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宋代著名刑法

宋代著名刑法

發布時間: 2023-08-27 02:06:38

1. 宋代代表性刑法是什麼

1、《宋建隆詳定刑統》,簡稱《宋刑統》,刑事法典。三十卷。宋竇儀及蘇曉、奚嶼、張希讓、陳光義、馮叔向等人集體編纂而成。書成於宋乾德元年(963年)。它是我國宋朝第一部刑事法典,也是我國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2、特點:
所謂「刑統」,是按照新的體隸編纂的刑書,一般以刑律為主,而將其他刑事性質的敕、令、格、式分載在律文各條之後,依律目分門別類地加以匯編。
在內容上,《宋刑統》幾乎是《唐律疏議》的翻版,只是作了三點修改:
第一,變更了刑罰制度。在五刑部分增加「折杖法」將笞、杖、徒、流摺合相應的臀杖或脊杖,作為原刑的代用刑,表示省刑、從輕之意.比如笞十、二十決臀杖七,杖六十決臀杖十三,徒一年決脊杖十七,流二千里決脊杖十七、配役一年。死刑無此類的代用刑。
第二,增設了新的條目。《宋刑統》將《唐律》十二篇的內容全部抄襲外,又加了新條目。卷十二增加了「戶絕資產」門。此門由令、式、敕、起請條組成。其中唐之《喪葬令》規定:「諸身喪戶絕者,所用部曲、客女、奴婢、店宅、資財,並令近親轉易貨賣,將營葬事及量營功德之外,余財並與女……」《宋刑統》在「臣等參詳」中刪去「部曲、客女、奴婢」。這說明當時部曲等已不能出賣,反映此三種人身份地位的提高。
第三,刪去一些不必要或過時的文字。如《唐律疏議》每篇之首都有一段歷史淵源的敘述,《宋刑統》則概行刪去。又如衛禁律「宮等冒名守衛」條,刪去「若朱雀等門」。

2. 宋朝十大酷刑都有那些

十大酷刑,是中國古代的殘酷刑法的主要表現,是那個時代用法律作為震懾手段維護統治的原則指導下產生的產物,主要內容有剝皮,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等。其中尤其以凌遲最為殘酷。不過隨著歷史發展,這些不合人性的刑罰也歸於歷史了。

1、剝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血更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那個缺口中「光溜溜」地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2、腰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二十四個半才斷氣。

3、車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五塊。 據說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4、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鼻,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戚夫人(劉如意的母親)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強迫她喝下啞葯,戚夫人叫不出來了,心腸歹毒的呂後還嫌不夠,又叫人用煙把戚夫人的耳朵熏聾,然後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

後來呂後傳旨讓監官帶領自己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去看被做成「人彘」後的戚夫人,漢惠帝劉盈因受此驚嚇,當場嚇得幾乎暈倒,不禁失聲道:「人彘之事,非人所為,戚夫人隨侍先帝有年,如何使她如此慘苦?臣為太後子,終不能治天下!」回宮後大病一場,從此便日夜飲酒作樂,不再涉及朝政,不久便死去。

5、凌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瑾,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漁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6、縊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7、烹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

8、宮刑

宮刑又叫腐刑。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即陰囊)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全部割掉。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

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9、刖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10、插針或插竹簽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竹簽,由此令人想到我們經常用的牙簽,就是這樣一種很不起眼的小物件兒,也曾在刑罰和拷訊的舞台上大展身手,橫行一時。漢朝部員薛安奉命去揚州清查倉庫賬目,把管理倉庫的小吏戴就逮捕,逼他揭發郡太守成公浮。

曾將鐵針釘入戴就的指甲里,然後逼他扒地上的硬土。唐朝開元初年,酷吏王旭常常將竹簽削尖,釘入犯人指甲內,受刑者疼得死去活來。

(2)宋代著名刑法擴展閱讀

秦漢至明清時期,歷代在大體沿用前世的若干酷刑,如誅滅三族九族、活埋外,還有揚棄和創新。如漢文帝時,因憐憫緹縈救父自甘賣身為婢,又感到肉刑不人道,被行刑者,即便改過自新,殘毀的肢體卻不會再生,於是除肉刑,廢除了墨、劓、剕刑,保留了宮刑。

史書記載,漢景帝時,廣川王劉去曾生剝活人,具體施行方式不可考。三國吳後主孫皓則將囚犯的臉皮剝落。他降晉後,晉朝侍中王濟就問孫皓,為什麼要剝人臉皮。孫皓回答說,為人臣者而無禮於君主,應受此刑。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官員責治甚嚴:若官員貪污六十兩白銀以上,就處死刑,斬首後梟首示眾,並且剝下他的皮,皮里填上草,置於官府門口,以為後繼者之警戒。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剝皮揎草的典故。

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即正德皇帝朱厚照(生卒年: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在位年:1505年—1521年)用剝落的人皮製作成馬鞍。他出行的時候,就騎這匹配有人皮鞍的坐騎。

古代酷刑中,比較人道的刑罰,可能只有鴆毒和縊首。前者系用入口即死的劇毒葯,逼迫罪犯服用。縊首則有逼罪犯自殺,或令行刑官員士兵絞殺二種形式。

古代常說的皇帝賜三尺白綾,逼令罪犯自盡,如唐玄宗賜死楊貴妃,嘉慶賜死和珅等,即此。

這二種刑罰,常用於賜死貴族官僚後妃等,以保全其屍首,讓罪犯體面尊嚴地死去。

插針是刑訊逼供時使用的一種行刑方式。顧名思義,就是在指甲和肉之間,插入竹刺或鐵(鋼)針。

秦漢以後,最殘酷的死刑行刑方式,可能非凌遲莫屬。古籍中亦謂之支解、磔,民間俗稱千刀萬剮。其大概出現於五代時期。遼代時,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參見《遼史·刑法志》)明朝以前,凌遲主要用於處罰犯有十惡不赦罪行的囚犯,如謀反、大逆等。

明清時,子女兒媳打罵父母或公婆、兒殺父、妻殺夫,都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之刑。明朝被凌遲處死者,有明武宗時專擅朝政的宦官劉瑾,被碎割3357刀;明朝崇禎年間,翰林院庶吉士鄭曼,以「杖母不孝」,被「凌遲」處死,剮了3600刀。

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煥也因崇禎誤中反間計,被凌遲處死。不明真相的北京市民,還爭食其肉以泄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大酷刑

3. 宋代的代表性刑罰是什麼,宋代常用的刑法都有哪些

宋代統治者發明了獨具特色的刺配法,並得到了充分發展。

所謂「刺配」,就是集刺、杖、流於一身的刑罰,是指臉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後流配充軍。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說:「宋人承五代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宋代常用的刑法:
刺配。

隋唐以後,五刑制基本為以後各朝代繼承,成為官方明文規定的刑罰體系。為此,解決流刑三等懲治力度的不足也成為各朝代重要的司法課題。到了宋代,統治者發明了獨具特色的刺配法,並得到了充分發展。

所謂「刺配」,就是集刺、杖、流於一身的刑罰,是指臉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後流配充軍。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說:「宋人承五代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

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值得注意的是,刺配必須得黥刑的參與。在漢文帝改革刑罰後,後世雖偶有使用黥刑,但總的來說,以笞代黥在北朝時已形成定製。隋唐兩代均不再使用黥刑。因此,後晉刺配的創制,實際上是黥刑復活的標志。刺配對後世的影響很大,遠遠不止一個宋朝,實際上,自此以後直到清朝的各個朝代都無一例外地援用了刺配之刑。

刺配自宋初作為免死的刑種出現以後,行用逐漸頻繁,法規日見繁密,實施日見規范,為司法者所倚重至於出現濫施的局面。刺配起到的其實是五刑制中流刑本應承擔的任務。

《宋史·刑法志》中說:「配法既多,犯者日眾,刺配之人,所至充斥。」在《水滸全傳》中,宋江、林沖、武松等人臉上都有刺字(時俗稱「金印」)。因此,武松醉打蔣門神,先要用一塊膏葯貼住臉上的金印,以防他人識其身份。宋慈在《洗冤集錄》中也談到屍體檢驗時要仔細查看並記錄屍體上有無刺字及刺字的內容。當時有些流配犯人採用「艾炙」或「葯取」的方法消除身上可供識別身份的標記。宋慈說,用竹子打擊身上炙過的地方就可以看出原來刺的字或圖形。可見,當時的主法者和犯罪者都已認識到刺字對人身識別的價值。宋朝以後,歷代執法者均沿用刺配法,直至清末。

「配刑」於宋代形成制度,原因復雜,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完善刑罰體系的需要。

從《宋刑統》的內容看,宋代刑罰制度沿制,仍為笞、杖、徒、流、死五刑,但宋初「折杖法」創設,使其刑罰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所謂「折杖法」,據《宋史·刑法志》記載:

「太祖受禪,始定折杖之制。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並配役一年。凡徒刑五:徒三年,脊杖二十;徒二年半,脊杖十八;二年,脊杖十七;一年半,脊杖十五;一年,脊杖十三。凡杖刑五:杖一百,臀杖二十;九十,臀杖十八;八十,臀杖十七;七十,臀杖十五;六十,臀杖十三。凡笞刑五:笞五十,臀杖十下;四十、三十,臀杖八下;二十、十,臀杖七下。常行官杖如周顯德五年制,長三尺五寸,大頭闊不過二寸,厚及小頭徑不得過九分。徒、流、笞通用常行杖,徒罪決而不役。」

以上是為「折杖法」的內容。按「折杖法」,笞、杖、徒刑被折為臀杖或脊杖執行後即予釋放。流刑和加役流被處脊杖後,其一年或三年的勞役刑就在本地執行,不必遠徙。這樣刑法典中所規定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就變成杖刑(包括臀杖和脊杖)、徒刑和死刑,而且徒刑的適用范圍還很窄,形成「刑輕不能止惡,故犯法日益眾,其終必至於殺戮,是欲輕反重」的局面。刑罰體系輕重失衡,等級結構極不合理。

於是,宋朝政府遂在前代關於配刑規定的基礎上充實其內容,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刑種,並創設編管之刑,形成了以杖刑、徒刑、編管、配刑、死刑為內容的新的、等級結構基本合理的刑罰體系。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滿足國家不斷增長的各種工、雜役的要求。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勞動力的價值。又因為宋代差役制度的弊端,使百姓惟恐避之不及,因此而產生的階級矛盾也很尖銳。為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統治者便將一些雜役,以及官辦的鹽場、礦坑等場務的工役交由罪犯承擔。

按唐制,徒刑最多服役三年,流刑只服役一年加役流也僅服役三年,短期勞役刑對國家不斷增長的工、雜役的需要無所補益。而前代已經出現的配刑則是長期甚至終身服役,可較大程度地滿足上述需求,故宋朝政府著意發展了這一刑種。從現有資料看,宋代配隸所服的正是各種雜役、工役,如仁宗天聖時曾規定:「今後軍人合移配者,並刺配商州坑冶。」坑冶務即官辦礦山或冶煉作坊,其工役特別繁重,除服工役,宋代的配隸主要是送往廂軍的本城營和牢城營服雜役。配隸中有一些人還被轉充廂兵,如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詔:「罪人應配五百里以上,皆配陝西、河東充廂軍,諸路經略司各兩千人止。」而宋代的廂兵,主要承擔國家各種雜役,因為宋代廂軍本身就是役兵,如《宋史·兵志三》於篇首即指出:

「廂兵者……在京諸司之額五,隸宣徽院,以分給畜牧繕修之役,而諸州則各以其事屬焉。建隆初,選諸州募兵之壯勇者部送京師,以備禁衛,余留本城,雖無戍更,然罕教閱,類多給役而已。」

宋代配刑的適用范圍極廣,幾乎對各種犯罪均可適用配刑。宋真宗時關於刺配的法律規定有46條,仁宗慶歷時有l70餘條,南宋竟多達570條。宋律規定,流、徒、杖刑都可以同時黥刺。一般作為附加刑使用,特別流刑和充軍、一定要附加黥刑,而且黥刺的方法多種多樣。初犯刺於耳後,再犯、三犯刺於面部。流刑、徒刑犯刺方形,杖刑犯刺圓形,直徑不過五分,也有刺字的。《水滸傳》中的武松,刺的是兩行金印。強盜犯、竊盜犯在額上刺「盜」、「劫」等字樣,臉頰上還往往刺有發配的地點。這一來,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要兼受杖其脊、配其人、刺其面三種刑罰,比唐律要嚴酷得多。到南宋孝宗時,到處充斥被刺配的人,全國各地牢獄達幾十萬人。

元明小說中有很多有關刺配充軍的記載。如《水滸傳》有關林沖發配滄州的記載。林沖是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中梁山農民起義的傑出人物。他本是宋徽宗時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超群,為人正派。後因殿帥府太尉、奸臣高俅縱子行凶,助子為虐,為達到其兒子高衙內霸佔林沖妻子的目的,設計陷害林沖,將其刺配滄州。又暗中命令解差董超、薛霸二人在野豬林殺害林沖。未逞,又派陸謙、富安持書信到滄州賄賂勾結管營,施行火燒草料場之毒計,妄圖再次置林沖於死地。結果逼得林沖怒殺陸謙、富安和差撥,雪夜奔上樑山。林沖

,這個封建統治的依附者,一變而成為反抗封建統治的造反英雄。

林沖在史書上雖沒有記載,卻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滄州也因《水滸傳》而聞名天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流放地。《水滸傳》有關發配的記載很多,還有如武松被發配滄州牢城營,宋江被發配江州,盧俊義被發配沙門島等記載,可見宋代發配之頻繁。

刺配刑彌補了「折杖法」實施後所造成的刑罰等級結構不合理的缺陷,同時也為國家增加了勞動力。但由於刺配大量行用,其弊端也充分暴露出來。

一方面,配刑附加刺面,毀人面目,留下終身恥辱之印記,易造成罪犯自暴自棄,不願接受改造,從而使罪犯無由自新,如南宋時洪邁指出:「涅其面而刺之,本以示辱,且使人望而識之耳。久之益多,每郡牢城營,其額常溢,殆至十餘萬,凶盜處之恬然,蓋無所恥也。」

另一方面,配隸太多,給不少州縣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對逃亡的配隸有的地方政府故意不加緝捕,這些人則多重新淪為罪犯。宋朝的刺配法對後世有直接影響,元明清均沿襲未改。

4. 中國古代北宋時期最典型的刑法是什麼

北宋最典型的是 刺配 ,也就是黥刑。

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專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屬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是封建國家刑罰制度中的正刑;在漢文帝廢肉刑之後,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黥刑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被廢除,而成為國家刑罰制度之外的一種私刑,根據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和喜怒可以隨意使用。到了五代後晉天福年間之後,黥刑又正式成為封建國家刑罰制度中的一種附加刑,直至清末被廢除,才真正退出了歷史舞台。

5. 宋朝的主要刑事法律規范有哪些

(一)重典懲治盜賊

1.《宋刑統》的有關規定

宋朝法律把防止、打擊一切威脅損害皇權的行為作為首要任務,加重有關「賊盜」的立法,藉以殘酷地鎮壓農民起義,維護和鞏固宋朝的統治。宋朝在我國農民革命史上,是一個非常突出的時期。數百次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前仆後繼。連綿不斷貫穿宋王朝的始終。其中較大規模的,宋初有王小波、李順,中葉有王倫、張海,北宋末年有方臘、宋江,南宋有鍾相、楊么所領導的武裝起義。這一切都動搖著宋王朝的根基,迫使宋朝統治者『嚴捕賊之令。重捕賊之賞」,以圖解除其一心腹之慮」。

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修訂竊盜並將其編人《刑統》,標榜「臨以下簡,必務哀矜」,對唐末以至五代有關竊盜的法規作了某些從輕的修改。但與唐律相比仍略重,並且建隆年間賊盜律的變化,只是對一般的刑事案件減而從輕,對於武裝集團性的強盜、竊盜案則加重處刑,以達到防範反逆的目的。

2.制定《重法地法》和《盜賊重法》

北宋中葉以後,土地兼並日趨嚴重,與遼、西夏作戰的負擔沉重地壓在廣大群眾身上,促使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及北宋統治集團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農民起義在全國范圍蓬勃發展,迫使統治階級進一步採取司法鎮壓的措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重法地法的制定。

重法地法始干仁親嘉年問,主要是考慮京畿地區的安全,劃定開封府諸縣作為重法地,犯罪者加重處罰。隨著地方民眾反抗的加劇,「重法地」的范圍逐漸擴展到各個重要的府、州、軍,其量刑也日益加重。這方面的一系列法律稱為《重法地法》,神宗以後,重法地佔全國地域的百分之四十二以上。

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又頒行《盜賊重法》,進一步加強對謀反、殺人、劫略、盜竊罪的鎮壓。凡犯有《盜賊重法》所規定各罪者,無論是否在重法地內犯罪,都依《重法地法》從重懲處。《盜賊重法》的頒布,一是擴大了重法適用的地區,包括淮南東西、福建、河北東西、京東東西、陝西等十路;二是提出「重法之人」的概念,所謂「重法之人」,主要是指武裝反抗的農民,也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的某些反叛者。對重法之人的制裁,沒有地區限制,一經捕獲,不但誅殺本人,而且「籍沒家產以賞告密者,妻子編置千里外;逢赦亦不移不釋」。如有賊盜「復殺官吏及累殺三人,焚舍屋百問,或群行於州縣之內,劫掠於江海船筏之中,雖非重法之地。亦以重法論。」

至哲宗時,重法地已佔全國二十四路的百分之七十一,「盜賊重法」代替了《宋刑統》中的賊盜律,其處刑比神宗時期更為嚴酷。如對窩藏犯。神宗時杖配五百里或鄰州,哲宗時一並處死。

《重法地法》和《盜賊重法》的頒行,說明了北宋統治者在社會危機日益深重的條件下,只有乞助於重刑苛法來維護統治。宋朝統治者用殘忍的手段企圖消滅盜賊,而不敢正視和消除產生賊盜的根源——就是不抑兼並的對內政策和輸幣求和的對外政策,以及全面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從而決定了立法再重也不可能消減盜賊,一時之果終究會被長久的弊害所淹沒。

6. 宋代的代表性刑罰是什麼

配刑」於宋代形成制度,原因復雜,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完善刑罰體系的需要。宋朝以後,歷代執法者均沿用刺配法,直至清末。

宋代統治者發明了獨具特色的刺配法,並得到了充分發展。所謂「刺配」,就是集刺、杖、流於一身的刑罰,是指臉上刺字,外加杖脊而後流配充軍。正如明朝人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說:「宋人承五代為刺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刺配自宋初作為免死的刑種出現以後,行用逐漸頻繁,法規日見繁密,實施日見規范,為司法者所倚重至於出現濫施的局面。刺配起到的其實是五刑制中流刑本應承擔的任務。

7. 《水滸傳》中出現了北宋的四大刑法,究竟是哪四大刑罰

《水滸傳》中,出現了北宋的四大刑罰,這四大刑罰分別是刺配、凌遲、仗刑和滅九族。

滅九族也是北宋四種最嚴苛的刑法之一。它主要就是因為一個人犯的案子實在太大了,要把他的親戚和朋友全部殺死。當晁蓋等七人劫取生辰綱的時刻,當時的縣令就說,這樣的刑罰是要被滅九族的;從這里也證明在北宋的時候已經有了滅九族。 綜上所述,在北宋的刑法系統中,可以說刺配、杖刑、凌遲和夷滅九族是北宋最重的四種刑罰。

熱點內容
遼寧省北票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03 00:47:34 瀏覽:511
法治解難題 發布:2024-11-02 23:54:00 瀏覽:17
政務院和法院 發布:2024-11-02 23:47:43 瀏覽:427
一般來說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 發布:2024-11-02 23:33:08 瀏覽:576
快遞條例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2 23:08:48 瀏覽:237
物業管理人員罰款條例 發布:2024-11-02 21:59:17 瀏覽:251
四中全會依法治國認識 發布:2024-11-02 21:55:50 瀏覽:150
行政法講課開場白 發布:2024-11-02 21:43:33 瀏覽:760
西城金華志法官 發布:2024-11-02 21:20:06 瀏覽:425
軍事法規級別劃分 發布:2024-11-02 20:49:09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