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3章
(一)了解---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犯罪構成的分類。
(二)理解---犯罪構成的概念、特點與意義,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具體犯罪構成的確定方法。
(三)熟悉並能夠運用---構成要件要素的分類,犯罪構成理論,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及犯罪主觀要件的具體內容。
一、犯罪構成的概念
我國刑法理論的通說認為,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的有機整體。
犯首嘩罪構成與犯罪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犯罪概念從宏觀上揭示犯罪的本質與基本特徵,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具體法律標准;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
(一)犯罪構成的法定性
盡改凱管我國刑事法律中沒有出現「犯罪構成」這一術語,但刑法確實規定了構成各種犯罪必須具備的要件,刑法理論也正是將刑法的這種規定概括為犯罪構成。所以,刑法實際上規定了犯罪構成。在我國,刑法總則與分則作為有機整體規定了犯罪構成,表現在總則規定了一切犯罪必須具備的要件,分則只規定具體犯罪所特別需要具備的要件。由於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目的在於禁止符合犯罪構成的行為,因此,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就表明其行為具有了刑事違法性。
(二)犯罪構成的主客觀統一性
犯罪構成由一系列主客觀要件所形成,其中的要件者殲行就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條件。根據通說,這里的「客觀」包括犯罪客體與犯罪客觀要件,「主觀」包括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要件。犯罪構成不是各個要件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要件的有機統一。各個要件按照犯罪構成的要求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協調一致,形成為一個整體。如果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沒有內在聯系,也不能形成為犯罪構成。例如,盜竊罪的客觀要件與放火罪的主觀要件,就不可能形成為一個犯罪構成。犯罪構成的主客觀統一性告訴人們,如果某種行為只是符合某個或者某幾個要件,而不符合全部要件,則該行為就不符合犯罪構成,因而也就不成立犯罪。例如,不滿14周歲的人故意殺害他人的,盡管他殺了人,從行為的客觀性上講與其它殺人罪可能毫無兩樣,但其主體條件不符合刑法規定的主體構成要件,所以也就不符合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故不成立故意殺人罪,同樣也不成立其他犯罪。
(三)犯罪構成與社會危害性
犯罪構成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認定犯罪的實質標準是行為所具有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如果司法機關直接根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定為犯罪,那就必然陷入罪刑擅斷的局面。因此,必須由立法機關規定出犯罪的法律標准。犯罪構成要說明行為在何種條件下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而成立犯罪。所以,必須以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為實質依據。正因為如此,只有那些對說明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才會被刑法規定為構成要件。基於同樣的理由,如果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就表明該行為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
(四)犯罪構成的重要性
由於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是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是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因此,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任何行為,凡是符合某種犯罪構成的,就成立犯罪;凡是不符合犯罪構成的,就不成立犯罪。就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而言,除了犯罪構成之外沒有別的標准,也不能在犯罪構成之外附加其他任何條件。所以,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惟一法律標准。由於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因而與符合犯罪構成的事實(犯罪構成事實)有別,前者是法律規定,後者是具體事實。二者的聯系也顯而易見,具體事實符合法定的犯罪構成時,才能稱為犯罪構成事實。
犯罪構成及其理論是罪刑法定主義的產物。罪刑法定主義要求刑法明文、明確規定各種犯罪的成立條件與法律後果,犯罪構成正是犯罪成立條件,因此,犯罪構成使罪刑法定主義得以實現。罪刑法定是法治在刑法領域的體現,又是保護合法權益與保障公民自由的要求,所以,犯罪構成對實現法治、保護合法權益與保障公民自由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犯罪構成具有針對犯罪人的恣意而保護社會、針對社會的恣意而保障犯罪人的雙重保障機能。
犯罪構成作為法律規定,對刑事司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它為區分罪與非罪提供了法律標准。行為符合犯罪構成就成立犯罪,否則便不成立犯罪。
2、它為區分此罪與彼罪提供了法律標准。不同的犯罪存在各自不同的犯罪構成,符合不同的犯罪構成就成立不同的犯罪。
3、它為區分一罪與數罪提供了法律依據。區分行為構成是一罪還是數罪,基本上是以犯罪構成為法律標準的。行為符合一個罪的犯罪構成就成立一罪;行為符合數個罪的犯罪構成的便成立數罪。
4、它為區分重罪與輕罪提供了法律依據。犯罪構成的內容不同,其所反映的社會危害性就不同,人們從某種犯罪構成便可知道該罪的輕重。
二、犯罪構成的分類
對犯罪構成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基本的犯罪構成與修正的犯罪構成
一般認為,基本的犯罪構成,是指分則性條文就單獨的---既遂犯所規定的犯罪構成;修正的犯罪構成,是指總則性條文以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基礎並對之加以修正而就----共犯、未遂犯等所規定的犯罪構成。
(二)完結的犯罪構成與待補充的犯罪構成
完結的犯罪構成,也稱關閉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完整地規定了所有要件的犯罪構成;待補充的犯罪構成,也稱開放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僅規定了部分要件,其他要件需要司法機關適用時進行補充的犯罪構成。當刑法規定了完結的犯罪構成時,司法機關應嚴格依法適用,不得附加或減少要件;當刑法規定了待補充的犯罪構成時,司法機關應依照刑法體系與相關規定補充構成要件。
(三)單一的犯罪構成與復雜的犯罪構成
單一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各個要件均屬單一的犯罪構成,即當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中只含單一客體、單一行為、單一主體、單一罪過形式時,便是單一的犯罪構成。
復雜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要件內容可供選擇或互有重疊的犯罪構成。主要表現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刑法規定了兩種以上的行為、對象、主體等,只要具體事實符合其中之一,便成立犯罪。如刑法第305條「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里的主體就是復雜的,兩種以上。另一類是刑法規定了兩種以上的客體、行為等,具體事實同時符合刑法規定時,才成立犯罪。
三、犯罪構成要件
犯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要素,即要件的總和形成犯罪構成。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犯罪構成要件可以分為具體要件與共同要件。
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是指具體犯罪的成立必須具備的要件,是具體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每一個犯罪都有其具體構成要件;任何行為只有符合某種犯罪的具體構成要件,才能成立犯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也是由具體構成要件決定的。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要件。
共同要件是從具體要件中抽象出來的,即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形形色色、千姿百態,但根據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原理,可以從各種犯罪的具體要件中,科學地概括出各種不同犯罪構成的共同組成要素,這便是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根據刑法理論的通說,犯罪構成有四個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要件。
此外,我國刑法分則有許多條文規定,某種行為只有「情節嚴重」才成立犯罪。例如,刑法第243條規定的犯罪,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才成立誣告陷害罪。這表明,當刑法規定「情節嚴重」是構成要件時,只有情節嚴重的,才能認定為犯罪。當刑法未規定「情節嚴重」是構成要件時,一般情節的行為就表明其社會危害性達到了應受刑罰處罰的程度,應認定為犯罪。例如,搶劫、放火、故意殺人、強*,等等,並非情節嚴重時才構成犯罪,而是只要實施該行為並符合相應的構成要件,就構成犯罪。在這種情況下,情節嚴重往往成為法定刑升格的依據或者從重處罰的情節。在以情節嚴重為構成要件時,其中的情節,不是指特定的某一方面的情節,而是指任何一個方面的情節,只要某一方面情節嚴重,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就達到了犯罪的程度,應認定為犯罪。
犯罪構成要件由具體要素組成。詳言之,犯罪構成由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有機統一而組成。同樣,各個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構成要件要素。例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屬於犯罪客觀要件的要素;年齡、辨認控制能力、身份等屬於犯罪主體要件的要素;故意、過失、目的等屬於犯罪主觀要件的要素。對構成要件的認識與理解,有賴於對構成要件要意以及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認識與理解;如果對某個構成要件的要素產生認識上的偏差,就必然導致對構成要件的認識產生偏差。所以,正確認識與理解構成要件要素,是正確認識構成要件乃至犯罪構成的前提。對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分類。
(一)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1、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方面的要素即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
2、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表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方面的要素即為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等。
(二)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1、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按照刑法理論的通說,在解釋構成要件要素和認定是否存在符合構成要件要素的事實時,如果只需要法官的認識活動即可確定,這種構成要件要素便是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20條所規定的提供偽造、變造的出入境證件罪的客觀要件為「為他人提供偽造、變造的護照、簽證等出入境證件」。對這里的「提供」、「偽造、變造」、「護照,簽證等出入境證件」的理解,以及對客觀事實是否符合這些要素,都只需要一般的認識活動與基本的對比判斷就可以得出結論,因而屬於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
2、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按照刑法理論的通說,在解釋構成要件要素和認定是否存在符合構成要件要素的事實時,如果需要法官的規范的、評價的價值判斷才能認定,這種構成要件要素就是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237條規定的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客觀構成要件要素的「猥褻」、「侮辱」,則需要司法者的規范的、評價的行為才能認定。
(三)積極的構成要件妻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1、積極的構成要件妻素。通常的構成要件要素,是積極地、正面地表明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要素,這種要素就是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2、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外地也存在否定犯罪性的構成要件要素,這便是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89條第3款規定:「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這便是行賄罪的客觀要件中的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四)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
1、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犯罪構成共同要件中為任何犯罪的成立所必須具備的要素。例如,行為是客觀要件的要素,也是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的要素。
2、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部分犯罪的成立所必須具備的要素。例如,身份與目的只是部分犯罪的成立必須具備的要素。
(五)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1、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構成要件要素,絕大多數構成要件要素都是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2、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條文表面上沒有明文規定,但根據刑法條文之間的相互關系、刑法條文對相關要素的描述所確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要件。就一些具體犯罪而言,由於眾所周知的理由或者其他原因,刑法並沒有將所有的構成要件要素完整地規定下來,而是需要法官在適用過程中進行補充。例如,根據通說,「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就是盜竊罪的不成文的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2. 刑法第三章第二百六十一條具體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成年人公然謊稱自己為兒童,或者以其他方式冒充兒童,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最高院司法解釋規定,冒充兒童的,年齡差距以實際年齡減12始算,大於10年的,從重處罰;六一國際兒童節冒充兒童,向他人索要禮物錢財等的,屬詐騙行為,從重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六十一條 成年人公然謊稱自己為兒童,或者以其他方式冒充兒童,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最高院司法解釋規定,冒充兒童的,年齡差距以實際年齡減12始算,大於10年的,從重處罰;六一國際兒童節冒充兒童,向他人索要禮物錢財等的,屬詐騙行為,從重處罰。
3. 司法考試刑法第三章犯罪構成試題及答案(單選)(4)
31、關於刑事責任、犯罪、刑罰三者之間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刑事責任是一個獨立的概念,與刑罰沒有關系
B.刑事責任是一個獨立的概念,與犯罪沒有關系
C.刑事責任是介於犯罪和刑罰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關系密切
D.刑事責任雖與犯罪、刑罰有聯系,但聯系不大
正確答案:C
32、張因為犯罪而被公安機關通緝,但本人並不知道正戚扮受到通緝。便衣警察李某認出某張,立即上前抓捕。某張以為遇到歹徒,奮起反抗,致便衣警察李某重傷。某張的行為:()
A.構成脫逃罪和妨害公務罪
B.構成過失重傷罪
C.構成故意傷害罪(重傷)
D.不構成犯罪
正確答案:D
33、某甲企圖投毒殺害某乙,但因為使用的毒葯沒有達到致死量,所以僅導致某乙昏迷。某甲誤以為某乙已經死亡,將「屍體」背到山中掩埋,致某乙窒息死亡。()
A.某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
B.某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C.某甲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和幫助毀滅證據罪,屬於想像競合犯,從一重罪處罰
D.某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和過失致人死亡罪,數罪並罰
正確答案:B
34、甲15周歲,系我國某邊鎮中學生。甲和乙一起上學,在路上撿到一手提包。打開後,發現內有1000元錢和4小袋白粉末。甲說:「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樣。我在電視上看過,這東西就是白粉,我們把它賣了,還能發一筆財。」二人遂將4袋白粉均分。甲先將一袋白粉賣與他人,後在學校組織去鄰國旅遊時,攜帶另一袋白粉並在境外出售。甲的行為:()
A.構成走私毒品罪
B.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構成販賣毒品罪
D.構成走私、販賣毒品罪
正確答案:C
35、張三與李四有宿仇,因此,一直希望殺害李四,某日得知李四要出差,於是,勸李四乘坐飛機前往目的地,其真實想法是希望李四乘坐的飛機發生空難,李四乘坐的飛機在起飛半小時後果然發生空難,李四因此喪命。問:張三的行為性質是()
A.故意殺人罪既遂
B.由於李四死亡的結果與張三的勸說行為之間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所以,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C.無罪
D.過失致人死亡罪
正確答案:C
36、甲男明知乙由只有13周歲,誤以為法律並不禁止徵得幼女同意後的性交行為。於是在徵得乙女的同意後與乙女發生了性交。甲的行為屬於下列何種情形?
A.幻覺犯,不構成**幼女罪
B.法律認識錯誤,構成**幼女罪
C.對象認識錯誤,構成**幼女罪
D.客體認識錯誤,不構成**幼女罪
正確答案:B
37、養花專業戶李某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圍私拉電網。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觸電,經送醫院搶救,不治身亡。李某對這種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是什麼?
A.直接故意
B.間接故意
C.過於自信的過失
D.疏忽大意的過失
正確答案:B
38、行為人在實施不純正不作為犯罪時,其罪過:
A.只能是故意
B.只能是過失
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D.只能是間接故意
正確答案:C
39、下列甲、乙、丙、丁的行為,屬刑法中的危害行為的是()
A.甲與王某素有讎隙。一日,甲對王某的朋友江某說:「終有一天,我非殺死王某不可!」
B.乙女下夜班時,路遇歹徒薛某持刀搶劫。搏鬥過程中,乙女取出口袋中的水果刀將薛某刺死。原來,乙女為防止壞人襲擊,口袋中一直放有一把水果刀
C.丙受雇為臧某照顧小孩。一次帶小孩出去遊玩時,丙不負責任,見危不救,致使小孩身受重傷
D.博物館保安丁在與入室搶劫的兩歹徒搏鬥時,被歹徒按倒在某貴重文物上,將該文物壓碎
正確答案:C
40、李某為灌溉麥田,用潛水泵從麥田南側的沙河引水。為避免大堤上棗仔指過往車輛和行人碾壓電線,李某將電線分別掛在大堤兩側距地面約2米高的樹上。一日晚,由於風吹樹擺,電線從樹上逐漸下垂。恰逢村民張某駕駛無燈光的農用機動三輪車中速經過此地,行駛中張某被垂下的電線掛住脖子,導致翻車事故,張某當場死亡。李某的主觀心理態度是()
A.既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屬意外事件
B.凳配間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過失
D.過於自信的過失
正確答案:C
4. 司法考試刑法精講第三章犯罪構成第四節
一、犯罪主體概述
一般來說,犯罪主體是指刑法規定的實施犯罪並且承擔刑事責任的人。這兒所說的人,不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犯罪主體這一概念事實上存在兩種含義:
友檔第一,是指已經實施了刑法所規定的犯罪的行為人即犯罪人;
第二,是指犯罪主體的條件,即具備何種條件才能成為犯罪主體,才可能承擔刑事責任。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作為犯罪構成的一個要件,所研究的是後者,即犯罪主體要件。犯罪主體要件由刑法明文規定。
(1)刑法總則規定了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如刑法第17條對犯罪主體的年齡條件(刑事責任年齡)作了規定,第18條對辨認控制能力(刑事責任能力)作了規定;
(2)刑法分則的部分條文規定了犯罪主體的特殊要件,如有的條文規定犯罪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的條文規定犯罪主體必須是現役軍人等。
犯罪主體要件是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本身必須具備的條件,包含人的自然屬性(如年齡、性別等)與社會屬性(身份、單位的性質等)的條件。根據刑法的規定,犯罪主體分為兩類,即自然人犯罪主體與單位犯罪主體,因此,犯罪主體要件也相應地分為自然人犯罪主體要件與單位犯罪主體要件。
(1)自然人犯罪主體。分為兩種情況:一般犯罪主體與特殊犯罪主體;
(2)單位犯罪主體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無特別限定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與具有特定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本章僅論述自然人犯罪主體的條件,單位犯罪在第七章專門論述。
二、自然人犯罪主體
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但某些犯罪除了要求行為人具有這兩個條件外,還必須具有特殊身份。
(一)刑事責任年齡
1、概 念。刑事責任年齡,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如果行為人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其實施的行為就不可能成立犯罪,故刑事責任年指埋齡事實上是犯罪年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是自然人犯罪主體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採集者退散
2、規 定。我國刑法基於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少年兒童接受教育的條件,依據我國的地理、氣候條件,根據國家對少年兒童的政策,對刑事責任年齡作了如下規定:
(1)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不滿14周歲的人,一律不負刑事責任,即不滿好逗亂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任何行為,都不構成犯罪。刑法理論稱之為絕對無刑事責任時期或完全無刑事責任時期。
(2)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此即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刑法作出這樣的限定,除了考慮犯罪的嚴重性外,還要考慮犯罪的常發性。還有一些犯罪或許重於這里所列舉的犯罪,但由於處於這一年齡段的人不可能實施或很少實施,刑法未作規定。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死亡的行為,依據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姦淫幼女,或者在拐賣婦女、兒童的過程中,強奸婦女或者姦淫幼女的,也應追究刑事責任。例如,15周歲的甲綁架他人後故意殺害他人的,應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15周歲的乙在拐賣婦女的過程中強奸婦女的,應以強奸罪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當場使用暴力,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殺人的,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慣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3)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已滿16周歲的人對一切犯罪承擔刑事責任,此即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
(4)減輕刑事責任時期。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此即減輕刑事責任時期。
除上述規定之外,刑法第17條第4款還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分析】
結合本節論述,對下列哪些情形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A、15周歲的甲在聚眾斗毆中致人死亡
B、15周歲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傷殘
C、15周歲的丙販賣海洛因8000克
D、15周歲的丁使用暴力姦淫幼女
【解析】
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第292條第2款規定:「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定定罪處罰。」也就是按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A項中,「15周歲的甲在聚眾斗毆中致人死亡」,已經構成故意殺人罪,因此,甲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刑法第238條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犯前歇罪,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條、第232條的規定定罪處罰。」也就是說,在非法拘禁過程中,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按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B項中,「15周歲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傷殘」,已構成故意傷害罪,因此乙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C項中,「15周歲的丙販賣海洛因8000克」,丙顯然構成販賣毒品罪,因此丙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D項中,根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強奸案件有關問題的解釋》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與幼女發生性關系構成犯罪的,以強奸罪定罪處罰。 「15周歲的丁使用暴力姦淫幼女」,應按照強奸罪定罪處罰,因此丙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3、刑事責任年齡的認定
刑法所規定的年齡是指實足年齡,而不是指虛歲。實足年齡以日計算,並且按公歷的年、月、日計算。行為人分別過了14周歲、16周歲、18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才是分別已滿14周歲、16周歲、18周歲。例如,行為人1980年1月1日出生,從1994年1月2日起,才算已滿14周歲。刑事責任年齡應當從出生之日計算至行為之日而不是結果發生之日。例如,行為人在實施殺人行為時不滿14周歲但死亡結果發生時已滿14周歲的,不能追究行為人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因為犯罪是行為,刑事責任能力是辨認與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既然刑事責任能力必須是「行為時」的辨認控制能力,那麼,刑事責任年齡也必須是「行為時」的年齡;雖然行為與結果具有密切聯系,但行為不包含結果,結果也不包含行為。
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年齡不明的,可以委託進行年齡鑒定或其他科學鑒定,經審查,鑒定結論能夠准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的,可以作為判斷犯罪嫌疑人年齡的證據使用。如果鑒定結論不能准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而且鑒定結論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齡在刑法規定的應負刑事責任年齡上下的;應當依法慎重處理。
關於跨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的犯罪,應當注意兩種情況:
(1)行為人已滿16周歲後實施了某種犯罪,並且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也實施過相同的行為。至於應否一並追究刑事責任,則應具體分析。如果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所實施的是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特定犯罪,則應一並追究刑事責任;否則,就只能追究已滿16周歲以後所犯之罪的刑事責任。
(2)行為人在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期間,實施了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特定犯罪,並在未滿14周歲時也實施過相同行為,對此不能一並追究刑事責任,只能追究已滿14周歲後實施的特定犯罪的刑事責任。
【分析】
甲15周歲,系我國某邊鎮中學生。甲和乙一起上學,在路上撿到一手提包。打開後,發現內有1000元錢和4小袋白粉末。甲說:「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樣。我在電視上看過,這東西就是白粉,我們把它賣了,還能發一筆財。」二人遂將4袋白粉均分。甲先將一袋白粉賣與他人,後在學校組織去鄰國旅遊時,攜帶另一袋白粉並在境外出售。甲的行為:
A、構成走私毒品罪
B、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構成販賣毒品罪
D、構成走私、販賣毒品罪
【解析】
根據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對此,應認定甲構成「販賣毒品罪」。而不構成走私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或走私、販賣毒品罪之數罪。
(二)刑事責任能力
1、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
(1)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認識自己特定行為的性質、結果與意義的能力;
(2)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支配自己實施或者不實施特定行為的能力。
(3)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密切聯系,辨認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沒有辨認能力就談不上有控制能力。控制能力則反映辨認能力。有控制能力就表明行為人具有辨認能力。但在某些情況下,有辨認能力的人可能由於某種原因而喪失控制能力。所謂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是指同時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果缺少其中一種能力,則屬於沒有刑事責任能力。
2、刑事責任能力的認定。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通常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故刑事責任能力的判斷只是一種消極判斷。在判斷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對於無責任能力的判斷,應同時採用醫學標准與心理學標准。即首先判斷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其次判斷是否因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前者由精神病醫學專家鑒定,後者由司法工作人員判斷。司法工作人員在判斷精神病人有無責任能力時,除了以精神病醫學專家的鑒定結論為基礎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審查精神病的種類以及程度輕重,因為精神病的種類與程度輕重對於判斷精神病人是否具有責任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在精神病人的左鄰右舍調查其言行與精神狀況。
第三,要進一步判斷精神病人所實施的行為與其精神病之間有無直接聯系。採集者退散
(2)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間歇性精神病人實施行為的時候,如果精神正常,具有辨認控制能力,就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反之,如果實施行為的時候,精神不正常,不具有辨認控制能力,該行為便不成立犯罪,因而不負刑事責任。由此可見,間歇性精神病人的行為是否成立犯罪,應以其實施行為時是否具有責任能力為標准,而不是以偵查、起訴、審判時是否精神正常為標准。
(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5)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三)特殊身份
特殊身份是指行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資格,以及其他與一定的犯罪行為有關的、行為人在社會關繫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如男女性別、親屬關系、國家工作人員等。這些特殊身份不是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自然人主體必須具備的要件。特殊身份必須是行為人開始實施犯罪行為時就已經具有的特殊資格或已經形成的特殊地位或者狀態,因為實施犯罪才在犯罪活動或者犯罪組織中形成的特殊地位(如首要分子)不是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是行為人在人身方面的特殊資格、地位或狀態,並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因此,特定犯罪目的與動機等心理狀態,不宜歸入特殊身份。
特殊身份總是與一定的犯罪行為密切聯系的,與犯罪行為沒有聯系的資格等情況,不是特殊身份。例如,在叛逃罪中,國籍以及是否為國家工作人員與犯罪行為有密切聯系,屬於特殊身份,但在故意殺人罪中,國籍以及是否為國家工作人員與犯罪行為沒有密切聯系,因而不是特殊身份。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終身具有的身份,也可能是一定時期或臨時具有的身份,這取決於身份的類型與刑法的規定。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由於出生等事實關系所形成的身份,如男女、親屬關系;也可能是由於法律規定所形成的身份,如證人、依法被關押的罪犯;還可能是同時由於事實關系與法律規定所形成的身份,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的人,一方面有基於親屬關系所形成的自然身份,另一方面也有基於法律規定的法定身份。
根據我國刑法分則的規定,特殊身份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以特定公職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國家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郵政工作人員、稅務機關工作人員等:
(2)以特定職業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航空人員、鐵路職工、醫務人員等;
(3)以特定法律義務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等;
(4)以特定法律地位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證人、鑒定人、記錄入、翻譯人等;
(5)以持有特定物品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人員等;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6)以參與某種活動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投標人、公司發起人等:
(7)以患有特定疾病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嚴重性病患者;
(8)以居住地和特定組織成員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境外的黑社會組織的人員等。
作為犯罪主體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針對該犯罪的實行犯而言,至於教唆犯與幫助犯,則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例如,貪污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資產的人員,但這只是就實行犯而言,不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人教唆或者幫助具有上述特殊身份的人犯貪污罪的,成立共犯。
[附錄1]
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
就相對刑事責任問題給人民檢察院答復
關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對於刑法第17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死亡的行為,依據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附錄2]
最 高 人 民 法院
關於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
(1995)
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犯有法定范圍內的罪行,如果屬於被脅迫、誘騙參與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屬於犯罪預備、中止、未遂,情節一般的,可以免除處罰或者不認為是犯罪。有以下情形,可以不認為是犯罪:
①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出於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使用語言威脅或者使用輕微暴力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學慣用品或者錢財的;
②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盜竊財物,數額剛達到或者略過「數額巨大」標准,而其他情節輕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盜竊近親屬的財物,其親屬不要求對被告人定罪處罰的;
③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
具體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注意:①對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罪的未成年罪犯,除依法判處無期徒刑的以外,一般不附加判處剝奪政治權利刑。②不應單獨適用剝奪政治權利刑。③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應當在法定刑范圍內判處相對較輕的刑種或者相對較短的刑期;依法減輕處罰,應當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處刑罰。
適當放寬對未成年罪犯適用緩刑和作出免予刑事處分。「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犯罪後有悔罪表現,家庭有監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能夠落實,認為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適用緩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宜適用緩刑:慣犯、有前科或者被勞動教養二次以上的;共同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犯罪後拒不認罪的。
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較輕,悔罪表現好,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應適用刑法第32條的規定免予刑事處分:預備犯、中止犯、防衛過當、避險過當、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以及犯罪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對免予刑事處分的,可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償道歉、賠償損失,或者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
5. 刑法第三章罪名有哪些
法律分析:第三章罪名有108個罪名,主要是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的涉及的罪名,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多的罪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6. 簡述我國的刑法體系
刑罰體系,共有五種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內同時規定了罰金、剝奪容政治權利與沒收財產三種附加刑;還有一種特殊的附加刑,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刑。
《刑法》第三章刑罰
第一節刑罰的種類
第三十二條【主刑和附加刑】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6)刑法第3章擴展閱讀
期限的區別
1)管制規定的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並罰最高不超過3年;
2)拘役的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並罰最高不超過1年;
3) 有期徒刑的期限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並罰最高不超過20年;無期徒刑的期限是終身,但以後根據條件可能獲得減刑、假釋。
所以刑罰的期限從短到長是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7. 刑法三十二條到六十條主要寫了什麼
《刑法》
第三章刑罰
第一節刑罰的種類
第三十二條【主刑和附加刑】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第三十五條【驅逐出境】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第三十六條【賠償經濟損失與民事優先原則】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
第三十七條【非刑罰性處置措施】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
第三十七條之一【禁業規定】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從事相關職業,期限為三年至五年。
被禁止從事相關職業的人違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規定作出的決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其從事相關職業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節管制
第三十八條【管制的期限與執行機關】管制的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違反第二款規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九條【被管制罪犯的義務與權利】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二)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行使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三)按照執行機關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四)遵守執行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
(五)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執行機關批准。
對於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
第四十條【管制期滿解除】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滿,執行機關應即向本人和其所在單位或者居住地的群眾宣布解除管制。
第四十一條【管制刑期的計算和折抵】管制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第三節拘役
第四十二條【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為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
第四十三條【拘役的執行】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
在執行期間,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兩天;參加勞動的,可以酌量發給報酬。
第四十四條【拘役刑期的計算和折抵】拘役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第四節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第四十五條【有期徒刑的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條、第六十九條規定外,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第四十六條【有期徒刑與無期徒刑的執行】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執行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應當參加勞動,接受教育和改造。
第四十七條【有期徒刑刑期的計算與折抵】有期徒刑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第五節死刑
第四十八條【死刑、死緩的適用對象及核准程序】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緩期執行的,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准。
第四十九條【死刑適用對象的限制】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第五十條【死緩變更】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後執行死刑;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對其限制減刑。
第五十一條【死緩期間及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計算】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從死刑緩期執行期滿之日起計算。
第六節罰金
第五十二條【罰金數額的裁量】判處罰金,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數額。
第五十三條【罰金的繳納】罰金在判決指定的期限內一次或者分期繳納。期滿不繳納的,強制繳納。對於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以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
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等原因繳納確實有困難的,經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繳納、酌情減少或者免除。
第七節剝奪政治權利
第五十四條【剝奪政治權利的含義】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下列權利: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三)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四)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第五十五條【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外,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時執行。
第五十六條【剝奪政治權利的附加、獨立適用】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對於故意殺人、強奸、放火、爆炸、投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獨立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依照本法分則的規定。
第五十七條【對死刑、無期徒刑罪犯剝奪政治權利的適用】對於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在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時候,應當把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改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第五十八條【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計算、效力與執行】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從徒刑、拘役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從假釋之日起計算;剝奪政治權利的效力當然施用於主刑執行期間。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監督管理的規定,服從監督;不得行使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各項權利。
第八節沒收財產
第五十九條【沒收財產的范圍】沒收財產是沒收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沒收全部財產的,應當對犯罪分子個人及其扶養的家屬保留必需的生活費用。
在判處沒收財產的時候,不得沒收屬於犯罪分子家屬所有或者應有的財產。
第六十條【以沒收的財產償還債務】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需要以沒收的財產償還的,經債權人請求,應當償還。
8. 司法考試刑法必備法條:第三章 刑罰(一)
「重點法條」
第三十六條 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 ,並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
「意思分解」
1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發生競合時的先後順序,「先民後刑」,目的在於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2注意本條適用的范圍,不僅僅在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的競合,關鍵在於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包括了財產刑責任,而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罰金刑數額或直接被判處沒收財產之時。
「重點法條」
第三十九條 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二)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行使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的權利;
(三)按照執行機關規蘆鋒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四)遵守執行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
(五)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執行機關批准。
對於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
「相關法條」 本法第75、84、43條。
「意思分解」
1管制犯在刑罰執行期間,應當遵守的幾項法定義務以及與其他服刑罪犯不同的權利(即在 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
2管制犯的刑罰執行機關為公安機關,而非基層組織等單位。
「不要混淆」
1管制犯所遵守的幾項法定義務與團皮第75條規定的緩刑犯、第84條規定的假釋犯應遵守的法 定義務不要弄混,因為管制犯、緩刑犯、假釋犯都屬有一定人身自由的不在監執行刑罰的罪犯,其在行刑期間所應遵守的法定義務具有極大的相似性:本條款的第(一)、(三)、(四)、 (五)項內容與第75條、第84條基本一致,而的不同在於本條款的第(二)項是後二條所沒有的,也就是說,言論等「六大自由權」是否被剝奪是管制犯與緩刑犯、假釋犯義務相區別的地方。
2注意管制犯與拘役犯在參加勞動時勞動報酬上的權利有所不同:前者是「同工同酬」, 而後者是「可以酌量發給報酬」(43條)。
「重點法條」
第四十八條 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 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
死刑除依法由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緩期執行的,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准。
「相關法條」 《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3條;1983年人民法院《授權高 級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
「意思分解」
1死刑與死刑緩期2年執行的關系問題。死刑緩期2年執行不是一種獨立的刑種,而是一種 運用死刑的刑罰制度,即在罪犯被判處死刑塌嘩差的情況下,才有適用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判處死刑是適用死緩的前提條件。
2死刑核准權問題。死刑除由人民法院判決的外,原則上都應當報人民法院核准 .這里「死刑」特指的是「死刑立即執行」的情況,因為被判死刑緩期2年執行的核准權屬於各高級人民法院,無須再上報。
3死刑核准權下放的問題。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刑法》雖然都原則上規定死刑應
當由人民法院核准,但在此之前人民法院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有關規定以及《人 民法院組織法》而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有效:即對殺人、強*、搶劫、爆炸以及其他嚴重危害公共安全,而依法被判死刑立即執行的案件,可以由各地高級人民法院核准。但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經濟犯罪、貪污賄賂犯罪、軍人違反職責罪而被判死刑立即執行的案件仍然上報人民法院,由其核准。此外,90年代後,針對毒品犯罪嚴重的情況,人民法院又先後授權雲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甘肅的高級人民法院對部分毒品案件的死刑有權核准(實為《刑法》第347條規定的走私、製造、販賣、運輸毒品罪案件)。
「重點法條」
第四十九條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相關法條」 1998年8月4日人民法院《關於對懷孕的婦女在羈押期間 自然流產審判時是否適用死刑問題的批復》。
「意思分解」
本條規定的是對適用死刑的對象的限制:
1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首先,未成年人是指不滿18周歲的人;其次,不滿18周歲是以犯 罪時為準的,而不是以審判時為准,因此,行為人被審判即使已成年,但只要其犯罪行為是在18周歲生日之前(包括生日當天)實施的,就不得適用死刑;第三,對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執行,也包括死刑緩期2年執行,這表明,對未成年人犯罪,無論如何,刑只能是無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