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對民事行為

民法總則對民事行為

發布時間: 2024-01-01 17:23:46

民法總則143條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1)民法總則對民事行為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與特徵:

我國在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德國與蘇聯的立法經驗。「民事法律行為」亦稱「法律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54條中對其定義如下: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我國對民事法律行為(以下簡稱法律行為)「合法性」特徵的規定不同於大多數國家。之所以在立法時我國將「合法性」作為法律行為特徵是因為,當時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參照了前蘇聯關於法律行為之界定。

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它本質上是行為人設立法律關系意圖的外在表示。

而事實行為則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因而法律對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的概括中也並不考慮不同行為人的具體意圖內容。

因此事實行為必然是某種客觀行為,是某種業已實施的、客觀外界造成影響或後果的行為。僅停留在內在意志階段或意志表示階段,而未表現為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不構成事實行為。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內容而發生效力。

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使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發生效力,而並非使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發生法律後果。而事實行為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因此,產生法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意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兩者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律行為之所以發生法律效力是基於法律對表意人「意思自決」價值認許的結果。其他非法律行為所產生之法律關系是基於「法律本身」價值的考慮。

3、法律行為本質不在於事實的構成,而在於意思的表示。

而事實行為相反。這是由法律行為的主觀性特徵和權利義務效果的非法定性決定的。在法制史角度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早期交易只存在即時交付情況。

而法律行為觀念僅僅是在意思表示從事實行為中分離出來之時才逐漸形成。只有在商品經濟較為發展的階段才產生了交易活動中約定(諾成)行為與實際履行行為相分離的要求。

也才形成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這一觀點。正如梅因所說:「羅馬法上契約觀念的成熟是經過『要式交易行為』到『諾成契約行為』的一系列轉變後最終完成的」。

❷ 《民法總則》對民事法律 行為的效力有哪些規定

民法總則第148條規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回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答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民法總則中第151條規定: 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❸ 根據《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有哪些

一、民事法律行為有哪些 民事法律行為有單方法律行為、雙方法律行為、多方法律行為、 有償法律行為、無償法律行為、 諾成性 法律行為、實踐性法律行為等等。 《民法典》規定: 第一百三十三條6868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第一百三十四條6868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基於雙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於單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法人、非法人組織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規定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作出決議的,該決議行為成立。 第一百三十五條6868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 法規 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特定形式的,應當採用特定形式。 第一百三十六條6868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未經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為。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具有法律約束力,屬於合法民事行為。一般成立要件如下: 1、當事人。即進行民事法律行為的民事主體。在單方民事行為中,存在一方當事人即可;在雙方民事行為中,需要有雙方當事人;在共同行為中,需要有兩方以上當事人;在決議行為中,需要有某一組織的成員或內部機構參與表決。 2、有意思表示。單方法律行為,當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為既告成立;雙方法律行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時法律行為方告成立。 3、標的須確定並且可能。標的的確定,指關於標的表示須達到能被具體認定的程度。認定標的確定與否的時點,通常為行為成立時。標的可能,指標的在客觀上須具有實現的現實性。

❹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是:1、私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體作出的行為,與政府機關行使國家權力作出的國家行為、法院依審判權作出的裁判行為相區別。2、合法行為。所謂合法,就是說它所追求的效果「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3、表示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4、意思決定效果的行為。民法的基本理念是意思自治,它主張人們在民事生活中自己做主,自己負責。只要意思表示中所要實現的效果是合法的,法律就聽任其依照內容發生法律效果,設定權利,負擔義務,或使權利義務變更、終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❺ 據民法總則哪些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違反法律的行為,欺詐的行為是無效的。

《民法總則》

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回相對人以虛假的意答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5)民法總則對民事行為擴展閱讀:

第一百五十五條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條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條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參考資料: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❻ 新民法總則第143條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效條件的規定

隨著《民法典》的頒布施行,《民法總則》已廢止失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隨著《民法典》的頒布施行,《民法總則》已廢止失效。
一、《民法典》第143條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效條件的規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二、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與特徵
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論及民事法律行為,我們就必須了解另一個概念,事實行為。全部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通過法定主義設定權利和義務,另外一部分就是由法律行為制度來完成。事實行為正是屬於相對於法律行為而言的法定主義部分。將兩種法律制度在此進行對比,對探究民事法律制度的設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它本質上是行為人設立法律關系意圖的外在表示。
而事實行為則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因而法律對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的概括中也並不考慮不同行為人的具體意圖內容。因此事實行為必然是某種客觀行為,是某種業已實施的、客觀外界造成影響或後果的行為。僅停留在內在意志階段或意志表示階神塵桐段,而未表現為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不構成事實行為。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內容而發生效力。
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使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發生效力,而並非使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發生法律後果。而事實行為直接產生法律後果。因此,產生法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意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兩者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律行為之所以發生法律效力是基於法律對表意人「意思自決」價值認許的結果。其他非法律行為所產生之法律關系是基於「法律本身」價值的考慮。
3、法律行為本質不在於事實的構成,而在於意思的表示。
而事實行為相反。這是由法律行為的主觀性特徵和權利義務效果的非法定性決定的。在法制史角度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早期交易只存在即時交付情況。而法律行為觀念僅僅是在意思表示從事實行為中分離出來之時才逐漸形成。只有在商品經濟較為發展的階段才產生了交易活動中約定(諾成)行為與實際履行行為相分離的要求。也才形成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這游坦一觀點。
根據以上民法典第143條的規定,只有滿足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的,當事人實施的行為才會發生法律效力的。做出此項規定規定目的,在於維護社會的秩序的需要。對於那些行為人兄純缺乏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或者是由於他人實施欺詐、壓迫等而實施的行為,是可以請求進行撤銷的。

❼ 民法總則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民事法律行為採取什麼

民法總則規定當事人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專

根據《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五條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特定形式的,應當採用特定形式。

第一百三十六條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未經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為。

(7)民法總則對民事行為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七條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

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熱點內容
勞動法辨析題 發布:2025-01-09 01:48:53 瀏覽:32
女律師知乎 發布:2025-01-09 01:40:48 瀏覽:877
開展法律知識小講堂 發布:2025-01-09 01:25:53 瀏覽:160
天津二建法規答案解析 發布:2025-01-09 00:47:53 瀏覽:195
公司給的offer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8 23:53:24 瀏覽:72
人員優化勞動法 發布:2025-01-08 23:46:44 瀏覽:5
2014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1-08 23:45:36 瀏覽:744
最高人民法院簡易程序 發布:2025-01-08 23:42:53 瀏覽:138
第四章合同法 發布:2025-01-08 23:29:58 瀏覽:319
不死法官 發布:2025-01-08 22:37:16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