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疑難案

刑法疑難案

發布時間: 2023-07-24 15:01:57

『壹』 司法考試刑法經典案例分析(二)

三、犯罪概念

[案情]

被告人:喬甲,男,18歲,待業青年。

被告人喬甲因家中人多房少不能住,於1993年6月到其叔喬乙家借宿。同年9月28日,喬甲在叔喬乙家午睡後,閑著無事,想找本雜志翻閱,就隨手拉喬乙忘了上鎖的書桌抽屜,發現內有一疊嶄新的10元面值人民幣,喬甲頓起貪心,趁家中無人,偷偷從中抽走50元。由於喬乙大意,沒有發現其抽屜內短少的現金。喬甲見第一次竊取得逞後,膽子越來越大,又分別於同年10月、1994年3月兩次趁喬乙不在意,共竊取其人民幣600餘元。當喬甲又於1994年6月10日趁喬乙家無人之機,打開抽屜欲尋找現金時,不料被躲在家裡逃學的喬乙之子喬丙發現,遂案發,隨後喬甲家屬代其償還了喬乙的損失。喬乙曾到公安機關要求不要處理喬甲。

[問題]

喬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喬甲,雖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客觀上實施了秘密竊取他人財物的行為,但其社會危害性不大,情節顯著輕微,可不作犯罪處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3條的規定,對喬甲宣告無罪。

[法理分析]

民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任何耐滲行為,如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時,均不構成犯罪,因此《刑法》第13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本案被告人喬甲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客觀上實施了竊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因而其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綜合全案情況看來,其犯罪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應不認為是犯罪。原因有三:其一,被告盜竊的是其同住親屬的財物,而且數額相對不大。案發後,被告的同住親原喬乙不要求追究喬甲的刑事責任,而且喬甲的家屬已對喬乙的損失作了賠償,故喬甲的盜竊行為不像一般盜竊犯罪那樣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其二,喬甲的盜竊數額雖達到盜竊罪所要求的「數額較大」的標准,但盜竊的數額是否較大,不是區分盜竊罪與非罪界限的標准,還應綜合其他犯罪情節考慮。被告人喬甲採取的是趁喬乙不注意而秘密竊取的方法獲得財物的,不像其他盜竊犯罪分子那樣用拔門撬鎖、挖牆掏洞旁鄭等性質比較惡劣的手段,並且喬甲每次竊取的財物數額很少,而不是將所見到的喬乙財物全部拿走,因而綜合本案的全部情況看,喬甲的盜竊行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其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盜竊自己家裡的財物或者近親屬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在處理時也要同在社會上作案有所區別。」所以,喬甲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法院對被告人喬甲作出無罪判決是正確的。

四、犯罪主體

[案情]

被告人:張某,男,21歲,某食堂炊事員,擔任炒菜工作。

被告人張某於1992年3月至1993年5月期間,利用其在食堂幫忙賣飯、菜的機會,多次私自截留飯運畝頌、菜票,共合計人民幣700多元。爾後,被告人張某通過劉某、李某、王某將這些飯、萊票銷售給個體戶鄭某,從獲贓款600餘元。被告人張某已與其他人將贓款全部揮霍掉。

[問題]

犯罪構成的主體要件有何特徵?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張某行為已構成貪污罪,應以貪污罪論處。

[法理分析]

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對自己的罪行應負刑事責任的人或者單位。根據我國刑法規定,作為犯罪主體的人,只有達到一定年齡並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才能成為犯罪主體。任何犯罪行為,都是一定的犯罪主體實施的。沒有犯罪主體,就不可能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也不可能有危害社會的故意或過失、從而也就不會有犯罪。具體而言,首先,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是犯罪主體的必要條件之一,所謂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危害行為負刑事責任所必須達到的年齡。根據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大致可分為:第一,未滿14周歲的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第二,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三,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都應當負刑事責任。其次,刑事責任能力又是犯罪主體的必要條件。所謂刑事責任能力,就是指一個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亦即一個人辨認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後果並自覺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實施對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例如《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最後,犯罪主體依照刑法分則具體犯罪構成的不同要求又可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是任何一個犯罪主體必須具備的條件,只要具備上述條件的犯罪主體,是犯罪的一般主體,除此以外,還要求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構成的犯罪主體,是犯罪的特殊主體。犯罪的主體從其在定罪量刑上的作用看,有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特殊主體和影響刑罰輕重的特殊主體。

依照上述犯罪構成主體要件的基本特徵分析此案,張某的行為應定盜竊罪,而不是貪污罪,因為被告人張某不具備貪污罪的主體要件。《刑法》第382條規定:「貪污罪的犯罪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所以,那些直接從事生產活動的工人和農民並不能構成貪污罪的主體。張某擔任食堂炒菜工作,從事服務性勞務工作,不具備貪污罪的主體身份。

本案中區分是否具備貪污罪主體身份的根本標志在於被告人是從事公務還是從事勞務。公務是依法擔任公職或受託暫時擔任公職的人員從事管理國家和集體、社會事務的職務活動。而勞務則是工人、農民、私營工商業者直接進行物質生產或提供勞務的活動。對張某來說,他作為一名食堂的炊事員,屬於服務性勞務人員,其經常在食堂幫忙賣飯、菜,收飯菜票的行為顯然不是屬於受委託從事公務,因此,張某也就不可能成為貪污罪的主體。法院判決對張某行為的定性是錯誤的。

五、犯罪的主觀方面要件

[案情]

被告人:胡某,男,28歲,農民。

被告人胡某之妻唐某系四川人,多次與其好友張某(女,22歲,未婚)通信,說河南生活條件好,她僅利用農閑幫人加工衣服,每月可掙500等。於是,張某也想到河南來,寫信告訴唐某幫她找一合適人家,並要胡某到四川接她,胡某在臨去四川之前找到鄰村青年周某說要為他從四川介紹一個媳婦,並要求周某提供500元作路費,周某滿口答應,遂給胡某500元,胡某到四川後,聽張某說,她表妹陳某(21歲,未婚)也想到河南結婚,問胡某是否可以帶她一起去,胡某隨即應允。回到河南後,胡某將張某介紹給周某為妻,又將陳某介紹給其一個遠房親威梁某為妻,並以分擔路費的名義,向梁某索要現金500元,梁某因胡為其介紹對象而非常感激,要多給胡某200元,但胡某隻收了500元。張某、陳某二女均感婚後生活很滿意。

[問題]

胡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胡某雖然將張某、陳某兩位婦女介紹給他人為妻,又收取了他人的財物,但由於被告人胡某不具有出賣婦女的目的,又未對婦女實行拐騙販賣的行為,因而不構成《刑法》第240條規定的拐賣婦女罪,胡某的行為屬於一般的違法行為。法院依照刑法第13條規定,宣告胡某無罪。

[法理分析]

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要件。因此,客觀上實施了危害行為,主觀上同時具備犯罪主觀方面要件時,才可能構成犯罪;如果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行為人主觀上並不具備犯罪的主觀方面要件,則不可能構成犯罪。所以,是否具備主觀方面的要件,是區分罪與非罪的標准之一。它包括犯罪的故意或過失、犯罪的目的和動機。

關於此案,檢察機關和法院有定性的分歧,主要是由於對被告人胡某的行為是否符合拐賣婦女罪的構成要件存在不同認識。我們認為,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被告人胡某的行為不符合拐賣婦女罪的構成要件,不應作為犯罪處理。因為:拐賣婦女罪要求行為人必須具有出賣婦女牟利的目的,而胡某不具有這一非法目的,根本未對婦女實行拐騙販賣的行為,同樣案件事實也表明,被告人胡某的行為目的是為他人介紹婚姻。盡管胡某在介紹婚姻時索取了他人財物,其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而且形式也與拐賣婦女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從總體上考察,胡某確屬為他人介紹婚姻,而且索取的他人財物數量較小,其行為的目的根本不具備《刑法》第240條拐賣婦女罪規定的必須具有出賣婦女牟利的目的,亦即不符合拐賣婦女罪的構成要件,不應以犯罪論處。

『貳』 詳細的刑法案例

刑法經典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 刑法總則一、犯罪構成的主體案例1.李某在14歲之前盜竊各類財物約五萬余元。14歲生日那天,李某邀集幾個朋友一起吃飯。飯後回家途中(當晚九點),李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個提包,即掏出隨身攜帶的彈簧刀將持包人刺傷,將包搶走,包內有手提電話一部、現金5000餘元。第二天李某出門遊逛,見路邊停著一輛吉普車,即設法打開車門,將車開走。行駛途中,因操作生疏,將在車站候車的3人掛倒,二死一傷。李某不僅未停車,反而加大油門逃走。當日下午,李某將汽車以兩萬元的價格賣出。聽說警察在調查此案,李某逃走,後被抓獲。經查,李某在逃亡的第五天還曾教唆一個15歲的男少年搶劫他人財產1200元;幫助他人運輸毒品30克,獲得運輸費150元。請對李某的上述各行為從刑法角度進行分析並說明理由。二、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案例2.被告人甲女與開辦工廠的乙男勾搭成*。乙因工廠不景氣而心緒不佳。為穩定人心,乙未將不景氣的情況公諸於眾,被告人甲也不知曉。一日,乙與妻子、甲以及一個朋友吃飯喝酒。勸酒時,被告人甲為乙斟酒,乙妻見狀便阻攔說:「他不會喝酒。」乙即說:「別說喝酒,就是『1059』(即劇毒農葯)我也奉陪到底。」被告人甲便開玩笑地問到:「你家有『1059』嗎?在哪兒?」乙說「有,在西屋地上。甲便取來『1059』農葯,當著大家的面將農葯倒入乙的碗里,然後對乙說:「你喝啊?」乙即問妻子道:「我喝啦?」乙妻開玩笑說:「你喝吧!」於是乙便喝了一口。甲根本未料到乙真會喝,當即嚇呆了,乙妻見狀急忙打掉乙手中的酒碗,用手摳乙的喉嚨,想讓乙把農葯吐出來,但未奏效,乙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問:本案中,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構成犯罪,構成何罪?如不構成犯罪,請說明理由。三、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案例3.被告人江某與被害人鄭某是同一家電腦公司的工作人員,二人同住一間集體宿舍。某日,鄭某將自己的信用卡交江某保管,3天之後索回。一周後,鄭某發現自己的信用卡丟失,到銀行掛失時,得知卡上的1.5萬元已被人取走。鄭某報案後,司法機關找到了江某。江承認是其所為,但對作案事實前後供述不一。第一次供述稱,在鄭某將信用卡交其保管時,其利用以前與鄭某一起取款時偷記下的鄭某信用卡上的密碼,私下在取款機上取款;第二次供述稱,是仿製了一張信用卡後,用所獲取的鄭某信用卡上的有關信息取款;第三次供述卻稱,是拾得鄭某的信用卡後,用該卡取款。但被害人鄭某懷疑是江某盜竊其信用卡後取走卡上所存的錢款。問:(1)如果鄭某將信用卡交江某保管時,江某私下用來取走了現金,江某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構成何罪?(2)如果江某用自己仿製的信用卡在自動取款機上提取了現金,江某構成何罪?(3)如果江某拾得信用卡後,用該信用卡在自動取款機上提取了現金,江某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構成何罪?(4)如果江某盜竊信用卡後,用該信用卡在自動取款機上提取了現金,江某構成何罪?四、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案例4.宋某系某私營建築公司的總經理、法人代表。2002年,為達到出國觀光目的,宋向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送禮約2萬余元,使其違規辦理了出國手續。在國外,宋某在賭場賭博,贏3萬元。歸國後,2003年4月,宋某指使其建築公司在施工中用低標號水泥代替高標號水泥,導致該公司承建的一座禮堂坍塌,損失近200餘萬元。為逃避制裁,宋某找到時任公司經理的同鄉金某商議對策。金某恰因走私被追查,金某提出請宋到自己在雲南的親戚家暫避,並請宋將自己走私的證據帶走,隱藏好或乾脆悄悄毀掉。行前金某交給宋某2萬元路費。宋某走後,金某恐其難逃法網,遂命其表弟譚某帶劉、黃二人在途中將宋幹掉。譚某聞言色變,說此舉恐有殺身之虞,勸金某放棄。金某詭稱只要譚將自己的一封親筆信帶給劉黃二人,並隨其找到宋某,不必譚動手。譚某默許。於是金某當著譚某的面寫了信,並給譚某3萬元。譚某在途中將金某的信交給劉黃二人,假說自己另有急事,一切事由可與金某直接聯絡,遂於中途下車。劉黃二人尋到宋某,欲施毒手,經宋某苦苦哀求並許以重金,遂放過宋某。後宋某向當地公安機關自首。請分析各人的刑事責任。案例5.甲某認為妻子與其離婚,是妻姐丁某從中挑撥所致,遂產生殺死丁某及其家人後劫持飛機逃往台灣之念,並得到乙的贊同。之後,甲乙二人購買催淚槍一支,並將催淚槍分解偽裝,進行了兩次登機試驗。同時又准備了毒葯「赤血鹽」,用於殺害丁及其家人。甲乙二人決定於1999年11月8日晚,殺死丁及其全家後乘長春市至廈門市的班機,將飛機劫持至台灣。11月3日,由甲出資、乙去長春購買了11月7日長春市至廈門市的飛機票二張。後來,乙感到害怕,獨自一人到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後,將甲抓獲,阻止了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問:1.甲構成何罪?應當如何處罰?2.乙構成何罪?應當如何處罰?五、共犯案例6.犯罪人甲早就有殺害乙的意思,某日知道乙躲在屏風後面喝茶,就對剛從他處走來的丙說:「你不是一直對A公司有仇嗎,這是該公司昨天新買的屏風,價值8萬元,把它砸壞算了。」丙於是從屋外揀起一塊石頭,直接向屏風扔去,砸壞了屏風,同時將乙砸死。司法機關事後調查得知,丙不知道有人在屏風後面。問:1.結合共同犯罪的理論分析:對於乙的死亡,甲、丙是否均需要負責?如果應負責,罪名是什麼;如果不應負責,理由何在? 2.結合共同犯罪的理論分析:對A公司屏風的損壞,甲、丙是否均應承擔刑事責任?如果應負責,罪名是什麼;如果不應負責,理由何在? 3.丙的行為和乙的死亡之間有無因果關系?4.本案最終應如何處理?六、數罪案例7.章某和郭某在趙某開的工廠打工,趙某拖欠章、郭勞動報酬8000元一直未付。張、郭二入商量,將趙15歲的女兒A騙出,然後帶到外地扣押,以迫使趙某支付報酬。雖經郭、章二人多次催促,趙仍不付報酬。於是二人商定將趙的女兒賣掉。在章某外出尋找買主期間,郭某將A*淫。章某找到了買主陳某後,章郭二人以6000元將A賣給了陳某。陳某買回A後要與A結成夫妻,遭到A的拒絕:陳某擔心A逃走,便將A關在房間里反鎖了1個多月,但A仍不願意與陳某結婚;陳某後來覺得A年紀小,太可憐,便讓A回原籍與家人團聚。陳某又覺得自己虧了,於是找到了章某,讓章某退回自己的6000元錢。章某拒絕退還,陳某便於深夜將章某的一輛價值4000元的摩托車騎走。根據上述案情,分析章某、郭某、陳某的刑事責任。七、刑罰案例8.甲因犯強*罪、故意傷害罪被人民法院數罪並罰,依法判處有期徒刑18年,服刑12年後被假釋。在假釋考驗期的第5年,甲盜竊一輛汽車而未被發現。假釋考驗期滿後的第4年,甲因犯搶劫罪而被逮捕,交代了自己在假釋考驗期內盜竊汽車的行為。另外,甲還在假釋考驗期滿的第3年,從A市的毒品走私犯手中購買毒品2500克,運到B市後賣出。問:1.對甲假釋考驗期間的盜竊罪應如何處理?2.對甲假釋考驗期滿後犯的搶劫罪應如何處理?3.對甲進行的毒品犯罪應如何定罪?4.對甲最後的刑罰應如何確定?

答 案 案例1:答:(1)李某在14歲之前盜竊財物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刑法規定年滿14周歲才開始負刑事責任;(2)李某在14歲生日當天搶劫他人財物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當時他還不滿14周歲;(3)李某在生日的第二天早上偷開一輛汽車並賣掉的行為屬於盜竊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盜竊行為不是法定的14-16周歲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4)李某將他人撞死、撞傷的行為屬於交通肇事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這也不是法定的14-16周歲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5)李某在逃亡的第5天教唆他人搶劫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刑法規定年滿14周歲的人應當為搶劫行為負刑事責任,而他此時已經年滿14周歲。李某教唆未成年人犯罪,還應當從重處罰。同時,因為其不滿18周歲,應當按其犯罪情節從輕、減輕處罰。(6)李某在逃亡期間幫助他人運輸毒品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刑法規定14-16周歲的人僅對販毒行為承擔刑事責任。李某的行為凡不構成犯罪的,都不承擔刑事責任。案例2:答:甲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她對乙的死亡沒有罪過。首先,她沒有殺害乙的直接故意;其次,她也無法預見乙會真的喝劇毒農葯。甲是在和乙開玩笑,並沒有逼迫乙喝農葯。她認為乙作為一個成年人是不可能自願喝農葯的,這種看法並無錯誤。所以她對乙的死亡也不存在間接故意和過失。對於甲來說,乙的死亡是一個意外事件。案例3:答:(1)江某構成犯罪,構成信用卡詐騙罪;(2)江某構成犯罪,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其偽造信用卡的行為不另定罪;(3)江某構成犯罪,構成信用卡詐騙罪;(4)江某構成盜竊罪。案例4:(1)宋某的行為構成行賄罪、幫助毀滅證據罪。宋某還須為單位所犯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承擔刑事責任。對宋某應數罪並罰。宋某有自首行為,可以從輕、減輕處罰。宋某為了違規出國,向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送禮的行為構成行賄罪,宋某將金某走私的證據帶走並准備銷毀的行為構成幫助毀滅證據罪。宋某所在公司在施工中用低標號水泥代替高標號水泥,導致禮堂坍塌的行為構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宋某作為直接責任人員,應承擔刑事責任。(2)金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和窩藏罪。應當數罪並罰。金某命其表弟譚某帶劉黃二人追殺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其明知宋某構成犯罪,仍助其逃跑的行為構成窩藏罪。(3)譚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譚某明知金某要殺宋某,仍為其帶信尋找殺手,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4)劉黃二人構成故意殺人罪(中止)。劉黃二人接信後追殺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他們因宋某哀求即放過宋某,說明他們是自動停止犯罪,因此構成犯罪中止。(5)金某、譚某、劉、黃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但劉黃二人屬於犯罪中止,因沒有危害結果,應當免除處罰;金某、譚某屬於犯罪未遂,因為殺人未能成功是由於金某、譚某意志以外的原因:劉黃中止犯罪造成的。對其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案例5:答:(1)甲構成故意殺人、劫持航空器罪,處於預備狀態,可以比照既遂范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乙構成故意殺人、劫持航空器罪,處於中止狀態。因為沒有造成損害結果,應當免除處罰。案例6: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二人在故意毀壞財物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甲屬於故意殺人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競合,擇其重者,定故意殺人罪。對於乙來說,丙的死亡是意外事件,乙無需為丙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乙的行為和丙的死亡之間有因果關系。[分析]有因果關系不等於有刑事責任,有無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事實。案例7:參考2003年的試卷四標准答案。案例8:注意甲在假釋考驗期的盜竊行為雖然是在考驗期滿才被發現的,仍然要追究,而且要撤銷假釋。以假釋未執行的6年有期徒刑和盜竊罪並罰。其從毒品走私犯手中購買毒品的行為構成走私毒品罪,其販賣、運輸毒品的行為和走私行為定一個罪,罪名為走私、販賣、運輸毒品罪。其搶劫罪也需並罰。對甲應撤銷假釋,將假釋未執行的6年有期徒刑和盜竊罪並罰,再以其並罰結果和走私、販賣、運輸毒品罪、搶劫罪並罰。

『叄』 刑法案例分析

一、李某不構成累犯。根據我國刑法總則的規定,累犯有兩種,一種是一般累犯專,即犯罪嫌疑人在刑滿釋屬放五年內再犯應當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構成累犯;另一種是針對危害國家完全行為的犯罪,沒有五年的時間限制,刑滿釋放後任何時間再犯危害國家完全的犯罪行為都構成累犯。案例中的李某犯的是故意傷害,98年11月被判刑,判一緩二,執行結束時間為2000年11月,他再犯罪構成累犯的時間應當是2005年11月以前,2006年6月犯罪已不能按累犯追究刑事責任。
二、李某的最後一次故意傷害的行為直接按故意傷害罪處理就可以,他的主動交代盜竊行為屬於自首的行為,可按自首的原則處理。但盜竊1000餘元人民幣的行為根據我國的刑罰規定,判處刑期應當在五年以下,97年到2006年已超過五年,根據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行為,超過5年的可以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個問題我說的不是很清楚,但我認為盜竊罪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已過追訴時效),故意傷害罪不能按累犯追究刑事責任,只能追究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且有自首(一般自首)行為,可從輕處罰。

『肆』 關於刑法犯罪客體的案例

以本人從事多年刑事偵查的經驗來看,該案例涉及兩個罪名1盜竊罪2破壞軍用設施最
1盜竊罪來看首先將盜竊來的物品經物價局鑒定出具價格鑒定,不應以其銷贓獲利作為立案標准,應以價格鑒定為立案標准盜竊公私財物的立案標准不一樣。
2(個人比較支持的觀點)破壞軍用設施罪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是指以貪利、泄憤報復或者其他個人目的,故意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行為。(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防建設秩序。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設備和器材是重要的國防資產,是部隊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防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國防法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損害和侵佔國防資產。」《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也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組織和公民,都有保護軍事設施的義務,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危害軍事設施。」故意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行為,違反國防法律規定的公民國防義務,損害部隊戰鬥力,削弱國防能力,危害國防安全。

本罪的犯罪對象,一是武器裝備,它是武裝部隊直接用於實施和保障作戰行動的武器、武器系統和軍事技術器材的統稱。包括冷兵器、槍械、火炮、火箭、導彈、彈葯、爆破器材、坦克及其他裝甲戰斗車輛、作戰飛機、戰斗艦艇、魚雷、水雷、生物武器、化學武器、核武器、通信指揮器材、偵察探測器材、軍用測繪器材、氣象保障器材、雷達、電子對抗裝備、情報處理設備、軍用電子計算機、野戰工程機械、渡河器材、偽裝器材,「三防」裝備、輔助飛機、勤務艦船、軍用車輛等。二是軍事設施,是指國家直接用於軍事目的的建築、場地和設備。包括:指揮機關、地面和地下的指揮工程、作戰工程;軍用機場、港口、碼頭;營區、訓練場、試驗場;軍用洞庫、倉庫;軍用通信、偵察、導航、觀測台站和測量、導航、助航標志;軍用公路、鐵路專用線、軍用通信、輸電線路、軍用輸油、輸水管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規定的其他軍事設施。三是軍用通信,是指軍隊為實施指揮、運用通信工具或其他方法進行的信息傳遞,它是保障軍隊指揮的基本手段。如無線電通信、有線電通信、光通信、運動通信、簡易信號通信等。(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或軍事通信的行為。破壞,即毀滅和損壞,是指使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全部或部分地喪失其正常功能。就方法而言多種多樣,既可以採用諸如放火、決水、爆炸、投毒、散撒放射性物質等危險方法,又可以採用諸如發射信號干擾,盜用軍用無線頻率,故意違反操作規程,拆卸、安裝某種能引起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失去效能的器材等技術手段,還可以採取諸如摧毀、砸擊、挖掘、碰撞等暴力以及盜竊正在使用中的通信設備、電纜電線等其他手段。既可以表現為作為,又可以表現為不作為,如故意不履行保管、維修義務而使其過受破壞。只要屬於本質上的破壞,無論其方式如何,均對構成本罪沒有影響。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成為本罪的主體。

(四)主觀要件

本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明知是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但出於貪利圖財、泄憤報復或者敵意,仍然進行破壞,對其危害國防建設的後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過失不構成本罪。

二、認定

(一)區分破壞本罪與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破壞廣播電視、公用電信設施罪的界限

他們在犯罪的主體、對象、犯罪的手段、犯罪的故意等方面有相同之處。其主要區別在於:(1)本罪屬於危害軍事利益的犯罪,而後幾種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2)本罪破壞的對象只限於軍事設施,而後幾種罪破壞的對象不限於軍事設施。因此,凡是行為人,故意破壞軍事設施,即使客觀上也危害公共安全,仍應以破壞軍事設施罪論處。

(二)本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

本罪是一種比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罪的危害大得多的犯罪。它的嚴重性不僅僅在於被破壞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財產價值,而是在於這種破壞行為能夠使武器裝備喪失其應有的效能,從而嚴重影響我軍的戰備和戰斗能力。其主要區別是:(1)侵犯的客體不同。本罪侵犯的客體是與武器裝備的使用能力相聯系的軍事利益,而後者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2)本罪破壞的是特定對象,即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後者破壞的對象,是各種公私財物。據此,非軍職人員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以外的一般財物,如生活用品、辦公設備等,或者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局部,並不影響其使用的,應依故意毀壞財物論處。

(三)因盜竊而引起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行為的定性

當前,因盜竊財物造成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被破壞的現象比較普遍,這類犯罪屬於牽連犯。在認定時,首先要根據因盜竊所破壞的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重要程度、犯罪情節、所盜物品的價值,分別確定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與盜竊罪應當適用的法定刑,然後按照重罪吸收輕罪的原則定罪處罰。

(四)用放火、爆炸等危險方法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行為的定性

用放火、爆炸等危險方法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屬於牽連犯,應按照重罪吸收輕罪的原則,以放火罪、爆炸罪定罪處罰。

三、處罰

依照本條的規定,犯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破壞重要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十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戰時從重處罰。

在適用本條規定處罰時,應當注意以下凡點:

1、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設施和設備價值相差懸殊。量刑時,主要應考慮犯罪行為對國防利益危害的大小,結合犯罪動機、手段和給國家財產造成的經濟損失,正確適用刑罰。

2、重要武器裝備,是指部隊的主要武器裝備和其他在作戰中急需或者必不可少的武器裝備,包括各種導彈、飛機、作戰艦艇、登陸艦、l000噸以上輔助船、坦克裝甲車輛、85毫米以上口徑地面火炮、岸炮、高炮、雷達、聲納、指揮儀、15瓦以上電台、電子對抗裝備、舟橋、60千瓦以上的工程機械,汽車、陸軍船艇等。重要軍事設施,是指指揮中心、大型作戰工程,各類通信、導航、觀測樞紐,機場、港口、碼頭,大型倉庫、輸油管道、軍用鐵路線等對作戰具有重要作用的設施。重要軍事通信,是指軍事首腦機關及重要指揮中心的通信,戰時通信,軍隊搶險救災中的通信,執行遠洋航行、重大科學實驗和飛行訓練等重要任務中的通信。根據本條的規定,破壞重要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量刑時,除情節特別嚴重外,應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內確定。
3、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情節特別嚴重」,是指致使重要武器裝備報廢的;造成重要軍事設施喪失使用效能的;戰時破壞重要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因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致使戰斗、戰役遭受重大損失的;造成傷亡多人或者重大經濟損失的等。

4、對戰時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的行為必須從重處罰。本條規定本罪「戰時從重處罰」。因此,在對具體案件量刑時,首先要考慮在法定刑幅度內從重判處。

『伍』 請教三個刑法案例

第一個案例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甲未強制限制乙的人身自由,乙住在賓館實際上是二人協商的結果。
第二個案例丙以拉架為目的拉住乙不屬於幫助犯。丙為了殺死乙而牽制甲系實行行為,與甲屬於共同犯罪。
第三個案例爺爺在同意為孫子放風時已具有犯意,成立間接正犯。如果合謀以後孫子放棄犯罪,不構成犯罪,因為還未著手犯罪,不屬於中止。

『陸』 司法考試刑法經典案例分析(五)

十二、犯罪中止

[案情]

被告人:劉某,男,31歲,農民。

1991年6月,被告人寫信給當地一專業大戶,「借3萬元錢給我買汽車,5日後下午5時40分你一人到某公園假山後找我,如果不帶錢或帶來他人,小心你女兒。」5日後,被告人按自己定的時間來到某公園,遠遠看到假山旁有一人提包在等人,在他試圖接近該人時,發現公園內遊人較多,且假山旁經常有人出現,於是,他在公園內轉了3小時左右,終未接近該人,最終放棄,走到公園門口處,被公安機關抓獲。

[問題]

犯罪中止應如何認定與處理?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劉某的行為屬於自動放棄實施犯罪的行為,因為他可以接近或接觸被害人,卻基於自己的意志,終於放棄,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符合我國刑法關於犯罪中止的規定,所以被告人的行為是犯罪中止。

[法理分析]

根據我國《刑法》第24條規定,所謂犯罪中止就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構成犯罪中止,必具備以下要件:首先是必須在犯罪過程中停止犯罪,即犯罪中止只能發生在犯罪預備,犯罪實行和實行終了之後,犯罪結果發生之前的過程之中。換言之,只有在犯罪預備至犯罪既遂之前的過程中停止犯罪的,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其次是必須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所謂自動中止犯罪就是行為人出於自己的意志停止本可以進行下去的活動。再次是必須徹底地停止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所謂徹底地停止犯罪,侍滑就是行為人打消了完成該種犯罪的念頭而不實施該種犯罪。由此可以看出,犯罪中止也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主觀上自動放棄了意圖,客觀上中止了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只有這樣,才能認定是否為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罪,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從以上分析犯罪中止的成立條件來看此案,我們認為,劉某的行為不符合犯罪中止的成立要件,而只符合犯罪未遂的的基本特徵。因為:被告人劉某因作案現場的不利情形放棄了犯罪行為,是基於客觀上的不利因素不得已被迫放棄的,而不是出於被告自己的內在意志停止可能進行下去的活動。被告人發現公園內遊人較多,且經常有人在假山附近出現,被告人因此受阻或感到恐懼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犯罪而停止了犯罪的行為,這不屬於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未遂,故法院的判決是錯誤的。

十三、共同犯罪

[案情]

被告人:李某,男,50歲,某法院助理審判員。

被告人:趙某,女,48歲,某紡織廠職工,與被告人李某系夫妻關系。

1990年7月,某縣銀行幹部余某因挪用本單位資金罪被依法逮捕,余某之妻徐某找到同廠好友被告人趙某,要求趙某請其夫被告人李某幫忙,想辦法將余某放出來,並表示一定給予重謝。趙回家後對李講了這件事,李拒絕說:「此案不在我手裡,我不能做到。」趙聽到後很生氣,罵李某沒用,死腦筋,送上門來的錢都不要。李仍然不答應,說:「我不是不想要錢,而是不能要,弄不好自己要坐牢的。」趙聽後大哭大鬧,並聲稱要與李離婚,李聽後說:「那聽你的,看她願意拿出多少錢。」趙上班後告知徐某,徐某回家後,拿出家中密藏的未被檢察院查出的現金5000元,又向同廠職工、鄰居借了5000元,於當晚送到了趙家,趙、李收下了1萬元現金。被告人李某拿到錢後,想方設法把余的案子爭取到由自己辦,並在提審被告人余某時,支走同去的書記員,告訴余某如何在法庭上回答問題,由於徐某借錢的職工中有一個與趙某不睦,寫檢舉信給李某所在法院的領導,法院領導找李某談話,李某如實交代了受賄事實。1990年12月退贓時,被告人趙某和李某退出贓款1萬元。

[問題]

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有哪些形式的共同犯罪人?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李某是有身份者,被告人趙某是無身份者,本案屬於無身份者教唆有身份者共同實施犯罪。所以趙某應依李某的行為定受賄罪。

[法理分析]

根據《刑法》第25條規定,所謂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徵為:首先,從犯罪主體來說,必須是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的人共同實施犯罪。其次,從犯罪的客汪培觀方面來說,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也就是說,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聯系互相老陵臘配合,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犯罪活動的整體,每一個人的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都有因果關系。共同犯罪行為的形式有共同的作為,或者共同的不作為以及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根據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所謂主犯,就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從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實施犯罪的人。

據此上述,我們認為,趙某與李某的犯罪行為屬於共同犯罪。因為:首先,從主觀上看,當被告人趙某要被告人李某利用自己職務上的便利將余某放出來,並收受余某之妻徐某的賄賂時,李某開始不同意,後經趙某的多次勸說、逼迫,李某終於同意。到此,共同受賄的犯罪故意已經形成。其次,從客觀上看,被告人趙某利用被告人李某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的行為,被告人李某實施了利用其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表明兩人行為已經形成既有分工,又相互聯系的共同受賄犯罪行為,被告人趙某雖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但夥同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被告人李某利用其職務上的便利受賄。因此,屬於受賄罪的共犯,並應以受賄罪對其定罪判刑。

因此,人民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十四、數罪並罰

[案請]

被告人:潘某,男,32歲。

被告人潘某以下廣西做工為名,將××縣挽蘭鄉女青年王某騙到廣西某縣,以3500元人民幣賣給該縣村民李某,因村民需要該女青年的婚姻狀況證明,先付2000元,待潘將此證明辦來後再補1500元。潘返回××縣後,即找到田某(另作處理),請其幫忙私刻「××縣挽蘭鄉政府」公章一枚,刻好後,潘某將事先寫好的假證明蓋上章,即將印章銷毀,後二人將此證明帶到廣西某縣李某處,補得1500元。

[問題]

如何正確區分一罪與數罪?數罪並罰有幾種類型?

[判決]

法院判決認為被告人潘某以出賣為目的,將拐騙的女青年王某賣與他人的行為,已構成拐賣婦女罪。被告人潘某雖有私刻公章並偽造婚姻狀況證明的行為,但其行為並不單獨構成偽造印章罪,因為該行為只是潘某詐騙李某1500元的手段行為,被告人潘某又構成詐騙罪。

[法理分析]

數罪是相對於一罪而言,一罪是指一人犯一罪的情況,而數罪是一人犯兩種或兩種以上罪行的情況。一罪又可分為實質上的一罪與法定的一罪,其中實質的一罪包括想像競合犯、結果加重犯和繼續犯,法定的一罪通常包括結合犯和慣犯。處斷一罪是實質上數罪,處斷上按一罪處理,包括連續犯、牽連犯和吸收犯。數罪又可按不同標准分為同種數罪與異種數罪、並罰數罪與非並罰數罪。我國區分一罪與數罪的標准通常採用「犯罪構成標准說」,也就是說,應以犯罪構成的個數為標准確定犯罪的單復,具備一個犯罪構成的為一罪,具備數個犯罪構成的為數罪。

數罪並罰是刑罰適用的基本制度之一,是指人民法院對一行為人在法定界限內所犯數罪分別定罪量刑後,按照法定的並罰原則及刑罰計算方法決定其應執行的刑罰的制度。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第一,必須是一行為人犯有實質上的數罪或獨立的數罪;第二,一行為人所犯的數罪必須發生於法定的時間界限之內;第三,必須在對數罪分別定罪量刑的基礎上,依照法定並罰原則,並罰范圍和並罰方法,決定執行的刑罰。我國刑法關於數罪並罰適用期限及不同並罰方法的基本內容主要有:第一,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依照《刑法》第69條規定的原則進行並罰;第二,判決宣告以後,刑罰還沒有執行完畢以前,發現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依據《刑法》第70條規定的「先並後減」方法進行並罰;第三,判決宣告以後,刑罰還沒有執行完畢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依據《刑法》第71條規定的「先減後並」方法進行並罰;第四,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再犯新罪的,或者發現判決宣告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依照《刑法》第69條的規定進行並罰;第五,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期限內再犯新罪的,應依《刑法》第71條的規定進行並罰,如發現在判決宣告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依《刑法》第69條的規定處罰。

據此分析上述案件,我們認為被告人潘某的行為應構成拐賣婦女罪和詐騙罪兩個犯罪。理由是:其一,被告人潘某將女表年王某騙到廣西並出賣給李某,其行為已構成拐賣婦女罪,且屬犯罪既遂,根據我國《刑法》第240條的規定,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行為之一的,就應構成拐婦女罪的既遂,並不以行為人是否實際取得營利為必要條件。其二,被告人潘某在完成拐賣婦女的犯罪之後,出於騙取剩下的1500元的目的,私公章偽造王某婚姻狀況證明,騙取李某1500元的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應認定為詐騙罪。至於私刻公章的行為,並不單獨構成犯罪,它作為手段行為與詐騙他人錢財的目的行為構成牽連犯罪,應按詐騙罪一罪論處。

被告人潘某的行為構成拐賣婦女和詐騙罪,應按《刑法》第69其理由是:被告人潘某的行為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拐賣婦女罪,第二階段是詐騙罪。被告人出於兩個故意,實施了兩個行為,構成兩個犯罪,並且兩罪都是在被判決之前犯的,所以應按《刑法》第69條之規定實行並罰。

熱點內容
經濟法個人結算賬戶 發布:2025-01-11 11:51:29 瀏覽:226
月工作天數勞動法 發布:2025-01-11 11:22:39 瀏覽:454
依法治國與維穩 發布:2025-01-11 11:22:37 瀏覽:240
一元麻將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10:51:36 瀏覽:808
經濟法專業可以兼學民商法專業嗎 發布:2025-01-11 10:36:34 瀏覽:600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