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司法挑戰
『壹』 辛普林案件
應該是世紀大審判「辛普森案件」吧?!
1994年,辛普森的前妻妮可和男友戈德曼被發現死於家中。有暴力前科的辛普森被鎖定為殺妻嫌疑人接受審判,但由於公訴方提供的證據和證人存在缺陷未能說服陪審團,1995年辛普森最終被無罪釋放。但許多美國人堅持認為,「辛普森殺害妻子的鮮血連上帝都看見了,但法律沒看見,所以辛普森無罪」。這場全美矚目的審判有「世紀大審判」之稱,也是美國當代最具爭議的案件之一。
然而據報道,辛普森如今將在長達兩小時的電視專訪中以假設的口吻敘述自己的「殺妻」細節,而他的《如果我做了》一書,也被輿論稱為「殺妻書」。據報道,由於美國司法制度有「一事不二審」的原則,辛普森既已被判無罪,不管他在書中如何聳人聽聞地渲染自己的殺人細節,都不會因同一案件再受起訴。
有英國媒體評論說,盡管辛普森被無罪釋放,但是在許多美國人的眼中,他就是殺人兇手。策劃出版辛普森「殺妻書」的美國新聞集團受到了輿論的指責。一些批評者說,出版商出版辛普森「殺妻書」是不顧社會正義的唯利是圖之舉,辛普森在書中等於變相承認自己當年在法庭上矢口否認的事實,更是對美國司法公正的挑戰。
但是,這些評論者很可能只說對了一半。辛普森案在當時和以後,是是非非,都有不少爭論。辛普森「殺妻書」的出版當然是出版商的唯利是圖,但對弄清歷史真相卻也不失為一種補充,而「挑戰司法」的結果,若能促進司法的進步,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11月20日,新聞集團「老大」默多克終於站出來公開道歉,並宣布取消有關辛普森的電視專訪和出書計劃,並就這些計劃可能給辛普森案件受害人帶來傷害表示道歉。
隨著默多克的道歉,這場「殺妻書」鬧劇也「休克」了。但這段10多年前的「舊事重提」,仍然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回味之處……
辛普森其人
詹姆斯·辛普森是美國橄欖球超級明星,1947年生於舊金山市的一個黑人貧困家庭。他投身橄欖球運動後,曾獲得全美大學橄欖球聯賽的最高榮譽獎海斯曼獎。後來辛普森進入職業聯賽,先後在紐約水牛城鷹嘴隊和舊金山淘金者隊擔任主力,創造過一個賽季帶球沖刺2003碼的驚人記錄,至今未被打破,被譽為橄欖球職業比賽史上的最佳跑鋒。
退出體壇後,辛普森又投身影視和廣告業,在電影中扮演主角,曾在我國上映的《卡桑德拉大橋》中黑人國際刑警的扮演者正是辛普森。他還在美國廣播公司和國家廣播公司擔任體育評論員;在美國最大的計程車公司赫茲擔任形象大使。
辛普森的奮斗史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之夢。他生在黑人貧民區,父母是小人物,他又患佝僂症,然而,憑借著體育天賦,辛普森成為美國人心中的英雄、體育明星和好萊塢影視明星,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
1977年,辛普森在一家高級餐廳與漂亮迷人、金發碧眼的18歲白人女侍者妮可一見鍾情,不久便與第一任黑人妻子離異。1985年辛普森與妮可結婚後,因妮可懷疑他在外面有「二奶「,辛普森又懷疑妮可和男模鬧緋聞。妮可曾多次打電話報警,指控辛普森對她拳打腳踢。
1992年3月,辛普森和妮可離婚,此後仍常一起拋頭露面,甚至繼續同居。1994年6月12日,妮可及其男友戈德曼在洛杉磯寓所雙雙被殺。案發之後,警方所鎖定的殺人嫌疑犯首先便是辛普森,將他逮捕並送上了法庭。此案波瀾迭起,高潮不斷,最後辛普森被戲劇性地宣判無罪。
「世紀審判」仍舊撲朔迷離
「世紀審判」 「黑」「白」顛倒
1995年10月3日,美國西部時間上午10點,當辛普森案裁決即將宣布之時,整個美國一時陷入停頓。據說,這時柯林頓總統推開了軍機國務;前國務卿貝克推遲了演講;華爾街股市交易清淡;長途電話線路寂靜無聲。數千名警察全副武裝,如臨大敵,遍布洛杉磯市街頭巷尾。CNN統計數字表明,大約有1.4億美國人收看或收聽了「世紀審判」的最後裁決。
陪審團裁決:辛普森無罪。
辛普森案件開審後,公訴方出具證據723件,血證如山;辯護方以392件證據反證「證據不足」。陣容強大的辯方指控主要負責此案的警官曾使用過侮辱黑人的字眼;另外,警察局有人為了種族偏見,故意栽贓嫁禍辛普森,假造證據。在審理中,辛普森在眾目睽睽下竟然無法戴上「殺人手套」,而作為警方重要證據的一雙沾有辛普森和他前妻血跡的襪子被證明為實驗室里的產物,令陪審團嘩然。
控辯雙方唇槍舌劍歷時460天,最終經陪審團裁定,辛普森無罪釋放,美國歷史上最著名謀殺案的審判劃上了句號。采訪此案的記者超過1000人,美國新聞媒介把辛普森案的審判稱為「世紀審判」,被美聯社評為「1995年世界十大新聞」之一。
判決宣讀後,一位白人婦女淚水奪眶而出,嘆了口氣說:「美國完了。」在黑人居住區,黑人們歡呼雀躍、載歌載舞地慶賀勝利。當時的總統柯林頓要求美國人民尊重陪審團的裁決。
一年以後,加州高等法院的一個民事審判庭開始審理此案。4個月後,陪審團作出裁決,辛普森對其前妻妮可及其男友的謀殺負有責任,並判辛普森向戈德曼的父母賠償850萬美元。5天以後,同一陪審團再度判辛普森支付2500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費。這樣,他要為民事責任支付總計3350萬美元的賠償。辛普森隨即搬到佛羅里達州,該州的法律可以保護他的財產不用於賠償。據報道,辛普森至今一個子兒都沒有賠,但巨額律師費用加上人格破裂令辛普森一蹶不振。
刑事審判和民事審判得出的截然相反的結果,被一些評論家歸於陪審團的組成上:民事審判的陪審團9名成員全是白人,而刑事陪審團中有9名黑人、2名白人和1名西班牙裔。
刑事判決出來以後,檢察官克拉克曾說:盡管自由主義者不想承認這一點,但一個以黑人為主的陪審團不可能在此類案件中作出公正判決。此話引起了媒體軒然大波,媒體對此報道的程度和收視率大有壓倒柯林頓總統當天發表國情咨文之勢。
據說,此案宣判以後,洛杉磯街頭和其他地方的白人與黑人甚至是各走各的路,連在同一個部門工作的黑人和白人之間也變得隔膜起來。
「殺妻出書」
真假莫辨
辛普森的「案後案」之謎大概要算美國新聞集團旗下的出版商准備出版的這本辛普森自傳:《如果我做了》。
出版商里根最近就因為同意出版這本書飽受各方批評。里根辨解說,她之所以願意出版辛普森的書是因為她本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她覺得這本書的收益將會給辛普森的孩子。里根說,辛普森來找她提出了想出書的念頭,在這本書中,辛普森將以假想的方式提出,如果是他參與了這一殺人事件,他將如何進行。
盡管里根承認辛普森並沒有直接說他殺害了前妻及前妻的男友,但她認為這本書將是辛普森的自白。
而美國一家報紙已經提前向公眾披露了該書的部分內容,並將這本自傳形容為「一顆重磅炸彈」。據看過這本書的人說,辛普森在書中描述的殺人場面「真實得讓人不寒而慄,沒有人會質疑他所說的就是真相」。因此,美國輿論對辛普森的新書發行和美國媒體大肆炒作的行為普遍表示不滿。被害的妮可的妹妹表示,里根書店出版這樣一本書,是在助長「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里根書店的做法在美國出版界引起了不少批評。權威人士認為:「這不是想讓公眾傾聽一個故事,其真實目的就是賺錢」,這種做法「令人作嘔」。很多大型書店則宣稱很可能拒不接納這本「臭名昭著的新書」。包括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內的一些美國電視媒體則拒絕對辛普森的受訪實錄進行電視轉播。受害者家屬及新聞出版界稱,這是對美國司法制度的挑戰。
面對公眾洶涌而來的批評,美國新聞集團不得不取消「辛普森計劃」。總裁默多克發表聲明說,「我和資深管理人員同意美國民眾對於這個計劃不妥當的批評」,「我們對於由此引起被害人家屬的痛苦感到十分抱歉。」
但是,據報道,盡管《如果我做了》上市被取消,但一部分書已先行運到了各地的書店。有媒體猜測,訪談就算不公開在電視中播放,已經製作完畢的專訪隨時可能出現在網路上。
「辛案」關鍵詞
「黑鬼」
辛普森案審判期間,檢方的「明星證人」福爾曼警官是最讓人生疑也最倒霉的人。案件審理期間,辯方特意設立了一個免費舉報熱線電話,結果了解到這位警官曾有過很多極為惡劣的種族歧視言論。辨方律師還收到了一位女劇作家10年多次采訪福爾曼的錄音。在錄音談話中,凡是提到黑人的地方,福爾曼警官一律使用了「黑鬼「這一侮辱性用語,共達41次之多。福爾曼還自吹自擂:「我是世紀大案的關鍵證人,如果我不幫助檢方撐住,他們就會輸掉這個大案。血手套決定一切,如果沒有手套,拜拜別玩了。」辯方律師把福爾曼稱為「一個擁護種族滅絕政策的種族主義者、一個作偽證的傢伙、美國最令人可怕的惡夢和魔鬼的化身」。
辛案結束後,洛杉磯市地區檢察官毫不留情,正式立案起訴福爾曼警官。結果,他因偽證罪被判了3年有期徒刑,獄外監管。
「面條里只能有一隻臭蟲」
辛普森案戲劇性頗強。有媒體認為,警方本來已經掌握了足以證明辛普森殺害前妻及其男友的證據,但他們為使案件更加「血證如山」,愚蠢地偽造了一雙沾有辛普森和他被害的前妻妮可血跡的襪子。正是這雙襪子,最終被被告方證明為實驗室里的產物,陪審團嘩然。
美國法律中有一條著名的證據規則:「面條里只能有一隻臭蟲」。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任何人發現自己的面碗里有一隻臭蟲時,他絕不會再去尋找第二隻,而是徑直倒掉整碗面條。有評論家認為,即便警方獲取了大量能證明辛普森有罪的證據,但只要其中有一個證據如這只襪子是非法取得的,所有證據就都不能被法庭採信。於是,盡管控方女檢察官克拉克在總結發言中慷慨陳詞,打動了大量觀眾,卻並未讓陪審團動心,一致作出被告無罪的判決。
「超越合理懷疑」
有專家認為,辛普森能夠洗脫罪名,關鍵在於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刑事案採用的定罪標準是「超越合理懷疑」。這個術語包含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由於刑事案人命關天,所以陪審團在裁決無罪時,不一定非要確信被告清白無辜。只要檢方呈庭證據破綻較多,沒達到「超越合理懷疑」的嚴格標准,盡管有很多跡象表明被告涉嫌犯罪,但陪審團仍然可以判決被告無罪。
對於「超越合理懷疑」,美國證據法權威衛格莫教授認為,這個法律術語的含義「難以捉摸,不可定義」。但是,這個術語包含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則:由於刑事案人命關天,所以陪審團在裁決無罪時,不一定非要確信被告清白無辜。只要檢方的呈庭證據破綻較多,沒達到「超越合理懷疑」的嚴格標准,盡管有很多跡象表明被告涉嫌犯罪,但陪審團仍然可以判決被告無罪。有人說,美國司法審判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寧可漏網一千,不可冤枉一人」。媒體稱此話「極為傳神」。
「手套不合手就判他無罪」
辛普森殺妻案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證:一副沾有鮮血的手套。但是當辛普森戴著這副手套向陪審團展示時,發現該手套並不合他的手。隨後,美國著名黑人律師、辛普林的辨護人強尼·柯克倫說出了一句名言:「如果手套不合手,那你們就必須判他無罪。」
一些法律專家指出,正是這句話讓辛普森的案件來了個驚天大逆轉。很快,法庭就宣判辛普森無罪。而他的那句話從此成為了美國人經常引用的經典對白。
柯克倫出生於1937年,他的曾祖父是一位黑人奴隸,他父親是一位保險銷售員。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就非常喜歡辯論,在高中時,他的辯論課成績非常優異。高中畢業之後,他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後來取得了法律方面的學位。柯克倫於2005年3月29日因腦部腫瘤在美國洛杉磯去世,享年67歲。
『貳』 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司法審查制度評價
對這個制度的評價,我將其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肯定性質的,關注它所帶來的能動作用,一類是否定批判或者說是質疑性質的,關注它的缺陷以及不良後果。但是任何一種人為的制度總有它的精華和糟粕所在,關鍵是如何把握它為人類服務,或者說這里應該用邊沁的功利主義來考量,目標應該是最大多數人的幸福。 一是司法審查的監督作用。司法審查制產生後,在美國憲政實踐中逐漸顯露出獨特的監督制衡作用。美國司法審查制的特點是,美國聯邦法院(也包括州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擁有終局的權力來宣告任何法律、任何基於法律的公務行為,任何其他由公務員所為,而被認為與憲法有所抵觸的行為,皆因違憲而無法據以執行。」但是,美國司法審查權並非是無限的審查裁判權,它謹慎遵循政治問題不審查、無訴訟不審查、法律盡量推定為合憲等自我限制原則。盡管如此,司法審查制仍然是維護美國憲法、保護公眾合法權益、調解聯邦各部門關系、「捍衛美國式民主的最好方式。」在監督制約立法權和行政權方面,美國司法審查權表現為「法院有權以政府的行為與憲法相抵觸為由而宣布其無效。這種權力的適用范圍不僅包括聯邦行政機關和國會的行為,而且也包括各州政府的活動。」
這里側重考察其對聯邦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監督作用。
(一)是對立法的監督作用。司法審查制的確立,對國會的立法權無疑是最有力的牽制。事實也正是如此,自1803年至1986年期間,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行使司法審查權宣布全部或部分違憲的聯邦法規共125個。從數量上看,被宣布違憲的法律與同時期國會制定法律相比,微不足道。但這種權力是19世紀下半葉前全世界各國法院絕無僅有的權力。從行使司法審查權的規律上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世紀行使司法審查權比較謹慎,其宣布違憲法律有32個。但進入20世紀後,尤其是在新政改革和民權運動的短短22年內,被宣布違憲的法律達59件之多。由此可見,聯邦最高法院手中的司法審查權,確實是制約國會立法,緩解社會矛盾,保持分權制衡格局穩定的有力工具。(二)是對行政的監督。司法審查制的確立,是美國加強司法權對行政權監督約束功能的一個的嘗試。在美國200多年的憲政實踐中,司法審查權對行政權的監督作用主要表現以下3方面:1、.司法審查制是保護公民權利免受行政權力侵害的重要屏障(比如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2、.司法審查制是調解立法權與行政權沖突的仲裁人(比如水門事件的解決)。3、.司法審查制是限定行政權力張力的調節器(對總統權力的監督審查,對立法機關委託給行政機關的立法權的重點監督審查,對行政部門獲得委託司法權和准司法權實行嚴格審查)。
二是司法審查對於司法獨立的作用。司法審查制度不進從理論上豐富了西方司法獨立的理論體系,而且在實踐中真正實現了司法獨立,並在依憲治國和權力制衡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是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中最重要的法律解釋的作用不容忽視,法官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解釋,通過司法判例不斷賦予憲法以新的內容,從而使憲法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同時又能保持憲法的相對穩定。在美國憲法學上,這種權力通常稱為法院制定法律的權力,即法院通過解釋憲法,常常使有關法律有了新的意義。美國憲法之所以繼續發展,之所以在成文憲法之外,實際上又有了一部不成文憲法,而正是這部不成文憲法反映了現實的社會經濟關系和政治架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最高法院解釋憲法的結果。我認為這是一種積極作用。,
四是司法審查對統一法律適用具有促進作用。在這里我考慮了行政因素,行政事務大都專門,每一行政機關往往只注意其職務本身所適用的法律,可能忽視其他方面的法律。然而一個國家的法律是一個有機的體系,必須互相配合。法院在司法審查時,是從法律整體考慮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不是只考慮某一機關所適用的法律。司法審查的存在也是為了統一法律的適用,協調法律的一致所必要。 一是這種司法審查制度沒有一個限度規定,也就是說,司法的這種審查有沒有限度?限度在哪裡?對於這種審查應該有一個限度,但是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沒有這一限度規定,誰能保證少數人壓制多數人的情況發生呢?另外,法律的解釋是司法審查的重要前提,法律解釋的標准如何確定?立法機關有錯誤解釋憲法、曲解人民意志的可能性,誰能保證美國的法官們在解釋法律時能夠這種錯誤的發生呢?人民代表或許沒有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那麼,不是由人民選出的法官們就能更好的代表人民意志嗎?司法機關是在限制、監督立法機關呢還是限制、監督民主,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但是司法審查制度沒有對此作出任何成文性或慣例性規定,法官們向憲法宣誓效忠,但是效忠沒有界定方法,因而能否達到維護人民的自由與利益這一憲法目標值得懷疑。
二是司法機關由此變成了「危險的部門」。這是接著上一條的分析,司法審查基於司法機關是「最不危險的部門」這個意義上理解有其合理性,但是司法機關真的是最不危險的機關嗎?比如反聯邦黨人就說,憲法保證了司法的完全獨立,法官既獨立於人民也獨立於立法機關,尤其是當它做出錯誤判決的時候,也沒有人能使他們離職。然而,更重要的是,法院不僅可以按照字面意思來解釋憲法,而且可以按照憲法的精神和意圖來解釋憲法。由於司法部門在解釋憲法的過程中獨立於立法部門,司法權就可以通過解釋憲法而否定法律,從而縮小並摧毀立法權威和行政權威。「關於憲法的司法判斷將會成為指導立法機關解釋自己權力的規則。」 由此可見,司法權是一種「不受控制的權力」,它擁有巨大的權力,但是卻幾乎不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它是一個危險的權力。司法權由此也超越了人民的權力,對人民的權力 和立法機關的權威構成了挑戰,「當非同尋常的大權賦予了任何人,或者一群人,他們在行使權力的時候就可能壓迫人民」。當這種權力置於獨立於人民、獨立於人民代表的那些人的手中,而且他們並不是依照憲法來闡述自己的意見,那麼,除了上帝沒有辦法控制他們。
『叄』 美國政治的「制衡機器」有多個路徑
行政,司法,立法具體制衡制度安排
立法:
具體的立法由立法機構(議會)經過討論與審議,或者通過司法挑戰上到聯邦法院。新的法律通常是總統的團隊或議員想出來的,需要一定比率的議員通過。所以誰都不可以隨便立法。
憲法的修正案都是通過司法挑戰,由下往上打到聯邦法院,大法官釋法,認為已有憲法不合時宜,或者下位法違憲,從而進行修改(憲法是增加修正案,下位法則會廢除)
行政:
警察和軍隊系統的總管是行政分支(總統,以及各級行政機構),那麼總統和行政機構可否隨便叫警察抓人呢?不行,因為他們執法需要依據,是司法機構(法官)出的逮捕令,warren,搜查令才能去抓人或搜查。
司法:
法院,法官能否隨便叫警察去抓人呢?不可以,上面講過警察不是法院管的,法官是審核他們手中的證據是否足夠去抓人,但他們不能指揮警察去抓人。司法機構事實是起到約束lawenforcement的作用,更大於使用武力。
聯邦9大法官是由行政分支的總統任命的,但在實際工作中並不會偏袒行政分支或警察系統的任何人,是由於他們的職責是司法解釋,權力來自上帝,有極強的榮譽感。法官會胡亂審判么?不可以,因為刑事案件中決定罪犯是否有罪是由陪審團決定,陪審團是由平民組成,而且必須12個人全票通過都認為有罪才會罪名成立。所以法官在這里沒有審判的最終決定權。警察也不能隨便審判,他們沒有權力審判,只能權力抓人。只能作證,說服陪審團。
所以,立法機構實際上不能隨便立法,警察不能隨便抓人(受到司法系統限制),司法系統不能隨便審判某人有罪(由平民陪審團決定),也不能隨便立法(提交法案是立法系統的事,修改憲法只能最高聯邦法院,廢除下位法也是),總統可以隨便抓人投入監獄么?不可以,警察受到司法系統約束。
『肆』 美國的違憲審查制度是怎樣形成的
美國違憲審查制度是由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司法程序審查、裁決立法與行政是否違憲的制度,又稱司法審查制度,最初創立於美國,二戰以後有許多國家紛紛實行這種制度。該制度為現代法治國家普遍認可和採用。美國著名憲法學者伯納德 施瓦茨說過:「沒有司法審查就沒有憲法,司法審查是憲法結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該制度緣起於19世紀初期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因審理此案的首席大法官約翰 馬歇爾作出的判決,使美國最高法院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威,從而真正確立了美國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結構。
美國違憲審查的好處在於:首先,違憲審查由專業的法官處理,具備司法的中立性等司法機關特有的優點,符合違憲審查的司法性質。同時法官具備良好的法律素養,具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判決能夠得到遵守。其次,美國的違憲審查范圍廣泛,公民可以對侵犯其權利的國家機關提起訴訟,國家機關也可以對其他國家機關提起訴訟,這樣糾紛被納入司法途徑,公正性比較有保障。第三,美國的違憲審查針對具體案件,當事人的權利能夠在審判中得到充分的保護。
美國違憲審查的不足之處在於:首先,司法機關審查模式是一種被動審查的模式,也就是說只有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才能提起審查,而不能主動審查。違憲的法律只有在受到司法挑戰時才會受到檢驗。其次,針對具體案件只能保護該案件的當事人,對其他受害者不能具備普遍的保護。第三,司法機關作為非民選機關,審查民選議會的法律是否違憲,存在合法性問題。而且違憲審查具有高度政治性,最高法院作為司法機關,介入政治糾紛有損其中立性形象。比如像介入2000年美國大選一樣,嚴重影響了法院的獨立性形象。
『伍』 影響美國移民改革新政實施的政治因素
2015年奧巴馬推出美國新政改革雖然波折不斷,但是,還是受到相當多人的追捧,那麼美國新政的推出,到底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1.誰是新政策受益者?
受益者主要是作為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父母的非法移民,同時必須是在2010年1月1日之前就在美國居住,並且沒有嚴重犯罪記錄。得到批準的人將可以合法在美居留3年,大約410萬人屬於這個范圍,申請費為465美元。
2.兒童時期非法來美移民面臨什麼變化?
2012年開始實施的「推遲遞解兒童時期抵達美國(DACA)」政策,已經保護58.7萬年青人免於遞解。新規則將取消DACA的年齡限制,將受益者范圍從2007年以前抵達美國擴大到2010年抵達美國的年青人。政府估計,受益者可增加30萬年青男女。 3.受益者能否成為永久居民?
不。奧巴馬和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約翰遜(Jeh Johnson)已經表明聯邦政府只是不把這些人當做(遞解)目標。如果國會不通過新法律或者發生其它變化,這些人臨時保護措施到期之後可能再次成為非法移民。 4.受益者來自何處、目前居住何處?
大約三分之二來自墨西哥,其中大約110萬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的父母居住證加州,德克薩斯和伊利諾伊也是新政策受益者最集中的兩個州。 5.600萬無證件移民屬於什麼情況?
有些人是因為來美時間太短不合格,但多數都是因為沒有在美國出生的孩子而被排斥在外。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85%的無證件移民都已經在美居住5年以上。在美國長期居住卻不符合資格的多數都是單身男子;有些人雖然結婚,但沒有孩子;有些人是帶著在墨西哥或其它國家出生的孩子來美。 6.DACA受益者的父母是否能受到保護?
不。政府律師認為要保護那些人沒有法律依據,因為他們的子女只是處於推遲遞解狀態,而不是並非合法居民。
7.已經被遞解的移民能否申請返回?
不。移民官員對他們已經結案。移民政策研究所主任卡普斯(RandyCapps)估計被遞解的移民中大約25萬-30萬符合新政策規定。但是,新政策卻能保護仍然在美的符合規定移民,即使他們已經收到遞解令。
8.移民執法會有什麼變化?
政府說,最高優先是抓獲新的偷渡客和具有危險的人,包括重罪犯和黑社會成員。第二優先是那些被判輕罪三次以上或者犯有家庭暴力及販毒等危害較嚴重的罪行。 9.新政策還有哪些受益者?
正在制訂的新法規將為理工科學生提供簽證,改革原來過時又不靈活的工作簽證制度,允許人們改換工作又不影響其移民身份。
『陸』 美國的司法制度的利與弊
利:美國是法制社會,人人都要遵守法律。
弊:不利於形成中央集權。
『柒』 美國的違憲審查制度是怎樣形成的它有何特點
美國違憲審查制度是由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司法程序審查、裁決立法與行政是否違憲的制度,又稱司法審查制度,最初創立於美國,二戰以後有許多國家紛紛實行這種制度。該制度為現代法治國家普遍認可和採用。美國著名憲法學者伯納德 施瓦茨說過:「沒有司法審查就沒有憲法,司法審查是憲法結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該制度緣起於19世紀初期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因審理此案的首席大法官約翰 馬歇爾作出的判決,使美國最高法院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威,從而真正確立了美國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結構。
美國違憲審查的好處在於:首先,違憲審查由專業的法官處理,具備司法的中立性等司法機關特有的優點,符合違憲審查的司法性質。同時法官具備良好的法律素養,具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判決能夠得到遵守。其次,美國的違憲審查范圍廣泛,公民可以對侵犯其權利的國家機關提起訴訟,國家機關也可以對其他國家機關提起訴訟,這樣糾紛被納入司法途徑,公正性比較有保障。第三,美國的違憲審查針對具體案件,當事人的權利能夠在審判中得到充分的保護。
美國違憲審查的不足之處在於:首先,司法機關審查模式是一種被動審查的模式,也就是說只有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才能提起審查,而不能主動審查。違憲的法律只有在受到司法挑戰時才會受到檢驗。其次,針對具體案件只能保護該案件的當事人,對其他受害者不能具備普遍的保護。第三,司法機關作為非民選機關,審查民選議會的法律是否違憲,存在合法性問題。而且違憲審查具有高度政治性,最高法院作為司法機關,介入政治糾紛有損其中立性形象。比如像介入2000年美國大選一樣,嚴重影響了法院的獨立性形象。
『捌』 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特徵
一、司法審查的門檻
司法審查的門檻即行政訴訟的受理條件,指的是一個爭議符合哪些條件才能成為法院可以審理的行政案件。美國進入20世紀以後,行政權的不斷膨脹,使「三權分立」這一憲政基石一度動搖,自由和人權受到威脅,為維持權力平衡和權利保障之需要,司法對行政加強了控制的力度,其重要表現之一,降低司法審查的門檻,讓起訴變得更加容易。具體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被訴行為標准:從不可審查的假定到可審查的假定
20世紀以前,法院基於對「三權分立」原則的嚴格解釋,為避免干預行政,在行政案件的受理上持不可審查的假定立場,即私人只能對法律規定可以起訴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法律對於行政行為是否可訴未作規定的,法院應作不可訴的推定。20世紀,法院放棄了不可審查的假定,將可審查的假定確立為受理行政案件的指南,即在法律對行政行為是否可訴未作規定的,應作可訴的假定。那麼,有什麼理由支持可審查的假定呢?最高法院判例揭示了兩點理由,第一,「確認法律授予行政機關權力范圍的責任,是一個司法職能。」也就是說,行政機關的權力有多大,不能由行政機關自己做最終判斷,而應由司法來最終決定;第二,「國會建立法院審理侵害人民權利的案件和爭議,不問這種侵害是來自私人的不法行為,或由於行使沒有授權的行政行為。」也就是說,按照憲法關於司法權的規定,法院有權審理一切案件和爭議,而不看涉及到誰。
在可審查的假定之下,法院受理案件沒有正面障礙,而主要看是否屬於排除司法審查的事項。按照美國行政程序法第701節規定,排除司法審查的事項有法律排除司法審查的行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為,除此之外,美國聯邦法院認為以下事項在性質上不宜進行司法審查:國防、外交行為、政治任命、行政機構內部事務、涉及國家安全的行為、司法部的追訴行為。
與擴大受案范圍的努力相一致,法院在界定排除司法審查事項時,往往持嚴格解釋標准。關於法律排除司法審查的行為,最高法院認為,只有在法律規定達到「明白的和令人信服」的程度時,才能排除司法審查。關於自由裁量行政行為,法院藉助於行政程序法第706節規定的授權,加強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大大縮小了行政程序法第701節關於自由裁量行為排除司法審查之規定的適用餘地。所謂的排除事項都不是絕對的排除,如果當事人以損害其重大利益或者憲法上的基本權利為由起訴,法院也應受理。比如,據Bryson法官介紹,行政官員對於行政機構對其採取的懲罰行為如停薪兩周以上、解僱等行為不服,可以向其工作地法院提出上訴。未獲得行政職務任命者一般無權起訴,但如果其認為其未獲任命的理由是因為自己是黑人,違反憲法上的平等保護,則起訴可以受理。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受案范圍不但包括裁決(即具體行政行為),也包括規章(即抽象行政行為),對於受理規章的理由,美方專家的看法基本一致。David教授認為,行政機關都有擴大自己權力的傾向,僅有政治制衡是不夠的,司法審查的關鍵作用在於抑制這種傾向,並令行政當局真正負起責任。美國行政法的關鍵在於問責制。聯邦政府發布規章時須闡明原因,而且預測所能達到的效果,但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對此,政治審議很難解決,而司法審查則可以提供出路。Jerry·Mashaw教授認為,賦予法官審查抽象行政行為的權力有一個重要理由,法官在解釋法律方面比行政官更有優勢。在美國,對正當程序的重視程度往往超過對專業知識的重視,而法官所處的地位中立、獨立,更符合正當程序的要求。當然,即使不承認規章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在具體案件中也涉及到對作為政府行為依據的規章,法院也可以做一定的審查,但這種審查與將作為訴訟對象的審查不可同日而語。Bryson法官認為,司法審查是根據國會授權的立法嚴格進行的,但要判斷一個行政決定是否合法,行政當局不是最好的評斷人。
(二)原告資格標准:從權利損害到法律利益損害
歸納起來,原告資格標准經歷了從權利損害標准向法律利益損害標準的轉變。1946年行政程序法出台前,法院堅持權利損害標准,即當事人只有法定權利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才有起訴資格,其他利益受到損害時,沒有原告資格。1946年行政程序法出台後,法院以法律利益損害標准界定原告資格,即當事人在法律保護的利益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具有起訴資格。1970年,最高法院將此標准概括為雙層結構標准,即憲法層次的標准和法律層次的標准。第一,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要符合根據憲法規定的「案件」或「爭議」,而只要被挑戰的行為對當事人「產生了事實上的損害」即構成「案件」或「爭議」;第二,被侵害的利益在法律保護的范圍之內。與擴大原告范圍的政策相適應,法院對「法律保護」持寬泛的解釋標准,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不僅限於法律明確設定的權利,而且包括法律所明示或隱含調整意圖的利益。
以上是對原告資格發展的粗線條概括,實踐中的情況並非一目瞭然,據美方專家介紹,原告資格問題已經被搞得非常復雜,聯邦最高法院在起訴資格方面的判例時而出現彼此矛盾或前後不一致的情況。據說,法院並不希望界定標准(包括前述受案范圍的標准)太明確,比較模糊的標准使得法院有一定的迴旋餘地,可以避免法院介入敏感的社會、政治問題。
我方起草的行政訴訟法修改稿在原告資格的規定中增加了公益訴訟的規定,因此,我們請美方專家介紹了美國的相應情況。美國沒有在法律上規定公益訴訟這種形式,但法院判例創造了「私人檢察總長」理論:為保護公共利益,國會既可以授權檢察總長,也可以授權私人對行政行為申請司法審查,這里的私人就起到了檢察總長的作用。根據這項理論,競爭者、環境消費者等當事人可以對不法行政決定提起訴訟。應當注意一點,這里的「私人」並不是「任何人」,也就是說原告資格並沒有放寬到沒有限制的程度,起訴人仍須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特定損害(仍應符合法律利益損害標准)。
(三)適格被告:取消「主權豁免」原則
美國法制源於英國普通法,英國長期奉行的「主權豁免」原則在美國也根深蒂固。該原則在司法審查上表現為:司法審查不能以國家和政府為被告,只能以官員個人為被告。這種狀況直到1976年修改聯邦行政程序法才有了轉變。該法明確放棄了「主權豁免」原則,並規定:「在沒有能夠適用的特定的法定審查程序時,司法審查的訴訟可以對美國、對機關以及以其機關名稱或者適當的官員提起。」
據美方專家介紹,適格被告在美國已不成問題,實踐中因錯列被告而敗訴者幾乎不存在。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如上所述,修改後的行政程序法規定了很寬的被告資格範圍,原告可以在起訴行政機關、官員甚至美國政府之間作出選擇,為了保險起見,原告可以將他們全列為被告;第二,辯護制度。無論被告是哪個行政部門,代表政府進行辯護的律師都是司法部統一派出,被告是誰不重要,只要原告勝訴,執行沒有問題;第三,即便原告所列被告錯誤,則法庭書記官會修改為正確的被告,也就是說,在美國,法庭有義務指出正確的被告。
二、司法審查的范圍
所謂司法審查的范圍指的是司法審查的程度或深度。司法審查的范圍與審查標準是相互對應的,審查標准高,則審查程度深,反之則淺。按照美國行政法理論的傳統分類,司法審查所針對的問題被區分為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分別適用不同的審查標准。在事實問題上,行政官員具有技術和專業的優勢,要求法官作出比行政官員更合理的事實裁定,顯然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這註定法院在此領域只能進行有限程度的審查;在法律問題上,法官以法律知識見長,他們有能力進行更深程度的審查,甚至可以以自己對法律問題的理解代替行政機關的理解。
(一)事實問題的審查范圍
事實問題的審查包括三個層次的標准:實質性證據標准,濫用自由裁量權標准和重新審查標准。按照美國行政程序法規定,實質性證據標准主要應用於按照正式程序作出的事實裁定。所謂實質性證據又稱為合理證據,指的是法院出於對行政機關專業知識的尊重,只審查行政機關的證據判斷是否合理,如果沒有明顯的不合理,即滿足了實質性證據要求。行政程序法上規定的專橫、任性、濫用自由裁量權都是濫用自由裁量權,專橫、任性是濫用自由裁量權的兩種方式。濫用自由裁量權標准主要適用於依非正式程序作出的事實裁定。一般認為,濫用自由裁量權標准要比實質性證據標准寬松一些,但實際上很難講,因為兩者只有形式上的區別,而無本質差異,兩者都以合理性為基礎,實質性證據要求證據要合理,明顯的不合理的證據不能通過司法審查,而明顯不合理就是濫用自由裁量權。在實踐中,兩種標準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出現了融合趨勢。重新審理標准指的是,法院置行政機關的事實裁定於不顧,獨立地對事實問題作出判斷。此標准審查程度較深,但應用范圍很窄,限於特定的例外情形,如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當事人憲法上權利的事實裁定。
(二)法律問題的審查范圍
法律問題包括法律解釋和法律適用兩個步驟,法律解釋是對法律含義的一般理解;法律適用是將抽象的一般規定應用於具體事件。法律解釋是脫離具體事實的邏輯運算,是單純的法律問題,法院可以充分行使最終的解釋權。法律適用既有法律問題,也有事實問題,二者之中事實認定的分量更重,因此其審查標准側重於事實裁定的審查標准。
(三)司法審查范圍的相互接近
據美方專家介紹,實質性證據標準的適用經歷了由寬松到嚴格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事實問題審查范圍得到加深。在早期,法院只看行政機關認定的證據是否可以定案,而對案卷中存在的其他相反證據視而不見。過於寬松的標准容易放縱行政違法和濫用權力,因此行政程序法專門針對這種情況作出規定,要求法院「應當審查全部記錄,或記錄中為一方當事人所引用的部分」,對所有的證據進行全面審查。目前的實質性證據有兩層含義:一是法院尊重行政機關的判斷,只要行政機關的事實裁定具有足夠合理性,即便法院認為自己還可以作出更好的裁定,也不能以自己的判斷取代行政機關的判斷。二是法院不放棄審查責任,法院必須要分析案卷中的全部證據,特別要「考慮記錄中任何減少它的證明力的因素」,然後,以一個理性人的標准衡量事實裁定是否合理。
法律問題方面的變化則正相反,在法律適用上自不消說,已經採取與事實問題同樣的司法審查標准。在法律解釋上,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司法審查標准也開始放鬆。最高法院在審理著名的Chevron案中提出:「法院不能以自己對法律的解釋代替行政機關的合理解釋」,美方專家認為,Chevron案標志著法律問題的審查范圍與事實問題的審查范圍趨同。
(四)規章的司法審查范圍
中方學者認為,抽象行政行為對人民權利的影響,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遠比具體行政行為來得強烈而巨大,為救濟權利有必要借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機會而納入受案范圍。美國自1946年行政程序法公布以來,行政規章即成為司法審查的訴訟對象,這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我們有必要了解這方面的情況。
據美方專家介紹,規章與裁決在審查范圍上相同,因此在審查標准上也與裁決的審查標准相同,具體說,按正式程序制定的規章適用實質性證據標准,按非正式程序制定的規章適用濫用自由裁量權標准。如果規章影響公民的重大憲法權利,則適用重新審理標准。法院經審查認為規章違法,可以直接判決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