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本意
㈠ 民法典合同無效的五種情形
法律主觀:
一、民法典合同無效的情形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合同無效情形包含以下幾種:
第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對方簽訂的合同。如未滿8周歲的人與別人簽訂的合同無效;
第二,簽訂合同時違背本意,虛假表示;
第三,合同內容違團早正法違規;
第四,違背公序良俗;
第五,雙方不懷好意,串通簽訂合同損害他人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二、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有哪些
1、返還財產:返還財產,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被確認為無效或者塌悔被撤銷以後,對已經交付給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財產的請求權,對方當事人對於已經接受的財產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
2、折價補償:折價補償是在因無效合同所取得的對方當事人人的財產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時,按照所取得的財產的價值進行折算,以金錢的方式對對方當事人進行補償的責任形式。
3、賠償損失:當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後,如果由於一方或者雙方的過錯給對方造成損失時,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貪任。
4、非民事性後果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後,除發生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民事性法律後果外,在特殊情況下還發生非民事性後果。
三、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的區別
第一,二者產生的原因不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重大誤解、顯失公平及乘人之危、欺詐脅迫且不危害國家利益;而無效合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等。
第二,認定程序的啟動不同。可變更、可撤銷合同中,是撤銷權人決定是否變更、撤銷合同,其他機關、團體、個人都無權干預;而無效合同中,人民法院和仲裁機關有主動干預權。
第三,可變更、可撤銷合同並非當然無效,其在未被撤銷前是有效的;而無效合同是當然無效、自始無效,且不能變更。
第四,對於可變更、可撤銷合同,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期限,超過行使期限,合同有效,不得行使撤銷權;而無效合同,不存在期限的限制。
綜上所述,若合同在簽訂時存在虛假的意思表示,合同內容違背法律法規,或者簽訂合同的主體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那麼合同將不具睜陪備法律效力。
法律客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㈡ 民法典居住權規定的解讀
一、居住權的基本含義
?《民法典》第366?條規定: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這是民法典對居住權最基本的規定。根據本條的規定和居住權的一般理論,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幾點:?1?、居住權屬於一種用益物權,《民法典》第366?條進行了明確規定。?2?、居住權是為自然人的生活居住需要,在住宅上設立的用益物權。這裡面有三個關鍵詞,「自然人」、「生活居住」和「住宅」。即第一、居住權人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合夥企業等不是適格的居住權人。第二、居住權只能為生活居住需要而設立,不能為投資、經營等需要而設立。第三、居住權只能在住宅上設立,不能在辦公樓、商鋪等物業上設立。?對於住宅的理解,應不限於商品住宅,供居住的公寓也屬於住宅。與住宅地上部分配套使用的車位、儲藏室等,也應當可以與地上部分一起設立居住權。宅基地上的房屋,以及一些政策性住房是否可以設立居住權,就比較復雜了,需要具體研究。當然,在實務操作中,還要看不動產登記機關的配套措施,如果不能登記,居住權便無法設立。?由於《民法典》第366?條明定了居住權用於滿足生活居住需要,因此,從目前的立法本意來看,投資性或經營性居住權是不被立法認可的。?
二、居住權設立合同和雙方的基本權利義務?居住權通常以合同的方式設立。根據《民法典》第367?條的規定,設立居住權的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居住權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二)住宅的位置;(三)居住的條件和要求;(四)居住權期限;(五)解決爭議的方法。上述各項條款中,第一項和第二項是必備要素,因為成立合同至少要有當事人和標的。其餘的條款是可有可無的,當事人可以根據需要自由約定,如果存在其他需要約定的事項,當然也可以寫入合同。?針對一項居住權,居住權期限、居住權有償或無償、可共同居住的人員范圍、住宅維護成本的承擔都是比較重要的事項,在居住權合同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法律應當給予一個默示的裁判規則。?1?、居住權期限。居住權期限可以由當事人自由約定,但以居住權人終身居住為原則,所以當居住權合同未約定居住權期限時,認定為居住權人可以終身居住。?2?、居住權有償或無償。居住權有償或無償也可以由當事人自由約定,但以無償為原則,因此,當居住權合同對居住權對價沒有約定時,認定為無償設立居住權。?3?、可共同居住的人員范圍。設立居住權的住宅,除了居住權人可以居住外,居住權人的直系親屬,照料居住權人生活起居的服務人員是否可以共同居住呢?《民法典》對此沒有明確規定,參考其他國家的立法例,應當認為,在居住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居住權人的直系親屬,照料居住權人生活起居的服務人員可以與居住權人一同居住,無需另外徵得住宅所有權人的同意。?4?、住宅維護成本的承擔。對於住宅維護成本的承擔,《民法典》也沒有明確規定。對此,可以參考瑞士民法典,即如居住權人對住宅享有獨立的居住權,則日常維護費用由居住權人承擔,如居住權人與住宅所有人共同居住,則日常維護費用由所有人承擔。當然,房屋大修的費用,一般應由所有人承擔。?
三、居住權登記?根據《民法典》第368?條的規定,設立居住權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居住權登記,居住權自登記時設立。由此可知,設立居住權采登記生效主義,未登記的,居住權不成立。?居住權未登記時,雖然居住權不成立,但居住權合同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合同約定的居住權人有權佔有使用標的物,法律狀態與承租人佔有使用標的物類似。未登記的居住權合同,是否可以產生類似買賣不破租賃的效果呢?這個問題恐怕爭議很大。?延伸探討:未登記的居住權合同,是否可以產生類似買賣不破租賃的效果?筆者認為,應當可以產生類似買賣不破租賃的效果,也即是說,如果買受人明知出賣人與第三人簽訂了居住權合同依舊購買房屋的,第三人可以向買受人主張繼續佔有使用房屋,並可以要求居住權登記。為何採用上述觀點,理由如下:首先,買賣不破租賃產生的年代,租賃物主要是土地,也就是沒有土地的農民租用地主的土地,法律對沒有土地的農民給予特別的保護,防止他失去租用的土地後衣食無著,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為生活需要而設立居住權,恰好也有同樣的規范目的,居住權制度設立的初衷,就是保護弱者老有所居、老有所養。其次,居住權的保護力度,從價值排序上講,明顯要強於租賃。居住權雖然尚未登記,尚未設立,但居住權合同生效後可以產生居住權的期待權,都是由合同產生的權利,從價值判斷上講,居住權期待權的效力不應該弱於租賃。再次,居住權需要登記設立,在我國目前的不動產登記實務中,不盡如人意之處比比皆是,比如土地使用權抵押的抵押權人只能登記為金融機構,不知道其依據何在,與物權法法理符合嗎。所以,在很多時候,居住權登記可能沒有理論上那麼容易,例如宅基地上的房屋設立居住權,可以登記嗎?認定居住權合同產生的效力,可以對抗惡意第三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對居住權人的保護。最後,需要說明一點,如採用上面的觀點,其實質就和居住權采登記對抗主義相同了,好在居住權采登記生效主義,從邏輯上不排除未登記的居住權合同可以對抗惡意第三人。其實,我們可以繼續延伸出一個問題,居住權為什麼不採用登記對抗主義,而要採用登記生效主義?采登記生效主義好,還是采登記對抗主義好,有深入探討的餘地。?試舉一例:張三以遺囑的方式為李四設立了居住權,李四尚未辦理居住權登記時,張三的兒子張小三隱瞞了遺囑,以繼承人的身份將房屋賣給了王五,並為王五辦理的過戶登記,但王五明知張三有遺囑,此時李四是否可以向王五主張居住權?依照本文的觀點,李四可以向王五主張居住權。(關於遺囑設立居住權,居住權產生的時間節點,參考下文)?
四、轉讓、繼承、租賃?根據《民法典》第369?條的規定: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設立居住權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上述規定中,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屬於強制性規定,不允許當事人另行約定,也就是說,當事人即便約定了居住權可以轉讓和繼承,也是無效的,所有權人可以隨時反悔。居住權不可以轉讓,當然也就不能設立抵押。?至於租賃,原則上也是禁止的,但這並非強制性規定,當事人可以另行約定予以變更。比如設立居住權的住宅有三間卧室,當事人約定居住權人可以出租其中一間,那麼居住權人出租其中一間取得租金收入補貼生活,便無不可,甚至是有益的。?
五、居住權的消滅?根據《民法典》第370?條的規定:居住權期限屆滿或者居住權人死亡的,居住權消滅。居住權消滅的,應當及時辦理注銷登記。根據本條的規定,居住權期限屆滿或居住權人死亡的,居住權消滅,兩個期限以早到的一個為准。例如設定居住權時間為20?年,但居住權人居住15?年後即死亡的,居住權消滅。剩餘的5?年,居住權人的繼承人不可以主張繼承。居住權消滅的,由所有權人自行及時辦理注銷登記。至於登記需要的材料,包括下面要提到的以遺囑設立居住權時,受遺贈人單獨申請辦理居住權登記時所需要的材料,還有待於不動產登記中心進行明確。
?六、遺囑設立居住權?《民法典》第371?條規定:以遺囑方式設立居住權的,參照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也即,居住權可以用遺囑的方式設立。以遺囑的方式設立居住權屬於遺贈,參照適用以合同設立居住權的規定時,最大的一個爭議點就是居住權何時設立?是立遺囑人死亡時就設立,還是經登記後設立?答案取決於以遺贈的方式設立或變動物權的,何時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之前《物權法》第29?條規定: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而《民法典》第230?條規定: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民法典刪除了關於遺贈可以自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的規定。從這一變化可以得知,根據遺贈發生的物權變動,也應自交付或變更登記後才發生效力。將這一原理套用到以遺囑設立居住權上,應當認為以遺囑設立居住權的,居住權也是自登記之後才設立。受遺贈人可以去不動產登記中心辦理居住權登記。與繼承人產生爭議的,當然也可以向法院訴訟解決。法院判決遺囑有效的,居住權登記亦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六十六條
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第三百六十七條
設立居住權,當事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居住權合同。
㈢ 青少年應如何正確認識民法典
作為受教育二十多年的青年人,很慚愧,對於民法的認識,我僅限於課本之上。
民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它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准則。新中國建立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先後制定了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婚姻法、收養法和繼承法等民事法律。
一、關於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的內容,是適用於所有的民事關系乃至商事關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一般的事項。
二、關於物權法 物權法是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的法律制度,是國家經濟體制與財產權制度的基石。
三、關於人格權法
所謂人格權,指以權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為標的的權利。人格權因出生而取得,因死亡而消滅,不得讓與或拋棄。
四、關於侵權責任法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危險和損害的社會。這些危險和損害多半是由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法(草案)為了充分保護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合法權益,設立專編規定侵權責任法。
五、關於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法
所謂涉外民事關系,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權利和義務諸因素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因素與外國有聯系。
民法也堅持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對於如何判斷權利濫用,民法通則及相關民事法律規定,民事活動首先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及習慣,行使權利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一、平等原則 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權的對立物,是指不論其自然條件和社會處境如何,其法律資格亦即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
二、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的實質,就是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國家一般不幹預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其內容應該包括自己行為和自己責任兩個方面。自己行為,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與民事活動,以及參與的內容、行為方式等;自己責任,即民事主體要對自己參與民事活動所導致的結果負擔責任。
三、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四、誠實信用原則 所謂誠實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場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締約時,誠實並不欺不詐;在締約後,守信用並自覺履行。如果說任何自由都是受制約的自由,那麼誠實信用應是題中之義。然而,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昭示:無論法律多麼嚴謹,也無法限制復雜多變的市場制度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總會表現出某種局限性。民法規定該原則,使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能主動干預民事活動,調整當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關系符合正義的要求;另一方面,法院可根據該原則作出司法解釋,填補法律的漏洞旨由於該原則位階高、不確定性強,用而不當也可能會成為司法專橫的工具,對該原則的運用,必須與其他原則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㈣ 分析1900年德國民法典的特點及意義
一、特點
1、德國民法典是一部保守的、守舊的法典。
2、在一百年來法典編纂與法學(特別民法學)學術發展所積累的經驗與成就的基礎上,在法典編纂技術與民法學發展兩方面,較法國民法典有顯著的進步。
3、一部壽命很長的法學傑作。
4、以成熟的一些概念、學說和制度作為基礎。
5、德國民法典立法技術的優越性。
二、意義
1、它繼承羅馬法的傳統,結合日耳曼法的一些習慣,並根據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情況而制定,因而在內容上超出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法律原則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需要。
2、1900年1月1日施行,以後為德意志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繼續適用,現在仍然有效。
3、這是繼《法國民法典》之後,大陸法系國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
(4)民法典本意擴展閱讀
1900年《德國民法典》
1900年《德國民法典》從開始起草到正式公布施行,前後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除了含有若干國際私法實體規則的施行法之外,《德國民法典》分為五編,共35章,2385條。第一編為總則,主要規定涉及民法各部分的一般原則和基本制度。
第二編為債務關系法(簡稱「債法」);第三編為物權法;第四編為親屬法,主要內容為民事婚姻、親屬關系和監護等;第五編為繼承法。《德國民法典》的用語抽象而准確,概念嚴謹,法典的編纂體例具有科學性。
《德國民法典》所採用的五編制民法體系屬於「潘德克頓體系」,創設了「總則編」,並將其放在民法典之首。總則編是對整部法典的基本制度和原則作出抽象、概括的說明,並對一些概念、術語作出解釋。其後的四編是總則編的擴展和具體化。
此外,《德國民法典》的立法精神體現了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結合。
《德國民法典》的編纂和施行,對統一德國法制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成為德國民法發展的基礎。此外,《德國民法典》還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事立法,如1898年《日本民法典》、1923年《蘇俄民法典》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由於《德國民法典》的嚴謹結構、抽象概念和晦澀的語言被認為是典型的德國產物,別國很難照搬,因此,《德國民法典》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主要是在法律理論和學說方面,而實際採用的卻很少。
《德國民法典》的出現,打破了《法國民法典》近一個世紀的壟斷地位,與前者並列成為民法法系的代表,使民法法系劃分為法國法律體系(拉丁支系)和德國法律支系(日耳曼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