ 李建偉的主要論文
0、《對我國商個人立法的分析與反思》,《政法論壇》2009年第5期,獨著,1.4萬字。
1、《制度建構:兩大法系公司檢查人選人制度及其借鑒》,《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第一作者,1.2萬字。
2、《論公司決議可撤銷的適用事由——基於司法適用立場的立法解釋》,《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獨著,1.3萬字。
3、《論股東知情權的權利結構及其立法命題》,《暨南學報》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1.1萬字。
4、《股東查閱權行使機制的司法政策選擇》,《法律科學》2009年第3期,獨著,1.3萬字。
5、《論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與作用定位》,《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5期,獨著,1.2萬字。
6、《論人格信息財產權——附著於人格要素的經濟利益的定位與保護》,《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第一作者,1.0萬字。
7、《公司法人格否認規則在一人公司的適用——以《公司法》第64條為中心》,《求是學刊》2009年第2期。
8、《從嚴格限制到有節制的寬容:規制董事關聯交易的制度演進——中國的經驗與實踐》,《慶熙大學法學研究》(韓國法學季刊),獨著,1.6萬字。
9、《正確發揮司法考試對本科法學教育的導向性作用》,《中國司法》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0.9萬字。
10、《馬明哲天價年薪事件的法律命題:公司高管薪酬市場與法律的有限干預》,《證券市場法治評論》第1卷,1.7萬字,法律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11、《美國證券私募發行豁免規則的修正及其啟示》,《證券市場導報》2008年第9期,第一作者,1.1萬字。
12、《瑕疵出資股東的資本充實責任》,《人民司法·應用》,2008年第17期,獨著,0.9萬字。
13、《論有限公司強制分配股利之訴》,《法律應用》2008年第8期,第一作者,0.8萬字。
14、《高管薪酬規范與法律的有限干預》,《政法論壇》2008年第3期,獨著,1.4萬字,《中國學術期刊》(英文)全文刊載。
15、《公司治理中法律作用的局限性及其破解》,《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年第7期,獨著,1.0萬字。
16、《公司決議效力瑕疵類型及其救濟體系再構建——以股東大會決議可撤銷為中心」,載王保樹主編,《商事法論集》2008年第2卷(總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7、《法律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一般理論及其政策意義》,《證券法苑》(創刊號),2009年9月。
18、《本科法學教育對司法考試的影響》,《人民法院報》2007年9月12日。
19、獨著:《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中國發展路徑與有限合夥制度》,《證券市場導報》2007年8月號。
20、獨著:《分清民營企業家的犯罪與原罪》,《公司法評論》第8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1、獨著:《公司關聯擔保規制的制度變遷與政策選擇》,載《商事法論集》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
22、獨著:《尊重規則,敬畏法律》,《公司法評論》第3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01。
23、獨著:《論母子公司戰略管理與控制機制的關系》,《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總第163期,2005,11。
24、獨著:《論上市公司股東的質詢權及其行駛》,《證券市場導報》總第164期,2006,03,人大書報資料中心《投資與證券》2006,06轉載。
25、《有限公司制度的發展趨勢及我國的立法選擇》,《公司法評論》第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09。
26、獨著:《公司制度異化的消解與公司自治 ——兼論公司法規范規定性與選擇性的平衡》,《法大民商經濟法評論》第2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27、獨著:《論董事會的職能定位與職權配置——理論、制度設計與運行》,「中國與世界:公司法改革國際峰會」提交論文。
28、獨著:《論限制公司對外擔保能力及其合理性——以公司法第60條第3款為中心》,《法大民商經濟法評論》第1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29、獨著:《論我國獨立董事職能的定位》,《法大評論》第4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版。
30、獨著:《論法律在公司管理中作用的有限性》,《民商法理論與實踐——祝賀趙中孚教授從教五十五周年文集》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
31、獨著:《論公司對外擔保能力的限制及其合理性》,《證券市場導報》總第138期,2004年1月。
32、獨著:《論我國獨立董事產生機制的重構》,《法律科學》2004年2期。
33、合著:《公司對外擔保行為的效力》,《現代法學》2004年1期。
34、獨著:《論我國上市公司監事會的完善——兼及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關系》,《法學》2004年2期。
35、獨著:《選擇獨立董事的正確人選》,《現代管理科學》2004年4期。
36、獨著:《論我國公司對外擔保制度的完善》,《會計之友》2004年4期。
37、獨著:《影響我國獨立董事的「獨立性」的因素研究》,《中國法律評論》2004年3期。
38、獨著:《論國有獨資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及其完善》,載《中國軟科學》2000年第11期。
39、合著:《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法律防範機制》,載《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12月。
40、獨著:《論我國一人公司立法問題》,載《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41、合著:《論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中國律師》2001年12月。
42、獨著:《德、美、英固定轉售價格的法律規制》,《經濟與法》2000年第2期。
43、獨著:《法國標准合同制度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湖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44、獨著:《公平訴訟觀與誠實信用原則》,《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45、合著:《海峽兩岸公司法關於公司監督的比較研究》,《台灣法研究學刊》1998年第5期。
46、合著:《論我國確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可行性》,《中國軟科學》1998,09。
47、合著:《論建立我國律師繼續教育制度》,《司法研究》1998年6期。
48、合著:《裁判與規范——對司法審判基本矛盾的法哲學分析》,《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8年5期。
49、獨著:《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初探》,《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3期。
50、獨著:《論公司在股東代位訴訟中的地位》,《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8年6期。
51、合著:《解決爭議條款的獨立性芻議》,《現代法學》1998年3期。
52、合著,《建設工程合同中的任意第三人利益保護問題》,《法論》1998年2期。
53、獨著,《民事訴訟的目的論綱——從憲法基礎的角度》,《研究生時代》1999年1期。
54、獨著:《〈建築法〉對建設工程承包合同承包形式的立法完善》,《法苑》1998年1期。
55.第一作者:《股東大會決議不成立研究》,《民商法論叢》第39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3月版
⑥ 公司法的社會現實意義
公司制度作為現代社會的偉大發明之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原動力,能夠激發投資熱情,防範無限責任風險,極大的促進經濟發展!
⑦ 什麼是法律強制性和 任意性從公司法中關於資本制度
法律的強制性,是指來法律規定必須嚴源格予以遵守,當事人不得以約定予以改變或者變通。而法律的任意性,是指法律規定可以由當事人進行選擇,或者允許當事人另行約定,法律規定只有在當事人沒有另外約定的情況下才適用,這就是法律的強制性和任意性問題。
一、《公司法》注冊資本制度體現強制性的條款如下:
第八十三條以發起設立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應當書面認足公司章程規定其認購的股份,並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繳納出資。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
發起人不依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應當按照發起人協議承擔違約責任。
分析:必須按規定繳納出資,不然就是違法,這就是強制性
二、《公司法》注冊資本制度體現任意性的條款如下:
第二十六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
分析:認繳就是不實際繳納,而是約定一個期限,這個期限可以股東自己定,這個自由選擇就體現了法律的任意性。
⑧ 董事會能否拒絕監事會檢查財務狀況
在法律中均有相應規定:
公司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具有行使檢查公司財務的職權;
第五十四條規定,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脊凳槐事發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費用由公司承擔。
公司法第三十三條規定,股東有權查閱、復制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股東可以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
看起來,監事財務檢查權和股東知情權沒有太大差別,但在行使權利時仍存在差別:
一、監事的財務檢查權范圍和股東知情權范圍
股東知情權的范圍,明確規定在公司法第三十三條中,而監事財務檢查權的范圍法律並未明確規定,所以建議在公櫻友司章程中明確監事財務檢查權的范圍,例如包括公司會計賬薄、原始憑證、審計報告等,也可以增加監事有權對公司財務粗余進行審計的權利。
從以上可以看出,可以在章程中創設監事財務檢查權的具體內容,這種情況下的監事檢查權范圍可能會超出股東知情權的范圍。
二、行使權利的方式
股東查閱會計賬簿的,需要滿足前置條件,即向公司書面請求並說明目的,公司如有合理根據認為股東查閱有不正當目的的,可以拒絕,公司拒絕後,股東方可起訴。
監事財務檢查權的行使方式是否有前置條件,未有明確規定,從立法本意而言,不應有前置條件。
三、救濟途徑
從公司法的本意而言,監事(會)是基於公司利益出發,對公司的董監高履職情況進行監督,屬於公司內部治理機構,行使監督權的利益歸屬於公司,監事個人本身無利益,監事在行使權利受到阻礙時,如尋求起訴,從筆者檢索的多個案例來看,絕大多數法院駁回監事的財務檢查權。
在(2020)贛04民終696號一案中,法院認為「公司監事或監事會行使檢查公司財務的職權,屬於公司內部的經營管理范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並未賦予公司監事通過司法途徑獲取知情權的權利,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形下,對於公司內部管理事務不宜予以司法干預「。
唯一一個案例支持監事財務檢查權的是該監事同時具備股東身份,股東知情權獲得支持的情況下,法院確實沒必要駁回監事財務檢查權。
如果監事行使權利受阻,如何處理?
可以通過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方式解決。
股東知情權是法定的股東權利,不可剝奪,在受到侵害時起訴完全可行,且除了不正當目的外,基本上都能夠得到支持。
公司法既然賦予監事財務檢查權,但在該權利行使受到阻礙時,卻沒有司法救濟的途徑,「沒有救濟,何談權利」。2021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修訂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大家可以趁修訂之際,獻言獻策。
發布於 2022-01-19 15:00
公眾知情權
檢查
財務
贊同添加評論
分享
喜歡收藏申請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⑨ 趙金龍的主要科研成果一覽
1.《虛擬股東會制度初論》載《商業研究》2015年第2期
2. A Masterpiece in Further Studies on the Self-regulation of Securities Instry in China --On Reading Professor Lou Xiao』s Latest 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Vol.1,No.4,2014
3.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Board of Directors in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Reserch, Vol 4, No 9, 2014
4.《文化因素對公司治理法律制度運行的影響》載劉兆興主編《比較法在中國·2013年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5.《股東民主的未來》(譯文,作者Lisa M. Fairfax)載黃紅元、徐明主編《證券法苑(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1版
6.《證券網路討論區當事人法律責任的界定》載黃紅元、徐明主編《證券法苑(第8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1版
7. Electronic Proxy Solicitation and the Relevant Regime Construction of Shareholder Democracy inChina, Frontiers of Law InChina, No:1,2013
8.《踐行中的股東民主:國際視域下強化股東權利的效用》(譯文,作者Lisa M. Fairfax)載趙旭東、宋曉明主編《公司法評論(2012年第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第1版
9.《日本「毒丸計劃」問題之檢討》載 趙旭東、宋曉明主編《公司法評論(2012年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10.《投票權價購問題之探討》載黃紅元、徐明主編《證券法苑(第7卷)》,法律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11.《股東網路投票制度的重構》載《科技與法律》2012年第4期
12.《網路環境下內幕人員的認定》載《人民司法》2012年第3期
13.《電子委託書徵集:股東民主的新路徑》載 吳志攀主編《經濟法學家(2010)》,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14.《證券無紙化及相應證券監管制度的構建》載 張育軍、徐明主編《證券法苑(第5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15.《游離於公司法和破產法之間的債權人保護》載《商業研究》2011年第12期
16. On Ficiary Duties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of Targeted Corporation, JOPL, No: 2, 2011
17.《論網上證券欺詐監管措施的構建》載漆多俊主編《經濟法論叢(第20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
18.《網路環境下操縱市場之法制檢討》載《月旦財經法雜志》2010年第23期
19.《英國法上影子董事制度評述》載《北方法學》2010年第1期
20.On The Drawbacks And Improvement Of Legal System Of Supervision On Securities Fraud In Cyberspace In China,CSS,No.1, 2010
21.《董事主導毒丸反收購措施利弊分析》載《證券市場導報》2009年第11期
22.《論我國平準基金的設立》載《北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23.《我國獨立董事獨立性的兩個問題》載《寧夏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
24.《最大誠信原則與<保險法>的完善》載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2007-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商法建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5.China』s New Enterprise Bankruptcy Law and Its Highlights IJBM, No.6, 2007
26.《高等學校法學專業雙語教學的幾個問題》載《河北大學政法論壇》(第2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27.《英國公司中非執行董事的職能》載《河北法學》2006年第9期
28.《民法的時代特徵與中國民法典的制定》載《法學評論》2005年第5期
29.《仲裁員制度的現狀與改進》載《河北法學》2005年第8期
30.《論電子合同》載《當代法學》2003年第8期
31.《關於商品房購買者的特殊消費者地位問題》載《燕山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32.《電子合同的證據效力》載《人民檢察》 2003年第1期
33.《合同法上顯示公平行為的探討》載《河北大學政法論壇》(第1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4.《反壟斷: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載《經濟論壇》2001年第11期
35.《論締約過失責任》載《中國法學》2001年專刊
36.《論反壟斷法對企業並購的規制》載《當代法學》2000年第6期
37.《外商投資企業組織形式相關問題法律探討》載《牡丹江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38.《合同變更的締約過失責任問題》載《河北法學》2000年第3期
39.《BOT項目融資相關問題法律分析》載《河北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40.《論締約過失責任的獨立性》載《當代法學》1999年第6期
41.《完善現行增值稅若干問題的思考》載《法制與經濟》1998年第1期 1.《股東民主論》(獨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證券法》(參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網上證券交易監管法律問題研究》(合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合同法》(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版
5.《商法學》(主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6.《市場經濟法律概論》(參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經濟法概論》(副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
8.《合同法釋義與適用全書》(參編),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9.《中國合夥企業法釋論》(合著),香港星輝圖書公司1998年版 1.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網路技術推動下的公司法律制度創新研究》(主持人)
2.2013年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資本市場誠信法律制度研究》(主研人)
3.2013年河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IT化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的法律應對》(主持人)
4.2011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股東民主理論與股東民主機制的構建》(主持人)
5.2011年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收入分配調整與金融法制變革——以金融資源配置為中心》(主研人)
6.2003年河北省教育廳課題《我國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改革與完善》(主研人)
7.2003年河北省教育廳課題《仲裁法適用研究》(主研人)
8.2002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網上證券交易監管法律問題》(主研人)
9.2002年司法部課題《我國公司治理現狀及改革對策研究》(主研人)
10.2002年河北大學橫向項目《商法學研究》(主持人),經費5.1萬元
11.2001年河北省社科規劃項目《影響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行為研究》(主研人)
12.2001年河北省教委課題《商事合同訂立制度研究》(主持人)
13.2000年河北省教委科研項目《合同法適用研究》(主研人) 1.《股東民主論》獲第十四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4年8月)
2.《證券網路討論區當事人法律責任的界定》第四屆上證法治論壇三等獎(2013年)、河北省經濟法學研究會一等獎(2013年)
3. 2012年度岳成獎教金(2013年)
4. 2011至2013年度河北大學模範教師
5.《網路環境下內幕交易問題法律規制之探討》河北省金融法學研究會一等獎(2012年)
6.《民法時代特徵與中國民法典的制定》河北省法學會民商法研討會二等獎
7.《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幾個問題》 河北省法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2000年)
8.《經濟法概論》河北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3年5月)
9.《民商經濟法課程體系建設及教學內容改革的實踐》河北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年6月)
10.《民商經濟法課程體系建設及教學內容改革的實踐》河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2004年10月)
⑩ 高管未經股東會同意私蓋公章為私人借款作擔保 公司應當賠嗎
根據《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應根據公司章程,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決議同意」,那麼公司高管在未經股東會同意的情況下,私蓋公章為自己的借款提供擔保,法院會認定公司賠償嗎?
2009年時,周貴金和王老五、黃太興、仁有錢等七個人共同成立了錢泰多金融小貸股份有限公司,以幾人實際持有的泰有錢擔保公司、興錢盛投資公司、有百萬工貿公司等15家公司作為名義股東持股。周貴金擔任公司總經理、董事。
錢泰多金融小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正值民間借貸活躍,周貴金等投資人賺了很多錢,全部都投入到公司的發展中,公司發展一片鼎盛,說是日進萬金,躺著賺錢都不過。
2013年受到經濟行情的影響,周貴金的個人資金出現頃塵了問題。於是,不得已找到張六順借錢過渡,雙方簽訂借款合同,借款金額為323萬元,為保證歸還借款,周貴金在未經錢泰多小貸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會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將公司的印章,加蓋在借款合同的擔保人一處。
2014年,緩乎握周貴金的資金情況更進一步惡化,無法按時歸還對張六順的323萬元借款,張六順將周貴金和錢泰多小貸股份有限公司一起告上法院,要求周貴金歸還借款,錢泰多小貸股份有限公司承擔連帶擔擾慶保責任。
錢泰多小貸股份有限公司律師向法庭提出:1999年公司法第六十條規定:「董事、經理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董事、經理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六十條規定,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者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的,擔保合同無效」。雖然,2006年公司法進行修訂,但並款刪險六十條的內容,只是將該內容放在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條,作出了更嚴格的規定,所以周貴金未經股東會同意,私自加蓋印章對外提供擔保的行為無效。
經太平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最高人民法院再審,最終認為:
第一,根據現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應根據公司章程,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決議同意」,來看公司法並未完全禁止公司對外擔保的行為,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所依據的條文內容和法理基礎已經不存在。
第二,根據公司法第一條的規定,公司法是規范公司組織和行為的法律,其規定並非直接約束公司與第三人之間的關系,本案系借貸合同糾紛,錢泰多小額代款股份公司是否應承擔擔保責任,應根據合同法和擔保法等規范平等民事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予以判斷,因此根據合同法、擔保法、民法通則本案擔保有效。
第三,「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的規定目的是為約束公司內部組織和行為,公司違反該條規定並不必然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本案中,錢泰多小額代款股份公司擔保所蓋印章雖然是周貴金私蓋的,未經公司股東會決議,但債權人張六順對於該公司內部的具體行為並不知情,其有理由相信周金貴作為該公司總經理在借條上加蓋公司印章是代表公司的行為。
故,判定錢泰多小額代款股份公司向張六順就全部借款及利息承擔連帶責任。
正如本案,因為立法變化的問題,公司高管對未經股東會同意,讓公司對自己借款提供擔保的法律效力認定,在實際審判中差異較大,但整體而言,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在此方面的案例,在封閉式公司(是指有限責任公司等股份不在證券市場上市的公司)基本是認定這種提擔保有效的,通常來看,認定無效的情況,一般發生在上市公司,或者相關擔保對外本身存在例如只有法定代表人簽字無公章等瑕疵的情形。
本案的真實案例中,公司高管除了此筆款項外,實際還對外以同樣的方式借了1000餘萬元的債,均私蓋公司印章來擔保,可以說這樣的行為給公司和其他股東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因此,本案對廣大企業的啟發是:首先,雖然公司章程對外不具有約束性,但仍需在章程中對於不同高管的對自己借款甚至是許可權內正常義務提供擔保的設計包括金額、程序等限制性條款,一是在發生此類糾紛時可以章程的公開性約束主張對方過錯,二是本身對高管權利進行規范;其次,在公司內部權力結構方面,應當在制度和實施執行層面,設計好公司高管履職的規范程序和限制,特別是重大事項向董事會、股東會的報告決策制度,做到行使權力有制約、作出決策有憑據、執行實際有管控;第三,一般此類案例都必然伴隨公司公章管理的不規范,因此,需在公章管理特別是涉及合同的公章管理方面做好相關的制度設計並保障有效落實。
聲明 :本文僅作為交流學習之用,不具任何商業用途,所有案例素材均來自公開判決,本文不對引用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律師評論亦不能作為具體個案的法律意見使用。
本期點評律師:陸元輝 律師 四發現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