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幾個人反對
❶ 民法典新規則的表現形式上有哪些方面的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已於2002年12月17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提請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並於12月25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分組審議。
這次審議,是我國法律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它標志著人權保障的新進展,反映了法制建設的新成就,表達了人民的心聲。為了制定一部完善的、理想的民法典,各種主張、各種意見激烈爭辯、坦誠交鋒。關於制定民法典的形式,有三種觀點,一種是以梁慧星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民法典,一種是以徐國棟為代表的理想主義民法典,還有一種是以江平為代表的開放型民法典。
關鍵詞:民法典 現實主義 理想主義 開放型
民法典已經正式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審議。這樣,民法典草案就正式登上立法舞台,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在民法典起草過程中,有些學者專家是不贊成制訂一部龐大的民法典的,他們反對的理由無非是擔心越龐大越無所不包的民法典越容易成為一部封閉型的民法典,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單行法形式來規制社會經濟生活可以避免這一缺陷。今天,民法典己經正式提交最高立法機構,民法典的制訂己是勢在必行,但反對者的上述擔憂仍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我們究竟要制訂一部開放型的還是封閉型的民法典?
一、何為現實主義思路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中國的實際是多方面的,當然首先是經濟形態和經濟制度,然後是民族的傳統和法律的傳統。尤其是國民素質和法官隊伍素質,這兩點特別重要。從德國民法繼受過來的體系,在中國已經存在了100年之久。中國大多數法學院所採用的民法教材上的一整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的體系都是德國式的。我們的法律工作者在適用法律的時候,不是採用英美法那樣的從判例到判例的推理的方法,而是採用德國式的邏輯三段論的法律適用方法。可見從德國民法繼受而來的這套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的體系,已經融入中國社會之中,成為中國立法、司法、教學和理論研究的基礎,成為中國的法律傳統和法律文化的基礎。
梁慧星教授認為我們是成文法國家,法律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官只是適用法律而不能制定法律,法官裁判案件是採用「從規則到事實」的邏輯三段論的推理方法,因此法律必須講究邏輯性和體系性。因為法律愈有邏輯性和體系性,就愈能夠保障裁判的統一性和公正性。他認為英美法我們學不了,是因為我們屬於成文法國家,我們沒有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傳統,最關鍵的是我們培養不出英美法系那樣的高水平的法官隊伍。
二、何為理想主義思路
我國的民法理論和民事立法都認為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種理論把財產關系理解為民法的首要調整對象,人身關系被理解為民法的第二位的調整對象,因此抹煞了人的中心地位,把物置於人之上,是一種極為頭足倒置的、不尊重人的理論。與此相反,法學階梯體系已經告訴我們,民法首先調整人身關系,其次才調整財產關系。我們的民法典草案在結構設計上的最根本考慮,就是體現羅馬人對民法調整對象的兩編認識。另外,在法典開頭設一個序編,規定法律行為、代理、時效等,徐稱之為「小總則」。在法典後面設一個附編,規定國際私法。
這一編纂思路以重要性為標准。人身關系法,直接體現人的尊嚴和人權,當然比財產法重要,因此安排在第一編。第一編內部,自然人最重要,在第一分編;其次是親屬法,在第二分編;法人法,在第三分編;繼承法本屬於財產法,但系以人身關系為基礎的財產法,因此比普通財產法重要,安排在第四分編,表明其重要性低於前三個分編而高於第二編普通財產關系法。在第二編內部,為什麼物權法在前,因為物權比債權重要。
三、何為開放型民法典
個人是比較贊同開放型的民法典的。所謂的開放型就是把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繼承法、婚姻法編在一起,無須按照嚴格的邏輯關系,也無須要求完整的體系。各部分相對獨立,相互之間構成鬆散式的、邦聯式的關系。
民事權利的開放應是一部開放型民法典的靈魂。既然民法典是一部規制民事權利的法典,那麼民法典就應當盡可能完整地、全面地規定民事權利。但是,要在一部民法典內規定一切民事權利,是很難作到的。就拿我們推崇的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來說,它就沒有規定一切民事權利,它幾乎沒有規定人格權。我們顯然不能以西方國家民法典沒有規定人格權,就武斷地批評它不重視人權,說它不是「人文本位」而是「物文主義」。同樣,我們也不能僅僅以我們的民法典單獨設立人格權編就炫耀我們比他們更重視人權,更多注意「人文關懷」。社會經濟生活發展得如此迅速,我們自己都難預料若干年後還會有哪些新的民事權利出現。因此,權利的規定不宜封閉,而應開放。
民法典中行為的開放自由應是開放型民法典的主線。民法典可以定位為一部保護民事權利的法典,也可以定位為一部規范民事活動的法典。民事權利和民事活動是民法典的兩個不可分割的內容。民事權利在民事活動中得到體現、得到保護;民事活動是民事權利得以實現的舞台。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應當制訂一部開放型的民法典,而不是封閉型的民法典。民法典如果成為一個封閉體系就充滿著危險,因為社會經濟生活是非常活躍的,它不應當受法律的束縛和阻礙,法律應當給它更大的未來空間和餘地。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法典生效後,有哪些部門法要失去法律效力,該法共有多少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生效後,失效的法律有: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2879票贊成、2票反對、5票棄權,高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民法典》實施後,我國現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民法典的出台,標志著我國依法保護民事權利將進入全新的「民法典時代」。
(2)民法典幾個人反對擴展閱讀: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來也因為政治原因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並原則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就民法典編纂工作所作的請示匯報,對民法典編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基本遵循。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