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土改
㈠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土改時獻產且產權早已轉移的房屋,現在要求返還不應支持的復函》
一、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申訴人:(原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晉貞軒,男,39歲,漢族,濟源市邵原鎮趙疙瘩村人。
二審委託代理人:徐貴春,趙許明,均系鄭州市邙山區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訴人:(原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濟源市邵原鎮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王生亮,男,40歲,濟源市邵原鎮鎮長。
委託代理人:王有凡,男,56歲,濟源市邵原鎮機關幹部。二、案情及處理經過:
解放前,晉家7口人,有窯洞四孔、瓦房3間,生活比較富裕。1946年當地解放後,晉家3間瓦房分給細戶李雲恆、馬福錄各一間半。因當時邵原以外的其它地區仍被敵人佔領,故李、馬不敢居住。由於房子空著,晉家便又將此房佔用。1950年春土改時,晉家被劃為中農成份,領了土地房產證。土地證載明:人7口、房3間、窯4孔、地基:叄分陸厘陸。同年冬季土改復查,晉貞軒之父晉錄仁參加了在南窯村召開的群眾反奸除霸大會,在回家路上他給農會組長馬起功說:「我看這次要擺治我吧,我占那3間房,算不算倒算?那3間房我不要了,與我沒事算了。」隨即將房騰出。從此之後,該房先後由學校、村公所、小鄉政府、信用社、管理區長期佔用。1972年,該房破損,邵原鎮政府對此房進行了翻修。晉貞軒的祖父晉福平(1972年病故),父親晉錄仁(1979年病故)均未提出異議。1986年邵原鎮以1400元又將此房和另外兩間房出賣給趙疙瘩村委會。1986年11月,晉貞軒以土改時3間房屋確權給其家,是其父親借給公家佔用為由,向鎮政府提出要房,為此雙方發生爭執。經縣房管所調查處理,所爭執的3間仍歸邵原鎮政府所有。晉不服,於1987年8月起訴到縣法院。縣法院經調查在世的農會幹部認為,原告之父解放後獻出3間瓦房,邵原鎮政府已執業30多年,且進行過翻修,其父親,祖父生前均未提出異議,邵原鎮政府翻修此房,原告亦未阻止,應視為默認,原告提出要房無理,不予採納,判決雙方訴爭的3間瓦房歸鎮政府所有。晉不服判決,上訴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以晉家獻房30餘年未有異議,應視為放棄為由,判決維持原判。晉以原由,申訴省高級人民法院。三、院審判委員會意見:
第一種意見:
維持一、二審判決,3間房屋歸鎮政府所有。其理由:晉錄仁於1950年將房獻出,應視為贈予。盡管當時有其歷史背景,但獻房行為是其主動的,並無強迫。邵原鎮政府(即原管理區)取得產權的行為是合法的,該房由學校、村公所、管理區等執業36年,並在執業期間進行了落地翻修,其祖父、父親在世時,均未提出異議,應視為放棄。根據《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的規定,為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性,該房屋不應變動。
第二種意見:
房屋應歸晉家所有,若原物不存在,可折價補償。其理由:晉家「獻房」」和幾十年未提出退房問題,均出於政治上的原因,並非自願,所以「獻」」不能成立,產權不能轉移。1950年的《土地改革法》第7條規定:「保護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晉家是中農不能侵犯中農的利益。晉「獻房」是違心的,此房若歸公不符合當時的土改政策。所以,房屋應歸晉家,若原物不存在,可折價適當予以補償。
審委會多數同志傾向於第二種意見。當否,請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