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刑法
Ⅰ 盜國玉璽是什麼罪名
一般被看為謀反罪處置。
Ⅱ 中國刑法的墨、劓、宮、刖、大辟,它們分別是什麼
分別是:
1、墨:就是在面部、耳後、頸項、手臂上刺刻後塗以墨的刑罰,是最輕的刑罰。戰國時秦稱為黥刑,廣泛適用,並與其他刑罰相結合。漢文帝廢肉刑時,黥刑被廢。魏晉南北朝時期間或使用,到梁武帝時期再度被廢。隋唐無此制。五代後改稱刺字,並與流刑結合使用,稱為刺配,沿用至清。
2、劓:割掉鼻子的刑罰,重於墨刑。這個刑罰起源於夏,周代廣泛適用。戰國及秦時與其他刑罰結合使用。漢初亦沿用劓刑。漢文帝除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時,劓刑尚間或使用。隋以後不見於刑典,只有金國早期對於犯重罪的贖刑者,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別於一般平民。
3、刖:就是斷足,也稱剕刑。重於劓刑。春秋戰國時普遍施用。齊國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現「屨賤踴貴」現象,踴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漢初,罪重者斬右趾,罪輕者斬左趾。漢文帝時期改刖左趾為笞五百,刖右趾為棄市。至漢景帝時,又下令應棄市的犯人,如願意刖右趾,可以聽許,廢除的刖刑又被恢復。自魏晉以後,律典中已無刖刑的規定。
4、宮:就是破壞生殖器官。男始於夏代苗族的蒼刑,秦、漢時亦稱腐刑、蠶室刑、陰刑。男子割勢即割下男子生殖器。女子幽閉,古有兩說。一說為禁閉於宮,另一說為用棍棒椎擊女性胸腹,使胃腸下垂,壓抑子宮墮入膣道,以妨交接。宮刑最初用以懲罰淫罪,後來也適用於謀反、謀逆等罪,並擴大到連坐的犯人子女。
5、大辟:即死刑。其名稱和執行方式各代不盡相同。先秦時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斬、焚、踣、罄、轘、辜等。戰國及秦有鑿顛、鑊烹、抽脅、車裂、囊撲、梟首、腰斬、棄市等。漢初以腰斬、棄市、梟首為主。北魏有轘、腰斬、殊死、棄市四等,後改為梟首、斬、絞三等。北齊、北周因襲不改。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
(2)故宮的刑法擴展閱讀
五刑是由五行相剋而產生的,從夏代開始逐步確立,於西周時期寫入呂侯編著的《呂刑》,是一種野蠻的、不人道的、故意損傷受刑人肌體的刑罰。
五刑相關:「火能變金色,故墨以變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節;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宮以斷其淫;水能滅火,故大辟以絕其生命。」(《逸周書逸文》)
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宮,大辟,刵刑-割耳朵,劓刑-割鼻子,剕刑-砍雙腳,宮刑-剜掉性器,大辟-死刑,從夏代開始逐步確立,於西周時期寫入呂侯編著的《呂刑》,是一種野蠻的、不人道的、故意損傷受刑人肌體的刑罰。
進入封建社會後,奴隸制肉刑開始逐漸被廢除,從漢初的文景帝廢除肉刑開始,以自由刑為主的封建五刑產生了,封建五刑分別為笞、杖、徒、流、死,最初在隋《開皇律》中作為刑罰體系得以體現,隨後由唐朝律疏(《武德律》《永徽律》(唐律疏議))進一步完善,標志著中國刑罰制度的重大進步。
參考資料來源:墨刑-網路 劓刑-網路 宮刑—網路 刖刑-網路 大辟-網路
Ⅲ 為什麼圓明園被燒而紫禁城卻被保留了下來
當時英法聯軍侵華的主要原因是認為咸豐皇帝違背了條約,而且還殺死了21個英法公使。侵華時法軍司令孟托班曾跟上司提議說要把紫禁城毀了,並燒光故宮,藉此來讓清政府付出慘烈的代價。
不過這個提議並沒有得到英國首領額爾金的認可,他認為紫禁城是清朝的政治中心,一旦摧毀之後肯定會遭到清軍的拚死反抗,到時候可能會難以收場。於是最終選擇了圓明園這個咸豐的「後花園」,打算給咸豐一個教訓。
最終圓明園被搶光燒毀了,當時難以計算的奇珍異寶都被搶走了,當時一位法軍軍官透露,自己搶的寶貝賣了70萬法郎。
(3)故宮的刑法擴展閱讀
八國聯軍
北京被佔領以後,八國聯軍統帥、德軍元帥瓦德西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以後各國軍隊又搶劫多日。中國的珍貴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皇宮和頤和園里珍藏多年的寶物被搶掠。俄軍最高指揮官阿列科謝也夫將軍等人把慈禧寢宮用黃金和寶石精製的數十件珍寶「洗劫一空」。
英、法士兵把各類珍寶搶光以後,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裝,運回駐地。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綉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
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
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
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Ⅳ 為什麼古代刑法都是五刑 數字五的含義是什麼呀
中國古代的常用刑或正刑,在其成熟時期都是五種,通稱為「五刑」,其歷史發展分為奴隸制五刑與封建制五刑兩大階段。
五刑是五種刑罰的統稱,總的來說是舊五刑,新五刑。可分為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還有現在五刑。
奴隸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宮、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隸制五刑在漢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後通行。兩種五刑制只是對古代刑罰的一種概括,不能完全包括古代的刑罰制度。
以隋唐為代表的封建制五刑
(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現在五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Ⅳ 懲罰方式有很多,古代刑法為什麼鍾情於「打屁股」
古語有雲:“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同於當代“打不得罵不得”的教育方式,早年父母教育子女往往是簡單粗暴,勸說、教育與體罰相結合,倘若孩子犯下大錯自然少不了一頓打,而父母選擇下手的部位通常是孩子的臀部,我想不少讀者都曾有過被打屁股的經歷。
不僅如此,打屁股還是古代無比重要的一種刑罰,公堂上犯人被打屁股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時我們不免會有些疑問:古代刑罰為什麼喜歡打屁股呢?
二是增加羞辱效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打屁股這一刑罰越來越完善,甚至還衍生出“光腚子”打屁股的方式。
宋朝以後,不守婦道的女子受刑時必須褪去衣物,明朝時期更是將打光屁股這件事發揮到極致。起初為了顧及大臣顏面,朱元璋允許他們穿著褲子或墊著墊子受刑,可到了明武宗時期,大宦官劉瑾唆使朱厚照將行刑方式改為不著衣物,甚至是當眾實施,這讓許多受刑大臣無地自容。
清朝時期還出了一個“光腚子”被打屁股的皇室女子,她就是光緒帝最寵愛的妃子——珍妃。仗著光緒的寵愛,珍妃不但干預政事,還進行了賣官鬻爵的勾當,後來事情被慈禧發現,她便命下令對珍妃實行廷杖,並且不能穿著衣服,以增大其羞恥感。
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女子還是官員士大夫,他們都無比看重顏面,所以這一種“光腚子”打屁股的方式能極大增加犯人的羞恥感,在使得犯人牢記教訓的同時,又能滿足部分官員變態扭曲的心理,這也便是它產生和存在的意義。當然有些性情剛烈的人受到如此羞辱,一時想不開就尋了短見,這也是其突出的缺陷。
總而言之,打屁股這一刑罰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犯人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全,不過它終究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政治黑暗時期會彰顯出變態扭曲的一面,譬如“光腚子”受刑,如同纏足那樣,傷害無數人的身心,或許這就是古代百姓命運悲慘的體現吧!
Ⅵ 春秋戰國刑法的原則、罪名、刑罰分別是
五刑最早源於有苗氏部落,另有一說源於上古時代蚩尤領導的九黎族。有苗氏亡於夏啟後,夏啟將有苗氏推行的刖、劓、琢、黥等刑加以損益,形成了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並使之成為主要的刑罰體系。這也就是所謂的奴隸制五刑。
五刑是由古時五行相剋的思想而產生的,先秦時期的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宮,大辟五種。因此,在中國古代,先秦五刑是被這樣解釋的:「火能變金色,故墨以變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節;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宮以斷其淫;水能滅火,故大辟以絕其生命。」
墨,又稱黥,在受刑者面上或額頭上刺字,並染上墨,傷好後會留下深色的傷疤。楚漢相爭時期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的英布又名黥布,就是因為其曾受秦律被黥。
劓割掉鼻子的刑罰。重於墨刑,輕於剕刑。起源於夏,周代廣泛適用。戰國及秦時與其他刑罰結合使用。漢初亦沿用劓刑。漢文帝除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時,劓刑尚間或使用。隋以後不見於刑典,只有金國早期對於犯重罪的贖刑者(見贖免),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別於一般平民。
刖,夏稱臏,周稱刖,秦稱斬趾。斬掉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有另一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宮,又叫淫刑、腐刑、蠶室刑。開始是懲罰那些有淫亂行為人,後來處此刑的人與淫亂無關。宮刑是五刑中僅次於死刑的一種重刑。東漢時曾經用這種刑罰來作為死罪減等刑。歷史上最著名的受過宮刑的人就是司馬遷,他留下的《報任安書》就對自己受宮刑的事情有過描述。
大辟,即死刑。秦漢以前的死刑種類很多,如戮、烹、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頭後懸掛示眾)、棄市(鬧市斬首後暴屍於眾)、絞、陵遲(也寫作凌遲)等。
奴隸制五刑是一種野蠻的、不道德的、故意損傷受刑人肌體的刑罰。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景公時濫用刖刑,無數人被割去了腳,使臨淄城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鞋子很便宜,都賣不出去,假腳很貴,卻買不到,叫做「踴貴履賤」。可見奴隸制五刑的殘暴。
進入封建社會後,奴隸制肉刑開始逐漸被廢除,從漢初的文景帝廢除肉刑,以笞、杖代替。雖至漢末肉刑並未真正廢除,但傳統的五刑制度已開始發生變化,歷魏、晉、南北朝,不斷有關於廢除和恢復肉刑之爭,並對原有的五刑屢加更定。到隋、唐時期,商周以來的奴隸制五刑制度,終於為以自由刑為主的封建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封建五刑分別為笞、杖、徒、流、死,最初在隋《開皇律》中作為刑罰體系得以體現,隨後由唐朝律疏(《武德律》《永徽律》進一步完善,標志著中國刑罰制度的重大進步。
在封建五刑中,笞是笞打,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笞刑在奴隸社會已廣泛使用。秦律有「笞十」、「笞五十」的規定。漢文帝除肉刑時,用笞來代替肉刑。漢景帝時因笞刑過重,減笞五百為三百。後又改三百為兩百,最後降為一百。同時定《棰令》,規定以竹代小荊,削平其節;笞臀部,中途不得更換行刑人。魏晉時,婦女受笞刑笞背。南北朝時的杖刑,實際上即隋以後的笞刑,且多作為流刑、徒刑的附加刑,其數在200以下,數量不等。隋改鞭為笞,分為五等,並皆可用銅贖。唐沿隋制,並規定受刑人腿、臀分受,亦允許自願背、腿分受者。宋沿唐制,亦分笞為五等,但允許以笞折臀杖,笞五十者折臀杖十一。遼無笞刑,但有木劍、大棒擊背,類似笞刑。金國舊制,輕罪笞以柳條。元代笞刑分六等。明、清笞刑沿襲唐、宋制,分五等,可贖刑。
杖,用粗荊條擰成,用大竹板或大荊條拷打犯人脊背臀腿的刑罰。起源甚早,《尚書·舜典》就有「鞭作官刑」的記載。漢、魏、晉都設有鞭杖的刑罰。至南北朝梁武帝時把杖刑列入刑書。北魏開始把杖刑與鞭刑、徒刑、流刑、死刑並列,為五刑之一。北齊、北周沿襲魏制,依杖數分等,並均允許以金贖。隋代廢鞭刑,代以杖刑;另立笞刑,以代替原來的杖刑。凡所犯重於五十笞者,則入於杖刑。唐代杖刑同隋。唐律規定,杖皆削去節目;決杖者,背、腿、臀分受。宋沿唐制,亦分五等,並將杖刑作為附加刑。遼、金、元也均有杖刑規定。明、清杖刑依唐、宋制,至清末,杖刑廢。
徒,強制犯人勞役的刑罰。《唐律疏議》的《名例》篇解釋說:「徒者,奴也。」即勞役。分五等:一年,一年半,兩年,兩年半,三年。唐朝不附加杖刑,而宋朝則加脊杖。元代徒刑又分為五等,並附杖刑。明、清徒刑基本相同,即分為五等加杖,准許以錢贖。
流,就是將犯人流放到邊遠地區,不準回鄉。隋的流刑分三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分別勞役二年、二年半和三年。唐朝則各加一千里,但勞役時間減少,都是一年。宋代流刑所流里程和役年與唐代相同,但附加脊杖。元代沒有流刑。明代流刑沿宋制,均附加杖,並可用銅贖。清代流刑與明相同。
死即死刑。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五代和宋基本仿效隋律,但自五代始有為凌遲。遼代將凌遲定為正式刑名,將死刑定凌遲、斬、絞三等。元代同。明、清法定死刑雖僅斬、絞兩等,但有法外刑,如棒殺。
古代的五刑制度隨著清末刑罰制度的改革而成了歷史的塵埃,但它的影響依舊深遠。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去回味,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