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對司考的影響

民法總則對司考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8-31 17:39:10

A. 司法考試民法考哪些重點

民法歷來是司法考試中的所佔分值最多的科目,2007年司法考試中民法就佔到了97分之多專,故有「屬得民法者得天下」的說法。民法內容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全面理解並融會貫通。司法考試考查的比較全面,但還是有重點可循,而且這些重點在歷年的考試中反復考查。

民法總則部分,主要集中在意思表示、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訴訟時效、代理、特殊侵權等重點內容。物權法的重點主要包括物權變動、物權的效力、共有、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合同法中,重點是要約規則、締約過失責任、合同的效力、買賣合同和贈與合同等。婚姻法主要集中在夫妻共同財產和債務承擔,繼承法集中在遺產的分配這一重要考點上。知識產權法在14分左右,《著作權法》是重心,試題難度也最大。當前的知識產權法命題越來越集中於侵權行為的認定。《著作權法》還易於考核權利主體、合理使用和權利內容。《專利法》易於考核專利的新穎性,《商標法》易於考核商標的構成條件。由於知識產權法愈來愈側重理論考查,試題幾乎都是擬制的案例,考生僅僅靠復習法條是絕對行不通的。建議在全面了解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基礎上認真閱讀教材或接受培訓和輔導。

B. 詳細解讀司法考試各門學科

一、法理學、法制史、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

法理學是司法考試中一項基礎性學科,每年的大綱都會隨著學術研究以及政治形勢的新動向作出適當調整。因此,每年的大綱變動和新增考點都會成為當年司法考試的重點內容。但是,法理學基本的知識點和結構框架都是固定的。法理學的重要知識點集中在法的本質、法的價值、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的關系、法的溯及力、法律體系、法的運行方式、法的繼承和移植、法與道德、法與人權、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以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根據近幾年出題的規律,法理學的測試越來越注重運用法學知識分析、評價有關的案例、事例或者法條。自2003年開始,每年都會考查一道法理學的論述題。法理學所佔的分值也逐漸加大,接近50分。因此,法理學的地位非常重要,值得重點關注。

法制史的內容比較少,教材上所有的內容僅占幾十頁,考查的形式是選擇題,分值在10分上下。物稿困法制史的重點一直比較突出,中國法制史方面集中在各朝法制思想、婚姻繼承製度、司法制度,法典、重要刑罰制度及其入律時間、清末修律、「預備立憲」等內容上。外國法制史主要掌握羅馬法、美國憲法、英美司法制度、兩大法系、大陸法系中憲法與民法的主要內容。這些知識點要理解並能夠運用其分析相關案例。相比較而言,法制史的考題難度不大,是考生拿罩念分的科目。

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的地位和法制史相類似,分值在12分上下。司法制度的重點內容集中在司法的基本原則、審判、檢察、公證制度的基本原則。法律職業道德的重點內容包括法官、檢察官的任職迴避、法官、檢察官、律師的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類型,這部分內容參照《法官法》、《檢察官法》《律師法》以及相關法律規范學習,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民法

民法歷來是司法考試中的所佔分值最多的科目,故有「得民法者得天下」的說法。民法內容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全面理解並融會貫通。司法考試考查的比較全面,但還是有重點可循,而且這些重點在歷年的考試中反復考查。

民法總則部分,主要集中在意思表示、不當得利與無因管理、訴訟時效、代理、特殊侵權等重點內容。物權法的重點主要包括物權變動、物權的效力、共有、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合同法中,重點是要約規則、締約過失責任、合同的效力、買賣合同和贈與合同等。婚姻法主要集中在夫妻共同財產和債務承擔,繼承法集中在遺產的分配這一重要考點上。知識產權法在 14分左右,《著作權法》是重心,試題難度也。當前的知識產權法命題越來越集中於侵權行為的認定。《著作權法》還易於考核權利主體、合理使用和權利內容。《專利法》易於考核專利的新穎性,《商標法》易於考核商標的構成條件。由於知識產權法愈來愈側重理論考查,試題幾乎都是擬制的案例,考生僅僅靠復習法條是絕對行不通的。建議在全面了解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基礎上認真閱讀教材或接受培訓和輔導。

三、刑法

相信不用多說,大家都明白刑法的重要地位。刑法也是司法考試中體現「重者恆重」這一特點的學科。在刑法總則中,著重掌握刑法的基本原則、犯罪構成、排除犯罪事由、共犯、犯罪停止形態及其處罰、罪數形態、刑罰的種類以及數罪並罰的原則。刑法分則的罪名當中,盜竊、搶劫、綁架、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罪、拐賣婦女兒童、詐騙、貪污賄賂犯罪是歷年考查的重點,必須要牢牢掌握。刑法的試題難度較大,需要投注較多的精力復習。除了對教材的細致把握之外,相關的司法解釋、刑法修正案也是重點內容敬好。

四、憲法、行政法

憲法在司法考試中所佔分值為20分左右。憲法的內容比較多,但考查難度不大,雖側重於對法條的考查,但近幾年對理論也有加強考查的趨勢,而且論述題的出現,也需要考生對憲法基本理論予以把握。憲法的重點主要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選舉制度、立法體制以及港澳基本法的重點內容。

行政法由於學科特點以及理論的深度決定了對該科的掌握難度較大。在司法考試中,對行政法的考查內容繁雜、題目靈活,考生不易得分。行政法涉及行政法的基本理論、行政復議、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政府采購、公務員法、國家賠償法以及應急條例等內容。行政訴訟法的考查集中在證據以及和民事訴訟程序的不同之處。另外,需要格外關注的是,自 2003年始至今,有 3年都考了行政法的論述題,而且都是考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這就需要在對行政法的掌握深度上,比其他學科要深刻。

五、民訴

從題型來看,無論是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題還是案例分析都有考查民事訴訟法的題目。所佔分值在 70分左右,也是司法考試的「大戶」。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故掌握起來宜按照程序的開始、進行、結束這一過程來學習。從歷年司法考試出題的內容來看,管轄、審理程序是必然的重點。此外,第三人、共同訴訟、證據、調解、財產保全與先予執行、執行等也是重要內容。仲裁法部分主要集中在訴訟和仲裁的關系、仲裁協議、仲裁程序、仲裁裁決的撤銷和執行。作為程序法來說,司法考試考查的題目幾乎都可以從法條找到依據,因此,對《民事訴訟法》、《仲裁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的掌握非常重要,但是,隨著司法考試整體上對理論考查力度的加大,對當前的理論熱點也要予以關注。

六、刑訴

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相比較民訴而言,在所佔分值上略高於民訴。其內容更多、程序更細致,掌握起來的難度也更大。具體而言,復習法條是必要且非常有效的方法。刑事訴訟中的重要內容比較多,集中在管轄、偵查程序、律師在偵查階段的權利、迴避、辯護人、審判程序、簡易程序、刑事附帶民訴、死刑復核程序。尤其要注意公、檢、法在處理某一案件時,相互的聯系和制約。另外,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論近幾年來也是熱點,也有出論述題的可能,不能掉以輕心。刑事訴訟部分要拿高分,《刑事訴訟法》、《刑訴解釋》、《高檢規則》等法條必須牢記。

C. 司考民法只改了總則其他還可以用去年的嗎

律達網:
還能用的
一、形式上的變化

《民法總則》是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由原來的9章增至如今的11章,由原來的156條增至206條。增加獨立章——非法人組織、期間的計算;將原來的「民事法律行為與代理」一章拆分為「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兩章;刪除原「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一章。

規范了統一用語,如用「自然人」代替了「公民」,如「民事法律行為」代替了「民事活動」等,在用語上更加專業。

二、內容上的變化(9大影響)

1.限制行為能力人年齡的調整

限制行為能力人年齡的劃分標准由原來的10周歲下調為8周歲。即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對於司法考試的影響——8周歲以下未成人實施的單方、雙方法律行為無效;8周歲以上18周歲以下,實施的超過其年齡范圍的雙方法律行為效力待定,單方法律行為無效。

2.增加胎兒民事權利

總則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現行《繼承法》第28條和《繼承法意見》第45條[1]關於胎兒的遺產份額也有明確的規定,只是沒有明確胎兒有民事權利,但前提是胎兒出生時活體。另外,草案中的規定也沒有窮盡胎兒具有民事權利的所有情形,如孕婦被撞,導致胎兒死亡,此時胎兒是可以獨立起訴還是由母親代為起訴,草案並未提及,只是用了一個「等」字,靜待司法實踐中的結果。

對於司法考試的影響——繼續掌握《繼承法》第28條和《繼承法意見》第45條的規定;對胎兒的贈與是有效的。

3.監護制度

(1)遺囑監護

總則規定,被監護人的父母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該規定可以很好的解決父母過世後,出現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爭搶監護或者拒絕監護的情形。

(2)成人監護

總則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 可以與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事先協商, 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 承擔監護責任。

該制度的規定,很大程度上使得被監護的群體更加全面。

(3)撤銷監護資格+臨時監護+指定新監護人+監護資格的恢復+監護的終止

總則規定,監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 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並根據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指定新監護人:

(一) 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

(二) 怠於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並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於危困狀態的;

(三) 有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

總則同時規定,監護資格撤銷後,除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的外, 確有悔改情形的, 經其申請, 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願的前提下, 視情況恢復其監護人資格, 人民法院指定的新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民法總則規定,監護終止的具體情形

(4)基層組織的指定不再作為法院指定的先決程序

原《民通意見》規定未經基層組織的指定而向人民法院起算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先《民法總則》規定,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對司法考試的影響——監護人可以用遺囑的方式確定新的監護人、撤銷監護資格的具體情形有哪些、恢復監護資格的例外情形。工作單位不再是具有指定監護的資格,基層組織的指定監護,也不再是必經程序。需要注意的是民法總則中,單位不再作為監護人。

4.個人信息、虛擬財產的保護

總則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 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 依照其規定。

把個人信息虛擬財產提升到民事權利的層面去保護。要注意的是,個人信息和大數據有點不一樣,大數據是個人網路行為的足跡,並不是直接披露個人信息。但是個人信息主要包括什麼民法總則並沒有規定。

對司法考試的影響——侵犯個人信息的侵權責任的認定、對虛擬財產的物權保護問題。

5.民事權益的保護——死者、英雄烈士

從《民法總則》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其最大程度的體現權利保護的思想,也強調對死者利益的保護,特別規定了對英雄烈士的民事權益的保護。總則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司法考試的影響——《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3條規定了對死者利益的保護,對一般人來說,死者名譽受到損害由近親屬進行起訴,但對於英烈來說,其可能沒有近親屬作為原告,此時可以視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由相關組織和部門提起公益訴訟。這也是強調這一條文的用意之一。

6.法人的重新分類

民法總則將原「法人」一章拆分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兩章。其中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且對法人作出很多具體規定,尤其是關於捐助法人的規定,現實意義非常重大。

對司法考試的影響——關於法人分類不再是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機關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結合實踐,考查捐助法人的相關制度。

7.撤銷權除斥期間的變化。

因重大誤解導致民事行為被撤銷的,當事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3個月內未主張撤銷的,撤銷權消滅。當事人受脅迫, 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對司法考試的影響——可撤銷民事行為中,撤銷權的除斥期間不再是統一的,區分重大誤解和受脅迫。

8.見義勇為

總則規定,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 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 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 受害人請求補償的, 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 除有重大過失外, 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侵權責任法》第23條[2]也有對見義勇為者的行為予以規定,但過於保守,民法總則更推進一步。如在路人緊急狀況需要幫助,有人自願援助之手導致受助人受損。生活中的「扶老人」,民法總則中提到,只有救助人重大過失導致受助人損害的,才需要適當承擔責任。它就是一個鼓勵見義勇為,匡正社會正氣的法條。

對司法考試的影響——見義勇為行為中,行為人的責任承擔,即因行為人的重大過失導致受助人受損的,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9.訴訟時效—3年

總則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即一般訴訟時效的期間從2年調整為3年。

總則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對司法考試的影響——總則關於訴訟時效的這兩點規定,對司法考試影響較大。首先,一般的訴訟時效期間不再是2年,而是3年。另外,關於未成年人造成性侵害請求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不再是自權利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而是自受害人年滿18周歲之日起算。

[1] 《繼承法》第28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繼承法意見》第45條規定,應當為胎兒保留的遺產份額沒有保留的,應從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中扣回。為胎兒保留的遺產份額,如胎兒出生後死亡的,由其繼承人繼承;如胎兒出生時就說死體的,由被繼承人的繼承人繼承。

[2] 《侵權責任法》第23條規定,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D. 求問新通過的民法總則今年司考考嗎

肯定會考的。五月份之前頒布的發條,法律,司法解釋都是當年的范圍。
民法總則是三月就公布了。
其實思考是沒有什麼范圍的,出卷人覺得重要的都會考

E. 民法高手請進,請教司考民法學習方法

來1、民法,我學得不是自很好。但個人認為民法關鍵是區分不同的概念,以及不同概念的要件。如不當得利:(1)無法律上的原因+一方得利+致他方受損+得利與受損有因果關系。(2)不當得利的類型:兩種……(3)不發得利的處理後果:返還(返還什麼)。(4)強迫得利:怎麼處理

2、只能說多記多背,多到題目就能反應過來考的是什麼知識點

F. 2020年法考客觀題考試,民法典會考嗎

根據以往的考試經驗可以作為參照
2017年3月15日表決的《民法總則》,10月1日施行,2017年的司法考試就考了民法總則,所以按此推算2020年法考也會考民法典內容,考生一定要看修改了哪些內容哦!

G. 為司法考試做准備 民法應該怎麼學

首先要通讀教材至少兩遍,通讀完一遍後開始做相關配套練習,同時通版讀教材第二遍,練權習分選擇題練習和案例分析練習,分開做,每天至少做兩道案例分析,還有相應數量足夠多的選擇題,入門以後,就要精選習題去做,以提高整體理解能力,總之是要多練,多看書。

H. 出台的民法總則對今年的題有影響嗎

最新《民法總則》通過對司考民法命題的影響(必考)

從生到死,從簽合同做生意,到結婚生子繼承收養,老百姓的一切皆離不開民法,所以,民法也被稱之為社會生活的大網路,它直接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最新版《民法總則》作出126處修改,其中實質性修改55處,如將頗具爭議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下限由六周歲提高至八周歲;調整「好人」擔責的舉證責任分配,為緊急施救者減輕後顧之憂;採納學界建議,恢復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無效條款.還根據部分代表的建議增加保護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條款等

新增的民法總則對2017年民法命題有哪些沖擊?

看點1


基本原則體現新發展理念

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進行民事司法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草案第一章以確立民事基本原則為核心,並就立法宗旨、法律適用規則作出規定。在民法通則基礎上,草案結合30多年來民事法律實踐,確立了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基本原則。

綠色原則被寫入基本原則


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是此次草案的亮點之一。近年來,屢現劇組損害生態環境案例,電影《無極》攝制組為拍攝搭建了臨時建築物,破壞了碧沽天池周圍部分高山草甸和高山灌叢植被,對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最終,劇組被處以9萬元罰款,香格里拉縣分管副縣長因負有領導責任被免職。今後,如果再發生類似事件,那麼就不僅僅是要停止侵害、賠償損失,還要恢復原狀。

草案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樣規定,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發展理念,與我國是人口大國、需要長期處理好人與資源生態的矛盾這樣一個國情相適應。


「習慣」成為法律適用規則

在一些地區,入贅女婿對老人有贍養義務;拍賣的時候,拍賣師會習慣採用「三聲拍賣法」,「1、2、3」之後,槌落成交;國際貿易中,FOB這種術語成為了交易規則……這些大家普遍遵循的行為准則,或將都可以作為法院的判案依據。


此次草案對民事法律的適用規則作出了規定:一是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二是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也就意味著,「習慣」今後也可以作為法律淵源,允許法院在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時候可以適用當地習慣來審理案件。

為什麼要把「習慣」寫入民法總則?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介紹,「一方面,是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情況復雜,而法律永遠落後於現實,不可能面面俱到,立法者本身的預見能力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現階段習慣還是有適用的餘地,一些民間的善良風俗。」立法者本身的預見能力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從法律本身發展來看,最早的法律就是由習慣演變而來,來源於習慣。他同時強調說,適用習慣的一個前提是法律沒有規定,這種情況下,才能適用習慣。換言之,習慣是法律的補充。

看點2


自然人民事主體更完善

民事主體是民事關系的參與者、民事權利的享有者、民事義務的履行者和民事責任的承擔者,也是構建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礎。明確民事主體及其規則十分重要,而自然人則是最重要最古老的民事主體。此次,草案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對自然人制度作了多項完善。

明確胎兒具有繼承受贈等權利

還沒有出生父親就去世了,這個胎兒可不可以繼承父親的財產?母親懷孕的時候,胎兒就遭受了人身傷害,那麼出生後,孩子可不可以提起侵權賠償訴訟來維權?這些在以往的民事立法中是找不到根據的,這也就導致司法實踐中法官判案缺乏相應的依據,造成法律對胎兒權利保護不足的後果。


草案專門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草案第17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下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標准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同學把自己的一支筆送給了同桌,這個行為會不會在法律上被認可呢?父母離婚,法官是不是可以根據一個8歲孩子的選擇來判決撫養權歸誰?這些問題的解決就要看這個孩子是不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識,草案根據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草案第20條規定:「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為什麼會定為六周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李適時解釋說,主要考慮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適當降低年齡有利於其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更好地尊重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此外,這一調整也與我國義務教育法關於年滿六周歲的兒童須接受義務教育的規定相呼應,實踐中易於掌握、執行。

看點3


解決監護「空對空」難題

貴州畢節四名留守兒童因父親長期在外打工、母親被人拐跑,而在家中集體自殺;親生父親性侵自己的女兒;失能老人因無人照料而被餓死……近些年來,不斷有這樣的悲劇發生,成為全社會之痛。


作為保護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監護制度對彌補民事主體的民事行為能力不足十分關鍵。但對於監護制度,我國現行法律中雖多有涉及、從制度上講似乎很完善,當一種監護缺位,似乎立刻可以用其他的監護彌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監護制度無法落地,這也是我國監護制度一直存在的最大問題。

針對現行監護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草案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對監護制度作了完善,明確了父母子女間的撫養、贍養等義務,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並就監護人的確定、監護職責的履行、撤銷監護等制度作出明確規定。

擴大被監護對象范圍

伴隨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監護成為了問題。現行民法通則只規定了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監護,成年人的監護則一直是空白點。此次草案彌補了這一空白,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也是被監護人。這就意味著智力障礙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辨識認知能力的成年人,也被納入到被監護人的范圍。這些調整將有利於保護智力障礙者等人群的人身財產權益,也有利於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好地維護老年人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失獨家庭的養老問題成為很多人糾結的問題。一些失獨家庭的父母想選擇一個自己信任的人將來作為自己的監護人,但是卻沒有法律依據。此次,草案第34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有關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承擔監護責任。」

有專家解釋說,這一規定明確了成年監護制度所特有的監護人決定方式——意定監護,即成年人可以在自己智力正常的時候,預先選定自己信得過的親友或社會保障機構,作為自己的監護人,待自己年老智力衰退時,由自己選定的人擔任監護人。

此外,為強調家庭責任,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草案同時增加規定:「子女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負有贍養、照顧和保護的義務」。

民政部門把監護責任「頂到前面」

2015年2月,首例由民政部門申請撤銷父母作為孩子監護人資格的案件,在徐州市銅山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最終法院撤銷父母對女兒的監護權,指定徐州市銅山區民政局為孩子的監護人。該案成為《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正式實施後的典型案例。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治理能力的提高,不少觀點都認為應當強化國家監護職能,在監護人缺位時由政府民政部門及時補位。此次,草案第33條規定:「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

對於這一規定,有專家表示,將促使民政部門真正擔負起監護人的職責,承擔監護監督責任。而且,從未來著想,由政府主導的養老院應發揮更大力量,因此讓民政部門來承擔相應監護職責是符合我國實際的。

完善撤銷監護制度

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實施侵害被監護人利益行為的惡劣事件。而現行法律僅有原則性規定: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草案第37條細化了撤銷監護人資格的具體情形,包括: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怠於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並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於危困狀態的;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

那麼,人民法院就可以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並根據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指定新監護人。

嚴格恢復被撤銷監護權條件

曾引起廣泛關注的「南京虐童」案,男童養母李征琴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法院同時認為李征琴在今後較長時期內不再適合收養、監護兒童。不過,據媒體報道,在李征琴出獄後,男童仍然願意跟她一起生活,並表示「不恨養母,都是為了我好」。辦案人員也曾經介紹說,「小孩多次向檢察機關表達了想見媽媽的意願」。

基於此,草案賦予了原監護人「悔改權」。草案第39條規定,「被監護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後,除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的外,確有悔改表現的,經其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願的前提下,視情況恢復其監護人資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看點4

結合國情創新法人制度

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項基本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組織形式不斷出現,法人形態發生了較大變化。現實當中,各類公司、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大量的存在並進行了大量的市場交易行為,從社會經濟生活角度講,完善法人制度對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意義極為重大。可以說,法人制度是此次民法總則的立法重點,也是從一審以來社會意見反響最多、內容變化最大的部分。

適應需要創新法人分類

現行的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4類,即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民法通則的法人分類已經難以適應新的情況,有必要進行調整完善。

為了反映不同法人在性質上的根本差異,加強對各類社會組織的引導、規范和保護,促進其健康發展,並與我國民眾的基本認知相符,草案遵循民法通則關於法人分類的基本思路,適應社會組織改革發展要求,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類。

賦予村委會居委會法人資格

鑒於目前有一些法人組織的設立和終止都相當特殊,如果按照營利法人或者非營利法人來區分不合適,根據現實需要,草案特別設立了特別法人一節,將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規定為特別法人。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我國特殊的經濟制度。從一審到三審,一直有意見要求明確賦予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從調研結果來看,意見也十分一致,草案最終明確賦予了其法人地位,符合黨中央有關改革精神,有利於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一直以來,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雖然在憲法和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都有自己的法律地位,但是沒有明確的民事法律地位。調研發現,現實中由於沒有民事主體身份和地位,很多村委會代行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時無法從事一些民事行為,比如簽合同,去銀行開戶等等,阻礙履行公共管理事務。鑒於此,草案做出了明確,規定居委會、村委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看點5

加大民事權利保護范圍

保護民事權利是民法的核心,也是民事立法的重要任務。草案繼承了民法通則的做法,設專章規定民事權利的種類和內容。這一章旨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要求,凸顯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作為宣誓性的要求,這也為民法各分編和民商事特別法律具體規定民事權利提供依據。

在人身權利方面,草案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在財產權利方面,草案規定,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債權、繼承權、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

增設「個人信息保護」條款

2016年8月19日,山東省臨沂市羅庄區學生徐玉玉遭遇電信詐騙,被騙走9900元錢的徐玉玉與父親一起去派出所報警,回家途中身體出現不適入醫院搶救,8月21日搶救無效死亡。事件一經報道,社會反響強烈。

針對電信詐騙、網路詐騙現狀,一些業內人士提出,雖然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等法規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作出了一些規定,但是並未起到相應的作用。「個人信息保護」也應該作為民事權利,從民商法、侵權法的角度破解電信詐騙、網路詐騙難題。

考慮到在信息化社會,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保護尤為重要,個人信息權利是公民在現代社會當中享有的重要權利,草案專門做了針對性的規定。草案第114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應當確保依法取得的個人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個人信息。」

有意見認為,之所以把個人信息保護納入民事權利,其目的在於避免個人信息被濫用,一旦被濫用,那麼受害者可以從侵權法的角度維權。

網路虛擬財產納入民法保護范圍

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全會都強調,要完善對民事主體財產權益的保護。草案此次明確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民事主體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同時,草案第120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為了適應互聯網和大數據發展,體現時代性,草案還專門規定對網路虛擬財產和數據等進行保護。草案第131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草案同時加大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規定民事主體對作品、專利、商標、地理標識、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知識產權。對比民法通則,其中的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均為此次新增內容。

看點6


鼓勵見義勇為行為

見義勇為時造成受助人損害,做了好事還要賠償,這幾年,在見義勇為方面發生了很多典型案例。因此,此前的常委會審議當中,一些常委會委員一直都提出要重視這個問題,要求法律予以明確規定。今後「讓英雄流血又流淚」「救人未果反被追責」這種情況或將得以改變。


為了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草案第187條明確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救助人因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同時,草案第188條還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與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看點7


訴訟時效適應實踐需要

為了不讓法律權利睡大覺,法律規定了訴訟時效。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權利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鑒於目前社會經濟活動發生重大變化,此次草案對訴訟時效做出重大調整。

一般訴訟時效擬由2年增至3年

熟人之間借錢,司空見慣。但是錢借出去後,礙於情面,有時候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張口要求還錢,也不願意打官司,覺得可以先商量,這樣一來,很容易一不留神時間就會過個幾年。但如果照現行民法通則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的規定,有人欠了你的錢卻又不還,就要在兩年內把他告上法院,否則就屬於超過訴訟時效,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伴隨社會生活發生深刻變化,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要求權利人在2年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權利顯得過短,對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利,有必要適當延長。同時,考慮到現代化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快經濟流轉,通信手段的現代化使行使權利更加方便,導致普通時效期間縮短的趨勢,草案在吸收司法實踐經驗後,對民事訴訟時效做出修改,將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現行的2年延長為3年。

未成年人受性侵成年後仍可「算賬」

有調研顯示,農村留守兒童數字在不斷擴大,而受社會傳統觀念影響,一旦這些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受害人家屬覺得很恥辱,不少人都不願、不敢公開尋求法律保護,有的受害人成年後開始自己尋求法律救濟,卻往往已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即使法院受理案件,依據現行訴訟時效規則,也不可能獲得勝訴判決,導致這類案件的加害人往往能夠逃脫法律懲罰,造成受害者終身遺恨。


為了更好地保護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的利益,給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後提供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草案此次對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案件的民事訴訟時效起算規則作出重要調整。草案第194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這就意味著如果兒童期遭遇了性侵害,那麼即便當時沒有主張自己的權利、追究侵害方的責任,年滿18周歲後仍可以「秋後算賬」,要求侵害方給予民事賠償。

I. 民法總則頒布的意義

問題一:制定民法總則有何重大意義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的決定。由黨的最高領導機構作出這樣的決定,以前是沒有過的。隨著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標志著最高立法機關編纂民法典的工作正式踏出了第一步。
長期以來,由於欠缺民法總則,整個民法欠缺統領性的基本邏輯。在科學的民法體系中,民法總則用來規定適用於民法其他各編的一般性制度,而1986年制定鏈拆茄的民法通則實際上是一個微縮的民法典,而不是民法總則。
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體系」還遠不是一個科學的民法體系。涉及民事生活各領域的各個單行法,並沒有形成有機聯系的民法體系。這也和民法作為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法的地位極不適應,也和我國當前的民法學術發展水平很不適應。因此,我國亟須迅速開啟民法體系化的整理工作,補充立法漏洞,消弭立法矛盾,使得現行民法制度成為思想先進、制度齊全、規則和諧的法律體系。而這些工作最好的出發點和結果就是制定中國民法典。
民法有深厚的人文主義思想。我們建設法治國家,首先需要憲法,其次就需要民法。因此,制定民法總則、編纂民法典,對於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問題二:民法總則的頒布對中國公民有何意義 民法總則的誕生不僅意味著我國民事法律制度進入「民法典時代」,同時,也意味著公眾的基本權利將得到更多的保障。
例如:「出手救人造成損害是否需要賠償」,近些年,碰瓷一詞可謂是火熱,令人「聞風喪膽」,而民法總則的誕生將有效遏制此種情況的產生,改善社會風氣,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發揚我國樂於助人的優良傳統。
同時,站在經濟角度而言,民法總則的誕生,能夠有效改善社會發展環境,令誠信經營更為有利,帶動資本市場以誠信為根本的發展氛圍,有利於經濟平穩發展,實現穩中求進的戰略方針。

問題三:中考新民法總則的現實意義 民法總則十大突破1.規定非法人組織是獨立的民事主體2.改革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制度,特別強調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為中的核心地位3.規定個人信息權受法律保護,有關組織和個人對所有信息保護的義務4.規定網路虛擬財產可以作為民事權利客體5.滿足大數據時代權利要求,規定數據作為客體6.法律規定胎兒的利益受到法律保護,清算中的法人和設立中的法人,具有部分權御顫利能力7.規定了成年監護制度,特別是規定了成年監護中的意定監護制度8.規定綠色原則9.規定習慣為民法法源10.還有把訴訟時效從兩年改到三年,有利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問題四:民法通則頒布的意義 《民法通則》的意義
《民法通則》的誕生與實施,對我國社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三:
(一)填補了我國民事基本法的空白,為市場經濟運轉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棚察原則與制度。
(二)促進了立法戰略重點的轉移
《民法通則》誕生和實施後,國家立法的戰略重點已開始轉移。
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正式奠定了國家立法新的趨向的基礎。在中國的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立法效應,它為即將開始的民法體系的立法拉開了序幕,使國家立法逐漸地轉向私法這一重心。
(三)在根本上促進我國法制的民主化、現代化進程
在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下,國家擔負了太多的社會任務,不得不用龐大的行政機關體系貫徹已由國家制定好的統一的資源配置計劃和管理具體的生產交換過程,而廣大的公民和經濟組織則處於十分被動的被支配狀態。這時的治國手段不可能不主要的是行政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把應由社會擔負的任務交給了社會,由民事主體在民法法制的范圍內自主地去完成,國家則主要是從事宏觀調控和間接管理,《民法通則》的誕生與實施,為我國治國手段的戰略轉變奠定了基礎。
四、走向中國民法典
《民法通則》開辟了我國民法發展的新紀元,為我國民法體系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於立法時民法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都不很充分,在體系化和制度化設計方面仍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自《民法通則》頒布後,學界同仁不斷提出「民法法典化」的呼聲。

問題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是那一年頒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的頒布有何意義?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它共分9章156條。
(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
意義:
我國的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所謂民事活動是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如買賣、運輸、借貸、租賃等。進行民事活動時,應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守法的原則。

問題六:《民法總則》頒布之後,《民法通則》還有效嗎? 應該失效,《民法總則》是代替《民法通則》的。

問題七:民法典的頒布有何歷史意義 首先表現在對人的自由、尊嚴和權利的確認和維護上。在民法典的立法結構設置上,始終圍繞「人」這個中心,被譽為「人法」。即以「人」而不是以「物」為中心,先規定人,再規定人的財產,最後才規定取得財產的方法。同時,在具體的民事法律規則中,處處著力保障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例如,《法國民法典》1134條規定,人們可以在不違反法律與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情況下,自由訂立契約,創建自己期望的各種民事關系。
其次,革命性地重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用「平等」替代了「等級」。《法國民法典》第8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此處特別強調「所有法國人」,即意在廢除法國大革命之前普遍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不平等現象。如它明確規定了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在法律待遇上的平等,禁止歧視非婚生子女。可以說,正是這些明確和具體的法律規則,擊破了固守千年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制度,使《人權宣言》中的平等觀念變成了現實。
再次,確立所有權神聖、契約自由和過錯責任原則,奠定了近代私法體系的三大基本原則。《法國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用法律制度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了牢固根基。拿破崙曾在立法討論中闡明了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的重要地位,他說:「我擁有許多的軍隊,但我不能侵佔一塊土地,因為侵犯一個人的所有權,就是侵害所有人的權利。」正是《法國民法典》對人人可平等擁有受法律保護的所有權的規定,最大程度地激發了法國民眾創造財富的熱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繁榮的市場交易,而《法國民法典》確立的契約自由原則恰以國家強制力保護了人們在自由合意基礎上訂立的契約,明確給予它相當於法律的效力,從而表明了國家像保護私有財產一樣保護私人契約的制度選擇。19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突飛猛進證明,私法三原則統領下的《法國民法典》確乎起到了為初興的資本主義保駕護航的歷史作用。
《法國民法典》的第四個進步意義在於祛除壁壘,統一了法國的資本主義市場交易規則。《法國民法典》制定之前,法國南部、北部地區分受羅馬法和習慣法的影響,存在因經濟社會規則不一致甚至相互沖突而引起的各種矛盾。對此,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形象地諷刺道,在法國旅行需要經常更換法律,就像經常更換馬匹一樣。《法國民法典》的施行結束了這種規則割據、沖突的局面,實現了法國境內經濟社會生活基本准則的統一。此舉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易,促進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問題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哪些重要意義 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law-lib/flsz/sz_view.asp?no=1325 這里是更詳細的解釋,可以看看。

問題九:民法通則的頒布實施分別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民法通則》的誕生與實施,對我國社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三:
(一)填補了我國民事基本法的空白,為市場經濟運轉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原則與制度。 (二)促進了立法戰略重點的轉移 《民法通則》誕生和實施後,國家立法的戰略重點已開始轉移。 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正式奠定了國家立法新的趨向的基礎。在中國的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立法效應,它為即將開始的民法體系的立法拉開了序幕,使國家立法逐漸地轉向私法這一重心。
(三)在根本上促進我國法制的民主化、現代化進程 在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下,國家擔負了太多的社會任務,不得不用龐大的行政機關體系貫徹已由國家制定好的統一的資源配置計劃和管理具體的生產交換過程,而廣大的公民和經濟組織則處於十分被動的被支配狀態。這時的治國手段不可能不主要的是行政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把應由社會擔負的任務交給了社會,由民事主體在民法法制的范圍內自主地去完成,國家則主要是從事宏觀調控和間接管理,《民法通則》的誕生與實施,為我國治國手段的戰略轉變奠定了基礎。

J. 民法總則的通過對2017年司法考試有什麼影響

您好,民法總則的通過對2017年司法考試肯定有影響,每年新通過的法律,當年的司法考試都會考。民法總則的通過,2017年司法考試變化考點,主要有以下十二個:
變化考點1
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按照以下順序認定:「出生證明記載→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其他證明」,改變了《民通意見》規定的「戶籍證明記載→出生證明記載→其他證明」的順序。
變化考點2
第16條:胎兒在涉及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方面,視為具有權利能力,但其分娩時為死體的除外。
該規定將對胎兒利益保護的范圍從《繼承法意見》第45條確立的遺產「特留份」制度擴大到「接受贈與」。
變化考點3
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起點從《民法通則》中的10周歲改為8周歲。
如果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修改,不妨走訪幼兒園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變化考點4:監護制度
(1)取消「有關組織指定前置」,有關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2)增加規定「臨時監護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遺囑指定監護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監護」,即完全行為能力人「未雨綢繆」,與相關主體事先協商確定自己日後的監護人。
(5)規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監護人資格與「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義務分離,即被撤銷監護人資格後,應繼續履行相關義務。
變化考點5: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1)確立財產代管人「輕過失免責」規則。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時間的認定:一般情形為「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特殊情形為「意外事件發生之日」。
(3)規定撤銷死亡宣告後婚姻關系自行恢復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願自行恢復。
變化考點6: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去「合法性」
《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於是存在「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之實質區分。《民法總則》果斷去掉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評價,即只要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都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變化考點7
(1)不再區分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只要行為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在滿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為能力范圍實施的行為,均效力待定。
(2)該規定結束了舊法時代對「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效力區別評價的局面(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一律無效,合同行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變化考點8:撤銷權的行使期限
《民法通則》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採取一刀切的規范模式:主觀標准1年。
《民法總則》將其分為三種情形:
(1)欺詐、顯失公平——主觀標准1年;
(2)脅迫——脅迫行為結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誤解——主觀標准3個月。
此外,上述三種情形均受最長除斥期間5年(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變化考點9:無行為能力人不能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
這一規定改變了《民通意見》確立的「無行為能力人可以實施接受獎勵、報酬、贈與等純獲利益的民事行為有效」規則。這就意味著,無行為能力人接受贈與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
變化考點10:新增「虛假的意思表示」效力規則
(1)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法律行為——無效
(2)被(虛假行為)隱藏的法律行為——依照法律有關規定處理,也即可能有效、無效、可撤銷、效力待定,關鍵看其是否符合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
變化考點11:自己代理和雙方代理的效力
《民法總則》明確規定「自己代理」和「雙方代理」的效力規則——效力待定,而不是無效。
變化考點12:職務代理
(1)執行單位(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以單位名義從事的法律行為,對單位發生效力。
(2)單位對工作人員職權的內部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職務代理的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勞動關系,一般採取概括授權方式。根據該規定,工作人員只要是執行工作任務對外實施法律行為,即便沒有詳細具體授權,或者超越內部授許可權制,也構成有權代理,由單位承擔行為後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司法拍賣的房屋 發布:2025-01-11 00:48:51 瀏覽:720
婚姻法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1 00:47:28 瀏覽:673
代遺囑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1 00:36:43 瀏覽:547
持續性履行的合同終止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00:13:24 瀏覽:784
法律法規和客戶要求管理程序 發布:2025-01-10 23:55:20 瀏覽:847
法律碩士如何調劑 發布:2025-01-10 21:39:50 瀏覽:616
助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01-10 21:31:58 瀏覽:223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