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路與民法前沿問題研究
Ⅰ 新法速遞|《民法典》涉信息網路相關條款匯編及解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涉信息網路相關條款
匯編及解讀
表決通過
當前,網路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與我國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極大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祥腔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對法律規制也提出了全新要求。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
作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民法典》充分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回應「互聯網+」時代需求,全面強化公民信息網路相關權利保障,在信息網路民事法律規制方面呈現諸多亮點。
一、守護個人安寧,濃墨重彩保護公民隱私權和個人信息
01
對隱私權作出清晰界定,全面治理廣告電話、垃圾郵件、賓館偷拍等侵犯隱私權社會頑疾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條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02
構築個人信息全生命周期保障體系,強化對個人信息處理環節的規制
第一百一十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謹遲衫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第一千零三十五條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
(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
(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旦漏
第一千零三十六條處理個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一)在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的范圍內合理實施的行為;
(二)合理處理該自然人自行公開的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信息,但是該自然人明確拒絕或者處理該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
(三)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該自然人合法權益,合理實施的其他行為。
第一千零三十七條自然人可以依法向信息處理者查閱或者復制其個人信息;發現信息有錯誤的,有權提出異議並請求及時採取更正等必要措施。
自然人發現信息處理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處理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請求信息處理者及時刪除。
第一千零三十八條信息處理者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但是經過加工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信息處理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丟失;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篡改、丟失的,應當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告知自然人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03
明確公權力機關、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保密義務,確保公民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
第一千零三十九條 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於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背景介紹
二、落實以人為本,織牢織密互聯網時代民事權利保障體系
01
將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納入法律保護范圍,適應信息網路社會發展客觀需要
第一百二十七條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02
明確符合一定條件的網名參照適用姓名權、名稱權相關規定,懲戒干涉、盜用、假冒知名網名行為
第一千零一十四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干涉、盜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權或者名稱權。
第一千零一十七條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眾混淆的筆名、藝名、網名、譯名、字型大小、姓名和名稱的簡稱等,參照適用姓名權和名稱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03
明令禁止肖像、聲音「深度偽造」行為,依法規制人工智慧換臉變聲導致的民事侵權
第一千零一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第一千零二十三條 對姓名等的許可使用,參照適用肖像許可使用的有關規定。
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03
明確規制網路媒體侵犯名譽權行為,治理網路媒體報道內容失真、失實、失責現象
第一千零二十八條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報刊、網路等媒體報道的內容失實,侵害其名譽權的,有權請求該媒體及時採取更正或者刪除等必要措施。
背景介紹
三、整治侵權亂象,壓嚴壓實網路侵權相關民事法律責任
01
規定網路侵權責任主體和承擔方式,明確網路侵權「紅旗原則」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條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02
規定網路侵權補救措施,明確網路侵權
「避風港原則」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權利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通知應當包括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及權利人的真實身份信息。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應當及時將該通知轉送相關網路用戶,並根據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和服務類型採取必要措施;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權利人因錯誤通知造成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03
完善網路侵權認定程序,平等保護當事人
雙方合法權益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條網路用戶接到轉送的通知後,可以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交不存在侵權行為的聲明。聲明應當包括不存在侵權行為的初步證據及網路用戶的真實身份信息。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聲明後,應當將該聲明轉送發出通知的權利人,並告知其可以向有關部門投訴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網路服務提供者在轉送聲明到達權利人後的合理期限內,未收到權利人已經投訴或者提起訴訟通知的,應當及時終止所採取的措施。
背景介紹
四、堅持與時俱進,完善電子合同訂立和履行規則
01
將電子合同納入法定合同訂立形式,
確立電子合同合法地位
第四百六十九條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02
規定電子合同成立和標的交付時間,明確電子合同訂立及履行特殊規則
第四百九十一條 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要求簽訂確認書的,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
當事人一方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路發布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符合要約條件的,對方選擇該商品或者服務並提交訂單成功時合同成立,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五百一十二條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路訂立的電子合同的標的為交付商品並採用快遞物流方式交付的,收貨人的簽收時間為交付時間。電子合同的標的為提供服務的,生成的電子憑證或者實物憑證中載明的時間為提供服務時間;前述憑證沒有載明時間或者載明時間與實際提供服務時間不一致的,以實際提供服務的時間為准。
電子合同的標的物為採用在線傳輸方式交付的,合同標的物進入對方當事人指定的特定系統且能夠檢索識別的時間為交付時間。
電子合同當事人對交付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方式、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Ⅱ 目前我國民法領域有哪些前沿問題
民法前沿問題
從各國和我國民法學研究的重點看,近年來民法學研究的重大問題主要包括:
一、公法與私法的關系
目前,我國已經有不少這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公法學者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民法學者的研究成果,如環境權的公法與私法保護、公法上的請求權與私法上的請求權、人格權的公法淵源和私法淵源、法律行為中的國家強制與私法自治、物權法定原則中的強制與自由等。我國正處於改革時期,妥善處理公法與私法的關系顯得越來越重要。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直接對應的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兩分模式。國家與社會最理想的狀態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同生共長、相互促進的關系,最終促進國家的善治。任何一方的力量過小都可能引發重大的社會問題。這既是理論的邏輯,也是人類歷史展現的邏輯。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公民政治冷漠、公共領域淡泊、公民與國家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情況下,尤其應注意這一問題。在我國,不能走強調私法自治而忽視國家作用的極端,也不能因為強調國家的推動作用和主動性而忽視了群眾的改革想像力和創造力。事實上,制度的形成總是社會自組織和國家推動合力的結果。中國的經驗也表明了這一點。如改革開放後,民間組織日趨壯大,吸納能力增強,這為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在我國,雖然公法與私法的區分已經成為法學界的常識,但是,公法與私法關系的真正澄清和釐定,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民法學界有學者討論過德國法關於憲法對第三人的效力問題,很多學者也都注意到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傾向,但大多數議論以宏觀縱論居多,鞭辟入裡、細致精微的微觀問題分析較少。在一切部門法學中,民法學應是最擅長微觀分析的學科。在公法與私法的兩分已經達成共識的學術背景下,我們需要討論更為細致的公法與私法的關系問題。如我國國家賠償法規定的國家賠償與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執行職務侵權行為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某人被公安機關無端羈押,在決定賠償數額時,應適用何種法律?如果對這類侵權行為都適用國家賠償法,那麼國家減輕其責任的合法性是什麼?民法通則的規定還有什麼價值?
我國已經出現了一些典型的、引起公眾關注的公法、私法交融的案件,如山東的受教育權被侵害案。對於本案,公法學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而民法學界相對寂然得多。民法學家研究的是私法問題,是社會的秩序問題,但關注公眾事務,似乎也應該是我們的社會擔當,也是我們的職業(或許還是一種天職)。
二、大規模侵權、風險與賠償
在西方,因為技術的有限性和經濟效益的驅動,因為產品責任而造成的大規模侵權相當嚴重,勞動者和消費者遭受的損害也相當嚴重。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石棉造成的損害。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確認石棉是一種致癌物質,但由於找不到更合適的替代材料,石棉在工業生產中仍然被廣泛使用。近年來最為突出的例子是,瑞士的ABB公司1990年收購了生產鍋爐的CE公司。這一收購將ABB公司帶到了虧損的邊緣。這是因為CE的鍋爐產品使用了含有致癌物質的石棉為隔熱材料,10萬名接觸過這種鍋爐的人(不包括CE員工)對ABB提起集體訴訟。過去10年,ABB為此先後支付了8.65億美元的賠償,官司卻仍未了斷。日本的一些健康專家預計,因石棉導致的癌症大潮還沒有正式到來,在未來的40年中,日本將有10萬人死於石棉引發的各類疾病。美國總統布希在2006年3月的電話講話中,甚至還專門提到「濫用石棉損害訴訟」,呼籲要改革石棉官司的司法程序。
因為科技、權利意識以及救濟技術等原因,中國的石棉損害還遠遠沒有引起索賠風潮。但我國仍是石棉生產國,石棉製品仍被廣泛應用。有專家指出,如不及時採取限制措施,石棉將成為我國公共衛生的極大隱患。目前,我國比較多發的是矽肺,這也是一種較為長期的損害。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矽肺的潛伏期不如石棉損害長。
大規模侵權涉及現代社會的風險分配問題。其各項法律制度的設計也是一個風險分配問題。德國社會學家貝克指出,晚期工業社會則主要通過反思現代化、技術民主化、全球風險控制體系來控制。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僅捲入了風險製造,而且還參與了掩蓋風險真相的活動。風險分配的利益平衡必須考慮以下問題:第一,潛在損害發生之前,有關損害的知識幾乎都為廠商所掌握,消費者和勞動者可能一無所知。吉登斯依據其對現代國家變遷中知識/符號系統功能的考察,指出在風險社會中,社會成員對符號系統和專家系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無法獨立做出風險判斷。但是,在損害發生後,消費者和勞動者則可能獲得關於因果關系的知識。這樣,讓廠商承擔責任就在雙方的信息獲取能力上達成了一定的平衡。第二,廠商往往因風險而獲得巨大的利益,他們已被豁免了與技術有限性有關的責任,再免除其潛在損害的責任,社會政策上未免失衡。在市場經濟建設初期,由於技術的有限性、勞動力的過剩、國家執法能力與風險管理和控制水平的不足,我國的產品市場、勞動市場幾乎還處於「失范」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讓消費者和勞動者承擔經濟發展的成本,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無疑是不公平的:可能是很多人付出各種代價,成就了一個企業。第三,如果廠商不承擔潛在損害的賠償,可能會造成敗德行為,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初期信用失范的時期。廠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則至少可間接促進各種社會保障法以及產品責任法的適用。
大規模侵權還涉及許多問題,如公益訴訟的啟動、訴訟時效、損害賠償額的確定等,這些問題需要結合其他相關學科來研究,目前美國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我國的研究還剛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