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正義模式

司法正義模式

發布時間: 2023-05-25 15:00:48

Ⅰ 如何理解司法是捍衛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司法是指國家機關通過審判程序來維護法律的實施和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一種手段。司法是捍衛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理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司法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的重要手段。司法通過審判程序對違法行為進行懲處,向社會傳遞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仰,使人們在法律面前改變了過去尊重權勢而不顧法律的觀念。

其次,司法是保障公民權益和防止權力濫用的重要保障。司法可以保障公民利益和權益、防止權力濫用,增強公民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推動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最後,司法是推進社會正義的有力保障。司法能夠透明公正地處理各種糾紛和矛盾,通過平等、公正、公開的審判,解決社會爭議和矛盾,消除社會不滿情緒,推進公平正義。

總之,司法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枝帶權威猛燃蘆、保護公民權益和防止權力濫用、推進社會正義的重要手段。司法是捍段攜衛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其公正性、獨立性和權威性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有力保證。

Ⅱ 如何在司法工作中實現公平正義

作者: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鄭鄂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動中,必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依法公正裁判案件,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因此,,是各級法院必須思考和面對的重大問題。 牢牢把握科學管理的本質要求,依靠改革創新實現司法公正。實現公平正義是人民法院的生存之基、立院之本,而法院科學管理的目標就是實現公平正義。對此,2008年至今,廣東省法院先後實施了兩套審判管理指標體系:一個是2012年之前的爭當全國法院排頭兵的主要質效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一審案件發改率、生效案件發改率、一審案件陪審率等公正指標,結案均衡度、結收案比、法定審限內結案率等效率指標,一審民事案件調撤率、一審服判息訴率、再審審查率、實際執行率等效果指標。另一個是2012年啟動的當好全國法院科學發展排頭兵綜合監控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在堅持上一體系設計理念的基礎上,把原有的指標調整、優化為核心指標和指導性指標兩大類。省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指標變化和相關條件,適時把指導性指標納入核心指標。這樣,既達到了科學管理的目的,又避免了出現指標「懸空」問題。 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司法的人民性,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公平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在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與監督權等權利意識日益提高的今天,在網路時代瞬間聚集民意的推動下,傳統的程序正義已不足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公平正義的新期待。因此,完善各種方式的司法公開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廣東省法院「一肩(公開)挑兩頭(公正與公信)」的工作重點。為此,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實施了《完善司法公開評價若干指標》,對全省法院「司法公開」工作進行量化考核。該評價指標覆蓋了最高人民法院規定的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六公開」,並根據重要性、涉及的工作量、完成的難易程度等賦予各個指標不同的標准。 樹立主動執行理念,積極參與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法院受理的案件量逐年遞增,不僅加劇了「案多人少」的矛盾,而且由於一些案件利益關系復雜,致使單純依法辦案仍無法解決矛盾,導致案結事不了。對此,廣東省法院以多種方式化解矛盾。比如,訴前聯調可以分流部分糾紛在訴前解決,有利於人民法院集中精力辦理復雜疑難、新類型案件。目前,訴前聯調已在廣東省全面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再如,「執行難」是長期困擾法院的「頑疾」,贏了官司卻不能兌現,人民群眾對此意見最大。面對這一難題,廣東省法院以「執行的真諦就是兌現」為指南,樹立主動執行理念,從過去要當事人申請執行到法院主動征詢當事人同意即進入執行,並依託執行指揮中心,與省內公安、銀行、房管等多個機構實行信息共享和執行聯動,有效緩解了「執行難」問題。 發揮司法建議職能,從源頭上化解矛盾。司法建議是法院工作的職責之一。站在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上,人民法院接觸社會最廣泛、觸及問題最深入,對各級黨政機關、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等社會管理和建設主體提出切實可行的司法建議,可以有效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機制的完善。2012年,廣東省法院共提出司法建議4776件,同比增長近3倍,穩居全國第一;反饋率、採納率超過三成,1446件司法建議被有關單位採納,並轉化為推動、改進工作的制度和措施。同時,廣東省法院通過審判管轄改革,防止和避免行政審判受到地方保護主義干擾,並與行政機關聯動,總結推廣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對促進政府依法行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人民法院的公正性、公信力進一步得到社會認同。

Ⅲ 司法正義的定義是什麼

司法正義的基本要求有:(1)目的與功能要求。包括維護法律權威、保護正當權益、制裁違法犯罪、公平解決糾紛、慧鋒強化規則指引等方面的要求。(2)實現途徑與方式要求。包括審判中立、程式正當、關心需求、公開透明、真相恢復、規范適用等方面的要求。(3)成本與效率要求。包括訴訟經濟、合理收費、合理的公共成本、合理的辦案速度等方面的要求。(4)結果與效率要求。包括客觀公正、易於了解、裁判救濟、社會效果、裁判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六條熱愛司法事業,珍惜法官鉛桐榮譽,堅持職業操守,恪守法官良知,牢固樹立司法核心價值觀,以維護槐碧坦社會公平正義為己任,認真履行法官職責。

Ⅳ 作為一名書記員,應如何在工作中體現司法的公平和正義

一、首先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書記員工作的特殊性決定其必須具備其自身特點所要求的職業道德: 第一、愛崗敬業。人們常說:「干一行,愛一行」。這要求書記員要給自己定好位、樂於奉獻,有甘當配角的意識。同時要意識到雖然自己是配角,但是自己的工作對於檢察業務工作質量好壞,有著決定性作用,崗位雖微,責任重大,這就要求書記員珍惜這個崗位。
第二、公正廉明。就是要求書記員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求真務實,努力實現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遵紀守法,淡泊名利,保持自身正、自身凈、自身硬。
第三、保守檢察工作秘密。具有保密意識是書記員做好檢察工作的前提。由於書記員工作特殊性,往往參與案件的整個審理過程包括案件的討論過程,因此在案件的處理過程中經常會接觸到檢察業務秘密,如果書記員保密意識不強,隨口泄露案情、隨意放置案卷材料,使案卷或訴訟材被無閱卷權的人員閱讀,將相關的證據材料等泄露,便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這就要求書記員首先要增強保密意識,該說的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該打聽的打聽、不該打聽的絕對不打聽,該做的做、不該做的絕對不做。
第四、主動、耐心。書記員在與承辦人共同工作的時候,要積極耐心配合;接待當事人要有耐心,不急不躁,善於換位思考,善於釋法說理、善於做群眾工作,平息當事人的情緒。在處理具體工作時統籌兼顧,對於長遠計劃和臨時工作,分清輕重緩急,注重質量與效率。在待人處事時不卑不亢,堅持自己的原則,對於在工作中遇到的壓力和困難,能夠靈活應付,泰然處之。
二、要樹立四個意識
第一、服務意識。書記員工作中最首要的就是有服務意識,做好業務輔助工作。服務意識決定了書記員與承辦人之間的配合是否融洽默契、決定了案件審理的質量與效率,這就要求書記員眼勤手快,積極主動,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團隊意識。世上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書記員工作同樣如此,它要求書記員在工作中時刻處理好整體與部分、大局與局部的關系,拋棄自以為是、居功自傲的想法,在工作中講大局、將配合、將協作、相互幫襯、整體提高。
第三、責任意識。書記員肩負著輔助檢察業務工作的重任,其工作直接涉及檢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同時涉及公平與正義的維護,這就要求書記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做到對當事人負責,對檢察機關負責,對自己負責。
第四、獨立意識。在具體案件中雖然書記員要服從承辦人的指揮,並在承辦人的指導下進行工作,但具體工作均是由書記員獨立完成的,這個過程中承辦人只是下達任務,怎樣去完成,就是書記員自己的事了。這就要求書記員要鍛煉自己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在具體工作中善於發揮主觀能動性,善於開動腦筋,想方設法用最快捷最合理的方式去完成工作,提高辦案的質量和效率。

Ⅳ 司法機關如何做到公平正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改革應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蘆慧正直接關繫到這最後一道防線是否堅固。司法公正主要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都必須堅持和體現公平、正義、平等、正當的理念、精神和原則。堅持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價值准則,也是司法機關義不容辭的職責。司法機關以司法公正實現公平正義,應堅持以下原則。
以正義為導向。公平正義是司法機關的生命線,是司法工作的方向盤,對司法具有導向作用。一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使每一個公民都受到法律的公正對待,感受到身邊實實在在的正義,決不能因為其他利益考量而犧牲個案正義,不能製造冤假錯案。二是打擊各種有損群眾利益的不法行為。對群眾報警求助置之不理的、不及時立案的、不按照規定期限審理案件的、由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無限期拖延執行的,給予嚴肅處理直至以瀆職罪論處。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不能讓普通群眾因為打不起官司而使權利受到侵害,讓每一個公民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都能夠通過訴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四是堅守清正廉潔。很多不公正案件並非由於法官的業務素質差造成,而是沒有堅守住道德底線導致。在現實中,要以制度的形式杜絕因法官不清廉導致的司法不公。五是堅持公開透明。公開透明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顯著標志。堅持公開透明辦案,讓暗箱操作沒有空間,讓司法腐敗沒有藏身之地。
以法律為准繩。以法律為准繩,是指司法機關在司法活動中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把法律作為處理案件的唯一尺度。以法律為准繩是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一是堅持法律至上。法律是最高標准,司法人員應依據法律判案,堅決抵制和排除法外的權力、輿論、情感、利益等多方面干擾,以法律判定案件的是非曲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這就要排除各種法外力量對依法判案的干預,使「以法律為准繩」得到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二是把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貫穿於辦理案件全過程。堅決杜絕違法辦案和越權辦案,正確適用法律,准確定性案件,區分合法與違陪衡答法、違法與犯罪、輕罪與重罪等情況,作出公正合理且具有可接受性的判決。三是規范自由裁量權,嚴防超出現有法律框架輕罪重判或重罪輕判。加強判決書說理,推動判決書公開,提高法官依法辦案的緊迫性和自覺性。
以事實為根據。攔唯以事實為根據,指司法機關判決案件只能以被合法證據證明了的事實和依法推定的事實作為適用法律的依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其罪。一是把弄清楚的事實作為判決的唯一根據,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但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二是合法獲取證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三是排除非法證據,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具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保護好舉報和提供案件線索的人,對打擊報復舉報人的必須進行嚴懲。四是注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獲取可靠證據。對刑訊逼供和釣魚執法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Ⅵ 古羅馬訴訟制度之辯護制度

刑事辯護制度作為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要追溯到古羅馬時期。該制度紮根於「尊重人的尊嚴」這一思想,強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經法律規定的程序判決有罪之前,被推定為無罪,而享有辯護權及其他訴訟權利,可以委託律師或其他辯護人參與刑事訴訟程序,通過充分行使辯護權,與追訴機關進行平等對抗,以維護其合法權益。該制度對於完整訴訟結構形態的構成,對於案件事實真相的查明,程序正義的實現,訴訟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刑事辯護制度 辯護權 律師辯護

引言

刑事辯護制度源起西方社會,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這一憲法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與保障,它是現代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是一國刑事訴訟程序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重要標志。

1.刑事辯護制度的歷史沿革

1.1外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歷史沿革

1.1.1古羅馬的萌芽階段

在公元前4—6世紀的羅馬奴隸制共和國時期,由於交通便利和民主共和等自然因素與政治因素的影響,簡單商品經濟十分繁榮,貿易往來頻繁,貿易程式繁雜,加之羅馬法律紛雜瑣碎為一般人所不熟悉,因此「代理人」、「代言人」在羅馬共和國開始出現並逐漸發展。隨著法律的演進,職業法學家興起,辯護制度逐漸為法律所承認。《十二銅表法》正式規定了法庭上辯護人進行辯護的條文。在羅馬帝國末期又允許刑事案件的原、被告雙方當事人均可自己延請懂法律的人為辯護人在法庭上開展辯論。由於古羅馬法學的發達,辯護人多為熟諳法律者甚至法學家,這就大大促進了古羅馬刑事辯護制度的發展,使古羅馬成為當時世界上刑事辯護最發達的國家。

1.1.2中世紀的壓制階段

在中世紀的歐洲,因基督教權威的惡性膨脹,使得世俗統治之外存在著一個平行甚至高於它的神權統治。由於早期基督教的不寬容和獨斷,設立了宗教裁判所懲治異端,並實行「神罰」。在裁判所中雖容許被告人辯護,但其辯護已淪為對審判官的有罪或罪重觀點的補遺,而非依事實和法律予以駁擊,因此在裁判所中的辯護是徒有虛名的。而且在中世紀歐洲世俗政權方面,刑事訴訟中奉行糾問式訴訟模式,在本質上蔑視人的基本權利,幾乎剝奪被告人的所有權利,將其置於訴訟客體和司法處置對象的地位。因此,刑事被告人在中世紀的歐洲沒有真正的辯護權,即使在某些情況下有,也因為法官的預斷而難以發揮作用。

1.1.3資產階級革命後的發展階段

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夕,一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如英國的李爾本、洛克,法國的狄德羅、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提出「天賦人權」,「主權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響亮革命口號,在訴訟中他們主張用辯論式訴訟模式取代糾問式模式,賦予被告人辯護權,在審判中實現辯護原則。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在立法中肯定了刑事訴訟的辯論原則,賦予了刑事被告人自己辯護和延請他人辯護的權利。英國1679的《人身保護法》首先肯定了被告人的辯護權。該法明確規定了訴訟中的辯論原則,承認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從而確定了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主體地位。1808年拿破崙時期的《刑事訴訟法典》對辯論作了更為詳盡、周密的規定,使刑事辯護系統化、規范化起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民主進程的推進,西方的辯護制度不斷發展趨於完備。

1.2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歷史沿革

1.2.1建國前階段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刑事訴訟基本上是沒有刑事辯護制度的,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辯護制度是清末從西方引進和移植的。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最早立法規定是1906年清朝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其中規定了律師參與訴訟的內容,賦予當事人聘請律師辯護的權利。關於律師制度的單行規定是從民國政府制定的《律師暫行章程》和《律師登錄暫行章程》開始出現的。兩個單行律師立法的出現,是我國律師制度的開端。爾後國民黨1928年和1941年分別制定和頒行了《律師章程》和《律師法》。總的來看,舊中國的辯護制度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在刑事訴訟中貫徹落實,且受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影響,帶上了濃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1.2.2建國後近30年的曲折發展

新中國的辯護制度是在對舊中國辯護制度進行揚棄的過程中逐步建立、逐步發展起來的。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發布《關於取締黑律師及訟棍事件的通報》,明令取締國民政府時期的律師組織和律師活動,因此在1949—1954年間,律師制度基本上是被否定的。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同年頒布的人民法院組織法具體規定:「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可以委託律師為他辯護。」從立法上對辯護制度予以肯定,我國新的律師制度才得以真正建立。1957年下半年開始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導致原本並不健全的辯護制度在這一時期奄奄一息。十年文革時期,公檢法被砸爛,辯護制度更是在群眾運動的鬧聲中徹底銷聲匿跡。

1.2.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恢復和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民主建設的推進,我國辯護制度開始恢復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1978年憲法重新確立了我國法制中的刑事辯護制度。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我國的辯護制度,確立了辯護制度的基本原則和地位,並對辯護作出了專章規定。其後又通過大量司法解釋、批復、通知等文件進一步明確和具體化,增強了辯護的可操作性。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亦從此日趨成熟。1996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總結刑事訴訟的實踐經驗對原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其中對辯護制度作出了重大變革,進一步擴大了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提前辯護人和辯護律師介入訴訟的時間,明確了辯護人的訴訟資格,擴大了指定辯護的范圍,擴大了律師和其他辯護人的訴訟權利。此外,立法機關還制定或修訂了一系列有關辯護制度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獲得了自新中國以來前所未有的發展。

2.刑事辯護制度的理論

2.1刑事辯護制度

2.1.1刑事辯護、辯護權、辯護制度

刑事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一方的指控而進行的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罪責的反駁和辯解,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其實質是給刑事被追訴者一個為自己說話的機會,使之能夠以主體身份對刑事訴訟程序進行「富有意義的」、「有效的」參與。通過刑事辯護,行使辯護權對法官的最後裁判的形成發揮有利於自己的影響和作用。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依法享有的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偵查和控訴進行防禦的訴訟權利。它是針對有攻擊性的指控而進行的,是被追訴者最基本、最核心的訴訟權利。它是刑事辯護制度得以產生形成的基礎,不承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就不可能有刑事辯護制度。刑事辯護制度是法律確定的關於辯護權、辯護種類、辯護方式、辯護人的范圍、辯護人的責任、辯護人的權利與義務等一系列規則的總稱。辯護制度是辯護權的保障,各種辯護制度都是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正確行使辯護權而設立。

2.1.2刑事辯護制度的基本內容

刑事辯護制度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第一、辯護權。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最基礎、最核心的訴訟權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一般包含:(1)陳述權。當對被告人進行訊問時,給予其陳述和辯解的機會。(2)詰問權。刑事被告人享有的在庭審時可以對證人、鑒定人發問的權利。(3)調查證據申請權。刑事被告人可以申請法院調取證據並申請法院傳喚證人、鑒定人還有權請求與其他被告對質。(4)辯論權。刑事被告人享有的就事實和法律進行辯論,就證據的證明力和程序問題進行辯論的權利。(5)選任辯護人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選任辯護人為自己提供法律幫助,進行辯護。(6)救濟權。刑事被告人不服法院的判決或裁定,有權獲得救濟。(7)迴避申請權。為了避免有迴避原因的司法人員不迴避而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而賦予被告人迴避申請權,以資補救。

第二、辯護的種類和方式。刑事辯護一般分為自行辯護、委託辯護和指定辯護。所謂自行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為自己進行的辯護。這種辯護貫穿於刑事訴訟整個過程,無論是在偵查階段還是在審判階段,被告人都可以為自己辯護,自行辯護是十分有效並被頻繁使用的辯護方式。委託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過與法律允許的人簽訂委託合同,由他人為自己作辯護。這里的他人可以是律師,也可以是其他公民。委託辯護相對於自行辯護而言更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辯護權,因此成為現代刑事訴訟中最為主要的一種辯護方式。指定辯護是指遇有法律規定的特定情況的,法院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指定辯護律師為其辯護。

第三、辯護人及辯護人的范圍。在刑事訴訟中,辯護權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行使以外,還可以由其他人協助行使,即辯護人行使。辯護人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或法院指定,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依法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訴訟參與人。辯護人制度的設立彌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能力的缺陷;彌補了國家司法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保障的不足;促進了訴訟公正的實現,並在社會中發揮著示範功能,促進法制宣傳教育。在我國辯護人的范圍較廣泛:律師、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都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但是正在被執行刑罰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除外。

第四、辯護人的責任。辯護人應該承擔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責任。

第五、辯護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為保證辯護人能充分執行辯護職能,履行辯護職責,法律賦予辯護人一系列訴訟權利。主要包括:獨立辯護權、閱卷權、會見通信權、調查取證權、司法文書獲取權、獲得通知權、質詢權、辯論權、控告權、拒絕權及其他權利。辯護人在享有上訴訴訟權利的同時需要承擔下列訴訟義務:恪守職責,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義務;保密義務;正當執業的義務;遵守法庭規則的義務;律師的法律援助等義務。

2.2刑事辯護制度的理論基礎

2.2.1程序主體性理論

程序主體性理論的生成與發展基於「尊重人的尊嚴」這一思想,強調把人自身作為一種獨立、自治的目的,而非被他人乃至社會用來實現某種外在目標的手段,強調其具有人格尊嚴,並在與他人交往中具有人格上的平等性和獨立性。 [1]該理論為被追訴者享有辯護權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說明。首先,它強調被追訴人也是有尊嚴的個體,其尊嚴應當得到尊重。正如康德所認為的人性里有天生的尊嚴,每個人是獨立的,任何人都無權把別人當作達到主觀目的的手段,每個人總是把自己當作目的。 [2]任何法律權力的行使也不能使受影響的人喪失了自我尊重的人格。 [3] 即使在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也不能被當作客體予以對待,而是有尊嚴的主體。正如黑格爾所言 「不是把犯罪者看作單純的客體,即司法的奴隸,而是把罪犯提高到一個自由的、自我決定的人的地位。」 [4]其次,程序主體性理論說明了主體間地位的平等性。不管是國家機關還是公民個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權利義務平等,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超越法律之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或機關。

正如貝卡利亞和孟德斯鳩所言,司法機關和被告人是平等的。當然,這種平等只限於程序上的平等,而且只有在訴訟程序中才能取得這種平等。程序平等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可以互相交涉、辯論和說服,程序參與各方都可以對程序的結果施加相當的影響。被告人的辯護權是體現其與司法機關享有平等地位的最重要的方面。最後程序主體性理論還揭示了主體本身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一致性。這是主體間地位平等性的必然結果。因為一定訴訟主體的權利必然以其他訴訟主體承擔義務為條件。所以,如果某一主體的權利義務不一致,就會造成主體間地位的不平等。由於司法機關包括擁有中立地位的法院在本質上都是針對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而進行訴訟活動的,擁有起訴、審判的權利,相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應當擁有辯護的權利。

由此可見,辯護權的存在是被指控人被視為程序主體的最低要求,允許辯護人協助被指控人行使辯護權則是為了鞏固其程序主體地位。辯護制度的建立實為程序主體性理論的具體體現與要求。

2.2.1無罪推定原則

刑事辯護制度存在的另一理論基礎即「無罪推定原則」。最早在理論上提出無罪推定原則的是義大利的貝卡利亞。他認為:「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5]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實質即刑事被追訴者在未經法律規定的程序判決有罪之前,應當被假定為無罪之人。對之應作以下理解:第一、被告人的罪行須經依法證明才能確定。因此在證明責任的分擔上由追訴方承擔舉證責任,被追訴者本身沒有證明自己有罪的義務。如果追訴方提不出足夠的證據,被告人就會因為未被證實有罪而成為(在法律上)無罪的人,無論他事實上是否實施犯罪行為。第二、只有根據法院做出的生效有罪裁判,才能對被告人定罪量刑,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是只有專屬行使國家審判權的法院才有權代表國家對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做出裁判,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無權對被告人定罪科刑;二是法院的有罪裁判必須經過合法正當的法律程序做出。第三、基於無罪推定原則,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應享有必要的程序保障或辯護權利。這雖然不是無罪推定原則本身的內容,但卻是它的必然要求與體現。

由此看來,被追訴人擁有辯護權是其享有無罪推定待遇的必然要求和結果。該原則為被指控人享有辯護權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並保障其辯護權的真正實現。

2.2.3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作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之一,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內部都包含著兩個相互關聯又相互排斥的方面,這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它們的斗爭和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要求採取矛盾分析的方法,全面地、科學地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刑事訴訟首先要查明案件事實,從這個角度說,也屬於一種認識活動,同樣需要對立統一規律的指導。在刑事訴訟中要達到真理性的認識,就必須在對立雙方的矛盾運動——控辯對抗的過程中求得實現。因此,賦予被指控人辯護權,創立刑事辯護制度就是維系這種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陳光中在《刑事訴訟法學》中指出「這種矛盾的運動促進案情的查證核實工作,並將在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下達到統一。對於人民法院,此種分歧與矛盾有助於其防止『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的片面性錯誤,使之做到兼聽則明,保障對案件的正確處理」。 [6]可見,刑事辯護制度就是靠對立的雙方在陳述本方觀點和依據,批駁對方觀點和依據的基礎上,把案件事實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在裁判人員面前,從而使裁判者作出正確的結論。

我國學者季衛東更是在對立統一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對立面設置的程序意義。他說「程序參加者如果完全缺乏立場上的對立性和競爭性,就會使討論變得遲鈍,問題的不同無法充分反映,從而影響決定的全面性、正確性。而且,對立面競爭的活動意味著不同的目標追求,這種競爭機制也會強化程序參加者的動機,促進程序的改善。不言而喻,這樣一種矛盾的制度化並不意味著對抗的普遍化。在程序中對立的各方具有統一性,並不排斥協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7]換言之,程序中對立面的設置在建立制度性妥協機制,防止權力專斷的同時,也有利於競爭機制的形成,從而使案件真相通過對立雙方的相互斗爭逐漸顯現。正如約翰.密爾所指出的:「在每一個可能有不同意見的題目上,真理都像是擺在一架天秤上,要靠兩組相沖突的理由來較量……總之,對於所有足以轉變比重,足以決定一個全面理解者的判斷的那部分真理,他們都是陌生的,而要真正知道那部分真理,只有兼顧雙方,無所偏重,並力圖從最強的光亮下來觀察對方的理由的人們才能做到。」 [8]刑事辯護制度的目的就在於促進刑事訴訟中矛盾運動的制度化,從而有利於案件真相的發現,有利於提高法律適用的准確性。

2.3刑事辯護制度的訴訟價值

2.3.1刑事辯護制度與實體正義的實現

刑事辯護制度對於發現真實,實現實體正義發揮著積極作用。首先從收集證據的過程看,刑事辯護制度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增強收集證據的全面性。盡管法律要求追訴機關對有利於和不利於被指控人的證據一並予以收集,但由於追訴機關在追訴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擔的訴訟職能所決定,他更多的關注指控的成功,而偏向於對被指控人有罪證據的收集。被告方從防範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可以自行收集一些對自己有用的證據,另一方面,也可提供一定的線索,引起追訴機關對案件疑點的注意,補充收集有利於被指控人的證據。第二、保障收集證據真實性。在調查、起訴階段,辯護人介入訴訟,可對追訴機關收集證據的活動起到監督作用。如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律師在場,可防止追訴機關採用刑訊、引誘、欺騙等非法手段收集證據。保障犯罪嫌疑人供述自願性,而這種自願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供述的真實性、可靠性。其次,從法官審查判斷證據過程看,刑事辯護制度的意義在於:第一、有利於客觀真相的揭示。在庭審中,為了證明犯罪事實的存在及被告人的罪責,檢察官提出和展現證據。同時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則提出反證,進行對質。在此過程中,隨著證據逐漸增加,證據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明朗,需要被弄清的事實本身也呈現出一種漸漸上升的清晰性與明確性。第二、有利於抑製法官的片面性和隨意性。現代證據制度給法官自由地評價證據和認定事實的空間。法官在公開場合,直接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內心確信。同時,控辯雙方在法庭上對證據進行質疑、檢驗。這樣,證據積累到何種狀態,通過證據而形成的待證事實的明白性、清晰性達到了何種程度都可以為控辯雙方了解和認識,從而大大增強了事實認定的透明度和公開性。這樣,有利於防止法官的認識出現片面性和隨意性而背離客觀真實。

但是刑事辯護制度以維護被指控人的合法利益為立足點,被指控人及其辯護人在訴訟過程中的直接目標指向獲得有利於自己的裁判,他們感興趣的往往是獲勝而非揭示真實。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侖.德肖薇茨指出「『勝利』是大部分刑事訴訟的當事人的唯一目的,就像職業運動員一樣。刑事被告還有他們的律師,當然不需要什麼正義;他們要的是開釋或盡可能短的刑期。」 [9]因此,刑事辯護制度可能存在妨礙實體真實發現的消極作用。從偵查階段看,追訴機關為了查清誰是犯罪嫌疑人及其主要犯罪事實,以便收集盡可能多的證據而被賦予較大自主權。如他們可以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可以採取搜查、扣押等偵查手段。此時若辯護人介入並賦予其與偵查機關對等權利,就可能使偵查活動難以正常展開,使案件事實無法查清。再者,如果偵查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允許辯護人在場,會大大減輕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壓力,不利於真正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如實陳述案情。此外,犯罪嫌疑人還可能利用與辯護人之間的往來進行串通、銷毀有關證據。

因此,被指控人的辯護權若過分擴張,則會構成追訴機關查明案件真相的一種障礙而影響對犯罪的有效追究。從審判階段看,被告方辯護權的充分行使也並非只具有協助法官弄清案件真相的積極作用。艾倫.德肖薇茨指出:「被告辯護律師,特別是在為確實有罪的被告辯護時,他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合法手段來隱瞞『全部事實』。對被告辯護律師來說,如果證據是用非法手段取得的,或該證據帶有偏見,損害委託人的利益,那麼他不僅應當反對而且必須反對法庭認可該證據,盡管該證據是完全真實的。」 [10]在刑事審判中,被告為了勝訴可能重塑證據並使用辯護技巧來阻礙案件真相的揭露,從而使真正有罪的被告人逃脫法律制裁。

刑事訴訟的理想結果是在發現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做到不枉不縱,使有罪者受到定罪和適當的處罰,使無辜者免受追究並盡快洗清嫌疑。刑事辯護制度就像一把雙刃劍,從有利於被指控人的角度出發,它在發現有利於被指控人的事實真相,特別是確保有罪判決的可靠性,防止罪及無辜方面,有著積極作用。然而,對於揭露不利於被指控人的事實真相,打擊犯罪而言,有時可能起到妨礙作用。

2.3.2刑事辯護制度與程序正義之實現

司法正義包括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正如美國學者所言:「司法正義——不管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或是其他任何種類的,都不僅僅是目的,而且還是一種程序;為了使這一程序公正地實行,所有被指控犯罪的人都必須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 [11]程序正義要求訴訟手段、訴訟方式具有正當性,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受到公平的對待。在刑事司法中,對於實現程序正義而言,刑事辯護制度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制度。它在實現程序正義中的作用突出表現為:第一、有助於刑事訴訟中形成合理的訴訟結構。控、辯、審三種訴訟職能的分離,裁判者中立,控辯雙方平等對抗,是現代刑事訴訟中的基本格局,也是刑事司法體現程序正義的重要方面。刑事辯護制度的建立,是訴訟過程中被告方與控訴方擁有平等地位的基礎,也是審判者相對中立的重要條件。

第二、它使被指控人能積極參與訴訟過程。被指控人是刑事訴訟的中心人物,如何對待被指控人是訴訟程序公正與否的重要標志。公正的訴訟程序應當確保被指控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尊重,應盡可能阻止對受錯誤追訴的被指控人定罪。刑事辯護制度的建立使被指控人有機會反對控訴方的指控,並可對證據提出質疑並申訴自己一方的理由。被指控人對訴訟過程的積極參與,使其享有部分的程序控制權從而能夠富有成效地影響訴訟結局,真正成為訴訟的主體,而非司法官吏任意擺布的被追訴者和處罰者。辯護制度是被指控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最重要的形式。

第三、它是對國家權力的一種監督和制約。程序正義的核心內容是對被指控人的個人權利加以保護,而對於國家權力加以制約。控、審分離是國家權力的內部制衡,而刑事辯護制度則是對國家權力的外部制約。刑事辯護制度的存在意味著每個被指控人都可以向政府提出異議,決定一個被指控人是否應被認定有罪,是否應受到懲罰,政府必須提供證據,而被指控人應享有公平的辯護機會,這是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

2.3.3刑事辯護制度與訴訟效率之提高

刑事辯護制度的設置對於提高訴訟效率而言有著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從其積極影響看,被指控人辯護權的充分行使,可減少冤假錯案發生,這樣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有用工作量就會提高。從其消極影響看,被指控人對辯護權的行使構成刑事追訴活動順利進行的障礙。如警察訊問犯罪嫌疑人之前必須告知他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在犯罪嫌疑人與律師聯系之前,必須中止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追訴機關對刑事犯罪的有效追究,從而影響辦案的效率。一般來說,被指控人的辯護權若過分擴張將會從總體上妨礙訴訟效率的提高。在本質上,刑事司法是國家圍繞追究、懲處犯罪者而展開的活動,整個訴訟進程貫穿著國家專門機關和犯罪者之間追究與反追究的斗爭。如果過分強調平等對抗,真正的犯罪者必然會利用辯護權抵禦法律追究,使本來維護被指控人正當權益的手段變成被指控人庇護罪行、逃避罪責的工具,追究機關也會因手腳受約束,權力有限而難以迅速查清案件真相、查獲犯罪者。

3.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3.1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重大改革

我國1996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79年刑事訴訟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提前了辯護人和辯護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明確了辯護人的數量、資格、擴大了指定辯護的范圍,建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擴大了律師和其他辯護人的訴訟權利。這標志著我國刑事辯護制度開始沿著程序的軌道向科學化、理性化的方向邁進。1996年的刑事訴訟法對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重大改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關於刑事案件被追訴者的法律稱謂

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12條對之作了科學的修正。由於在公訴案件的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以及自訴案件自訴人起訴之前,尚無人對進行刑事追究的人予以指控,所以理當稱之為「犯罪嫌疑人」而不是被告人。稱謂的變化決非修辭技巧,按照世界各國普遍通行的未經審判不得對任何人定罪的現代法治原則,被進行刑事追究的人在被提起公訴或自訴之前的訴訟地位,只能是某一個或數個犯罪的涉嫌者,即犯罪嫌疑人,只有到他被指控於審判機關時,其訴訟地位才變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未經審判或依法判決之

Ⅶ 法律實現正義有哪兩種方式

你好,法的正義分為實質正義和程序正義。
參照張文顯教授主編的《法理學》中的觀點,法的程序正義至少應具有以下幾個幾個標准:中立,平等,公開,科學,效率,文明。
中立是指,「與自身有關的人不應該是法官。」即審判者中立,不應偏向任何一方。
平等是指無差別對待,即戈爾丁所說「勸導性爭端」中的,「對各方的訴訟都應給予公平的注意「、」糾紛解決者應聽取雙方的論據和證據。「
公開是指程序活動中的活動過程對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及社會公開進行,並告知和保障參加機會。
科學是指程序活動中的各種活動與解決糾紛的目的是否具有必然的因果聯系。解決糾紛應當以理性推演為基礎,因為正義是排除任意性的。
效率是指解決糾紛的程序成本與糾紛解決的結果之間的關系問題。比如程序比如與糾紛的繁復程度相適應,簡單的糾紛應當以簡易程序進行,盡量縮減程序成本。
文明是指程序應當合乎文明與生活道德,如果糾紛解決中繼續存在外部的沖突,甚至武力的沖突,體罰被告等等,那麼他就沒有任何文明可言。
法的實質正義是一個龐大的概念,牽涉到倫理,社會,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我無法在這個問題里為你完全解答。一般而言,我們認為法的終極價值是規范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力反作用於生產關系。作為生產關系之一的法,自然也要將適應生產力發展為終極目標之一。故而適應生產力的法可以認為是體現了法的實質正義。
全手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還有其他問題請追加。
以上。

Ⅷ 司法制度體現了哪個正義要求

司法正義的基本要求有:目的與功能要求。包括維護法律權威、保護正當權益、制裁違法犯罪、公平解決糾紛、強化規則指引等方面的要求。實現途徑與方式要求。包括審判中立、程序正當、關心需求、公開透明、真相恢復、規范適用等方面的要求。成本與效率要求。包括訴訟經濟、合理收費、合理的公共成本、合理的辦案速度等方面的要求。結果與效率要求。包括客觀公正、易於了解、裁判救濟、社會效果、裁判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嚴格司法程序,是維護司法公正的內在要求。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方面內容;是維護司法公正的可靠保障。司法程序是司法公正的生命線;是維護司法公正的現實需要;嚴格司法程序,維護司法公正,強化程序意識是前提;嚴格司法程序,維護司法公正,細化程序設計是核心。嚴格司法程序的核心環節是細化程序設計。
司法正義的實現:
1、須以科學的正義觀為指導。
2、須以高度正當化的程序為路徑。
3、須以法律制度為主要標准。
4、須以衡平為基本方法。
5、須以統籌兼顧為基本思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Ⅸ 司法公正分為實體公正和什麼

是的,司法公正可以分為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兩個維度。

在對司法公正的理解中,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程序公正指的是過程公正,即司法過程應當有正當的法律程序,這些程序應當符合司法的內在本性和運作機制的公正要求。實體公正指的是司法的實體結果公正,它是指司法的結果應當以法定的事實為基礎,正確適用法律的原則和規范,以實現司法公平的解決糾紛,處分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和義務。實體公正強調個案處理的公正性。

關於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的關系,目前學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實體公正優先論和程序公正優先論。實體公正優先論認為,司法結果公正是優先的、最終的公正,程序公正首先為實體公正服務。程序公正只是一種手段,實體公正才是最終目的。這種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但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和司法理論研究的深入,這種觀點在學界的影響日漸式微。程序公正優先論認為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司法公正就是程序公正,當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發生沖突時,應當堅持程序公正優先。這種觀點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司法改革時提出,目前在司法理論和司法實務中已經成為主流觀點,甚至有人宣稱「程序就是目的,法律就是程序」。

筆者認為程序公正優先和實體公正優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一、實體公正優先論的缺陷

首先,實體公正優先論的最大缺陷是沒有看到程序的相對獨立性和程序自身的價值。法律程序的合理性在許多情況下是可以離開實體內容來評判的。比如,一般來說,公開的審判要比秘密的審判好,有當事人參與的程序要比無當事人參與的程序合理等。上述程序合理性的評判無需藉助於法律的實體內容就可以獨立進行。這說明程序是相對獨立於實體內容的,程序有自身的內在價值。美國學者貝勒斯對程序自身的內在價值論述得非常充分,他認為,程序的內在價值是不依賴於結果的,它們是獨立於程序的結果之外的。我國學者陳瑞華認為,評價法律程序的價值標准在於它本身是否有一些內在的優秀品質,而不是它在確保好結果得以實現方面的有用性。[1]

其次,實體公正優先論忽略了法律程序對法治實現的重大意義。法律程序除了對解決實體爭議、正確適用法律有重要意義外,對法治的實現也具有關鍵性的意義。法律程序在西方近500餘年的法治進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與法律職業並列被稱為法治的兩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推動力。具體而言,正當的法律程序是權利平等的前提;是權利制衡的機制;是法律權威的保障;是解決糾紛效率的保證;是權利實現的手段。[2]

第三,實體公正優先論不利於我們的法理念與世界接軌,不利於開展國際司法合作和司法協助。我們生活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是解決許多法律問題的必要途徑。《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法律文件已將程序保障和程序公正標准國際化。為了履行我們的國際義務,也為了更好地開展國際司法合作與司法協助,我們有必要強調程序公正。

此外,我國法律文化傳統上缺少「正當程序」、「程序公正」的基因。近代以來我國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深受將實體公正推向極致的大陸法的影響,而新中國建國初期在創立社會主義法制的過程中,又受到強調集中性、忽視個人權利、重實體、輕程序的蘇聯法制的直接影響,因而不可避免地導致我們在司法審判中極力推崇實體公正,忽視甚至抵製程序公正。這樣做的結果,即使最後裁判結果是正確的,也損害了整個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因此從根本上說是不公正的。

二、程序公正優先論的不足

程序公正是英美法的傳統,它起源於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則。英美國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重視程序正義的傳統和理念,即不是從某種外在的客觀標准來衡量判決結果正當與否,而是通過充實和重視程序過程本身來保證結果能夠獲得當事人的接受。筆者認為,程序公正確實非常重要,但是也存在著諸多不足。

首先,程序公正可能會導致個案中的實質不正義,甚至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不正義。程序公正是用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規則調整社會關系,這就有可能會引起個案的不公正與不合理,甚至會對社會造成更大、更多的不公正。事實上,將程序公正推向極致的美國的立法和司法界已經意識到了強調程序公正、忽視實體公正有很多弊端,並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承認「偵查陷阱」所獲得的證據在一定情況下合法有效等。

Ⅹ 司法正義的表現有哪些

人有其格,方成為人;司法之格在於恪守公平正義。司法正義所反映的是司法關系各方主體遵從一定的程序和規則,為矯正業已發生的不公或者傷害而形成的價值關系。

一、司法正義的特點

(1)司法正義屬於矯正正義。矯正正義是相對於分配正義和交換正義而言的。矯正正義要求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懲罰。

(2)司法正義屬於法律正義。法律正義是相對於自然正義而言的,包括立法正義、執法正義、司法正義。司法是執行法律的活動,其特點為規范性,要求依照法律規范作出裁判,從這個意義來說,它與一般的自然正義是不一樣的。

(3)司法正義屬於制度正義。制度正義是相對於叢林正義而言的。公正是與制度性因素相關的正義。司法活動由制度作為保障,司法正義是以法律制度為基礎的正義。

(4)司法正義屬於底線正義。底線正義是相對於道德正義而言。對正義的看法,法定標准和道德標準是不同的,盡管其基本方向一致。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故司法正義是底線正義。

(5)司法正義是受法律規范和秩序約束的正義。司法活動不僅要考慮個人的權利自由,而且需要考慮公意和普羅大眾的福祉。

(6)司法正義是一種以應答作為基本方式的正義。司法要求對原告和公訴作出應答和反應。這種應答式的正義與立法正義、行政正義是不同的。

(7)司法正義是通過事實恢復和法律論證而實現的正義。司法首先要弄清楚事實,再恢復事實真相,在此基礎上進行法律適用。

(8)司法正義是通過三方以上主體參與一定程序或儀式而實現的正義。司法要藉助一定的程序或者儀式來增強其權威性,保證事實真相的恢復,使法律適用得以更加正確,增加司法裁判的權威性和法律尊嚴。

(9)司法正義是綜合正義。司法的過程是重新評估和整合有關主體利益的過程,而利益整合的背後是價值權衡,對多元價值的綜合、排序決定了司法正義必然是一種綜合正義。

(10)司法正義是終局性的正義。從一定意義上說,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活動是和平解決社會爭端的最後一種方式。司法的這個特性要求法官要慎用其權。

(11)司法正義是有限的正義和不完善的正義。司法正義的實現需要依賴一定的程序和儀式而實現,有些程序和儀式能夠確保事實真相的恢復和法律規范的正確實施,但有的案件客觀上喪失了實現實體正義的條件,這決定了司法正義不可能盡善盡美。

二、司法正義的基本要求或外在表現

(1)目的與功能要求。包括維護法律權威、保護正當權益、制裁違法犯罪、公平解決糾紛、強化規則指引等方面的要求。

(2)實現途徑與方式要求。包括審判中立、程序正當、關心需求、公開透明、真相恢復、規范適用等方面的要求。

(3)成本與效率要求。包括訴訟經濟、合理收費、合理的公共成本、合理的辦案速度等方面的要求。

(4)結果與效率要求。包括客觀公正、易於了解、裁判救濟、社會效果、裁判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熱點內容
業主起訴業委會可否申請法律援助 發布:2024-10-18 13:30:37 瀏覽:143
舉出一個生活中的經濟法現象 發布:2024-10-18 13:30:34 瀏覽:427
原則婚姻法 發布:2024-10-18 13:14:12 瀏覽:293
民法通則179 發布:2024-10-18 12:07:36 瀏覽:282
貴陽的非訴律師 發布:2024-10-18 11:47:37 瀏覽:392
合同法的種類 發布:2024-10-18 10:55:36 瀏覽:172
關於商法的案例分析 發布:2024-10-18 10:53:27 瀏覽:998
鄰居法院 發布:2024-10-18 10:40:56 瀏覽:649
hr勞動法課程 發布:2024-10-18 09:57:17 瀏覽:460
無敵的律師 發布:2024-10-18 09:17:33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