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知識重點

刑法知識重點

發布時間: 2023-11-12 16:45:28

A. 關於刑法的知識

法律解析:

對於「 刑法 故意傷害罪 認定是怎樣的?」回答如下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1、 故意傷害 與一般毆打行為的界限 故意傷害罪與非罪的界限,重點應把握故意傷害與一般毆打行為的界限。故意傷害,是指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人體組織完整性的破壞,一種是對人體器官機能的損害。而一般的毆打行為,通常只造成人體暫時性的疼痛或神經輕微刺激,並不傷及人體的健康。當然,毆打行為不傷及人體的健康並非絕對,而只能是相對而言的。例如,朝人鼻子打一拳,有可能造成鼻青臉腫的後果;用手撕一下,也可能造成表皮損傷。但這種行為都不屬於犯罪,不能以故意傷害罪論處,而只能依照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 予以 行政處罰 。 需要指出,有時毆打行為與傷害行為在外表形式及後果方面沒有什麼區別。例如拳打腳踢,有時只造成輕微疼痛或一點表皮損傷、皮下出血,有時則可能造成傷害甚至死亡。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甄別行為人的行為的性質呢不能僅以後果為標准,則不能簡單地認為,造成傷害他人身體甚至死亡結果的就是故意傷害罪,而沒有造成傷害的就是一般毆打行為。而應符合全案情況,考察主觀客觀各方面的因素,看行為人是否具有傷害他人的故意,是有意傷害他人,還是只出於一般毆打的意圖而意外致人傷害或死亡。司法實踐中尤其應當注意的是,不能把凡是打一拳、踢一腳造成後果的行為都認定為故意傷害罪。 2、 輕傷害 與 輕微傷 害的區分標准 區分故意傷害罪中罪與非罪的界限、還應注意輕傷害與輕微傷害的界限。故意傷害罪的構成,除未遂形態外,都必須以造成被害人傷害為前提。本條對故意傷害罪的規定,只在第2款明確規定了「重傷」的一種情形,第1款實際上指的是故意傷害造成輕傷的情形,有些人認為,損傷程度凡是未達到本法第95條規定的重傷標準的就是輕傷;有傷害沒有造成重傷的,就是造成輕傷的故意傷害罪,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對人體的損傷除了重傷害外,還包括輕傷和輕微傷害兩種情況。故意傷害罪中的傷害,並不包括輕微傷害在內,在一般情說下,對被害人造成的損傷是輕傷還是輕微傷,決定了對人應否追究刑事責任,應否認定為故意傷害罪。因此,區分輕傷害與輕微傷害的界限是有十分重要意義的。區分輕傷害和輕微傷害主要應根據以下原則來進行:凡是損傷伴有輕度器官功能障礙,受傷當時或治療過程中對生命均無危險,或治療後只使勞動能力有輕度下降的,都屬於輕傷;凡是損傷僅僅引起機體暫時和輕微的反應,基本不影響器官功能,一般均能自行修復的,就屬於輕微傷害(表皮擦傷、剝脫、小范圍的皮下血腫以及一些極輕微的骨折等),輕傷害與輕微傷害區別的主要標志之一,就是看其能否由行修復。一般說來,輕微傷害不需要專門的手術治療,人體通過自身的代償功能便能使其復原,或者僅採取簡單的醫療手段和護理就能使傷勢很快痊癒。而輕傷害在通常情況下都必須進行專門的治療,有時還需要特殊護理。否則傷勢就有可能惡化、感染或引起其他嚴重的並發症和後遺症。 (二)本罪與 故意殺人罪 的界限 故意傷害罪侵害的是他人的身體權,故意殺人罪一般較易區分,侵害的是他人生命權。但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區別就比較困難:一是 故意傷害致死 和故意殺人既遂。二者主觀上都是故意犯罪,且客觀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二是故意傷害和故意殺人未遂。二者在主觀上也同屬故意犯罪,但客觀上都沒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 區別故意殺人罪同故意傷害罪的關鍵,就在於兩罪犯罪故意內容不同。故意殺人罪的故意內容是剝奪他人生命,希望或放任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而故意傷害罪的故意內容只是要損害他人身體,並不是剝奪他人的生命。即使傷害行為客觀上造成被害人的死亡,也往往是由於行為時出現未曾料到的原因而致打擊方向出現偏差,或因傷勢過重等情況而引起。行為人對這種死亡後果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完全是出於過失。因此,不能將故意傷害致死同故意殺人等同。同樣,也不能將殺人未遂同故意傷害混為一談。對於故意殺人未遂來說,沒有將人殺死,並非由於行為人主觀上不願作為,而是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能作為。被害人沒有死亡是出於意料之外,完全違背其主觀意願的。而在故意傷害情況下,被害人沒有死亡,完全是在行為人的意料之中。 判斷犯罪人主觀故意內容、不能單憑口供,或僅根據某事實就下結論,而應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全面分析案情。根據發案原因、行為發展過程、犯罪工具、行凶手段、打擊部位、打擊強度、行凶情節、作案時間、地點、環境、犯罪人與被害人平時關系、致人死亡或未死亡的原因、犯罪分子一貫表現和犯罪後的態度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對於那些目無法紀、逞勝好強、動輒行凶、不計後果一類的侵害人身權利的行為,盡管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往往沒有利害關系,犯罪人主觀上也沒有明確的殺人動機和日的,但行為人在行凶時,對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抱漠不關心的態度。所以,應按行為客觀造成的實際損害的性質來確定危害行為的性質。致人死亡的,就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損害他人身體的,就構成故意傷害罪。 區分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既遂、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未遂的界限,關鍵是要查明行為人故意的內容。如果行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死亡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結果的發生,即使沒有造成死亡結果,應定故意殺人罪,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傷害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傷害結果的發生,即使由於傷勢過重,出乎其意外地導致死亡的應定故意傷害罪。故意內容問題屬於主觀思維意識范疇。主觀意識支配、制約客觀行為;客觀行為反映主觀意識、檢驗主觀意識。因此,要正確判定故意的具體內容,必須全面綜合、分析案件的各種事實情況。不能簡單地根據某一事實做結論。 (三)故意傷害致死與過失致死罪的界限 二者在客觀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主觀上對死亡結果均出於過失,區分關鍵是行為人主觀上有無傷害的故意。過失致死時,行為人主觀上既無殺人故意,也無傷害故意。故意傷害致死顯然以具有傷害的故意為前提。過失造成的死亡結果,則是故意傷害罪的加重情節。這就告訴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故意」毆打致人死亡的案件,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毆打不等於傷害,一般生活上的「故意」不等於刑法上的故意,如果行為人只具有一般毆打的意圖,並無傷害的故意,出於某種原因或條件引起死亡結果,就不能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如果行為人主觀上對死亡結果具有過失,就應認定為 過失致人死亡罪 。所以,要區分故意傷害致死與過失致人死亡,就必須弄清「傷害」與「故意」在刑法上的意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零一條逃稅罪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B. 2021法考刑法考試重點:罪刑法定原則

法考考試中,刑法一直是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和難點,刑法要想拿到高分,抓住痛點是關鍵,下面法考就帶大家一起來學習下刑法的知識痛點:罪刑法定塌枯手原則

《刑法》第3條 法律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這里的法指“刑法”。

罪刑法定原則的主要內容

1.罪刑法定的形式側面

形式側面主要是規范司法機關的權力,要求司法機關(包括偵查、檢察、審判機關)依照立法機關制定的刑法定罪量刑。

(1)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習慣法

司法機關懲罰犯罪的范圍應當以成文刑法的規定為邊界。在我國,刑法淵源由《刑法典》(包含十個刑法修正案)與一部單行刑法。 習慣法,是指在某種事實反復出現的場合團嫌,多數人一般對此抱有法的確信的情況。

習慣法由於不成文,缺乏明確性,無法保障國民的預測可能性,因此應當被禁止。

(2)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溯及既往 為了保障國民的預測可能性,犯罪及其法律後果必須在行為前通過刑法予以規定,刑法原則上不能適用於其生效之前的行為。

(3)嚴格的罪刑法定——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由於刑法條文自身的抽象性,對刑法的適用離不開對刑法的解釋。

刑法解釋,只能在法條文字可能具有的含義范圍(文義射程)內進行解釋。

①類推解釋,是指當需要判斷的具體事實缺乏法律的明確規定時,適用與其構成要件相類似的法律規定。類推解釋已經超出了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范圍,因此,從解釋方法來說,就是被禁止的。

②禁止類推解釋,是指禁止不利於行為人敗轎的類推解釋,有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是被允許的。

2.罪刑法定的實質側面

實質側面主要是規范立法機關的權力,要求立法機關制定的刑法應當是“良法”。

(1)明確的罪刑法定(定罪與處罰的明確性) 在刑法具體規定犯罪與刑罰時,應當保證一般人可以看明白,達到國民能夠依據法律規定預測某一行為法律後果的明確程度。

刑事立法與司法都必須貫徹明確性原則,即對罪與刑的規定、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判決書與起訴書等都必須符合明確性。

(2)合理的罪刑法定——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

刑法具有謙抑性,是規制公民行為的最後手段,因此刑法只能將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規定為犯罪,刑罰的處罰范圍與處罰幅度必須具有合理性。

(3)人道的罪刑法定——禁止不均衡、殘虐的刑罰刑罰的規定應當符合罪刑均衡原則,即重罪重刑、輕罪輕刑。禁止不人道的、殘虐的刑罰。

C. 2021法考刑法考試重點:刑事責任年齡的劃分

法考考試中,刑法一直是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和難點,刑法要想拿到高分,抓住痛點是關鍵,下面法考就帶大家一起來學習下襪告刑法的考試重點:刑事責任年齡的劃分

1.完全無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不滿14周歲

不滿14周歲的人不構成犯罪,對任何行為都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注意】 ①不是14周歲“以下”,是不滿14周歲,因為刑法中的以上、以下都包含本數。 ②未達刑事責任年齡之人,雖不負刑事責任,但要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時由政府收容教養。 ③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危害行為,雖不構成犯罪,但仍然是不法侵害,可以對之進行正當防衛。

2.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1)已滿14周歲而未滿16周歲的人僅對八種嚴重犯罪負刑事責任。 注意不包括綁架罪、拐賣婦女、兒童罪、決水罪,走私、運輸、製造毒品行為等。

(2)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限於八個具體罪名。

①這八種犯罪包括法條競合來的八種犯罪。

例,搶劫罪和搶劫槍支、彈葯、爆炸物、危險物質罪是法條競合關系,15周歲的甲實施搶劫槍支行為,不構成搶劫槍支罪,但是可以認定為構成搶劫罪,需山敬要承擔刑事責任。

②這八種犯罪包括法律擬制來的八種犯罪。 A.故意殺人罪(5個法律擬制):非法拘禁罪(使用暴力)、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虐待被監管人罪、聚眾斗毆罪中致人死亡的。

B 搶劫罪(3個法律擬制):第267條第2款(攜帶凶器搶奪定搶劫);第269條(事後轉化搶劫);第289條(聚眾“打砸搶”中的搶劫)。

需要注意的是,在三種法律擬制的搶劫情形中,第269條(事後轉化搶劫)有特殊規定,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已滿14周歲而未滿16周告唯明歲的人不構成搶劫罪。如果在盜竊、搶奪、詐騙以後為了保護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實施暴力的,致人重傷、死亡的,需要承擔故意傷害罪和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

3.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6周歲

已滿16周歲的人,對刑法規定的一切犯罪都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4.減輕責任年齡階段

(1)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同時,不能適用死刑。 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人,在入伍、就業時免除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的前科報告義務。

(2)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同時,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熱點內容
反恐主義立法目的 發布:2025-01-09 16:24:34 瀏覽:459
中國婚姻法規定一夫一妻 發布:2025-01-09 16:11:02 瀏覽:862
破壞青苗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5:47:27 瀏覽:157
民法典第1編總則 發布:2025-01-09 15:33:45 瀏覽:740
北京淵遠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09 15:06:27 瀏覽:911
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09 15:03:15 瀏覽:100
2019年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5-01-09 14:56:46 瀏覽:741
行政訴訟法關於迴避規定 發布:2025-01-09 14:40:55 瀏覽:142
涉訴信訪法官 發布:2025-01-09 14:40:08 瀏覽:653
民事訴訟法的視聽資料咋么理解 發布:2025-01-09 14:30:07 瀏覽: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