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法律程序對司法的意義

法律程序對司法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4-01-04 01:33:55

① 正當程序對於法治的普遍意義有哪些

實質程序法治實質上是正當程序之治。

程序正義的觀念是法律文化史中的一項重要貢獻,它將程序的公正、合理性視為與裁判的結果的公正、合理性具有同等的價值和意義,提醒我們在注重裁判結果公正性的同時,要確保法律實施過程的合理性。在我國的法律發展史中,歷來貫穿著「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所以在中國引進和推廣程序正義的觀念,強調法律程序的獨立價值,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程序法治是實現和諧社會的主要途徑和重要表現。

1、有利於民主程序的建立,抑制權力的恣意行使

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必須推進民主程序化,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加強程序民主的制度建設,要求從制度上進一步完善對各項民主活動的規定,使各項民主活動都有完備的制度化的程序可以遵循。法律化是程序民主建設的根本保障。程序上的民主要求在政治活動、利益表達、意見集中、決策形成的過程中,都嚴格地按照既定的程序辦事,制度的嚴肅性、法律的神聖性、規范的有效性必須設法保證。民主政治的程序化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一個特徵和體現。在國家主導模式下的改革與法治建設,最容易出現權力的恣意行使現象。權力濫用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不按程序辦事。以程序為本位,突出的強調了程序對於權力的制約意義。而「正當程序」觀念則正是中當前法治現實下權力濫用的良好矯正劑。首先,它有助於糾正傳統的權力本位觀。任何一種制度都是一定觀念的體現,觀念支撐著制度的構建,影響著制度的演變。「正當程序」理念所蘊含的權力制約原則、權利保護原則、中立性原則等都有助於糾正當前法治現實中的對權力、訴訟、程序的一些錯誤看法。只有觀念上的根本轉變,才會真正為制度的確立和施行帶來強大的廣泛意義上的支撐。其次,以程序為本位,可以為立法、執法和司法設置第一道權力制約的關鍵防線,以增強其過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程序本位理念強調程序的公正性,強調在追求公正的過程中要保障程序的公正,抑制權力的恣意行使,以程序公正促進實體公正的實現。

2.有利於促進社會公正

實體法治涉及社會利益的分配、社會矛盾的解決,由於這類問題的徹底解決超越了特定社會階段人們的智慧和能力,因而通過實體法治體現的實體公正的實現只能是相對意義上的實現。程序法治以保障人的尊嚴和自由為中心,通過程序機會的均等性、程序的過程性和交涉性、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性,既讓人們看見實體公正的實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吸納社會的不滿、實現社會的人文關懷以彌補實體公正的不足,更容易使當事人對司法者和執法者的信任和對處理結果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認可。程序規則不僅可以彌補實體規則的不足,還可以糾正實體規則的偏失。即通過法律解釋學的原理與方法對某一規則進行擴張、限制等重新解釋,以使原有規范符合公平正義理念。程序法治正是通過在絕對意義上保證程序公正的實現以實現實體公正,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社會公正[4]。

3.有利於加強權利的保護

自資產階級革命以來,天賦人權的思想普照著人類大地,它要求人民對權利的享有是天賦的,任何人未經正當的法律程序都不得剝奪他人享有的權利。現今世界各國的憲法在規定國家權力的同時,也成了公民權利保護的大憲章。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國際公約》的誕生,則為人類提供了普遍的人權保護准則,人權的保護上升到了公理性高度。我國長期以來的傳統都是對權利保護的忽視,其中重要原因在於許多程序理念的缺失,在現實中只重實體輕程序。因此,堅持程序法治,以程序為本位,有助於通過「正當程序」的理念來改善現今司法、執法過程中的權利缺失現狀,重視人權的保護。只有正當程序實現了,更高層次、更寬層面、更深程度的「全面正義的法治模式」才會有前提和基礎。

問題
中國古代並非缺乏程序,但是,它沒有當事人的立場,而是從官方的立場來看待程序,它不具備正當的法律程序,實質上還是人治的程序。「有法律程序不等於有正當程序,並非一切法律程序就是正當的」「因此,主張要『重視法律程序』時的話語語義其實不是籠統地指一般法律程序,而是指正當的法律程序。

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是儒家思想,傳統法文化缺乏「法治」的因子。對於統治者來說,對儒家思想的尊崇就應力主「治人」高於「治法」。雖然當時的法家提出過「治法」高於「治人」,但這種「治法」實際上是以嚴刑峻罰為特徵,以專制為依託的「刑治」。新中國建立後,雖然進行過法制建設,但因反右、文化大革命而使法制泯滅,社會曾處於無法無天狀態。改革開放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開始了民主法制建設。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特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立法不斷完善,執法水平不斷提高,司法權威進一步鞏固,法治建設的初期效果是明顯的、值得肯定的。但從總體上講,當前法治建設還存在一定的障礙,特別在程序法治建設方面,存在的障礙更加嚴重。這種障礙,首先在人的觀念,表現為重實體輕程序,重權力輕權利,重關系輕法制,沒有形成法律至上、依法辦事的習慣。其次,司法及行政執法過程中缺少正當法律程序。

中國古代並非缺乏程序,但是,它沒有當事人的立場,而是從官方的立場來看待程序,它不具備正當的法律程序,實質上還是人治的程序。「有法律程序不等於有正當程序,並非一切法律程序就是正當的」「因此,主張要「重視法律程序』時的話語語義其實不是籠統地指一般法律程序,而是指正當的法律程序」。

長期以來,中國更側重於強調令行禁止、正名定份的實體合法性方面,對程序合法性問題缺乏足夠的關注,沒有或沒有完全認識程序在法律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因此,我們不能將法律僅僅看作是一種規則,而應將實現這一規則的過程也看作是法律的一個部分。要充分認識到,法治的實質就是自由、民主、平等、獨立與公正等價值內容在社會制度及運作機制上的體現,而程序法治正是實現上述價值內容的最佳方式與途徑。程序理念不僅是法治的要素之一,而且是佔主導地位的要素。因為正是程序理念決定了法治的制度運作過程和結果的有效性和穩定性,也正是程序理念充分展示和保障了社會的正義。同時,只要從程序上保證公民成為法治運動中一種主動性的力量,國家法治的力量、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力量就無窮無盡。程序是看得見的公正,也是保障實現實體正義的制度性條件。受客觀條件影響,中國仲裁製度的確立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表現為其行政化色彩較濃、當事人意思自治范圍和仲裁適用范圍過於狹窄、仲裁程序訴訟化較為嚴重、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過於嚴格

② 論述法律程序對行政執法和司法的意義

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治環境下,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工作,是整頓和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動我國刑事法治改革與行政法治創新的重要方面。隨著國務院制定的《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人民檢察院辦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的相繼出台,我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的各項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並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目前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相銜接的工作機制還不夠完善,工作中還存在信息溝通不暢、案件移送不及時、協作配合不規范等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真正建立起行政執法機關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相互配合的長效工作機制,無疑是一個系統的治理工程。對此,本文從分析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內在邏輯關系入手,針對目前困擾兩者銜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著眼於兩者相銜接的程序機制設計,試圖探求切合現實需要的解決方案。
內容:
一、存在的問題
1. 相關銜接規范立法位階低,執行的約束力不強。
目前公安、檢察機關與行政執法部門聯合發布的各種規則和辦法,法律位階較低。均屬法規層級或工作規范性質的法律文件,
1/4
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司法解釋,沒有法律上的普適效力和約束力。而且,現行出台的文件原則性規定多,實務性規定少,不利於行政執法涉嫌犯罪案件進入到刑事司法程序。
2. 當前實踐難以突破行政層面配合的局限。
對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法律規定不明確,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和監督制約,行政機關移交刑事案件存在較大的隨意性。雖然很多部門法都作出了諸如「如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的規定,但卻無具體的操作細則,更無相應的罰則配套。
3.檢察機關對行政執法領域涉嫌犯罪案件的監督不足。 在查處職務犯罪方面,除當事人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外,檢察機關缺乏了解和調查行政執法行為的必要手段,難以發現行政執法人員執法過程中的職務犯罪行為。因發現難、立案難、偵查難,由此導致涉嫌犯罪人員逍遙法外。
二、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的幾點建議
1. 完善立法,推動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的司法化。 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程序的法定化。雖然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2 條明確規定:「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刑事訴訟法》也規定了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的立案監督制度,但對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的具體問題仍缺乏可操作性的規定,導致在實踐中移送的隨意性很大。為了保證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渠道的進一步暢通,應該將移送程序法定化。
2/4

2、暢通信息交流機制
信息是建立溝通的媒介和「潤滑劑」。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的各種程序機制要真正得以良性地運轉起來,必須暢通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在行政執法過程中,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將相關執法情況及時向公安、檢察和相關行政執法部門通報。另一方面,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也要與各行政執法機關建立充分的情況信息通報制度,即公安機關要定期向行政執法機關通報移送案件的受理、立案、查處情況;檢察機關要定期向行政執法機關通報立案監督、批捕、起訴有關行政犯罪案件方面的情況等,做到信息共享、密切合作。
3、健全聯席會議機制
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與人民檢察院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針對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進行研討和交流,對於加強相互之間的工作聯系與協調配合,切實解決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存在的突出問題,使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效銜接,促進執法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工作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倡導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制度
在建立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相銜接工作機制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對案件定性、證據把握的優勢,對於行政執法機關查處可能涉嫌犯罪的案件,檢察機關認為有必要時可以主動派員提前介入,以引導行政執法機關圍繞案件的定性進行收集、固
3/4

定和保全證據。
預期價值:
推進「兩法銜接」機制建設後,使錫林浩特市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工作聯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對破壞市場經濟秩序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有了明顯增強。

③ 如何理解程序在法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限製程序義務人的主觀隨意性。由於程序的設置,當事人(程序義務人)沒有選擇行為手段的自由。當程序所預先確定的要件成就時,程序義務人必須按照程序的規定作出既定的行為,而無法利用手段選擇的自由隨意加速或者阻撓程序目標的實現。由於程序具有限制義務人主觀隨意性的特性,因而常被用於規范程序義務人的行為,防止程序義務人濫用或越出他所擁有的權力或權利。

第二,保證效率最高的手段。當事人為實現某種目的所選擇的手段在效率上有高下優劣之分,這取決於當事人的知識、能力、經驗等。如經過總結、比較和篩選,事先運用程序將最具效率的手段固定下來普遍推行,則即便當事人的知識、能力和經驗有欠缺,也能保證選擇效率最佳的方案,多快好省地達到程序目標。

第三,維護和促進手段的正當性。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遺害無窮,為此,程序的預定者需要綜合考慮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將體現了必要正當性的手段(在效率上可能並非最優)上升為程序,使之成為標准化和規范化的手段,從而排斥其他正當性不充分或者不正當手段的適用,以期通過程序的正當性來保證結果的正當性。如禁止使用非法取得的證據即為通過程序規則維護調查手段的正當性而不惜犧牲調查效率的一個例子。

第四,運用程序阻礙實體目標的實現。程序是一把「雙刃劍」,既可用來促進程序目標的實現,又可起到阻礙與特定程序相聯系的實體目標實現的作用。程序的設計者如將成本高、難度大、耗時長的手段上升為規范化的程序即可為實體目標的實現設置一道「程序壁壘」,阻礙程序目標的實現。

熱點內容
勞動法辨析題 發布:2025-01-09 01:48:53 瀏覽:32
女律師知乎 發布:2025-01-09 01:40:48 瀏覽:877
開展法律知識小講堂 發布:2025-01-09 01:25:53 瀏覽:160
天津二建法規答案解析 發布:2025-01-09 00:47:53 瀏覽:195
公司給的offer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8 23:53:24 瀏覽:72
人員優化勞動法 發布:2025-01-08 23:46:44 瀏覽:5
2014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1-08 23:45:36 瀏覽:744
最高人民法院簡易程序 發布:2025-01-08 23:42:53 瀏覽:138
第四章合同法 發布:2025-01-08 23:29:58 瀏覽:319
不死法官 發布:2025-01-08 22:37:16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