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關於環境
㈠ 民法典環境侵權法條
法律主觀:
一、民法典關於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侵權舉證責任規定
民法典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侵權舉證責任相關規定如下: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 侵權責任 。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發生糾紛,行為人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兩個以上侵權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排放量,破壞生態的方式、范圍、程度,以及行為對損害後果所起的作用等因素確定。
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侵權私益訴訟要件
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僅限於被侵權人提起的因污染環境和生態破壞而引起的私益訴訟。
民法典在侵權責任編中規定,國家規定的機關和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提起公益訴訟,使得民訴法的公益訴訟條款有了民事實體法灶伍上的依據。但在民法典第1235條的公益訴訟賠償范圍中,懲罰性賠償不在其列。這也進一步說明,懲罰性賠償不適用於公益訴訟。
在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 中引入懲罰性賠償,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將「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理念體現在民事私法中,賦予民法典以更多使命,解決環境保護等公法不能解決的問題,是正確理解隱宴或民法典中綠色條款的關鍵祥亂。
三、環 境污染在 民法典中的法律依據
第一千二百三十條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發生糾紛,行為人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以上是 民法典關於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侵權舉證責任規定 全文內容,希望找法網小編收集整理的內容能為您帶來些許法律知識的增長。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較為復雜,建議您來找法網咨詢專業律師為您解答。
㈡ 環境污染懲罰性賠償民法典
法律分析:民法典對環境污染懲罰性賠償規定為: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因此,侵權人故意污染環境的,被侵權人在要求賠償損失後,還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被侵權人可以額外得到更多的賠償,侵權人沒有故意污染環境的,不需要進行懲罰性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 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 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㈢ 民法典關於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規定
一、民法典關於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規定《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生態環境能夠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侵權人在期限內未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可以自行或者委託他人進行修復,所需費用由侵權人負擔。」
二、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的創新意義
在以往的生態環境保護模式中,生態污染的後果往往由民眾承擔,善後修復的責任則由政府承碧叢擔,這樣的歸責方式並不符合侵權過錯責任原則,加重了政府的負擔,且不能對污染企業起到必要的懲戒、警示作用,更不利於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的創新意義在於給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一條合理可持續的歸責路徑,有助於生態環境賠償落到實處,也有助於理順生態保護關系。修復生態環境的成本一般都很高,對污染企業而言是一種沉重的法律代價,這種代價將倒逼企業增強環保意識、法治意識、自律意識,恪守環保底線,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或其他活動,從而在源頭上減少與控制污慎慧塵染。
三、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存在不足
生態環境修復責任作為生態環境損害的一種創新民事責任承擔方式,雖然突破了傳統民事侵權責任對環境損害救濟的不足,但在司法實踐中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存在不足:
1、認定和評估環境損害事實難以落實;
2、環境修復責任的主體規定過窄;
3、生態環境修復保障制度不健全。
因此,明確環境損害認定和評估機制,擴大環境損害修復責任的主體,建立專門的生態環境修復基金並構建有效的環境修復監督制度勢在必行。
以上就寬禪是由整理收集的關於民法典關於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責任規定的法律知識。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生態環境能夠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
㈣ 民法典規定的哪一項基本原則與環境保護法直接相關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基本規定
第九條 【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旁敬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編 物權(第二分編 所有權)
第六章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二百七十四條 【建築區劃內道路、綠地等的權利歸屬】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是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是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於個人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
第二百八十六條 【業主的相關義務及責任】業主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相關行為應當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對於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執行政府依法實施的應急處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業主應當依法予以配合。
第二百九十四條 【相鄰不動產之間不可量物侵害】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雜訊、光輻射、電磁輻射等有害物質。
第二編 物權(第三分編 用益物權)
第十章 一般規定
第三百二十五條 【自然資源使用制度】國家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百二十六條 【用益物權人權利的行使】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所有權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
第十二章 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三百四十六條 【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立原則】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應當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土地用途的規定,不得損害已經設立的用益物權。
第三編 合同(第一分編 通則)
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
第五百零九條 【合同履行的原則】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第三編 合同
(第二分編 典型合同)
第九章 買賣合同
第六百一十九條 【標的物包裝方式】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包裝方式交付標的物。對包裝方式沒有約定或者運培慎約定不明確,依據本法第五百一十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應當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裝;沒有通用方式的,應當採取足以保護標的物且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包裝方式。
第二十四章 物業服務合同
第九百三十七條 【物業服務合同定義】物業服務合同是物業服務人在物業服務區域內,為業主提供建築物及其屬設施的維修養護、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管理維護等物業服務,業主支付物業費的合同。
物業服務人包括物業服務企業和其他管理人
第七編 侵權責任
第七章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條 【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致損的侵權責任】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三十條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侵權舉證責任】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發生糾紛,行為人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第一千二百三十一條 【兩個以上侵權人的責任大小確定】兩個以上侵權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濃度、排放量,破壞生態的方式、范圍、程度,以及行為對損害後果所起的作用等因素確定。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侵權的懲罰性賠償】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第一千二百三十三條 【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被侵權人可以向侵權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侵權人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條 【生態環境修復責任】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生態環境能夠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承擔修復責任。侵權人在期限內未修復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可以自行或者委託他人進行修復,所需費用由侵權人負擔。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 【公益訴訟的賠償范圍】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下列損失和費用:
(一)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喪失導致的損失;
中碰(二)生態環境功能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
(三)生態環境損害調查、鑒定評估等費用;
(四)清除污染、修復生態環境費用;
(五)防止損害的發生和擴大所支出的合理費用。
㈤ 破壞生態環境要負什麼責任《民法典》告訴你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彰顯了對生態環境、生物安全等民生問題的熱切關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七章將《侵權責任法》中「環境污染責任」的章名修改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並對相關條文進行了調整,明確將生態破壞納入了環境侵權責任的范圍。
這是一個重大的立法變化,是《總則編》中的「綠色原則」在分編內容中的具體體現,體現了《民法典》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回應,對促進民生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生態破壞責任」指的是相對於單純的環境污染而言,行為人對生態功能造成損害依法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責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是在傳統環境污染責任的基礎上對環境法治作出的完善。
改悉敏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環境法律制度雖有長足發展,但《民法通則》《環境保護法》《侵權責任法》都只是規定了環境污染責任,即僅規定了污染者因污染環境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依法承擔的賠償責任。
但面對歷史遺留與新造成的土壤、水和大氣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與修復治理需要,法律規范明顯滯後,生態破壞違法成本低甚至無需承擔侵權責任,導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明顯落後於經濟發展所致的生態環境損害。
黨的十八大之後,明確將保護生態環境放在比經濟發展更重要的地位,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修復治理,並通過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拿跡試點積累了諸多經驗,有效遏制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增加生態破壞責任的規定,對生態破壞責任與環境污染責任統一規范,有助於推動我國環境、生態法治走向完善,是《民法典》貫徹生態文明理念的成果,是國家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同時也為世界綠色民法典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範。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針對生態環境損害,具體增加規定了生態環境修復責任與生態環境損害懲罰性賠償責任。
生態環境修復責任是將生態環境受到的損害恢復原狀,其並非《民法典》新增的特殊民事責任形式,而是恢復原狀的責任承擔方式在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上的具體表現形式。
第1234條明確了生態環境修復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
(1)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實施了破壞生態環境的加害行為,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的現實損害。例如,造成大氣、地表水、土壤等環境要素和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變,以及生態功能退化的損害後果。
(2)被損害的生態環境能夠且有必要修復。如果生態環境不能或不必要修復,則沒有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責任的必要,此時通過損害賠償的方式更能夠填補損害。只有生態環境能夠修復時,才能夠適用生態環境修復責任。
例如,採石開挖山體破壞了景觀,但依國家規劃此地將修建水庫,破壞的部分將被水淹沒,即無修復之必要。而假如對土壤造成的重金屬污染,就可以要求侵權人對土壤進行化學葯劑混合修復或採用種植吸附重金屬元素的植物修復等;某河流特有的魚種因生態破壞遭到滅絕,就可以要求侵權人採用其他種類魚苗來進行對生物環境的修復。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則是在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時,要求侵權人賠償相關損失和費用。
要注意的是,生態環境是否能夠修復並不影響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換言之,生態環境如果能夠修復,侵權人需要賠償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喪失導致的損失以及修復費用;生態環境如果不能夠修復,侵權人需要賠償生態環境因服務功能永久喪失所導致的損失。
睜敏枝由於生態環境的損害較為特殊,不屬於一般的實際被侵權人的損害,而是屬於國家的損害,因而,本條規定請求承擔修復責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權利主體是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主要指檢察機關與符合特定條件的環保公益組織。
國家規定檢察機關承擔法律監督職能,在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的行為時,檢察機關應當有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請求侵權人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責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當符合《環境保護法》規定的訴訟條件時,環保公益組織也可以向法院提起生態環境修復責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訴訟。因此,《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關於生態環境修復和賠償的規定,為環境公益訴訟進一步提供了實體法上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