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七項原則
㈠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種:
1、自願原則
自願是指在民事活動中體現當事人的意志,排除他人強迫,欺詐及其他不當影響和壓力自己作主。這一原則也是由市民關系的平等性決定的。我國民法的自願原則主要表現為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遺囑自由。
2、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由民法調整的市民社會關系的平等性決定的,是指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及適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法律平等地位,是指權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平等(相同),法人有與其自身活動相應的權利能力(不相同),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適用法律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護是指法律對民事主體的保護規定是相同的,適用法律時不能區別對待,是由法律地位平等,適用法律平等決定的。
3、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按照誠實不欺、信守諾言的道德准則平衡當事人之間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的原則。判皮此項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實事求是,自覺履行義務,也賦予法官一種解釋法律及法律行為的裁量權,即以一個誠實信用人的理解進行解釋。
4、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原則
社會公共道德,就是廣大市民公認的道德准則,與共產主義道德有區別。調整市民社會關系的民法,必然以市民的公共道德為准則。這是由道德和法律的一致性決定的。民法與市民道德精神一致,民事立法、執法、適用法律均不能違背公共道德。在法無規定的情況下,道德可以成為民法的淵源,成為解決法律糾紛的依據。
5、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權利濫用,是指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時超出權利本身的目的和社會所容許的界線。此種行為是違法的,故為法律所禁止。行使權利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專以侵害他人為目的,以絕小瑕疵拒絕對方給付,違背權利目的等,均為法律所禁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瞎沖敗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磨顫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㈡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1、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一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
2、自願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意思自治是現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3、公平原則
所謂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以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公平正義是對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要求。
4、誠信原則
誠實守信是市場活動的基本准則,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則,它和公平原則一樣,既是法律原則,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規范,它要求全部民事主體誠實不欺,講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
5、綠色原則
這是民法典確定的一項法律原則,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創舉,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項原則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新的發展思想,有利於緩解我國不斷增長的人口與資源生態的矛盾。
6、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慨念構成的,要求民事主體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循社會主體成員所普遍認可的道德准則。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
1、指導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突出表現在它的指導性。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均有指導意義。
2、約束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對民法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有約束力。
3、補充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規范中處於指導和統帥的地位,但是通常在民事法律規范有具體規定的情況下,必須適用具體規定,不能直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㈢ 民法七大基本原則
民法七大基本原則如下:1、民事主體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平等地參與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益,承擔民事義務。
2、自願原則。公民參與民事活動,在意志方面是自由的,不受到支配。
3、公平原則。雙方當事人的確立的權利義務應該是合理公平。
4、誠實信用原則,守信,是立人之本,也是民事活動要遵循的黃金法則。
5、公序良俗原則。從事民事活動要遵守善良風俗,公共秩序,要遵守普遍的社會習慣。
6、綠色節約枝雀原則。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共識,也是國家的政策,民事活動更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不提倡浪費,破壞環境。
7、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活動要正當行使權利,不能濫用權力。《民法典》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纖碼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猛豎早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㈣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幾項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以及綠色原則。是指具有普遍法律約束力的一般原則,也包括即使在法律文本中沒有寫明亦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法的一般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不同的是,可以直接適用,如無效行為不生效果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第五十九條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第七十二條
清算期間法人存續,但是不得從事與清算無關的活動。
法人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或者法人權力機構的決議處理。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清算結束並完成法人注銷登記時,法人終止;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清算結束時,法人終止。
㈤ 民法典的七大基本原則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有:
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願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誠信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5、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㈥ 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則
問題一: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平等原則
民法上的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另一方。
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尤其是集中表現了作為民法主要調整對象的商品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從民事活動的角度看,平等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必須遵循自願協商的原則。從立法的角度來看,平等原則要求立法者必須奉行「行為立法」的原則(即以主體的行為為制定法律規范的出發點),而不能採用「主體立法」(即以主體的不同身份為制定法律規范的出發點),亦即一切民事主體,無論其經濟能力如何(大公司或小企業),所有制性質如何(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其行為均應遵循同樣的准則,其權利在法律上應得到同樣的保護。
(二)意思自治原則
意思自治原則指民事主體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地創設其權利義務,任何機關、組織或個人均不得非法干涉。意思自治原則在合同制度中的表現即合同自由原則,其賦予合同當事人以訂立合同的自由、決定合同內容的自由以及選擇合同形式及合同相對方的自由。
意思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客觀要求的法律表現,它反映和保護了市場主體人格的獨立、財產和責任的獨立,是對民事關系(尤其是合同關系)一般法律准則的高度概括。我國民法確立這一原則,有利於清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權力本位」、「官本位」的法律觀念,有利於彌揚尊重民事主體合法權利之風,促進我國具有充分開放度和自由度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意思自治原則表現了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在經濟活動領域內依法獲得的最大限度的自由,而法律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稱「公序良俗」)的規定,則是對這一自由的法律限制。
意思自治排除了他人對當事人自由意志的不法干預,也排除了不當行使的國家權力對民事權利的侵犯,集中反映了民法之私法的性質。
(三)誠實信用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分別對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必須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作出了規定。
對於「誠實信用」一詞,不能僅從其字義去理解,認為它僅指「恪受信用,不搞欺詐、脅迫」。歷史上,「誠實信用」作為法律用語,是根據德文翻譯的。作為外來語,誠實信用本身的含義是以維持法律秩序(即利益平衡)為目的,以抽象的公平要求為內容的規則。因此,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的目的是維持民事主體雙方利益的平衡,維持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誠實信用原則確定了民事主體的一般行為標准。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必須「善意」地實施民事行為,在民事活動中應尊重他人利益,不得進行欺詐、脅迫,不得惡意地損害他人利益或者放任他人合法利益遭受損害,以誠實的態度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民法上的「善意」與「無過錯」不同。一般情況下,「過錯」是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據。但過錯是指當事人實施不法行為(如侵權行為)時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以當事人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為前提。而「惡意」則與當事人是否實施違法行為無必然聯系,其指的是其實施民事行為的動機不正當以及對於影響其民事行為效力的因素知情或應當知情(例如,明知是贓物仍然予以購買)。因此,善意是指行為人行為動機正當以及對於他人利益有可能受損之事實不知情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
(四)權利不得濫用原則
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指當事人在行使民事權利時,必須尊重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不得破壞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不得損害他人依法享有的正當利益,否則,當事人的權利將依法被限制、剝奪或承擔民事責任。
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是誠實信用原則派生出來的一項原則,主要用於解決個人利益與社會......>>
問題二: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有 功能很多,包括:1、暢定民法的基本價值傾向,貫穿民法始終;2、規則規定不到時,採用原則來指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3、成為民法規則設立的基礎,連接各民事規則,使民法典渾然一體。具體內容就是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前幾條,主要有:公平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合法原則等。
問題三: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原則;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原則;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原則;
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原則。
問題四: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及其經濟基礎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包括一) 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民事權益的原則(二) 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三) 自願原則(四) 公平原則(五) 等價有償原則(六)誠實信用原則(七) 遵守國家法律和政策原則(八) 社會公益原則
問題五:我國的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指導方針。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同時,它還是解釋民法規范的准則。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同時也是法院審理案件的審判准則。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做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發展民事學說的基礎。
問題六: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中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問題七:傳統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您好!
所有權絕對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過錯責任原則,被稱為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則
問題八:我國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則 中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㈦ 民法典七個基本原則
民法典七項基本原則是:1、平等原則、2、自願原則、3、公平原則、4、誠實信用原則、5、綠色原則、6、公序良俗原則、7、私權神聖原則。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慨念構成的,要求民事主體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循社會主體成員所普遍認可的道德准則。這項原則還有一種含義,凡違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無效的。主體地位平等。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能力,任何人沒有特權。而且不論什麼身份,在從事民事活動時地位平等。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學習宣傳深入開展,「誰執法誰普法」等普法責任制廣泛實行,法治文化蓬勃發展,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㈧ 民法的基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基本原則有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原則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包括:
1、平等原則;
2、自願原則;
3、公平原則;
4、誠實信用原則;
5、公序良俗原則;
6、禁止權利濫絕罩用原則,
7、綠色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反映民事生做宏盯活的根本屬性,尤其是市民社會的一般條件、趨勢和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上的基本原則是指具有普遍法律約束力的一般原則,也包括即使在法律文本中沒有寫明亦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法的一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基本原則與普通法律條文同樣可直接適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第六條民事主體純和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九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三十一條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
依據本條第一款規定指定監護人前,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處於無人保護狀態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
監護人被指定後,不得擅自變更;擅自變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監護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