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明治民法

明治民法

發布時間: 2023-06-30 17:52:24

Ⅰ 日本公民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日本民法(不再稱「新民法」)的各部分存在著嚴重的矛盾。
就民法的全部說,其中的兩大部分即財產法和身份法(親屬編和繼承編)是矛盾的。財產法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自由經濟的基礎上、以近代民法中的所有權不可侵犯、契約自由、個人責任的三大原則為指導的,符合於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近代法律。身份法則是建立在封建的、家長制的家族制度基礎之上的,不承認家族成員(包括家屬、妻、子女)的獨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法律。表面上,似乎這兩部分互不相關,兩部分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不同的原則上,互不影響。實際上,經濟關系和身份關系是密切相關的,身份上的支配關系與經濟上的平等關系是互不相容的。在中世紀的農奴制之上不可能存在自由平等的身份關系,就是這個道理。
親屬法
日本親屬法的基本在家制。家的核心是戶主(家長),戶主為進行其對全家族的支配(統治),擁有強大的戶主權。在日本舊民法中,稍稍受到削弱的戶主權,在新民法中得到加強。戶主權的內容主要有:⑴對家屬的居所指定權(明治民法第749條);⑵對家屬入家去家的同意權(第735、737、738、743條);⑶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同意權(第750、776、848條);⑷對不服從統治的家屬進行制裁的離籍權與復籍拒絕權(第741、749Ⅲ、750條);⑸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撤銷權(第780條)等。明治民法中規定的戶主權,較之明治維新前封建社會家族制度中的強大的戶主權當然略有不同,但仍足以對家族進行統治,加上舊日習慣力量的影響,戶主事實上具有較民法規定的更強大的統治力。戶主的這種地位,又因家督繼承中的全部財產獨占繼承而得到加強。
在這種家族制度之下,婚姻關系、親子關系都從屬於維持「家」這—最終目的。在法律上必然表現為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等等。法國民法典中原來也有許多限制妻的能力的規定,例如要夫經夫的許可不得進行訴訟(第215條),妻未經夫同意,不得為某些法律行為(第217條),但法律同時規定了補救辦法(如審判員得許可妻進行訴訟,法院得經妻的請求許可其實施法律行為,第218、219條)。但日本民法硬性規定妻的能力是受限制的。因而在日本民法里,妻與未成年人、禁治產人並列為無能力人。
日本民法里的家制自始至終是新舊思潮的斗爭焦點。這是因為,這不僅僅是民法中的問題,而且聯繫到憲法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政治性問題。在明治憲法的整體體制之下,家為國之本,家長(戶主)制與天皇制是一脈相承的。忠孝一本,否定對家長的孝,也是否定對天皇的忠。「民法出而忠孝亡」,當然是絕對不可以的。
財產法
在財產法的內部,也存在著矛盾。日本民法物構權編里的永佃權就是從封建的地主佃農關系沿襲下來的封建的不平等關系。永佃權(永久耕作權)稱為「永」,而民法規定不得超過50年(第278條),這實際上是對農民的剝奪(德川時代還允許農民對自己開墾的土地有永久耕作權)。在永佃權里,有許多不利於農民或對農民極其苛酷的規定,如永佃權人只要繼續兩年怠付佃租或受破產宣告時,地主就可請求消滅永佃權(第276條),又如永佃權人即使因不可抗力而減少收益受到損失,仍不得請求減免佃租(第274條),第275條規定,永佃權人因不可抗力連續3年全無收益,或在5年以上期內收益少於佃租時,可以拋棄其權利。這一條表面上是授與永佃權人一種「權利」(拋棄),實際上是將土地交給地主。第272條又規定,地主可以約定禁止永佃權人將永佃權讓與他人或將土地出租。總之,永佃權人完全是—個無權者。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是違反近代民法的精神的,只能說它是一種變相的封建關系。[3]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充滿封建氣息的民法典,仍然不能見容於日本的一些衛道士。原來,在個人主義的財產法之下,承認家屬個人享有財產而且准許其積累財產,家屬在經濟上有了地位和實力就會發生「獨立」思想,他們對戶主的「恭順意識」和孝心就減弱了,這當然是對封建家族制度的沖擊。大正8年(1919年),日本政府根據臨時教育會議的建議,設置臨時法制審議會,著手對民法的親屬繼承兩編進行修改,主要是要恢復日本自古以來的「淳風美俗」。法制審議會於大正14年(1925年)和昭和2年(1927年)先後提出對兩編的「改正要綱」。日本政府設立民法改正調查委員會對民法進行修改。正在要進行修改時,日本戰敗,這個工作被擱置了。如果不是這樣,真正不知這個「新民法」又會改成什麼樣。[4]

Ⅱ 日本後期法律是主要模仿哪個國家

前期是法國,明治二十三年(公元1890年),完成「舊民法典」,也叫「保阿索那特民法典」,是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的民法典編纂完成。

後期是主要以《德國民法典》第2章為範本,採取了《德國民法典》的體例,設立高度抽象化、一般化的總則編,以下分物權、債權、親屬同繼承四編(前三編為財產法,後兩編為家族法),在體例上無疑大大優於「舊民法典」。稱之為「明治民法典」。

《明治民法典》於公元1898年正式實施。此外,明治政府參照德國憲法,於1889年頒布移植的成果——《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公布由德國人羅斯勒(K.H.F.Roseler)起草的商法典(「舊商法」),九年後公布實施了仿效《德國商法典》制訂的《明治商法》。1880年日本頒行了保阿索那特主持編纂的參照《法國刑法典》制定的刑法典(「舊刑法」),1908年又開始實施借鑒德國刑法的新刑法典。1890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同樣有德國法的濃厚痕跡。在步入二十世紀之時,日本已將大陸法系國家的「六法」體系成功地移植到了本國。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美國法屬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而日本則屬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日本和美國分屬不同法系,希望不要被一樓誤導)

Ⅲ 日本《民法》修正案於4月1日生效,此次做出了哪些改變

此次日本做出的重大改變是:成年年齡從20歲下調至18歲。

日本成人禮是怎樣的呢?

1948年,日本頒布實施《國民假日法》,規定年滿20歲的人要舉行成人禮,根據日本傳統,元服的儀式在小正月舉行。此外,由於日本橄欖球錦標賽也恰好在1月15日開幕,舉行“社會人”和“大學生”之間的比賽也成為慶祝成人節的傳統之一。但由於交通等原因,很多成年人很難在只有一天假期的情況下參加在家鄉舉行的成人禮。於是在2000年,日本政府開始實施“快樂星期一制”,並將“成人節”改為每年1月的第二個周一。隨著三連休制度的實施,“成人節”這個節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Ⅳ 日本民法典的特點

資產階級民法的內容和原則主要集中體現在法典的財產部分。法典不僅運用了諸如法律代理等近代資產階級民法普遍使用的法律詞彙,體現了其概念、術語的歐化和近代化,而且還貫徹了資產階級的立法原則;不過在財產法部分,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色彩。永小作制度又稱永佃制度,是明治民法在財產領域保留封建內容的重要體現。 家族法則大量保留了封建時代的內容。包括:男性為中心的「家」的制度,明確規定了戶主的特權,親屬會議決議對家族事務起決定作用;公開確立夫妻之間的不平等,妻子的行為能力受到限制;規定繼承分為家督繼承和財產繼承;庶子及非婚生子女的應繼份較少。

Ⅳ 急!以日本民法典制定過程為例,談談你對法制建設過程中如何處理本國法制傳統與外來法律之間的關系,500字

二、 日本民法典制定的過程

(一)「舊民法」的制定與「法典論爭」

明治6年(1873年),日本政府在司法省設民法編纂課,於明治9年(1876年)著手起草民法,到明治11年(1878年)完成初稿。明治12年(1879年)又聘請法國專家來日委以民法起草工作。明治13年(1880年)在司法省設民法編纂局,加緊起草工作。民法編纂局一度劃歸外務省,後來又歸司法省,由法國專家負責財產法部分,另由日本人負責親屬法部分,最後在明治21年(1888年)完成草案。所完成的民法草案稱為舊民法典。舊民法典中相當於現行民法典前三編(總則、物權、債權)的部分由博瓦所鈉德起草,而親屬法和繼承法部分由日本法學家負責起草。從具體內容來看,盡管舊民法典的基本框架仍然遵循法國民法典,但與法國民法典有諸多不同之處。比如,將租賃權規定為物權;不動產物權變動中第一買主盡管沒有登記也可以對抗第二買主等。[4]

日本就舊民法典的實施展開了斷行派與延期派的論爭。當時的論爭不僅限於法律方面,而且與政治結合在一起,涉及到立國的根本問題。法典論爭的核心是關於親屬法的,尤其集中在家制一點。在論爭中,最能刺激國民感情的是穗積八束的論文《民法出而忠孝亡》。他聲稱,舊民法典破壞了日本親族制度中固有的「醇風美俗」,會給日本國體造成不良影響。結果,帝國議會於1892年通過《民法典及商法典延期實行法律案》。[5]就這樣,一部充滿近代色彩的民法典夭折了。法典論爭表面上爭論的是民法典,但其實質上是日本固有的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思想之間的沖突,這個沖突在日本近代化的過程中始終存在,這次法典論爭是這個沖突達到巔峰的表現。為了調和這個沖突,日本不得不對舊民法典進行修改。

(二)「新民法」的制定

新民法即現行民法,舊民法施行延期後,日本政府著手重新起草民法。明治26年(1893年),設置法典調查會,以伊藤博文為總裁、西園寺公望為副總裁,以穗積陳重、富井政章、梅謙次郎三人為起草委員,另以數十人為委員。這次起草,在維持日本舊有習俗、特別是家族制度的原則下,特別參照當時的德國民法第一草案進行,於1895年完成總則編、物權編和債權編,次年這三編在議會通過,於當年4月27日公布。親屬編與繼承編於1898年通過公布(同時公布的還有《法例》與《民法施行法》)。全部民法於1898年7月16日施行。這是日本的「新民法」,又被稱為「明治民法」。這部民法一直施行到現在。其中親屬編與繼承編在二次大戰後經過了重大修改。

四、 日本民法典對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啟示

從上面對日本民法典的制定與發展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民法典在制定過程中是以移植攝取、注重實效與兼收並蓄為基本指導思想的。由於日本缺乏民事法律的傳統,面對西方列強的要求,只有向西方國家特別是擁有相對完備的資本主義法律體系和成熟的立法技術的英、法、德等國家學習經驗,借鑒成果,移植攝取,兼收並蓄,只有制定與西方主要國家相一致的法律制度,才能實現政治上的願望;而舊民法典流產的教訓則使得新民法典在起草的過程中尤其注重日本國內的實際,對長期積淀下來的歷史傳統和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和梳理,繼承和發揚行之有效的制度以求內容的實效性,新民法典編纂委員會在審議的過程中還就具體問題作了大量的習慣調查,盡量使相關規定符合日本的風土人俗和國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日本民法典作為亞洲第一部民法典,無疑以其思想意義和歷史上的擴散力而佔有著最為重要的地位,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開創亞洲近代法史的偉大法典。處於21世紀今天的當代中國,學習、研究與借鑒日本民法典是必要的,它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一)、關於「西方化」和「本土化」

本來「西方化」和「本土化」的爭論在上個世紀初就開始了,只不過近些年又形成了一個小小的高潮,而這次爭論又恰在醞釀和制定民法典的過程中,所以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影響。一百年來,中國學習西方民法,或者稱之為中國民法的近代化,效果又怎樣?很多法理、法史的學者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繼受西方先進的近現代法文化、法規則是時代的要求,但是必須注意植根於中國本土社會的法文化、法規則是基礎。這里的基礎主要是指本土社會中包括的中國傳統法文化、法規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社會現實新創造的法文化和具體制度。我國現在制定民法典就是把上述這些因素中的優勝之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從民法的現代化出發,我們要找到「西方化」和「本土化」方面的一個結合點,中國傳統的及現實中好的東西要保留,但對糟粕也要勇於剔除;對西方的經驗,我們要借鑒,但也要有所取捨。有一點是非常明顯的,民法中有關基本原理和交易規則等應該與國際接軌,而親屬、繼承等方面的制度應該有我們自己的特點。

正如謝懷栻先生所言,「不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因此,我們在借鑒外國法時,強調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是應該的。

(二)、關於繼承與創新

這里所說繼承的含義,包括對中國傳統的和近代的民法理念和制度的繼承,特別是繼承中國近代以來法制改革和建設的經驗,也包括對各國民事立法經驗的借鑒和吸收。所以,在內容上,我國未來的民法典需要繼承的內容很多。而對於創新來說,內容相對於繼承可能要少一些。但是我們的著眼點、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理想是創新,因為社會是進步的,我們的民法也應該是隨之發展的。兩個世紀前的法國民法典,一個世紀前的德國民法典,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東西,而且我們也一直在學。如今,我們制定21世紀的民法典,還必須往前看,往前走,不能僅局限於停留在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出色內容上,而要立足於時代的變革。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我們要跟上它們的步伐就應該有所創新而且必須有所創新。創新必須以社會的進步和民法的發展為契機,必須以中國的實際為基點,符合中國發展為著眼點。就像日本,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民法典也在不斷地增、刪、改,並且根據需要制定了許多單行法規,來彌補民法典的不足。雖然我們知道一樣新事物被人們認可與接受是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的,而且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也許會很長,但是新事物畢竟是新事物,它的優點是無法被抹滅的,它最終會被人們接受。所以,我們未來的民法典應該有自己的創新,而且我們的創新是依據時代精神和本國國情的創新!

Ⅵ 日本民法典的評價

日本移植外國法律的方式,今天看來,有的過於簡單和草率。例如把德國的民事訴訟法幾乎逐條譯過來,在舊民法中也有這樣的情形。但這些都是限於當時的具體情況而不得已的做法。就像本文中說過的,江藤新平急於翻譯法國民法典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對此,不應加以苛責。
在繼受(移植)外國法的過程中,發現外國法與本國原有的國情有不合或沖突的地方發生爭論甚至沖突,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日本的「法典論爭」是一個典型例子。問題是如何判斷所謂「國情」,對那種國情應持何種態度。在日本制定民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可說直到今天)維護固有的「淳風美俗」的說法。究竟什麼是淳風美俗,一夫多妻(蓄妾)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否「淳風美俗」,正如中國在清末變法中,女人纏足、男人蓄長辮,三跪九叩首,這些是不是好的風俗習慣,都必須首先澄清。在日本,民法中的家制(包括家督繼承)長期是激烈斗爭的焦點,絕非偶然。日本明治民法的起草人之一穗積陳重認為日本的家制是日本優越於「萬國」的所在, 二次大戰後修改民法時,牧野英一(貴族院議員)堅決反對完全廢除家制。 這些例子給人的教訓都是重要的。
不論那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
要敢於接受,善於研究,不斷修改,這是繼受外國法律很重要的原則。日本可以給我們提供不少經驗教訓。例如在民法中,日本仿照西方規定了收養制度,拋棄了東方原有的一種收養制度,直到1987年,又在民法中增訂了一種「特別收養」,實際上是又恢復了東方式的一種收養。又如在民事訴訟法中,起初照搬了德國的證書訴訟與票據訴訟程序,1926年認為這種程序在日本沒有必要,將之刪除;到1964年,又將之恢復。 如果接受時猶豫不決,接受後發現缺點又不敢修改,是很不好的。……
日本在接受了外國法律後,很注意對之進行研究。在繼受法律之後,日本接著就從事理論研究。不僅繼受法律條文,也要繼受法律條文後面的理論。日本學者(如北川善太郎)把日本法學界在20世紀對德國法學理論的研究稱為「理論繼受」。只有從理論上繼受了外國法,外國法才能在日本紮下根來,日本又可在理論繼受過程中,發現哪些東西適合於日本對日本有利,哪些不是的,這樣又可以修改繼受來的法律,使外國法律「日本化」。 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Ⅶ 請問一下有誰了解日本人的財產是怎麼繼承的,謝謝!

一、《明治民法》以來的變化――擺脫家父長制家族法走向近代法日本民法總的來說採取的是法典主義,日本民法典包括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五篇。日本採取的是大陸法主義而非英美的判例法主義,所以日本是潘得克頓體系得民法。日本最早的民法典是1898年製成的《明治民法》即明治時期的民法。《明治民法》分成五大篇,即總則篇、債權篇、物權篇、親屬篇和繼承篇。其中總則、債權與物權合稱為財產法,親屬與繼承則合稱為家族法又稱為身份法。應該說。總則篇中的內容應包括債權、物權、繼承三部分,但是在日本總則的內容主要是關於物權和債權的,所以明治民法中總則、債權和物權合稱為財產法而繼承與親屬則統稱為身份法。明治時期的民法中財產法方面主要參考了法國民法和德國民法的第一草案,所以財產法的原則是近代法的原則,而家族法則有所不同。明治時期以前的江戶時期,一般人所適用的家族法與武士即武家所適用的武家法是不同的,明治民法將武家法納入其中採取了家父長制。按照武家法的原則日本家族法的特點可概括為:男尊女卑、長幼尊卑、戶主制度。家督繼承以及大家族的戶籍制度。在同一民法典中財產法與家族法的原則不同。日本戰敗後,在憲法中主張男女平等、個人獨立,家族法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1947年民法典第一條第二款規定,本法的解釋以個人的尊嚴及兩性平等為宗旨。親屬和繼承篇廢除以家父長制度為基礎的戶主制度、家長繼承和大家族的戶籍制度。進行以男女平等,個人的尊嚴(憲法13條)為原則的法律修改。以下簡要介紹以下日本的大家族戶籍制度和男尊女卑制度。1、大家族戶籍制度:日本在二戰以前為增加戰斗能力鼓勵生育,一戶家庭中有夫妻二人和多個(如六個)子女的情況較常見。如在一戶家庭中,父親為戶主,在戶籍登記中會將其家中全部成員全部登記。父親即戶主去世之後,按照家督繼承由最大的兒子即長子繼承而不能由長女繼承,而且家中女兒出嫁之後即應從戶籍中遷出。戶主享有很大的權利,如長男成為戶主之後,次男的兒子如果要結婚在其三十歲之前要經過父母的同意,而不管其何時結婚都必須經過戶主的意見。如果長男(戶主)過世,那麼長男的長男又成為戶主,則戶主的叔叔要結婚也要通過戶主的同意,由此可見戶主的權利非常之大。2、男尊女卑:在日本如果一家之中夫與妻所生全部為女兒,那麼丈夫可與其他女子生一兒子,在日本稱為庶子,當丈夫將庶子認領之後庶子便成為庶男子,其妻子成為庶男子的嫡母,夫即戶主死亡後,戶主的繼承即家督繼承由庶男子來繼承而不是他的妻子和女兒,甚至戶主的財產也是由庶男子來繼承,根本不考慮妻子的權利。 二、《親屬法》的近況戰後憲法修改之後,民法也相應的進行了改正,財產法本來是現代法因而沒有進行修改,而家族法則進行了全面的修改,以前的那些舊的制度都被廢除,1947年日本對家族法全面修改之後就未進行過較大的改動。 1、 法律修改及外圍情況(1)47年之後日本社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即人口的高齡化。47年民法修改時,人們認為一個人最長壽命為50年(人生50年)而現代人則認為人生80年或90年。為此民法典總則篇及親屬篇對成人監護制度進行了修改(1999年12月8日公布,2000年4月1日實施),廢除了禁治產和准禁治產制度。其目的在於適應高齡社會,尊重高齡者的意願,修改為後見,保佐和輔助的三種類型。 (2)最近的法律修改提綱草案在1996年曾經有過《有關民法部分內容修改的法律提綱草案》(1996年2月26日向法務大臣提出報告),但由於草案中增加了夫妻選擇異姓制度,而日本自民黨反對採取此種制度,所以該草案未向國會提出。該草案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A、婚姻的成立 草案中將男女的婚姻年齡一律提高到18歲,女性提高了2歲(成人年齡為20歲)。在日本民法典中男性婚齡為18歲女性為16歲,有人批評這體現了男女不平等。同時,將妻子的再婚禁止期間從6個月縮短為100天。 B、婚姻的效力 新增加夫妻選擇異姓制度。大家族戶籍制度被廢除後,男女要結婚必須從父母戶籍中分出,此時要選擇一個姓,或者是丈夫的或這是妻子的,孩子出生之後也要同父母同姓。原來的大家族戶籍制度要求女子從夫姓,因而在早先女子選擇丈夫的姓佔90%以上。但是在現代日本女性參加工作的也非常多,大多女性不願意改姓。但是反對的人認為草案中加入這一內容,即不僅要求夫妻選擇異姓而且要求在孩子出生之前先定下孩子的姓,有人認為如果這么規定會使人認為結婚即是為了生子,使人反感。日本自民黨認為,家庭成員通過同姓結合的制度已延續了一百多年,現改為異姓的話,會使家族觀念淡漠,促使現有的家庭崩潰現象更惡化。 C、離婚 日本民法離婚原因中關於破裂的規定不是很明確,在草案明確規定下來,同時追加5年以上分居,苛酷,信義原則條款。 D、繼承的效力 在日本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的繼承順位是同樣的,但非婚生子女的份額是婚生子女的二分之一,草案中將非婚生子女的繼承額同等化。 三、《親屬、繼承法》的今後的主要課題及問題點1、婚姻法(1)夫妻選擇異姓制度(參見前文) (2)簽訂夫妻財產協議者極少-1898年至1999年的約100年力僅479件。日本的法定夫妻財產制是分產制,以個人名義取得的財產都為個人,財產是形式上的平等規定。但是在日本,目前仍是丈夫的收入較多而婦女一般多為家庭主婦或收入很低,因而實質上並不公平,對女性的保護就成為一個問題。所以,這方面有修改的必要,但是目前尚無修改的動向。 2、離婚法的問題日本有協議離婚制度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手續上,不必本人到場,可通過他人代為申請或郵送。有人開玩笑說,想離婚時右手寫上有關自己的內容蓋上章,左手寫上有關配偶的內容蓋上章就可以了,在日本,章有兩種。一種是實印,要登記保存,但離婚時不用這種印。離婚蓋的章到文具店都可買到。離婚時隨便到文具店買個章蓋上送到

熱點內容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
勞動法中關於被辭退員工工資待遇 發布:2025-01-11 13:45:31 瀏覽:550
高要司法局 發布:2025-01-11 13:44:53 瀏覽:125
最早貨幣立法 發布:2025-01-11 13:40:11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