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商法減資

商法減資

發布時間: 2023-09-01 17:48:19

⑴ 關於商法的案例分析題---急需答案!

答案要點:
1.不符合法律的規定,因為公司的財產屬於公司所有,在公司清算前,任何股東都不能分割公司的財產。(2分)
2.公司的經理和監事的不同意見有公司法的依據,因為股東會無權改變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會無權將公司的財產分配給股東,否則就會造成公司注冊資本的減少。(2分)
3.公司如果要分配財產應當按照公司法規定的法律程序進行,即
(1)先由股東會作出決議;(2分)
(2)發布減少注冊資本的公告,通知債權人主張債權;(2分)
(3)對負債進行清償或提供擔保;(2分)
(4)減少注冊資本,將減少下來的注冊資本分配給股東;(2分)
(5)進行公司資產變更登記。(2分)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屬於什麼法的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屬於什麼法的部門

公司法是規定公司的設立、組織、運營、變更、解散、股東權利與義務和公司內部、外部關系的法律。
公司法屬於私法的范疇,是含有商事行為法的商業組織法。在法律部門上,屬於商法的部門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0條全部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十條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介紹

最高院的《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主要針對的是公司法實踐中比較突出的設立、出資、股權確認等方面的問題而出台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結合審判實踐,就人民法院審理公司設立、出資、股權確認等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作出如下規定。
第一條為設立公司而簽署公司章程、向公司認購出資或者股份並履行公司設立職責的人,應當認定為公司的發起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設立時的股東。
第二條發起人為設立公司以自己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合同相對人請求該發起人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公司成立後對前款規定的合同予以確認,或者已經實際享有合同權利或者履行合同義務,合同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第三條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公司成立後合同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公司成立後有證據證明發起人利用設立中公司的名義為自己的利益與相對人簽訂合同,公司以此為由主張不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但相對人為善意的除外。
第四條公司因故未成立,債權人請求全體或者部分發起人對設立公司行為所產生的費用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部分發起人依照前款規定承擔責任後,請求其他發起人分擔的,人民法院應當判令其他發起人按照約定的責任承擔比例分擔責任;沒有約定責任承擔比例的,按照約定的出資比例分擔責任;沒有約定出資比例的,按照均等份額分擔責任。
因部分發起人的過錯導致公司未成立,其他發起人主張其承擔設立行為所產生的費用和債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過錯情況,確定過錯一方的責任范圍。
第五條發起人因履行公司設立職責造成他人損害,公司成立後受害人請求公司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公司未成立,受害人請求全體發起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公司或者無過錯的發起人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有過錯的發起人追償。
第六條股份有限公司的認股人未按期繳納所認股份的股款,經公司發起人催繳後在合理期間內仍未繳納,公司發起人對該股份另行募集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募集行為有效。認股人延期繳納股款給公司造成損失,公司請求該認股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第七條出資人以不享有處分權的財產出資,當事人之間對於出資行為效力產生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予以認定。
以貪污、受賄、侵佔、挪用等違法犯罪所得的貨幣出資後取得股權的,對違法犯罪行為予以追究、處罰時,應當採取拍賣或者變賣的方式處置其股權。
第八條出資人以劃撥土地使用權出資,或者以設定權利負擔的土地使用權出資,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主張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當事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間內辦理土地變更手續或者解除權利負擔;逾期未辦理或者未解除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出資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
第九條出資人以非貨幣財產出資,未依法評估作價,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委託具有合法資格的評估機構對該財產評估作價。評估確定的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出資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
第十條出資人以房屋、土地使用權或者需要辦理權屬登記的智慧財產權等財產出資,已經交付公司使用但未辦理權屬變更手續,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主張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當事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間內辦理權屬變更手續;在前述期間內辦理了權屬變更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已經履行了出資義務;出資人主張自其實際交付財產給公司使用時享有相應股東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出資人以前款規定的財產出資,已經辦理權屬變更手續但未交付給公司使用,公司或者其他股東主張其向公司交付、並在實際交付之前不享有相應股東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第十一條出資人以其他公司股權出資,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出資人已履行出資義務:
(一)出資的股權由出資人合法持有並依法可以轉讓;
(二)出資的股權無權利瑕疵或者權利負擔;
(三)出資人已履行關於股權轉讓的法定手續;
(四)出資的股權已依法進行了價值評估。
股權出資不符合前款第(一)、(二)、(三)項的規定,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該出資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間內採取補正措施,以符合上述條件;逾期未補正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
股權出資不符合本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本規定第九條的規定處理。
第十二條公司成立後,公司、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以相關股東的行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損害公司權益為由,請求認定該股東抽逃出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一)製作虛假財務會計報表虛增利潤進行分配;
(二)通過虛構債權債務關系將其出資轉出;
(三)利用關聯交易將出資轉出;
(四)其他未經法定程式將出資抽回的行為。
第十三條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公司債權人請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股東在公司設立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依照本條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訴訟的原告,請求公司的發起人與被告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公司的發起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被告股東追償。
股東在公司增資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依照本條第一款或者第二款提起訴訟的原告,請求未盡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義務而使出資未繳足的董事、高階管理人員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董事、高階管理人員承擔責任後,可以向被告股東追償。
第十四條股東抽逃出資,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返還出資本息、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階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公司債權人請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高階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抽逃出資的股東已經承擔上述責任,其他債權人提出相同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第十五條出資人以符合法定條件的非貨幣財產出資後,因市場變化或者其他客觀因素導致出資財產貶值,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該出資人承擔補足出資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十六條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出資,公司根據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對其利潤分配請求權、新股優先認購權、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等股東權利作出相應的合理限制,該股東請求認定該限制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第十七條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經公司催告繳納或者返還,其在合理期間內仍未繳納或者返還出資,公司以股東會決議解除該股東的股東資格,該股東請求確認該解除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在前款規定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在判決時應當釋明,公司應當及時辦理法定減資程式或者由其他股東或者第三人繳納相應的出資。在辦理法定減資程式或者其他股東或者第三人繳納相應的出資之前,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或者第十四條請求相關當事人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第十八條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向該股東提起訴訟,同時請求前述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受讓人根據前款規定承擔責任後,向該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十九條公司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出資,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其向公司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或者返還出資,被告股東以訴訟時效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公司債權人的債權未過訴訟時效期間,其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第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出資的股東承擔賠償責任,被告股東以出資義務或者返還出資義務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第二十條當事人之間對是否已履行出資義務發生爭議,原告提供對股東履行出資義務產生合理懷疑證據的,被告股東應當就其已履行出資義務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一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其股東資格的,應當以公司為被告,與案件爭議股權有利害關系的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第二十二條當事人之間對股權歸屬發生爭議,一方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其享有股權的,應當證明以下事實之一:
(一)已經依法向公司出資或者認繳出資,且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
(二)已經受讓或者以其他形式繼受公司股權,且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
第二十三條當事人依法履行出資義務或者依法繼受取得股權後,公司未根據公司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的規定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當事人請求公司履行上述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第二十四條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前款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第二十五條名義股東將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於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
名義股東處分股權造成實際出資人損失,實際出資人請求名義股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第二十六條公司債權人以登記於公司登記機關的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為由,請求其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股東以其僅為名義股東而非實際出資人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名義股東根據前款規定承擔賠償責任後,向實際出資人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第二十七條股權轉讓後尚未向公司登記機關辦理變更登記,原股東將仍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受讓股東以其對於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
原股東處分股權造成受讓股東損失,受讓股東請求原股東承擔賠償責任、對於未及時辦理變更登記有過錯的董事、高階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受讓股東對於未及時辦理變更登記也有過錯的,可以適當減輕上述董事、高階管理人員或者實際控制人的責任。
第二十八條冒用他人名義出資並將該他人作為股東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冒名登記行為人應當承擔相應責任;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以未履行出資義務為由,請求被冒名登記為股東的承擔補足出資責任或者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部分的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最新txt全集下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選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您下載的該電子書來自:TXT書庫
汪艷生、莫幸燕

編者的話著名學者錢學森曾經指出: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國立法機關近期頒布了一系列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對進一步深入改革和開放,以及與國際慣例接軌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配合學習、宣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關法律法規,由廣東廣信國際咨詢公司策劃,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山大學法律系、中南政法學院、廣東行政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有關專家、學者編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叢書》。
這套叢書得以出版,應該感謝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有關領導和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援,尤其是應該感謝原廣東省人大主任羅天為該叢書題詞。
但願這套叢書能為讀者學習和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提供幫助,以實現全體作者和編委的初衷。
前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頒布是中國立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和發展、市場機制的執行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和普遍的規范作用。中國公司法是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它大膽借鑒、吸收了西方國家的立法成果,如法人所有權制度。但又具有中國特色,特別是對中國的企業制度改革作了全面總結,肯定了企業改革成果和公司實踐成果,使之有了法律保障。
為了幫助廣大讀者學習和理解……
確認後請採納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05修訂)是最新的公司法嗎?

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不是最新的公司法,截止到目前最新的公司法是2013年12月28日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公司法。
法律依據如下: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公司法》等法律的決定》規定:
本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所作的修改,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條第一款

第三條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簡述其主要內容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治理結構,股東與公司的權利義務關系。公司對外的有限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隱匿股東如何確定

是不是隱名股東?我國法律對此並沒有規定。
隱名股東根本就不記錄在公司章程之中,因而不具備股東權利。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范的是什麼企業?

公司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企業法人,不包括自然人企業,合夥企業和集團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五章第二節

第二節股份轉讓
第一百三十七條股東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轉讓。
第一百三十八條股東轉讓其股份,應當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場所進行或者按照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
第一百三十九條記名股票,由股東以背書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轉讓;轉讓後由公司將受讓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記載於股東名冊。
股東大會召開前二十日內或者公司決定分配股利的基準日前五日內,不得進行前款規定的股東名冊的變更登記。但是,法律對上市公司股東名冊變更登記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一百四十條無記名股票的轉讓,由股東將該股票交付給受讓人後即發生轉讓的效力。
第一百四十一條發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公司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發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
公司董事、監事、高階管理人員應當向公司申報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變動情況,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 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上述人員離職後半年內,不得轉讓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公司章程可以對公司董事、監事、高階 管理人員轉讓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作出其他限制性規定。
第一百四十二條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二)與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並;
(三)將股份獎勵給本公司職工;
(四)股東因對股東大會作出的公司合並、分立決議持異議,要求公司收購其股份的。
公司因前款第(一)項至第(三)項的原因收購本公司股份的,應當經股東大會決議。公司依照前款規定收購本公司股份後,屬於第(一)項情形的,應當自收購之日起十日內登出;屬於第(二)項、第(四)項情形的,應當在六個月內轉讓或者登出。
公司依照第一款第(三)項規定收購的本公司股份,不得超過本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的百分之五;用於收購的資金應當從公司的稅後利潤中支出;所收購的股份應當在一年內轉讓給職工。
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
第一百四十三條記名股票被盜、遺失或者滅失,股東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公示催告程式,請求人民法院宣告該股票失效。人民法院宣告該股票失效後,股東可以向公司申請補發股票。
第一百四十四條上市公司的股票,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上市交易。
第一百四十五條上市公司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公開其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及重大訴訟,在每會計年度內半年公布一次財務會計報告。

⑶ 尋商法 碩士畢業論文 題目 謝謝!

建議你寫
1. 論商法的法理學基礎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問題探討

2. 論商法的統一

3. 論商法部門與商法公法化

4. 我國商事立法模式之選擇

5. 二十世紀中國商法學之大勢

6. 我國商事主體制度探析

7. 論我國商行為立法模式的構建

8. 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問題探討

9. 商事登記的范圍——商事主體的確認標准與類型劃分

10. 公司的本質及公司法理論體系邏輯分析

11. 公司法的合同路徑與公司法規則的正當性

12. 「資本維持原則」的發展趨勢

13. 法定資本制的幾個問題

14. 公司減資規則論

15. 法定最低資本額制度與公司資本充實

16. 公司股東的表決權

17. 「資本多數決」與瑕疵股東大會決議的效力——從計演算法則的視角觀察

18. 公司收購中目標公司控股股東的誠信義務探析

19.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理論與股東有限責任

20. 公司機會准則研究

21. 作為社團的法人:重構公司理論的一個框架

22. 國有獨資公司董事長的權源結構與運行

23. 對我國公司法的若干修改試析

24. 公司法的模式、理念與修改

25. 我國公司法體系的重構——有限責任公司法和股份有限公司法的分立

26. 評資本三原則在我國公司法中的體現及利弊。

27. 論股東權。

28. 論公司設立過程中的若干法律問題。

29. 論公司破產中的若干法律問題。

30. 論公司法人財產權獨立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31. 論獨立董事在公司中的地位。

32. 論我國公司法修改中的若干問題。

33. 關於修改公司法的建議。

34. 論公司執行機關的法律責任

35. 論公司有限責任的限制。

36. 有限合夥的若干問題

37. 公司企業設立人的責任問題研究

38. 評公司法修正案的利弊得失

39. 論一人股東有限責任公司的規制

40. 論中小股東的訴權

41. 論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

42. 論公司的侵權責任

43. 試述我國證券發行制度

44. 試述我國證券交易制度

45. 公司債的若干問題探討

46. 債轉股的法律分析

47. 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48. 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論基礎

49. 上市公司收購的法律問題

50. 我國證券發行機制的演變

51. 論對內幕交易的禁止與處罰

52. 我國內幕交易歸責理論研究

53. 論我國票據法體系的構成

54. 票據抗辯的分類

55. 試論票據追索權的限制與保護

56. 論票據背書的連續性

57. 論票據追索權的行使的情形

58. 論破產法的價值定位及相關制度完善

59. 我國別除權制度的改革初論

60. 論我國破產法中的和解與整頓

61. 企業破產若干法律問題研究

62. 公司破產的若干問題探討

63. 對破產企業的法律救助制度

64. 論公司重整

65. 從公平原則的角度試論破產債權受償制度

66. 企業解散與清算的若干問題研究

67. 破產法中破產人的法律責任探討

68. 論新破產法中管理人制度的設置思路

69. 論保險監管的理論根源

70. 試論保險的構成

71. 論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

72. 論人身保險合同價值不喪失條款的運用

73. 論財產保險合同中的代位求償權的行使

74. 借款合同保證保險法律問題探析

75. 保險法最大誠信原則的發展概況

76. 論述保險中的道德風險及其界定

77. 保險分業經營的法律意義探討

78. 論租船合同中的誤述及其法律後果

79. 海商法的懲罰性賠償的歷史演變論提單的法律性質

80. 海事賠償責任制度的前景探討

81. 論海難救助公約的發展及其影響

82. 論共同海損的索賠權利與海上運輸合同的索賠權利的關系

83. 論船舶優先權的法律性質

84. 論海事賠償責任限制與承運人單位責任限制的關系

85. 論海難救助的特別補償制度

86. 論海上保險的保險利益原則

87. 論海上保險的最高誠信原則

88. 論海上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

89. 論被保險人的告知義務

90. 論船舶適航在海上保險中的作用

91. 論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法律適用

⑷ 一道商法題目,簡述證券交易內幕信息與內幕信息知情人的條件

內幕信息:
所謂內幕信息,是指在證券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供求有重大影響的尚未公開的信息。

1.內幕信息的特徵:內幕信息是與證券交易活動有關的信息,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供求有重大影響的信息。社會公眾獲得該信息後,會對證券交易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2.內幕信息的種類
(1)法定的重大事件。包括:
①公司的經營方針和經營范圍的重大變化;
②公司的重大投資行為和重大的購置財產的決定;
③公司訂立重要合同,而該合同可能對公司的資產、負債、權益和經營成果產生重要影響;
④公司發生重大債務和未能清償到期重大債務的違約情況;
⑤公司發生重大虧損或者遭受超過凈資產10%以上的重大損失;
⑥公司生產經營的外部條件發生的重大變化;
⑦公司的董事長,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者經理發生變動;
⑧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其持有股份情況發生較大變化;
⑨公司減資、合並、分立、解散及申請破產的決定;
⑩涉及公司的重大訴訟,法院依法撤銷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
⑾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事項。
(2)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資的計劃。公司分配股利的計劃是指公司將彌補虧損和提取法定公積金、法定公益金後所餘利潤如何分配給股東的計劃。公司增資的計劃是指公司增加註冊資本的計劃,包括增加多少注冊資本、如何增加註冊資本的計劃。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資的計劃涉及公司的財務、經營,或者會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產生重大影響。
(3)公司股權結構的重大變化。股權結構是指公司各股東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數量及其相互關系。公司股權結構的重大變化在其公開之前,是內幕信息。
(4)公司債務擔保的重大變更。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承擔債務時,可以向債權人提供擔保,以保證債權人的債權得到實現。如果公司債務擔保發生了重大變化,那麼,債權人為保證其債權能夠得到實現,可能會對公司採取一些重大措施,從而對公司的經營、財務產生重大影響。

(5)公司營業用主要資產的抵押、出售或者報廢一次超過該資產的30%。抵押是指公司以其用於經營的主要資產向債權人提供擔保,主要資產的出售是指公司將其用於經營的主要資產賣給他人,以獲取一定數量的資金。公司營業用主要資產的抵押或者出售,必然會對公司的經營、財務產生重大影響,而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產生影響。
(6)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副經理或者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可能依法承擔重大損害賠償責任。董事、監事、經理、副經理或者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尚未公開的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副經理或者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損害賠償責任,是內幕信息。
(7)上市公司收購的有關方案。上市公司收購是指投資者公開收購股份有限公司已依法發行上市的股份以達到對該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或者兼並目的的行為。收購某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必然對該公司股票的市場供求產生重大影響,也會對公司的經營、財務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上市公司收購的有關方案在公開以前,是內幕信息。
(8)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認定的對證券交易價格有顯著影響的其他重要信息。
內幕信息的知情人:
根據《證券法》的規定,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包括以下幾種:(1)發行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2)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3)發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4)由於所任公司職務可以獲取公司有關內幕信息的人員,比如辦公室秘書、有關研究人員和業務人員、打字員等;(5)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以及由於法定的職責對證券發行、交易進行管理的其他人員;(6)保薦人、承銷的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服務機構的有關人員;(7)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人員。上述人員,在內幕信息公開前,不得買賣該公司的證券,或者泄露該信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

⑸ 求商法高手幫做15道多選題,急 啊!!!

1: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因此不得以自己的名義獨立訂立合同。
錯誤

2:我國《公司法》未對無形資產占公司資本的比例作出規定。
錯誤

3:股票是股份的價值內容,股份是股票的存在形式。
錯誤

4: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既是中國公司,也是外國公司。
錯誤

5:公司與國家經濟行政機關之間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由公司法調整。
錯誤

6:董事會表決實行一股一票制
錯誤

7: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會議必須由全體董事出席方可作出決議。
錯誤

8:因合並而導致公司解散,不必履行清算手續。
錯誤

9:股東會的普通決議必須有占股東人數1/2以上的股東贊成方可通過。
不確定,可以去看下法條

10:股票僅是股東權存在的證明,是一種證權證券。
錯誤
11:股票和債券的名稱不同,但是法律意義相同
錯誤

12:公司法調整公司的部分組織關系和全部經營關系。
錯誤

13: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董事會作出決議必須由出席董事會的1/2以上董事通過。
錯誤

14:公司不得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
錯誤

15:國有獨資公司的股東只有一人。

答案我也不是很確定,我商法也不是很好。

⑹ 一道商法題目,簡述證券交易內幕信息與內幕信息知情人的條件

1. 內幕信息的范圍。 內幕信息的構成條件有二:一是該信息能影響證券價格;二是信息尚未公開。 2. 內幕人員的條件。 ①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券的公司董事、監事、經理、副經理及有關的高級管理人員; ②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東; ③發行股票公司的控股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 ④由於所任職務可以獲取公司有關證券交易信息的人員; ⑤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以及由於法定的職責對證券交易進行管理的人員; ⑥由於法定職責而參與證券交易的社會中介機構或者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交易服務機構的有關人員; ⑦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基他人員。

⑺ 如何建立公司有效的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的提出

「公司治理結構」(Corporate governance)最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美國提出。當時美國學術界部分學者認為大型公眾公司的經營管理體制存在結構性缺陷,主要表現為董事會職權弱化,董事未能為股東的利益勤勉盡職,公司的經營管理權集中在高層管理人員手中。1971年,美國學者瑪切(Myles L Mace)在一份著名的研究報告中揭示了董事職能減弱的客觀事實。比如,董事主要在諸如技術、金融、政府關系等方面提供專業咨詢,而在確定公司目標、策略、董事會政策方面無所作為,甚至不對經營管理者提交其批準的方案提出有洞察力的問題;經營管理者操縱了公司,董事會只是為經營管理者的行為蓋蓋章,或受經營管理者之託去安撫外面的股東;董事會會議的議程由總裁確定並控制,在會議上內部董事為了自身的利益或出於禮貌免使總裁尷尬一般不提出質詢。

為此,不少學者倡導改革董事會,將董事有能力行使的職能賦予董事會, 且必須使董事不受經營管理者控制。 艾森伯格(Melvin AronEisenberg)提出應給予董事會監控的職能,即「挑選、 監督和免除主要高層管理人員」,董事會應獨立於它所監控的高層管理人員,並應保證有充分、客觀的資訊以使董事會行使監控職能。為了抑止大公司濫用權力,解決內部董事不能有效行使職權的問題,獨立董事制度被引入公司治理結構中。1974年成立,由大型公司的200 名總裁級人物組成的「企業園桌」組織(Business Roundtable)積極認同獨立董事機制, 並建議外來董事的人數應足以對董事會決策產生重大影響。據1989年對《財富》雜志前1000家公司董事會的統計,74%的董事是外部董事,83%的公司中外來董事佔多數,這表明獨立董事在美國已形成制度。1992年5月,美國法學研究所(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頒布《公司治理結構的原則:分析與提案》,該文件規定了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職務與許可權,監察委員會等董事委員會,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控股股東的公正交易義務,代表訴訟等內容。該文件促進了退休基金、投資信託等機構投資者參加公司的經營管理,也影響到世界各國對公司治理結構的研究和討論。

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性缺陷

我國公司的治理結構是依據公司法的規定創設的。以股份公司為例,根據公司法的規定,股份公司設立股東大會,為公司的權力機構;設立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設經理,由董事會聘任或者解聘,對董事會負責;設立監事會,負責檢查公司財務,監督董事、經理的行為等。立法的初衷是建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層負責、各司其職,監事會履行監控職責的組織模式。但是,這種設計最本質的缺陷是忽視了應建立以董事會為中心的公司治理結構,在立法時又沒有充分研究和吸收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公司治理結構的新近發展和經驗教訓,因此形成了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性缺陷。

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這三個機構的關繫上,究竟應是層層隸屬,還是應彼此制約?這是設計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如前所述,這一問題在國外公司法中已基本解決,董事會處於經營管理的中心地位,不能簡單認定三機關是一種從屬關系。但我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公司法將股東大會規定為權力機構,並選舉和更換董事,董事會和監事會從屬於股東大會,對股東大會負責。這一立法模式本身無可厚非,但該種立法模式的成功必須建立在股東大會名符其實以及股東大會和董事會職權正確劃定的基礎之上。但事實上,公司法並沒有創設出一種嶄新的機制確保我國的股東大會可以避免「流於形式」的世界性趨勢,而對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職權劃分所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或者是互相重疊(如股東大會「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而董事會「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或者剝奪了董事會的經營決策權(如股東大會審議批准董事會的報告,年度財務預決算方案);或者是限制了董事會的職權范圍(採取列舉方式規定了10項職權,如果董事會行使除此之外的職權則缺少法律依據)。再從對監事會的規定來看,由於沒有像德國那樣賦予監事會對董事的任免權,沒有創設監事會履行職責的程序性保障制度,也缺少監事會對董事會行為的有效制約措施,因此監事會的設置從制度上就形成了一種「擺設」。

造成董事會經營管理權縮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經理階層職權的膨脹,而膨脹的原因源於「法定化」。公司法第119 條規定股份公司應設經理,並列舉了經理的8項職權, 這種立法例在國際公司立法中是極為少見的,因為經理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屬於經營管理人員,他應履行什麼樣的職責取決於董事會的授權,而不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從法理上說,只有董事會才是公司經營管理的主體,並由其行使經營管理權,對內管理業務,對外代表公司,經理作為董事會聘任的管理者,只能在董事會的授權范圍內履行日常事務的管理或操作工作。經理職權法定化引出的後果表現在,由於經理的職權董事會不能行使,不可避免地造成董事會職權空心化,從而造成經理階層在生產經營管理中享有比董事會更具體、更廣泛的權力。此外,經理階層職權膨脹的結果,在事實上已使我國出現了美國曾經出現過的高級管理人員決定董事任免資格的情況。因此,如果不對經理職權作出法律上的改革調整,經理階層凌駕於董事會之上甚至決定董事命運的狀況將普遍化。

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長1人擔任, 董事長可以兼任公司經理的法律制度,使得董事會的權力、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力集於法定代表人一身,這種制度為個人獨斷專行、侵佔公司資產和利益、損害股東權益洞開了方便之門。從單獨的層面來看,如上所述,我國董事會的權力並不大,但通過董事長兼總經理這一特殊職位的設置,董事長將董事會的權力和經理層的權力集於一身,從而形成了一種非常強大的權力,特別是公司法第120條還規定:公司董事會可以授權董事長行使董事會的部分職權,這等於說董事長在一定情況下就是董事會。在股份公司的治理結構中,董事長仍然擁有傳統國有企業的廠長或總經理那樣的大權實在是不可思議,而這種集權於一身的現象在國外公司制度中也不具有普遍性。在我國,由於大多數股份公司均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國有企業是絕對控股的大股東,因此股份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大多由國有企業委派,董事長集權現象,既是一種個人專權,也是一種大股東專權,一旦董事會其他成員的任免權、升遷權均控制在董事長或大股東手中時,董事會成員在事實上將成為傀儡,他們怎麼能履行謹慎行事和忠誠等義務呢?加之我國監事會的制度設計缺陷使其在實踐中已演化成現代企業制度中的一種高級「點綴」,監事們不但不能有效發揮監督作用,反而唯董事長的「馬首」是瞻,並無可奈何地去履行召開監事會會議等例行公事。大量公司違規違法案表明,絕大多數案件均是由於法定代表人專權,而又缺少有效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所造成的。因此,按照國際慣例重新設計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制度,合理配置董事長、董事、總經理的職權,是構造公司治理結構中不應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公司法雖然規定了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並列舉了11項職責,但實踐中出現的情況是,股東大會往往具有象徵意義和形式意義,實際權力操縱在董事長控制的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手中,股東大會不過是一架為了符合法定程序而運轉的表決機器而已。這種情況表明,股東大會作為公司的「權力機構」其權力是十分有限而脆弱的。盡管我們竭力想落實和強化股東大會的權力,但是有關的措施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我看來,實際上這仍然是制度缺陷所帶來的後果。首先,如前所述,公司治理結構已經從股東中心主義發展到了董事中心主義,這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這個潮流背後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因素,這是無法抗拒和阻擋的,在此情況下,我們的制度設計一定要將股東大會確立為絕對高於董事會的「權力機構」,在實踐中肯定無法達到立法者所預期的效果。其次,法律上對股東大會具體職權的設置,有一些內容顯然是剝奪或限制了董事會的職權,而對董事會職權的規定,又採取了封閉式的列舉性方式,這就使得董事會在履行職責時,為了經營管理的需要,想方設法擴大和強化自己的權力,從而造成股東大會的法定職權「虛擬化」。第三,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對各個機構進行權力配置的最好標准,應當是看哪種配置更符合公司和股東的最佳利益。既然公司的經營管理是交給董事會負責,那麼董事會應有哪些職權以及如何履行這些職權將關繫到公司和股東的切身權益,如果我們從法律上剝奪或限制這些職權,實際上無異於剝奪或限制股東可能得到的利益或機會。

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與創新

我國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既源於傳統體制下國有企業內部管理模式(如廠長負責制)的影響,也是因為公司法實施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企業組織結構的不斷演化使得既有的立法模式無法適應新的形勢。在各國均在積極探索、研究適應經濟發展的公司治理結構時,我們絕不能抱殘守舊,或者去為公司法不合理的規定進行辯解,以「證明」立法者不存在錯誤,須知,法律永遠落後於經濟,如果不作出及時的修改,過時的法律就會變成經濟發展的阻力。因此,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需要進行立法上、制度上的完善、變革或創新,我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8方面入手:

1.建立以董事會為中心的公司治理結構,擴大董事會的職權范圍。由於只有董事會才能負責經營管理活動和決策,從本質上決定公司的經營狀況,因此公司治理結構必須以董事會為中心而構建。為此,需要採取四方面的改革措施:其一,縮減股東大會的職權,將其限定在任免部分董事,審批董監事報酬,審議利潤分配方案、增資減資、合並分立終止、修改章程等方面,而將有關經營管理方面的權力移交董事會行使;其二,對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之間的權力配置原則作出明確的法律界定,即股東大會只能行使公司法明確規定的股東大會職權,除此之外的其他職權,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規定,概由董事會行使;其三,公司法不再對董事會的職權作出列舉式規定,而改由公司章程規定;其四,取消公司法對經理設置的職權條款,而授權董事會根據公司章程的規定予以處置。

2.建立多元化法定代表人制度,禁止董事長總經理由1人擔任。 根據國外的作法,公司可以設董事局主席或董事長,但他不一定是法定代表人,或不一定是惟一的法定代表人,公司章程可以授權執行董事在不同的業務領域作為公司的法人代表。公司法將董事長規定為惟一的法人代表,就排除了其他執行業務的董事的代表權,這樣一方面限制了其他執行董事的權力,不利於及時作出經營決策,另一方面又為董事長高度專權並凌駕於董事會之上提供了條件,在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情況下更使這種集權得到了頂峰。因此,法律應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授權公司章程規定,法定代表人可以是董事長,也可以是其他執行董事,既可以由1人專任,也可以由2—3人在不同的業務領域分別擔任, 董事長在作為法定代表人的情況下不得同時擔任公司經理。

3.從法律上引進和確認獨立董事制度,並允許董事會設立專門委員會。我國公司董事會之所以不能真正履行董事會的職責,或者在履行職責時忽視公司利益、損害股東利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董事會的構成單一,其成員基本上來自控股股東,在董事會的議事和決策過程中很少聽到不同的聲音,很多董事習慣聽命於由控股股東委派的董事長的旨意,對需表決的議題不進行認真的甑別、思考和權衡,也不判斷在文件上簽字可能導致的法律風險。針對這一問題的醫治良方只能是引進獨立董事制度,大比例引進外部董事進入董事會。法律上應允許有關的管理公司、咨詢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向上市公司委派階段性的全職董事或兼職董事,以改變目前公司董事會基本由內部董事組成的現狀。此外,可以仿照美國模式,允許董事會設立專門委員會,如設立財務委員會、工薪委員會、提名委員會等,並主要由獨立董事組成。

4.進一步明確董事的義務。公司法中雖然也規定了董事的義務,如要求董事「應當遵守公司章程、忠實履行職務,維護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第123條), 但這種規定過於籠統、寬泛,缺少量化標准,在實踐中很難據此判斷董事的某一項具體行為是否違背此規定。我認為,我們應該全面引入英美公司法中的謹慎行事義務和忠誠義務。在謹慎行事義務方面,應主要為董事設定「謹慎行事」的標准,即他應以一個普通董事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管理經驗、合理判斷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和決策,不得因故意、疏忽、懈怠等原因而給公司造成損失或損害。在忠誠義務方面,應要求董事以公司的最佳利益為履行職責的出發點,親自履行董事職責,除非法律、公司章程另有規定,不得從事任何與公司利益發生沖突的業務或活動,不得以任何個人目的侵犯或利用屬於公司的財產、信息或機會。此外,公司董事也應承擔對經理階層的監督和對社會的責任。

5.擴充監事會的權力,建立名符其實的監事會制度。我國仿照大陸法系建立的監事會機構在制度設計上就變了樣。比如,在德國法中,監事會有權聘任和解聘董事,有權監督董事會的業務經營,有權審查董事會製作的年度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報表附註、財務狀況表,並批准董事會的年度報告,即實際上監事會行使了傳統股東會的職權。我國公司法第126條主要是從消極方面賦予監事會對董事、 經理違法違章行為和損害公司利益行為的監督權,而缺少從積極方面的職權賦予,造成監事會實際上形同虛設,我認為擴充監事會的權力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將部分董事的提名權交給監事會;由監事會主席主持召開股東大會;由監事會決定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或解聘;財務報告由董事會編制後交監事會審核並由監事會提交股東大會審議;監事會代表公司起訴違法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

6.限制控股股東的權力。我國上市公司往往是作為主要發起人的國有企業持有絕對控股的不上市股份,這就造成了控股股東在上市公司中擁有巨大的權力,董監事的委派及報酬、董事長總經理的任免、公司章程的制訂與修改、股利分配、增資減資、收購兼並等,均是由控股股東一手操辦和決定。為此,法律上有必要對控股股東的權力加以限制(或授權公司章程加以限制)。比如,可以規定:控股股東不能全部占據董事、監事職位,應留出一定的比例給其他發起人、公眾股股東或獨立人士;限制控股股東的投票權;董事長、總經理、監事會主席的職位不能均由控股股東出任;上市公司子公司的負責人不能全部從控股股東委派;控股股東不得在章程和股東會決議中寫入擴大其權益而縮小其他股東權益的內容。

7.建立代表訴訟制度。代表訴訟(representative Suits)源於英美衡平法,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被世界各國的商法、公司法廣泛採用。根據這一制度,當有權代表公司的機關或個人怠於通過訴訟追究給公司利益造成損害的董事、監事或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責任以維護公司利益時,符合法定條件的股東可以代表公司提起訴訟。代表訴訟制度是加強股東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督,促使其勤勉盡責,防止權利濫用,防止管理層「官官相護」的有效法律機制。

8.建立幫助投資者實現訴權的訴訟支持制度。我國證券監管機關和有關行政部門每年都查處大批違反公司法、證券法及相關法規的案例,但由於這種查處主要限於行政處罰,並沒有使受到損害的股東權益或公司利益得到補償,甚至向公司所處罰款實際上分攤了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由於公眾股東持股額小,地域分散,取證困難,對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違法活動無法獲得充分的信息資料,因此即使他們想向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進行民事索償,在客觀上也困難重重。如果我們仿照歐美建立「訴訟支持」制度,這一問題便不難解決。訴訟支持,英文為amicus Curiae,有的譯為「法院之友」, 是指行政機構在行政程序或訴訟程序中所採用的證據,經法院許可後可以提供給私人訴訟的當事人,以對私人的訴訟請求進行證據支持。近年來美國SEC 在由共同基金股東以代表訴訟形式提起的損害賠償訴訟中, 就頻繁利用amicusCuriae制度來支持起訴人的訴訟請求。我國立法和司法制度一旦引入這一機制,證券監管部門在實施行政稽查和行政處罰過程中所獲取的大量證據,就可以合法地提供給法院和當事人,從而使投資者不再因取證困難而放棄訴權。

(http://www.lw90.com/paper/guanlilunwen/gongshangguanli/20060619/53441)

熱點內容
快遞條例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2 23:08:48 瀏覽:237
物業管理人員罰款條例 發布:2024-11-02 21:59:17 瀏覽:251
四中全會依法治國認識 發布:2024-11-02 21:55:50 瀏覽:150
行政法講課開場白 發布:2024-11-02 21:43:33 瀏覽:760
西城金華志法官 發布:2024-11-02 21:20:06 瀏覽:425
軍事法規級別劃分 發布:2024-11-02 20:49:09 瀏覽:348
民事訴訟法關於涉外的規定 發布:2024-11-02 20:47:06 瀏覽:866
財經法規實訓自評 發布:2024-11-02 20:42:38 瀏覽:30
公司未注銷的小股東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02 20:39:42 瀏覽:428
店務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20:27:44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