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公司法的概況

公司法的概況

發布時間: 2023-07-27 21:15:56

『壹』 企業法人制度的概述

「法人財產權」這一概念首次出現於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隨後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享有由股東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國務院在其發布的《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條例》中則將企業法人財產權列為獨立的一章做了具體的規定。自此,企業法人財產權取代經營權成為界定企業法人產權關系的一個新概念。但在學術界,圍繞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性質、內容、意義等諸多問題卻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甚至有人反對提出並使用「企業法人財產權」這一法律概念。至於對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定性則更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在此,筆者想就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性質及國有企業改革的有關問題談一點淺見,以求教於學術界。
一、對學術界關於企業法人財產權性質的幾種觀點的述評
圍繞企業法人財產權而展開的這場爭論,最激烈、最核心之處是對企業法人財產權性質的定位。我國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經營權說或結合權說。二說皆否定法人財產權是所有權,認為只能是經營權或是經營權與法人制度相結合的產物。那麼,企業法人財產權是否就是經營權呢?實際上,雖然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將經營權界定為「佔有、使用和依法處分的權利」,但從《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的具體規定來看,經營權的內容很明顯地超越了財產權的范圍,而兼有行政管理權的因素,如人事管理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等。無論如何,法人財產權不應當包括有這些行政管理權的含義。另外,說法人財產權是經營權與法人制度相結合的產物似乎有些勉強。因為財產權不僅包括所有權、他物權,而且還包括債權、知識產權等,為什麼企業法人財產權就是經營權而不是所有權或其他的財產權與法人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呢?顯然,將企業法人財產權等同於經營權或看作是結合權的認識是不妥當的。
2.綜合權說。這種觀點將財產權看作是一個與人身權相對應的概念,也就是我國《民法通則》第五章中所列的「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債權」以及「知識產權」,認為法人財產權並不是指某個單一的權利,而是諸種民事權利的綜合或總稱,它除法人所有權外,應包括經營權,債權、知識產權等。這種認識初看起來不無道理,但是細想一下便會發現,法律泛泛規定這樣一個大而又全、無所不包的概念究竟有什麼現實意義呢?著實讓人難以理解。這種以財產權來描述企業對其財產所享有的權利無異於以「他是人」來回答「他是誰」這樣一個提問,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3.法人財產權說。這種觀點認為,法人財產權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產權概念,而不是指某一項或幾項權利,它包括財產的所有、佔有、使用、處置、轉讓、收益等一組權利。(註:權錫鑒:「論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完整獨立性」,《東方論壇》1997年第2期,第44-45頁。 )此觀點「剖析」了企業法人財產權所包含的內容,但卻沒能給企業法人財產權一個明確的定性,看起來似與綜合權說雷同,又似要承認企業法人財產權就是法人所有權(從其列舉的權能來看)。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它在文字描述上犯了一個錯誤,這種將所有權與所有權的權能並列起來的做法顯然是不合乎邏輯的;其次是因為它本身沒有界定這種財產權的屬性。故而他所認定的「完整的獨立的」權利給人的感覺卻是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
4.雙重所有權說。這是目前學術界中最為流行也最為復雜的一種觀點,具體又可細劃為幾個不同的派別,這些派別也代表了對企業法人產權構建模式的幾種不同認識。承認雙重所有權的學者,或者認為企業法人享有經濟意義上的所有權,投資者享有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或者認為企業法人享有具體所有權,投資者享有抽象所有權;或者認為企業法人享有相對所有權,投資者享有終極所有權。不論是上述哪一種雙重所有權的觀點,都是以財產的價值形態與使用價值形態的分離作為其立論基礎的。對此筆者不敢苟同,這種直接地將經濟學上的概念移植於法學領域的做法實為不妥。首先,經濟學上財產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分離是以商品交換為前提的,而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絕對不同於通常的商品交換行為。其次,價值與使用價值是以商品(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為載體的。投資者對企業法人的投資,既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工業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即使可以認為投資者在以實物投資時,發生了財產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分離,也不能認為投資者在以工業產權或土地使用權投資時也發生了財產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分離。再說這種雙重所有權的觀點明顯地違背了「一物一權」這一所有權的絕對排他性原理。
5.非規范產權說。有學者認為所謂的法人財產權是一種不規范的產權安排,是含混不清的說法,法人財產權的出現,混淆了原本很清楚的股東與法人的關系;(註:吳昊:「法人財產權與產權規范」,《財政研究》1997年第2期,第13—14頁。)也有學者認為, 企業法人財產權是一種有所有權之實,而假經營權之名的折衷性權利,是企業經營權與法人所有權妥協的產物(註:孔祥俊:《公司法要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234頁。),等等。其實,這些不能算是對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性質的一種觀點,在此將其列出,只是為了表明在學術界中對「企業法人財產權」這一法律概念的出台有持否定態度的事實。
綜上所述,關於企業法人財產權性質的各種觀點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時也有很大的缺陷與不足,難以自圓其說。筆者認為,企業法人財產權,從本質上講就是企業法人所有權;現代企業法人的產權構建應當是一種「股權-法人所有權」的模式,即投資者享有股權,企業享有法人所有權,這里的所有權即一般意義上的所有權,並非「雙重所有權」意義上的所有權。
二、正確認識企業法人財產權
要正確認識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性質,有必要首先對企業法人的本質、股權的性質以及所有權與所有制的關系做一清晰的認識。
1.企業法人必須擁有所有權
企業法人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其最本質的特點就在於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法人具有獨立的人格,企業人格完全區別投資者的人格,企業財產完全區別投資者的財產,從而與個體業主企業制度和合夥企業制度下企業人格與投資者的人格不分、企業財產與投資者財產不分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說,企業法人擁有法人所有權乃現代企業制度題中應有之意。
企業法人享有法人所有權是企業法人制度的內在要求。法人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律人格存在,與自然人人格有所不同。自然人具有人格並不以擁有財產為條件,沒有任何財產的自然人仍然是獨立的民事權利主體;而法人具有人格則是要以擁有財產為絕對條件,沒有財產的團體不可能具有獨立的人格。(註:孔平主編:《法人制度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210頁。)換句話說,法人的人格以其財產為基礎,它不僅要擁有財產,而且要擁有獨立的財產。我國《民法通則》也明確規定「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是法人成立的必備要件之一。這里所謂的「經費」從本質上講也就是財產。可見,企業法人主體資格的獲得,本身就意味著它獲得了財產所有權,沒有所有權,就沒有企業法人資格。所以企業法人當然地擁有企業法人財產所有權。
企業法人享有法人所有權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企業法人作為一種獨立的市場主體,它必須擁有企業法人所有權,否則,它只會成為一個有法人之名而無法人之實的非獨立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商品經濟,商品交易是其最基本、最經常的內容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也就是產權經濟,商品交易就是產權交易,其中必然存在著所有權的讓渡。在正常情況下,參與市場交易並有權讓渡商品所有權的人只能有兩類:一是商品的所有人,一是商品所有人的代理人(從本質上講,只有所有人),其他人均不能成為市場交易中商品的合法轉讓人。所以在市場交易中,企業法人在轉讓其產品的時候,只可能以兩種身份出現,或者是以產品所有人的身份出現,或者是以產品所有人之代理人的身份出現。假如企業法人是以代理人的身份來進行交易的話,則企業法人就變成了市場中介組織或機構,也就間接地否定了企業法人是獨立地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市場主體,這與市場經濟的本意顯然不相一致。看來,企業法人在從事交易活動的時候,必須以所有權人的身份出現,而交易的對方(即使他是股東本人)也必須在事實上和法律上承認企業對其產品享有所有權,不得發生任何混淆。否則,企業法人就難以維持其生產和經營活動,企業法人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承認市場交易中企業法人的所有者身份,也必然承認企業法人對其財產擁有所有權。
當然,承認企業法人享有所有權,並不意味著要否認投資者應享有的權力和利益,也不意味著投資者會喪失其應享有的權力和利益。事實上,企業法人在擁有財產所有權而實現其正常的生產與交易職能的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權利轉化(所有權轉化為股權)保障機制,為其更好地實現所有權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途徑。投資者憑借股權獲取收益較之憑借所有權獲取收益更具有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與投資者親自經營相比,免去了經營管理成本,與委託經營相比,免去了代理成本,與購買債券等相比,可獲取更大收益;第二,企業法人制度下的有限責任制度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第三,股份的流動性使得投資者在不能或不願「用手投票」時採取「用腳投票」的方式,以迅捷、方便、成本最低化地實現投資轉移或者收回投資;第四,風雲變幻的證券市場給股票投資者獲取投機利益提供了機會。總之,企業法人制度以其特有的機制在實現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有效地保障了投資者的利益,投資者的利益並不因為企業法人擁有所有權而受到任何損害。
2.股權的本質不是所有權
現代企業制度下的產權構建,說到底,就是企業法人的財產歸誰所有、投資者和企業法人對企業的財產分別享有何種權利的問題。正確認識股權的性質,對於進一步澄清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性質不無裨益。如前所述,本人不贊同雙重所有權的觀點,所以只要認識清楚股權的性質,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性質便會一目瞭然。如果股權的本質是所有權的話,則企業法人財產權就一定不是所有權;如果股權的本質不是所有權的話,則企業法人財產權就應該是所有權。除非有人認為企業法人的財產是無主財產。
關於股權的性質,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如社員權說、債權說、股東地位說以及所有權說等。這些學說孰是孰非,我們暫不評論,但是首先有一點非常肯定,股權的本質不是一種所有權。若認為股權是所有權,則必將陷入矛盾的深淵而不能自拔。這是因為:
首先,從法理學的角度看,任何權利都有其主體、客體和內容這三個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假設認為股權就是投資者對其投入企業法人的財產所享有的所有權的話,那麼這個所有權是否具有客體就值得懷疑了。眾所周知,投資者的財產一旦投入公司,就不能再區分你我,這是其一;其二,公司的資產處於不斷的流動、重組當中,資產總量變動不定,很有可能會減至零或者負值(亦即資不抵債),這時還說股權是所有權,則其客體何在?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企業法人尚未被依法登記注銷,就不能說股東喪失了股權。
其次,即使認為股權是所有權,投資者對公司的財產也只能算是一種共有。但是,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個的權利主體對某項財產共同享有所有權,各權利主體之間是一種共有關系,這不會導致另一個獨立的民事主體的產生。也就是說,在共有的場合,各共有人並不成為法人。假使多數人形成法人,那麼,該法人對於其發起人投入的財產則享有所有權。(註: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335頁。)這說明,在股東所有權與企業法人主體資格兩者之間只能選擇其一:要麼認為股東對公司財產是一種共有關系,這就必然否定公司的企業法人主體資格;要麼承認企業法人的主體資格,這就必然否定共有,也就必然否定股東對其投資享有所有權。
再者,否定企業法人所有權而堅持股東所有權的觀點難以解釋法人股這一現象。依我國有關法規的規定,法人股是指企業法人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資產向公司投資形成的股份,或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國家允許用於經營的資產向公司投資形成的股份。如果說股權是投資者所有權的話,那麼法人股的存在,當然表明法人對其投入到其他公司中的資產享有所有權,這顯然又與否定企業法人所有權的觀點相違背。
還有,堅持股東所有權的觀點認為,企業法人沒有收益權,因為根據所有權的原則,財產的收益應歸財產的所有者所有。但是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公司具有對外投資權和投資收益權,這一點會計准則也予以充分的肯定,學術界對此亦無人否認。這里就有一個令人不得其解的問題:公司是以什麼身份對其投資享有收益權的?顯然,依據上述所有權的原則,毫無疑問,公司是以所有者的身份實現其收益權的,公司對其資產享有所有權,至少也對其資產的一部分享有所有權。
最後,一種肯定股東所有權的觀點認為,股權是投資者實現其所有權的形式。言外之意,股權是形式,所有權是內容,所以股權的本質是所有權。如果這樣說的話,投資者購買債券而享有債權,無疑也是實現其所有權的一種形式或手段,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債權是形式,所有權是內容,債權的實質也即所有權?
上述諸多矛盾表明,從本質上說,股權不是所有權。這樣,種種雙重所有權的觀點以及否認企業法人所有權的觀點便不攻自破。
從股權的內容及行使方式來看,我們認為,股權就是股權,它是一種與所有權、債權、知識產權等並列的一種財產權利。股權的內容一般可分為共益權和自益權兩個方面。共益權是股東依法參加公司事務的決策和經營管理的權利,包括參加股東大會以及在股東大會上的表決權等權利,自益權是股東出於自身利益、依法從公司取得利益、財產或處分自己股份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利潤分配請求權、股份轉讓權等。筆者認為,無論是共益權還是自益權,都是股權的權能,都是以股東的利益為最終歸宿的,只不過自益權的財產性與目的性明顯一些,而共益權的財產性與目的性表現的間接一些。但歸根結底,共益權是為自益權服務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益權的手段性權利。所以從根本上講,自益權與共益權是合一的,股權並非多種權利相加的一種綜合性權利,也不是債權、社員權等,它是一種新型的獨立的財產權利。學術界之所以對股權提出上述種種觀點,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思維誤區:即不敢或不願承認股權這種新生事物,總是試圖在業已存在的權利體系中硬給它安排一個歸屬。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導致了對股權的種種誤解,還直接影響了對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正確認識。這正是我們要在這里澄清股權性質的原因所在。
3.正確認識所有權與所有制的關系
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之所以沒有採用企業法人所有權這一概念,學術界之所以有人對企業法人所有權持一種否定或半信半疑的態度,恐怕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擔心承認企業法人所有權會否定或弱化國家所有權,從而會觸及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動搖公有制的地位,進而否定公有制,導致私有化。事實上,這種疑慮是完全沒有根據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首先,所有權不等於所有制,所有權與所有制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更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所有權是法律概念,它界定的是物質資料在不同的權利主體之間的歸屬關系;而所有制則是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它描述的是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人們對物質資料的佔有形式,並決定著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產品分配關系,是生產關系的基礎。顯然,將這兩個分屬於不同領域的概念簡單等同起來並建立起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是不科學的。所以,企業法人所有權並不說明存在一個與之相對應的企業法人所有制。
其次,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現這一論斷日益受到人們的質疑。學術界中有一種傳統觀點認為,所有權即所有制的法律表現,所有制是所有權的經濟基礎,但是,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批評。有學者認為,這種理解只看到了所有權對生產資料歸屬關系的表現,而忽視了他物權對生產資料之他主利用關系的表現。所以,對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和調整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所有權制度所能完成的,必須建立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在內的完整的物權制度才能全面反映和調整所有制關系。(註:彭萬林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4年2月版,第186—189頁。 )筆者想進一步說明的是:僅有所有權和他物權制度似乎仍然不能全面反映和調整所有制關系,所有權和他物權以外的其他種類的財產權,例如股權,也應當成為對所有制關系之法律表現的一部分。也有學者認為,一種所有制允許有多種所有權形式,一種所有權形式也有表現不同所有制的可能性。(註:覃天雲主編:《經營權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頁。 )還有學者特別指出,國家所有權,只是全民所有制的一種表現形式,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能否通過社會主義企業所有權表現出來呢?(註:佟柔主編:《論國家所有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58頁。 )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至少可以明確兩點:一,所有權以外的其他種類的財產權也可以並且應該作為所有制的法律表現;二,企業法人所有權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並不沖突。
第三,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包含了我黨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對社會主義公有制認識的理論總結和進一步發展,為我們澄清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含義和股份制的性質奠定了思想基礎。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並提出,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國家和集體控股,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有利於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十五大報告中還明確提出,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怎樣理解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呢?筆者認為,在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的背景下,這里所謂的控制力就是「控股」。可見,國家所有權因投資而轉化為股權,這里的股權就是「國有成分」的體現,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法律表現。賦予企業法人財產所有權並不導致國家對企業失去控制,更不構成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否定。事實上,在賦予企業法人所有權的同時,否定國家的投資所有權,認定國家享有股權,從根本上說是擴大了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了公有制的主體作用。
認識清楚上面幾個問題之後,筆者認為,我們沒有理由不承認企業法人所有權,沒有理由繼續對「經營權」緊抓不放、愛不釋手,也沒有理由總繞著投資者所有權打轉轉。我們要敢於從理論上突破,這個突破也只能是企業法人所有權。
三、國企改革與企業法人產權規范
在以前的國企改革中,我國依照「兩權分離」的思路來界定國家和企業法人之間的產權關系,但改革的實踐表明,兩權分離並沒有使企業成為真正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並沒有治癒國有企業資產流失、效益低下的頑症。這源於復雜的原因:首先,從立法規定看,我國立法將經營權規定為「佔有、使用和依法處分的權利」,並將其具體化解為企業所享有的十四項權利,這些規定看似明白,實則含糊不清,以至於不少的學者對經營權的性質和內容提出了疑問。特別是經營權中沒有包含收益的權能,卻要求企業自負盈虧,這在法理上難免有點牽強。在不少學者的學術論著中,也強調經營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但法定經營權的內容本身只有「兩個半權」,它無法使企業真正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其次,從改革的實踐看,兩權分離是分而不離,形分神不分,根本沒有觸動「政企不分」、財產權和行政權合一的格局,國家對企業是放權不放手、明放暗不放,結果是連法定的「兩個半權」也落實不了,落實「兩權分離」的承包責任制合同則成了企業和國家之間討價還價的工具。企業也不是自負盈虧,而是負盈不負虧。第三,從企業法人的本質看,在現代企業產權制度下,所有權與經營權統一於企業法人,形成「企業法人所有、企業法人經營」的局面。所謂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並不是在出資者與企業法人之間實現的,而是在公司內部發生的,它不可以也不可能用來界定國家和企業法人之間的產權關系。
我國已經明確提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法律法規尚未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鋪平道路。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立法仍然沒有突破傳統產權模式的束縛,沒有跳出經營權的圈子,沒有真正確立起「股權-企業法人所有權」這樣一種科學的、真實反映現實經濟現象的企業產權構建模式。
我國《民法通則》第四十八條規定:「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以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很顯然,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對其財產不享有所有權,而其他的企業法人對其財產則享有所有權。我國《公司法》第二條規定,「公司享有由股東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並同時規定,「公司中的國有資產所有權屬於國家」。結合起來理解,公司對其財產所享有的企業法人財產權仍然不是所有權。對這些規定,筆者有兩個疑問:第一,同樣是中國的企業法人,為什麼因為所有制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呢?為什麼有的享有企業法人所有權,有的卻不享有企業法人所有權呢?我們知道,市場經濟有一個重大的要求和特點就是,市場主體不論所有制的性質如何,不論其資產多少、規模大小,它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市場面前一律平等。但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這種「平等的身份觀」在當前的立法中仍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呢?第二,《公司法》中規定的「公司中的國有資產所有權屬於國家」不知該做何理解?對於這種否定企業法人所有權而緊緊抓住國家所有權不肯鬆手的做法是否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暫且不論,我們單來看一看它是否符合「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的要求。如果立法的意圖只是為了強調投資者所有權,而不是為了突出國家股享有某種特權的話,似乎法條規定「公司中的資產所有權分屬於各投資者」更為合理,否則會讓人感覺到有「以所有制定身份」過渡到「以所有制定股權」之嫌。看來,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很有修改、協調、完善之必要。上面是就國企改革與企業法人產權規范值得說明的一個方面。
另一個值得說明的方面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不僅僅局限於現代企業產權制度,國企改革不能僅僅停留在界定產權上,也不能僅僅針對企業法人本身做手術。狹義的現代企業制度,包括企業法人自身的產權制度、組織制度、管理制度等這三個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廣義的現代企業制度,除了企業法人自身的各種制度之外,還包括企業法人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可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一項綜合工程,這不僅需要完善企業法人的內部機制、塑造真正的市場主體,還要注重企業法人的外部建設,要逐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說產權制度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和基礎,但這並不是說產權制度具有決定一切的力量,更不是說只要有了現代企業產權制度就有了現代企業制度。所以,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確立企業法人所有權對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決定性意義,但同時又不要把這種決定性意義絕對化,不能認為確立了企業法人所有權就解決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所有問題,更不能將企業法人所有權同現代企業制度劃等號。確立企業法人財產所有權只是走向現代企業制度的第一步,與此同時,既要加強企業法人組織制度、管理制度等內部制度的建設,也要加強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社會保障體系以及經濟法律法規體系等外部環境的建設。
還有一點要明確的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非要把所有的企業都改造為規范的公司制這種企業形態,傳統的企業形態以及為適應國家特殊需要的企業形態在某些領域、某些行業有其發揮優勢的潛力,這樣的企業要鼓勵其發展。這就是說,企業法人所有權並非企業產權構建的普遍模式或通行模式。這里還有必要區別一個概念,我國所稱的企業法人與有些國家和地區所稱的企業法人有所不同。在有些國家和地區,公司既可以是股東僅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的法人,也可以是股東須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法人。所以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承擔無限責任的合夥企業、私營企業也具有法人資格,可以稱為企業法人。而我國不承認無限責任的法人,故企業法人的外延較小。我們討論的企業法人財產權,也只適應於這些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承擔有限責任的企業。

『貳』 公司法146條規定內容是怎麼樣的

公司法 146條規定內容是怎麼樣的? 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 上市公司 必須依照法律、行政 法規 的規定,公開其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及重大 訴訟 ,在每會計年度內半年公布一次財務會計報告。 【釋義】 本條是關於上市公司公開其有關信息的規定。 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面對著廣大的投資者。為了方便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上市公司應當將公司的有關情況及時、准確地予以披露。因此,本條規定,上市公司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公開其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及重大訴訟,在每會計年度內半年公布1次財務會計報告。 證券法 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著更詳盡、更具體的規定,如規定股票上市交易的 股份有限公司 ,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的上半年結束之日起2個月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提交記載以下內容的中期報告,並予公告: (1)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和經營情況; (2)涉及公司的重大訴訟事項; (3)已發行的股票、公司債券變動情況; (4)提交股東大會審議的重要事項; (5)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事項。證券法還規定,股票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結束之日起4個月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提交記載以下內容的年度報告,並予公告: (1)公司概況; (2)公司財務會計報告和經營情況; (3)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簡介及其持股情況; (4)已發行的股票、公司債券情況,包括持有公司股份最多的前10名股東名單和持股數額; (5)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6)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事項。同時,證券法還規定,發生可能對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投資者尚未得知時,上市公司應當立即將有關該重大事件的情況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提交臨時報告,並予公告,說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狀態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後果。這些重大事件包括: (1)公司的經營方針和 經營范圍 的重大變化; (2)公司的重大投資行為和重大的購置財產的決定; (3)公司訂立重要合同,而該合同可能對公司的資產、負債、權益和經營成果產生重要影響; (4)公司發生重大 債務 和未能清償到期重大債務的違約情況; (5)公司發生重大虧損或者重大損失; (6)公司生產經營的外部條件發生的重大變化; (7)公司的董事、三分之一以上監事或者經理發生變動; (8)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其持有或者控制股份情況發生較大變化; (9)公司減資、合並、分立、解散及 申請破產 的決定; (10)涉及公司的重大訴訟,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被依法撤銷或者宣告無效; (11)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涉嫌犯罪被司法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公司涉嫌犯罪被司法機關 立案 調查; (12)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事項。根據本條的規定,證券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上市公司公布其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和重大訴訟有規定的,應依據其規定執行 公司法中規定了上市公司的內容,上市公司,是要求公司達到了一定的業務范圍之後,依法更改經營模式。上市公司相對於普通的民營企業,小型公司來說,對於員工的福利肯定是更好了,對於公司的業務也是有很大的挑戰的。

『叄』 ①簡述大陸法系國家公司法中公司的分類。 ②簡述公司的設立及其立法類型 要寫作業 希望知道的人盡快回答

你好,

1.大陸法系公司法中公司分類問題。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公司法律制度均遵循公司類型法定主義,但分類不同。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法規定的公司類型主要有無限公司、有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兩合公司等。而英國的公司有公開招股公司(公眾公司)與封閉型公司(私公司),有限公司與無限公司,海外公司之分。美國實行聯邦制,各州單獨立法,公司的種類各各不同,有商事公司、非盈利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無限責任公司等等。

2.公司設立。

公司設立引是指公司設立人依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為組建公司並取得法人資格而必須採取和完成的法律行為。公司設立不同於公司的設立登記,後者僅是公司設立行為的最後階段;公司設立也不同於公司成立,後者不是一種法律行為,而是設立人取得公司法人資格的一種事實狀態或設立人設立公司行為的法律後果。所以,公司設立的實質是一種法律行為,屬於法律行為中的多方法律行為,但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的設立行為屬於單方法律行為。

3.立法類型?你的第二個問題不通啊,設立和立法類型?立法類型是什麼意思?

公司法立法概況可以參考:http://wenku..com/view/146e9fbd960590c69ec37646.html

有問題可以繼續聯系我

『肆』 公司法的立法概況

我國的《公司法》由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於1993年12月29日通過,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
2005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二號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公司法》共十三章二百一十九條,原法中只有二十餘條內容未變。其他條款內容均有所添加或刪改。新法條款數量略有減少,但立法體系與法律結構更為合理嚴謹。
新《公司法》的立法理念更為適應市場經濟之需要,體現了鼓勵投資,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的精神,取消了諸多不必要的國家干預的條款,廢除了股份公司設立的審批制,減少了強制性規范,強化當事人意思自治,突出了公司章程的制度構建作用,為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對股東權益的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於2005年12月18日修訂頒布,隨《公司法》於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伍』 公司法概述案例一

雖當時是大家一起同意才決定的,虧本也不是他個人的錯,既然是大家都同意的就要一起承擔責任,既然有富可以同享,有難怎麼就不能同當呢?

『陸』 中國與G20其他國家其中的任意四個國家公司法的比較

香港與祖國大陸的經濟貿易,主要是在公司之間進行,相互投資也主要是以組建公司的方式表現。不過,兩地在公司方面的法律規定卻有著較大差異。就目前來說,在一國兩制的基本原則下,重要的不是消除差異,而是明確和理解差異,從而避免因差異可能帶來的負影響,或從差異中發現合理性和可借鑒之處。

一、兩地公司法基本概況

祖國大陸的公司法以制定法為基本表現,其主要內容是《公司法》,與之相關的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等。其中,《公司法》具普遍適用效力,《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只適用於外商投資企業。《公司法》與外商投資企業法對公司而言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

香港的公司法由制定法和判例法兩部分構成。最初,制定法完全追隨英國,判例法也來源於英國和英聯邦地區,現在,香港已形成包括公司法在內的本地的制定法和判例法,而《公司條例》是香港製定法中篇幅最大的。香港《公司條例》具有廣泛的適用效力,不僅適用於本地公司,也適用於海外公司,不僅適用於私人公司,也適用於公眾公司,不僅適用於單一公司,也適用於公司集團、控股公司和附屬公司。

二、兩地公司法的主要差異及分析

公司法的規范對象主要是公司,公司是具有法律人格的組織。公司法既要規范公司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又要規范公司的內部行為和外部行為,故公司法既是組織法,又是行為法。然而,以何種價值取向為指導來設計組織規范和行為規范,則會導致風格迥異的規范體系。作為近代工業文明產物的公司,通過其積聚資本和分散風險的功能,有效地推動了經濟發展並改變著社會結構。從法律角度看,其根本奧秘在於運用了人格分離技術和權力平衡原理。所謂人格分離技術,是指通過塑造公司的法律人格,將公司成員的人格和公司的人格相分離,從而隔離公司責任和成員責任的法律技術。利用此法律技術,可確定公司成員的有限責任,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積聚資本和分散風險。所謂權力平衡原理,是指將公司內部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分解由不同的機構行使,並界定相互制約關系的規則。運用該原理,能使投資者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從而產生職業管理者,可提高資產的營運效率。公司法所確定的組織規范和行為規范在何種程度上運用人格分離技術和權力平衡原理,通常決定於公司法對實現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均衡設計,而該設計又決定於立法者對安全、自由、公平、效益這幾個價值理念的取捨程度。從理論上說,如果公司法能充分體現這幾個價值理念,並將每一個價值發揮至極,這將是公司法的最佳境界。可是,這幾個價值理念之間有著內在的矛盾,當其中某一個發揮至極時,其餘的幾個則可能受損。因此,現實的公司法只能對其作一定取捨,相對平衡。

上述理論在內地與香港的公司法中有不同反映。從總體上看,內地的公司法以安全價值為主要取向,兼顧效益、公平和自由;香港的公司法以自由價值為主要取向,兼顧效益、公平和安全。這與兩地公司法的歷史背景有關。內地的公司法初創於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此後中斷,又恢復於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在對外開放中首先確定了外商投資企業的有限公司組織形式,在對內改革中又逐步將公司制從私營企業擴展至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目前將公司製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途徑,並制定了與之相應的公司法。公司法的發展過程受特定時期的政治因素影響,起伏較大,不論在公司的適用范圍還是公司的設立監管等方面,有較多的限制。這種狀況現在開始有所改變。香港的公司法直接來源於英國,1856年通過第一部《公司條例》,從1948年起不再緊隨英國。現行《公司條例》修訂於1984年。香港公司法作為香港法律的一部分,以「建立自由,帶來活力」 為目標,為保障香港經濟自由、高效、繁榮發展提供相應規則。值得提到的是,香港繼1962年成立公司法修訂委員會後,又於1984年成立了公司法改革委員會,負責對香港公司法不時加以審議,以確保該法適合新的經濟環境的需要。內地雖尚無此專門機構,亦有學者提出改革公司法的建議。就當前兩地公司法的內容來看,差異較多,現擇其部分述評如後。

(一)關於公司性質的定位。

對於公司的性質,兩地的法律觀念不盡相同。內地通常認為,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在法律上,也將公司定位於「企業法人」 ,而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等組織不能稱為公司。在香港,商業組織的主要形式是公司,但公司並非都是純粹的商業組織。根據香港《公司條例》第4條規定:「任何二名或多於二名為合法目的而組織起來的人士,可在一份組織章程大綱內簽署其名字,並遵從本條例中其他規定,成立一間具有法團地位的有限責任公司或無限責任公司。」在立法上,沒有將公司確定為商業組織。實踐中,一些學校、慈善機構、居民會等非商業組織也可以採取公司形式設立和運作,公司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這種做法,在內地公司法上是不可能的。對此也可能有另一種解釋,即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因而社會組織也商業化。但我認為,這種解釋並不確切。

內地公司法對公司適用范圍有嚴格限制,這一方面是源於「營利性」的認識,視公司為商業工具,投資者希望以此為自己增加利益。另一方面也與多年前的公司被濫用而造成社會經濟問題的經歷有關。從安全穩定的角度考慮,不希望公司性質泛化。香港公司法容許公司有廣泛的適用性,也不否認「營利」為公司性質的根本,但在香港法上,營利和牟利有所區別,並不必然發生聯系。牟利是指投資者從公司分得回報,營利是公司通過經營獲利,使資產保值和增值,公司之營利並不必然向投資者分配。因此,一些公益事業就可以採用公司的方式來運作。在這里,公司成為經營管理的手段——組織形態意義上的工具,而不僅僅是商業工具,這使公司的人格分離技術和權力平衡原理獲得廣泛運用有了較為自由的空間,同時也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以改善。

在內地改革過程中,一些事業單位改為企業管理,頗類似於香港法上的公益事業公司化。不過,就目前的法律來看,在這方面尚須規范和完善,如果採用公司形式來處理此類問題,則有必要對現行公司法中某些限制性規定加以修改。

(二)關於公司類型的選擇。

學理上對公司的分類和法律上對公司類型的選擇,內地和香港有很大的區別,這種區別根源於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的各自特徵。內地公司法受大陸法系的影響較大,香港的公司法則與普通法系一脈相承。

內地公司法規定的公司類型主要有:有限責任公司(包括國有獨資公司、外商投資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外國公司的分支機構。對於無限公司、兩合公司(即由承擔無限責任的股東和承擔有限責任的股東共同組成的公司)、股份兩合公司等有股東承擔無限責任的公司,在法律上未予承認。顯然,內地公司法對公司類型的選擇,看重的是股東責任有限。這種選擇,與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當代社會經濟中鼓勵投資的重要作用是吻合的,同時,也有利於改變政府對國營企業承擔無限責任的狀況。

香港公司法所涉及的公司類型較多,包括:私人公司、公眾公司、海外公司、無限公司、保證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經理負無限責任的有限公司、上市公司、附屬公司、公司集團等,但在《公司條例》中作明確定義的不多。上述公司類型中,最基本的是私人公司和公眾公司。

香港法中的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是指具有下述特徵的公司:(1)成員(股東)人數二人以上五十人以下;(2)不向公眾發行股份和債券;(3)股份轉讓受嚴格限制。此種公司因不具有公開性,又被稱為封閉式公司。需要注意的是,香港法所指的私人公司只強調非公開性,而不強調投資者責任的有限性,因此具有較大包容度,可包含有限公司、無限公司、保證有限公司、董事經理負無限責任的有限公司。另外,私人公司中的有限公司亦可被稱為股份有限公司,即根據公司章程大綱,公司成員的法律責任僅限於所持有股份的承諾款額,此種公司即為股份有限公司。顯然,私人公司不同於內地的有限公司,兩地的股份有限公司也不完全相同,因為內地的股份有限公司都是可以向公眾募集資金的。

所謂公眾公司(Public Company),是指可對公眾募集股本的公司。香港《公司條例》沒有對公眾公司做直接規定,而是通過《公司條例》第30條確定:如果公司修改章程,致使不符合私人公司的條件時,就須向公司注冊署長呈交一份符合公司條例附表2的招股章程陳述書而成為公眾公司(該附表2的標題是「私人公司成為公眾公司時須交付處長的代替招股章程陳述書的格式及其須列載的報告」)。從邏輯上說,公眾公司是私人公司的相對面,除私人公司之外的公司,就應該是公眾公司。但香港法律沒有規定如何直接成立公眾公司,而是以私人公司為基點來反映公眾公司,所以,如果一家公司在成立時就希望成為公眾公司而使其章程不具備私人公司的要求,具體該如何操作,香港的法官也感到困惑。與內地公司相比較,公眾公司相似於內地的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公眾公司包括一部分股份有限公司和部分上市公司。

私人公司與公眾公司在法律上的待遇是有差別的。私人公司可以不向外界公開業務狀況,每年向公司注冊官呈交(年檢)報告時,可豁免呈交資產負債表和核數師(負責財會監督的專業人員)報告,而公眾公司則不能享有這些特權,在香港注冊公司中,私人公司數量最多。

香港公司類型中的無限公司,保證有限公司,董事、經理或董事經理負無限責任的有限公司是頗具特點的。無限公司的股東對公司負無限責任,但公司具有法人資格,故債權人不能直接向公司成員主張權利;保證有限公司,是指公司成員承諾以在公司章程大綱中的認繳額(保證額)為限,於公司清盤時承擔責任的公司。這種公司的特點是,公司成立時,成員可不出資,公司所需要的資金可以另行籌措,股東的責任界限是承諾保證額,如果公司清盤時,營運資產已足夠清償債務,則股東不須最終出資。此種無本經營的方式,尤其適合於以推動藝術、教育、科學、福利事業為目的而設立的機構。但是,假如承諾人最後不能履行承諾,其風險必然會轉嫁給債權人。董事、經理或董事經理負無限責任的有限公司,是指由公司章程大綱確定,使公司的董事(Director)、經理(Manager)或董事經理(Managing director)負無限責任的公司。不過,無限責任只在公司清盤時才可能發生,從債權人角度看,此種公司有較強的安全性。這類似於大陸法系中的兩合公司。

香港公司法對公司類型的多元確定,不大注重邏輯關系,更多的是為實際需要提供盡可能廣泛的選擇,適應自由經濟的要求。多元本身就是自由的體現。不過,自由不是任意,所有自由的選擇都須以法律為邊界。香港公司法的意義之一正是在於為自由選擇公司提供法律邊界。

比較而言,內地公司法將公司類型限制在股東責任有限的范圍,大大降低了因多元類型而可能形成的不穩定因素,但是限制了實際存在需要的自由選擇。香港公司法中的保證有限公司、無限公司、管理者負無限責任的有限公司,在內地法律中尚無可對應的法律形式。這幾種公司,既可為社會中的多元需要提供更廣泛的自由選擇空間,也有利於處理管理者利益約束軟化的問題,又有利於對債權人利益的安全保障,而這些都是內地經濟改革中尚待解決的基本問題。

(三)關於公司資本的要求。

資本是公司營運的物質基礎,也是公司設立和存續必須具備的三要素之一。法律對於公司資本的要求,主要反映在公司設立時和公司設立後這兩個階段。在公司設立時,一般都要求遵循資本確定原則,即公司資本總額應確定於公司章程。然而,確定的資本總額是在公司成立前募足還是在公司成立後到位,這就形成了法定資本制和授權資本制的區別。在公司成立後,公司的財產是否必須維持與確定的資本總額相當以及資本可否減少,又有了資本維持及不變規則和資本補充及可變規則的不同。其間的差別,體現出立法者在安全與自由兩種價值理念中的選擇。

內地法律對公司設立時的資本要求,採取二元方式。其一,《公司法》採取的是法定資本制,該法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應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即:以生產經營為主的公司和以商品批發為主的公司不得少於人民幣50萬元,以商業零售為主的公司不得少於人民幣30萬元,科技開發、咨詢、服務性公司不得少於人民幣10萬元。該法定資本為注冊資本,是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實繳的出資額;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1000萬元,是實收的股本總額。上述注冊資本均足額繳納並經法定的驗資機構出具驗資證明,方可申請公司注冊登記。其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外商投資企業法則採取授權資本制,允許投資者的出資在公司成立後一定時間內陸續到位。對於公司成立後的資本要求,也是採取二元辦法。依《公司法》成立的公司,其注冊資本可依法增減,減少後的注冊資本不得低於法定的最低限額,當減少注冊資本時,應通知債權人,債權人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提供擔保,但倘若公司未能清償或提供擔保,公司能否減資,則未予明確,此系立法漏洞。而依《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外資企業法》成立的公司,其注冊資本則不能減少。上述二元規則,反映了立法者希望在安全和自由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香港公司法對公司資本的要求,採取授權資本制。在法律上,無最低資本額的規定,但要求公司的注冊資本額應在公司章程大綱內確定。其確定的意義有二:第一,該注冊資本是公司名義上最高可募集的股本總額,一旦確定,非經修改公司章程大綱內的資本條款,不得更改。第二,公司注冊署以公司注冊資本額為注冊收費的基礎,除基本注冊費外,按千分之六比例收取。公司的資本分為注冊資本(名義資本)、發行資本、實收資本、未收資本、准備資本、資本准備等,其中准備資本較有特點。所謂准備資本,是經公司股東特別會議決定,除非公司清盤才予催收的未收資本。這部分資本對保障債權人的利益頗有意義。雖然公司可以自由運用所籌得資本,但公司條例規定公司不可隨便減損已繳付的資本。對此,《公司條例》及有關判例作了許多限制,如限制公司購買自己發行的股份,禁止附屬公司購買控股公司的股份,禁止公司用股本派發股息和紅利等。若公司需減少資本,除須經股東大會作出特別決議以外,還得向法庭請求頒令同意,而法庭頒令同意的前提是,所有提出反對的債權人已經得到清償或得到擔保。這樣處理的目的「是要保障公眾人士和債權人」 。

從上述內容來看,在公司資本問題上,兩地的法律均考慮了有關自由和安全的因素,不過,在安排上有所區別:內地公司法是通過在公司設立時的法定資本制和實繳資本的規則來保障交易中的安全,避免因資本虛假而造成交易風險,實現對債權人的保護。在此基礎上,公司資本的減少可被允許。這體現出的是「在安全前提下的有限自由」的模式(但公司資本減少時法律規定上的漏洞則例外)。而外商投資企業法的安排卻相反,是先考慮資本的自由(授權資本制),再考慮交易的安全(不得減少注冊資本)。香港公司法採取的是「在自由的基礎上保障安全」的模式。但與內地外商投資企業法的安排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1)允許准備資本存在,(2)可減少公司資本。比較來看,內地公司法對資本的安排側重於初始靜態資本的確定,力圖從公司成立之始就具備確保交易安全的基礎,但這種安排卻不利於提高資金融通效益,且實際上很難避免因抽逃出資或經營虧損而給債權人帶來的風險。對於內地公司法中有關資本的規定,有學者認為應朝授權資本制方向改進。香港公司法對資本的安排較自由靈活,看起來似乎容易產生交易的不安全,但可通過動態的資金融通來減小交易風險,並且,通過對投資後的嚴格監管及允許存在准備資本等措施,從動態結果上來保障交易的安全,這有利於提高資金融通效益。不過,法律似應對注冊資本的到位時間有一定要求,否則,無本經營的風險是難以避免的。

還應當注意的是,兩地法律都考慮到在公司減少資本時,須對債權人加以保護,但保護的程序和方式卻有區別:內地公司法採取通知債權人程序,對公司不予清償債務或不提供擔保的法律後果則不置可否,債權人無反對的資格;香港公司法採取法院許可程序,債權人有反對資格,而法院的許可以公司清償債務或提供擔保為前提。比較而言,香港法的規定更有利於保護債權人,只是大大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在這方面,內地公司法應予以完善。

(四)關於公司章程的規定。

公司作為組織,必須要有章程。公司章程是有關公司結構的組織大綱及公司行為的基本規則。章程對於公司,猶如憲法對於國家,不可缺少。然而,不同傳統的法律對公司章程的規定卻有所差異,「英美法將公司章程分為基本章程與附屬章程兩種,大陸法不作這樣的區分」 。這種差異也反映在內地和香港的公司法中。

內地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章程由股東共同制定,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由發起人擬訂經創立大會通過。公司章程應當載明的事項包括:公司的名稱和住所、經營范圍、設立方式、注冊資本、發起人姓名及認購的股份數、股東名稱和權利義務、股東的出資方式和出資額、轉讓出資條件、公司機構及其產生辦法和職權與議事規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的解散和清算等。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經理具有約束力。

香港《公司條例》將公司章程分為章程大綱和章程細則。章程大綱規定公司的名稱、地址、資本、目的、成員責任等對外昭示公司基本情況的內容。章程細則規定公司的成員大會、大會的議事規則、董事的任免、董事權力及職責、董事的議事程序、秘書、印章、帳目等公司內部管理的內容。《公司條例》的附件分別規定了各種公司章程的大綱和細則的範本,公司章程大綱和細則對公司及其成員均有約束力。

兩相比較,內地和香港的公司章程有以下主要區別:

在章程結構上,內地公司法採取一元結構,將公司的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集於一體;香港公司法採取二元結構,將公司的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分別處理。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
律師申請執業材料 發布:2025-01-11 09:14:28 瀏覽:551
衡量社會道德好壞 發布:2025-01-11 09:14:24 瀏覽:286
涇源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8:58:21 瀏覽:22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