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價值是什麼
⑴ 刑罰的價值與目的
(一)刑罰的價值
刑罰目的貫穿於國家刑事法律活動的全過程,集中體現著國家制定刑罰、適用刑罰和執行刑罰的方針、政策和指導思想,決定著刑罰體系和種類的確立,是整個刑罰制度賴以建立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因此,研究刑罰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義,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刑罰目的制約著刑罰的制定
刑罰的目的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刑罰體製作為其實現的手段,有什麼樣的刑罰目的,就會有什麼樣的刑罰體制。在刑事立法中,從刑罰體系的確立,到刑罰制度的設置,乃至具體犯罪的法定刑的選擇,都有密切的聯系。刑罰目的的不同,建立在不同刑罰目的之上的刑罰體制從內容到形式上也不同。所以,刑罰目的是在刑事立法中確定刑罰體系的指南。
2.刑罰目的決定著刑罰的適用
刑罰目的在刑罰的適用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刑罰目的的不同理解,可能對同一犯罪的量刑結果迥然不同。以懲罰為刑罰目的者,總是把已經發生的犯罪作為量刑的惟一根據。對於犯罪者,無論其將來是否可能犯罪,一律處以重刑;對於犯輕罪者,即使其將來再犯的可能性極大,也只處以輕刑。相反,把改造作為刑罰目的者,則總是根據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的大小來決定刑罰的輕重。對於再犯可能性大者,即使其所實施的犯罪很輕,也處以重刑;對於再犯可能性小者,盡管其所實施的犯罪再嚴重,也只處以輕刑。可見,刑罰目的直接影響刑罰裁量的結果。無論是否判處刑罰,如何選擇刑種,怎樣確定刑度,都於刑罰目的密切相關。因此刑罰目的對於刑罰的適用具有重要的價值。
3.刑罰目的指導著刑罰的執行
刑罰目的不僅在刑罰的制定、刑罰的適用過程中得以體現,而且一直貫徹到刑罰執行的過程之中,指導著一個國家的行刑政策和實踐。刑罰目的直接指導著一個國家的行刑政策和實踐,刑罰執行的方式、內容、罪犯的待遇等,也都是與刑罰目的相適應的。
(二)刑罰目的研究在我國的現實意義
在現實當中的人們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受著各自的目的的指導,不可能存在沒有目的的行為,一個社會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也必然的有其目的的指導。作為對於刑法及法律的實施的根本保障的刑罰來說,明確其目的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現階段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符合刑罰目的的預防主義,又適應了當今和諧社會發展到要求。
1.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涵義
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可以通過對寬、嚴和濟這三個關鍵詞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其基本蘊含。
寬嚴相濟的寬是指寬大、寬緩和寬容。寬嚴相濟的寬具有以下兩層含義:一是該輕而輕,二是該重而輕。該輕而輕,是罪刑均衡原則的題中之義,也合乎刑法公正的要求。對於那些較為輕微的犯罪,本來就應當處以較為輕緩的刑罰。該重而輕,是指所犯罪行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節的,法律上予以寬宥,在本應判處較重之刑的情況下判處較輕之刑。該重而輕,體現了刑法對於犯罪人的感化,對於鼓勵犯罪分子悔過自新具有重要意義。
寬嚴相濟的嚴,是指嚴格、嚴厲和嚴肅。這里的嚴格是指法網嚴密,有罪必罰。嚴厲是指刑罰苛厲,從重懲處。嚴肅是指司法活動循法而治,不徇私情。根據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里亞所揭示的刑罰不在於嚴厲,而在於使犯罪分子及時受到懲罰的原理。因此,寬嚴相濟的嚴雖然同時包含嚴格與嚴厲這兩個方面的精神,但我們更應當強調的是嚴格,即該作為犯罪處理的一定要作為犯罪處理,該受到刑罰處罰的一定要受到刑罰處罰。當然,對於嚴重犯罪仍然應當堅持嚴打,也就是該重而重,發揮刑罰的威懾力。
寬嚴相濟的濟,則具有兩層含義: 一是救濟,即所謂以寬濟嚴、以嚴濟寬。刑罰的寬與嚴是相對而言的,例如死緩相對於死刑立即執行而言是一種寬緩的處理;但死緩相對於無期徒刑而言又是一種嚴厲的處理。正因為寬嚴具有相對性,沒有寬則沒有嚴,沒有嚴也就沒有寬。因此,應以以寬濟嚴,也就是通過寬以體現嚴;以嚴濟寬,也就是通過嚴以體現寬。二是結合即所謂寬中有嚴、嚴中有寬。寬和嚴雖然是有區別的,並且不同時期、不同犯罪和不同犯罪人,應當分別採取寬嚴不同的刑罰:該寬則寬,該嚴則嚴。但這並不意味著寬而無嚴或者嚴而無寬。實際上,既無絕對的寬又無絕對的嚴,應當寬嚴並用。例如在對嚴重犯罪實行嚴打方針,以從嚴懲治為主,但並不意味著一概不加區別地適用最重之刑。某些犯罪分子,所犯罪行雖然極其嚴重應當受到刑罰的嚴厲制裁,但如果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的,在從重處罰的同時還要做到嚴中有寬,使犯罪人在受到嚴厲懲處的同時感受到刑罰的體恤與法律的公正,從而認罪服法。
2.在和諧社會發展前提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具體貫徹措施
第一、吃透刑法立法精神,堅持刑法基本原則,切實把握刑事法律的具體規定。
司法實踐中,要在法律框架下落實嚴打刑事政策和輕緩刑事政策,要堅持人道主義原則、法治原則和公正原則。對待犯罪分子的處理,法律規定該嚴的一定要嚴,該寬的一定要寬。要准確、深刻地理解嚴打刑事政策,嚴格限定嚴打對象,寬嚴相濟,以體現嚴打的重點和精度。但輕緩刑事政策也應掌握嚴格的適用對象和適用條件,輕緩絕不是
⑵ 刑法的目的是什麼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現行刑法,刑法是通過打擊懲罰犯罪的方式來保護人民,所以它的目的是保護人民,懲罰犯罪只是手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⑶ 刑法發揮的作用有哪些
刑法的功能,是指刑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其他法律相同,刑法的終極目的仍然在於規范社會關系,保證社會關系能夠在有序的環境中予以發展。具體而言,刑法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保護功能
刑法的保護功能是指刑法對社會關系的維護作用。在社會生活中,國家、團體、社會、個人均享有各種權利,不同主體根據自己的權利與其他主體發生聯系,形成有序的社會關系。這種有序的社會關系又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對於破壞這種關系的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良好運作,便是刑法的一個重要功能。
刑法的保護功能,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予以實現的。犯罪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國家對此類行為施以刑罰的懲罰,能夠對犯罪行為予以打擊和壓制,使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系予以恢復;在被侵犯的社會關系不能得到恢復的情況下,對犯罪人予以非常痛苦的報應性懲罰,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權利,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應當尊重他人的權利;對於哪些對社會關系有最大威脅的人,採取適用死刑的手段,徹底地予以排害,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安定。與此同時,通過對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進行懲罰,也滿足並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正義感,向公眾昭示權利的不可侵犯性和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壞性,從而產生警戒、教育作用,維護社會關系的安定。
刑法的保護功能,是刑法的原始使命決定的。刑法從產生那天開始,就是以懲罰犯罪為其使命的。刑法完全是因為懲罰犯罪而存在,其內容也完全是圍繞犯罪而展開。因此可以說,沒有懲罰犯罪的需求,就沒有刑法存在的必要,通過懲罰犯罪而維護社會安定,是刑法的首要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
我國刑法的保護功能,在立法上作出了明確規定。我國刑法典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根據此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刑法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達到保護社會秩序的目的的。
二、保障功能
(一)保障功能的含義
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刑法所具有的保護沒有犯罪的人不受刑法追究以及犯了罪的人不受法外追究,從對國家的刑事追究權力予以適當限制,以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不受國家非法侵犯的作用。
如前所述,刑法以懲罰犯罪為己任,在實踐中往往會導致國家刑事追訴權的膨脹和濫用,進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權利。與此同時,鑒於刑法所使用的是非常嚴厲手段,一旦濫用,就會對公民的權利產生至巨的傷害。因此,如果國家的刑事追訴權不能予以適當限制,每一個公民均會被刑罰懲罰的陰影所籠罩,生活在不安的環境之中,其生活品質一定會大大下降,本來所嚮往的快意人生,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再從刑法的目的上看,懲罰犯罪就是為了使公民獲得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如果這種懲罰反而使公民產生新的恐惶與不安,也有違於刑法的本意。所為了避免此種情況出現,社會公眾也強烈要求國家在懲罰犯罪時應當有所節制,不得為了懲罰犯罪而惘視公民的合法權利。
勿庸置疑,刑法的保障功能自刑法產生之時業已存在,但同樣不可否認,刑法保障功能是隨著人們對社會、國家、公民之間關系認識的深入而逐漸被重視的。在帝王言出法隨、官吏擅斷罪刑的年代,刑法的保障功能幾乎被完全忽略,成為刑法發展史上的黑暗時期。直到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夕,當人們認識到國家必須實行法治的方法進行統治、公民的權利需要特別予以保障之時,刑法的保障功能才被慢慢突顯。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之後,刑法的保障功能又隨著法治與人權概念的日益成熟而發揚光大,到目前,已經成為現代刑法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價值取向。
(二)刑法保障功能的要求
既然刑法具有保障公民權利的功能,那麼如何才能將這一功能在實踐中予以實現呢?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應當注意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在刑事立法活動中,應當堅持刑法的最後手段性原則,凡是沒有必要使用刑法手段處理的行為,不要輕易予以犯罪化。這樣,就能保障刑法懲罰的是那些真正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刑事領域給予公民盡可能大的自由空間。因此,那種發條繁雜、公民動輒得咎的刑事立法,是刑法保障功能的觀念相悖的,也是我們的刑事立法所不倡導的。
其二,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國家不得對沒有構成犯罪的人進行刑事追究,也不得對構成犯罪的人進行法外追究,即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判刑;對於構成犯罪的行為,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追究,並且在追究的過程中必須保障其人格的尊嚴和其他合法權利。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刑法既是懲罰犯罪的工具,也是保障非犯罪公民的武器,還是保障犯罪公民合法權利不受國家權力過度干擾的一個屏障,其意義實在非同小可。
除了在觀念上樹立刑法保障的觀念之外,在制度上同樣需要予以貫徹執行。在現代國家的刑法乃至國際社會的有關人權保障的文件中,均明確規定了一個原則—罪刑法定。
就刑法的兩個基本功能的關系來看,懲罰與保障相結合已經成為現代刑法的指導原則,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不可偏廢。在理解和運用時,不能過分強調任何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過分強調刑法的懲罰功能,就會陷入專制司法的泥潭,過分強調保障功能,則會削弱刑法存在的根基。因此,對於刑法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應當依法進行懲罰,不能借口刑法的保障功能而放縱犯罪;同樣,對於沒有構成犯罪的行為,也不能動用國家的刑罰權。
⑷ 刑法對於打擊各類犯罪發揮了什麼積極作用
刑法有助於發揮在市場經濟中的調節作用,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刑事法律制度,穩,准,無情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項基本原則,與「憲法」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的刑事法律,以保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的人反對任何非法侵犯的原則立場。
(4)刑法的價值是什麼擴展閱讀:
刑法的功能
1、規范(規制)功能秩序維持功能
指刑法通過將一定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並規定相應的刑罰,表明國家對這種行為否定的價值判斷,要求人們不要實施這種行為,並對實施這種行為者給予刑事處罰。而一般公民懾於刑罰的威力,也會按刑法的規定規制自己的行為,不去觸犯刑法,社會秩序也得到了維護。
2、法益保護功能
指國家通過將侵害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正當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通過要求人們不要犯罪和對發生的犯罪行為予以刑罰懲罰來遏制犯罪,以來保護國家、社會、公民的正當合法利益不受或不再受犯罪的侵害。
3、人權保障功能
刑法的規定限制了國家司法機關在刑事司法中的行為——要依法辦事,不得濫捕濫判,從而保障合法公民的權益不受刑罰權濫用的侵害,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權益不受刑罰權濫用侵害。西方有些學者稱刑法是「善良公民的大憲章」,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⑸ 刑法在社會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刑法的社會功能,是指刑法對社會所具有的作用與功效,包括人權保障、法益保護和行為規制三個具體功能。對於檢察機關而言,重要的是綜合考慮法、理、情,切實辦好每一起具體案件,堅決杜絕機械司法。如何在司法辦案特別是刑事案件中融合法理情,避免機械司法?筆者認為,必須發揮刑法的社會功能,尤其是在履行提前介入、審查逮捕和審查起訴職能中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才能實現案件辦理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一是發揮人權保障功能,體現刑法謙抑性。在法律體系中,刑法是最後一道防線,只有在其他法律不能進行充分保護時才能動用刑法。一方面,社會利益是各式各樣的,保護手段也是多方面的,刑法不是萬能的,沒有保護所有社會利益的功能和效力;另一方面,只有在其他保護手段無法提供有效保護且啟動刑罰才能保障利益的情形下,才能考慮適用刑法予以打擊。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應優先考慮民法、行政法能不能對該行為進行有效規制,如果窮盡其他法律手段都不能解決,才可以考慮納入刑法范疇。當然,適用刑法的前提是必須符合罪刑法定原則。
在刑事司法工作中,發揮刑法的人權保障功能需貫徹落實好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對此,應綜合考量犯罪情節、社會公共利益、悔罪自新態度、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等,准確把握起訴必要性。如在部分輕刑案件中,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主觀惡性較低,通過非刑罰處理方式可以警示犯罪嫌疑人並促其認罪認罰、回歸社會的,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對於因生活所迫或一念之差的輕微犯罪,可以體現更多司法善意,通過不起訴減少社會對抗。對於不起訴更有利於維護公共利益、相關人員合法權益和修復社會關系的,可以結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出不起訴決定。
二是發揮刑法保護法益功能,合理限制犯罪領域。刑法的首要任務和目的,是保護現實社會中重要的且是最基本的價值和利益,比如人的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以及公共安全、金融制度、國家安全等,刑法通過保護這些重要利益來維護社會秩序。在我國,行為無價值論者雖然認為刑法的目的在於維護社會倫理規范,但同樣也認為刑法需要保護相關法益。
在刑事司法工作中,發揮刑法的法益保護功能需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准確識別案件中侵害的法益類型,准確把握刑法對該法益的保護方式和程度。摒棄重打擊、輕保護的陳舊觀念,不能僅從形式上看行為是否符合構成要件的規定,還要從實質上把握行為有無侵害或者威脅法益。通過制定辦案指引,明確行為犯、抽象危險犯、具體危險犯、情節犯、頃野結果犯等不同犯罪類型的絕培證據標准和證據規格。
三是發揮行為規制功能,保證刑法適用符合公眾樸素正義觀念。刑法是行為規製法。既然是規制人們的行為,就同時需要意義的解釋和精神的感悟。適用刑法不能只關注形式上的要件,還需要用心去預判、體會適用的效果,追求與社會公眾「互為主觀的共鳴」。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刑法的功能還在於符合社會公眾樸素的正義觀念,契合他們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因此,刑法的適用,實質上是刑法在作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不是簡單、機械的判斷,而是要結合社會大眾的法感受和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來作出。正因為如此,用於擺攤打氣球的氣槍不宜認定為刑法上的「槍支」,至少也不能按照通常的標准來處以重刑;人工繁育國家保護的鸚鵡且已形成產業,不能與對待野外種群一樣「一刀切」,進行簡單化入罪處理。在刑事司法中,辦案人員應充分尊重民意,准確把握公眾的認知和常情常理,體現對弱勢群體和一貫守法者的雀宏喊溫度,努力在個案中釋放司法善意。
⑹ 刑法的作用和內容是什麼八年級
刑法的作用和內容: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確規定了什麼行為是犯罪,以及對犯罪應當判處什麼樣的刑罰。
犯罪的含義:犯罪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嚴重社會危害性(最本質特徵)、刑事違法性(法律標志)、應受刑罰處罰性(法律後果)是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徵,這三個特徵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共同構成了區分罪與非罪的標准。
犯罪的危害
①對自己:受到法律的制裁,自毀前程、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
②對他人:造成被害人的財產、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給被害人的家庭帶來傷痛;
③對家庭:影響家庭正常生活、令家人擔心,甚至毀掉家庭幸福;
④對社會:擾亂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妨礙社會管理,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⑺ 刑法的作用與意義是什麼
刑法的作用就是為了震懾社會上的罪惡,替苦難者伸張正義。維持法律的權威性和公平性保護公民的應有權利。
刑法是世界上歷史最久遠和最嚴厲的法律,其實刑法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震懾預防有犯罪思想的人不要越過底線,無論是誰越過了底線,都將會受到法律的公正懲罰。
刑法雖然是懲戒犯罪者的法律,但是同樣也是保護犯罪者的。因為有了刑法的存在,才不會出現小錯大罰的事情,只要你犯了罪,就可以對應刑法上的法條處以對應的懲罰,這樣才更能體現了法律的公平性。
刑法最嚴厲處罰就是死刑,我國對死刑的態度一直是少殺慎殺的原則,只有對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才會動用懲罰。畢竟刑法的初衷只是為了預防犯罪而不是懲罰。在這里告誡大家一句話,乎以惡小而為之,乎以善小而不為。
⑻ 刑法的意義
法律分析:刑法作為重要的部門法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刑法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法律,不僅是通過刑罰來懲罰犯罪行為,也是在通過明確地法律條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保護國家安全、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也具有保護國家財產和廣大人民群眾所有的合法財產的意義。此外還保護國家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的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 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⑼ 刑法的作用是什麼能管住平民嗎
刑法是我國比較重要的法律,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一旦觸犯刑法,就必須從嚴處理,甚至必須執行死刑。那麼刑法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了。可以規定相關的罪名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懲罰措施的相關部門。它可以規范中國公民的相關行為,進一步減少犯罪分子的出現。調整保護了社會關系,涉及領域廣泛,保護了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