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輿論對司法公正弊大於利

輿論對司法公正弊大於利

發布時間: 2023-08-24 06:24:47

⑴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弊大於利

弊大於利。司法講究獨立性。目前國內因為輿論而重判錯判的案件不在少數。而且,法律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沒有專業的接觸過法律的人很難全面思考問題。所以,司法不應因社會輿論而被左右。當然社會監督還是好的

⑵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文檔

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

近幾年,隨著我國傳媒技術的提高,傳媒手段的多元化,社會輿論對司法的監督在我國的司法監督體制中的地位日趨上升。正本清源,社會輿論是社會中相當數量的人對於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態度和信念的集合體。司法公正的基本內容是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堅持正當平等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

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司法審判的積極影響,即促進司法獨立與司法公正;另一方面過度的輿論監督會干擾司法獨立,錯誤的輿論會妨礙司法公正。

今天我們判斷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究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應該看社會輿論對司法過程、司法體制和司法精神的建立完善究竟起到長效性的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

我方認為,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理由有三。

1、社會輿論的監督對司法公正起促進作用,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適當監督,使司法在公眾的監督下進行,使其司法過程公開透明,促進司法過程的合理化以及司法體制的完善。而司法機關以及司法工作人員在輿論的影響下會產生一種心理壓力,從而使司法人員依法辦事,對司法腐敗能有效抑制,促進司法過程的公正化發展。

2、社會輿論是現階段下最有效的權力制衡手段。平民與權力階層的沖突能夠促進司法獨立。在社會環境中,尤其是大陸法系下,往往存在行政權力干預司法的現象,影響司法人員和司法結果。平民掌握話語權,通過社會輿論聚集成強大的社會力量,能夠與權力階層進行博弈,與權力階層所存在的沖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權力的不正當使用,起到一種平衡的作用。

3、社會輿論能夠促進司法精神和法治社會的建立完善。從長遠來看,隨著司法獨立的日趨成熟,司法體制日趨完善,也不需要輿論的力量來平衡會妨礙司法公正的力量,這時社會輿論對具體的案件影響減小,在此過程中,社會輿論在法治社會的形成和尊重法律風氣的普及上,起到重要作用。民眾通過關注司法,提升民眾本身的主人翁意識和法制意識,促進司法人員在長期監督下堅持司法公正的行為方式,公平、公正、公開的司法精神得以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對司法體制的長遠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利大於弊

反駁:

【社會輿論影響判罰】

1、證明最後的判罰結果確實是不公正的。【如果不是具有損害性的結果,可以說民眾是監督作用,促進結果的公正化】

您方說 …… ,那我方也可以說最終的結果是公正的,社會輿論發揮了監督作用達到了結果公正。所以這樣論證沒意義

2、證明最後不好的結果是社會輿論導致的,而不是司法人員的判罰不當,不是司法體制的不完善導致的。

【主動權在法官手裡,綜合的結果;一類較為輕松的作出判決,二類人情和法理的劇烈沖突,社會對法理人情的大討論,是的結果更加公正】

⑶ 輿論關注司法案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我看來是弊大於利的。我國實在太需要司法獨立了。無論是行政干預司法,還是民意干預司法都是不可取的。無論哪一種干預,都是對司法的踐踏。最能突出的就是文革的「我代表人民審判你」。但是,如果想要司法獨立,必先做到司法公正。

⑷ 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2012-3-11

對方看輿論的影響是愁愁愁,我看對方的立論是錯錯錯。整場辯論,對方無非在講一點:某些種類的輿論在某些法官處理不當的情況下有可能會給司法審判帶來某些不利的影響。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據此就推導出輿論對司法審判弊大於利的話,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

對方之所以會有這樣錯誤的推導,是因為他們存在兩個誤解。

第一個誤解,是對「輿論」的誤解。我們中國人,討厭說三道四,孔夫子就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還有那麼多成語,「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納雀納」。自古以來,我們就認為,但凡輿論滔滔,肯定沒什麼好事。這是一種思維定勢。但是對不起,輿論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我們就生活在其中,誰不是這洞沒樣呢?不要以為你否定此處,就能生活在別處。輿論,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個平台,就像我們今天的辯論,它把各個方面的觀點都擺在檯面上,共同接受大家的檢視和選擇。所謂「和光同塵」,有什麼好怕的呢?打開窗,新鮮空氣會進來,蒼蠅也會進來。怎麼辦?裝上紗窗就好了。比如美國,為了讓司法避免媒體可能的不良影響,就不是通過對媒體的特別限制,而是通過程序自律和程序無效兩種機制來實現,這就使司法公正和新聞自由兩種價值達到了最佳的平衡。

愛之深,責之切。是的,輿論當中有很多情緒化的內容。但是,認識到情緒背後所隱藏的訴求,並對訴求進行考量和回應,不就可以真正做到「人民司法為人民」了嗎?更何況,真相不就是我們給出的最好的答案嗎?公正和公開不就是對訴求最好的回應嗎?因為這本身就是最大的訴求啊。我們總不能把小孩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吧?

第二個誤解,是對「司法獨立」的誤解。對外界的意見統統說「不」,就是獨立嗎?不,那隻是青春期的叛逆小孩,不是真正的成長和成熟。更何況,在現實狀況下,輿論常常是對抗行政干預,保護司法獨立的。事實上,權力天然具有擴張的趨勢和容易被濫用的屬性,一切權力都應該被制約,而民眾制約權力最直接和最現實的方式就是輿論。那麼,為什麼偏偏司法權要例外?任何一個行業,只要成其為行業,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技術性,但這不應該成為拒絕民眾聲音的理由。信息不對稱永遠是存在的,如果我們不加以制衡,它就會變成壟斷,滋生腐敗。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正總是與公開密不可分的。從黑箱到白箱,不是我們所一直期盼的司法進步嗎?我們早已告別了「天威不可測」的過去,對方又何必踏上「司法神秘化」的老路呢?

請大家想一想,法律是什麼?法律人是為了什麼?法律面向的是世俗生活,法律人關懷的是世俗生活。從古老的自然法開始,人民群眾那種樸素的正義感和道義觀一直是很靈的;法律要說人話、有人性,就要主動接地氣、得民心;所以我們說,輿論,不僅是司法的鏡子,更是司法的根。如果你願意體民情、察民意,如果你相信你可以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當輿論涌到你門前,為什麼你的第一感覺會是「狼來了」?你心虛什麼?你怕什麼?站在燈光下,讓你很不自在嗎?就算是「四大皆空」的佛祖,眾生疾苦也牽動著他的心。究竟是什麼樣的傲慢與偏見,才能讓人如此理直氣壯地閉目塞聽?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歲辯局者,不足謀一域。檢視我國訴訟制度的基本原則,公開審判原則本身就說明了司法審判是不排斥、甚至歡迎輿論的參與的;而判決書說理的要求,則說明我們不僅要公開審理的過程,還要公布論證的過程。而這一切,不僅是對公眾需求的回應,還推動著司法理念和司法技術的雙重進步,更有利於交互對話下共識型真理的形成。就好比「透明廚房」,廚師炒菜的技術不是每個人都會的,但是炒菜的過程卻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和品評的。對消費者來說,放心、開心;對廚房來說,促進進步、提升品牌。行業提升,結構改善,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常常說,法治的理想狀態是什麼?那就是,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所謂生活方式,就像呼吸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且自然而然。如果輿論不能廣泛而深入地與司法審判形成一種平台性的互動對話,並籍此擴大我們的理性共識,我們又如何能指望這一天的到來呢?如果這一天可以到來,這不正是我們所期許的最大的利么?

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其實輿論關注哪些案件,本身也反映了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變遷,比如環境保護和知識產權類的案件在若干年前是不會被輿論所關注的。所以,司法積極地面向輿論,也能推動法治建設的進步,使得本身就具有滯後性的法律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滿足社會的要求。

最大的理性就是認識到個體理性的有限,而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更加不能拒絕他者的聲音。有輿論比沒輿論好,輿論開放比輿論封閉好。我們甚至可以說,真正可悲的,不是影響太大,而是影響太小;不是吶喊聲太大,而是聽不見我們的呼與喊。《人民日報》不也說嗎?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聰明者,耳聰目明也。司法改革,司法進步,沒有理由拒絕輿論的參與。法諺有雲,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我們要怎樣讓人民群眾都能看得見?輿論,是人民司法的眼,它讓你我看見,正義是如何實現。

掌聲響起來,我心更明白。無論是評委還是觀眾,無論是肯定還是批評,我都想對大家說,你們的聲音,對我們很重要。

進行監督的輿論就不是輿論了嗎?

有情緒的意見不是意見嗎?馬景濤咆哮著吼出來的觀點就不是觀點了嗎?

監督不等於影響,但監督是影響。我不等於男人,但我是男人。

蝴蝶扇動一下翅膀,都能在太平洋上掀起一場風暴。監督不能產生影響嗎?監督不能產生影響,還要監督干什麼?監督不能產生影響,你當紀檢部門是吃白飯的嗎?監督不能產生影響,你以為憲法規定公民的監督權是空口說白話擺著好看的嗎?

說監督沒影響,就是從根本上否定了監督存在的意義。對方辯友,你真的是這么想嗎?

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印發<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刑事抗訴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第2條:人民群眾對司法不公反應強烈的案件,應當堅決抗訴。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97條第4款:認定罪名不正確,一罪判數罪、數罪判一罪,影響量刑或者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的,應當提出抗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第1條: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

《法官法》第7條:法官應當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司法機關開官方微博。

按照對方邏輯,《XX法》規定OOXX是在妨害司法獨立嗎?

要求輿論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正確無誤的,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這在本質上就是新聞審查、就是輿論鉗制、就是言論管制、就是不讓人說話。

要求輿論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正確無誤的話,那還有誰能說話?那還有誰敢說話?因為誰又敢保證自己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呢?

就算是科學家,我們也不能要求他的每一個結論都是正確的。

要求每一句話都是對的,那是對上帝的要求。

我們討論中國應不應該造航母,難道就是在干涉我國的軍事嗎?

父母對兒女的婚姻發表意見,難道就是在干涉婚姻自由嗎?

什麼叫做「必須」?意思是那是底線,是最低要求,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中國有5億多網民,5億多人代表不了民意,難道你一個人代表得了?你還真是會代表啊。

⑸ 大眾輿論關注司法審判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大眾輿論關注司法審判利大於弊。
大眾輿論關注司法審判有利於防止司法腐敗、促進司法獨立,有利於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有利於司法公開、進而促進司法公信。輿論首先是一種關注,這種關注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將社會熱點案件置於陽光之下,讓審判過程更透明,進而防止強權的干涉和司法腐敗的滋生。
司法審判的主體是法官,大眾輿論只能通過引起法官、社會注意來發揮作用,沒有能力左右法官的審判、甚至影響司法的獨立。並且由於大眾輿論的監督能保護司法權的行使不受外在強力的干預,反而促進司法的獨立。
司法審判追求的是公平正義,當今社會發展飛速,而法律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完善,在這種背景下,法官理應被委以自由量裁權,使其能根據法律參考民意,抓住司法公正與社會公正的切合點。而大眾輿論某種程度上正是社會公正的體現。法官應該甄別輿論是否過於偏激還是合乎常理,而後根據法律及諸多社會因素作出更加公正的獨立判斷。只有這樣的審判才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需要向大眾解釋道德良知和法律程序的界限、感性判斷和理性分析的差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⑹ 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是利還是弊

總體來講是弊大於利,畢竟法官會有獨立的判斷,而不能被輿論所左右,這個西版方國權家是非常忌諱的,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畢竟中國人的法律素養太低了,我們喜歡干預法院的審判,往往是輿論擔任法官,最終影響了判決結果,所謂了民憤極大之類 的玩意兒

⑺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一是某一次案件的審判結果是否公正,二是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是否代表公正。不管是從何種定義來看,網路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都是弊大於利。
首先,司法之所以能夠公正就在他的獨立性,難為外物左右。法律並不是完善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當中進行改善和修正。但是,法律作為大多數人意見的集合體,符合絕大多數人關於公平正義的判斷標准。
我們維護的所謂的司法公正,一是讓絕大多數人在某一次案件審判的結果中感受到公正,這是嚴格執行法律就可以獲得的效果;二是維持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的公正形象,這個形象的建立,除了保證每一次審判結果的公正之外,還需要司法的獨立和公開。比如三權分立使得權利之間互相制衡,從而建立起人民對於司法公正的信賴和信心,而司法過程透明公開,也能有效的杜絕權利的腐敗,堵上造謠者的嘴。
法律的完善過程是對原有規定的變革。凡變革必有流血者,足夠慘淡才足夠觸目驚心,才能使社會為之顫動。遲到的是正義不是正義,微小的聲音也算不上力量,你必須要有很大的、足夠蓋過一切的聲音,這,才是力量。
其次,輿論是民意的基礎,而網路輿論卻不一定是。首先網路輿論具有主體廣泛性和匿名性,這就導致信息海量且容易滋生流言謠言,產生更多不理智的無效言論,更容易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被有心人操縱利用,也使得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權威和領袖的優勢減弱。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網路暴力之所以形成,往往因為對於事件本身關鍵點的關注被弱化而劍走偏鋒,轉為無法推動事件解決的人身攻擊。比如在於歡案的審判中,近一半的網路輿論的重點都在於不理智地抨擊案件法官,而忽略了案件的關鍵其實在於涉案民警的是否存在玩忽職守以及防衛是否過當導致量刑是否准確。
最後,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在短期內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弊卻是一定存在並且影響深遠的。有部分案件在輿論的推動下進行了更符合民意的審判,比如蘇格拉底之死,比如鄧玉嬌殺人獲無罪釋放。但是,這里的民意到底是暴民的集合、還是更貼近法律本意的提醒?我們不得而知。
同時,正是對這些案件的大肆宣傳使得民眾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不是找民警而是找微博,一旦輿論高於司法的印象形成,司法的公信力何在?失去公信力的司法又談何公正?
這個社會有思辨者,但是不思考的拿來主義更是泛濫。試想一下,這些偏激的觀點一旦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我們還如何相信司法公正?
綜上所述,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⑻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弊大於利。
司法講究獨立性。目前國內因為輿論而重判錯判的案件不在團簡少數。
而且,法律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沒念皮有專業的接觸過法律的人很難全面思考仔或差問題。
所以,司法不應因社會輿論而被左右。當然社會監督還是好的

⑼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法律分析:判斷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大還是消極作用大,其關鍵在於網路輿論能否在司法執行的過程中提供理性的參考與監督,使其更加公正。顯而易見,網路輿論沒有這個功能。由於網路謠言的大量存在、網民強烈的主觀性和情緒偏向,網路輿論常常表現出一種顯然的非理性。網路輿論中確實存在小部分的理性,但因為大多數網民對法律的不了解,這個理性的標準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不理性的網路輿論只能帶來類似於「群體極化」和」多數暴政」的」輿論審判」只有理性的監督才是監督,不理性的監督只能稱為干擾甚至破壞。網路輿論不僅不能給予司法活動理性的參考和監督,反而會破壞司法獨立與司法權威。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⑽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1、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影響
(1)監督司法運行,預防司法腐敗:網路輿論影響的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很多腐敗案件往往都在媒體的曝光下進入民眾視野,經過網路輿論傳播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從而起到打擊犯罪腐敗的目的。
(2)提高司法隊伍的業務能力:公民享有輿論監督的權利,與此同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也必須接受社會及網路輿論的監督,新聞媒體報道的強度越來越大,案件的跟進和報導無形之中將司法活動放置在「陽光」下進行。
(3)不斷更新和完善法律法規,推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網路輿論一般都是網路媒體及網民對社會上熱點案件的討論,進而發宏薯現現行法律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過一些部門法的修改、最高院相關司法解釋的出台從而對法律進行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步代。
2、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消極影響
(1)監管不當會造成謠言四起,違背「以事實為依據」原則:當今社會,新聞媒體報道魚龍混雜,大量謠言不絕於耳,混淆視聽,事情的真相往往難以辨別,一些錯誤的輿論不免會對司法機關形成一定的誤導,導致錯誤的判斷,從而違背「以事實為依據」的司法原則。
(2)規制不力會造成道德綁架,違背「以法律為准繩」原則:網路媒體、新聞報道往往在法院最終判決前就對案件進行個人片面的價值判斷的報道,公眾畢竟不是專門從事法律的工作者,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評判標准往往是道德而非法律,具有很強的情緒性和隨意性。
(3)不實的網路奧論會導致可法機關權威性和獨立性受到挑戰,影響司法公正:輿論不是真相,網民素質參差不齊,教育程度高低不平,案件一味地受制於網路輿論,會造成民眾對司法機關不信任,公信力降低,導致司法機關權威性的缺失。獨立性是司法最重要的品格,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而在網路輿論肆意泛濫的大環境下,司法的獨立性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道德綁架、連論審判,帶給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巨大的社會壓力和輿論干擾,造成法官很難根據相關事實和法律依據作出裁判。
司法公正的特性:
1、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包括兩個方面,即主體合法與程序合法。主體合法:專業化、職業化的定位;需要對訴訟參與人的身份進行謹慎的認定,方可允許進入司法程序,程序合法:嚴格遵守程序的規定
2、司法人員的中立性:司法人員的中立性包括兩個方面:
(1)法官與雙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離;
(2)司法人員的情感自控性,應避免先入為主的判斷
3、司法活動的公開性:司法公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標志和保障在我國是指審判公開和檢務公開;
4、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包括兩個方面:
(1)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
(2)法院平等地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行使。
5、司法程序的參與性:程序參與性又稱為「獲得法庭審判機會」,指的是那些利益或權利可能會受到民事裁判或訴訟結局直接影響的人應當有充分的機會富有意義地參與訴訟的過程,並對裁判結果的形成發揮其有效的影響和作用;
6、司法結果的正確性:司法結果的正確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核實證據和認定事實要正確;適用法律要正確;
綜上所述,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褲敬刑事訴訟法》第五條
【人民法院蔽純者、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依靠群眾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平等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熱點內容
勞動法保安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11 02:23:00 瀏覽:930
2015年政策法規總結 發布:2025-01-11 02:22:47 瀏覽:580
深圳市節約糧食的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1 02:19:13 瀏覽:640
2013國家司法考試成績查詢 發布:2025-01-11 02:11:47 瀏覽:415
部隊處罰條令條例 發布:2025-01-11 02:03:18 瀏覽:222
民事訴訟法試題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1 01:50:10 瀏覽:717
國家的立法權屬於哪裡 發布:2025-01-11 01:50:03 瀏覽:112
防害司法 發布:2025-01-11 01:35:52 瀏覽:676
新婚姻法里的小三違法嗎 發布:2025-01-11 01:22:59 瀏覽:89
蓄禽養殖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1 01:18:45 瀏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