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精神實質
⑴ 中國民法典體系結構
中國民法典在形式上最大的特點是其獨特的七編制結構: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這是一個極富原創性的新體系。眾所周知,傳統的民法典體系,以法國式的三編制(人-財產-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和德國式的五編制(總則-債法-物權-家庭-繼承)為代表。相對於這些傳統的民法典模式,中國民法典新增了單獨的合同編、人格權編以及侵權編;這些都是中國民法典的重要創新。
在上述新增各編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是人格權編。作為中國民法典的獨創,人格權編以全新的形象「閃亮登場」,濃墨重彩地為中國民法典塗上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特色。這由此成為中國民法典最為重要的結構和內容創新。
從形式來說,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這是對民法典體系與結構的重大發展;而從內容來說,在民法典中將人格權提升到獨立一編的地位,彌補了傳統民法典分則中只有財產權而無人格權、「重物輕人」的缺陷,實現了「人物並重」。從實質層面來說,民法典設置人格權編是在科技革命時代對人文主義的鮮明弘揚,是民法典時代特色最為重要的表彰;而以民法典的正式通過和頒行為標志,中國自此邁入人格權保護的歷史新時代。
我國的人格權立法始於1986年民法通則,該法在第五章「民事權利」中專設「人身權」一節。此後,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就名譽權保護、精神損害賠償、人身損害賠償、死者人格利益保護、人格物保護等制度出台了多部司法解釋。2009年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列舉了法律所保護的部分人格權。作為民法典編纂「兩步走」戰略的「第一步」,2017年民法總則規定了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作為一般人格權,列舉了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個人信息保護等具體人格權。而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使得人格權立法迎來歷史性契機,報告明確提出「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人格權」一詞首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這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既是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不懈追求,也是實現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舉措。
正是基於對「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這一重大指示的貫徹落實,2018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所審議的民法典一審稿中第四編即為人格權編。這充分顯示了民法典設置人格權編是黨中央基於「問題導向」所作出的重大「頂層設計」,致力於解決我國現階段民事法律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這完全符合民法典編纂對現行法律進行「系統整合、修改完善」的立法目標。民法典設置獨立的人格權編是對民法典體系的重大發展。這一創新的價值在於:以「編」這一具有最大包容度的框架,為人格權未來的發展留下充分的餘地,從而確保人格權制度的高度開放性。如果未來的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必須納入新的人格權類型,民法典完全可以在人格權編之下增設新的章節和條款,對社會生活的變化及時作出充分的立法回應。
中國民法典在體系結構上的另一個重大變革是未設立債法編,而是將其分解為合同編和侵權責任編。這一立法技術的選擇的原因在於:債法中的大部分內容與合同法總則的內容存在重復,如多數人之債、債的效力、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讓、債的消滅等。事實上,債法的這些制度都是來自於合同法,也主要適用於合同法。這就解釋了晚近的一些合同法示範法(如國際商事合同通則、歐洲合同法原則等)其實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了債法總則功能的原因。由此,中國民法典最終不設債法總則,而以合同編通則代行債法總則的功能。同時,在合同編通則中規定,對於非合同之債,如無相關規定可適用合同編通則的有關規定;但根據其性質不能適用的除外(如侵權之債不適用可預見性、抵銷等規則)。另外,對於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借鑒法國法等比較法上的經驗,歸入「准合同」這一分編,突出了它們與合同之間所存在的邏輯聯系。事實上,可以將二者擬制為合同之債,譬如,無因管理可擬制為獲得授權後的委託管理合同,而不當得利則可以擬制為取得他人財產具有合同依據;因此,二者在法律後果上與合同具有天然的類似性,這就解釋了將其定性為「准合同」的原因。
中國民法典不設立債編的另一個邏輯後果,是設立了獨立的侵權責任編。作為債的發生原因,侵權之債與合同之債存在本質性差異;這種合意之債與法定之債的二元格局是大陸法系債法理論的基礎。因此,在不設立債編的前提下,合同與侵權必然分別獨立成編。還值得注意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將侵權責任法第二章的名稱從「責任構成和責任方式」修改為「損害賠償」。這意味著民法典實現了從「侵權責任」到「損害賠償之債」的重大轉變。這標志著侵權責任將回歸損害賠償的本來屬性,集中圍繞這一責任形式的要件和法律效果展開。而對損害賠償請求權之外的「防禦性請求權」(或稱絕對權請求權,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民法典將其剝離給各相應的絕對權分編。譬如,民法典在物權編規定了物上請求權,在人格權編規定了人格權請求權。這就使得民法典有效實現了侵權責任編與人格權編的邏輯分離,使得二者各自回歸其本來的功能,而不至於出現功能和適用上的重疊混淆,確保了民法典體系的完整與統一。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⑵ 民法典會議交流開場發言材料
民法典會議交流開場發言材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法維護人民合法權益。江蘇律師將深入學習領會民法典新理念新精神新原則,准確把握核心要義,聚焦解決群眾多元化法律服務需求,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能力水平,依法維護好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民法典會議交流開場發言材料資料,提供參考,歡迎閱讀。
材料一
發揮人才優勢,做民法典宣傳躬行者。組建專家宣講團,打造課件資料庫,組織“百名專家百場報告會”等活動,為群眾學法提供智力服務。以定製化、菜單式宣講滿足不同受眾法治需求,適應疫情防控新常態要求,推出雲課堂、專家普法工作室等,線上線下結合增強宣講針對性、實效性。
發揮組織優勢,做民法典實施力行者。通過案例解析、執法司法評議等,引導會員加強研討交流,促進執法司法能力提升,為統一民事法律適用標准、完善司法解釋提供智力支撐。利用“法律專家診所”“法律服務中心”等,為重點人群、困難群眾、困難行業和中小微企業,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幫扶和法律服務。組織會員下沉一線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排查化解矛盾糾紛,依法規范民事行為,解決民事糾紛,促進法典融入生活。
發揮專業優勢,做民事法律制度發展先行者。深化理論研究,為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貢獻江蘇創見。建立與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協同研究機制,開展法典實施實證調研,探索法典實施第三方評估,提出靶向性、開創性、實效性意見建議,為民法典發展和配套法律制度完善當好智囊“外腦”。通過對外民法理論實踐交流,傳播中國民法理念和制度創新,增強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國際影響力。
材料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法維護人民合法權益。江蘇律師將深入學習領會民法典新理念新精神新原則,准確把握核心要義,聚焦解決群眾多元化法律服務需求,提高運用民法典維護人民權益、化解矛盾糾紛能力水平,依法維護好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激發社會經濟活力。發揮職業和專業優勢,促進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轎櫻使凱伏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指導市場主體依法生產經營,守護市場經濟主體合法權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法律服務。
服務全面依法治國,助力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參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法治運行各環節,擔當社會責任。為科學立法建言獻策,推動法治政府建設,規范誠信執業,與人民調解、商事仲裁等機構協調聯動,參與化解矛盾糾紛,加大困難群眾法律援助力度,維護公平正義。
加強學習宣傳貫徹,堅決維護民法典權威。堅持黨對律師工作的領導,切實履行執業為民宗旨。加強理論研究和實務研討,為豐富民法理論體系、推動民法典完善發展貢獻專業智慧。結合執業實踐,通過以案釋法說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法典宣傳教育滲透力、感染力和覆蓋面。
材料三突出“民”字。貫徹實施民法典,要立足人民性,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人民權益作為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增進民生福祉。
突出“法”字。推進與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切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妥善審理各類民事案件,提高審判質量、效率和公信力,並強化對民事司法活動的監督,暢通司法救濟渠道;積極創新方式方法,閉孫叢講好民法典故事、傳播民法典知識,引導全社會知曉民法典、遵守民法典、運用民法典。
突出“典”字。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7編、1260條,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貫徹實施民法典,要樹立系統思維,加強統籌謀劃,協調有序推進,充分發揮民法典的最大效用,真正把民法典的法典編纂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治國理政水平。
材料四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對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各級政府和工作人員要把學習貫徹民法典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更加自覺帶頭學習運用,既掌握看得見的“法條”,更深刻理解看不見的“法理”,充分領會飽含的人文理念、平等思想和法治意蘊,更加精準有效做好依法行政工作。
推動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及時做好有關政策法規文件立、改、廢工作,跟蹤關註解決實施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向立法、司法機關提出釋法的意見建議,確保貫徹實施工作銜接順暢。
推進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按照民法典劃定的公權力行使邊界,對照完善政府權責清單,明確政府行為界限,完善執法權力運行監督體系,進一步規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活動,確保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發揮保障經濟發展功能,用民法典明確規則、激發活力,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優化政務服務,為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進入市場創造良好條件,更好地服務“六穩”“六保”工作大局。
發揮促進社會治理作用,強化民法典的基礎法律保障功能,推動民事司法、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機銜接,完善人民調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解機制,引導和規范各類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廣泛開展普法宣傳工作,落實普法責任制,推進民法典普法宣傳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幫助全體社會成員更好地理解、遵守、運用法律,使之成為自覺遵循的行為規范。
材料五充分認識民法典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和人民法院擔負的職責使命。民法典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標志性成果,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民法典既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制度優勢和制度自信,也為人民法院加快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撐。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人民法院在民法典實施過程中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又擔負著責無旁貸的職責使命。
牢牢把握民法典核心要義。一是從理念上把握核心要義。民法典通篇貫穿了一系列新理念新精神新原則,為人民法院司法審判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導。二是從體繫上把握核心要義。民法典全面總結了我國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將相關民法規范編纂成綜合性法典,為人民法院統一裁判尺度,提高司法公信力,維護法律權威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從新條文上把握核心要義。民法典實質性修改條文和新增條文近400條,這些新修訂的條文是法官必須重點學習把握的核心內容之一。
扎實做好民法典貫徹實施各項准備工作。民法典頒布後,法院系統已迅速掀起學習熱潮,江蘇法院專門制定了民法典培訓方案,部署要求年底前完成全員輪訓。切實做好舊法和新法銜接工作,“公 文咩咩”編輯,主動配合最高法院做好司法政策文件清理及相關調研工作,確保民法典順利實施、正確適用。充分發揮典型案例作用,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為民法典實施營造良好環境。
材料六充分認識民法典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將為保障民權、增進福祉提供堅實法治保障,有利於司法機關更加有效地維護人民權益,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時,它的頒布實施也為保證市場經濟運行提供更加完備的規則體系,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市場主體規范有序開展經濟活動的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法治供給。
深入學習好民法典的精髓要義。江蘇省檢察院高度重視民法典學習工作,專門制定了《學習宣傳民法典工作方案》,通過召開檢委會、舉辦大講堂等方式,組織全省檢察領導幹部和廣大檢察人員開展專題學習。學習好民法典,不僅要掌握“法條”,更要領悟“法理”,深刻領悟民法典一系列新規定新概念新精神的內涵和實質。
在檢察工作中落實好、運用好民法典各項規定。加強民事檢察工作,更好地體現司法力度,保障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客觀公正履行刑事檢察職責,釐清刑民界限,為建立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保障。處理好公權與私權的關系,推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加強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運用好民法典關於公共利益保護的相關條款,進一步強化對食品葯品安全和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等領域的司法保護,落實好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懲罰性賠償的銜接,努力當好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
材料七准確把握民法典的精神實質。緊密聯系紀檢監察工作實際,認真學習、深入思考、領會精髓,深刻理解民法典作為民事法律規范的綜合性法典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的思想自覺;深刻理解編纂民法典集中體現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優勢,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理解民法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進一步增強精準發現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突出問題的能力。
強化對公權力的精準有效監督。推動公職人員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加強對公職人員的廉政教育,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氛圍,持續夯實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根基;增強監督的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努力把所有黨員幹部及公職人員都置於黨組織和群眾的嚴格監督之下;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依紀依法嚴肅查處十八大以來不收斂不收手、嚴重阻礙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嚴重損害黨的執政根基的腐敗問題。
嚴格依規依紀依法行使監察權。牢固樹立法治意識、程序思維,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開展工作,依法使用各項調查措施,確保各項監督檢查、審查調查措施使用合法規范;依法收集固定證據,確保違法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法保障合法權利,嚴格執行各項保密規定,嚴肅查處誣告陷害行為,不斷提高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水平。
材料八著力在加強宣傳教育上下功夫,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把民法典宣傳納入“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八五”普法規劃的重中之重,以民法典進機關、進鄉村、進學校等“十進”為抓手,全方位、廣覆蓋、多層次開展學習宣傳。突出抓好領導幹部、青少年學法教育。強化“誰執法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責任制落實,加強互動型、服務型、創新型普法,推動廣大群眾真正成為民法典的宣傳者、維護者、踐行者。
著力在建設法治政府上下功夫,以民法典規范執法行為、促進依法行政。把民法典實施融入全省法治政府建設“強弱項、補短板”活動,推動地方性法規、規范性文件立改廢釋,出台我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建立公平競爭問題投訴舉報和法律維權機制,加快構建備案審查、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復議應訴“三位一體”大監督格局,促進行政機關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著力在深化社會治理上下功夫,用民法典推動三治融合、構建法治社會。把民法典作為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法治藍本”,發揮覆蓋全省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作用,服務民法典實施“最後一公里”。健全非訴訟糾紛化解平台,深入推進以“五大體系”為路徑的法治社會建設,用民法典精神推動市民公約、鄉規民約等“軟法”體系完善,推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⑶ 民法典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關於民法典的基本原則
民法典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民法典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中有兩條價值線索。一條是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另一條是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公平原則。
(1)平等原則使得民事主體適用相同的經濟社會生活規則;自願原則使得民事主體可以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憑借自己的自由意思追逐合理利益;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使得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合理利益能夠得到法律保障。
以上三原則是社會效率的源泉,構築了市場經濟及自由競爭的法律基礎,被稱為「基本體制原則」。
然而,基本體制原則的功能經充分發揮,時日既久,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成敗效果會逐步累積,導致日益嚴重的強弱分化。嚴重的強弱分化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使社會正義價值受損。
(2)為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後一條價值線索逐漸在民法中突顯出來,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公平原則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前一條線索形成限制和修正。其實質是國家以公權力之手對自由市場機制進行一定的干預,從而使社會正義價值得到體現。以上三原則被稱為「體制限制原則」。(《民法總則》第九條確立了一條全新的基本原則即「生態環境保護原則」,也被譽為「綠色原則」。也屬於體制限制原則。)
(3)基本體制原則與體制限制原則並非平行關系,而是有主有輔。平等、自願、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構成基本體制原則,居於主導地位,這條價值線索若不存在,民法本身就不復存在,市場經濟與自由競爭機制也不復存在。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公平原則、綠色原則構成體制限制原則,居於輔助地位,其功能在於使基本體制妥當發揮功能,故其雖對基本體制原則形成一定的限制和修正,但決不是顛覆和取代。
從根本上講,社會正義價值主要依靠公法和社會法去實現,作為私法的民法雖然也對社會發展和需求做出回應,並在自己彈性范圍內進行一定的調整,但是這種調整絕非否定自我;否則,社會效率價值在法律上就無從貫徹了。
二、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就是民事權益保護法。民法典的根本目的是保護民事主體的利益,維護經濟社會秩序。而民法典對民事主體利益的保護,是通過對民事權利的保護實現的。沒有保護,就沒有權利。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可視為整個民法典的核心。《民法總則》審理時,將其從草案的第九條前移至第三條,就是因為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是民法的基本精神,統領整部民法典和各民商事特別法,進一步突出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的理念。
《民法總則》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區別《民法通則》第5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這一條就是關於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神聖不可侵犯原則的規定。也簡稱私權神聖原則。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其基本含義在於:(1)民事主體可以充分自主地行使自己的各項民事權利,以實現一定的利益;同時不得侵犯其他民事主體的正當合法的權益。(2)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受到不法侵犯,依法可以請求侵害行為人停止侵犯、賠償損失或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受國家強制力保障。
(一)、理解此原則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這一條的表述中,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前面沒有「合法」二字;而其他權益前限定「合法」二字。如何理解?梁慧星在《民法總論》中認為,權利乃使主體享有特定利益的法律上之力。既然權利內含「法律上之力」的保護,則其本身並不存在「不合法」的問題。利益因其並非盡皆受到保護,故可以在之前加「合法」的限定。
(2)確立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的意義。民法性質上屬於權利法,奉行權利本位。民法典認可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獲得的民事權利和合法利益能夠被法律所保障,這是市場經濟中激勵機制的源泉,有構建社會經濟基礎的意義。
(3)本條不是規則,不是法官裁判的依據。只是作為一種法律理念,主要是在法律解釋與漏洞補充中發揮作用。法官在解釋法律時必須遵循民法典上權利保護的價值取向,在考慮案件中涉及的「合法權益」要素,尤其在合法民事權益不予保護之時,必須嚴格謹慎地進行論證。
(4)「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可以拆分為四部分: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合法利益。其中的其他權利是指兼具人身性、財產性的綜合性權利,如股權、繼承權等。
(5)保護權利除了公力救濟(訴諸法院)外,還包括私力救濟,主要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及自助行為三種。
(二)關於民事主體范圍問題
一切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均受法律保護,相對於《民法通則》及以前的民事法律規定,《民法總則》有以下幾種特殊的民事主體需要注意。
(1)其他組織。
其他組織通常不具有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他們對權利的享有具有從屬性。如個人獨資企業的權利從屬於投資人、分公司的財產權從屬於總公司等。
(2)胎兒的利益保護。
具體體現在《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視為自始不存在。」胎兒在這里擬制為人。胎兒的權利只是一種期待權或者說是一種或有權利,該權利的享有以胎兒娩出時存活為前提。
(3)死者名譽等權利保護。
死者雖不享有民事權利,但是死者的遺物、遺骨、姓名、名譽、榮譽等仍為其近親屬權益之客體。如果損害公共利益,還可以通過公益訴訟予以保護。
(4)設立中的法人的權益保護。
設立人已經開始設立法人,但是法人尚未成立,此時法人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其權益如何保護?《民法總則》第75條第1款規定「設立人為設立法人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未成立的,其法律後果由設立人承受,設立人為二人以上的,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可見,設立中法人的權益仍受法律保護,但以法人成功設立為條件。
(三)、民事權利保護的客體范圍要注意以下幾點。
(1)民事權益既包括法定權益也包括意定權益。
(2)民事權益具有開放性。
(3)注意公共利益的保護。
(四)、司法實踐中,關於民事權益的保護還要注意的問題。
(1)我國沒有債權侵權制度。
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上及於所有權利,既包括人身權也包括財產權,既包括物權與包括債權。但是債權具有相對性,因此債權只存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或不適當履行債務,不存在侵權問題。
(2)人格權不允許放棄。
例如當事人不能放棄生命權或允許他人剝奪自己的生命權。
(3)身份權也不允許放棄。
例如監護權,既是權利也是義務,不事人不能放棄、隨意處分自己的權利。
(4)公權力介入。
公權力介入民事權利主要體現在對民事徵收和徵用。《民法總則》第117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5)禁止權利濫用。
濫用民事權利的行為不受法律保護。《民法總則》第132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
三、立法體例問題
法國、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傳統民法典沒有首章規定「基本原則」的立法體例。平等、自願、公平、權利受保護這些民法基本價值理念,一般不會在民法典中明文規定。將基本原則作為民法典首章的立法體例來源於社會主義法系。基本原則與立法目的、調整對象一起,是社會主義民法典的重要的「體系標識」之一。
我國為什麼要採用這樣一種立法體例?可以這樣理解:大陸法系法治發達國傢具有綿亘久遠的私法傳統,民法是其自身歷史自然發展的一個結果。自由、平等、公平等理念並非民法典的衍生物或是民法典的結果,而是民法典賴以產生的前提,這些前提性因素含在其久遠的私法傳統之中,不需要藉助民法典規定的方式去「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而且,這些價值理念也不是裁判規范,規定在民法典中也沒有裁判意義。
與之相反,中國沒有私法傳統。制定《民法通則》時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自覺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自發演進。這種法制發展方式決定了我們的經驗和需求與西方恰恰相反。《民法通則》立法時,我們的社會上尚不存在自由、平等、權利這些前提條件,當然也就無法向民法供給;相反,社會上到處充斥著民法的反對因素。所以當時需要,是先在法律中「創造」出這些本不存在的前提性因素,再向社會輸出和滲透,以期克服社會上的反對因素,促進社會變革。這是我國特殊背景下的特殊需求。
參考文獻:
①2017年4月,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適用》(主編沈德詠)。
②2017年4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司法適用》(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民商事專業委員會編著)。
③2017年5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總則評注》(主編陳甦)
⑷ 民法基本原則的作用是什麼
民法基抄本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襲,是民法及其經濟基礎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中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公序良俗原則。
⑸ 民法典有以什麼為中心的時代精神
民法典的編纂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1、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依靠人民
民法典的編纂源於人民群眾的具體生活,是對人民群眾現實法律需要的滿足。當今中國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時代、大數據時代、人工智慧時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嵌入到互聯網之中。
嬰兒出生登記、小孩入學申請、病人醫院就診、畢業生網上求職、全民網上購物等都需要在網路中進行。互聯網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之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泄露的負面影響。騷擾簡訊、騷擾電話、騷擾郵件、人肉搜索、網路暴力、非法傳播等網路安全事件層出不窮。
2、民法典的編纂目的是為了人民
民法典的編纂本著為了人民的目的,新增了極為人性化的相關規定。比如,民法典第三十四條規定,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於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這充分彰顯民法典為人民的宗旨。
3、民法典的編纂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編纂對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法治等方面都有著重大意義。
有專家認為,民法典作為我國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以「法典」命名,表明凡是納入民法典的規則,都具有基礎性、典範性;以「民」命名,說明民法典把人民願望置於首位,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訴求。這里指出了,民法典對其他法律基礎性與指導性的作用,民法典編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民謀福祉。
民法典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回應數字科技、適應疫情防控新需求等方面的規定,展現了新時代民法典的時代特色。通觀民法典的整體框架及具體內容,民法典較為完整地引領了良法善治的治理邏輯及精神實質,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治國重器,也是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保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五條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⑹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中國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有以下五個:
(一) 人權主義
所謂人權主義, 是指以人權保障為最高理念, 體現以人為本位、以權利為本位的價值觀念, 將私權利作為人權的基礎權利。人權主義是21 世紀的人文主義。人權主義的民法典, 實際上就是私權神聖的民法典, 它是民法權利法性質的必然要求, 即民法典全面確認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權利, 確保民事權利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剝奪。具體而言, 民法典首先要構建科學、全面的民事權利體系, 堅持除物權、知識產權實行權利法定主義外, 其他民事權利尤其是人身權利, 嚴格實行任意主義, 摒棄權利必為法律明文確認的僵化觀念; 其次, 對不同主體的民事權利給予同等的保護, 確認私力救濟制度, 完善公力救濟制度, 實行徹底的全部賠償規則; 再次, 明確規定類推適用在民法上的價值及其司法適用; 最後, 確認法院(法官) 不得以法無明文規定或法律規定不明確而拒絕審判。
(二)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 即私法自治, 是指民法范疇內, 民事主體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行為, 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預。換言之,民事主體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斷, 自主選擇、自主參與、自主行為、自己負責, 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圍內, 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種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在因彼此間的權益發生糾紛時可以選擇糾紛的解決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實質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方式對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場經濟中, 當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 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識, 自主地進行民事活動,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享受自己行為帶來的利益, 承擔自己行為的風險。意思自治能確保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意思自由, 使之既不受其他當事人的非法干預, 也能抵禦不當或者越位的國家權力的干擾, 從而使市場的各種資源配置趨向優化, 保障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將協議、合同、契約三個概念統一, 恢復《民法通則》中的合同概念, 使一切民事法律行為皆受意思自治規則的調整, 全面落實契約(合同、協議) 自由; 在調整契約(合同) 關系方面, 盡可能多地設置任意性規范, 使當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優於任意性規范和法律推定條款。當然, 這里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 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 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當事人之間、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應當符合公平的價值理念。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個根本規則, 是民法精神和社會公德的要求。舍卻利益衡平, 民法將不成其為民法。基於利益衡平理念, 民法典一是應確認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情勢變更原則; 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別是強化對善意的當事人的保護, 建立善意當事人保護的一般規則; 三是確立自然人債務的法定免除制度, 規定一定期限內(如15 年) 債務人確實無力償付債務的, 債務人可以依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而主張免除債務; 四是在體現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時, 注重效率原則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意義, 注重鼓勵交易、物盡其用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即制定所謂的「綠色民法典」。
(四) 規范科學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法律對現實的遷就、法律規范的通俗性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困擾我國民事立法的突出問題。不顧法的自身的科學性而一味地遷就現實的立法觀顯然是不足取的。長期以來「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謂流行觀點也必須加以改變。在法律規范的科學性與通俗性發生矛盾時, 我們應當舍棄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學性。因為,法律再通俗, 它仍然是相當專業的, 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權、保證、繼承、收養等, 對一般的人來說, 都難以准確理解。眾所周知, 英美法是專家法, 其法律規范主要存在浩如煙海的判例文獻中, 普通老百姓是難以知曉的, 但在英美等法治國家裡, 普通人是如何行為的呢? 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實際上, 文本法並不等於生活法(實際在民眾中起作用的法) .文本法再通俗, 永遠也達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基於此, 民法典應當採取區別作法, 將涉及民眾基本私權利的規范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表達, 而對除此之外的其他規范則以科學性為唯一目標。堅持規范科學的理念, 民法典還必須以我國本土的活的法律規范為基礎並吸收國際上的通行規范, 既要考慮到中國目前的實際, 更要著眼於將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的「法域」統一, 即應在未來四法域統一的框架下來設計民法典的基本結構、法律概念和法律規則。
(五) 民商合一
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 這是當代民事法律法典化的重大問題。從中國的歷史傳統、思維偏好、世界法律的發展趨勢看, 我國民法典應當以民商合一為一基本理念。堅持民商合一, 並非輕視或者否認實質意義的商法存在, 而是基於法的自身的規律性和邏輯性的考慮, 反映的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人特殊地位的覆滅、民法與商法的融合。貫徹這一理念, 民法典應當: ①將公示主義、外觀主義、交易安全、交易迅捷、嚴格責任主義確定為基本規則; ②確認非法人組織的獨立民事主體地位, 專章規定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非法人組織的主體法規則, 甚至可以賦予合夥企業以法人資格; ③不區分民事主體與商事主體、民事行為與商事行為、民事代理與商事代理、民事權利與商事權利、民事時效與商事時效, 不設商事法院或者商事法庭; ④明確國際商事慣例在民法淵源體系中的地位, 適當吸取國際商事慣例的可行規則, 將之直接規定在民法典中; ⑤不制定商法典, 也不必制定商事通則, 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海商法、破產法、企業登記法、會計法等仍作為民事單行法存在。
⑺ 民法典的本質特徵
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在各國法律體系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民法」一詞有著多種含義,應分別從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兩個方面加以理解。形式意義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實質意義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規。在我國,雖無民法典,但有做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以及大量的單行民事法律和法規,因此,我國雖不存在著形式意義上的民法,但實質上的民法是存在的。《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調整的對象和任務的角度,給我國民法下了一個定義,即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具有以下本質和特徵:
(一)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的核心部分。私法領域奉行私法自治,民事主體有權在法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志從事民事活動,通過法律行為構建其法律關系。民法是私法表明民事法律規范的主體為任意性規范,當事人的約定優先於法律的規定。
除民法之外,民事訴訟法、國際私法等,也應當屬於私法的組成部分。
(二)民法是權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這就使民法具有權利法的特點:A、民法始終以保護權利為己任;B、現代民法體系的構建是以權利為基本的邏輯起點;C、民法通過權利確認當事人的行為規則;D、民法通過救濟手段確認權利。
(三)民法是實體法,既是行為規范又是裁判規則
民法作為行為規范,具有確立交易規則和確立生活規則兩個方面的功能。行為規范在邏輯上必然是裁判規范,否則行為規范就失去了其誘導人們從事行為的功能。但裁判規范並不必然是行為規范,例如民法關於權利能力的規定等就不是行為規范。裁判規則可以間接地促使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從而積極地作用於行為規范。
(四)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這就意味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民法的支持,同時民法制度也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來構建,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首先,從歷史上看,民法始終與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從民法的內容來看,民法調整的財產
關系實際上主要就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通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歸屬關系也是服務於財產交易關系的,而交易也是最終成為財產歸屬的轉換。與之相適應,形成了以調整財產所有和財產交換為目的,由民事主體、物權、債和合同等制度組成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民法體系。如果我們要確認我國的經濟是平等等價、自由竟爭,由市場引導生產要素自由流轉和組合的市場經濟,那麼就應當充分貫徹意思自治、誠實信用、鼓勵交易、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理念,需要盡量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對民事主體的權利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市場經濟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以民商事規則的成熟為標志的。
(五)民法是市民社會的基本法
市民社會原指伴隨著西方現代化的社會變遷而出現的、與國家相分離的社會自治組織狀態。黑格爾首先提出之一概念,提出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離和對立。
由於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的分離,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也相應的產生、發展。現代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他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也是國家的公民。其以市民社會成員的身份為實現自己的權利,而與他人達成各種民事關系,必然要求獲得民法上的保護。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權利典章,是市民社會中民事權利的保護神。而市民社會的關系都要求通過民法的調整以實現市民社會的正常秩序。在建立和完善我國市民社會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確立完善的民法制度來加以推動,並通過民法來規范市民社會,並大力弘揚市民社會的基本價值理念,加大對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
⑻ 簡述民法的基本原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以及綠色原則。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間及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民法基本原則,是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對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起統率和指導作用的立法方針。
⑼ 民法的精神實質是什麼
形式上的民法是指一國經立法程序編纂的系統化的法典,因此我國現在沒有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不過隨著我國民事立法進程的加快,民法典的編纂已經提上立法日程。
實質上的民法實質上的民法指一切民事法規范,包括《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物權法》及其相關的立法解釋及司法解釋等。
形式民法是指民法典,而實質民法則指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實質上的民法實質上的民法指一切民事法規范,包括《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物權法》及其相關的立法解釋及司法解釋等。
形式民法是指民法典,而實質民法則指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1、實質民法,即實質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所有調整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不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其他成文的民事法律法規,還包括判例法及相關的習慣法。
例如,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物權法》及其相關的立法解釋及司法解釋等。
2、形式民法,即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一國經立法程序編纂的系統化的法典,僅指成文的以民法典命名的法律規范,如法國的民法典等。
3、我國現在沒有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
隨著我國民事立法進程的加快,民法典的編纂已經提上立法日程。 今年的10月1日,《民法總則》已經開始生效,總則即為將來民法典的開篇之作。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作為在民法典中起著提綱挈領和價值統攝作用的未來民法典的第一編,《民法總則》的出台無疑將加快我國民法典的編纂進程,在民法典各編的後續完善工作中,2020年我國將計劃出台民法典。
(9)民法典的精神實質擴展閱讀:
民法的表現形式如下:
1、民法為市民社會法。法律作為行為規范一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通過對人的行為調整,以達規制人的行為之目的。但當出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區分後,人在群體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這也就產生了法律對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要求。
2、民法屬私法。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是自羅馬法以來西方法律史上源遠流長的分類,但分類標准眾說紛紜,且各說均有利弊。目前,特別法規說(即國家或機關以公權力主體地位作為法律關系主體所適用的法律是公法,對任何人皆可適用的法律是私法)旨在克服其他各說不足已漸受重視。
3、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學就是權利之學,將民法稱為權利法似乎不言而喻,這也許是多數學者在論述民法性質中未提及此點特性的原因所在。
1、實質民法,即實質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所有調整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不僅包括成文的民法典、其他成文的民事法律法規,還包括判例法及相關的習慣法。
例如,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擔保法》、《物權法》及其相關的立法解釋及司法解釋等。
2、形式民法,即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是指一國經立法程序編纂的系統化的法典,僅指成文的以民法典命名的法律規范,如法國的民法典等。
3、我國現在沒有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
隨著我國民事立法進程的加快,民法典的編纂已經提上立法日程。 今年的10月1日,《民法總則》已經開始生效,總則即為將來民法典的開篇之作。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作為在民法典中起著提綱挈領和價值統攝作用的未來民法典的第一編,《民法總則》的出台無疑將加快我國民法典的編纂進程,在民法典各編的後續完善工作中,2020年我國將計劃出台民法典。
(9)民法典的精神實質擴展閱讀:
民法的表現形式如下:
1、民法為市民社會法。法律作為行為規范一般都是以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通過對人的行為調整,以達規制人的行為之目的。但當出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區分後,人在群體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這也就產生了法律對人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要求。
2、民法屬私法。法律區分為公法與私法,是自羅馬法以來西方法律史上源遠流長的分類,但分類標准眾說紛紜,且各說均有利弊。目前,特別法規說(即國家或機關以公權力主體地位作為法律關系主體所適用的法律是公法,對任何人皆可適用的法律是私法)旨在克服其他各說不足已漸受重視。
3、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學就是權利之學,將民法稱為權利法似乎不言而喻,這也許是多數學者在論述民法性質中未提及此點特性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