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贊美
『壹』 世界第一部民法典是
《漢謨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頒布內的法容律匯編,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徵王權的權標的浮雕,以象徵君權神授;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銘文,共3500行、282條,現存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亞洲展覽館。
《漢謨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序言和結語約佔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語言豐富,詞藻華麗,充滿神化、美化漢謨拉比的言辭,是一篇對國王的贊美詩。正文包括282條法律,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等制度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貳』 別人先動手打我,我還手,打傷別人要賠償嗎民法典新規:不需要,你咋看
我咋看?我看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民法典》新規不能被這么簡單的解讀,正當防衛也是需要作出限制的,不然暴力事件會越來越多。社會靠得是道德引導,而法律是底線約束,一個社會如果只靠法律來兜底,那麼它就會快速走向沒落。
最後:新的《民法典》是鼓勵正當防衛,是鼓勵見義勇為,但是咱們要先搞清楚其定義,然後再依法進行實際行動。
『叄』 關於秦兵馬俑的傳說故事
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以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
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修建期間,秦始皇還下詔令李期提前徵集數千對童男童女准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詔書,嚇得目瞪口呆。
他想,徵集這么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想來想去。
只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眾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
立即下旨令李斯徵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幾天後,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
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但是這些工匠只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
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
採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於燒製成功了。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於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並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3)民法典贊美擴展閱讀
兵馬俑未解之謎
1、青銅劍兩千年不折
從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長86厘米劍身上有8個棱面,極為對稱均衡。它們歷經2,000年,從地下出土,卻無蝕無銹,光潔如新。用現代科學方法檢測分析,這些青銅劍表面竟塗有一層厚約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鉻2%。
這一發現立即震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銘鹽氧化處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才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較復雜的設備和工藝流程下才得以實現。秦人的鑄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議。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這些青銅劍的韌性異常驚人。有一口劍,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壓彎了,彎曲度超過45度。當陶俑被移開的一瞬間,奇跡發生了,青銅劍反彈平直,自然還原。這精湛的鑄劍技藝,令人膛目結舌,卻不知為何。
2、泥塑制陶工藝失傳
這些陶人陶馬在暗無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個世紀,出土後,仍然保持了色澤純、密度大、硬度高特點,以手敲擊,金聲玉韻,真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當代的制陶工藝大師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至今僅能仿造一些簡單的陶人。他們想要復制陶馬,反復試驗竟無一成功。秦代這種傑出的泥塑工藝和制陶工藝,使後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但它的技術、配方失傳,成了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