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比較刑法的論文

比較刑法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8-01 16:45:49

刑法學畢業論文選題

法學以世界各國刑法為研究對象,是隨著刑法的產生而出現的,是研究犯罪和刑罰、刑事責任及其罪刑關系的科學。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刑法學畢業論文選題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刑法學畢業論文選題(一)
1. 論信用卡詐騙罪

2. 集資詐騙罪研究

3. 論保險詐騙罪

4. 論合同詐騙罪

5. 騙取出口退稅罪研究

6. 論偷稅罪

7. 走私罪研究

8. 論虛假廣告罪

9. 緩刑適用實證研究

10. 論網路虛擬財產的刑法保護

11. 監督過失責任論

12. 刑法學視域下的克隆人及其立法

13. 應設立“性賄賂罪”

14. 食品安全犯罪的行政刑法責任--以三鹿奶粉事件為例

15. 重刑化的弊端與我國刑罰模式的選擇

16. 罪責的社會化與規范責任論的重構--期待可能性理論命運之反思

17. 網路流行語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其對策思考

18. 我國恐怖主義犯罪的成因與防治

19. 在押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心理救助

20. 社會化與社會控制視角下的青少年犯罪

21. 新生代農民工犯罪原因探析

22. 虛假訴訟罪:概念界定與學理分析

23. 論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
刑法學畢業論文選題(二)
1. 論“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2. 論醫療事故罪

3. 論搶劫罪

4. 貸款詐騙罪研究

5. 《刑法修正案(九)》中“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相關條款的理解適用

6. 論《刑法修正案(九)》關於職業禁止的規定

7. 企業犯罪預防中國家規制向國家與企業共治轉型之提倡

8. 從《刑法修正案(九)》看我國死刑制度的進步

9. 論危害葯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解釋

10. P2P網貸與金融刑法危機及其應對

11. 《刑(九)》有哪些變化

12. 大數據技術在預防官員貪腐犯罪中的應用

13. 民營企業民間融資法律風險探析--以“刑民界分”為切入點

14. 論刑法中的精神病辯護規則--以美國法為範例的借鑒

15.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查處工作的幾點思考

16. 網路金融犯罪及有效的防控策略研究
刑法學畢業論文選題(三)
1. 緩刑制度研究

2. 論假釋制度

3. 論數罪並罰制度

4. 論罰金刑

5. 死刑問題研究

6. 持有型犯罪研究

7. 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交通肇事罪的區別

8. 論洗錢罪

9. 論非法經營罪

10. 姦淫幼女類強奸案中主觀“明知”的審查認定

11. 利用木馬程序刪改數據進而竊取錢款之定性

12. 簽發空頭支票支付債務的行為定性

13. 食品葯品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

14. 開封聯合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活動

15. 本溪開展打擊食品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16. 遏制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司法保障

17. 煙紙店的法律故事

18. 困境與出路:罪刑法定司法化再解讀

19. 工程建設領域賄賂犯罪研究

20. 淺議《刑法修正案(九)》關於虐待罪的規定
猜你喜歡:
1. 刑法專業畢業論文選題目錄

2. 刑法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3. 刑法學相關畢業論文

4. 2017法學論文選題

❷ 法學論文比較法範文

在法學領域中,比較法(Rechtsvergleichung)是不同國家或地區法律秩序的比較研究。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法學論文比較法的 範文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學論文比較法篇1

什麼是比較法

一、 比較法的研究對象

一般意義上說,比較法的研究對象是對不同國家的 法律 進行比較研究。如對中美、中德的法律進行比較研究。從特定意義上說,比較法的研究對象也包括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法律的比較研究,如對美國不同的州之間的法律進行的比較研究、 中國 大陸與兩個特別行政區之間的法律制度進行的比較研究,又如對我國加入WTO後法律與國際接軌、相適應 問題 的研究等。

比較法的研究可以是雙邊的,即在兩個國家或特定的地區之間進行比較研究;也可以是多邊的,即對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的法律進行比較研究。

比較法的名稱容易引起誤解。一般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都有特定的研究對象、調整規則,而比較法談不上特定的調整對象、調整規則。它是法學的一個學科,而不是一門具體的法,但法學界對「比較法」一詞沿用已久,一般不會引起歧異。 目前 這么學科的名稱還有如「比較法學」、「比較法研究」、「法律的比較研究」等。

對一國法律之間的比較,不屬於比較法學的 內容 。如對一國的民法和刑法間的比較研究、一國的民法和行政法之間的比較研究,均不屬於比較法學的范圍。

比較法學課一般分一下幾個層次:一是基礎訓練,如現在講的比較法總論;二是部門法的研究;三是專題訓練、

下面我想舉一個案例來說明比較法這門學科的重要性。

甲是R國人並居住在R國,生前是美國紐約州一公司在R國的代理人。在其生前所立的遺囑中聲明,在5他死後,全部財產由其女兒繼承。其女也是R國公民,已成年,居住在R國。根據R國的法律,這一遺囑是有法律效力的。R國的法律屬於西方國家的民法法系。甲死後,其女在紐約州法院向該公司起訴,要求後者支付其所欠甲的薪金和傭金。被告的律師提出,根據紐約州的法律,遺囑的效力必須警告遺囑檢驗法院的證明,而且,遺產應首先由遺囑執行人管理並作為遺產的代理人,由遺產執行人提起訴訟。而本案中,遺囑未經遺囑檢驗法院的證明,甲的女兒也不是遺囑執行人,因而,甲的女兒無權起訴,請求法院撤銷其起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甲的女兒按紐約州的條件重新提起訴訟,容易導致時間、金錢的浪費,還可能發生過期的問題。這時原告的律師以R國的法律進行抗辯,他提出,本案應適用R國法律。而按R國法律,遺囑的效力無需經遺囑檢驗法院的證明;甲死後,其財產所有權即行轉移給其繼承人而無需遺產執行人。因而,甲的女兒有權根據所有權起訴。最終,甲的女兒勝訴。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紐約州法院來說,遺囑要由遺囑檢驗法院證明,遺產的處分需要遺囑執行人,這是本國法。原告方提出適用R國的法律,這是外國法。本國法與外國法發生沖突怎麼辦?這里又涉及到國際私法或者說沖突法。根據紐約州的沖突法,涉外遺產案件適用法院地法(即紐約州法)或死者住所地法(即R國法);動產繼承案件,應適用死者住所地法。同時,如果我們假定甲的女兒委託其在紐約州的代理人起訴的話,就要涉及到國際公法的問題。我們看到,該案件涉及本國法、外國法、國際私法和國際公法,我們不可能熟悉所有外國的法律,但通過比較法的 學習 ,大致了解兩個法系間的沖突法,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就能游刃有餘。這時比較法學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二、 幾十年來比較法學的 發展

比較法學十九世紀在歐洲大陸興起。二戰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研究的內容也從大陸法系擴展到英美法系,還包括了二戰後大批新獨立國家法律的研究。

九十年代以來比較法研究取得了更為巨大的發展,我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美國法律思想在西方取得了主導地位。十九世紀上半期是法國佔主導地位,十九世紀下半期是德國佔主導地位,二戰後,美國獲得了主導地位。這主要表現為以下的美國法律思想、制度的盛行:(1)美國意義上的司法審查制度,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審查聯邦法律和各州憲法、法律是否違背聯邦憲法。現在,法國有憲法委員會,德國和俄羅斯聯邦有憲法法院,而日本直接仿效美國由普通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2)聯邦管理商務的法律。(3)有關隱私權、反性騷擾的法律。(4)對抗制的庭審模式。(5)法律 教育 中的判例教學法。

2、歐盟法律的興起、歐盟法律的特點是:(1)它不是獨立的法律,其效力比成員國法律要高;(2)它不僅適用於成員國國家,還直接適用於成員國的公民。所以,有人稱歐盟的法律不是聯邦法,也不是國際法,而是超國家的法律。北大設有歐洲法研究中心。

3、兩個法系融合的加強。現在,大陸法系也更多地使用判例。這與歐盟的發展有關。歐盟原來是以法國、德國為中心的,七十年代後英國的加入,加強了兩個法系的融合。

4、前蘇聯法律的解體,俄羅斯聯邦的興起。

5、東德的法律由聯邦德國的法律所替代。前蘇聯和東德解體的形式是不一樣的。蘇聯解體以前的法律與俄羅斯聯邦現在的憲法不抵觸的,由俄羅斯聯邦繼承沿用。東德的法律則是完全由西德法律所代替。

6、伊斯蘭法的改革。這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逐步向傳統西 方法 律靠攏的方向,一個是更為宗教化的方向。

7、當代中國法律的巨大變化。

8、一國兩制的實現。我認為這是具有世界意義的事件。

三、比較法 研究 的 方法 論

這是根據西方比較法譯著加上我個人看法的一些 總結 。

(一)、宏觀的比較和微觀的比較

這里有不同的理解。法國比較法學家達維認為,宏觀比較是研究具有很大差別的 法律 制度;微觀比較是同一個法系的法律比較研究。萊茵斯坦認為,宏觀比較是對整個法律制度的比較;微觀比較是具體法律制度和規則的比較。瑞典的波格旦認為,宏觀比較是形式的比較,如法律結構和淵源的比較;而微觀比較是實體的比較,集中在法律規則、 內容 的比較。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理解。對不同的 社會 制度,即不同法系或同一法系不同國家的比較,是宏觀比較;具體法律規則的比較是微觀比較。

我們看法學 教育 中經常提到的案例,西瓜皮案件。老太太在商場購物時滑倒,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不同處理辦法。在法國,人們徑直查法國民法典1382至1384條;在德國,人們認為還沒有成立契約,屬於締約過失 問題 ;而在英國,人們則認為這屬於佔有問題,或者說實際控制的問題。

(二)、功能比較和概念比較

功能比較強調各種不同的法律解決同樣的對象即具有同樣的功能,就是可以比較的。功能比較時比較法的基礎和出發點。概念比較強調法律概念、法律的形式、結構、淵源的比較。我個人認為功能比較時重大的突破,是比較高層次的研究,但並不排斥概念、規則、形式的比較。

(三)、 文化 比較

這是美國法學家埃爾曼等提出來的。文化比較強調法律本身是一種文化,應比較不同民族的文化。我個人認為,文化和法律文化究竟指什麼,模糊不清。文化對法律有積極 影響 也有消極影響, 傳統文化 與法律緊密聯系,但法律的決定因素畢竟不是文化。

(四)、靜態比較和動態比較

靜態比較是指法律法規條文的比較;動態比較除法律條文外,還包括法律的產生、 發展 、作用、形式以及制定和實行的比較。我個人認為這兩種比較應該結合起來。

(五)、法律比較的步驟

1、找出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法律共同遇到的問題(共同的起點);2、比較各國的解決辦法;3、研究各國所採取的辦法的理由;4、研究這些異同及其產生原因的可能趨勢;5、進行評價;6、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四、比較法的作用

一是在立法方面。比較法從歐洲興起,特別是從比較立法興起,在立法方面作用巨大。我曾 作文 《當代 中國 借鑒外國法律的實例》對此進行論述。

二是在法律執行和司法行政方面。例如,《民法通則》中有一條關於涉外合同發生糾紛適用什麼法律的條文。一般當事人可以自行選擇適用的法律,當事人沒選擇的由與案件發生地具有最密切聯系地法院管轄。這里就產生了「最密切聯系」的解釋問題。通過比較法研究我們會找到比較適當的答案。

三是當代世界呈現出 經濟 全球化和 政治 多元化的趨勢,法學界如何適應這一趨勢的問題。個別西方法學家(主要是美國的法學家)提出「法律全球化」的 口號 。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經濟全球化是客觀事實,是必然,在經濟貿易方面的法律我們應該積極與國際接軌。但法律不同於經濟,法律是不會全球化的。其實,一些美國法學家也承認,他們提出的「全球化」是傾向於「美國化」的。

四是在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方面。這就不用多說了。

五、不同法系和不同社會制度的法律

不同法系是指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不同社會制度是指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它們的概念是有區分的,是不可混同的。蘇聯解體前,有的法學家稱有三個法系,即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和社會主義法系,這就混淆了概念了。有一種理解是認為有一「遠東法系」,還有人認為有一「中華法系」。蘇聯法學家也曾提出對內比較和對外比較的概念。對內比較是指同一法系的國家間法律的比較,對外比較比較是指社會主義法律與資本主義法律的比較。蘇聯解體後,比較法學界對此並沒有定論。我個人是按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劃分的,「社會主義法系」我作為 歷史 資料來講解,其他的我作為專題講。

法學論文比較法篇2

法學理論中法的作用

[摘要]法是人類 社會自我 管理的最偉大創造。在漫長的人類文明 發展過程中,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 語言、概念、邏輯和體系。立法是一項嚴肅的 政治活動,也是一門政治 藝術。尊重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應該是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結合建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 實踐,探索法律科學,掌握法的原理,將有助於提高立法質量,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作出貢獻。

[關鍵詞] 法學理論 法律 政策 管理

現在世界上關於法的定義五花八門,有幾十種之多。對法律是什麼的回答既體現不同的價值觀,也體現不同的認識論。馬克思主義法學把法定義為: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體現國家意志的、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由國家以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法律的生命在於實行。尊重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應該是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我國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其他各種各樣的法學理論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作為上層 建築的法律是一定發展水平的 經濟基礎的產物,法的發展必須同整個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相適應,法律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經濟條件所提供的范疇和結構。二是堅持統治階級意志與人民意志相統一的觀點。法律是一個社會中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集中表現。超然的、抽象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律是統治階級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立法者由人民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最大限度地表達人民的意志是我國立法的宗旨。三是堅持發展的觀點。法一定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基於新的社會現實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法律規范是法律生命力的源泉。

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方式,法具有多種社會作用。我國古代思想家管仲把法的作用概括為「興功懼暴、定分止爭」。現代社會的法的作用顯然不止於此。在政治領域,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法確立掌握政權的階級的統治地位,為國家政權的存在、結構和活動提供法律依據。

「要立國,先立法」,國家的產生和存在必須具備合法性。在國際法上,合法性表現為獲得國際法上的主體資格,在國內法上,合法性表現為合憲性。在這里談一談憲政的問題。近年來,我們聽到很多關於憲政的討論。憲政的含義,有不同解釋,有人認為憲政就是「限政」,就是「分權制約」,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理論認為,憲政的核心是一部好憲法切實得到遵守。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必須成為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的行為准則。對執政黨來說,憲政就是依憲執政。

法也是凝聚國民精神的政治符號。很多國家的學校要求學生向憲法致敬,公民進入法庭要對法律宣誓,掌握國家政權的政黨和領袖表示對國家憲法和法律的忠誠最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

第二,法確認和維護國家政權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既包括物質財富的生產,也包括經濟制度。任何社會的立法者都把維護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作為重要任務。法對經濟基礎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保障作用。通過設定權利和責任,鼓勵、支持符合法定經濟制度的行為,懲治違反和破壞法定經濟制度的行為;

(2)規范作用。通過制定 公司法 、 合同法、稅法、企業法等規范經濟活動,將其納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3)指導作用。通第三,確認和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和與同盟者之間的關系。統治階級內部不同群體、不同階層和不同成員的意志和利益是有差異的。把這些差異統一到統治階級整體利益之下,規定他們的權利和責任,確定共同的行為准則,使個別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別主張服從統一意志,以維護統治階級整體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利益。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的關系也需要以法律形式加以確定。

第四,通過立、改、廢為社會變革提供法制保障。

改革通常被稱為「變法」,其含義是對現有法律中阻礙改革和社會進步的規定及時修改或者廢除,並且把改革的成功 經驗 及時地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在社會變革的條件下,法的制定、修改、補充經常是先通過政策指導的方式進行探索試驗,取得經驗,在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大體定型化之後再制定法律。在政黨政治中,把執政黨的政策通過立法程序轉化為法律是實現執政目標的重要手段。實踐表明,現代國家立法的絕大部分以執政黨的主張為背景或者是由執政黨自己動議的。

在我國,黨的治國主張是集中了黨和人民的智慧而形成的,通過立法程序,進一步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將其轉化為法律,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我國憲法的四次修正分別是在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之後,為適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把黨的代表大會的政治決策憲法化的。

在這里談一下法和政策的區別。

(1)政策,顧名思義,是政治決策。政策可以是臨時的,也可以是針對具體問題和特定人群的。法則是普遍的規則。只有那些成熟的、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意義的政策才需要上升為法律。

(2)政策可以很具體,也可以比較原則,執行中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導向性強,規范性弱,而法則具有明確的規范性。

(3)現實生活中政策和法律經常配套使用,但二者的實施方式不同。在實施遇到障礙的情況下,法具有相應的制裁手段,而政策的執行則主要靠行政 措施 和紀律手段。

(4)政策可以是探索性的,可以在一定時間、針對特定問題有效,法則調整穩定的、明確的社會關系。從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看,某些重大的改革總是先通過政策來實施,有了必要的實踐經驗後再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為制度。

法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社會事務的管理。

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必須承擔社會管理功能,主要表現為管理社會生產、維護人類基本生活條件,如 環境保護、管理自然資源、維護生產和交換秩序等規范。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國家時指出,它既「執行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殊職能」,法的社會作用的范圍取決於政權的性質。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國法的社會作用是非常廣泛的。

法是人類社會自我管理的最偉大創造。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概念、邏輯和體系。立法是一項嚴肅的政治活動,也是一門政治藝術。結合建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實踐,探索法律科學,掌握法的原理,將有助於提高立法質量,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1. 法學畢業論文

2. 比較法學論文

3. 法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4. 淺談法律畢業論文範文

5. 大學法學專業畢業論文大綱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法

❸ 刑法專業方面畢業論文3000字2017

刑法是規定犯罪與刑罰以及刑事責任的一系列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代表國家力量的公權力對私人的一種制裁。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刑法 畢業 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刑法方面畢業論文3000字篇1

試析敲詐勒索罪認定中若干問題

論文摘要敲詐勒索犯罪的本質特點在於行為人出於非法佔有目的,使用脅迫手段對他人施以精神強制,從而獲取對方交付的財物。但司法實踐中行為人無緣無故對他人進行敲詐勒索的情況較為少見,總是基於一定的理由或藉口,即敲詐勒索行為中又伴隨著一定的行使權利行為,如何准確把握刑法對敲詐勒索罪的規定,明確敲詐勒索罪的保護法益,分辨敲詐勒索主觀目的與客觀行為之間的組合變化,以及區分正當行使權利行為與借行使權利之名行恐嚇勒財之實之間的關系,在司法實踐中顯的尤為重要。

論文關鍵詞敲詐勒索行使權力正當性可訴性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他人實行要挾、威脅,索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我省目前的數額較大標准為1500元以上)。敲詐勒索罪的基本構成是: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他人實行要挾、威脅——對方產生恐嚇心理——對方基於恐嚇心理做出處分財物的決定——行為人取得財物。從刑法條文和罪狀本身理解,此罪在認定上似乎沒什麼疑義,但在司法實踐中過程中,卻經常在很多問題上產生爭議,同一性質的案件在不同的司法機關往往會作出截然相反的認定,筆者在下文中將結合一些真實的案例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存在權益糾紛時對行為人非法佔有目的如何認定

案例1:王氏兄弟和李氏父子在同一建築工地幹活,幹活過程中因瑣事王氏兄弟中的哥哥與李氏父子發生打架,王氏哥哥在打鬥中因一不敵二受了點輕微皮肉傷,在被人勸開後,王氏哥哥認為自己被打吃了虧丟了面子,遂和其弟弟邀來其外甥等幫手,之後王氏兄弟共計五人在工地下班前將李氏父子攔截住,並採用部分言語威脅的手段索要人民幣5000元現金作為被打賠償,最後索得現金人民幣3000元,讓李氏父子打下欠條2000元,當時也有部分工友和包工老闆在場。WWW.11665.COM當晚李氏父子回家後向親朋好友一訴說,都認為對方是在訛詐這個錢出的冤,遂在第二天報警,警方調查核實後以涉嫌敲詐勒索罪將王氏兄弟刑拘。

敲詐勒索案件中,當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不存在任何權益糾紛時,一般不存在認定與適用上的困難,但在實際辦案中實施敲詐勒索的一方通常都是基於一定的理由實施敲詐行為,即往往與被害人存在一定的債權債務或侵權賠償糾紛,如案例1中王氏兄弟就是因和被敲詐勒索一方存在的一定人身侵害賠償關系,之後採用了部分脅迫手段取得財物,而取得的財物通常肯定大於自己的實際損失,但這種索要金額超出實際損失的行為是否就一定能認定為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故意存在爭議,案例中王氏兄弟中卻有人被打傷屬實,盡管屬一點皮肉傷從治療費用上說索要5000元賠償顯的有點多,但也不是絕對沒有道理,因為一個人被打既有肉體上的損傷也有人格上的羞辱,從精神損害賠償的角度索要5000元也有獲得法律支持的可能性,退一步說即使達不到法律支持,但其仍有提出主張的權利,比如王氏兄弟向法院起訴要求李氏父子作出其5千元甚至是5萬元的賠償顯然也是被允許的,既然從訴訟程序都能被接受,為什麼在私力救濟程序中就不能主張,顯然在此案中不能簡單以王氏兄弟的提出的索賠額過大就因此認定其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筆者認為,在存在權益糾紛的敲詐勒索案件中判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目的,可根據以下兩點作參考:(1)主張的權利是否具有可訴性;(2)主張的權利具有民間道義上的正當性;所謂權利的可訴性即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可能會受到法律的支持,民間道義上的正當性,是指盡管這種權利主張不會得到法律支持,但在民間普遍存在,具備一定的正當性,比如說賭債、高利貸欠款等。如果主張的權利屬真實存在且具備上述兩點特性之一,就不能簡單的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目的。其實在兩高的司法解釋中已經有這樣的先例,比如對高利放貸者以綁架、非法拘禁的方式討要高利債,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二、敲詐勒索中手段上的正當性是否影響定罪

案例2:一天小鎮上的胡某發現自己的一輛電瓶摩托車被盜,當即邀了兩個好友一起去找車,竟然真的在一條馬路邊發現了自己的被盜車輛,其後該三人躲在車子附近,當小偷周某來拿車時被這三人抓住,小偷央求不要報警,胡某三人便以此為要挾條件向小偷索要5000元人民幣,之後小偷周某籌錢無果後自己托家人選擇了報警,胡某三人也因此被警方以涉嫌敲詐勒索罪刑拘。

在敲詐勒索罪中,進行敲詐勒索的手法通常是暴力威脅(也包含輕微暴力)和要挾兩種方式,前一種以暴力威脅的方式實現,就手段本身來說顯然就是不合法、不正當的,但要挾的手段有很多種,有揭露隱私、丑聞、舉報違法犯罪事實、公布不雅照片視頻、向媒體曝光真相等,這其中包括合法手段和非法手段,如案例2中胡某等人採取的要挾手段是報警,從手段本身來說是合法正當的,但手段本身的正當性並不影響對胡某等人構成敲詐勒索犯罪的性質認定。因為敲詐勒索罪從本質上一種財產性犯罪,罪惡本質主要體現於非法攫取他人的財產權,一切手段都是為目的服務,當目的不正當時討論手段本身是否正當已沒有多大意義,這時只需討論手段本身是否對被勒索對象產生了心理上的強制力。當然也不能說手段的正當合法與否對構罪認定完全無影響,筆者認為,當案件中的行為人在非法佔有故意上存在疑問,或者說行為人的勒要財物行為在目的上介於正當和不正當之間,這時手段正當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定罪,筆者在後面還會論述到。

三、消費者維權過程中伴有敲詐勒索行為如何認定

案例3:2006年2月,首都經貿大學黃靜購買了一台華碩 筆記本 電腦。買回後電腦運行出現問題,黃靜將筆記本送回公司檢修後仍不能正常使用,隨後黃靜請朋友幫忙檢修電腦時得知其買回的電腦是檢測版的 cpu ,按法律規定不受保證也不得銷售。得知此事黃靜非常氣憤並找到周某作為其代理人與華碩公司進行談判,周某提出要求華碩公司向黃靜作出500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要求,如不接受其將就此事向法院起訴該公司並將此事向媒體披露。此要求遭到華碩公司拒絕,當二人第二次來到華碩公司時,北京市某公安分局將二人刑事拘留。2007年11月9日,海淀區檢察院向黃某作出不起訴決定書。2008年6月5日,黃靜向海淀區檢察院提出刑事賠償申請。2008年9月22日,檢察院做出刑事賠償決定書,決定賠償黃靜29197.14元。在該決定書中指出“黃靜採取向媒體曝光,將華碩公司使用測試版cpu的問題公之於眾的方式與華碩公司談判賠償的方式,雖然帶有要挾的意味,但與敲詐勒索罪中的‘脅迫’有本質的區別。黃靜在自己的權益遭到侵犯後以曝光的方式賠償,並不是一種侵害行為,而是維權行為,索要500萬美元屬於維權過度但不是敲詐勒索。”

案例3是一個在網路上廣受評議的真實案件,筆者認為此案也是在敲詐勒索罪認定中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桿性案件。從網上大眾網友評議及專家學者們的論述看,幾乎都認為一邊倒的支持黃靜,認為黃靜等人的行為不構成敲詐勒索犯罪,但對於其不構罪的法律理由卻大都語焉不詳或很難讓人信服,多數學者的觀點認為和檢察院刑事賠償決定書中的論述理由相近,即認為黃靜等人之所以不構罪是因為黃靜等人的行為是一種消費者維權行為,採用的要挾手段只是向媒體曝光,屬於正當手段。雖然筆者也贊同黃靜等人無罪,但確認為上述理由沒有點出問題實質。筆者認為消費者維權並不是使犯罪行為得以豁免的法定理由,可以說任何行業任何人的維權行為超出必要的界限照樣可以構成犯罪,消費者維權也不例外。從黃靜等人索要金額看顯然也大大超出其實際損失,主觀故意上存在非法佔有故意的可能,從要挾手段上說盡管正當,但如本文前文所述,要挾手段合法正當與否在一定程度上並不影響構罪認定,如案例2中胡某等人的行為,所以僅是從敲詐勒索罪的罪狀條文本身看,黃靜等人的行為從形式上完全符合。

筆者認為黃靜等人的行為之所以難以構罪,是出於以下理由:

1.這類維權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行使權利行為。這種敲詐勒索行為是基於行使一定的正當權利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犯罪,在中外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存在爭議,在刑法理論上有三種學說:無罪說、脅迫罪說和有罪說。無罪說認為,具有正當權利的人,即使將脅迫作為實現權利的手段,也不宜認定為犯罪,因為行為人不具有非法佔有目的;脅迫罪說認為,刑法設立財產犯罪是為了保護私法上的權利關系,既然行為人具有接受對方交付的財物的權利,而且只要是基於交付者的意思而交付的財物,對方就不存在財產上的損害,因而不成立財產犯罪。但是,其行使權利的手段超出了法律允許的范圍,在國外刑法可構成脅迫罪;有罪說認為,既然行為人使用脅迫手段,使他人基於恐懼心理而交付財物,那麼,就侵害了其對財物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這一本權的事實上的機能,產生了財產上的損害,具有構成敲詐勒索罪的可能性。

筆者認為對行使權利行為持有限度的無罪說,即行使權利行為不構罪應符合限度兩個條件:(1)所行使的權利具有一定可訴性或正當性,即權利內容可能獲得法律的支持或可為民間大眾所接受。這點在前文已闡述過,其實本質上說案例1和案例3在案件性質上是相似的,行為人都是一種行使權利行為,且該權利基礎具有可訴性和正當性,所以客觀上成為認定其非法佔有故意的阻卻事由,而案例2中卻恰恰缺少這一阻卻事由;(2)行使權利的手段具有相當性,能為社會大眾所容忍,私力救濟行為沒超過必要限度。即行使權利的手段如果超出必要限度,一方面手段本身可能構成犯罪,另一方面使行使權利行為整體上喪失正當性。比如假設案例1中王氏兄弟等人以暴力、非法拘禁方式索要醫葯費賠償,則行為本身可能構成故意傷害罪、非法拘禁罪,假設案例3中黃靜等人僅是以手中持有華碩高層領導的個人艷照、隱私作為談判籌碼索要賠償,則可能使案件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轉化,因為這些行使權利的手段已經超出了社會大眾的容忍度,影響了對其權利本身正當性的評判。

2.這類維權行為本質上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任何犯罪都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認定一行為構成犯罪的基礎。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商品化的社會,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提供各種商品和服務的企業也是也越來越大越專業,普通消費者和大企業在交易過程中更加的處於信息不對稱、地位不平等的弱勢地位。盡管案例3中黃靜等人提出了天價賠償,主觀上具有一定惡的成份,但這類維權行為是處於弱勢地位下的非對稱性抗爭,即使行為本身有所出格也能達到社會大眾所包容,因為從本質上說這類行為是促進了生產服務者提高產品服務質量、誠信合法經營,懲罰了欺詐者,使更多的消費者免遭同類遭遇,是在促進和維護社會公益,從行為本身看不出一絲的社會危害性。

刑法方面畢業論文3000字篇2

淺談罰金刑數額立法模式的優化途徑

摘要:當前,我過的罰金刑適用范圍逐步擴大,罰金刑數額立法逐步改進,但對於罰金刑數額的規定並非盡善盡美。對此,應結合我國的實際需要和現實可能性進行完善,即逐步減少無限額罰金制的適用;增強限額罰金制與自由刑的協調性

關鍵詞:罰金刑自由刑數額立法模式

一、逐步減少無限額罰金制

無限額罰金制,不符合刑法的相對確定性原則,弊大於利。我國刑法規定了大量的無限額罰金制,弊病重重。實踐中,我國最高院和一些地 方法 院早已有了取代無限額罰金制的嘗試。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將盜竊罪的無限額罰金制改為了倍比罰金制和限額罰金制。此立法改進在司法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經濟犯罪案件適用財產刑幾個問題的討論紀要》中規定:個人罰金的最高數額,有犯罪數額或違法所得的,為犯罪數額或違法所得的五倍;沒有犯罪數額或違法所得的,為一萬元或犯罪分子所在地的年人均收入的三倍。但毒品犯罪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經濟犯罪除外。可見,江蘇省高院在罰金數額的確定上也採用了限額罰金制和倍比罰金製取代無限額罰金制。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在刑法總則中對自然人犯罪的罰金刑數額規定一個總的最高和最低限額,並規定例外情形,如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貪利性犯罪不在此限。最高限額和最低限額為多少則要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定。在分則中,對具體的犯罪,可以對同一類的犯罪規定相同的立法模式,如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為親友非法牟利罪和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等同屬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的可以適用限額罰金制;侵犯著作權罪均可規定限額罰金制度;擾亂市場秩序罪可規定倍比罰金制。對侵犯財產罪則可沿用關於盜竊罪的司法解釋規定,對其處以一千元以上涉罪數額(搶劫數額、敲詐勒索數額、詐騙數額、搶奪數額等)的二倍以下罰金,沒有涉罪數額或無法計算的,則處以一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都可規定限額罰金制度。

對於《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無限額罰金制規定,應當盡快出台相關的司法解釋,細化操作標准,以確保新規的順利實施。對敲詐勒索罪和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可以按照上文的方式規定罰金刑;對屬於危害稅收征管罪的持有偽造發票罪可以規定限額罰金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對生產、銷售假葯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筆者認為仍可以按原來的規定處銷售金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但對於危害特別的嚴重的可以不受此限。尋釁滋事罪、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危險駕駛罪和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罪均可規定限額罰金制,具體應適用什麼幅度的罰金,將在下文論述。

二、完善限額罰金制

我國的限額罰金制主要存在數額高、幅度大、不協調等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確定合理的罰金數額上下限。對於限額罰金刑數額的上限,目前我國刑法的規定是五十萬,綜合考慮我國當前居民的收入水平、將來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控制犯罪的需要,維持這一上限尚可。至於罰金數額的下限,則應與行政罰款相銜接。罰金刑與行政罰款的性質截然不同,但二者並非毫無關系。某一行為因其程度的輕重分別構成犯罪和違法,所處的罰金(特別是單處罰金的情形)必然高於罰款數,至少應當與罰款數保持一致。我們可以根據行政罰款的上限來確定限額罰金的下限,對同樣或類似的犯罪行為應適用高於一般違法行為的罰金數額,對我國刑法中個別犯罪的罰金數額與罰款倒掛的條文予以修改。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第61條規定:協助組織或者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1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罰款。第67條規定: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千元以下罰款。那麼,與此相對應的刑法中的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罪、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的罰金數額則應當規定在五千元以上。目前我國的行政罰款上限一般為一千元,因此對於沒有相應的行政罰款可供參考或相應的行政罰款較低的犯罪,其罰金數額下限可規定為一千元,這與司法解釋的規定也是一致的。如此規定罰金刑的下限,既能體現罰金的刑事懲罰性,又可避免罰金的起刑點過高,也增強了刑法的協調性。

其次,要在罰金刑數額和自由刑刑期之間確立一定的比值關系。我國限額罰金刑的數額幅度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與自由刑刑期的關系不明顯。如果犯罪人在判決前被羈押,結果被判處罰金,現行羈押的日期該如何折抵罰金?在規定了自由刑並科或選科罰金刑的情況下,並科罰金刑數額與選科罰金刑數額怎樣以示區別?這些問題表明自由刑與罰金刑並非是相互割裂的兩種刑罰。而且根據罪刑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人的罪行輕重和刑事責任的大小相適應,自由刑與罰金刑均為承擔刑事責任的方式,在量刑情節一致的情況下,它們之間就必然存在對等關系,這為它們的相互換算提供了理論支撐。從國外的立法來看,在自由刑刑期與罰金刑數額之間進行換算、折抵也是可行的。如法國新刑法典中,對於一般的犯罪,平均每一年監禁所並科的罰金數額為1.5萬歐元,每增加一年的監禁刑,與之並科的罰金數額也隨之增加1.5萬歐元,形成一定的比例。因此,我們應當拋開“以錢贖刑”的顧慮,在罰金刑與自由刑之間設置合理的比例。

應當設置怎樣的比例才合理呢?對此,有學者認為可以從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中獲得啟示:《國家賠償法》第26條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家在特定情形下對監禁刑的金錢價值評斷,那麼一年監禁刑就和收入扣除基本生活費的差相當。有學者則借鑒俄羅斯刑法的規定,認為1年有期徒刑的犯罪,應規定並處或單處6個月工資收入或其他收入的罰金或最低月勞動報酬10倍的罰金。上述兩種方法均有可取之處,至於我國刑法該如何確定自由刑與罰金刑的比例,則需要進行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的摸索檢驗。

總之,對自由刑與罰金刑的搭配設置,既要能實現對犯罪的報應,又不違背罪刑相適應原則,在自由刑與罰金刑並科時,應當以二者的強度共同體現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因此,我國刑法應在分則條文中使自由刑與罰金刑有一定的比例關系,隨著自由刑刑期的變化,相應的罰金刑數額也應當按比例變化,從而改變我國罰金數額幅度設置無規律可循的問題。對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以及貪污賄賂罪等,我們在規定限額罰金制時,可以體現這種有序性,如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可對應一萬以上五萬以下罰金,二年以上七年以下、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對應一萬以上十萬以下,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可對應二萬以上二十萬以下等。當然,對於走私、販毒等經濟犯罪,應當作例外規定。因此,對《刑法修正案(八)》中的危險駕駛罪的罰金可限定為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尋釁滋事罪的罰金可限定為一萬以上十萬以下,參加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罪,積極參加的,罰金可限定為一萬以上十萬以下,其他參加的,可為一萬以上五萬以下。

針對我國限額罰金數額幅度過大、限額罰金制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完善裁量方法以及適時頒布刑法修正案予以克服。當經濟發展繁榮,貨幣大幅貶值以致罰金刑懲罰功能失效時,可以適當提高罰金數額,使罰金數額能與經濟發展狀況相匹配,以確保罰金刑功效的發揮。

三、改進倍比罰金制

倍比罰金制主要的問題是難以明確所選擇的參照基準和比例與社會危害程度的關系,因此,有學者主張改革現行的倍比罰金制,適用“新型倍比罰金制”。所謂“新型倍比罰金制”即以犯罪人的年總收入作為基數,再在刑法分則條文中對某種情節的犯罪明確規定按此基數的倍數或百分數來確定罰金數額。④筆者認為,倍比罰金制雖然有不盡合理之處,但是在我國現階段它仍有存在的意義,不宜立即廢除。“新型倍比罰金制”設置了統一的參照基準,並與犯罪人的經濟狀況掛鉤,避免了參照基準選擇難的問題。在參照基數的確定上,必要時應當全面考慮犯罪涉及的多種數額,如違法所得額、造成損失額、銷售金額等,擇其中對量刑影響最大的數額作為參照基數。

倍比罰金制的倍數或比例的設置則應當滿足刑罰梯度的要求,一方面應當避免對同一犯罪的輕行為和重行為設置同樣的倍數或比例,另一方面應當避免設置的罰金比例低於行政罰款。正如有學者認為的,基於報應應符合等價性要求的理由,罰金刑應該滿足刑罰的梯度要求,從而實現罪刑相適應,否則其為不正當。罰金比例的設置應當與犯罪情節所反映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對不同嚴重程度的犯罪行為所設定的罰金比率應當具有一定的差異。過失犯罪的罰金比例應當低於故意犯罪,情節一般的犯罪的罰金應當低於情節嚴重的犯罪。

總之,借鑒國外立法,在我國確立以限額罰金制為主,倍比罰金制和無限額罰金制為補充的罰金刑數額立法模式格局,基本符合當前我國的現實需要。在今後的立法修改過程中,我們還應當注意吸取美國量刑指南式罰金的精細、俄羅斯收入罰金制的周密、歐洲日額罰金制的平等,逐步改進和創新我國的罰金刑數額立法,使我國多樣化的罰金刑數額立法體系更趨完善。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刑法方面畢業論文3000字”

❹ 請高手推薦幾個刑訴法方面的比較新的論文題目。

·試論刑事訴訟法賦予被害人的訴訟權利
·論刑事訴訟審判監督程序
·刑事訴訟法原則內憲法化的容比較研究
·刑事訴訟法律監督面臨問題及對策
·刑事訴訟證明責任的分配與法官的證據調查權
·刑事第二審程序的審判范圍
·完善檢察權的組織保障
·附帶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與被害人的關系研究
·日本的被害人保護制度及其啟示
·抑制公訴權的東方經驗
·英國的刑事上訴制度研究
·關於犯罪模式分析在我國應用的幾點思考
·我國刑事審判中的交叉詢問規則之建構
·論無罪辯護
·談刑事附帶民事案件中的執行難
·偵查階段之利益沖突
·認罪案件辦理的四個機制
·我國刑事審判中交叉詢問規則之建構
·審查逮捕階段實行刑事和解制度芻議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實證研究
·刑事證人義務與例外的價值權衡
·完善我國刑事見證制度立法之思考
·法律應該為「見義勇為」保駕護航
·議刑事審判中的無罪推定原則
·秘密偵查蘊藏的爭議與風險分析
·量刑建議制度全面推行的障礙及破解
·審理死刑二審案件檢察院應派員出庭

❺ 關於刑法的論文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刑法的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刑法的論文篇1
淺析刑法中正當化行為初

刑法中正當化行為,一直都是一個歧義眾多的法律術語,一如“一張普羅透斯似的面孔,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並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

邏輯學認為,要想深化研究某一理論,明確基本概念必不可少。所以,面對這個有著眾多歧義,且至今還未形成統一的刑法概念——“正當化行為”,首先要做的,便是釐清其內涵外延,明確其類型劃分,而這無疑對“深化刑法理論研究,完善正當化行為的刑事立法,推動正當化行為的刑事司法實踐”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1 正當化行為的理論界定

一般認為,大陸法系刑法理論體系中,對於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正當化的行為,統稱為違法阻卻(性)事由,但日本有學者稱其為“正當化事由”,或注括弧“阻卻違法事由”;德國有“阻卻違法性”和“合法化事由”等詞語;義大利多用“正當化原因”一詞;俄羅斯以“排除行為有罪性質的情節”來予以表述。而“合法抗辯事由”則是其在英美雙階層刑法理論體系中的指稱。我國大陸對於正當化行為的稱謂就更多了,學者們對此莫衷一是。

在諸多稱謂中,最具典型的便是以下五種:違法阻卻事由、合法抗辯事由、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構成的非犯罪化、正當化事由。

2 兩種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中的正當化行為

要在眾多稱謂中釐清正當化行為的確切內涵,我認為,首先至少必須要研究大陸法系犯罪構成理論體系與我國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並進行概念對比。

2.1 兩種犯罪構成理論體系的宏觀說明

大陸法系犯罪構成理論體系是“構成要件該當性(核心)、(事實的評價)—違法性(法律的評價)—有責性(責任的評價)”這樣的三階層評價系統。它將一個整體的行為,以不同的意義劃分為不同的犯罪成立要件。而我國大陸地區的犯罪構成系統則是犯罪構成四要件,即“犯罪主體要件、犯罪主觀要件、犯罪客觀要件、犯罪客體要件”。四要件以“社會危害性為內容出發點,以要件齊合填充為構造形式”,意圖從整體上綜合宏觀的評定犯罪行為。

2.2 兩種犯罪構成理論在實質內容上的對應

大陸法系國家犯罪構成理論中“構成要件”的要素的種類:

行為主體(只含“自然人與法人”及“特定身份”之內容,無責任能力評價)

行為客體(結果犯/行為犯,“法益”—社會秩序的想像價值)

行為(核心.符合構成要件的犯罪事實,包括行為時間、地點、實施方法或手段)

行為狀況(行為時的特別情狀)

行為結果

構成要件的故意與過失

對應性:

2.2.1 “該當性”

大陸法系國家犯罪構成理論——我國大陸地區犯罪構成理論

行為主體特定身份要素——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

行為客體——犯罪對象

行為、行為狀況、犯罪結果——犯罪客觀要件

故意和過失——屬於主觀要件罪過的內容

2.2.2 “違法性”

大陸法系國家犯罪構成理論——我國大陸地區犯罪構成理論

形式的違法性判斷中阻卻違法事由(消極違法性因素,但在犯罪構成理論本身內進行考察)——排除犯罪性行為(不在犯罪構成理論本身內,但在對行為作是否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審查時,又必須考慮是否具有這種阻卻犯罪性的行為情形)

實質的違法性判斷——犯罪客體要件

區別:

大陸法系國家:違法性判斷存在著超法規性,即合法化事由的合法存在;實質違法性只是‘yes’ or ‘no’的問題,並無程度上的差別。

我國:罪刑法定要求,排除犯罪性的行為、客觀要件都由刑法規定;犯罪客體要件與犯罪概念中的社會危害性緊密相連,它體現了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

2.2.3 “有責性”

大陸法系國家犯罪構成理論的“責任”要素包括:

責任能力:行為人的負罪能力(刑事責任年齡以及精神狀態)

責任故意:僅為對違法性的認識,不包括對犯罪構成事實的認識

責任過失:判斷是否具有阻卻主觀注意義務的違反性

期待可能性:期待行為人在彼時彼景下作出其他適法情形

對比:

責任能力要素——犯罪主體要件下的責任能力

責任的故意和過失——歸於犯罪主觀要件的罪過因素中

期待可能性,暫時並無與之相對應的完整部分

3 結語

形式上的侵害性、實質上的正當化、法律後果上的阻卻事由,以及不受法律否定評價的性質,正是正當防衛的經典表述。當今世界各國無論法系都對正當防衛進行不懈的研究,正說明了刑法謙益性是現代刑法的大勢所趨,刑法體現人權保障是當今刑法的人心所向。所以,為法秩序所容忍、為保護法益所必需、法益衡量的重要標准——即是正當化行為合理存在的依據。正當化行為,既是對不必要的自我犧牲精神的反抗,更是一種公民權利的自我保護手段,我期待在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中,可以將正當防衛納入,從而具體貫徹程序高於實體、保護重於打擊、預防先於懲罰的現代刑法理念!
刑法的論文篇2
論刑法運行中的重刑思維

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的病態現象,然而只要人類社會存續,犯罪必然如影隨形,“刑期於無刑”只能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基於犯罪所具有的嚴重社會危害性,對犯罪行為人處以重刑是一種可以理解的世界性偏好,即使在公認的法治程度高的西方國家,廢除死刑的民意調查也是難以得到超過半數的支持,由此可見一斑。具體到我國來講,重刑思維就不僅僅是偏好,而是一種洶涌澎湃的狂熱了,“刑, 從刀 ,井聲, 剄也。”刑的本意就是一把刀,用來割人脖子的。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是鎮壓犯罪分子囂張氣焰的武器。從古至今,這一思想得到了極好的繼承及發揚。然而正是這種可以理解且極具彌散性的重刑思維,深刻影響了我國刑法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各個方面,其正面效應趨向遞減,而日益成為橫亘在我國法治建設道路上的重大阻礙。本文擬對我國刑法運行中的重刑思維的淵源、表現、危害性進行分析,提出改善重刑思維可能的努力方向。

一、重刑思維的淵源及傳統

夏商周三代是我國刑罰嚴酷而苛雜的開端,“夏刑三千,周刑二千五百”,“夏刑則大辟二百,髕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殷因於夏,蓋有損益。”(《尚書大傳》)春秋戰國以至秦國的強大到最後統一六國,歷經商鞅、慎到、韓非子等人的不斷發揚,重刑主義思想達到頂峰。其認為由於人性是趨利避害的,“人君(生)而有好惡,故民可治也……好惡者,賞罰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人君設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盡而爵隨之,功立而賞隨之,人君能使其民信於此如明日月,則兵無大敵矣。”(《 商君書·錯法》),因此民眾是可治理的,治理的工具就是賞和罰,而且在法家的眼中,這兩種驅馳民眾的方法並非同等重要,罰的力度遠遠大於賞,即“治國刑多而賞少,亂國賞多而刑少。

故王者刑九而賞一,削國賞九而刑一”。特別在社會動盪不安、利益紛爭加劇的時代,刑罰輕緩是無法治理國家的,“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韓非子·顯學)而根據社會現實加重刑罰則會收到“ 藉刑以去刑”(《 商君書·開塞》)的目的,即“重刑連其罪,則民不敢試,故無刑也”(《 商君書·說民》),“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是謂以刑去刑”而且重刑主義被包裝為愛民舉措,民眾畏懼重刑,就不會以身試法,反而對其是一種愛護。

“夫火烈 ,民望而畏之 ,故鮮死焉,水懦弱 , 民押而玩之 ,則多死焉 ,故寬難”(《左傳,昭公二十年》)。其後雖歷經漢代學者反思及批判,拋棄絕對追逐重刑的做法,但因這一思想契合封建帝國中央集權的需要而被隱蔽地保留下來,即董仲舒儒法合一,外儒內法的改造方式,剔除了絕對重刑主義過分暴虐殘酷的內容,吸納其對於君主專制集權有益的觀念做法。在其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重刑思維的面目雖然大體上趨於溫和,但其內核卻歷經王朝更迭而未曾變異,如同遠古的幽靈般一直盤踞在上到執政者,下到普通民眾的觀念之中。

二、重刑思維的表現形式

1、復仇思想根深蒂固,重刑觀念揮之不去

作為一個從封建時代到現代文明社會之間缺乏過渡時期的國家,沒有經歷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啟蒙運動的思想洗禮,舊有觀念從未被徹底拋棄,而西方舶來的人道、自由、法治等進步觀念未徹底紮根於國人心中,反映在刑法領域,就是復仇思想和重刑觀念的根深蒂固。我國自古就有“父之仇, 弗與共戴天; 兄弟之仇,不反兵; 交遊之仇,不同國。” (《禮記·曲禮上》)的說法,從官方到民間都對復仇思想給予了相當程度的同情及寬容,而這種態度反過來又鼓勵著復仇思想和行為的持續存在。在現代社會,追訴犯罪的權力原則性地屬於特定的國家機關所有,不允許公民個人進行復仇。但是復仇觀念並未因此無用武之地,只是變換了存在並起作用的領域而已,它仍然廣泛存在於公共輿論空間。審視來今年來的社會熱點,被公眾及學界高度關注的刑事案件,除了少數的案件,因為脫離大眾樸素正義觀而被認為量刑過重以外(許霆案,“天價葡萄案”、“天價手機案”),其餘案件中,公眾主導的輿論均一邊倒地呈現要求對被告人處以重刑乃至死刑嚴懲,如張明寶案,葯家鑫案,李昌奎案。

2、對立法中新增罪名及加重刑罰的強烈訴求

縱觀近期的刑法修正案,對民眾意見廣泛聽取,增設了危險駕駛罪、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組織考試作弊罪、替考罪等一系列罪名,立法的民主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此外,相對於已經被立法機關吸納而成為刑法條文的建議,因此公眾強烈呼籲刑法中增設見危不救罪,許多學者也積極為增設該罪論證。但是將扶危濟困的道德義務上升到刑法中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不僅存在是否符合刑法理論自洽性的問題,而且對公民課以過高的義務,過分限制公民行為自由。

三、重刑思維的危害

1、違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惡化刑事被告人的處遇。

重刑思維在嚴懲被告人的同時更加追求“殺一儆百”的威懾效果,相信重刑乃至死刑在整個刑罰體系甚至整個社會治理手段中具有最大的效用,“禁奸止惡,莫若重刑,禁一奸之罪而止境內之邪”,這種觀念與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論具有異曲同工之處。不能達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反而出現“失期當斬、舉大義亦死”的尷尬局面,逼迫民眾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在司法機關的追訴慣性和民眾的輿論壓力下,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的正當權利被忽視和犧牲了。

2、阻礙現代法治的推進,蠶食司法改革的空間。

當代刑事法治建設具有一些普世公認的價值追求或者說評價標准,例如刑罰輕緩化、人道化、保障被告人合法權益、以未決犯不羈押為原則、嚴格限制死刑乃至最終廢除死刑等。雖然各國因為國情不同而對刑事法治存在不同的理解,從而形成形態各異的法治建設道路,但是這些基本原則和方向是毋庸置疑的,是一個現代文明國家法治建設不可迴避的問題。我國傳統的有罪推定、重刑思維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現實的刑法運行過程各方面都或深或淺地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

“我們的極刑主要是針對那些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這就是寬嚴相濟、區別對待、突出打擊重點、少殺慎殺綜合起來得出的判決”,但是因為該案被告人李昌奎奸殺少女、摔死男童的惡劣的手段和及嚴重的犯罪結果,相比葯家鑫案有過之而無不及,公眾在對比之後自然對李昌奎案的死緩判決表示抗議,終審法院不得不做出“李昌奎案不存在任何黑幕,或法官徇私枉法的問題”、“該案判決結果是經過審判委員會表決的”的聲明。此前“為中國死刑判決立下創新型的標桿”的期許也顯得過於樂觀,這種尷尬結果准確地說並不是該案判決過輕,而是葯家鑫案判決過重,在可以判處死緩的時候在強烈的死刑立即執行輿論下對後者作出了妥協,導致此後類似案件只可重不可輕的結果。這種案件惡劣的社會效應及其不利於我國限制死刑、最終廢除死刑的目標實現。

3、影響國際刑事司法協作和國家形象

從具體層面來說,我國在重刑思維影響下的刑事立法及司法實踐影響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廣泛開展,因我國在貪污等犯罪中規定有死刑罪名,依據“死刑犯不引渡”的國際慣例,這些犯罪嫌疑人一旦潛逃境外即難以被遣送回國。我國每年實際執行死刑數一直諱莫如深,不但國際社會無從得知,國內學者對此也有“囿於缺乏司法信息等第一手研究材料而無法做到具體深入和理論聯系實際,從而缺乏針對性和說服力”〔2〕的困惑。在經歷共九個刑法修正案,特別是刑法修正案八、九大幅度削減死刑罪名的情況下,我國現行刑法存留的46個最高刑保有死刑的罪名中,仍然有很大的削減空間。

四、改善重刑思維的努力方向

1、增加對犯罪的寬容度

犯罪,是孤立的個人挑戰社會最極端的方式。它理所當然受到社會中所有良善公民的憎惡,這種憎惡對於威懾犯罪、捕獲犯罪人、對受害方給予心靈慰藉都是非常有益的。“人們對犯罪的憤恨影響與引導著社會對犯罪所作的反應,這種憤恨對社會的正義來說是不可缺少的。”〔3〕特別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深厚俠義精神的國家來說,嫉惡如仇、“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都是支撐社會良好運行的動力。如同菲利的犯罪飽和理論,每個社會因其獨有的政治、經濟形態,必然具有與之相匹配的犯罪數量。如今的人類依舊對犯罪現象深惡痛絕,正是因為人類更加意識到人本身的價值,意識到犯罪並不是個人絕對意志自由選擇的結果,意識到最好的社會政策才是最好的犯罪政策,才讓我們對於犯罪人給予更多的寬容和諒解,而不是尋求用對其課以超過其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及社會危害性的重刑來抗制犯罪。

2、承認刑罰的作用的有限性

與道德、輿論、行政措施等現存的對抗犯罪的方法相比較,刑罰確實是最具強制力且威懾力的措施。一種意識上擬制的願景。另外,刑法的運行所存在的副作用越來越被認識到,其報應犯罪的同時也刺激犯罪,預防犯罪的同時也滋生犯罪。如耶林所說“刑法如雙刃之劍,用之不得其當,則國家與個人兩受其害。”因此,在心理上拋棄刑法萬能的思想,接受刑罰作用的有限性,寬容不僅是對犯罪行為而言,對刑法本身也需要寬容的保護,它是刑法得以良性運行的必須空間。

3、積極引導民意,創造民意與司法之間相對獨立的空間

民意與司法是一個亘古常新的話題,尤其在刑法領域,民意與刑法的交互影響始終是刑法運行中不能忽視的重大課題。刑法與道德關聯密切,又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在各部門法之中獨得公眾恩寵,備受媒體矚目,特別在重大案件中想低調而不可得。在許多情況下,公眾的密切關注與刑法運行呈良性互動的關系,公眾與刑法的距離拉近,增加了認同與理解,刑法的價值理念與具體規范也得以傳播與遵行。但重刑思維幾乎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生,具有十分廣泛的民意基礎,穩定性極強,如果要對其予以改善,在刑事立法與司法運行中不能一味的妥協與屈從,刑法不應只是被動的反映社會,在社會變革與進步中也應有所擔當,成為引領社會心理的力量。另外,刑事司法辦案畢竟是極具專業性的活動,其有自身的話語體系,應當與民意保持一定的隔離,減少它對案件審理的負面影響,從前文對葯家和李昌奎案的分析中,司法機關對民意的態度如草上之風,對於刑法的權威和公信力也是極大的損害。
猜你喜歡:
1. 刑法方面畢業論文3000字

2. 刑法畢業論文範文

3. 刑法畢業論文

4. 刑法方面畢業論文參考範本

5. 刑法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❻ 刑法論文開題報告

刑法具有保護價值與保障價值,而刑法保障價值作為刑法保障功能之價值彰顯,具體表現為刑法保障國民利益價值和刑法保障被告人特定利益價值。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刑法論文,供大家參考。

刑法論文 範文 一:環境犯罪刑法完善分析

摘要:在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及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各種工業和城市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當前,超標排水、排氣、排污、重金屬污染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給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為了及時採取有效 措施 ,打擊環境犯罪,用法律途徑懲治環境犯罪行為,促進我國社會生態環境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進一步完善我國環境犯罪的刑罰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將在分析當前我國環境犯罪相關刑法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完善環境犯罪刑法做進一步的研究,以為打擊、懲治環境犯罪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據。

關鍵詞:環境犯罪;刑法;問題完善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保障,然而當前人類對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已經給社會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進一步完善環境犯罪相關刑法,既能充分發揮刑法在懲治違法犯罪行為方面的 教育 、震懾、懲治作用,又有利於幫助人們樹立環保意識、規范環境保護行為。然而當前我國相關的環境刑法還不完善,其作用發揮的還不夠徹底。因此,研究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環境犯罪的相關刑具有重要意義。

一、完善我國環境犯罪刑法的重要性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由於人類前期的對生態環境的不斷索取和破壞,導致當前霧霾、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使得很多國家紛紛走上了通過立法來打擊環境犯罪的路子。因此,完善我國環境犯罪刑法是保護我國當前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也帶來了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來改善當前生態環境。近年來,國家提出了一些環保策略,對改善生態環境有所幫助但效果有限,導致我國的生態環境仍然在不斷惡化,環境污染問題正逐步由城市向農村擴展,污染程度也在不斷加大。研究表明,生態環境破壞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失,水土流失、酸雨等環境問題的不斷加劇給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也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影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想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控制環境犯罪行為,離不開環境犯罪刑法的不斷完善。特別是針對當前我國現行環境保護環境相關法律中存在的系列問題,進一步促進我國相關刑法的完善已經迫在眉睫。

二、當前我國環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客體、保護范圍不明確

在對我國當前環境犯罪相關法律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發現當前我國法律中對環境犯罪的客體的界定十分不明確,有時甚至存在無法確定環境犯罪客體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離不開傳統的立法模式,由於當前我國相關環境犯罪的刑法立法仍然採取傳統的立法模式,而環境犯罪又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最終導致環境犯罪客體界定模糊的問題。此外,我國環境犯罪的保護范圍也不明確,我國當前的環境犯罪刑法雖然對常規的環境違法行為做了相應的規定,然而卻對水土流失、噪音污染、非建築引發污染等新的環境問題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導致在處理一些環境犯罪行為過中出現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問題。

(二)歸責不科學

當前我國的環境犯罪刑法對環境犯罪的歸責方面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並缺乏有效的追責機制。雖然我國社會各界對環境犯罪行為都普遍持有一種批判的態度,然而對環境犯罪的懲治方面仍然存在低限度處罰的問題,甚至對於一些環境破壞行為就採取警告、行政處罰、經濟制裁等措施一了了之,而沒有嚴格的明確責任。這些現都,不利於保護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反而為一些個人和企業進一步破壞生態環境帶來了可乘之機,必然會導致我國的環境問題和環境犯罪行為的不斷加劇。

(三)對環境危險犯規定不足

一般而言,對環境造成的實際危害結果是當前我國現行環境犯罪法律來界定環境犯罪行為的必要條件,然而由於環境犯罪具有持續時間長、行為持久性等特點,必然導致以此來懲治環境破壞行為不但根本無法起到預防和懲治環境犯罪的刑法立法目的,而且還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及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不可扭轉的影響。當前,我國這種事後處理的環境犯罪刑法模式使得刑法預防和懲治環境犯罪方面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因此,進一步完善環境犯罪刑法對環境犯罪危險犯方面的規定,明確環境犯罪的范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立法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在充分調查和研究當前我國現行環境犯罪刑法的基礎上,發現當前我國現行的環境犯罪刑法將環境犯罪行為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行為同等對待處理,這根本無法滿足打擊和懲治環境犯罪的實際需求。從本質上而言,環境犯罪行為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行為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環境犯罪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而言要比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更大、更深遠。因此,當前我國現行環境犯罪刑法中這一規定根本無法體現對環境犯罪的懲治決心和重要威懾力,導致對環境犯罪的處理可操作性差。此外,當前我國環境犯罪刑法對一些環境犯罪行為的相關罪狀存在描述迷糊、界定不明確等一些紕漏和問題。

三、完善我國環境犯罪刑法的相關思路

(一)進一步明確界定保護客體及保護范圍

為了進一步改善我國當前環境犯罪刑法中存在保護客體、保護范圍界定模糊的現象,完善我國環境犯罪刑法首先要明確界定犯罪客體和保護對象,才能充分發揮我國環境犯罪刑法在保護當前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職能和有效作用。其次,完善我國環境犯罪刑法還要進一步擴大對環境保護的范圍,特別是針對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出現的新的破壞環境的問題。環境犯罪刑法只有,不斷的從保護生態環境的層面尋找新的突破口,才能夠真正的發揮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和有效性。

(二)明確環境犯罪的相關責任

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環境問題不斷突出,一些個人和企業環境破壞行為和環境犯罪屢教不改,部分社會個人和群體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這些現象的存在與環境犯罪刑法打擊力度不夠、歸責不明確之間存在直接的關系,導致我國環境犯罪刑法根本無法充分的起到預防和懲治環境犯罪的作用。因此,我國環境犯罪刑法必須進一步明確對環境犯罪的相關責任,加大對環境犯罪的打擊和處罰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起到預防和懲治環境犯罪行為的效果。

(三)增設危險犯的規定

危險犯,即“以行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律規定的發生某種危險結果的危險狀態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當前,我國現行環境犯罪刑法中沒有對危險犯的相關規定,而增設對危險犯的規定可以有效地預防以破壞結果來規定犯罪而帶來得對環境破壞不可扭轉的損失。在我國環境犯罪刑法中增設危險犯的規定,能充分發揮刑法對環境犯罪的預防作用,可以在環境破壞最終結果發生前採取有效的措施對環境破壞行為進行遏制,以達到達到懲治環境犯罪的目的。

(四)設置獨立立法體例

通過對當前我國環境犯罪刑法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發現當前我國並沒有對環境犯罪設置獨立的犯罪類型,而將環境犯罪與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混為一體,這必將會影響環境犯罪刑法對環境犯罪的打擊和懲治力度。因此,我國必須採取對環境犯罪獨立立法的相關措施,基於環境犯罪的本質及特點出發,通過獨立立法來加大環境犯罪刑法的威懾力和法律效力,以充分發揮其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總而言之,環境犯罪刑法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針對當前我國現行環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系列問題,我們必須不斷的完善環境犯罪刑法才能夠應對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而出現的環境問題,才能真正的起到提高人們環保意識,打擊、懲治環境犯罪行為的重要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立明.目前我國環境犯罪刑法的現狀及其研究對策[J].上海 財經 學院,2013,13(09):116-126.

[2]張文麗.分析我國環境犯罪立法完善的重要性[J].江蘇經濟管理學院,2011,13(05):118-125.

[3]王關媛.我國環境犯罪的幾個基本問題[J].吉林財經學院,2012(07):120-126.

[4]徐梅玉.我國環境犯罪刑法的著力點論析[J].湖北工商學院,2012,13(11):119-124.

[5]李立旺.我國環境犯罪刑法完善的有效途徑探討[J].浙江經濟學院,2011,11(15):132-136.

刑法論文範文二:論我國刑法在食品安全行業中不斷完善

一、將食品安全犯罪納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食品安全犯罪既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質,也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食品安全犯罪則主要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無論從質上還是量上考察,對不特定多數人的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對公共安全的破壞顯然重於市場經濟秩序的破壞。因此,將食品安全犯罪歸屬於危害公共安全罪更符合其罪質,符合刑法對於食品安全保護的目的,實踐中能更有效的對食品安全犯罪進行打擊。

二、擴大食品安全犯罪規制的行為

《食品安全法》在食品的包裝、加工、運輸、銷售等一系列環節設立了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義務,對有可能會對食品安全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規定。而目前刑法中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刑事責任只體現在生產、銷售環節,其他方面在刑法中並沒有體現。實際上在食品流通的其他環節同樣可能發生嚴重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應擴大食品安全犯罪的客觀行為,從單一的生產、銷售行為擴大到包括包裝、運輸、貯藏等一系列行為上,從而更好的全方位對食品安全進行刑法保護。擴大刑法關於食品安全犯罪本罪的打擊范圍。

三、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觀形態包括過失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刑法立法中,都不同程度地對社會公共安全犯罪規定了過失危險犯。美國食品安全犯罪普遍遵循這個原則。這種責任原則不要求原告明確證明缺陷的存在,並且原告不需要證明產品缺陷是造成損害的原因。在我國,故意犯罪占較大比例,因為絕大多數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不法生產經營者為謀取暴利而人為造成的。但是因過失行為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高發的事實應引起我們的關注。食品安全犯罪不能只懲罰故意犯罪。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法中,除了食品監管瀆職罪外,因重大過失引起的嚴重食品安全事件,只能間接適用過失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食品犯罪的主觀罪過包括過失,那麼,我們對食品安全犯罪的懲治將更加全面有力。

四、細化罰金適用標准

《食品安全法》中罰款標準是根據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的不同而確定不同幅度的罰款。採取特定數額制和倍比制兩種立法模式,刑法對食品安全犯罪的罰金也可考慮採取同樣的立法模式加以規定。

(1)設置食品安全犯罪罰金的最低數額。原則上罰金的數額應高於食品違法行為所要承擔的罰款數額。(2)對罰金刑量刑幅度細化,對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觀、客觀行為、危害後果以及犯罪人是否為累犯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防止出現量刑的畸輕畸重,實現食品安全罪責刑一致。(3)針對自然人犯罪與法人犯罪設置不同的罰金刑體系。法人食品安全犯罪的罰金數額要高於自然人犯罪的罰金數額,以區別對待,實現不同的懲治效果。

五、增設資格刑

為了從源頭上杜絕犯罪分子從事食品安全犯罪的可能性,必須增設相應的資格刑。《食品安全法》中雖規定了資格處罰措施,如吊銷衛生許可證、停止生產經營等。這種打擊和威懾效果明顯不足:行政處罰措施力度小,且沒有具體禁止從事生產經營期限的限制。

鑒於食品安全犯罪往往是濫用自身的某些資格和優勢實施,因此,對食品安全犯罪資格刑進行設置時,從業禁止等資格刑可適用於生產經營者;強制破產可適用於單位。根據犯罪的情節不同和危害後果嚴重程度,對食品安全犯罪人處以禁止從事食品生產和經營的不同期限的刑罰。在具體設置資格刑時,要針對不同種類的犯罪,選擇相適應的資格刑種類。

刑法論文開題 報告 相關 文章 :

1. 法律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

2. 法律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3. 有關法律畢業論文範文

4. 法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5.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❼ 刑法論文提綱

刑法論文提綱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擴大對它的探究和普及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刑法論文提綱篇一

選題意義:

本畢業論文的選題是:《訴訟欺詐問題的探索》。本文是針對訴訟中的一些不正常現象而提出的,如行為人出於不法目的,故意提起民事訴訟,做虛假陳述、提供偽造的證據或串通證人作偽證,意圖使法院做出錯誤判決,以藉助法院判決的權威性和強制執行力,實現其佔有財物、財產性利益的目的或其它非法目的。這種行為即訴訟欺詐,它不僅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民事權益,也嚴重擾亂了我國司法機關的正常訴訟活動,極大地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司法機關的權威形象,更阻礙了我國法制建設的進程,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

因此,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表現在,1、理論意義:使我們明確訴訟欺詐的概念、特徵及主要表現形式。此外,通過分析對比國內外關於訴訟欺詐的理論,使我們能夠用比較法的視角,去審視國內外關於訴訟欺詐的理論差別;通過對訴訟欺詐的法律責任的研究,明確訴訟欺詐的法律責任承擔的理論基礎及其承當形式。

2、實踐意義: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特別是對司法實務部門的相關司法時間的研究和探討,來分析我國司法實踐中應該如何應對訴訟欺詐這一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這一研究的目的除了完善立法外,相信還會對司法實務部門對訴訟欺詐問題的處理以及對構成犯罪者的定罪量刑能產生積極作用,使司法實務部門在實踐中能夠更好地保障合法公民的權利,懲罰違法犯罪分子。

研究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分以下幾個方面:

1、訴訟欺詐概述;

在本部分中,筆者對訴訟欺詐的一些基本概念及訴訟欺詐的行為模式展開研究;

2、訴訟欺詐行為定性研究;

本部分是本文的重點之一,分析對比了學術界的各種觀點,即訴訟欺詐行為的定性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3、訴訟欺詐行為的立法和司法對策研究

本部分主要論述了應該如何通過法律來控制訴訟欺詐行為,以維護合法權利人的權利,維護司法活動的正常進行。

4、訴訟欺詐責任制度研究

本部分主要闡述了應該如果追究訴訟欺詐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分別從刑事責任、司法責任和民事責任三個角度展開。

完成情況:

本課題研究目前已經完成三稿,並在指導老師的指點下完成了論文的修改工作。在文章寫作過程中曾經遇到過不少困難,但是在老師的指點下都克服了。目前在最後的閱讀、糾錯階段,等到最後的定稿以及答辯。本課題研究完成得比較好,基本符合學校規定的要求。本文得以完成,離不開老師的輔導,在此對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英語翻譯情況: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涉及的英語翻譯都是本人親手進行的,單詞、語法的校對也是我親自進行的。所完成的英語翻譯符合英語語法規范。英文翻譯和原文的匹配性良好,文句通順,可讀性強。

自我評價:

本人在完成本論文的過程中表現良好,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查閱了很多資料,學到了很多知識,獲益匪淺。總體自我評價優秀。

真實性承諾:

本論文是我個人在論文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論文中除了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者其他機構已經發表過或者撰寫的研究成果。本人對因本論文所產生的一切法律後果負責。

刑法論文提綱篇二

第一章 刑事禁止令概述

第一節 刑事禁止令的概念

第二節 刑事禁止令的法律性質

一、刑事禁止令不是刑罰

二、刑事禁止令不能完全體現保安處分4

三、刑事禁止令與緩刑指示存在異同

四、刑事禁止令是獨立性、依附性和強制性的統一

第三節 刑事禁止令的作用定位

一、從人道主義出發體現教育挽救作用

二、從行刑個別化出發體現特殊預防作用

三、從行刑社會化出發體現公共利益維護作用

第二章 刑事禁止令的.域外立法及其評析

第一節 域外禁止令制度的立法和執行優勢

一、適用范圍和內容更具體化

二、銜接機制和執行隊伍更體系化

三、監督體系和制裁措施更嚴格化

四、執行方式和監控手段更科學化

第二節 域外禁止令制度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

第三章 我國刑事禁止令立法司法現狀

第一節 刑事禁止令的立法司法現狀

一、以比較法看立法現狀

二、以實證分析看司法現狀

第二節 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適用條件不明確導致量刑不均衡

二、裁量指引缺失導致適用質量不高

三、監督評估機制缺位導致執行不到位

四、專業及科技力量投入不足導致適用積極性低

第四章 我國刑事禁止令制度完善

第一節 刑事禁止令的立法司法完善

一、細化刑事禁止令適用規則

二、制定刑事禁止令配套程序

三、明確刑事禁止令救濟途徑

第二節 刑事禁止令的執行完善

一、健全刑事禁止令責任主體銜接機制

二、建立專業、多元、社會化參與的執行模式

三、採用信息化、技術化的執行方式

結 語

本文結論

綜上所述,當刑事禁止令進入我國刑法典的那一刻,我國行刑個別化、行刑社會化就開啟了新的篇章。從現有立法來看,刑事禁止令為我國的管制和緩刑制度補強了內容與抓手,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從制度源頭來看,刑事禁止令是以人為本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為犯罪人提供了行為約束、改過自新的機會,為侵犯對象降低了再次遭受侵害的可能,為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支撐。從古今中外對比來看,域外刑事禁止令制度比我國領先,在適用范圍、制度設計、體系建設上均有不少值得借鑒之處。從我國刑事禁止令抽樣調查來看,仍存在這一些問題。但是一項制度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律的魅力就在不斷嚴密完善。無論是刑事禁止令內容上的豐富、程序性設計的構建、監督執行體系的構建,都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勇於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探索中尋找答案,使刑事禁止令制度不斷完善,發揮犯罪教育挽救、特殊預防、維護社會公益的作用,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

❽ 一篇關於刑法犯罪的論文(有案例),2000字以上,還要有個人分析,個人評議,求各位大大幫幫忙,謝咯!

案例;法院審理查明,從2006年11月到2007年5月案發,方某的裸聊「生意」遍及全國個省、市自治區,僅在電腦上查獲聊天記錄的就有300多名觀眾,網上銀行匯款記錄達千餘次,計2.4萬元。浙江衢州女子方某被龍游縣法院以「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5000元。有關方面證實,因網路裸聊而被判刑定罪的,目前國內尚無先例。
關於網路裸聊是否構成犯罪一直是近年來爭議很大的問題。2007年4月,北京曾出現一樁近似案件,只是石景山區檢察院先以「聚眾淫亂罪」提起公訴,後來又主動撤訴。其理由是無法依據《刑法》找到一個合適的罪名,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最後沒有處理。為什麼方某的案子可以定罪而北京張某裸聊的案件沒有定罪?這里涉及到刑法是什麼?什麼樣的行為刑法才可以將之評價為犯罪行為。
刑法是什麼?首先是一種社會規范。社會規范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在社會中的活動規矩和准則。法律、宗教、倫理和風俗習慣都是社會規范,其有的是約定俗成,有的是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強制制定,都是現實的社會關系的表現。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刑法與宗教、倫理、風俗習慣有什麼不同呢?刑法的產生是否是必要的呢?以宗教為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宗教一般具有以下四個特徵:第一,崇拜一個或多個神 第二,有自己的教義,即成熟的信仰體系;第三,有一定的儀式 第四,要求教民順從。在現代社會,宗教依然成為人類社會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宗教具有教化和心理安慰的功能。但是,僅有宗教是不能維持現代的社會關系的,因為是否信仰宗教,信仰宗教的程度如何,教民對宗教的依賴程度是宗教起作用的關鍵。對於不信仰宗教或偽信仰宗教者,宗教是無法對其起作用的。此外,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義,在同一國家甚至同一地區常常存在信仰不同宗教的教民,不同的信仰信仰體系教化出不同思想的教民,但是,在現實的物質世界裡,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其行為的最低標準是什麼?行為的界限在哪裡?在不同的宗教里是不同的,而且界限是模糊的,僅靠宗教無法讓國民明確自己行為的界限,無法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做出預測,當然無法有真正的自由。而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同樣具有這種缺陷。即法律以外的社會規范,雖然也可以影響國民的思想和行為,也可以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有影響,但是其內容本身不明確,不穩定,無法調整所有的國民,因此,統治國家,維持社會秩序,保障合法權益,保障人權必須由作為國家最後一道屏障的刑法來充當此角色。作為國家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體系,刑法的第二個特徵是最強的強制力。 各個部門法由於都是由國家權力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強制力。比如婚姻法規定的一夫一妻制,違反此規定就可能構成重婚。但是,在所有的部門法中,刑法的強制力是最大的,也就是刑法所採用的調整方式會對行為人產生最大的痛苦,可以剝奪行為人的自由,財產甚至生命。這比如教育一個孩子,絞盡腦汁用盡一切方法後還是無濟於事時,只能採用暴力威嚇和強制。而合法運用這種惡的根據,就是通過合法機關合法程序制定下來的規則。因為人人都明白,在社會中要生存必然要讓渡一部分權利給國家,形成國家公權力,刑罰就是這種公權力的行駛的表現。因為對犯罪人適用刑罰對社會本身也是一種損失,因此,刑罰必須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適用,即刑罰要具有謙抑性。
這種謙抑性要求刑法只能是保障法和補充法,只能是足球比賽場上的守門員,而不能充當前鋒、中鋒或後衛。即刑法從調整的社會關系來看,調整所有國家與個人之間所有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不止包括民法、經濟法、行政法等所有部門法調整的社會關系,還包括這些部門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之外,需要國家公權力規范國民或單位的社會關系,因此,如果僅從調整對象來區分刑法和其他部門法的不同,是無法區別的,刑法與其他部門法的根本區別不在於其調整對象,而在於其調整方法,刑法是採用刑罰這種包含最強烈痛苦的方式來影響人的選擇的。
因為刑法具有最強的強制力,因此自古以來刑罰最容易被統治集團濫用,從保障人權和追求民主的現代精神來看,限制刑罰權濫用,實行罪刑法定成為必然。通過罪刑法定,明確刑罰的界限,從而保障國民行動的自由,也保障犯罪人的基本人權不受非法侵犯,這是全世界人民都會贊同的選擇。問題是,刑法即使通過法條明文規定,其界限依然是模糊的,不穩定。因為要將調整無限的法律現象的規范要通過有限的文字表述出來是十分困難的。有的術語,在一段時期,我們能夠通過解釋達成共識,使其界限明確,但隨著時代發展,更新形式的現象會沖擊這種解釋,使得其界限模糊不定。比如,財物,強奸,賣淫,這些詞的內涵和外延立法時沒有很大爭議,而今天來看,其外延則很難確定。而有的表述,從一開始就是界限開放的,這使刑法的邊界無法確定。這些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如何解釋就決定了某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比如本案中的'淫穢物品,網路上裸聊的錄像可否解釋為淫穢物品?根據罪刑法定原則,禁止類推,但是適用刑法必須解釋刑法,對刑法進行解釋時,擴大解釋是允許的。這就涉及到將裸聊的錄像可否解釋為淫穢物品屬於擴大解釋還是類推解釋?關於擴大解釋和類推解釋的區分,雖然爭議了近百年,但理論上還沒有達成一個共同的標准,一般認為,超出國民預測可能性的是類推解釋,沒有超出的是擴大解釋。比如南京李寧組織他人賣淫案。賣淫這個詞盡管從一般常用的含義來看不包含男性給同性賣淫,但今天男性給同性賣淫現象很多,所以將這種現象包含在賣淫中是擴大解釋,沒有超出國民預測可能性,但是強奸罪的對象是婦女,所以,近來很轟動的強奸成年男子的案件無法定強奸罪。因為如果將男子解釋為婦女,超出了國民預測的可能性。但本案的問題不止如此,將裸聊的錄像解釋為淫穢物品 是否超出了國民預測的可能性呢?這很難判斷。由此可見,認定有罪者是從實質的角度對刑法條文進行了解釋,否定有罪者是從形式角度對刑法進行解釋。這涉及到了目前我國司法中應該採用實質解釋論還是形式解釋論。從保障社會秩序的角度,實質解釋論當然容易定罪,從保障人權的角度,形式解釋論當然更科學。

❾ 優秀刑法研究生論文(2)

刑法研究生論文篇2
淺析刑法理論中的洗錢罪

摘要:洗錢,是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毒品、走私、黑社會等有組織犯罪猖獗泛濫的背景下產生的犯罪行為,其本質是掩飾、隱藏犯罪所得及非法收益。從犯罪構成上講,洗錢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其主觀方面是故意,表現在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是掩飾、隱瞞贓款贓物的性質及其來源,洗錢罪的客體是復雜客體,侵害的是國家的正常金融管理秩序和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

關鍵詞:洗錢;犯罪構成;洗錢罪;《刑法》第191條

洗錢,是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毒品、走私、黑社會等有組織犯罪猖獗泛濫的背景下產生的犯罪行為,其本質是掩飾、隱藏犯罪所得及非法收益。它不僅破壞市場經濟的有序競爭環境,損害金融機構的聲譽,威脅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而且洗錢活動與販毒、走私、恐怖活動,極大地助長了這些嚴重犯罪行為,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經濟安全乃至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安全都構成嚴重威脅。近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洗錢犯罪在我國也日趨猖獗,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安全、社會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然而,由於我國對洗錢罪及其法理的研究起步較晚,不管是學界還是司法實務界,對洗錢罪的研究和認知都有待進一步深化。為此,本文擬就我國刑法理論中洗錢罪的相關理論及認定問題作粗淺探討,以求教於學界前輩。

一、洗錢及反洗錢

現代意義上的洗錢行為肇始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黑幫犯罪集團[1]3。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司法官員查處「水門丑聞」案中,「洗錢」這一概念才第一次被作為正式法律術語來使用,並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毒品交易的蔓延在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2]5。第一個把洗錢行為規定為犯罪的國家是義大利,該國於1978年3月21日頒布法令,在刑法第648條第2款中增設了洗錢這一犯罪行為,只不過當時的洗錢罪僅針對武裝搶劫罪、勒索罪和劫持人質罪這三類上游犯罪[3]。

後來,隨著毒品、走私、貪污賄賂等犯罪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泛濫成災,國際社會認識到打擊這些犯罪及後續犯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於是洗錢罪陸續出現在各大國際性法律文件之中。從《巴塞爾原則聲明》《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國際條約中我們可以看到,洗錢犯罪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懲治洗錢犯罪也成了各國刑事司法協作的共同目標。除了國際性法律文件以外,國際社會還設立了一個專注於打擊洗錢和恐怖融資犯罪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該組織在打擊洗錢犯罪方面取得的最為突出的成績就是發布了《反洗錢40項建議》。2013年5月13日,中國反洗錢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六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標志著我國已經從國家戰略層面開展反洗錢工作。

二、洗錢罪的構成要件

在我國,洗錢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的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為掩飾、隱瞞其來源與性質,將其轉換為其他類型的資金形式,協助資金轉移,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將其收益合法化的行為。洗錢罪本質上不同於傳統的犯罪,其犯罪手段眾多,沒有典型的受害人,犯罪構成較為復雜。洗錢罪罪名的成立不一定要有相應的危害結果,而只要實施的行為特徵符合其構成要件,就可定罪處罰。因此,洗錢罪是行為犯。根據犯罪構成理論,洗錢罪的構成要件如下。

(一)犯罪主體

根據2011年《刑法修正案(六)》的規定,洗錢罪的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自然人是指年滿16周歲並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法人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以及團體。所以說,該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這里重點討論的是,洗錢罪上游犯罪的實行犯或其共犯(即上游犯罪的本犯)實施洗錢的行為(即「自洗錢」)能否定罪、能否實施數罪並罰的問題。在傳統刑法理論中,洗錢罪上游犯罪的本犯不應再判罰洗錢罪,理由是:上游犯罪本犯的洗錢行為是對其犯罪行為的後續,這種事後行為不具備可罰性,其先行實施的上游犯罪行為吸收了後續的洗錢行為,因而只能按照先行的犯罪定罪處罰[3]。而且,從法律解釋的角度去看,刑法第191條規定的「明知」也只能是針對本犯以外的其他犯罪人而言的。

另外,張明楷教授認為:「否認上游犯罪者可以成為洗錢罪的行為主體,並不是因為洗錢行為是不可罰的事後行為,而是因為否定說符合罪刑法定原則。從立法論上來說,將自洗錢規定為洗錢罪或許更合適,但在解釋論上,只能在刑法條文規定的范圍內確定行為主體范圍。刑法第191條的規定明顯採取了否定說。」[4]700因此,我國有學者提出把洗錢罪的主體進行擴大,將其上游犯罪中的本犯也納入進來,這種做法適應立法的趨勢,反映了與洗錢行為做斗爭的必要性。至於擴充洗錢罪犯罪主體的理由,則各種各樣。有的學者認為,傳統的刑法理論已經過時,理論應是對實踐的概括與升華,而不是實踐的羈絆和束縛。有的學者認為,將自洗錢行為規定為犯罪,實行數罪並罰,並不當然違反「不可罰的事後行為」理論。

因為「不可罰的事後行為」並不是理論上說的「不可罰」,而是「共罰的事後行為」。現代洗錢行為已呈專業化、規模化態勢,因此,洗錢罪作為獨立的犯罪,而不再依附於其上游犯罪而存在。因而,我國應真正從價值層面上將洗錢罪從傳統贓物罪中分離出來。換言之,上游犯罪的本犯實施洗錢行為之所以不構成不可罰的事後行為,是因為洗錢行為不同於贓物罪中的行為,它對金融管理秩序的危害,是不能評價於其上游犯罪之中的,它必將不可避免地侵害「新的法益」[5]。因此,上游犯罪本犯的洗錢行為是可以處罰的[6]。

也有學者認為,自洗錢可以單獨成罪,理由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第一,洗錢罪與傳統贓物罪相比,具有更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它除了給司法機關造成阻礙,還對國家金融和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影響,從罪刑均衡原則考慮,本犯犯洗錢罪應當與上游犯罪數罪並罰。第二,洗錢罪的行為方式不同於傳統的贓物罪,已經是獨立於上游犯罪的另外一個完全獨立的犯罪過程。第三,其侵犯的法益不同於其他犯罪侵犯的法益。第四,對本犯可以單獨定罪,有利於我國行使司法管轄權,這是因為洗錢犯罪往往都是跨國性的,試想如果犯罪分子是在國外實施上游犯罪行為,而在我國實施洗錢犯罪的,那麼因為我國否認本犯可以單獨處罰,而對發生在國外的上游犯罪又缺乏管轄依據,這就使我國的司法管轄權處在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1]101。根據上述不同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上游犯罪的本犯可以單獨成立洗錢罪,理由是:現代洗錢犯罪因其巨大的社會危害性,已然獨立成罪,我們不能將目光局限於「本犯」的危害上,而應將其與傳統贓物罪剝離開來;因為洗錢罪獨特的行為方式,導致了本犯在實施洗錢行為時侵犯了新的法益,從而不構成不可罰的事後行為。

(二)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表現在行為人必須「明知」其行為是掩飾、隱瞞贓款贓物的性質及其來源,「明知」的對象是其上游犯罪所產生的收益。如果行為人主觀上將其收益當作合法財產,只是客觀上實施了隱匿等行為,那就不能認定為洗錢罪。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第一,本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那麼包不包含間接故意?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行為人以直接故意的主觀心態實施洗錢行為成立洗錢罪自然不在話下,關鍵是間接故意能否成立洗錢犯罪。對於這一問題,意見分歧就在於如何理解《刑法》第191條中所規定的「掩飾、隱瞞」的含義。

一種觀點認為,為「掩飾、隱瞞」而實施洗錢的行為,就表明行為人主觀上存在犯罪目的,在我國《刑法》條文中已經排除了本罪可由間接故意構成,所以洗錢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構成。另一種觀點認為,間接故意也可以構成洗錢罪,其理由是:「為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是構成要件的基本內容,是洗錢行為的基本特徵,而不是關於犯罪目的的規定,亦即行為人實施洗錢行為時,認識到其隱匿等行為的客體是洗錢罪上游犯罪所得及收益[4]702。因此,洗錢罪不能作為目的犯,其罪過自然可以由間接故意構成。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

第二,明知的對象是什麼?上文已經提及,行為人「明知」的對象是法條規定的七種上游犯罪的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但學界對於「七種上游犯罪的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理解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即「具體的七類上游犯罪所得及收益說」和「概括的七類上游犯罪所得及收益說」。「具體的七類上游犯罪所得及收益說」是指,行為人要「明確知道」是上游犯罪所得及收益,才能構成洗錢罪中的「明知」。而「概括的七類上游犯罪所得及收益說」是指,行為人對屬於七類犯罪的所得及其收益具有概括性認識即可,無須知道是具體哪一個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就可成立「明知」。筆者贊同「概括的七類上游犯罪所得及收益說」,因為「具體的七類上游犯罪所得及收益說」過於機械地理解了《刑法》條文,而不利於司法實踐對「明知」的認定,它還違背了刑法關於主觀認識錯誤的理論。

(三)犯罪客體

「一般認為,洗錢罪侵害的客體是‘國家的正常金融管理秩序和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7]349所以,學界通常認為,洗錢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不過,有學者提出要對這種復雜客體進行分類[8]。這種觀點與立法機關對於洗錢罪立法宗旨的理解似乎達成某種契合。筆者認為,從法律解釋的角度來看,通說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如果從犯罪的本質屬性和立法活動的邏輯周延性角度出發,恐怕就不一定說得通了。其實,這里涉及的主要是洗錢罪在刑法典中的位置問題。我國現行刑法未將洗錢罪歸入妨害司法罪,是應該進行考量的。筆者認為,洗錢罪應該歸入妨害司法罪一節中,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洗錢罪更加符合妨害司法罪特徵;第二,洗錢罪歸入妨害司法罪更符合立法邏輯的周延性。

三、洗錢罪的認定

(一)罪與非罪的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明知」是一個關繫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關鍵問題。對此,上文已經提到,這里不再過多闡述。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有學者提出,盡管《解釋》解決了「明知」客觀推定的程序性技術難題,但與美國刑事立法對於「明知」的規定仍然存在差距,我國洗錢罪的主觀范圍仍然存在實體面過窄的問題[9]。筆者認為,這一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畢竟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明知」的認定問題一直都是一個難題。

(二)對本罪以及上游犯罪中共同犯罪的認定

區別洗錢罪與上游犯罪構成共犯的分界線,主要看行為人與七種上游犯罪的犯罪分子事前有無通謀:如果行為人事前通謀,事後再次實施洗錢行為,則應構成共同犯罪;行為人事前如果沒有通謀,只是實施了洗錢行為,則應只構成洗錢罪。

(三)此罪與彼罪的認定

這里要對《刑法》第191條、第312條、第349條的互相認定問題進行討論。上文已經提到,我國贓物罪與洗錢罪已經越來越趨同,其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上游犯罪的不同。而洗錢罪與窩藏毒贓罪的界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上游犯罪不同,洗錢罪的上游犯罪由7類犯罪構成,而窩藏毒贓罪只能由毒品犯罪構成。(2)客觀行為不同,洗錢罪是掩飾、隱瞞上游犯罪所得及收益的行為,就是將贓物合法化;而窩藏毒贓罪是轉移、窩藏、隱瞞毒品犯罪所得的財物,財物的非法性質沒有改變。(3)主體不同,洗錢罪主體為一般主體;而窩藏毒贓罪的主體只是個人。

參考文獻:

[1]何萍.洗錢與反洗錢動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何萍.中國洗錢犯罪的立法和司法——兼與歐盟反洗錢制度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釗作俊.洗錢犯罪研究[J].法律科學,1997(5).

[4]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5]馬克昌.完善我國關於洗錢罪的刑事立法——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依據[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6).

[6]趙軍.論洗錢罪上游犯罪的相關問題——與《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相協調[J].法學評論,2004(4).

[7]馬克昌.經濟犯罪新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8]陳明華.洗錢罪的認定及處罰[J].法律科學,1997(6).

[9]李雲飛.中美洗錢罪主觀要素界定的比較[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猜你喜歡:

1. 有關刑法研究生畢業論文

2. 刑法論文

3. 淺談刑法學碩士畢業論文

4. 刑法碩士畢業論文

5. 刑法碩士論文

熱點內容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
執行法院查封房子 發布:2025-01-11 07:37:27 瀏覽:912
勞動法員工大病辭退賠償 發布:2025-01-11 07:16:06 瀏覽:506
用拖鞋打法官 發布:2025-01-11 06:53:26 瀏覽:644
法院存案年限 發布:2025-01-11 05:23:12 瀏覽:134
規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發布:2025-01-11 05:12:44 瀏覽:242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