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退還新的司法解釋
1. 關於機關幹部人員受賄退贓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賄。」
在認定及時退贓的及時性問題時,必須認識到「及時」絕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 時間間隔作為一個考量的重要因素,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考察受賄人的供述和行賄人的陳述,綜合作出退贓是否及時的判斷。 認定退贓是否及時,具體來說,需要綜合重點考量的因素包括:
1、收受到退還或上交的時間間隔
從受賄人收受賄賂到退還或上交賄賂的時間間隔,是判斷退贓是否及時的一個重要因素。司法解釋未對該時間間隔作出准確的時間界定,參照理論界的主流觀點和辦案機關的主流意見,該時間間隔可借鑒《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國內公務活動中不得贈送和接受禮品的規定》和《國務院關於在對外公務活動中贈送和接受禮品的規定》的規定,界定為一個月內。但這一個月的期限僅是考量因素之一,不是唯一標准。
2、退還或上交的客觀可能性
司法實踐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形:受賄人基於不知情或盛情難卻的情況下收受了財物,事後就決定退還給行賄人,但行賄人總是以自己出差在外等為由敷衍,導致受賄人退贓不能或者受賄人因自身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及時退贓。出現這種情形的,不應當影響及時退贓的認定。如果受賄人因不可抗力等特殊原因,沒有條件退還或上交時,等後來有條件退還或上交就退還或上交的,也算及時。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考量該因素時要避免為鑽法律空子而故意製造不可抗力的情形發生。
3、反腐風聲、反腐形勢
在中央和地方反腐倡廉形勢下,集中整治貪污腐敗,一些貪腐的國家工作人員相繼落馬,這也給有過貪腐行為但尚未東窗事發的人員以壓力而向行賄人退還贓款贓物,根據兩高聯合發布的《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後,因自身或者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被查處,為掩飾犯罪而退還或者上交的,不影響認定受賄罪。」認定退贓是否及時,也要考量受賄人退還贓款贓物是否是因為自身已經開始被調查或者身邊人員已經被查處,迫於壓力而退贓。
4、其他需要考量的因素:收受賄賂金額大小、收受賄賂時的經濟活動狀況等
除了上述幾個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需要予以考量。比如:收受賄賂金額大小。如果受賄人收受的賄賂金額很大,在當今這個發展迅速的經濟環境下,一筆巨款幾天就可能產生巨大效益,雖然幾天就退還,但行賄人和受賄人的犯罪意圖和犯罪目的已經實現,不影響犯罪既遂的認定。再比如:收受賄賂時的經濟活動狀況。這包括受賄人自身和親朋好友的經濟活動狀況,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如果受賄人的親屬正在參加一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但限於經濟實力有限,無法支付大額投標保證金,行賄人願意提供資金,中標後即予以退還。雖然時間間隔很短,但行賄人和受賄人均如願以償,不影響犯罪構成。
認定及時性的排外情形
即構成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就否定退贓的及時性:
1、先收受,見機行事決定是否退還或上交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受賄心態,在收受賄賂時限於客觀條件或主觀因素當場收下,事後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可能並不會被發現,也不會產生對自己不利的法律後果,產生僥幸心理,於是就持觀望態度,根據反腐的形勢和自身所處環境的變化,一旦嗅到風吹草動就主動退還或上交,認為也是為時不晚的。這樣的受賄心態無疑貽害無窮,也不應當因案發前退贓而構成退贓及時。辦案機關在辦案過程中遇到此情況,應作為及時退贓的排外情形,否定退贓及時性,不適用《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第一款的規定。
2、實收虛退,無退贓證據
辦案機關在辦理案件時,對行賄的事實可以通過受賄人的供述和行賄人的陳述相互予以印證,對行賄事實的證據提取也相對比較容易。但為了掩人耳目,受賄人和行賄人可能形成「攻守同盟」,在認定是否及時退贓的關鍵問題上,何時退贓是一個關鍵點,但實際上是否真的退贓了更是重中之重。不排除受賄人受賄後並未實際退贓,而通過口供企圖印證退贓的事實。辦案機關在辦案過程中,涉及到存在退贓情形的行為時,要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確立的「重證據、輕口供」原則辦案,查明是否有退贓的書證、實物證據等證據。
3、主動索賄
根據《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受賄人索取他人財物,即使沒有為他人謀取利益,也構成受賄罪。且根據《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條的規定,索賄的從重處罰。可見主動索賄是法律嚴打的對象,一旦存在主動索賄情形,就說明受賄人有受賄的主觀故意,即使其存在退贓情形,但不論其退贓有多麼及時,有其他什麼情節,均不影響受賄罪的成立。
綜上,根據現行法律規定,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准確認定退贓是否及時,需要考量的因素不僅限於單純的時間概念,還要綜合諸如退還或上交的可能性、涉案金額的大小等等因素,有時候這些因素會成為判斷的關鍵。但如果出現了認定及時性的排外情形,則就不能構成及時退贓。總而言之,判斷退贓是否及時的原則和落腳點都是犯罪主觀方面,即判斷是否有受賄的主觀故意。
2. 案發前,受賄人將贓款退還給行賄人,行賄人是否構成行賄犯罪法律依據是什麼
構成行賄。受賄罪的犯罪構成很明確,事後退贓不影響受賄罪的宏銷成立,會減輕處罰。
受賄如果已經既遂,退贓只是量刑情節了,不影響定罪了。受賄既遂,行賄也就當然成立了,但不用太擔心,實踐中行賄人常常作為「污點證人」出現,你只要積極指證別人受賄,檢方對於行賄的事也就不追究或不深究了。
《刑法》第三百九十條對犯行賄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賄謀取不正當利益,情節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2)及時退還新的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受賄後又退贓的定罪量刑案例
孫某,系某區A鄉鎮公立醫院院長。2011年12月11日,醫葯代表張某為感謝孫某在葯品采購上的關照,提出給予孫某10萬元的回扣,孫某將其妻子吳的銀行卡卡號用筆寫在紙上交給張某,當天張某即將10萬元錢匯至該銀行卡上並將該銀行單據交給孫某。
2012年1月6日,孫某將該10萬元以銀行轉賬的方式退還給張某。此外,2011年12月15日孫某經多方打聽得知,某區B鄉鎮公立醫院職工曾向紀檢部門反映其院長余某在崗位管理、醫療設施使用等方面的問題,紀檢部門已經開始調查此事。
另外,2012年春節至2012年7月間,孫某收受先後3次收受張某所送的人民幣現金共計人民幣0.6萬元,並為其謀取利益。該筆事實沒有爭議。
2012年9月,孫某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了自己的全部犯罪事實。該案例中孫某收受張某給予的10萬元後又退還的行為如何定評價,存在重大爭議。
第一種意見認為,收受10萬元又退還的行為不應以受賄罪論處。理由:第一,孫某的行為屬於「及時退還」。
根據「兩高」於2007年7月出台的《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九條的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賄。粗絕爛」
由於目前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及時退還或者上交中的「及時」的時間界限。該觀點認為,只要在案件被查處前,退還的都為及時,對存在此種情形的不以受賄罪論處。
本案中,賈某從收受到退還的時間間隔不足一月,可以認定為及時退還,故孫某收受又退還該10萬元的行為不應認定為受賄罪。
第二,孫某的行為不屬於「因自身或者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被查處,為掩飾犯罪而退還或者上交的。」
一般的,「因自身被查處」,是指只要有關部門對當事人自身的問題(包括但不限於受賄問題)情況進行調查處理,當岩漏事人自身得知自身被調查處理這一情況之後,為掩飾犯罪而退還或者上交的,應認定為受賄罪;
「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是指行賄人、共同受賄人、介紹賄賂人、特定關系人、知情人、同一事情(如同一工程、土地出讓、設備采購等)中他人被調查處理等被情形。
本案中,某區有關部門調查該區B鄉鎮醫院院長余某在崗位管理、醫療設施使用等方面的經濟問題,不屬於「因自身或者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被查處」,故孫某收受又退還該10萬元的行為不應認定為受賄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孫某收受10萬元又退還的行為應認定為受賄罪。筆者認為,《意見》第九條的適用是以不構成受賄罪為前提的。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如及時退還或上交,則不以受賄罪論處,認為其不構成犯罪的原因是不符合犯罪的構成要件。
而在構成要件中,最重要的是主觀故意和客觀行為相一致。及時退還或上交財物的行為說明受賄人在主觀上沒有故意犯罪,不符合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行為人收受財物的處理行為並不能否定之前收受財物主觀故意。
採納了第二種意見,認為孫某犯罪後自動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系自首,依法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其退出了全部贓款,可以酌情從輕處罰。鑒於本案的犯罪情節較輕,結合案件具體情況,法院判決認定孫某犯受賄罪(金額10.6萬元),免於刑事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