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小孩子
㈠ 古代針對小孩的刑法
古代對未成年人犯罪
實行刑事處罰的規定
前不久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二次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規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其實,中國古代法律也有類似規定。
中國從西周開始就出現了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特殊的刑事處罰的規定。《禮記·曲禮》:「七年曰悼,八十、九十曰耄,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周禮·秋官·司刺》中有關於「三赦」的規定:「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州乎螞耄,三赦曰蠢愚。」注曰:「生而痴騃竟昏者為蠢愚。」鄭玄註:「幼弱、老耄,若今律令年未滿八歲、八十以上,非手殺人,他皆不坐。」可見,西周將幼小者(8歲以下)、老年人(80歲以上)及先天痴呆者視為無刑事責任能力者,不處刑罰。這實際頃爛上是最早的有關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
戰國初期的魏國李悝制《法經》,也規定了刑事責任年齡,據《七國考》引桓譚冊埋《新論》記載:「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減,罪卑一減。」即對15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要根據犯罪的性質和情節的輕重程度適當予以減輕處罰。
漢代以年齡劃分刑事責任,年未滿8歲及80歲以上為刑事責任年齡的界限,法律上對他們實行優待,犯罪應拘押者,「頌系之」,即寬容拘系,其犯罪當關押者不戴械具。漢成帝鴻嘉元年,定令:「年未滿七歲,賊斗殺人及犯殊死者,上廷尉以聞,得減死。」(《漢書·刑法志》)相當於現代對7歲以下犯死罪者,須上報最高法院(廷尉)核准,可以減刑。
對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處罰,唐代制定了一套系統的法律制度。《唐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罰分為三等,規定:第一等是11至15歲年齡段者,犯流罪以下,即除死刑外,適用贖章,即可以錢贖罪,減輕處罰。但犯死罪者仍需執行死刑。例如玄宗時期,雟州都督張審素,清廉正直,被人誣以貪贓之罪,朝廷派監察御史楊汪去查辦,楊汪深按其罪,以謀反斬之,並籍沒其家,張審素的兩個兒子張瑝和張琇當時尚幼小,也被籍沒。幾年後二人逃歸,張瑝(13歲)和弟弟張琇(11歲)殺楊汪以報父仇。雖中書令張九齡稱其「孝烈」,應寬恕,但侍中裴耀卿與李林甫堅持認為「國法不可縱報仇」。玄宗支持這一意見,最後仍對張琇兄弟執行了死刑。說明唐代對15歲以下11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罪確實是要執行死刑的。第二等是8至10歲犯一般刑事犯罪可不承擔刑事責任,但重大犯罪,如涉及政治性的反、逆與惡性殺人案件,須經過「上請」的程序,由最高當局決定是否適用刑罰;盜及傷人,則以收贖而減免。第三等則是7歲以下兒童,雖犯死罪,也不加刑。《唐律》的這一規定,基本上被其後各代的刑律所繼承沿用直到清末。
㈡ 小孩子多大可以承擔法律責任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如果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但是很多時候是小孩子犯了罪,那麼對於小孩子多大可以承擔法律責任?關於這個問題,下面就由我為大家解釋一下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學習,希望對於大家有幫助。一、小孩子多大可以承擔法律責任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為: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6、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犯罪時的年齡沒有查清,而又關繫到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何種刑罰的公訴案件,應當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
8、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及死緩。
二、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態畢、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五十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第五十六條訊問、審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詢問未成年證談閉前人、被害人,應當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到場。
我們含清可以了解到按照規定未成年人達到16歲就應該要承擔刑事責任了,這個在國家法律上是有相關的規定的,必須按照規定來執行,希望大家可以明白。
㈢ 未成年人刑事強制措施
法律主觀:
關於「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怎樣定義?」的相關解答如下: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量刑如下:一、從寬處理的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規定,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必須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也就是說,不滿十八歲是一個法定從寬處罰的情節。至於是從輕還是減輕以及從輕的幅度,則根據具體案件確定。根據這一原則,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原則上不應判處法定最高刑,在具體量刑時一般應將未成年人中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低齡犯罪者與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高齡犯罪者區別開來,在同一年齡段內的犯罪,在決定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時,一般也要體現不同行為人年齡上的差別。只有這樣,才能完整地體現和實現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從輕、減輕處罰的從寬原則。二、不適用死刑的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49條:「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的規定,未成年人不論犯何罪均不應判處死刑。這是剛性要求,不允許有任何例外。所謂犯罪的時候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如果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即使審判的時候已滿18周歲也應適用本條規定。我國刑法之所以規定對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主要原因在於:死刑是一種最嚴厲的刑罰,它關繫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不滿18周歲的人由於未成年罩空,還處在生理與心理發育過程中,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都還比較弱,因此,尚未達到罪行極其嚴重、不堪改造的程度,故不宜適用死刑。三、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則我國未成人保護法第38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條也明確地規定:「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就從法律上明確了司法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教育、感化、挽救原則要求司法人員在辦理未成人案件中要正確處理懲罰和教育的關系。要將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司法人員對未成人要堅持攻心為主,象父母對孩子、教師對學生一樣,針對其個人特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族兄之認識到自已行為的危害性。這一原則要求司法人員在處理未成人案件中既要注意查清事實,又要及時對未成人進行教育和感化。教育、感化在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要受到重視,要正確處理查清事實與教育、感化的關系。查清事實是正確教育的基礎,事實不清,就無法以理服人,難以針對性的開展教育。但也不能專注於事實本身而忽視教育和感化。教育和感化是處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原則。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感化要注意挖掘犯罪發生的深層次根源,剖析未成人犯罪的根本動因,對症下葯,深入進行心理教育,使其真正認罪伏法,並能正確對待將要面臨的刑事處罰和履行。貫徹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則並不意味著對未成年人只重教育而忽視懲罰。未成年人犯罪同樣對社會造成了危害,對其依法予以處罰是正當的,也是必要的。忽視懲罰或不當的處罰難以使其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後果,對教育、感化方針的貫徹是不利的。但這種處罰要遵循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方針,可罰可不罰的盡量不處罰。四、分案處理的原則分案處理是指對未成年人案件與成年人案件實行訴訟程序分離、分別關押、分別執行。訴訟程序分離是指未成人與成年人共同犯罪或有牽連的案件,只要不妨礙訴訟,要分案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第40條明確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兆悶襲並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第二十條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不妨礙案件審理的,應當分開辦理。」分別關押是指對未成年適用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時,要將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分別關押看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第41條明確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對審前羈押的未成年人,應當與羈押的成年人分別看管。」《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條也明確地規定: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分別執行是指對未成年人的已生效的判決、裁定的執行,要同成年人分開,不能放在同一場所,以防止成年罪犯對未成年罪犯產生不良影響。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未成年罪犯的執行場所一般為少年犯管教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第41條第2款明確規定:「對經人民法院判決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服刑的成年人分別關押、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條後半段還明確規定:「未成年犯在被執行刑罰期間,執行機關應當加強對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對未成年犯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對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執行機關應當保證其繼續接受義務教育。五、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的原則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除保障其享有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作為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以外,還要注意認真落實其作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一些特別權利。從有關規定來看,主要有兩點:1.法定代理人的在場權。我國刑事訴訟法14條第2款規定:「對於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訊問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時,根據調查案件的需要,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外,應當通知其家長或者監護人或者教師到場」。《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告知其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十九條規定:「開庭審理前,應當通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出庭。法定代理人無法出庭或者確實不適宜出庭的,應另行通知其他監護人或者其他成年近親屬出庭。經通知,其他監護人或者成年近親屬不到庭的,人民法院應當記錄在卷。」依照上述規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訊問和審判時,可以提出要求,讓他的法定代理人到場。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法定代理人在訊問、審判時到場,有利於未成人的情緒穩定,也有利於訴訟的順利進行。為保障訴訟目的實現,司法機關在沒有妨礙訴訟進行的例外情況時,一般應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2.獲得指定辯護的權利。刑事訴訟法34條第2款規定:「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7條第二款進一步明確規定: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為其指定辯護人。第38條還規定:「被告人堅持自己行使辯護權,拒絕人民法院指定的辯護人為其辯護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並記錄在案;被告人具有本解釋第三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即:盲、聾、啞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人;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人)拒絕人民法院指定的辯護人為其辯護,有正當理由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但被告人需另行委託辯護人,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為其另行指定辯護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未成年人作為被告人時,不但其訴訟地位決定了其行使辯護權的困難,而且未成年人本身這一主體的特點就決定了獲得辯護人幫助的迫切性。刑事訴訟法的這一規定對於保障未成年人被告訴訟權利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六、不公開審理的原則不公開審理原則是指法院在審理未成年案件時,不對社會公開,不允許旁聽和記者采訪。《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2款規定:14歲以上不滿16歲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16歲以上不滿18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對於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第三款還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13條進一步規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決前,審判人員不得向外界披露任何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訴訟案卷材料,除依法查閱、摘抄、復制以外,未經本院院長批准,不得查詢和摘錄,並不得公開和傳播。對未成年人案件不公開審理有利於緩解未成年人的緊張情緒,防止公開審判可能導致的給未成人造成精神創傷、增加改造的難度等不利於其回歸社會的消極後果。不公開審理原則只是指審判過程不公開,對判決的宣告應公開進行。但根據《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一條規定:「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宣告判決應當公開進行,但不得採取召開大會等形式。」七、全面調查的原則全面調查原則是指司法人員在處理未成年人案件時,不能僅從處罰的目的出發,滿足於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的調查。還要基於教育、挽救的目的,對未成年人的的生理、心理狀況及其生活環境進行全面的調查,必要時還要進行醫療檢查和心理學、精神病學判斷。全面調查原則要貫穿刑事訴訟的始終,而不限於法庭調查。貫徹全面調查原則,可以全面把握未成的人生活、成長環境,了解其人格、素質等情況,查明犯罪的原因和條件。這不但有利於正確處理案件,而且對選擇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對其進行教育、改造也是很有必要的。八、迅速簡約的原則迅速簡約原則是指在辦理未成年案件中,在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要盡可能地縮短時間,提高訴訟效率,簡化程序,爭取早日結案。簡約是迅速的前提,迅速是簡化的客觀效果,二者相互聯系。對未成年人案件實現迅速簡約原則是為了保證未成年人能盡早擺脫訴訟過程的困擾,避免未成年人繁雜漫長的訴訟過程承受過重的心理負擔,以致產生抵觸情緒,對其教育和改造產生不良影響。但在貫徹這一原則時,要注意「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實現迅速簡約。而不能草率從事,損害訴訟公正。如果對相關情況的處理不清楚的,可以咨詢律師來進行界定。
法律客觀:
刑事處罰是違反刑法,應當受到的刑法制裁。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刑事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還有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未成年人在一般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但是在某些國家(例如日本)的定義上是指未滿二十周歲的公民。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只有實施以上所述的那種行為時才構成犯罪,其它行為均不予刑事處罰,檢察院也可酌定不起訴。但要責令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此外,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在實施八種行為之外的其它罪名時,仍然以行為所觸犯的罪名定罪處罰。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的規定,下列情形可以免除處罰或不認為是犯罪:首先,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被脅迫、誘騙參與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屬於犯罪預備、中止、未遂,情節一般的,可以免除處罰或者不認為是犯罪。其次,若有以下情形,可以不認為是犯罪:1、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使用語言威脅或者使用輕微暴力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學慣用品或者錢財的;2、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盜竊財物,數額剛達到或者略過「數額巨大」標准,而其他情節輕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盜竊近親屬的財物,其親屬不要求對被告人定罪處罰的;3、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
㈣ 刑法兒童年齡范圍
一、嬰兒期嬰兒期是從出生到12個月結束的一段時間,也就是寶寶吃奶的時候。嬰兒期的開始是出生的那一天,一直持續到新生兒期的滿月,也包括在嬰兒里。
二、幼兒期,即孩子從一歲到三周結束,這個時期屬於幼兒期。
第三,學前班,3到6-7歲的孩子,屬於學前班。
四、學齡,6-7歲到15歲的孩子,屬於學齡兒童。
第五,青春期,青春期是從12歲到18歲,這個時候也叫青春期,這個時候孩子的第二性徵開始發育。
㈤ 小孩犯罪怎麼處理
十二歲以下小孩犯罪的處理:12周歲以下兒童犯罪的免於刑事處罰,但是監護人要承擔相應的監護不利責任並且承擔對兒童犯罪行為危害後果的民事賠償責任。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孩子犯罪家長應怎麼辦
1、帶領孩子主動自首,如實交代罪行
自首,即在孩子犯罪後,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前,主動投案如實交代自己的罪行的行為。自首是我國刑法規定的從輕量刑情節之一,直接關繫到量刑是否從輕的問題。因此,自首是避免東窗事發、減輕刑罰的最好途徑。
當然,不是畝殲自己主動投案,而是已經被採取了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也成立自首,對於所供述的罪行仍然可以考慮從輕處罰。
2、收集並保留有利證據
如果你的孩子是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被迫走上犯罪道路,或者是初犯、偶犯,或者自己與整個犯罪活動沒有密切聯系,那就請一定幫助孩子收集保留好能夠證明相關情況的證據,並及時提供給公安機關,這些證據就是你保護孩子最有力的工具。
3、立功贖罪,爭取從寬處罰
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受外界因素影響,若能夠及時抓住立功贖罪的機會,則有可能減輕甚至免除處罰。如果是犯罪分子重大立功表現又有自首情節的,甚至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所以,明白如何幫助孩子立功贖罪,非常重要。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犯罪
1、強行索要財物。《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強拿硬要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構成尋釁滋事罪,要被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家長應當關注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有來歷不明的物品,一定要問明原因,如滑運果是強行要來的,一定要讓孩子及時退還,並進行嚴厲地批評教育,絕對不能放任不管。
2、因打架斗毆而引起的傷害迅讓沖。對於孩子與別人打架,有些家長會不以為意,認為小孩子打架不是大事;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能打贏別人才算厲害,這都是不正確的觀念。對於孩子的打架行為,家長應當重視,不能放任不管。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下手不知輕重。當家長發現孩子之間有矛盾,有打架斗毆的行為時,應當及時引導,耐心和孩子溝通,問明矛盾產生的原因。給孩子講道理,讓他們認識到打架是違法的,甚至還有可能構成犯罪。當孩子自己無法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時,建議家長可以出面與對方的家長溝通協商,雙方都從有利於子女健康成長的角度考慮問題,各自對子女進行教育,化解相關的矛盾。
3、小偷小摸的盜竊行為。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為,必須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誤的,必須及時停止這種行為,並返還財產。告訴孩子小偷小摸如果不制止,以後可能會引發更惡劣的犯罪,並及時教育孩子改正惡習。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
㈥ 十二歲以下小孩犯罪怎麼處理方法
我國刑法規定負刑事責任年齡始於14周歲,12周歲以下兒童犯罪的免於刑事處罰,但是監護人要承擔相應的監護不利責任並且承擔對兒童犯罪行為危害後果的民事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5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73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6〕1號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12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73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 為正確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根據刑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現就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本解釋所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 第二條 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周歲」,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從周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第三條 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查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的年齡。裁判文書中應當寫明被告人出生的年、月、日。 第四條 對於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確實無法查明的,應當推定其沒有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相關證據足以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但是無法准確查明被告人具體出生日期的,應當認定其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第五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實施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以外的行為,如果同時觸犯了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應當依照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確定罪名,定罪處罰。 第六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七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慣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具有前款規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認為是犯罪。 第八條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或者尋求精神刺激,隨意毆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對其他未成年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公私財物,擾亂學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秩序,情節嚴重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第九條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實施盜竊行為未超過三次,盜竊數額雖已達到「數額較大」標准,但案發後能如實供述全部盜竊事實並積極退贓,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在共同盜竊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或者被脅迫; (三)具有其他輕微情節的。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自己家庭或者近親屬財物,或者盜竊其他親屬財物但其他親屬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處理。 第十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充分考慮是否有利於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矯正。 對未成年罪犯量刑應當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並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後的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對符合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適用條件的未成年罪犯,應當依法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第十二條 行為人在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前後均實施了犯罪行為,只能依法追究其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後實施的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行為人在年滿十八周歲前後實施了不同種犯罪行為,對其年滿十八周歲以前實施的犯罪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行為人在年滿十八周歲前後實施了同種犯罪行為,在量刑時應當考慮對年滿十八周歲以前實施的犯罪,適當給予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三條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極其嚴重的,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 第十四條 除刑法規定「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外,對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如果對未成年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應當依法從輕判處。 對實施被指控犯罪時未成年、審判時已成年的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適用前款的規定。 第十五條 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應當依法判處相應的財產刑;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一般不判處財產刑。 對未成年罪犯判處罰金刑時,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判處,並根據犯罪情節,綜合考慮其繳納罰金的能力,確定罰金數額。但罰金的最低數額不得少於五百元人民幣。 對被判處罰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監護人或者其他人自願代為墊付罰金的,人民法院應當允許。 第十六條 對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宣告緩刑。如果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宣告緩刑: (一)初次犯罪; (二)積極退贓或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 (三)具備監護、幫教條件。 第十七條 未成年罪犯根據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現好,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免予刑事處罰: (一)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二)防衛過當或者避險過當; (三)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 (四)共同犯罪中從犯、脅從犯; (五)犯罪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 (六)其他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 第十八條 對未成年罪犯的減刑、假釋,在掌握標准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度放寬。 未成年罪犯能認罪服法,遵守監規,積極參加學習、勞動的,即可視為「確有悔改表現」予以減刑,其減刑的幅度可以適當放寬,間隔的時間可以相應縮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可以假釋。 未成年罪犯在服刑期間已經成年的,對其減刑、假釋可以適用上述規定。 第十九條 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個人財產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予以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被告人對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賠償情況,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第二十條 本解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法發〔1995〕9號)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不再執行。 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歲的人實施的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青少年犯罪存在著:結伙作案多,嚴重犯罪多,突發性犯罪多,作案動機、目的比較單純,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齡化,及反復性強等特點。青少年犯
㈦ 古代針對小孩的刑法
刑罰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並且刑罰在早期非常的殘酷,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文明思想的進步,刑罰才逐漸呈現出了輕刑化的趨勢。不過大家也知道,封建統治一個最為基本的特徵就是剝削與壓迫,而刑罰恰巧就是最具有震懾力的手段之一。
因此在古代,即使刑罰越來越輕,但是在歷朝歷代,還是很多的酷刑存在,例如商朝的炮烙之刑,以及戰國時期商鞅被處罰的車裂,除此之外,還有梟首、剝皮抽筋等等一系列的刑罰。
不過要說起史上最為殘忍的刑罰,恐怕還要數凌遲了。而說起這個刑罰,有一件事就不得不提了,一個朝代的掌權者為了執行這個刑罰,連五歲的孩子都不放過,把孩子養大的目的,居然就是為了要執行這個刑罰。個朝代就是清朝。那麼為什麼五歲的孩子
㈧ 兒童犯罪怎麼處理
年齡為個位數,也就段扒是說低於十二握脊昌周歲,這個刑法規定低於十二周歲的未成年人不用承擔刑事責任,也就是說小孩子違法不用坐牢。但是因為其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失,這個是要小孩子的監護人野謹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