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影響力

司法影響力

發布時間: 2023-05-04 18:23:22

『壹』 司法拍賣和破產如何做宣傳,提高相關領域影響力

1、首先顫纖利用縣政務服務中心及銀行網點人流量較大的優勢。
2、其次在縣政務服務中心及縣內茄簡仿多家銀行營業廳內投放廣告屏,滾咐氏動進行拍品宣傳。
3、最後為提升鄉鎮居民的參拍熱情,也可提升領域的影響力。

『貳』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如何樹立司法權威

編輯同志:當前,人們對提高司法的效率和權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怎樣理解司法權威?如何樹立司法權威? ——天津讀者 高志勇 高志勇同志:我們請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的專家回答您的問題。 ——編 者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司法權威是法制權威的重要體現。確立司法權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對於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司法的職能作用,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司法權威是指司法機關的裁判在解決爭訟的活動中所應當具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既是我們黨堅持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司法權威是確保司法權能夠成為社會糾紛最終解決機制的有力保障。司法權威與司法公正、司法高效一起,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質特徵,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的重要保障之一。 司法權威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它的構成要素和表現形式則是具體的。司法權威主要由以下要素構成:一是司法人員的廉潔性。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法官是公平與正義的化身,他們清正廉潔、秉公辦案,就能夠贏得人民群眾和當事人的信賴與信服,從而樹立起司法權威,促進全社會法律信仰的形成。二是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只有嚴格依照訴訟法規定的程序核實證據、查明事實,並在此基礎上正確適用實體法的規定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才能確保其裁判具有法律效力。三是司法裁判的穩定性。司法機關的判決、裁定一旦發生法律效力,就具有穩定性並應當得到切實的遵行,非由法定機關、非依法定程序不得更改。這既是維護司法權威的客觀需要,也是保持法律穩定性的必然要求。四是社會公眾和當事人對司法裁判的普遍認同。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能夠得到社會公眾和當事人的普遍認同,有利於樹立司法權威,而且由此樹立起的司法權威更具有積極意義。 樹立司法權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司法效率。司法不講效率,案件久拖不決,司法公正就會大打折扣,司法權威也難以樹立。二是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法官是司法活動的主體,高素質的法官群體是司法權威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一般認為,法官的素質包括專業素質和道德素質。法官一方面應當具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另一方面應當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一身正氣、秉公執法。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法律。三是促進司法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真正實現司法公正、確立司法權威,必須加大司法公開的力度,實現立案公開、庭審公開、裁判結果公開、辦案質量評價標准公開,提高審判活動透明度,使人民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訴訟權得到更好的保障;必須完善審判監督機制,建立權力制衡機制和案件流程管理制度,使激勵約束機制更為有效。四是堅持以公正樹權威。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加強保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制度建設,規范司法行為,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司法,始終堅持審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五是加大執行力度。推進執行公開,強化對執行工作的監督,加大對拒不執行法院裁判行為的處罰力度,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

『叄』 利用影響力犯罪司法解釋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司法解釋內容有哪些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司法解釋內容可以直接參照《刑法》中的規定,具體內容如下:
《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之一: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或者利用該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利用該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實施前款行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受賄罪的區別
1、主體不同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關系密切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及其關系密切人,而斡旋受賄形態的主體直接為國家工作人員自己。
2、客觀方面不同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行為人先是搏毀肢利用與其關系密切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再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去受賄,而斡旋受賄形態中是國家工作人余猛員直接利用自己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再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去受賄。即在這里他們所依靠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的主體不同,前者為與行為人關系密切的國家工作人員,後者直接為該國家工作人員。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對於犯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處罰是非常重的。希望我整理的知識基世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肆』 有哪些社會輿論影響司法判決的案例

司法獨立和公正審判是司法審判的基本原則。法院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機關、個人的干涉,獨立行使審判權。法院作為解決糾紛的第三者,應當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不應當受到輿論的影響,而做出違背法律的判決和裁定。應當嚴格的遵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查明案件事實,作出恰當的裁判,而不是從眾,人雲亦雲。但是,當今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的輿論壓力是個影響法院裁判的因素,法院應當堅持司法的基本原則,獨立公正的審理案件。可能在一些構成犯罪的案件當中,在考慮罪犯量刑的時候也許會涉及社會影響力的問題。所以法官在對一個案件作出裁判的時候要謹慎和慎重。保證在不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的情況下,又照顧到社會公眾對這個裁判的認知度和接受能力。

『伍』 羅永浩為司法點贊,為「誠實而不幸的創業者」發聲,他的影響力有多大

首先在這里我認為羅永浩之所以會這么說,主要就是因為他此前也是一個破產清算的人員,在當時他因頃悔旁為破產欠下了六億多,但是用了短短的兩年多時間,他基本上已經把這六億多的欠款給還完,說實話,我對於羅永浩還是非常佩服的。畢竟絕大多數的債務人,在欠下這么多錢之後,都是會選擇逃避。不過他這一次在網路上發生所造成的影響力還是非常轟動的,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羅永浩的影響力。

第三,如何評價這一次的變動?雖然這一次的個人破產制度對於創業的人員是非常友好的,在這里還是要警告大家,創業是具有一定風險性的,如果沒有做前喚好充足的准備,那麼雀橡還是老老實實的上班,因為一旦發生風險的話,想要申請個人破產,那麼需要面臨很多的嚴苛條件,如果達不到的話,也是沒有辦法申請的。

『陸』 舊蘇聯時期,為什麼說司法變革影響了蘇聯的解體呢

舊蘇聯時期,為什麼說司法變革影響了蘇聯的解體呢?

那時候,蘇聯試著了一個司法變革,這在全社會都產生了一股強勁的熱潮。1987年,蘇聯以前試著了一個牽涉到青年人法、新聞法、出版法、公開化法、結社法的大的變革,而在6月份,根據了協作法、租用法、土地法等。

這時的人民卻經歷了從一個由列寧、斯大林再到戈爾巴喬夫等領導人員的茫然當中,一部分懷念列寧時期的舊蘇聯,另一部分又由於權益階級而保持日趨完善的以斯大林等領導人員創建起來的後蘇聯,而這類分歧在一個司法完全釋放壓力、人民得到挑選的狀況出來了一個大爆發。

人民的選擇對立面,組成了後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創新上的執政黨對立面,在一個沒了法律維護、人民茫然、內部結構糾紛案件的情形下,戈爾巴喬夫壓根沒有可以操控這一亂局的能力。

在沒有了舊蘇聯的法律管束的條件下,戈爾巴喬夫時期的一部分高官早就將對蘇聯的後景繼而向對個人得失的維護上去,這在司法上是一個「法設而沒用,民望而無術」的展現。

人民高喊在街邊街巷,而制訂管理決策的高官卻由於各種各樣司法上的解放出、現行政策上的攣縮而又沒有一個能快速相匹配現況的管理決策煩惱,這時由戈爾巴喬夫等人領起的為了更好地圖新政策而設的司法變革本質上是作用了反動勢力加速對蘇聯的分裂。

在這類司法變革的直接影響下,1991年9月6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單獨。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員簽訂《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公布構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公布辭掉蘇聯總統職位,這時,強大的蘇聯才宣布宣告解散。

『柒』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司法認定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受賄罪的區別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受賄罪在利用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便利為第三人謀取利益,收受或索取第三人財物方面相似,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巨大差別。這里主要探討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斡旋受賄形態之間的關系。我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規定受賄形態,學界有兩種不同觀點,有人主張定其為獨立的斡旋受賄罪,[4]也有人主張定為受賄罪即可,因為法律明文規定以受賄罪論處。從上面關於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規定可以看出,除了第一款第一種情形外,第二種情形和第二款的規定與我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的規定很相似,都是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職權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並索取或收受請託人的財物,即他們都是在請託人和其他國家工作人員之間起到斡旋作用的。但兩者之間也是存在著巨大差別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主體不同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關系密切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及其關系密切人,而斡旋受賄形態的主體直接為國家工作人員自己。
2)客觀方面不同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行為人先是利用與其關系密切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再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去受賄,而斡旋受賄形態中是國家工作人員直接利用自己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再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去受賄。即在這里他們所依靠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的主體不同,前者為與行為人關系密切的國家工作人員,後者直接為該國家工作人員。
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於2006年6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將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修改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2007年11月6日兩高的司法解釋將其所規定的罪名確定為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從以上的規定可以看出,兩者的主體都不是國家工作人員,兩者都是利用一定的職務便利去受賄,這是兩者相似的地方,但他們之間也是存在著巨大差別的,有以下幾點:
1)主體不同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主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關系密切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及其關系密切人員。
2)客觀方面不同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行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關系密切人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或利用該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請託人財物,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另外,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中為他人謀取的利益不分正當與否,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的必須為不正當利益。
三、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詐騙罪的區別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打著與某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旗號,收受財物,辦理請託事項。如果此人確實與國家工作人員有一定的密切關系,但是請託事項沒有辦成,且沒有退回收受的財物,如何認定行為性質?司法實踐中,往往將此類行為當做「詐騙罪」打擊。可見,「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詐騙罪」在實踐中界限非常模糊。兩罪在構成方面存在以下差異:
1)客觀方面不同
詐騙罪的前提是「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除非嫌疑人與國家工作人員確實不存在任何關系,否則,不能以「請託事項未辦成」的結果,來推定其屬於「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只要能證明嫌疑人與國家工作人員之間的「密切關系」,嫌疑人通過這層關系收受請託人財物,要麼是作為中間人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要麼是避開國家工作人員,直接利用其影響力辦理請託事項。無論請託事項是否辦成,其行為構成的是賄賂犯罪而非詐騙罪。
2)犯罪對象定性不同
如果對此類「詐騙案」准確定性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請託人不但不是詐騙案的「被害人」,甚至是賄賂犯罪的行賄人,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從這個角度,可以對其形成一定的牽制。被告人到底是「利用影響力受賄」,還是作為行賄犯罪的共犯之一,未能實現行賄目的,需要根據事實和證據再做進一步確認。
四、共犯的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共犯,要注意與受賄罪共犯相區分,結合具體個案區別對待。
(一)關系密切的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共同受賄的處理。根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座談會紀要》和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規定,關系密切的人向國家工作人員代為轉達請託事項,索取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並告知該國家工作人員的,或者國家工作人員明知其關系密切的人收受了請託人財物,仍按照關系密切的人的要求利用自身職權為請託人謀取利益的,該國家工作人員構成受賄罪,其關系密切的人以受賄罪的共犯論處。
(二)國家工作人員對關系密切的人受賄行為事前知情的處理。國家工作人員事先知道其關系密切的人利用自己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索取請託人財物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仍默許或者不反對其關系密切的人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參照《意見》的規定,該國家工作人員和關系密切的人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共犯。雖然國家工作人員對其近親屬或者其他關系密切的人的行為只是持默許或者不反對的態度,事後又不共同佔有財物,但該國家工作人員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片面共犯,應以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處理。
(三)國家工作人員對關系密切的人受賄行為事後知情的處理。國家工作人員如果事先不知道其關系密切的人利用自己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事後知道但並不參與分享賄賂的,國家工作人員不構成犯罪,其關系密切的人應認定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如果國家工作人員事後參與分享賄賂的,對該國家工作人員仍以受賄罪論處,對其關系密切的人以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論處。
(四)國家工作人員對關系密切的人受賄行為不知情的處理。國家工作人員雖然按照關系密切的人的要求,利用職權為請託人謀取利益,但對關系密切的人收受請託人財物毫不知情的,對關系密切的人以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論處,對該國家工作人員既不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共犯,也不單獨構成受賄罪。
(五)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受賄行為的處理。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受賄行為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還是受賄罪,要區分時間段,同時兼顧有無事先約定。行為人所利用的便利條件是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或者行為人索取、收受請託人財物並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為請託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均發生在離職以後,且行為人索取或者收受請託人財物不是基於任職時的約定或者是作為其任職時權錢交易行為的「對價」,而是一個新的行為,該行為人以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論處。行為人在任職時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請託人謀取利益,或者在任職時與請託人事先約定,在其離職後收受請託人財物,對行為人以受賄罪論處。

『捌』 確保司法機關什麼行使職權

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是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但在司法實踐中,此規定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地方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插手具體案件甚至左右案件裁判結果的情形並不鮮見,上級法院違背審級制度提前介入案件、下級法院對正在審理的案件請示匯報時有發生,輿論和民情也在一定程度干擾了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辦案,甚至形成輿論審判的亂象。這些法外因素不僅影響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也嚴重背離了程序正義,是許多冤錯案件的重要成因。

為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必須建立地方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干預司法的阻隔機制。地方黨政權力插手司法活動,已成為法治建設的一大頑疾。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所提出的,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應當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並通過具體制度在二者之間構建了雙重隔離機制。

具體而言,一是要減少黨政機關及領導幹部對司法職權活動的影響力。當前我國的法院、檢察院系統系依行政區劃而設,人事編制、人員任免和經費設施等事務均掌握在同級權力機關、行政機關手中,面對來自地方領導的壓力,缺乏抵制干預的「底氣」。為此,四中全會提出在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等舉措。這些重大改革舉措有助於司法機關擺脫來自地方的行政鉗制,做到有勇氣、有能力獨立辦案。下一步應進一步深入改革,探索省以下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等方面對同級權力機關、行政機關的獨立。

二是要強化黨政機關及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的後果。四中全會除提出要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外,還提出,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記錄、通報、追究制度的建立,有利於促使領導幹部在心中樹立司法活動不可干預的「紅線」,增加其插手具體案件辦理的顧慮。

保證公正司法,還必須改革司法系統管理體制,杜絕內部權力干涉。首先,要理順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系,廢除提前介入、指示、報請制度,回歸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其次,探索司法人員的個體獨立,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的分離,使審判人員、檢察人員能夠獨立於本機關、本部門領導意志獨立辦案。在此基礎上,逐步取消院、庭長審批案件等帶有行政色彩的辦案制度。探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合理轉型,逐步減少審委會直接討論決定案件的數量,將其轉變為業務指導機構。同時,還應當建立合理的內部考核機制,防止不合理的考核標准對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變相」施壓。

保證公正司法,還應正確對待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訴求和民意。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屬往往迫切要求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並作出有罪甚至重罪判決。司法機關對此應當客觀、冷靜對待,堅守法律和證據裁判的底線,不因懼怕被害人家屬的纏訴纏訪而動搖獨立依法行使職權的信念,同時做好相應的「釋法說理」工作,兼顧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

『玖』 8億版權索賠,全國起訴:高舉正義牌坊的騰訊,背後有什麼私利

作者| 劉菲

從口水戰到訴訟戰,騰訊一改往常溫和形象,試圖重拳擊倒對手——澎湃新聞稱,騰訊本月在法院就《斗羅大陸》的版權問題,向抖音索賠8億元,此前披露的金額是6160萬元,現在翻了13倍。


這還不是全部。


澎湃新聞的報道披露,從今年6月至12月10日,騰訊已經在全國13個省份的18家法院起訴抖音168次,標的總額超過29.43億元——比薇婭、范冰冰和鄭爽的罰款加起來還要多。


在這些訴訟案件中,其中億元以上標的額的案件有4起,前面提到的《斗羅大陸》標的額最高,達到8億元;第二高的是電視劇《你是我的榮耀》,金額是7.55億元。


同時,在這些案件中,騰訊為其中的54起案件申請了訴前或訴中行為保全。


圍繞著視頻平台的版權問題,騰訊和抖音的「恩怨」由來已久,而所謂的版權糾紛,其實只是擺在檯面上的角斗工具,真正的原因則是長短視頻的利益之爭。此前,騰訊副總裁、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孫忠懷就拋出過短視頻「豬食論」的說法,引起行業嘩然。


新聞細節指向了更多的內容。


本文試圖梳理以下三個問題,讓我們能看清這場互聯網巨頭訴訟大戰背後的一些關鍵內容:


1、視頻版權訴訟雙方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2、為什麼騰訊要在全國地方分別起訴抖音?

3、系列版權案件的「卡點」究竟在哪裡?


1、事前審查還是事後刪除?


在這一波訴訟大潮中,騰訊選擇了在多地起訴的策略。


很多人都會疑惑,騰訊起訴的大部分案件的版權所有人是騰訊視頻,公司主要辦公地點都在北京,起訴的被告抖音也是北京的公司,而且騰訊的總部是在深圳,按常規來說,應該是在深圳或者北京的法院起訴。


可這一次,騰訊是在全國13個省份的18家法院,起訴抖音。



騰訊自然不會像祥林嫂那樣「討個沒趣」,在法律人士眼裡,騰訊的策略非常「高明」。


這還要從騰訊和抖音版權的糾紛說起。


無論是《斗羅大陸》還是《你是我的榮耀》,作為版權的所有人,騰訊起訴的事由是認為抖音平台內的用戶,上傳的內容侵害了這些劇目的著作權。而其中一個關鍵主張是,要求短視頻平台對用戶上傳的視頻進行事先審核,對沒有版權的視頻提前攔截和下架。



在司法實踐中,這一條叫做避風港原則,體現在《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二條與第二十三條。



而騰訊則希望突破目前的「避風港原則」,要求平台承擔起「事前審查」的責任。


但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更有爭議,甚至難以實現。為什麼影視內容版權「事前審查」難以實現?原因很簡單:用戶上傳內容海量,進行「事前審查」的人力資金成本遠超平台能力,且會大大延長用戶發布作品的時間,從而讓優質的UGC內容失去活力。


短視頻的「事前審查」還有一個難點是,不像長視頻的授權清晰明確。



「有些短視頻沒有特別清晰的授權過程,但是實際上有內部授權的可能性;有些短視頻沒有特別嚴格法律意義上的授權證書,但是實際上製作者與創作者已取得聯系,並被允許使用相關素材,這種情況下是經過授權的,只是不規范,這要與傳統的網路盜版場景區分開。」

2、「一石二鳥」的高明之處


正因為平台「事前審查」實施起來難度很大,一方面需要平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時效果如何也很難說,另一方面嚴苛的「事前審查」還會影響用戶的體驗,從而對平台失去耐心,影響優秀內容的生產。


騰訊的法務部門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藉助「事前審查」這一點,就能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


為此,騰訊在全國各地展開訴訟。這其中背後的原因在於,目前各地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避風港原則」的把握並沒有完全統一。一些司法工作者認為,騰訊這么做,有可能是希能找到一個突破口,甚至能在多地法院實現勝訴。「最終達到在司法界形成一個司法共識,這樣就能在不修改現有法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法律規則。」


「避風港原則」源自美國1998年《數字千年版權法案》。北京福和律師事務所主任陳楠律師在《中國知識產權報》上撰文介紹,當時美國是世界互聯網中心,推出這一原則,主要是因為美國作為互聯網的起源地和最早最重要也是規模最大的實踐者,發現網路中介服務商沒有能力進行事前內容審查,網路監控難度比較大。



在 歷史 上,騰訊其實也是「避風港原則」的受益者。 當年《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興起於網路,成為剪輯影視作品的「鼻祖」,至今還能很多長視頻平台播放。


而包括騰訊視頻在內的很多長視頻平台,在發展UGC內容時候,也是長期被質疑存在盜版內容。在那時,這些平台反復強調的就是避風港原則的合理性。


但現在,隨著短視頻的興起,自己的乳酪被動了,騰訊就儼然以版權方的身份,迅速改變立場,要求突破避風港原則。


3、「正義」的牌坊下是否藏有私利?


從這次新聞透露的索賠金額來看,騰訊還是很有信心在訴訟中獲得勝利。


這或許也得益於騰訊多年來在政府和司法界的影響力。當年騰訊的一則招聘信息依然記憶猶新。


招聘信息詳細介紹了「戰略競爭策略傳播經理」的崗位要求,其中包括「對北京及中央級媒體有深入的關系」,「迎合、引導政策」,「形成於我司有利輿論環境,同時形成對競爭對手的反制」等。


騰訊在政務公關上捨得花錢早已是慣例了。之前南華早報的報道就透露,在2016年,騰訊一個處理政府關系事務的高管年薪就已經達到了2.74億港元。


今年8月,新華社主管主辦的《經濟參考報》發文,將網路 游戲 比作新型「毒品」,其中提到了騰訊的《王者榮耀》,文章稱「任何一個產業、一項競技都不能以毀掉一代人的方式來發展」,「處罰的力度要同步跟上」。


文章在網路上引發大量討論後,《經濟參考報》網站突然將《「精神鴉片」竟長成數千億產業》一文刪除。當時就有人猜測,可能是騰訊的公關進行了溝通。



網上有一篇文章詳細地梳理了騰訊在司法領域的「作為」。從2012年開始,騰訊連續七年贊助了「北大—斯坦福互聯網法律與公共政策研討會」,直到現在,仍與中南 財經 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每年聯合舉辦「知識產權南湖論壇」。


西南政法大學的「中國知識產權法官講壇」,也是騰訊贊助的。該校教授鄧宏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騰訊研究院作為我們講壇唯一的『金主』,給了我們較為充分的經費保障。」


這篇文章得出了一個結論:「助學」行為最終也讓騰訊獲得了可喜的回報。


「比如就 游戲 視頻和直播的著作權問題,北大法學院、中南 財經 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大學法學院等機構都專門舉辦過相關的研討會,其中很多發言的專家都和騰訊有過合作關系,發表的也是同情騰訊的觀點。」


再回到這次騰訊席捲全國的訴求大潮,意圖其實已經很明顯了,也就是說騰訊的「醉翁之意」在於,通過在司法界的影響,在一些地方法院找到突破口,形成對「避風港原則」突破,最終壓制對手在短視頻領域的領先優勢。


「《著作權法》明確著作權包括『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在法律界人士看來,短視頻不得擅自剪切影視劇、綜藝節目內容的規定有法可依。


同時,法律在著作權的權利限制中提到多種「豁免」的情況,其中包括「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不知道為什麼騰訊在對待短視頻內容時,就換了個強調呢?在所謂「正義」的牌坊下,誰都不應該裹挾自利的私貨。

熱點內容
什麼方法治痣瘡效果好 發布:2025-01-04 08:26:23 瀏覽:292
法學元士 發布:2025-01-04 08:25:12 瀏覽:767
2013新民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5-01-04 07:17:59 瀏覽:903
菏澤法院郝 發布:2025-01-04 07:15:49 瀏覽:905
同濟大學的法學院 發布:2025-01-04 07:12:46 瀏覽:392
法官罰沒 發布:2025-01-04 07:01:30 瀏覽:357
關於法治原則 發布:2025-01-04 05:47:56 瀏覽:202
法治思維推進法治工商建設 發布:2025-01-04 05:40:52 瀏覽:170
陽光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04 05:38:50 瀏覽:639
法院法官級別 發布:2025-01-04 03:31:50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