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添附

民法添附

發布時間: 2020-12-17 19:59:20

❶ 物權法中的\"添附制度\"是什麼意思

內容摘要:添附制度是各國物權法中的一項確認產權的重要規則,也是物權變動的一種重要規則。添附制度不能為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和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制度所替代,確認添附制度並完善添附規則,應當是我國《物權法》制訂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關鍵詞:添附 侵權責任 物權法

一、問題的提出:添附能否為侵權所替代

所謂添附(Accessio),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分離的物或具有新物性質的物。 添附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中所規定的取得財產權的重要的方法和制度。但由於我國物權立法長期不完善,法律上一直未明確承認添附制度,在實務中極少採取添附規則解決糾紛。因而在當前《物權法》的制訂過程中,對添附制度的必要性以及與侵權行為法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對於是否在《物權法》中設立添附制度一直存在爭議。

反對設立添附制度的主要理由是:添附制度可以被侵權行為制度所替代。因為任何人,無論是基於善意還是惡意利用他人財產進行添附,都構成對他人財產所有權的侵害。因此,財產被添附的一方都有權基於侵權請求權主張排除妨害,並賠償損失。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存在所謂添附的問題,也不需要重新確權。筆者認為,上述理由還不足以否定添附制度所特有的價值,相反,我國《物權法》中應當對添附制度作出規定。本文擬對添附與侵權責任制度的相互關系以及添附制度設立的必要性問題,談一點看法。

二、添附具有不同於侵權責任的適用范圍

物權法中的添附制度作為一種取得所有權的方法,為羅馬法以來的各國物權法所公認。盡管各國因為社會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差異等等原因而使添附制度的具體內容和適用范圍各不相同,但是,毫無疑問,添附制度作為一種物權變動方法的存在價值是無庸置疑的,尤其是因為添附作為取得所有權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是一種基本的民事制度,故不應當由司法解釋所創設,因此應當在《物權法》中作出規定。如果沒有添附制度,法官將難以找到合適的根據,從而解決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時新物的歸屬問題。事實上,在實踐中,因為沒有添附制度,法官會被迫通過侵權制度和不當得利制度來解決相關案件,但此種方法顯然具有缺陷,往往不能夠起到確認權屬的目的。

添附制度屬於物權法的組成部分,與侵權行為法一樣都是民法的組成部分,且都具有保護財產權的作用。民法對財產權的保護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物權法也以確認物權以及物權的特有保護方法來保護物權,而添附制度作為確認權利的重要規則,是保護財產權的前提。侵權行為法是制裁侵權行為並對受害人予以補救的法律,它是通過損害賠償的方法來保護權利的,它的適用以所有權人權利狀態的明確為前提。正是因為二者都具有保護財產權的功能,因此添附與侵權的關系非常密切,在實踐中,凡是未經他人同意而利用他人的財產進行加工,或因利用發生物的混合、附合等情況時,如果因此形成了新的物,則既構成了添附,同時往往也構成了對他人財產權的侵害。但一方未經他人同意而利用他人財產時,則既要確認財產權的歸屬,又要保護被侵害的權利,因此就導致了添附與侵權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就二者的關系來說,大致有三種情形:

1.僅構成侵權責任而不存在添附的情形。因為構成添附必須要有新的物的產生,添附包括附合、混合和加工三種形態,這三種情況都會發生不同的所有人的財產相互結合的狀態。所以如果未經他人同意利用他人財產,只是導致了對財產權的侵害或者財產本身的損害(甚至也可能沒有導致財產的損害),而並沒有產生新的物,此時僅構成侵權而不存在添附。

2.既構成添附又構成侵權的情形。添附與侵權的關系非常密切,未經他人同意而利用他人的財產進行加工,或因利用發生物的混合、附合等,都有可能構成對他人財產權的侵害。許多添附的情況同時也可能構成侵權行為。可以說,只要不是出於被添附人意願的添附,都有發生侵權的可能。誠如學者所言,因添附而喪失權利,受到損害者,除不當得利請求權外,尚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由於未經他人同意而利用財產,可能同時構成添附和侵權。

3.僅構成添附但不存在侵權的情形。這主要出現在合同關系中,是由於違反合同、合同無效、合同解除、條件不成就等原因而發生的。具體來說,因合同而發生的添附,主要有如下幾種情形:第一,因違約發生添附。例如,承租人在租賃出租人的房屋以後,未經出租人的同意而對房屋進行改造、加工或裝修,從而違反了租賃合同的規定。在實踐中,許多裝修是基於合同的合法裝修,所以即使發生添附也不可能存在侵權,因為侵權責任以過錯和損害為構成要件,而未經他人同意而利用他人之物,或者行為人可能沒有過錯,或者沒有現實的損害,因而僅發生添附而不存在侵權的問題。第二,因合同無效或撤銷而發生添附。例如,一方對另一方的財產進行錯誤裝修,另一方以最大誤解為由請求撤銷合同,在合同被撤銷之後,對因錯誤裝修而形成的財產就發生添附的問題。再如,建築承包合同被宣告無效之後對建築物歸屬的處理,實際上就涉及添附的問題。通常,一方向另一方基於合同交付標的物,另一方對標的物進行了改進,但在合同被宣告無效之後,標的物所有權不發生移轉,這就需要根據添附制度來解決。第三,因合同解除而發生添附。例如,三方訂立合同合資經營酒店,在合同中約定對房屋進行裝修,但因為出現了不可抗力的事由,導致合同被解除,此時房屋己經裝修完畢,需要對房屋的產權歸屬依據添附規則予以確認。在此情況下,添附的結果完全是基於合法行為造成的,不存在所謂違約和侵權的問題。第四,因法律行為條件不成就而發生添附。例如,分期付款買賣合同不成就以後對己經加工的標的物的返還,或者在所有權保留中買受人對出賣人保留所有權的標的物進行改良,這些都涉及添附問題。

在上述情形中,添附的發生都與合同有關,但這並不意味著添附可以由合同法上的制度來解決,一方面,添附制度是不能為合同法所規定的,因為添附既可能發生在有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之間(如承租人在出租人的財產上裝修),也可能發生在沒有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之間,這就表明添附問題不能由《合同法》解決。另一方面,即便發生在合同當事人之間,通過添附制度解決所有權的歸屬,屬於物權法的問題而不屬合同法的范疇。合同中如果對添附物的歸屬有明確約定的,當然可以適用合同的約定,但合同當事人沒有對添附物歸屬作出約定,則需要由添附制度解決。還要看到,即便因合同發生添附,添附也涉及物權請求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等諸多請求權,這些請求權的活用也不能通過《合同法》來解決。

這些情形也表明,以侵權責任替代添附的觀點不能成立,因為添附發生的原因非常復雜,並非都是基於非法行為產生的。正是因為不能以侵權代替添附,因此不能否定添附制度設置的必要性。有學者認為,添附制度在實踐中極少發生,法律上沒有必要為了一些極少例外情況而設立一項獨立制度。筆者認為,添附糾紛在實踐中是大量存在的,只不過由於現行法律沒有規定添附制度,因此對該類案件並沒有通過添附而是採用侵權、不當得利等規則加以處理的。正是因為添附規則具有其獨特性,因此有必要在物權法中設立獨立的添附制度。

三、構成侵權的添附不一定要按照侵權處理

應當看到,未經他人的同意而利用他人財產,只要產生了新的財產,在大多數情況下,在既構成添附的同時也構成侵權行為;未經他人同意而利用他人財產甚至在客觀上使他人財產增值,但因為造成了財產形態的改變,在權利人主觀上不接受的情況下,因為違背了權利人的主觀意志,此時也可能構成侵權,從而發生侵權與添附的競合。例如,未經他人同意進行錯誤的裝修,因裝修發生的添附,盡管在客觀上可能使房屋的價值增值了,但因為通常裝修是與個人審美情趣和偏好相關聯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因而客觀上導致房屋增值的裝修,也可能因為不合業主的審美情趣而成為一種損害。所以,所有權人有權基於其房屋所有權主張排除妨害,要求存在過錯的添附人拆除其裝修材料,將其房屋恢復原狀,也有權主張由添附人承擔該恢復原狀的拆除費用,並就裝修中因拆除有關隔牆等損失請求侵權損害賠償。可以說,只要不是出於被添附人的意願的添附,都有可能發生侵權的可能。這就意味著在發生了添附和侵權競合的情況下,不能排除權利人享有適用不同制度來保護其權益的選擇自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6條規定:「非產權人在使用他人的財產上增添附屬物,財產所有人同意增添,並就財產返還時附屬物如何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沒有約定又協商不成,能夠拆除的,可以責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人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該解釋實際上認為在添附的情況下,首先確定是否構成侵權,如果當事人同意則可以通過約定解決產權的歸屬和責任的承擔,如果沒有約定,則依照侵權處理。應當承認,在發生添附之後,如果當事人能夠通過約定作出安排,這的確是一種有效率的產權安排,但並不能因為當事人對添附物的歸屬進行約定而否定添附制度。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當事人事先很難對添附物的歸屬作出約定,在發生添附之後,必須要對添附物的產權歸屬在法律上作出安排。通過制度化的安排,一方面可以節省當事人進行協商的成本,另一方面,規定添附制度有助於及時解決糾紛,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正是因為這一原因,通說認為有關添附的規則具有強制性質,甚至有學者認為,如果當事人事先存在著恢復原狀的特約可以認為違反公序良俗而應該被宣告無效 。當然,此處所說的強行性規范是指對添附歸屬的確定規則,法律禁止當事人在發生添附之後請求恢復原狀和要求返還原物。因為添附是基於鼓勵創造和維護財產使用效率而對社會財富進行的強制性的分配 。在添附的情況下,很多添附物是可以拆除的,但法律從經濟效益考慮和維護現有的秩序,並不允許當事人拆除,因為在可以利用的情況下,將添附的財產強行拆除,必然造成社會財產的損失和浪費,所以,法律為維護添附物所有權的單一化,使這種規則具有強行性的效力,甚至不允許當事人隨意變更。

筆者認為,即使在侵權與添附發生競合的情況下,因為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與價值,依據不同的規則處理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在既發生侵權又構成添附時,也不一定適用侵權責任的有關規則。具體來說:

1.二者的功能不同。侵權責任侵權制度以過錯為前提,以損害賠償作為其主要形式。物的所有人在其財產被他人用於加工、裝修、改造以後,添附人的行為可能己經構成侵權,所有人有權基於侵權行為而要求賠償損失。但損害賠償只是使權利人遭受的財產損失獲得補救,其本身並不能解決財產被他人添附以後所形成的物的權利歸屬問題,也不能替代添附制度物盡其用的功能。而添附制度的首要目的在於確定財產歸屬,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在添附的情況下,由於財產密切結合在一起,將附合的財產分離在事實上是不可能或者是很困難的,因此有必要運用添附規則確認添附物的歸屬,使添附物在形態上繼續存在,而不能對添附物恢復原狀或加以分離。因此,因添附而結合的物有必要在法律上使其成為一物,並以單一所有權的形式出現,不允許當事人強行分離和請求恢復原狀。因此,添附只是通過一定的規則確定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它本質上是一種確認產權的規則。

2.二者旨在實現的價值不同。侵權法作為保護權利的法律,主要體現的是通過保護受害人的權益、制裁不法行為人來實現公平正義的價值,並維護社會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但由於侵權法主要是保護權利的法律,而不是財產和交易的規則,因此它一般不體現物盡其用的效益原則。但作為一種專門用於解決因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的法律制度,添附獨有的價值就在於促進物的有效利用。添附制度也要反映公平正義的價值,但它更強調促進物盡其用,提高物的使用效率。在添附的情況下,要恢復原狀往往在事實上己不可能,因此,從增進財富、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的原則出發,須承認添附可以取得所有權。 使該添附物繼續維持,也有利於維護經濟價值,避免財產的損失浪費。例如,在一方對他人房屋進行了錯誤的裝修以後,如果將己經結合在一起的裝修材料硬性地進行分拆,重新各歸其主,將在客觀上存在嚴重困難,必將損壞己有裝修材料的使用價值。

3.二者適用的條件不同。添附制度的適用前提是發生了附合、加工、混合等事實而產生了新的物,從而有必要確認物的產權歸屬。而在確認權利歸屬時,其首要的價值取向在於物盡其用而非公平正義的考慮,所以在確認添附物的歸屬時,添附一方的主觀狀態並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但一般侵權責任是過錯責任,應當考慮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此外,由於侵權責任主要採用損害賠償的責任形式,所以,也以損害的實際發生為必要,但添附制度則並不需要考慮有無損害的發生。所以,侵權責任不能替代添附制度,添附制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侵權行為應當優先考慮。

4.適用范圍不同。添附是基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未必與侵權行為必然聯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法律制度對添附物的歸屬進行重新確認。即便是因為侵權行為發生的添附,也不一定要適用侵權的有關規則。

正是因為二者具有上述區別,因而應允許權利人在此兩種制度之間作出選擇,而不一定非得根據侵權責任來處理。這就是說,在因侵權發生添附時,既可以適用侵權的規則,也可以適用添附的規則,此時可以考慮允許受害人進行選擇。如果其選擇侵權,可以要求排除妨害、賠償損失。如果選擇添附,則可以請求重新確認產權,但對所獲得的價值應當依不當得利予以返還。例如,某人使用他人的物進行加工、改造、裝修從而發生添附,構成對他人物權的不法妨害,則權利人有權請求返還原物、恢復原狀。

如果承認構成這兩項請求權的競合,則給予了當事人更多的選擇餘地,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利益。當然,盡管被添附人享有選擇適用制度的權利,但其行使該權利時也必須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在合理的期限內予以主張,超過該期限則不得選擇侵權請求權,只能適用添附制度。需要指出的是,受害人通常是財產被添附的一方,選擇的請求權應當歸被添附人,存在過錯的添附人無權作出選擇。但被添附人的選擇應當符合效率原則和誠信原則,如果拆除添附物將造成嚴重浪費,明顯不符合效率原則,因此應當限制其侵權請求權的行使。

四、添附與侵權請求權沖突的解決

應當看到,在設定添附制度之後,添附制度可能會與侵權責任的適用發生一定的沖突。此種沖突主要表現在:某些既發生侵權又導致添附時,對一方來說可能會擇一選擇,但如果是雙方的財產被添附,或者在添附物中又摻雜了雙方的財產,從而很難確定哪一方是被添附人,此時一方請求適用侵權責任要求賠償損害,但另一方請求適用添附進行確認權利,在此情況下,就發生了添附和侵權的沖突。例如,在裝修過程中錯將他人木料修築為自己房屋的樑柱,己經蓋成的房屋是添附物,但房屋是雙方財產的結合,很難說哪一方是被添附方。誠然,將他人的財產用於自己房屋,確實構成對他人財產權的侵害,在此情況下,木料所有人確實可以通過侵權制度提出請求,但這並不排斥添附制度的適用,房屋建造人也可以根據添附制度確認房屋的歸屬。在此情況下,規定添附制度確有可能導致侵權請求權和添附請求權的沖突,雙方可以基於不同的請求權基礎提出請求,在此情況下,要根據具體情況如當事人主觀狀態、效率原則、價值大小等各種因素來決定。添附制度旨在解決一些因為添附物產生而導致添附物產權不明的問題,確認添附物的歸屬,不僅能解決因添附發生的糾紛,也能夠為物權請求權、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發生提供基礎。例如,一旦確認添附物歸屬甲所有,則其應當基於不當得利向受損人返還其取得的價值。筆者認為,重新確定財產的歸屬應當考慮如下原則:

1.效率原則。確定添附物的歸屬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效率原則,也就是說,在發生添附的情況下,因為相互結合的兩個物不能拆除或者這種拆除在經濟上不合理,這樣就不可能通過物權請求權或其他請求權來解決,而需要根據效率原則確定所有權的歸屬。例如,利用他人的基石蓋成房屋的地基,即使行為人從事該添附行為是出於惡意,也不能一概責令行為人必須拆除房屋,返還該塊基石。因為拆除房屋地基的任何一部分,都會影響到整棟建築物的安全,甚至迫使整棟建築物重建,這將給建築人造成極大損失。畢竟基石與房屋相比,房屋的價值要遠遠超過基石,所以從效率考慮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必須返還原物,而只能責令其賠償損失。

在實際確定添附物的歸屬時,要充分考慮對物的利用效率。具體來說:第一,如果利用他人財產未經他人的同意進行加工、裝修等,通常要考慮兩個物之間的價值,一般來說,應當由價值大的物的所有人取得物權。法律上之所以確定這樣的規則,主要是考慮到價值更大的物的所有人更願意取得物的所有權,也更能有效率地利用該物。如果是動產與不動產之間的添附,在通常情形之下,因為不動產的價值大都大於動產,所以應由不動產的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第二,利用他人之物進行加工、裝修等,如果在利用過程中投入了較大的人力,該人力價值明顯高於被利用之物的價值(如利用他人的普通的一塊木頭雕刻成工藝品),應當考慮將財產歸屬於投入人力較大的一方。因為添附物價值中的大部分是由加工人投入的人力價值而形成的,由加工人取得所有權可以鼓勵人們創造財富,更何況這種添附物對於添附行為人是有用的,而對被添附物的所有人不一定有用。所以,由被添附物的所有人取得所有權無法體現效率原則。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完全贊成利用他人材料加工成物就應確定該物歸屬於材料人的所謂材料人主義。

需要指出的是,物盡其用的效率原則是確認添附的一項原則,但適用這一規則也要考慮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如,一方因錯誤裝修而發生添附,雖然客觀上裝修使得所有人的房屋增值,由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在許多情況下可能是有效率的,但由於裝修帶有強烈的個性化色彩,直接決定了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每個人對自己的住宅裝修都有不同的偏好和特點,很難採取一般人的標准判斷該裝修是否符合所有權人的利益。因此,錯誤裝修的結果未必符合所有人的喜好,在此情況下,簡單地以效率原則要求所有權人予以接受是不妥當的。

2.誠信原則。如果惡意利用他人財產而發生添附,能夠拆除的,拆除以後不影響財產的價值的,被利用物的所有人要求返還原物,應當將該物予以拆除,由利用該物的人予以返還。但如果拆除該物確有可能損害物的價值,或者拆除對物的所有人並無任何利益,只能給利用人造成損害,從誠信原則的角度和效率原則考慮,不應當予以拆除。

在根據添附規則確定財產歸屬時,是否應當區分善意和惡意,對此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所謂惡意添附是指在明知是他人之物的情況下而未經他人同意進行的添附。筆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區分善意與惡意是沒有必要的。首先是要確定添附物是否能夠拆除、能否恢復原狀,如果不能拆除或恢復原狀,則無論行為人是善意還是惡意都要根據添附規則來確認添附物的歸屬問題。但根據添附規則確定添附物的歸屬時,應當適當考慮添附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具體表現在:

第一,在惡意添附時,不能僅僅根據價值大小來確定歸屬,這樣將極不利於對權利人的保護。在兩個所有人的動產發生添附以後,如果是因為行為人的惡意添附行為造成的,兩個動產的價值雖有差距但差距並不大的情形之下,則應當側重保護受害人的利益,使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於受害人。這樣也有利於保護權利人,並對惡意添附行為予以制裁。

第二,如果是惡意添附,則在確定賠償責任時,不僅要使惡意添附人賠償現有財產的損失,而且要賠償因財產被惡意添附造成的其他損失,如因購買木材、瓷磚所支付的交通費用。當然,在對被添附的物予以賠償以後,原則上不應當再要求返還原物,因為賠償己經形成對原物的替代,這不過是一種價值上的替換。在惡意添附的情況下,如果添附的財產能夠拆除,並因拆除而給被添附的物的所有人造成損失,惡意添附人應當賠償全部的損失。

第三,在惡意添附的情況下,如果添附的財產被拆除後有可能會給惡意添附人造成一定的損失,只要這種損失並不太大,也應當拆除。當然,在拆除時拆除人必須依據通常的方法進行拆除,盡可能避免給添附行為人造成過大的損失。

3.公平原則。公平原則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l)在將添附物歸屬於一方以後,應當依據公平原則要求該方對另一方遭受的損失做出補償。尤其是在損失不能准確確定的情形之下,只能根據公平的原則進行補償。例如,在錯誤裝修發生的添附中,如果裝修的價值高於房屋本身的價值,由於不能適用動產添附於不動產的規則,因此應當按照公平原則處理較為妥當。(2)在惡意添附的情況下,要求惡意添附人拆除時,也應遵循公平原則,不能伸拆除人的經濟負扣過重。(3)如果名個所有人的財產因為自然原因或第三人的原因結合在一起,而兩項財產的價值大體相等,又不能依據善意或惡意等因素確定添附物的歸屬,則可以依據公平原則加以確定。 添附制度是各國物權法中的一項確認產權的重要規則,也是物權變動的一種重要規則。我國《物權法》作為一部調整財產關系的基本法,不能對該規則置之不理,棄之不用,否則大量的有關添附的糾紛就不能得到公正的解決。添附制度不能為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和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制度所替代,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在財產形態多元化、產權明確化的背景下,添附制度的存在價值、適用的空間,以及與物權請求權、侵權行為等其他制度的關系協調,都成為當前物權立法中的爭議問題。確認添附制度並完善添附規則應當是我國物權法制訂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設立添附制度,也有助於民法的財產權保護體系的完善。

❷ 民法的名詞解釋

民法即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的法律,一般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修訂: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2)民法添附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❸ 添附的民法觀念

從近代添附制度解讀出的基本價值是:保存價值、鼓勵創造價值,並平衡所有權取得人與喪失人之間的利益。
1、保存價值主要體現在附合或者混合的情況。附合有動產附合於不動產與動產之間的附合,要件在於用以附合之物是否構成被附合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者即動產構成土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後者即各動產構成合成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組成部分的判斷,參照德國民法第93條的規定,是指不毀損物的一部分或者變更物的性質就不能與物分離的組成部分。混合是指所有人各異的動產互相混合或者融合後,不能分割或分割所需費用過巨,而生所有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客觀上絕對不能分割的應在絕少數,社會政策考量在此體現為添附之物構成重要成分或者分割添附之物所需費用過巨的,即不允許分割,以維持合成物或者混合物的現狀與現存價值。是否構成重要成分,以及所需費用是否過巨,都應當根據「交易觀念」判斷。
2、鼓勵創造價值主要體現在加工的情況。羅馬法學家對加工規則的爭論,主要糾纏於加工物是否能夠還原為原材料,或者是否構成新物,本質上是哲學觀念在法律問題上的體現。以德國民法為代表的歐陸近代民法上關於加工的規范模式,雖然加入了「經濟價值測准」的因素,但是蘇永欽教授指出其因為「未能完全放棄羅馬法上把所有權的變動視為單純實存認知結果的觀念」,造成了法理上相當大的缺點:德國民法因規定加工人取得加工物所有權須兼備「新物」與「增值」要件而產生正當理由不足與缺乏邏輯性的問題。
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上的加工規則未明文規定新物要件,但是學者通說仍堅持該要件.蘇永欽教授認為加工人取得中的「新物」要件應予擯棄,立論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新物認定上的困難與紛擾。但是,在近代工業經濟以及市場經濟發達的背景下,「加工並產生新物」要獲得交易觀念的認可,已經不再像古羅馬的簡單商品經濟時代那樣困難。在此背景下,德國民法典第950條規定了加工人取得加工物所有權,而非法國民法典上的材料所有權人取得加工物所有權的原則,學說與司法實踐根據交易習慣認定擁有生產過程組織權並承擔新製造之物的使用風險的人——即組織生產的僱主,而不是作為雇員的勞動者——是加工人,應該說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背景下,即使日本民法與台灣民法改為原則上由材料所有權人取得的立場,在「增值」要件的滿足成為常態的情況下,也可能使加工人取得成為實際上的原則立場。
3、所有權取得人與喪失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通過其間的「利得返還」實現。對此關系的性質,從法國民法所使用的「償還價款」(第554條)、「償還款項、材料的成本費用、勞動力費用」(555條3款)、「支付價金」(第566條)、「償還手工費用」(第570條)、「償還材料的價金」(第571、574條)等來看,類似於強制買賣的性質。德國民法第951條首次明確將該關系歸入不當得利返還的范疇,但是這一體系化努力的成果在緊隨其後出台的瑞士民法典中沒有被完整繼受,日本民法與台灣民法完整繼受了這一框架。理論上所生的疑問——比如既為法定物權取得原因,何來不當之謂——沒有完全解決。

❹ 民法中關於「添附」的司法解釋.。在線等

所謂添附(Accessio),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分離的物或具有新物性質的物。 添附專制度是大屬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中所規定的取得財產權的重要的方法和制度。但由於我國物權立法長期不完善,法律上一直未明確承認添附制度,在實務中極少採取添附規則解決糾紛。

❺ 司法考試民法的重點有什麼

2010 年的卷三,民法部分一如既往地佔了62分。卷四的情況則比較復雜,第一道16分的案例題雖然主要考察民法,但也附帶涉及民訴和刑法問題,民法大概佔了11分。這樣,單純考察民法的題目分值只有73分,比去年的80分略有降低。卷四最後一道35分的論述題,雖然主要是考察民法,民法的基礎理論為該題准備了最佳答案,但以多數考生的知識儲備來看,該題似乎更偏向於考察法理。如果加上論述題中所含有的民法內容,則民法的分值就會大漲,大概有100分,算是對民法領袖地位的一種回歸。
因為民法題中有不少綜合性的題目,不同考點的分值不太容易准確劃分。大致說來,總論部分佔了9分,物權部分12分,債權部分35分,知識產權部分10分,婚姻繼承部分7分。知識產權部分因為沒有考察案例,其分值大幅下降,回到了正常的地位。刨除知識產權案例的影響,其他部分的分值則與去年大體一致。法|律教育網數據分析顯示在第三卷中,婚姻繼承和知識產權的分值跟去年一樣。總論部分因為在案例中考察到合夥,分值有所上升。物權法在卷三里依然無足輕重,只有7分,只是加上卷四的分值,才稍稍有所改觀。債權法則保持了其一貫的核心地位,分值35分,佔了民法的將近一半。就債法內部而言,合同法佔19分,與05年相比有所回升;侵權部分佔7分左右,與去年一樣;債法總論部分5分,比去年減少一些;而05年的一道不當得利題則換成了今年的無因管理題。

❻ 民法上的添附是什麼意思

添附是指民事主體把不同所有人的財產或勞動成果合並在一起,從而形成另一種新形態的財產,如果要恢復原狀在事實上不可能或者在經濟上不合理,在此情況下,則要確認該新財產的歸屬問題。

添附作為取得所有權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一種基本的民事制度。添附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中所規定的取得財產權的重要的方法和制度。

添附制度是各國物權法中的一項確認產權的重要規則,也是物權變動的一種重要規則。添附制度不能為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和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制度所替代,確認添附制度並完善添附規則,是我國《物權法》制訂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6)民法添附擴展閱讀

添附主要有混合、附合、加工三種方式。

1、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不同財產互相滲合,難以分開並形成新財產,混合發生在動產之間。

2、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的財產,雖未達到混合程度但非經拆毀不能達到原來的狀態。

(1)、動產與動產的附和。這是指不同所有人的動產互相結合,非毀損不能分離或者分離的費用較大。從我國的司法實踐分析,動產與動產的附和應當由原所有人按照其動產的價值,共有合成物。

如果可以區別主物或從物,或者一方動產的價值顯然高於他方的動產,則應當由主物或價值較高的物的原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並給對方以補償。

(2)、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和。這是指動產符合於不動產,成為不動產的組成部分。羅馬法中,這種附和主要是因建築或者種植而產生。

一般的原則是建築物或者種植物歸土地所有人所有,至於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則視行為人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而定。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和,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但應當給原動產所有人以補償。

(3)、不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和。民間常見的情形主要為:承租人、借用人在租借來的樓房平台上加蓋一層樓房或者興建一間房屋等。

對此,關於物權部分的司法政策是:如增建房屋與原不動產價值懸殊時,附和物的所有權歸原不動產所有人;如價值相當,應為雙方當事人共有附和物的所有權。

3、加工是指一方使用他人財產加工改造為具有更高價值的新的財產。

我國司法實踐的一般做法是:加工物的所有權原則上歸原物的所有人,並給加工人以補償。但是當加工增加的價值大於材料的價值時,加工物可以歸加工人所有,但應當給原物的所有人以補償。

❼ 添附的法律規則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通知》內

第86條:非產權人在使用他人的容財產上增添附屬物,財產所有人同意增添,並就財產返還時附屬物如何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沒有約定又協商不成,能夠拆除的,可以責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人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62條:抵押物因附合、混合或者加工使抵押物的所有權為第三人所有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補償金;抵押物所有人為附舍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的所有人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第三人與抵押物所有人為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的共有人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抵押人對共有物享有的份額。

❽ 民法中法律事實有哪些

民事法律事實,是指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終止的客回觀現答象。
只有為法律規定或承認的並能產生民事後果的那些事實,才能成為法律事實;只有一定的法律事實發生,才能在當事人之間發生一定的法律關系或者使原來的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
法律事實可分為事件和行為兩大類。
事件是指與人的意志無關的客觀情況,如地震、洪水、死亡等。例如,甲酒後駕車,撞死了乙,乙死後,乙的兒子丙繼承了其財產。在本例中,至少發生了兩個法律關系:侵權行為之債和繼承法律關系。導致侵權行為之債發生的是行為(酒後駕車撞人),導致繼承法律關系發生的是事件(死亡)。
行為是指人的有意識的身體動靜。行為可分為表示行為與非表示行為。表示行為是指表示一定心理狀態的行為,合同、遺囑等民事法律行為是最典型的表示行為。非表示行為又稱事實行為,簡而言之,就是沒有表示一定心理狀態的行為,具體來說,是指行為人主觀上沒有變動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據法律的規定在客觀上導致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非表示行為比較典型的是先佔、拾得遺失物、無因管理、創作作品、侵權行為等。

❾ 民法高手進!問2個題目

樓主你好

第一題:
A、在禁止流通物上或者限制流通物上,不能存在所有權以外的其他權內利
B、參照容A解釋
C、明顯錯誤。

第二題:先說一個基本原理,添附在民法上是所有權取得的一種方式,其類型包括附合、混合、加工三種形式。
A、不屬於添附。附合的情形下必然有一動產存在。混合發生在動產與動產之間,加工為對他人之物上施以勞動力,該房屋並非他人所有。
B、不屬於添附。可能類似於混合,但是,茅台酒與墨水混在一起,那混合物缺乏作為民法上物的基本特徵,不具有有用性。添附前後的動產與不動產必須都是民法上的物。
C、屬於添附中的加工。解釋參見A。
D、不屬於添附。土地屬於不動產,不動產與不動產之間不存在添附問題。

熱點內容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
摩爾庄園法官 發布:2024-11-16 11:07:44 瀏覽:831
婚姻法第四條的理論意義 發布:2024-11-16 10:52:24 瀏覽:916
垛庄司法所 發布:2024-11-16 10:52:16 瀏覽:589
洛陽市容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16 10:45:40 瀏覽:397
寧波市城市規劃條例 發布:2024-11-16 10:21:44 瀏覽:476
勞動法孕婦請假不批准算曠工 發布:2024-11-16 09:48:27 瀏覽:532
備孕出差勞動法 發布:2024-11-16 09:29:10 瀏覽:155
明辯律師 發布:2024-11-16 09:22:11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