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默認知情
㈠ 刑法對知情與不知情的規定
知情不報不違法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條規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即懸賞通告中的「隱匿、藏匿犯罪嫌疑人或協助其逃跑的」情形,但很明顯,窩藏、包庇罪並不包括知情不報的情形。
2.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對於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通緝在案的、越獄逃跑的、正在被追捕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可以看出,此規定是賦予公民扭送犯嫌的權利,而非規定公民有此義務。
3.關於知情不報違法且犯罪的法律規定有,但僅僅限制在拒絕提供間諜犯罪證據范圍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明知他人有間諜犯罪行為,在國家安全機關向其調查有關情況、收集有關證據時,拒絕提供,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所以,知情不報不屬於犯罪,也依法不能予以處罰。只是公民道德問題,至於義務問題,沒有相關法律規定公民必需履行義務。
㈡ 知情不報不構成犯罪但是違法嗎要負怎樣的責任
分情況:一,如果只是單純的與犯罪人、犯罪事實沒有關系的知情不報,不犯罪,也不違法,屬於道德側面的。
二,如果採取積極地行為幫助犯罪嫌疑人逃脫或掩蓋犯罪事實等等,有可能會構成共犯,或包庇、窩藏罪等。
㈢ 在民法或刑法中,是否存在「不回答等於默認(承認)"的法律效力
沒有統一規定,但正在徵求意見的民法總則(草案)可供參考:
第一百一十八條 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習慣時,方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㈣ 知情不報算違法嗎
法律分析:
知情不報是不是犯法要依據實際情況而定。我國刑法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不得定罪處罰。這即罪刑法定原則。根據我國現行刑法典條文,並沒有將一般知情不舉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所以,一般情況下對於犯罪知情不舉報不算違法。
但是,如果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的行為,則有可能涉嫌窩藏、包庇罪。一般知情不舉報與窩藏、包庇罪雖然有一定的聯系有本質的區別:第一,窩藏、包庇罪的行為人在主觀上具有使犯罪人逃避法律追究、制裁的目的,而一般知情不舉行為則不具有這樣的目的。第二,窩藏、包庇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它或者有為犯罪人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的窩藏行為,或者是有作假證明的包庇行為,而一般知情不舉行為只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行為。如果明知是犯罪分子或者是違法所得的,對犯罪分子或者贓物不舉報的,就有可能構成犯罪。知情不報一般不犯法。如果知情不報觸犯了刑法規定的窩藏、包庇罪的,應該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一十條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
第三百一十二條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衍生問題:
未成年誣陷他人違法嗎
未成年誣陷他人是違法行為,可以追究其民事責任,值得強調的是,如果是已滿16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誣陷他人,可能構成誣告陷害罪,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刑事責任年齡。成立誣告陷害罪的,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誣告陷害罪要求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告發,意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行為,如果情節不嚴重,只構成民事上的侵害責任,受誣告的一方有權要求誣告人消除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