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司法體制改革
『壹』 辦理案件領導如何高度重視檢察機關
一、案件管理工作職能定位
近年來,上級院高度重視案管工作,高檢院張軍檢察長明確提出案件監督管理只能進一步加強、健全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檢察系統辦理的案件更加優質高效,更好的發揮憲法賦予的法律監督職能,案管工作的重要性和案管部門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案件管凱滾理部門具有管理、監督、服務、參謀等職能,對案件進行統一管理,對案件辦理進行有效科學監督。案件辦理和案件管理猶如「鳥之雙翼」,在檢察業務活動中相輔相成,有案件辦理就有案件管理,案件管理服務於案盯族余件辦理,案件辦理接受案件管理,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檢察機關辦案質量。對於案管部門職責,刑事訴訟規則第十五章全章節進行了專門規定,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部門對檢察機關辦理的案件實行統一受理、流程監控、案後評查、統計分析、信息查詢、綜合考評等,對辦案期限、辦案程序、辦案質量等進行管理、監督、預警。高檢院制定下發的《最高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暫行辦法》《人民檢察院案件質量評查工作規定(試行)》《人民檢察院案件流程監控工作規定(試行)》《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工作規定(試行)》等工作規定,更加細化了案管的工作職責,涵蓋了案管業務主要方面,是案件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和行動指南。
二、案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案管部門定位不清晰,影響工作職責發揮。一是基層檢察院未單獨設立案管部門。近年來,隨著司法體制改革和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改革,幹警人數和業務量較少的基層檢察院將案管與執檢、控申等部門合並成立大部制,原來一個獨立的內設部門變成內設部門的一個條線工作,案管工作的存在感和業務獨立性有所降低。二是職責重點方向不明。案管部門是檢察機關業務管理樞紐,在四項基本職能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職能是哪一項,不清楚、不明確,監督、管理、服務、參謀職能到底哪一項職責更應該成為重中之重,方向思路不清,感覺都是重點,沒有偏重,沒有主次。三是機構屬性定位不清。檢察機關將案管部門定義為綜合業務部門,其實更想突出業務屬性,但實際工作中案管部門卻是承擔著大量事務性工作的綜合部門,業務工作很少體現和很難體現,潛移默化的在檢察人員心中形成案管部門是服務保障作用的「大管家」,檢察人員的認知以及大量服務性工作,決定著案管工作只會在事務性工作中越走越遠、越干越多。
(二)職責和業務擴展,核心職能受到影響。一是機構職能整合導致業務劇增。近年來,基層檢察院案管部門除了傳統業務外,也有法律政策研究、人民監督員等其他業務的並入,在機構合並人員未增加的情況下,多項繁雜的工作堆積在一起,讓案管人員捉襟見肘、疲於應付,無暇顧及和無法高質量開展業務監管等核心工作,主責主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二是事務性工作花費大量精力。基層檢察院案管工作點多面廣,如案件受理錄入分配、電子卷宗製作、律師閱卷接待、文書用印審核、法律文書公開審核等等成為案管工作的主要內容,工作時間被大量事務性工作占據。再加之一些沒有歸口的隨機性、綜合性工作,都集中到了案管部門,例如制定業務類文件、組織業務活動和會議、配合其他部門進行專項活動等工作,讓主責主業開展力不從心。三是案管部門服務配合作用更加突出。司法體制改革以來,因案管部門在檢察業務數據和信息統計方面的優勢,案管部門會以服務配合部門開展工作,例如推進規范司法行為專項整治活動,集中排查整治執法司法突出問題,配合紀檢監察機關開展專項行動等,服務配合作用將更加突出。
(三)案管人員素能尚未完全達標,難以適應新時代工作需求。當前,檢察工作進入全面充分發展的新時期,做大做強法律監督主責主業,推進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成為必然,這就對案管人員素能提出更高要求,但案管人員素能顯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一是缺少中堅力量。目前,檢察機關的核心工作是「四大檢察十大業務」,案管工作的職能定位導致案管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不強,絕大部分檢察人員從業的「熱門」是刑事檢察等業務部門,很少有人願意從事「冷門」的案管工作,導致人員更替速度緩慢、青黃不接,人才斷層斷流問題嚴重,缺少「責任心強、業務精通、組織管理協調能力超群」的業務骨幹。二是人員配備不合穗姿理。案管工作職能呈現擴展趨勢,但案管人員數量卻並沒有隨之增加,從事案管具體工作的多為年輕的輔助人員和書記員,年齡、學歷、身份結構不合理。案管工作員額檢察官比例低甚至沒有獨立的員額檢察官,除承擔案管工作外,還要負責法律政策研究、控申、執檢條線的工作。三是缺少復合型人才。一名合格的案管人員不僅要懂法律知識,還要懂檢察業務,更要懂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目前,案管人員知識和從業經歷單一,缺少在其他業務部門的歷練,有些甚至不清楚業務部門的基本知識和辦案流程,法律適用能力、分析研判能力、數據統計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等都嚴重不足,這樣監管就成了一句空話。
(四)監督職能發揮不夠,存在不敢、不善、不會監督的問題。案管部門重要職能是要為案件的辦理進行內部監督和管理,幫助辦案部門提高案件的辦理效率和水平,但目前案管部門的監督職能未充分有效開展,監督流於形式,監督乏力。一是不敢監督。部分案管人員有老好人思想,工作中礙於情面、畏手畏腳,覺得監督就是給同事找問題,害怕得罪人,有得過且過的思想。再加之上級院考核的雙向性,將監督成效作為案管部門和辦案部門的考核指標,案管的監督成效好意味著辦案部門的辦案質效差,這樣「一正一負」考核評價體系,導致案管部門監督存在顧慮。二是不善監督。案管不僅要對辦案進行程序監督,更要對辦案進行實體監督。目前案管人員能力欠缺,不善監督,對於辦案部門深層次的實體問題發現不了,簡單的程序問題即使發現,個別辦案人員敷衍塞責、推諉扯皮,監督存在感不強,監督不力。三是不會監督。部分案管人員理念落後,工作方式方法不夠靈活,沒有站在平等的立場,而是以「高高在上」監督者的態勢進行工作,在工作中不善運用監督智慧,板著臉拉著嗓門,沒能從內心深入得到辦案部門的理解和支持,這樣的監督效果可想而知。
三、強化案件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機制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案件監管體系
1.恢復案管部門原有建制。大部制下的案管、控申、執檢三個條線工作交集不多,工作內容、屬性、模式互不相同,執檢工作屬於刑事檢察范疇,控申工作屬於獨立業務,不同類工作歸屬一個部門,可能導致部門負責人或員額檢察官分身乏術的問題,引發了諸多不便。因此,只有將案管工作獨立出來,恢復原有建制,使其成為獨立的專業部門,讓部門負責人或者員額檢察官從復雜的多條線工作中解脫出來,專心負責案管工作,避免顧此失彼,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案管職能。
2.變更案管部門名稱。案管部門成立之初,採用的「案件管理辦公室」「案件管理中心」等名稱,但隨著內設機構改革,就基層檢察院而言,案管部門被並入某一檢察部或直接更名為綜合業務部,案管的主責主業在部門名稱中得不到充分體現,建議將部門名稱變更為「案件監督管理中心」或者「案件監督管理辦公室」等,更能體現案管部門的職責所在。
3.明晰部門的核心歸屬。高檢院多次強調案件管理的核心職能是監督,在檢察權運行機制下,要實現放權與控權的有效制衡,作為辦案的另一端——案件管理,必然要以監督辦案、保證司法規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案件管理工作的立足點和最後歸宿。因此,在當前案件管理的四項職能中,監督是核心,管理、參謀、服務都要圍繞監督落實和提高監督效能來運轉。在四者關繫上,監督是管理、參謀、服務的前提和基礎,管理是監督的保障,參謀是監督的成果,服務是監督的途徑。[1]
(二)優化案管職能定位,節約人力資源成本
1.將部分事務性工作「外包」。對於電子卷宗製作、法律文書送達、外來文書登記、涉案財物管理等純事務性工作,可借鑒法院「外包送達」模式,以外包部分業務或購買社會服務等方式,將有關事務性工作委託給具有資質的公司企業,讓案管人員從以窗口式服務、管家式服務為側重點和著力點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專心聚焦業務監管等主責主業。
2.優化案管人員內部分工。在案管人員數量充足的條件下,優化案管人員內部分工,案管部門可以根據自己每項工作的任務量和工作之間的牽連關系,在內部實現服務人員和監管人員的實質區分,即實現事務性工作人員不承擔監管職責,監管工作人員無需承擔事務性工作,通過內部職責優化整合,分工明確,讓所有案管人員都能各司其職,全身心投入到所負責的工作中去。
3.建設智能化案管。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運用到案管工作中。根據案管工作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化手段,牽頭建設或購買更人性化、更簡單、更實用的業務管理系統,把案管部門承擔的事務性、服務型的工作交給系統處理,將有限的案管人力解放出來。通過將檢察業務與現代科技應用相融合,提高案管工作質量和效率,加強監管,保障司法辦案。[2]
(三)聚焦主責主業,突出監管這條主線
1.加強流程動態監督管理力度。依託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不斷拓展流程監控的范圍,緊緊圍繞是否符合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規則、司法解釋以及上級院有關辦案規定,合理設置監控節點,加強關鍵環節的重點監控。對某些重要案件信息設置必填項,重要節點文書必須在系統內製作流轉,重要文書必須強制上傳,不斷加大全程同步監控力度,增強監控實效。同時以線下線上辦案是否一致、是否同步為核心監督內容,結合司法辦案中易發多發問題,進一步加強對案件當事人訴訟權利保障的執法辦案舉措的同步監控。在日常督促整改的基礎上,注重對問題的梳理總結和分析研判,定期通報監控發現的常見問題和執法辦案風險點。每年年底,對本院年度流程動態管理監督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實施「紅黃牌」差異化監管,並將結果納入檢察官年度績效考評,促進業務部門積極反思,強化整改,以更高要求規范案件流程動態管理監督工作。
2.做好檢察業務態勢分析。業務分析涉及類案監督評判、專項工作研判和業務整體態勢價值判斷等,是體現案管業務屬性、服務檢察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案管工作中,要緊扣中心工作、熱點難點,以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分析,准確把握檢察業務動態,善於從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社會關注熱點,及時對當前重點工作和問題去選題展開分析,發揮好參謀助手、服務領導的作用,讓業務分析成為案件管理部門工作常態。要善於利用檢察大數據,注重收集數據和案例,在數據科學性、准確性的基礎上,從關聯數據信息中發現問題、判斷趨勢,深入挖掘,注重時效性,及時作月度、季度、年度業務分析,形成好的業務分析報告,為領導決策和業務指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3.探索完善案件質量評查模式。一是探索交叉評查。在現有評查規定和制度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交叉評查,構建「本地區檢察機關橫向交叉評查為主、上級檢察機關縱向抽查為輔」評查新模式,打破本院內部案件質量評查的剛性不足的弊端。二是創新評查方法。建立「自查評估補充機制」「評查情況通報制度」「問題整改台賬制度」。依託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採取「三書比對」「偵查卷宗和檢察內卷對比」等方式,對案件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評查,深入發現司法不規范問題和案件質量問題。三是引進或開發技術平台。可通過引進或開發案件質量評查智能輔助系統,對於程序性、客觀性問題,由系統對照評查標准和電子卷宗進行自動評查,通過「三書比對」等輔助人工開展深度實體評查,實現案件質量評查「常態化」「案件化」辦理。四是樹立監督理念。強化主動接受監督意識,邀請人民監督員參加案件質量評查等活動,聽取人民監督員對案件事實、證據的認定和案件處理的意見,通過外部監督促進執法規范化,不斷提升檢察公信力,樹立良好檢察形象。
4.做好外部監督的橋梁紐帶作用。一是抓好案件信息公開,倒逼司法規范。案管部門是案件信息公開工作的主管部門,在案件信息公開時,需從是否存在不應公開的情形、文書格式是否規范等進行審核,對存在疑慮的,及時與承辦人進行核對,確保公開的法律文書和重大案件信息質量。同時,可探索擴大法律文書公開范圍,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全面、及時的案件信息公開服務,把檢察機關的司法辦案情況「曬」出來,倒逼檢察機關規范司法。二是強化人民監督員工作質效。目前檢察院聘任的人民監督員,在面對一些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時,人民監督員的專業性明顯不足,可能出現「外行監督內行」「人雲亦雲」的尷尬局面。有鑒於此,檢察機關在監督范圍更加廣泛、監督方式更加多樣、監督程序更加規范的基礎上,在人民監督員選聘時,可採用專業人員固定化、比例化的方式,聘任時選取一定比例的大學教授、退休司法人員或者法學專業背景的人員等,組建人民監督員人才庫,在盡量保證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的情況下,提升人民監督員的專業化水平。
(四)強化素能建設,為案管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1.更新人員理念,處理好「幾個關系」。[3]一是處理好監管與服務的關系。處理好監管與服務的辯證關系,做到「在監管中服務,在服務中監管」。「在監管中服務」,就是要強化服務意識,寓管理於服務之中,依託監督職能,實現對院領導、業務部門的服務,以平等的立場履行監管的職能,更大程度地得到辦案部門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達到更好的監管效果。二是處理好單向監督與雙向協商的關系。要盡可能地避免以監督部門自居、「高人一等」「單向監督」的做法,探索通過檢察官聯席會議、溝通協商會、情況通報會等方式,在案管部門與辦案部門之間形成共識,共同整改司法辦案中的不規范問題,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三是處理好案管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工作成效的關系。要把自身工作成效與業務部門的工作成效統一起來,不要局限於關注制發了多少糾正意見、指出了多少問題,而是把提高整體辦案效果作為工作目標,重視提前發現問題,及時向業務部門預警,及時跟業務部門溝通,與業務部門一道解決問題,共同提高辦案質量。四是處理好人才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在人才的考核以及晉升管理中,可以大力推動智慧化人才管理系統的搭建,藉助大數據收集幹警日常的工作數據以及表現,更直觀的通過動態化數據展現其工作過程以及工作成果,並將工作的目標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後根據人才差異化的表現情況調整工作目標、工作進度等,按照個人能力和工作需要,調配合適的工作內容,實現對人才科學利用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切實將人才的作用和價值發揮到最大。
2.鍛造過硬本領。一是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和方式方法研究。根據「管理、監督、服務、參謀」的案件管理職能定位,結合工作要求和崗位需求,准確把握案件管理工作基本規律,加強檢察業務管理理論和實證研究,對於實踐中的好做法、好經驗要善於總結凝練,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案管工作提供理論支撐。二是深入推進案件管理崗位基本素能提升。提升政策把握能力、法律適用能力、分析研判能力、文字綜合能力、統籌協調能力、服務保障能力、數據統計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搭建崗位練兵、知識競賽、研討交流等平台,為推進案件管理隊伍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3.全方位加強人才培養工作。以集中培訓、人才交流、搭建平台等形式持續提升案管人員職業素能。一是以提升崗位素能為重點,不斷深化各項案管業務的正規化培訓,採取以上帶下、掛職鍛煉、橫向學習交流等方式,抓好案管人員的培訓,推動案管人員工作能力整體提升。二是建立人才培養交流機制。對於從事監管業務的案管人員,應當與相關業務部門輪崗交流,特別是基於監管人員不精通其他部門業務的現狀,將其調至刑事檢察、公益訴訟檢察等部門,待相關業務精通熟練後重新調回案件監管崗位。也可以選派從事監管業務的案管人員到其他業務部門參加培訓,參與、旁聽相關業務討論、學習。三是搭建案管學習交流平台。上級院案管部門可在檢察工作網開設專欄或者組建學習交流微信群,將各地先進經驗做法、理論研究、工作心得及經驗成果上傳於此,通過匯集各地案管智力成果,推動案管隊伍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司法辦案過分強調檢察官的獨立自主地位,弱化甚至忽略了案管部門對檢察官司法辦案活動的監督管理。再加之案管自身職能定位、主責主業不明、案管人員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能力亟待提高,嚴重影響檢察機關司法辦案質量和檢察權規范運行。這就需要基層檢察院和所有案管人員對現有案管工作進行全面梳理、認真總結經驗,深入查找問題和薄弱環節,進一步明確職責和工作任務,拿出切實可行的有力舉措,加強和改進案管工作,為「四大檢察」全面充分協調發展貢獻案管力量
『貳』 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主要包括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實行法官、檢察官員額制,加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等。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司法體制改革是「重頭戲」。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緊密結合自身國情,及時回應社會需要,合理借鑒國際經驗,使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漸次展開、與時俱進,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司法規律的司法體制改革之路,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全面依法治國邁出堅實步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第八條規定:人民法院實行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權責統一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第八條 人民法院實行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權責統一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叄』 法院是為人民服務的嗎
是
【拓展資料】
基層人民法院應抓住這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在公正司法的基礎上,堅守司法為民的初衷與底線,並做到「三個堅持」:一是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緊密融合,強調司法工作的崇高性。作為法官應增強「四個意識」,堅定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和責任自覺。在審理案件中,既要做到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和形象公正,也要做到兼聽、慎思、明辨、廣閱、慎處,反復推敲,准確釋法,嚴肅下判。
二是明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容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強調了它的全面性和現實性。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群眾的司法獲得感不斷提升,對司法活動更加關切,對訴訟服務的要求也提升到新的高度。「為民司法的口號」必須轉化為「為民司法行動」,這需要法官轉變觀念,適應新形勢,滿足新期待,打造更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人民法院「鐵軍」隊伍。
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廉潔司法聯系起來,強調了人民法院工作的純潔性和廉潔性。基層人民法院與群眾接觸最直接,應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新格局,促進庭審實質化,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正確適用法律,使審判活動不偏不倚,將司法擺在陽光下,用群眾看得見的方式確保每一個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審判。
基層人民法院應對標新使命、新要求,樹立新目標,迎接新挑戰,加強「四個中心」:一是司法為民綜合服務中心。滿足新時代群眾高效、便捷、優質訴訟服務需求,立足本區域特色,打造特色法庭,營造良好司法營商環境,為送達、取證、保全、執行等提供訴訟導引、材料收轉、案件流程查詢等,依託「互聯網+」,讓數據多跑動,當事人少受累。二是多元化糾紛解決中心。新時代人民群眾有新的期待,基層人民法院應出台新舉措,改變單純的矛盾化解機制,形成「以審執為主軸,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讓矛盾不出基層、化解在基層、穩定在基層。三是基本解決執行難聯動中心。
基層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應依靠當地黨委政府支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落實責任,敢於擔當,聯合多部門,形成執行合力,打造高效的執行聯動機制,控制執行案件增量,減少積案存量,全力維護法律權威。四是廉潔司法示範中心。充分認識基層人民法院幹部隊伍建設的短板,特別是幹部作風存在的薄弱環節。為那些政治過硬、敢於擔當、埋頭幹事的法官撐腰鼓勁,向懶作為、濫作為、慢作為的幹部開刀亮劍。獎勤罰懶,重拳整治基層人民法院作風中的「四個頑疾」: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庸」;怠慢群眾、工作拖沓的「懶」;目無紀律、知法犯法的「散」;倚老賣老、尾大不掉的「慢」。驅逐作風頑疾,樹立基層人民法院「以審執為中心」的幹事氛圍,人心思齊,人心思進,人心思干,用作風的轉變促進工作轉變
『肆』 法院實行司法體制改革後,案件質量越來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您好,湖南天星教育為您解答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行的司法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日益顯露出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目前,司法改革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所謂的司法不公表現出的強烈不滿,為司法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與動力。司法改革已經成為時下整個社會的強烈期待。。因此,盡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職能為市場經濟服務,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一、當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一)司法權地方化由於我國現行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司法機構的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均由各級行政機關支配和管理,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經費依靠地方政府供給;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人員編制由地方政府決定,法官及院長由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工作條件的改善、裝備的更新依賴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批准。這種體制上的弊端導致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解決案件時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潛在的威脅。其後果是使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喪失了作為國家司法機關應有的中立性而淪為保護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國家的司法活動地方化,使國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僅嚴重製約了審判工作的發展,而且破壞了國家法制的統一,直接影響國家法律的權威。(二)司法權行政化由於受到傳統文化的制約,我國的司法體制、運行過程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國家機關的外部關繫上,法院往往被視為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一個專門負責司法活動的職能部門,它和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其他下屬部門之間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機關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從法院內部結構看,司法行政化表現為從檢察長(院長)、副檢察長(副院長)、處(科、庭)長到普通檢察官、法官形成一個等級體系,這種等級是按照行政官員的職級套用的。工資獎金也一律只與其行政級別掛鉤。行政性職級成為檢察官、法官能力與水平高低的計量器。從而使司法過程貫穿著強烈的行政管理色彩。法官在司法中難以獨立、自主的進行審理,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三)法官素質不高我國的法官隊伍基本上形成於《法官法》頒布以前。當時以工代乾的人可以成為法官,法院的司機、打字員能提成法官,還有復轉軍人等皆可輕而易舉地成為法官。《法官法》將法官入門的起點規定為大學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國法院符合規定的卻不足三分之一。長期以來人們對法官職業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法官選拔標准與程序上的偏差,表現為:一是准入條件過低,導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國,以往的初任法官考試和人大任命審判員考試內容難度尚不及律師資格考試,無論是否經過正規的法律教育,是否有從事法律職業的知識背景,是否從事審判工作,有無審判職稱等,都屬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國法官絕對數量龐大,與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較低,不利於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員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夠高。而且,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任命,而助理審判員也屬於法官,這樣無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實際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質的法官給法院工作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直接產生兩個方面的惡果。一方面是錯案往往難免,由於一些法官素質不高,對法條理解能力偏低,對證據的判斷失誤,不能勝任高度專業化的審判工作;案水平低,超審限案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對審判技能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審判技能較差,無法獨立地、高質量地處理復雜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賦予的公正司法的職責;另一方面是法官違法違紀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法官甚至貪贓枉法,「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殉私舞弊。這兩個惡果已嚴重危害了法院的權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四)審判方式不科學1.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審判方式是法官職權主義,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調查取證、審理、裁判等全過程。而這種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閉進行,從而使審判權的行使得不到監督和制約,給法官偏袒一方創造了條件,這種「暗箱操作」難以保證實體公正的結果。2.在我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都是審判組織。合議庭負責審理絕大部分案件,審判委員會則對合議庭審理的重大、復雜、疑難案件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但在實踐中,許多合議庭只是負責審查事實,提出適用法律的意見,最終判決則是通過請示領導等方式得到了最終結論後才能作出和宣判,從而導致了「先定後審」的走過場現象;法官對案件只有審理的權力,而無裁判的權力,審判委員會集權太多,討論案件過多,而審判委員會成員又大多不參予具體案件的審理,這就形成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判分離的現象;這不僅不利於調動審判人員的積極性,還人為地延長了審判時間,導致超審限現象的出現。由於集體討論,責任分散,出了錯案無人負責,違法審判的責任追究落實不了。3.法院的審判結果最終要體現在裁判文書上。而過去裁判文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不講理,既不講判決的道理,也不講判決的法理,使當事人不信服,導致上訴、申訴居高不下。因此,為了實現審判結果的公正,體現裁判結果的法律文書的改革勢在必行。(五)「執行難」問題生效的判決應當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受到保護,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職能。但多年來,法院「執行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已成為困擾法院工作,影響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突出問題。執行機構互不隸屬,力量分散,裝備薄弱,嚴重製約執行效率,影響執行效果;整個社會的協助執行觀念仍很淡薄,對生效的法律文書缺乏應有的尊重;少數領導幹部濫用權力,以權壓法,公然非法干預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書得不到執行,就會動搖人民群眾對國家法律的信心,損害法律的尊嚴。當發生糾紛時,許多當事人要麼是「屈死不告狀」,自認倒霉;要麼是以私了方式解決;更有甚者,僱傭社會黑勢力,以「黑」對「黑」,因經濟糾紛引起殺人越貨、綁架勒索的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執行難」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痼疾。(六)司法腐敗嚴重司法腐敗,是對當今社會危害最大的一種腐敗,因為它危害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公平正義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敗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將公共權力私有化;表現在地方,是將公共權力地方化。國家賦予司法人員的職權,成為個人、地方謀取個人私利、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動被用作權錢交易的工具。近幾年來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賄受賄,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有些法院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導致司法不公的問題較突出;這些司法腐敗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和司法的權威,而且嚴重地敗壞了黨和國家的崇高威望。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二、關於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一)改革司法體制,確保司法獨立實現司法獨立是我們實現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國家的司法審判權只能有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來行使,其它任何機關均不得行使這項權力。為了使法院擺脫行政的束縛,就必須改革現有法院的組織方式、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變各級地方司法機關的財政體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機關按行政區劃設置的體系,創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可使司法機關免受利益誘惑和其他地方權力影響的司法體系。同時還必須改革現行司法機關的財政、人事體制,讓司法機關擺脫在經費上對地方上的依賴,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於:(1)改「平行管理」模式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級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人、財、物的決定權和供應權,改由中央統一管理。地方不再負擔司法機關的經費。充分發揮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支配作用,從而實現國家法制的統一。(2)將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務分中央和地方兩級進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的管理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管理權。(二)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審判人員的整體素質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從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據審判規律而形成的模式轉換,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隊伍素質,建立嚴格的選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資格取得的難度,嚴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選拔關,要嚴格按照修正後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選拔、任用、管理法官、檢察官,要大力拓展經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進入司法機關的渠道,建立一套從律師隊伍中選拔檢察官、法官的制度,堅決杜絕非專業人員進入司法隊伍從事司法工作。調離、辭退業務能力低下的檢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級選任,縮減法官人數,實現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訓機制,實行法官輪訓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業務、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懂外語的專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會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中來。在法院組織體系、人事體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與地方政府發生脫離,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以減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三)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審判方式的改革首先應以審判公開為核心,公開審判的實質就是要當庭舉證、質證、認證和裁判,案件事實調查和認定的整個過程都應當在法庭公開。其次要改革審判方式:一是庭審方式要從詢問制向對抗制轉變,強調當事人舉證,加強對證據的質證和開庭辯論,充分發揮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把開庭審理的過程真正變成調查案件事實、核實證據和雙方當事人說理辯論的過程;二是審判方式要採取法官的獨立負責的責任制,改革現行合議制與審判委員會制,建立主審法官制。改變現行中的審判集體負責制,要改變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與判脫節的狀況,取消層層審批制度,使參加案件審理的主審法官享有獨立裁判的權力,同時讓其真正獨立地負起責任。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應對主審法官起監督和指導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審法官承擔責任,一旦出現錯案,應由主審法官個人承擔責任。同時還要確定法官獨立審判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且對違反該行為規范的後果作出具體規定,從而在制度上確保審判是在嚴格遵循訴訟程序的前提之下實現的。三是簡化訴訟程序,真正體現「兩便」原則,避免重復勞動,以最少的訴訟消耗,取得最佳的審判效果。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實現案件繁簡分離,從機制上確保案件審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經濟糾紛,能得以及時處理,及時解決。四是凡是能夠調解,當事人也願意調解的,開庭前可以調解,庭上庭下也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審判庭予以受理和審判,不應久調不決。(四)切實解決「執行難」切實解決「執行難」,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審判的正義、高效、有序落到實處,必須加快建立執行工作的新體制和新機制,設立獨立執行局,對執行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協調,統一調度指揮執行裝備和力量,組織進行集中執行;確定執行重點地區、重點案件,組織、實施對重大案件的專項執行。各級法院還要積極探索解決執行難的有效途徑,強化執行措施,加大執行力度,依法懲處拒不執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維護案件勝訴方的合法權益。規范執行程序和秩序,對秩序中應當公開的事項一律公開,增大執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覺將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充分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同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執行救濟,提高執行的公信度。(五)強化司法監督機制,懲治司法腐敗懲治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措施是靠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司法監督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我國的新聞輿論素來以正面報道為主,司法、行政、權力機關之間未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司法權的專橫和濫用,司法腐敗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我認為加強和完善我國的司法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司法監督的作用,應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1.加強人大司法監督力度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我國的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也是法律監督機關。我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受其監督。雖然人大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履行了監督職責,但力度遠遠不夠,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監督機構不健全,對監督的保障沒有制度化,監督隊伍的素質不夠理想。因此,要盡快進行監督立法,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確立監督責任。由於目前地方保護主義及裁判不公問題較為嚴重,因此要求加強人大對司法審判活動的監督的呼聲較為強烈。我認為,強化人大的監督確有必要,但是,人大的監督應是整體、抽象、一般的監督,即透過一個時期、一批案件所暴露出來的現象,發現問題,進行調查,以利決策;而不應是對個案的直接監督。在具體操作上,人大不應該過多地針對某個具體案件要求聽匯報、調案卷,甚至提出處理意見。即使是對個案的監督,也主要應是事後的監督。如果人大的監督特別是個案監督影響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法院作為社會糾紛最終裁決人的地位,干涉了法院對具體案件的正當審理,違反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從而使法院的獨立審判權實際上被干擾或剝奪;無疑是不可取的。要是人大發現法院或法官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確有違法行為,可以建議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但並不能對案件進行任何的指示。加強和完善人大監督,有利於從宏觀政治角度保證司法工作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意願,促進司法的公正性。2.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為了保障實現審判管理體制的正義價值,必須建立並實行嚴格錯案追究制度。權力的約束和制衡是防止司法腐敗的重要手段,隨著審判組織的獨立和法官職權的擴大,必須大力強化對審判主體的制約和監督,保障實體正確。對獨任審判員錯誤裁判,應由獨任審判員承擔責任。對合議庭成員評議案件時,故意歪曲事實,曲解法律,致使合議結果錯誤,造成錯判的,由導致錯誤結果產生的成員承擔責任。對審判委員會研究案件,違背事實,曲解法律,導致錯案發生的,由有過錯的審委會委員或主持人承擔責任。對院長、庭長工作不負責任,好人主義,知錯不糾,導致錯判的,要由院長、庭長與有過錯的法官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客觀分析產生錯案的原因,准確界定錯案范圍,嚴格執行錯案追究程序。區分錯案性質、過錯程度,把錯案責任追究到人,保障實體正義價值的實現。對司法人員在司法程序中的職務犯罪行為,要根據刑事訴訟程序進行處理。3.強化檢察監督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負有監督的職能。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是一種來自法院外部的監督,它體現了檢察權與審判權的互相制衡,這種制衡,不僅要體現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上,同樣也應在民事、經濟案件中得到落實。監督僅僅出自內部是肯定不夠的,如果缺乏來自外部的、直接針對個案的監督,並不足以保障當事人所應該享有的權益。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其監督應當觸及司法活動的各個領域,對少數法官在訴訟過程中的吃、拿、要、卡、貪、占等行為應及時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改革檢察監督系統,健全檢察監督制度,改變目前檢察監督軟弱無力的局面。4.加強和規范輿論的監督對司法活動的監督除了立法權的監督外,還應當受到輿論的監督,所謂輿論監督,是指輿論界(主要指新聞界)利用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予以報道、傳播、評論,以行使監督的權利。西方一些國家將輿論監督視為除立法、司法、行政以外的第四種權力。近年來,國外的一些重大腐敗案件大多是被新聞媒體披露出來的,如美國的「伊朗門」事件、日本的利庫路特案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全國法院教育整頓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法院要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各類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公民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規定不予公開審理外,一律實行公開審判制度,不許實行「暗箱操作」。允許新聞機構以對法律自負其責的態度如實報道。司法****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某些審判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著各種庭前、幕後的非法交易和操作,使原本應該公開的審判活動變成了一種「暗箱操作」,新聞輿論監督可體現為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案情,使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都能了解法院的審理經過和判決結果,這對司法就是一種約束,可以防範司法人員暗中弄虛作假,任意枉判。,從而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杜絕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我們在肯定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的正面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過濫的渲染性報道的負面影響。要使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發揮正面作用,必須使其規范化起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新聞輿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力度不夠,尚未形成足夠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過濫的渲染性報道又可能造成對司法活動的不公平影響。損害司法獨立和司法活動的中立性。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立法對新聞監督予以規范,遏制和減少其監督過程中的非規范行為,以避免其產生錯誤的導向,干擾司法獨立。保障人民法院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必須強化監督機制。尤其是隨著法官獨立審判和實行責任制的實施,法官權力進一步擴大。權力若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專斷和濫用,必然導致司法腐敗。但在強化監督的同時,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對司法審判活動的亂干預,個別領導幹部以言代法、干預法院獨立案的行為,不僅不是正當的監督,而且是違法的,應堅決糾正。
『伍』 我國司法體制改革
法律分析:司法體制改革是指國家司法機關(組織體系)和國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憲法規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內,實現自我創新、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司法體制改革的概念與內涵,涵蓋了國家司法機關(組織體系)、國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憲法規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司法體制的自我創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等各項要素。
法律依據:《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 為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立案難」問題,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提出如下意見。一、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通過立案登記制改革,推動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二)堅持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方便當事人訴訟,做到公開、透明、高效。
(三)堅持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案件,法院必須依法受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撓法院受理案件。
『陸』 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中國司法體制是在繼承革命根據地司法制度傳統的基礎上,受蘇聯的直接影響而形成的。它奠基於1954年,確立於1982年。具有以下特點:①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並列為司法機關;②審判權檢察權依法獨立行使;③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實行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④司法機關對權力機關負責;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司法體制總體上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符合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實和民眾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長,司法體制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發展。
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都明確提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