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大綱

民法大綱

發布時間: 2020-12-17 19:36:34

Ⅰ 2011成人高考專升本民法大綱及試題一兩套

高中起點升本科:理科:語文,數學(理),外語,物理,化學 版文科:語文,數學(權文),外語,歷史,地理
高中起點升專科:理科,醫學,中醫:語文,數學(理),外語 文科,司法警官學院:語文,數學(文),外語
專科起點升本科:政治,外語,專業課(專業課包括:大語,藝術概論,高數一,高數二,民法,教育理論,生態學基礎,醫學綜合(專升本))。
成人高考先填報志願後考試。報考學校是在報名網站上列好的,自己進行選擇。
至於考前培訓,建議去大學里的考前培訓班,不會上當。

Ⅱ 急求民法論文大綱!~時間緊迫!~

論民法中的公平責任原則
[內容提要]本文圍繞我國現行民法中所規定的三種歸責原則,從公平責任原則的爭議入手。闡述了公平責任原則應為獨立歸責原則的理由及依據,並結合審判實踐試述了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及與其它歸責責任原則的區別。一、「公平責任」原則是否為獨立歸責原則的爭議、理由及依據。有肯定說和否定說。否定說認為公平責任是無過錯責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基本特徵與無過錯責任相同,並認為如果此為「公平原則」則使人誤解別的歸責原則就不公平了。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很大,如把公平原則視為歸責原則,就縮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作者持肯定觀點,認為將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獨立歸責原則具有其客觀經濟性、歷史性、社會性。公平責任原則是其它歸責原則的補充和完善,反映了損害賠償理論的發展,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升華,使責任的承擔更加符合了公平正義的要求。這也是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了我國司法中所貫徹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原則。二、試述我國民事立法中,法律規定公平責任原則適用的主要情況。(一)《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的情況。(二)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公平責任。(三)緊急避險人適當承擔的責任。三、公平責任與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的區別。通過對以上觀點的闡述,作者以期司法實踐中更多運用該歸責原則,以求案件的處理達到最好的社會效果,從而有力地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全文字數共7000餘字。

[關鍵詞]民法 歸責原則 公平原則

論民法中的公平責任原則

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民法學上也叫歸責原則。自羅馬法以來,各國立法多規定「過錯責任原則」為民事責任的一般原則,但到上一世紀,同時又出現了「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等作為特殊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所適用的原則與之並存。我國《民法通則》在確認「過錯責任原則」為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同時又規定了「無過錯責任」及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在不能依法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1],又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損害得不到賠償而顯失公平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按公平合理觀念判定由雙方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公平責任原則產生於「良心公平責任」,英、美法系通行這一原則,而在我國公平責任原則在司法實踐中運用非常有限,甚至不把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獨立的基本原則。只是在無法適用其他歸責原則時,才不得已適用公平原則,本文試述公平責任原則,以期在司法實踐中更多運用公平責任原則。
一、 「公平責任原則」是否為獨立的歸責原則的爭議、理由及依據。
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了公平責任。例如「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就是公平責任,他既不是過錯責任,也不是無過錯責任。不過,我國民法界對公平責任能否成為歸責原則頗有爭議,有「肯定說」和「否定說」[2]。否定說認為,公平原則不能作為歸責原則,原因有三:其一,它不符合歸責原則的涵義。所謂歸責原則,是確定民事主體僅就其過錯行為承擔民事責任,還是對特殊類型的意外損害也負責任的原則。這說明,在現代民法上,歸責原則只能有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可能有公平責任原則。其二,「公平責任」實際是無過錯責任的一種類型,應屬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范疇。其三,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很廣,如果僅把公平原則視為歸責原則,顯然縮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而基於方便、人情或其它因素從寬適用公平原則,又累及了其它歸責原則,軟化了侵權行為法體系[3]。
還有的同志認為,一些侵權損害賠償案件是依據公平原則處理的,但依據公平原則解決的侵權糾紛還為數不多,還不帶有普遍性,因此,還不能將公平原則作為侵權法上的歸責原則。但筆者認為,「公平責任」原則確實應該是獨立的歸責原則。
(一)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歸責原則,具有其客觀的經濟必然性。
法律責任可分為懲罰過錯和恢復權利兩類責任。依公平責任補償受害人的損害是由民法所擔負的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的任務所決定的。尤其應看到公平責任作為一項歸責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法所調整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求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經濟利益等價,同時也要求當法律上平等和經濟利益上的平衡受到破壞時,需要通過判令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手段加以調整,盡量恢復被破壞了的平等和平衡關系。在一方或雙方有過錯時,用過錯責任來調整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但若當事人均無過錯,就需要通過公平責任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分擔損失,維護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上的平衡。我國民法順應商品經濟交易關系的內在要求,確認公平責任原則為獨立歸責原則是必然的。
(二)公平責任原則是道德觀念與法律意識結合的歷史產物。確立公平責任原則為獨立歸責原則,體現了社會的公正合理性和在更高水準上要求人們承擔互濟互助的社會責任。公平責任原則把人們共同生活規則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上升為民事法律規范,使責任的承擔更加符合了公平正義的要求。這符合廣大人民意志、願望。也是對侵權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4]。這對倡導互濟互助的社會風氣,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將公平責任作為我國民法中的一項歸責原則,也是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它也給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他們能夠針對案件的具體情況,公平合理地作出判定,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司法中所貫徹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由於民事案件的錯綜復雜,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包羅萬象,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於正確適用法律和處理民事糾紛都是有益的。單純以不具有普遍性為依據否認公平原則的存在是與實際相悖的,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配合過失責任發展的歸責原則,它雖不能像過錯責任原則那樣普遍適用於一般案件,但由於許多當事人雙方均無過錯的情況下,不能用過錯責任處理,從而為公平責任的適用提供了必要的領域。把公平責任歸入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范疇,而否定公平責任原則的獨立性也是錯誤的。以公平原則已為民法所確認,侵權法中再強調公平責任原則與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相悖的觀點否定公平責任原則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民法所確認的基本原則與在某類法律關系中適用的具體原則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聯系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具體化,並不存在降低民法公平原則作用的問題,與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是相一致的。另外,我國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對公平原則已經確認。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5條規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這表明,公平責任原則確是我國民法獨立的歸責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同時並存,互相補充,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確保侵權法理論的完整性[5]。
二、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如前所述,公平責任作為一項歸責原則,主要適用於當事人雙方均沒有過錯的情況。此處所說的沒有過錯,包括不能通過過錯推定的辦法來確定行為人有過錯。在實踐中,經常發生此種情況,即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使原告難以就被告的過錯問題進行舉證,但被告不能通過反證證明其沒有過錯,此種情況,亦應適用公平責任。不過,如果能夠證明被告有過錯,則可以依過錯原則處理。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第155條規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但此處所舉的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完全應適用《民法通則》第126條關於「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也就是說,可通過過錯推定的方法確定堆放物品的責任,而不應適用公平責任的規定。
在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中,法律規定公平責任適用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的情況
《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的性質,在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對公平責任原則的一般規定,可以適用於各類案件,且不限於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另一種觀點認為,這一規定只是對特殊侵權損害的民事責任的規定,因此應僅限於法律的明文規定。從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該條的規定還不能概括所有的應適用公平責任的案件。例如,在依過錯責任原則應負責任時,法院亦可基於衡平的考慮而減輕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此種情況顯然不能為132條所包括。然而該條的規定確實概括了公平責任適用的主要范圍,而且我國人民法院在《民法通則》頒布以來所處理的各類公平責任的案件,基本上都是以該條作為法律依據的。由此可見,這一規定應該是對公平責任原則的一般規定。但是這一規定也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表現在:
第一,該條適用於當事人沒有過錯,也不能推定當事人有過錯,依據過錯確定加害人的責任或免除加害人的責任,明顯有失公平的-情況。認定「沒有過錯」是適用公平責任的前提,這就需要法院首先要審慎地認定當事人的行為,准確地得出「沒有過錯」的結論,而不能用十分寬松的過錯標准來衡量行為人有無過錯的問題,從而把有過錯的案件作為「沒有過錯」的案件處理。或者把所有依過錯難處理的案件不適當地按「沒有過錯」的案件處理,這樣極可能嚴重威脅過錯責任作為一般原則的存在地位,導致民事歸責原則體系的瓦解。
第二,第132條所稱的「實際情況」並非彈性規定,而應該由立法和司法機構作出明確解釋。我們認為,「實際情況」主要包括兩方面:即損害的事實和當事人雙方的經濟狀況,這兩點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能憑司法審判人員作主觀臆斷。可以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的實際情況,主要應包括:損害後果較為重大;加害人的經濟狀況優於受害人或與受害人相同,完全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有失公平;一方從損害行為中受益等情況。
第三,由當事人雙方公平合理所分擔的責任,應主要限於財產損失,而不包括對人格權的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損害。且此種損失主要是指直接損失而不包括間接損失。
一般來說,依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能夠處理的案件,就應依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處理,而不能適用公平責任,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依我國《民法通則》,對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和緊急避險兩種情況下,應適用公平責任而不適用過錯責任。
(二)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公平責任
公平責任最初產生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責任。根據大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法官依法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基於對「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經濟收入和造成損害的實際情況的考慮,而決定其公平分擔損失。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在一般情況下,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時,如果其監護人不能證明其沒有過錯,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然而,如果監護人證明其已盡到監護之責而沒有過錯,就要被完全免除或者減輕賠償責任,其結果是導致無辜的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顯然有失公平。還要看到,實踐中常常存在著監護人的監護之責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確定的情況,以至於認定監護人有過錯十分困難,或者監護人雖有過錯但無經濟能力賠償,而被監護人雖無過錯卻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賠償,在這些情況下,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顯然不妥當。我國民法遂規定了幾種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公平責任。這對於公平合理地處理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責任,充分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是十分必要的。

Ⅲ 求文檔: 2010民法學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總 論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調整對象
1.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2.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三)我國民法的淵源和適用范圍
1.民法的淵源的概念
2.民法的淵源的種類
(1)制定法
(2)習慣法
3.民法的適用范圍
(1)時間上的適用范圍
(2)空間上的適用范圍
(3)對人的適用范圍
(四)民法的解釋方法
(五)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1.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2.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1)自願原則
(2)平等原則
(3)公平原則
(4)等價有償原則
(5)誠實信用原則
(6)禁止濫用權利的原則
二、民事法律關系
(一)民事法律關系概述
1.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
2.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徵
3.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二)民事權利的概念與分類
1.民事權利的概念
2.民事權利的分類
(1)財產權與人身權 (2)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與抗辯權
(3)絕對權與相對權
(4)主權利與從權利
(5)原權利與救濟權
(6)既得權與期待權
(三)民事權利的保護方法
1.公力救濟
2.私力救濟
(1)自衛行為
(2)自助行為
(四)民事義務的概念與分類
(五)民事法律事實
1.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與分類
2.民事法律事實的構成
三、自然人
(一)自然人概述
1.自然人的概念
2.自然人的住所
(二)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1.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2.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與終止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2.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類型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3)無民事行為能力
(四)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
1.宣告失蹤的條件及法律後果
2.宣告死亡的條件及法律後果
(五)監護
1.監護的概念
2.監護的設立
(1)法定監護
(2)指定監護
3.監護人
(1)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2)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4.監護人的職責
(六)個體工商戶的概念及其財產責任
(七)農村承包經營戶的概念及其財產責任
(八)個人合夥
1.個人合夥的概念與特徵
2.入伙與退夥
(1)入伙的概念和入伙的條件
(2)退夥的概念和退夥的原因
3.個人合夥的債務承擔
四、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與特徵
(二)法人的成立條件
(三)法人的分類
1.我國現行立法對法人的分類
2.學理上對法人的分類
(1)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
(2)公法人與私法人
(3)公益法人與營利法人
(四)法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五)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六)法人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與內容
(七)法人的變更、終止與清算
1.法人變更的情形
2.法人終止的原因
3.清算的概念和清算中止後的法律後果
五、民事法律行為
(一)民事法律行為概述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1.單方行為、雙方行為和多方行為
2.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
3.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
4.諾成行為和實踐行為
(1)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2)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4.監護人的職責
(六)個體工商戶的概念及其財產責任
(七)農村承包經營戶的概念及其財產責任
(八)個人合夥
1.個人合夥的概念與特徵
2.入伙與退夥
(1)入伙的概念和入伙的條件
(2)退夥的概念和退夥的原因
3.個人合夥的債務承擔
四、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與特徵
(二)法人的成立條件
(三)法人的分類
1.我國現行立法對法人的分類
2.學理上對法人的分類
(1)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
(2)公法人與私法人
(3)公益法人與營利法人
(四)法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五)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與特徵
(六)法人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與內容
(七)法人的變更、終止與清算
1.法人變更的情形
2.法人終止的原因
3.清算的概念和清算中止後的法律後果
五、民事法律行為
(一)民事法律行為概述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1.單方行為、雙方行為和多方行為
2.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
3.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
4.諾成行為和實踐行為 5.主行為和從行為
(三)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
2.特殊成立要件
(四)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生效要件
1.主體合格
2.意思表示真實
3.內容合法
(五)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生效要件
1.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
(1)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2)所附條件的特徵
(3)所附條件的類型
2.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
(1)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2)所附期限的特徵
(3)所附期限的類型
3.其他特別生效要件
(六)無效民事行為
1.無效民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無效民事行為的情形
(1)行為人不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所實施的民事行為
(2)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
(3)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七)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1.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2.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情形
(1)基於重大誤解所實施的民事行為
(2)民事行為發生時顯失公平
(3)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的、未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見「合同的效力」)
(4)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見「合同的效力」)
(八)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六、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與特徵
(二)代理的類型
1.委託代理、法定代理與指定代理
2.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
(三)代理權的行使
1.代理人的義務
2.代理權行使的限制
(四)復代理的概念與特徵
(五)代理權消滅的原因
(六)無權代理
1.無權代理的概念
2.狹義無權代理
(1)狹義無權代理的情形
(2)狹義無權代理的法律後果
3.表見代理
(1)表見代理的概念
(2)表見代理的成立要件
(3)表見代理的法律後果
七、時效和期間
(一)時效的概念與類型
1.時效的概念
2.時效的類型
(1)訴訟時效
(2)取得時效
(二)訴訟時效
1.訴訟時效的概念
2.訴訟時效的意義
3.訴訟時效與除斥期問的區別
4.訴訟時效的種類
(1)普通訴訟時效
(2)特殊訴訟時效
5.訴訟時效的計算
(1)訴訟時效的起算
(2)訴訟時效的中止
(3)訴訟時效的中斷
(4)訴訟時效的延長
6.訴訟時效完成的效力
(三)期間
1.期間的概念和種類
2.期間的法律意義
3.期間的確定和計算

第二部分 物 權
一、物權概述
(一)物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物權的客體——物
1.物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徵
2.物的分類及其意義
(三)物權的分類
1.所有權
2.他物權
(1)用益物權
(2)擔保物權
(四)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1.平等保護原則
2.物權法定原則
3.公示公信原則
(五)物權的變動
1.物權變動的概念
2.物權變動的類型
(1)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2)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二、所有權
(一)所有權概述
1.所有權的概念與特徵
2.所有權的權能
(1)佔有
(2)使用
(3)收益
(4)處分
(二)所有權的取得與喪失
1.所有權的取得
(1)所有權的原始取得
(2)所有權的繼受取得
2.所有權的喪失
三)共有
1.共有的概念與特徵
2.共有的種類
(1)按份共有
(2)共同共有
3.共有財產的管理和分割
(四)相鄰關系
1.相鄰關系的概念與特徵
2.相鄰關系的種類
3.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三、用益物權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
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概念和特徵
2.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要內容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
1.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概念和特徵
2.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
3.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行使
(三)宅基地使用權
1.宅基地使用權的概念
2.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和行使
(四)地役權
1.地役權的概念和特徵
2.地役權的的主要內容
3.地役權的行使與消滅
四、擔保物權
(一)抵押權
1.抵押權的概念
2.抵押權的特徵
3.抵押權的設立
4.抵押權的實現
5.抵押人與抵押權人的權利和義務
(二)質權
1.質權的概念
2.質權的特徵
3.質權的設立
4.質權的實現
5.出質人與質權人的權利和義務
(三)留置權
1.留置權的概念
2.留置權的特徵
3.留置權的成立
4.留置權的實現
5.留置權人與債務人的權利和義務

第三部分 債 權
一、債的概述
(一)債的概念與特徵
(二)債的分類
1.意定之債與法定之債
2.特定物之債與種類物之債
3.簡單之債與選擇之債
4.按份之債與連帶之債
5.單一之債與多數人之債
6.主債與從債
(三)債的主要發生原因
1.合同(見「合同法」)
2.侵權行為(見「民事責任」)
3.不當得利
(1)不當得利的概念
(2)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
(3)不當得利之債的處理
4.無因管理
(1)無因管理的概念
(2)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
(3)無因管理之債的處理
(四)債的擔保
1.債的擔保的概念與特徵
2.我國《擔保法》規定的債的擔保方式
(1)保證
①保證的概念
②保證的有效條件
③保證的方式
④保證的效力
(2)抵押(見「擔保物權」)
(3)質押(見「擔保物權」)
(4)留置(見「擔保物權」)
(5)定金
①定金的概念
②定金的種類
③定金的效力
二、合同法總論
(一)合同法概述
1.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合同的分類
(1)單務合同與雙務合同
(2)有名合同與無名合同
(3)諾成合同與實踐合同
(4)要式合同與不要式合同
(5)為自己利益訂立的合同與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
(6)主合同與從合同
3.我國《合同法》的適用范圍
(二)合同的成立
1.合同的成立要件
2.要約
3.承諾
4.合同成立的時間與地點
5.締約過失責任
(1)概念
(2)構成要件
(3)適用情形
(4)責任形式
(三)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生效
(1)合同生效與合同成立的區別
(2)合同生效的要件(見「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
2.效力待定合同
(1)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
3.無效合同
(1)無效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無效合同的情形
4.可撤銷合同
(1)可撤銷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可撤銷合同的情形
(3)撤銷權的行使
5.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的法律後果
(四)合同的內容和形式
1.合同的條款
(1)提示性條款
(2)格式條款
(3)免責條款
2.合同的形式
(五)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原則
2.合同履行的規則
3.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1)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2)後履行抗辯權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3)不安抗辯權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六)合同的保全
1.合同保全的概念與特徵
2.合同保全的方式
(1)債權人的代位權的概念、成立條件、行使和效力
(2)債權人的撤銷權的概念、成立條件、行使和效力
(七)合同的變更和轉讓
1.合同變更的概念、內容與效力
2.合同的轉讓
(1)合同權利轉讓的條件與效力
(2)合同義務轉讓的條件與效力
(3)合同權利義務的概括移轉的概念與類型
(八)合同的解除
1.合同解除的概念與類型
2.合同解除的條件
3.合同解除權的行使與合同解除的效力
(九)合同的終止
1.清償的概念和後果
2.抵銷的概念、法定條件和後果
3.提存的概念、法定原因和後果
4.免除的概念和後果
5.混同的概念和後果
三、合同法分論
(一)買賣合同
1.買賣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出賣人與買受人的主要義務
3.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規則
4.標的物風險負擔的規則
(二)贈與合同
1.贈與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贈與人的主要義務
3.贈與合同撤銷的種類
(三)租賃合同
1.租賃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出租人與承租人的主要義務
(四)承攬合同
1.承攬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承攬人與定作人的主要義務
(五)保管合同
1.保管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保管人與寄存人的主要義務
(六)委託合同
1.委託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2.委託人與受託人的主要義務

第四部分 人 身 權
一、人身權概述
(一)人身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人身權的分類
1.人格權
2.身份權
二、人格權的種類
1.生命健康權的概念與內容
2.姓名權(名稱權)的概念與內容
3.肖像權的概念與內容
4.名譽權的概念與內容
5.隱私權的概念與內容
6.榮譽權的概念與內容

第五部分 知 識 產 權
一、知識產權概述
(一)知識產權的概念與特徵
(二)知識產權的分類
1.著作權與工業產權
2.創造性智力成果權與工商業標記權
(三)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
二、著作權
(一)著作權的概念
(二)著作權的取得
1.取得著作權的實質性條件
(1)作品的概念
(2)作品的分類
2.取得著作權的程序性條件
3.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
(1)情形
(2)原因
(三)著作權的主體
1.作者與著作權人
2.特殊類型作品的著作權歸屬
(四)著作權的內容
1.著作人身權
2.著作財產權
(五)著作權的行使和限制
1.著作權的行使方式
2.著作權的限制
(1)著作權的保護期限
(2)合理使用
(3)法定許可使用
(4)強制許可使用
(六)鄰接權
1.鄰接權的概念
2.鄰接權的種類及其內容
(七)著作權的保護
1.侵犯著作權的行為
2.侵犯著作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三、專利權
(一)專利權與專利法概述
(二)專利權的對象
1.發明
2.實用新型
3.外觀設計
(三)授予專利權的條件
1.授予專利權的實質性條件
(1)發明、實用新型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2)外觀設計的專利保護條件
2.授予專利權的程序性條件
(四)不授予專利權的對象和原因
(五)專利權的內容
(六)專利權的行使和限制
1.專利權的行使方式
2.專利權的保護期限
3.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七)專利權的保護
1.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2.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3.侵犯專利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四、商標權
(一)商標和商標法概述
1.商標的概念和種類
2.商標法概述
(二)商標權的取得
1.商標注冊申請人的條件
2.商標注冊的條件
3.商標的國內國外注冊
(三)商標權
1.商標權的基本內容
(1)商標權人的主要權利
(2)商標權人的主要義務
2.商標權的期限與注冊商標的續展
3.商標權無效與被撤銷
4.商標權終止
(四)商標權的保護
1.侵犯商標權的行為
2.侵犯商標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3.馳名商標的保護

第六部分 繼 承 權
一、繼承製度概述
(一)繼承的概念與特徵
(二)我國繼承法的基本原則
1.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
2.繼承權男女平等
3.養老育幼
4.互諒互讓,和睦團結
(三)遺產的概念和范圍
(四)繼承權的行使與繼承權的喪失
1.繼承權的概念與特徵
2.繼承權的行使
3.繼承權的喪失
(1)繼承權喪失的原因
(2)繼承權喪失的確認
(3)繼承權喪失的後果
二、法定繼承
(一)法定繼承的概念與特徵
(二)法定繼承人的范圍與繼承順序
1.法定繼承人的范圍
2.法定繼承人的繼承順序
(三)代位繼承與轉繼承
1.代位繼承的概念和特徵
2.轉繼承的概念和特徵
3.代位繼承與轉繼承的區別
(四)法定繼承方式中的遺產分配原則
1.同一順序法定繼承人之間對遺產的分配
2.法定繼承人之外的遺產取得人
三、遺囑繼承
(一)遺囑繼承的概念與特徵
(二)遺囑的形式與遺囑見證人的資格
1.遺囑的概念和特徵
2.遺囑的形式
(1)公證遺囑
(2)自書遺囑
(3)代書遺囑
(4)錄音遺囑
(5)口頭遺囑
3.遺囑見證人的資格
(三)遺囑的有效條件
1.立遺囑人應具有遺囑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遺囑內容合法
4.遺囑形式合法
(四)遺囑的變更與撤銷
(五)遺贈
1.遺贈的概念與特徵
2.遺贈與遺囑繼承的區別
3.遺贈與贈與的區別
四、遺產的處理
(一)繼承的開始與遺產的保管
1.繼承開始的時間
2.遺產保管人的義務
(二)繼承和受遺贈的接受與放棄
(三)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
1.被繼承人債務的范圍
2.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規則
(四)遺產的分割
1.遺產分割的原則
2.遺產分割的辦法
(五)遺贈扶養協議
1.遺贈扶養協議的概念
2.遺贈扶養協議的特徵
3.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

第七部分 民事責任
一、民事責任概述
(一)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二)民事責任的種類
1.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2.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3.締約過失責任(見「合同的成立」)
二、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一)概述
1.侵權行為的概念與分類
2.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3.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4.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二)一般侵權行為民事責任
1.一般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成立要件
2.一般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
(三)特殊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1.職務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2.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3.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4.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5.在公共場所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6.建築物等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7.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承擔責任的主體和免責情形
8.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承擔責任的主體和減輕責任的情形
三、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
(一)違反合同民事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二)違反合同民事責任的成立要件
1.違約行為
(1)預期違約
(2)實際違約
2.無免責事由
(三)違反合同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1.繼續履行
2.損害賠償
3.違約金
4.定金

Ⅳ 求民法論文大綱

論民法中的公平責任原則
[內容提要]本文圍繞我國現行民法中所規定的三種歸責原則,從公平責任原則的爭議入手。闡述了公平責任原則應為獨立歸責原則的理由及依據,並結合審判實踐試述了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及與其它歸責責任原則的區別。一、「公平責任」原則是否為獨立歸責原則的爭議、理由及依據。有肯定說和否定說。否定說認為公平責任是無過錯責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基本特徵與無過錯責任相同,並認為如果此為「公平原則」則使人誤解別的歸責原則就不公平了。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很大,如把公平原則視為歸責原則,就縮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作者持肯定觀點,認為將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獨立歸責原則具有其客觀經濟性、歷史性、社會性。公平責任原則是其它歸責原則的補充和完善,反映了損害賠償理論的發展,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升華,使責任的承擔更加符合了公平正義的要求。這也是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了我國司法中所貫徹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原則。二、試述我國民事立法中,法律規定公平責任原則適用的主要情況。(一)《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的情況。(二)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公平責任。(三)緊急避險人適當承擔的責任。三、公平責任與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的區別。通過對以上觀點的闡述,作者以期司法實踐中更多運用該歸責原則,以求案件的處理達到最好的社會效果,從而有力地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全文字數共7000餘字。

[關鍵詞]民法 歸責原則 公平原則

論民法中的公平責任原則

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民法學上也叫歸責原則。自羅馬法以來,各國立法多規定「過錯責任原則」為民事責任的一般原則,但到上一世紀,同時又出現了 「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等作為特殊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所適用的原則與之並存。我國《民法通則》在確認「過錯責任原則」為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同時又規定了「無過錯責任」及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在不能依法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1],又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損害得不到賠償而顯失公平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按公平合理觀念判定由雙方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公平責任原則產生於「良心公平責任」,英、美法系通行這一原則,而在我國公平責任原則在司法實踐中運用非常有限,甚至不把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獨立的基本原則。只是在無法適用其他歸責原則時,才不得已適用公平原則,本文試述公平責任原則,以期在司法實踐中更多運用公平責任原則。
一、 「公平責任原則」是否為獨立的歸責原則的爭議、理由及依據。
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了公平責任。例如「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就是公平責任,他既不是過錯責任,也不是無過錯責任。不過,我國民法界對公平責任能否成為歸責原則頗有爭議,有「肯定說」和「否定說」[2]。否定說認為,公平原則不能作為歸責原則,原因有三:其一,它不符合歸責原則的涵義。所謂歸責原則,是確定民事主體僅就其過錯行為承擔民事責任,還是對特殊類型的意外損害也負責任的原則。這說明,在現代民法上,歸責原則只能有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可能有公平責任原則。其二,「公平責任」實際是無過錯責任的一種類型,應屬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范疇。其三,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很廣,如果僅把公平原則視為歸責原則,顯然縮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而基於方便、人情或其它因素從寬適用公平原則,又累及了其它歸責原則,軟化了侵權行為法體系[3]。
還有的同志認為,一些侵權損害賠償案件是依據公平原則處理的,但依據公平原則解決的侵權糾紛還為數不多,還不帶有普遍性,因此,還不能將公平原則作為侵權法上的歸責原則。但筆者認為,「公平責任」原則確實應該是獨立的歸責原則。
(一)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歸責原則,具有其客觀的經濟必然性。
法律責任可分為懲罰過錯和恢復權利兩類責任。依公平責任補償受害人的損害是由民法所擔負的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的任務所決定的。尤其應看到公平責任作為一項歸責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法所調整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求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經濟利益等價,同時也要求當法律上平等和經濟利益上的平衡受到破壞時,需要通過判令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手段加以調整,盡量恢復被破壞了的平等和平衡關系。在一方或雙方有過錯時,用過錯責任來調整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但若當事人均無過錯,就需要通過公平責任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分擔損失,維護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上的平衡。我國民法順應商品經濟交易關系的內在要求,確認公平責任原則為獨立歸責原則是必然的。
(二)公平責任原則是道德觀念與法律意識結合的歷史產物。確立公平責任原則為獨立歸責原則,體現了社會的公正合理性和在更高水準上要求人們承擔互濟互助的社會責任。公平責任原則把人們共同生活規則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上升為民事法律規范,使責任的承擔更加符合了公平正義的要求。這符合廣大人民意志、願望。也是對侵權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4]。這對倡導互濟互助的社會風氣,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將公平責任作為我國民法中的一項歸責原則,也是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它也給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使他們能夠針對案件的具體情況,公平合理地作出判定,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司法中所貫徹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由於民事案件的錯綜復雜,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包羅萬象,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是非常必要的,這對於正確適用法律和處理民事糾紛都是有益的。單純以不具有普遍性為依據否認公平原則的存在是與實際相悖的,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項配合過失責任發展的歸責原則,它雖不能像過錯責任原則那樣普遍適用於一般案件,但由於許多當事人雙方均無過錯的情況下,不能用過錯責任處理,從而為公平責任的適用提供了必要的領域。把公平責任歸入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范疇,而否定公平責任原則的獨立性也是錯誤的。以公平原則已為民法所確認,侵權法中再強調公平責任原則與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相悖的觀點否定公平責任原則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民法所確認的基本原則與在某類法律關系中適用的具體原則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聯系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具體化,並不存在降低民法公平原則作用的問題,與民法通則的立法意圖是相一致的。另外,我國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對公平原則已經確認。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5條規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這表明,公平責任原則確是我國民法獨立的歸責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同時並存,互相補充,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確保侵權法理論的完整性[5]。
二、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如前所述,公平責任作為一項歸責原則,主要適用於當事人雙方均沒有過錯的情況。此處所說的沒有過錯,包括不能通過過錯推定的辦法來確定行為人有過錯。在實踐中,經常發生此種情況,即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使原告難以就被告的過錯問題進行舉證,但被告不能通過反證證明其沒有過錯,此種情況,亦應適用公平責任。不過,如果能夠證明被告有過錯,則可以依過錯原則處理。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第155條規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但此處所舉的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完全應適用《民法通則》第126條關於「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也就是說,可通過過錯推定的方法確定堆放物品的責任,而不應適用公平責任的規定。
在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中,法律規定公平責任適用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的情況
《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的性質,在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對公平責任原則的一般規定,可以適用於各類案件,且不限於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另一種觀點認為,這一規定只是對特殊侵權損害的民事責任的規定,因此應僅限於法律的明文規定。從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該條的規定還不能概括所有的應適用公平責任的案件。例如,在依過錯責任原則應負責任時,法院亦可基於衡平的考慮而減輕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此種情況顯然不能為132條所包括。然而該條的規定確實概括了公平責任適用的主要范圍,而且我國人民法院在《民法通則》頒布以來所處理的各類公平責任的案件,基本上都是以該條作為法律依據的。由此可見,這一規定應該是對公平責任原則的一般規定。但是這一規定也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表現在:
第一,該條適用於當事人沒有過錯,也不能推定當事人有過錯,依據過錯確定加害人的責任或免除加害人的責任,明顯有失公平的-情況。認定「沒有過錯」是適用公平責任的前提,這就需要法院首先要審慎地認定當事人的行為,准確地得出「沒有過錯」的結論,而不能用十分寬松的過錯標准來衡量行為人有無過錯的問題,從而把有過錯的案件作為「沒有過錯」的案件處理。或者把所有依過錯難處理的案件不適當地按「沒有過錯」的案件處理,這樣極可能嚴重威脅過錯責任作為一般原則的存在地位,導致民事歸責原則體系的瓦解。
第二,第132條所稱的「實際情況」並非彈性規定,而應該由立法和司法機構作出明確解釋。我們認為,「實際情況」主要包括兩方面:即損害的事實和當事人雙方的經濟狀況,這兩點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能憑司法審判人員作主觀臆斷。可以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的實際情況,主要應包括:損害後果較為重大;加害人的經濟狀況優於受害人或與受害人相同,完全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有失公平;一方從損害行為中受益等情況。
第三,由當事人雙方公平合理所分擔的責任,應主要限於財產損失,而不包括對人格權的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損害。且此種損失主要是指直接損失而不包括間接損失。
一般來說,依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能夠處理的案件,就應依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處理,而不能適用公平責任,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依我國《民法通則》,對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和緊急避險兩種情況下,應適用公平責任而不適用過錯責任。
(二)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公平責任
公平責任最初產生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責任。根據大多數國家的法律規定,法官依法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基於對「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經濟收入和造成損害的實際情況的考慮,而決定其公平分擔損失。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在一般情況下,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時,如果其監護人不能證明其沒有過錯,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然而,如果監護人證明其已盡到監護之責而沒有過錯,就要被完全免除或者減輕賠償責任,其結果是導致無辜的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顯然有失公平。還要看到,實踐中常常存在著監護人的監護之責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確定的情況,以至於認定監護人有過錯十分困難,或者監護人雖有過錯但無經濟能力賠償,而被監護人雖無過錯卻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賠償,在這些情況下,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顯然不妥當。我國民法遂規定了幾種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公平責任。這對於公平合理地處理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責任,充分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是十分必要的。

Ⅳ 民法大綱的樣題 有題我不理解

肯定是答案給錯了,這題是司考原題,選B沒錯的。

Ⅵ 06年的成考專升本民法考試大綱,急用

要看你是哪個省的,具體則么規定啊

Ⅶ 《民法》的學習怎樣把握大綱

律師解答:
民法的內容非常龐雜,學習起來很多同學感到沒有頭緒。那麼怎樣使民法的學習有頭緒呢?民法的核心有四個問題,也就是我們講的四大版塊,第一個版塊是民事主體問題;第二大版塊是民事行為問題;第三大版塊是民事權利問題;第四大版塊是民事責任問題。
(一)民事主體解決什麼問題呢?它解決你這個行為人有沒有權利能力,有沒有行為能力的問題。如果你這個行為人沒有權利能力,沒有行為能力,那麼你所實施的民事行為就不存在效力,它就是一個效力問題。對民事主體的掌握主要在自然人這一章,因為法人超范圍經營才會出現效力問題。
(二)在民事行為的學習中間,大家主要掌握民事行為的四大效力:有效,無效,效力未定,可撤銷。當然還有生效的問題,還有部分有效部分無效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家要重點掌握,這是民事行為。民事行為中的表意行為,事實行為這個一般來說不是考試重點。民事行為裡面還有代理問題,代理也是民事行為的方式。
(三)對於民事權利來講,這裡面既涉及到物權又涉及到債權,還涉及到知識產權,繼承權,人身權。我們說民事行為的目的是什麼,它是權利主體能夠以自己的行為設定權利,所以他設定權利的時候,就經歷了物權,債權,知識產權,人身權。在物權這一章中間,大家學習的時候要堅持物權法定原則。應當了解物權的效力,著就是我們講的排他效力,追及效力,優先效力和物上請求權。在整個物權的學習中,以擔保物權最為重要,因為擔保物權在我國法律《擔保法》中有明確規定,特別是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這些關系極其復雜,大家在學習中要給以重視。用益物權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今年要以農村土地經營權,農村土地承包法為重點。另外共有也是應當注意的地方,所有權理論問題是為後面的分析問題作為一個鑰匙而存在。
作為債權問題方面,最多涉及到的是合同問題,要堅持幾個重要的觀點:當事人約定優先原則;只要當事人間有約定的,只要這個約定不損害國家利益,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損害他人,那麼這個約定就是優先的,債權人具有相對性原則;這是大家掌握債權與合同的鑰匙,很多問題的分析都離不開債權人相對性這一點;第三就是債權的平等性;這些問題的掌握帶有根本性。
在知識產權的學習中間,一定要注意法律規定的特有性問題,人身權所佔比例也不大,但人身權的考試往往與侵權行為結合在一起,所以應當明確侵害 權,侵害名譽權,侵害姓名權,侵害隱私權這些具體的要求。繼承權以及有家庭婚姻的權利,這一塊相對來說也不佔很大比例,但是去年我們國家出台新的婚姻法,那麼在這一塊它涉及到具體的問題,如婚姻裡面無過錯責任方的賠償請求權的問題,涉及到探視權的問題,涉及到受脅迫的婚姻的可撤銷問題,以及涉及到無效婚姻的問題,這都應當注意的問題。
(四)民事責任問題,民法追究的客體都到責任問題,在責任的復習過程中應當堅持責任應當由行為人承擔,應當明確什麼情況下,它是單獨責任,什麼情況下,它是連帶責任,什麼情況下,它是按份責任,這就是考試中間往往考的問題。

Ⅷ 2011成人高考民法考試大綱(專升本)

高中起點升本科:理科:語文,數學(理),外語,物理,化學 文科:語文,數學(文)回,外語,歷史,地答理
高中起點升專科:理科,醫學,中醫:語文,數學(理),外語 文科,司法警官學院:語文,數學(文),外語
專科起點升本科:政治,外語,專業課(專業課包括:大語,藝術概論,高數一,高數二,民法,教育理論,生態學基礎,醫學綜合(專升本))。
成人高考先填報志願後考試。報考學校是在報名網站上列好的,自己進行選擇。
至於考前培訓,建議去大學里的考前培訓班,不會上當。

Ⅸ 2013年吉林省政法幹警考試民法學大綱

你好。
I






1.能夠比較准確地理解民法學基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較為系版統地掌握民法學的權基本原理。

2.能夠理解各種基本民事權利,具備在具體社會關系中識別各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能力,並力求准確地表述基本民事權利義務的內容。
詳見:http://url.cn/EQmUNn

3.具備運用民法學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民事法律問題的能力。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鍾。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總論
約20%

物權
約20%

債權
約20%

人身權、婚姻家庭、繼承權
約20%

民事責任
約20%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35小題,每小題2分,共70分

簡答題
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論述題
1小題,20分

案例分析題
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熱點內容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
摩爾庄園法官 發布:2024-11-16 11:07:44 瀏覽:831
婚姻法第四條的理論意義 發布:2024-11-16 10:52:24 瀏覽:916
垛庄司法所 發布:2024-11-16 10:52:16 瀏覽:589
洛陽市容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16 10:45:40 瀏覽:397
寧波市城市規劃條例 發布:2024-11-16 10:21:44 瀏覽:476
勞動法孕婦請假不批准算曠工 發布:2024-11-16 09:48:27 瀏覽:532
備孕出差勞動法 發布:2024-11-16 09:29:10 瀏覽:155
明辯律師 發布:2024-11-16 09:22:11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