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通則第120

民法通則第120

發布時間: 2023-06-17 20:35:07

① 《民法通則》究竟是屬於法律還是行政法規

《民法通則》屬於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簡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圖冊
1986年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頒布。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民事基本法,是中國民事立法的重要里程碑,被譽為中國的「權利宣言」。它承繼了中國自清末以來變法圖強以復興中華民族的理想,開啟了新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基礎,為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提供了基本前提與依據。

近二十年來,社會各個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法通則》又暴露出了許多新的缺陷,並且越來越突出,可以這樣說,《民法通則》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完成了其特殊的歷史使命,從《民法通則》中的種種缺陷,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修改《民法通則》已非常迫切,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修改《民法通則》,制定民法典要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進行,否則,從某種程度上說「惡法」,比無法的危害會更大。

立法機關對《民法通則》起草的進程計劃明確,爭取1986年春季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為此要求在民法草案四稿和法工委提出的八個問題意見的基礎上,由起草小組成員分工盡快寫出條文,由起草小組集體討論後修改,廣泛徵求意見後,再修改。在起草過程中,民主與集中交叉反復,集思廣益,《民法通則》最終反映和集中了多方面的意見。

為了制定一部優秀的民法典,全社會尤其是立法、司法、法律理論界的專家們都應共同努力,應加強對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大陸法系的代表國家法、德、日民法典、民法理論的研究,同時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情況進行研究、論證,將《民法通則》的種種缺陷予以修改,刪除掉那些與市場經濟不符內容,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補充、完善國外科學的、先進的民事法律制度,共同為制定一部完善的、科學的、先進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民法典。

《民法通則》的頒布,為民事司法提供了根本性的法律根據,為司法解釋提供了法律依據。《民法通則》頒布後,經濟體制改革有了進一步發展,1988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共200條。法官和學者簡稱其為「二百條」。
產生的相關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圖冊
1985年6月法工委召開的座談會的名稱是民法總則座談會,在座談和起草過程中,有了改變名稱的建議,提出了民法通則、民法總綱、民法綱要三個名稱,各有不同的理由,其共同點是內容要超出民法總則的范圍,解決實踐中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當時作為民法組成部分的法律已經有婚姻法、繼承法、經濟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等,缺少的主要是民法總則、物權和關於侵權責任的立法,物權法的起草難以提到立法議程,於是就決定起草以總則內容為主,兼顧分則內容的民法通則。從《民法通則》的內容可以看出,突出了民法總則方面的規定,對民法分則的問題都涉及到了,但詳略有很大不同。對物權和債權的主要問題作了簡要的規定;將人身權單獨規定一節,突出了對人身權的保護;民事責任一章突出的是侵權責任。另外,監護問題當時還沒有法律,規定得就詳細些;對知識產權作了提示性規定。《民法通則》還規定,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如此突出借貸關系,是因為實踐中這方面的問題很突出。當時有法官建議簡要規定借貸問題,即使規定一條,也便於最高人民法院依據《民法通則》作司法解釋,使裁決借貸案件有法可依,《民法通則》第90條關於借貸的規定就是這樣產生的。

一、規定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重在鞏固改革成果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是否民事主體,至今還有不同的看法,《民法通則》起草時也有不同意見。從民法原理上難說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是民事主體,立法機關主要是從政策上考慮問題。當時農村承包經營已在全國實行,個體工商業有很大發展,這樣重大的政策問題應當用民事基本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民法通則》規定了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的經營者與其家庭成員的財產和責任關系,這樣規定就為解決有關糾紛提供了了法律根據。討論的結果是將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規定為第二章公民(自然人)中的第四節。

二、規定個人合夥重在體現當時的政策
改革開放初期出現了形式繁多的經濟組織,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感覺,從民事主體角度看,歸結起來不外是獨資、合夥和法人三大類,但是在《民法通則》中如何規定並不簡單。在立法上遇到的問題之一是合夥的法律地位。對此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當規定合夥為民事主體,另一種意見認為合夥是合同關系。立法機關的主導意向是規定個人合夥重在體現改革開放政策,是否民事主體的理論問題,以後由學者繼續研究。最後確定將個人合夥規定在第二章公民(自然人)中的第五節。

問題之二,是否規定合夥的財產歸合夥共有,這在民法上本來是個常規性問題,但是對此《民法通則》沒有直接作規定,而是規定為: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合夥經營積累的財產,歸合夥人共有(第32條)。這條規定主要是為了避免人們將共有誤解為公有,影響人們投資經營合夥的積極性。規定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實際效果和共有沒有根本區別。
問題之三,如何區別個人合夥與僱工大戶?當時已經出現了個體工商戶僱工一二百人的情況,當時對此稱為僱工大戶。《民法通則》第30條規定,合夥是指兩個以上的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共同勞動。規定合夥人共同勞動,就排除了僱工大戶。當時對僱工大戶在政策上還看不清楚,就沒有作規定。

三、規定法人聯營重在劃清民法與經濟法的界限
《民法通則》第三章法人,其中第四節有三個條文(第51-53條)規定聯營問題。在改革進程中,出現了三種聯營的基本形式,一是緊密型聯營,實際上是共同出資,建立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二是半緊密型聯營,實際上是共同出資,建立合夥性質的企業,三是鬆散式聯營,實際上是建立長期的合同關系,學者對此分別稱為法人型聯營、合夥型聯營、合同型聯營,《民法通則》第51-53條規定的就是這三種聯營形式。用傳統民法觀點看,這三條規定的性質分別是法人、合夥與合同,按照常規不應當規定在一起。對《民法通則》這樣規定我的理解是:第一,規定聯營反映了改革的現實,使聯營關系有了明確的法律規定,發生糾紛時有法可依。第二,將個人合夥與法人合夥分別規定,就排除了個人和法人之間的合夥,這是因為對個人和集體企業或者國有企業合夥,關繫到重大決策,需要慎重,暫不作規定。第三,在討論《民法通則》草案時,有主張「大經濟法」的學者認為聯營是經濟法問題,《民法通則》不應當規定聯營。立法機關堅持在《民法通則》中規定聯營,實際上是肯定了聯營是民事法律關系,不是經濟法律關系,這樣就在法律上進一步劃清了民法與經濟法的界限。
指導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1、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是我國一貫的立法指導思想,在1985年12月召開的民法通則草案座談會期間,彭真委員長和彭沖副委員長都講了這個問題,指出: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實踐為根據;要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要體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2、既要總結中國的經驗,又要借鑒外國的立法。

3、經濟關系由民法、經濟法、行政法分別調整,不能由某一個法律部門統一調整。

4、內容要簡明,文字表達要在准確中求通俗。

5、立法要完備,但是要分清輕重緩急。制定《民法通則》不是不要民法典,以後條件成熟的時候再制定民法典。
重點內容的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圖冊
民法調整對象的確定
關於民法的調整對象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是法律部門劃分的一個問題,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是,民法和經濟法的界限如何確定,對這個問題前蘇聯學者經過長期爭論,最後在1961年的《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民事立法綱要》中明文規定了民法的調整對象。我國在改革開放不久就討論民法的調整對象,接著發生了民法與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爭論,有不同觀點和方案,主要分歧表現在被稱為「大經濟法」和「大民法」兩種對立的主張,主張大經濟法的理論上影響最大的是縱橫統一說,該說認為經濟管理關系(縱向經濟關系)和企業之間的經濟關系(橫向經濟關系)應當由經濟法統一調整。主張大民法的理論上影響最大的是商品關系說,該說認為商品所有關系和商品交換關系應當由民法統一調整。《民法通則》起草時,肯定商品關系由民法調整無異議,不同的意見是,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否僅限於商品關系。佔主導地位的意見是基本參考《蘇俄民法典》 ,財產關系以平等劃線,人身關系限於用民法方法調整的人身關系,據此形成了《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的: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條規定和蘇聯民事立法綱要的表述和內涵都不同,該綱要和1964年的《蘇俄民法典》前言的表述均為:「蘇維埃民法調整在共產主義建設中因利用商品貨幣形式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以及與這些財產關系有關的人身非財產關系。」《蘇俄民法典》第2條用4款規定民法典調整的關系,其中第三、四兩款規定,行政、稅收、預算方面的財產關系和家庭關系、勞動關系、土地關系都不由民法調整。與《蘇俄民法典》不同,《民法通則》包括了婚姻家庭關系、監護關系、土地關系、知識產權關系,但是對已經有單行法的,主要是提示性或者原則性的規定。

法人原則上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
《民法通則》關於法人的規定和德國、蘇聯等國家的規定不同。一是《民法通則》明確規定了法人應當具備的條件,而且規定的條件比較嚴格。規定法人應當「依法成立」,這個規定直接涉及私人經濟組織能否取得法人資格,是個政策性問題,這樣規定便於實踐中根據情況靈活掌握。二是無限公司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對此外國法有不同的態度,起草過程中有不同的意見。《民法通則》第36條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這條規定的基本精神是,法人原則上應當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在企業法人部分明文規定企業法人的條件之一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41條),又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第48條),這樣規定是留有靈活掌握的餘地。

《民法通則》用了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行為兩個概念
民法通則中是否沿用傳統的法律行為概念?對這個問題有三種意見:一是用法律行為,二是用民事法律行為,三是用民事行為。主張用民事法律行為的理由是,法理學上已經使用了法律行為概念,擴大了法律行為的內涵,用民事法律行為是為了與法理學上的法律行為相區別。另外,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是為人們樹立一個行為標准,這個標准體現在《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的條件。主張用民事行為的意思是用民事行為代替法律行為概念,民事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內涵相同。用民事行為的理由有二:一是為了明確行為的民事性質,與行政行為相區別。二是為了避免傳統民法理論上將法律行為歸於合法行為,同時又將無效的法律行為歸於法律行為的缺陷。後來在《民法通則》中採用了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行為兩個概念。

「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概念的提出
《民法通則》是否使用物權包括用益物權概念,起草時進行了討論,學理上沒有原則性分歧,對在《民法通則》中是否用物權概念作了斟酌,達成了共識。鑒於當時人們對物權概念比較生疏,擔心因為物權概念問題影響《民法通則》通過,於是就有學者提出《民法通則》第五章第一節的標題定為:「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這是個立法技術問題,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概念,這也可以說是我國國情吧。

國有企業經營權的確立
《民法通則》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對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經營權,受法律保護。這條規定是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反映,改變了過去使用的經營管理權概念,去掉管理二字與否具有質的差別。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問題是民法問題,還是經濟法問題,是民法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爭論的問題之一。有的主張大經濟法的學者認為,經營權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產生的,不是民事權利。還有學者說:國有企業姓「國」不姓「民」,經營權應當放在經濟法中。主張大民法的學者認為經營權產生的根據和經營權本身不是同一個含義,經營權是民事權利,具有物權性質。有一次討論《民法通則》修改稿時,有位學者強調說,我參加這次討論會,就是為了堅持《民法通則》要有「經營權」這個概念來的。最後,立法機關採納了民法學者的意見,落實在《民法通則》第82條。

專節規定人身權
《民法通則》第5章為民事權利,其中第4節為人身權。起草時有學者提出,應當突出人身權,應當寫具體些,理由是我們國家過去對人身權保護不夠,發生過不少隨意侵犯人身權的情況,大家都贊成這個意見。第4節有8個條文,應當說在當時條件下寫的比較細致。在第6章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一節,對侵害人身權的責任作了具體規定。

過去民法學界長期否定並批判西方國家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起草中對是否規定精神損害賠償進行了討論,主流觀點是肯定的,但是在條文中沒有直接用「精神損害賠」概念。《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這里規定的賠償損失包含了精神損害賠償。

八專章規定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否獨立成章,有不同意見。反對獨立成章的主要理由是,理論上不成體系,與整個民法不協調。贊成獨立成章的主要理由,一是民事責任獨立成章提高了民事責任的地位,有利於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人們也容易理解;二是責任與義務的性質不同,將責任獨立出來理論上沒有問題。在1985年12月的《民法通則》座談會上,有的法官說法院很歡迎這一章,能解決實踐中無法可依的問題。

這一章規定的違反合同的責任,不限於違反經濟合同的責任,在內容上具有總括性,有的條文更能體現商品經濟的要求,在討論民事責任時分歧較大的問題是,違約責任是否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一種意見認為,違約責任不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除了不可抗力以外,違約的都要承擔責任。另一種意見認為違約責任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了三款,後來學者對這一條的理解不同,有的學者認為從綜合分析三款的內容看,違約責任是過錯責任,有的學者認為是嚴格責任。

訴訟時效概念的沿用與內容的變革
《民法通則》借鑒了《蘇俄民法典》的訴訟時效概念,沒有借鑒《德國民法典》的消滅時效概念。參考《蘇俄民法典》,沒有規定取得時效。《民法通則》規定的訴訟時效的內容與《蘇俄民法典》不同,《蘇俄民法典》規定,國家組織關於返還被集體農庄、其他合作社組織、社會團體或者公民非法佔有的國家財產的請求,不適用訴訟時效(第90條第1款第2項)。《民法通則》沒有作類似規定。對這個問題,起草中沒有不同意見。

② 老師在學校公開學生盜竊他人財物 算不算侵犯個人隱私權 算不算犯罪

您好!馬成律師團律師為您解答:
一般而言,不構成犯罪,情節嚴重的話,涉嫌侵回犯隱私權。
對涉答及未成年人性騷擾、性侵害、不當性行為、盜竊、侮辱、誹謗等方面的違紀事件。如果情節嚴重、影響惡劣,學校可以公開點名批評或者全校通告。不過,在公開點名批評或者全校通告中,應當注意兩點:一是不向社會公開,不允許新聞采訪、報道;二是不公開聽證,不公開評議,不公開無辜受害人的情況,只將處罰結論和處罰依據在本學校公開。超過這種限度,可能涉嫌不正當行使職權,構成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
侵犯他人隱私權,被侵權人可以提起民事訴訟,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依據是《民法通則》第120條之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建議有問題的話,可以聘請律師合法維權。
如有法律問題,可到深圳知名律師團隊馬成律師團網咨詢,我們會竭誠為您提供最專業的法律服務

③ 判斷題民法總則規定,法人享有人格權

不對。這句話不嚴謹,法人享有的是有限的人格權,並不是所有的人格權。根據《民回法總則答》第一百一十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3)民法通則第120擴展閱讀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條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④ 侵犯隱私權怎麼處罰相關法條

侵犯隱私權的相關法律和處罰:

1.《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侵害隱私利益的民事責任方式,應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侵害他人隱私,造成財產損失的,應按照全部賠償原則,予以全部賠償。

侵害他人隱私,致他人精神損害,並且造成嚴重後果的,受害人有權請求精神撫慰金賠償。精神撫慰金的賠償數額,根據侵害人的主觀過錯程度,侵害的具體情節、後果和影響,侵害人的得利情況,侵害人的經濟承受能力以及受訴法院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綜合考慮予以酌定。

2.《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3.《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規定,有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行為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5.《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6.《憲法》

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4)民法通則第120擴展閱讀:

隱私權

保護措施

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侵擾他人私生活、公開他人隱私的行為,既是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監視、窺視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記、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計刺探他人的秘密,都屬於侵害隱私權的行為。當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執法機關依法調查和公開當事人的有關信息,則不屬於侵權行為。

尊重他人隱私,就要樹立隱私意識。明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破除我國傳統文化中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這類宣揚人格依附的陳舊觀念;不幹涉他人私人空間,不搬弄是非、揭人短處、擾人安寧;不因好奇而熱衷於打聽別人私事、傳播別人的秘密。我們要矯正不尊重他人隱私的若干陋習。

尊重他人隱私,需要強化責任和榮譽意識。個人隱私權里無不包含著兩種最忠實的守護——責任和榮譽。親人、朋友之間常常會分享一些個人秘密,這是基於彼此信任。此時,我們要承擔起對這份隱私的責任和信譽,這不但能保護自己的隱私,也是對他人隱私的保護和尊重。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彼此的隱私。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是道德的呼喚,有助於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⑤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是什麼

民法典已經生效了。民法通則廢除了。想引用作廢的法律條款沒意義了。想了解過去的法規可以去書店看看。望採納謝謝!

⑥ 關於性騷擾法律上如何規定的

《憲法》第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

《民法通則》第101條和第120條規定,公民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公民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39條規定,婦女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宣揚隱私等方式損害婦女的名譽和人格。

《刑法》也規定有猥褻、侮辱婦女罪及侮辱、誹謗罪。《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猥褻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場所故意裸露身體,情節惡劣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猥褻智力殘疾人、精神病人、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6)民法通則第120擴展閱讀

屬於性騷擾的行為:

實際或未遂的強奸或性攻擊;不受歡迎的性要求;不受歡迎的故意接觸、倚靠、擠路、夾靠;不受歡迎的帶性意味的觀看或行為;不受歡迎的信件、電話或涉性物品;不受歡迎的約會要求;不受歡迎的涉性玩笑、挑逗、談論或問題;

用小姑娘、大塊頭、洋娃娃、小妞或小可愛等稱呼成年女性;朝人吹口哨;無聊的電話;性評價;把工作討論引向性話題;講述性隱語或性故事;

詢問性幻想、性愛好或性歷史;關於身體或性生活的個人問題;對他人衣著、身材或外貌進行涉性評價;做出接吻聲、嚎叫或嘟嘴;捏造或傳播關於他人性生活的謠言;

觸摸他人脖子;觸摸下屬的衣服、頭發或身體;贈送私密禮物;在他人身邊轉悠;擁抱、親吻、拍打或撫摸他人;在他人周圍對自己做涉性的接觸或撫摸;靠他人太近或者貼近他人;上下打量他人;盯著他人看;帶性意味的暗示;擠眉弄眼、飛吻或舔舌頭;用手或肢體動作做性暗示。

⑦ 民法通則120,民法總則和通則的區別

民法通則既包括了總則的內容又包括了分則的內容,但多不詳盡。這次系統的編纂民法總則就相當於民法通則的總則部分,只是更完備,更具體、更豐富。。

⑧ 工傷可以要求賠償精神撫慰金嗎

法律主觀:

工傷一般不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是人身損害賠償中的賠償項目,工傷賠償主要包括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和康復費用、住院伙食補助費、勞動能力鑒定費等。

法律客觀:

根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2條、第24條和《工傷保險條例》第33條、第34條、第35條的規定,職工因工負傷的,工傷保險機構應當支付工傷職工6-24個月本人工資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其中:1級為本人工資的24個月,2級為22個月,3級為20個月,4級為18個月,5級為16個月,6級為14個月,7級為12個月,8級為10個月,9級為8個月,10級為6個月。職工因工死亡的,根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5條和《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的規定,工傷保險機構應當支付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48-60個月的一次性補助金,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根據因工負傷和職業病的評定標准,1級至4級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5級至6級為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級至10級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根據上述規定,職工因工死亡,最多隻能獲得5年工資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而根據《解釋》的規定,死亡精神損害賠償金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二十年。同是死亡的後果,兩者相謹族差15年的工資差距。在殘疾問題上,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國家賠償為十年,而工傷補助金,最高為十六個月。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國家賠償為二十年,而工傷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最高為二年。精神損害,按一般觀念和理論上具有影響力的學說,是指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一個人的隱私被非法披露,或者在商場購物時被非法搜身,往往會產生焦慮、憤怒、怨恨、屈辱等種種不良的情緒和感情;身體受到傷害鎮態,導致肢體殘疾、容貌被毀,也會同時造成巨大的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有的人終生悲傷壓抑,了無生趣;有的人因人格尊嚴受到極大傷害,難以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屈辱而決意輕生。精神損害賠償就是使加害人對此種精神損害承擔的財產責任。《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的「賠償損失」,包括對精神損失的賠償。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問題,《解釋》第1條規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祥旅弊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根據該條規定,生命權、健康權受到侵害的,可以依據該條的規定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工傷職工在執行工作職責中生命權、健康權受到侵害,符合《解釋》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工傷職工可以依據《解釋》的規定向用人單位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法律關系是勞動法律關系,還是一般民事法律關系?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因職業傷害發生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是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還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筆者認為,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是勞動爭議,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應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主要理由是:1、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爭議的主體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是在用人單位從事勞動受到人身傷害的勞動者,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2、工傷精神損害賠償產生的原因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受到人身傷害,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因勞動者因工負傷雙方形成勞動的權利和義務。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解釋》是廣義上的勞動法。4、《工傷保險條例》第63條規定:「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的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該單位向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准不得低於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傷殘、死亡的,由該單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准不得低於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前款規定的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就賠償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以及前款規定的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親屬就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按照該條規定,無營業執照或者未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與工傷職工就工傷賠償數額發生的爭議是勞動爭議。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是工傷賠償,因此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是勞動爭議。工傷精神損害賠償應貫徹過錯責任原則,即工傷是由勞動者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以及用人單位對工傷事故的發生沒有過錯或者用人單位的過錯對工傷事故的發生只起到次要作用,筆者認為,用人單位不應承擔工傷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工傷事故中,勞動者的過錯行為是工傷事故發生的次要原因或者勞動者對工傷事故的發生沒有過錯,以及工傷事故是用人單位故意造成或者用人單位的過錯是工傷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用人單位應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⑨ 民法通則90-120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四條 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專在當事屬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享有權利的人是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人是債務人。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

熱點內容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