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三大司法長官

三大司法長官

發布時間: 2024-01-12 08:57:34

『壹』 秦朝的官階制度

古代主要官銜簡介

中國歷史悠久,立官設守,肇始於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時已初具體制,而後歷朝沿襲並發展,官職有所增減,同一官銜的品級有所差異,有的官職名稱也有所不同。本文僅側重於宋、元、明、清特別是明、清兩朝的(七品以上)官銜舉要簡介。為方便查檢,所選介官銜均首字筆畫的順序排列。

三畫
【千總】明清兩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大學士、內閣大學士】「學士」是唐代掌管文學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學士」,則宰相就稱為「大學士」。宋代,「學士」中資望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幹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清代的大學士是內閣的主官,官階為正一品,一般稱為「中堂」。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四畫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四品文官。
【中書令】唐代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尚書令」與門下省的「寺中」,同稱三省長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機要。中書省決策機構,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書省與樞密院分管政務、軍事。元代廢除三省,中書令是惟一的最高國務長官司。明、清兩代廢除中書令的官名。
【中書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或稱國相),是丞相的副職。明洪武十二年以後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參政」等官名。
【太守】漢代掌管郡務的最高長官。三國以及隋煬帝、玄唐玄宗時期和五代,改州刺史為郡太守。此後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習慣上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時期專用以稱「知府」,從四品官。
【太尉】秦漢漢時期,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歷代也多沿用這個官銜,但逐漸變成加官的官銜,沒有實權。到了宋徽宗時期,把戚太尉定為武官的最高一級官階,其本身並不代表任何職務,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稱,而不同其職務的大小。元代以後廢除這個名稱。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簡稱「三師」、「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隋唐以後,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三師」、「三少」公為加官贈官的官銜,沒有職事。宋代「三師」是宰相、親王的加官官銜。「三師」是正一品,「三少」是從一品。明、清兩代,「三師」為從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為百官之長。宋徽宗時期,改尚書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一般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唐、宋兩代為從四品,元、明、清三代為從品。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唐、宋兩代有國公、郡公、開國縣、公等級別,所食之邑從4000戶至3000戶不等。明代僅封侯、伯。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明代為正二品官,清代為從一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明代為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僕射】「僕射」是主任或領班的意思。唐、宋兩代「僕射」實際上就是宰相。

五畫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龍虎將軍】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事務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雜職,並將它裁減。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清代為從一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節度使】唐、宋兩代總管軍民兩政的地方長官,官階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後廢除這個名稱。
【布政使】明、清兩代一省最高民政機構為布政司。布政使為布政司的主官,從二品,僅次於巡撫一級。為防止專權,明代與清初設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間以後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官。
【正議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六畫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後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後成為官階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官階。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平章」是商量處理國事的意思。位高時,「同平章事『相當宰相的官銜;位低時,官銜也在五品以上。宋中葉以後廢除同平章事的名稱,元代時用時不用,官位較低。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備】明、清兩代正五品武官。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元代各路安撫使是各路的行政長官。明、清兩代公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州牧】
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為與縣略相等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知州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偏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於宋代,昌邊疆要地州縣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清代巡撫與總督同為封疆大臣,巡撫品級稍次於總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清代巡撫為從二品。
【觀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訪察州縣吏功過及民間疾苦的官員,官階由原官職而定,
【把總】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正二品。
【懷運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員外郎】「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唐代為六品,明、清為從五品。

八畫
【刺史】刺史與都督在名分上分別掌管州府的民政和軍政。元代廢除刺史的名稱。清代刺史往往作為知州的文字稱呼。
【奉直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將軍】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略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略騎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義將軍】元、明兩代從五品武官。
【武義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節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元、明兩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騎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從三品武官。
【武顯將軍】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知縣】宋代縣的最高長官。元代稱縣尹。明、清兩代知縣為正七品。
【金紫光祿大夫】唐、宋兩代正三品文官,元代為從一品,明清兩代不設此官銜。
【國公】唐、宋、元、明時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級,以古國名稱國公,如「魯國公」等。
【國子監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民,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均為國子監內部事務民。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清代沒有這個稱呼。
【尚書令】「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唐、宋兩代尚書令實際上就是宰相。
【經略安撫使】唐代邊疆地區設「經略使者」。「觀察使者」還兼經略使。宋代沿邊大將都兼「經略」。此後大多以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清代經略大臣在封疆將帥中居第一位,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樞密使】「樞密」即中樞機密的意思。從唐代開始以宦官掌管樞密,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唐昭宗之後改為士人任樞密使。宋代以樞密使為密院長官,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負責軍國要政,並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清代軍機大臣也往往尊稱為樞密,一般為一品官。
【縣令】唐、宋兩代縣級主官,官階自六品至從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時存在知縣和縣令的官銜,當時縣令稍強於知縣。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清代參將是正三品武官,僅次於副將一級。
【參領】清代正三品官,副參領為正四品官。
【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宋元兩代是宰相的副職。

九畫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差。清代由皇帝特命並頒布授關防的,稱為欽差大臣。
【總兵】明代總兵階無定製。清代正二品武官。
【總督】明、清兩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清代以總督為地方最高長官,管轄一省或數省。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轉遠使】唐代經理江淮、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撫使】宋、元、明、清四代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從三品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從四品武官。
【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清兩代從一品武官。
【按察使】宋、清兩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長官,正三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元代稱大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十畫
【振威將軍】清代從一品武官。
【秘書郎】唐代掌管四部書(經、史、子、集)的文官,從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於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後,郡王為次於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並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輔佐的意思。中國歷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稱,而並無「宰相」的官名。但人們習慣上把對君主負責總攬政重力勢能人稱為「宰相」。秦代和西漢以相同或丞相為宰相。東漢的司徒等於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權力的卻是尚書令。從魏、晉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以及重要的將軍等執政者為宰相。從唐玄宗開元年間至宋代,以同平章事為宰相。宋神宗時期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南宋時期改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明永樂年間之後,以內閣大學士為宰相。清雍正年間之後,軍機大臣事實上的宰相,而內閣大學士是名義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設通判之時,職權幾乎與知州相同,名為佐官,實際上是與知州共同負責,甚至還是知州、知府的監視者。到了南宋,知州職位較輕,通判職位就更輕了。明代知府以下設通判,事實上為六品官,實際上與同知沒有區別。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二品散民。
【通議大夫】唐、宋兩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資政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善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德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十一畫
【諫議大夫】唐代諫官,分為左右諫議大夫,宋代以後廢除這個官名。
【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職,掌管中央檔案館及圖書館,處理直達皇帝的一切奏章,監督在外行使巡查權的各部刺史。東漢以後不設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唐枕頭兩代觀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職務,一般為正四品官。明代以後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稱。清代因巡撫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稱巡撫為中丞。
【副將】明、清兩代副總兵改稱為副將,僅次於總兵一級,為從二品武官。
【鴻臚寺省卿】「臚」是傳的意思,「鴻臚」是大聲傳頌的意思。唐代鴻臚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儀。明清兩代專管朝廷的朝會儀節,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書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長,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補,元代則虛存其名,明、清兩代廢去這個名稱。
【都指揮使】明代各地設衛所,都指揮司是它的常設統帥機構,都指揮使是都指揮司的長官,與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軍政、民政和刑獄,正二品武官。
【都指揮僉事】都指揮使下屬的武官,正三品。
【輔國大將軍】唐、宋兩代正二品武官,明、清兩代在鎮國將軍之下設輔國將軍。

十二畫
【游擊】為總兵總理軍營事務,稱為鎮標中軍游擊。明代參將之下有游擊將軍;清代次於參將一級,為從三品武官。
【道台】道台是道員的別稱。明、清兩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一般為正四品。
【提督】明代總兵上一級的武官。清乾隆以後提督固定為從一品。
【朝列大夫】元、明兩代從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兩代從五品文官,元代為從四品。
【朝請大夫】唐、宋兩代從五品文官,明、清兩代為從四品。
【朝議大夫】唐、宋兩代五品文官,明、清兩代為從四品。
【集賢殿侍讀學士】為宮內搜集整理圖書,是皇帝的學識顧問。六品以下稱直學士,五品以上為學士,領頭的一般是宰相,則稱大學士。

十三畫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監察非法事件的官,從五品,低於侍御史而高於監察御史。
【詹事】宮廷中太子的屬官,正三品;少詹事為正四品。

十四畫
【嘉議大夫】元、明兩代正三品官。
【驃騎大將軍】唐、宋兩代從一品武官。

十六畫
【儒林郎】唐、宋兩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從六品。
【儒學教授】「教授」官職始於宋代,州設教授,縣設教諭。清代府、廳、州、縣均設儒學,儒學教授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學士】唐、宋兩代翰林學士是為內廷草擬文字的官。而元、明兩代翰林掌管院學士則是翰林院的長官,從二品。
【翰林院編修】「翰林」的名稱始於唐代,而「翰林院」則始於明代,掌管制詔、史冊、文翰的事務。翰林學士以下有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銜,都是作為文學侍從之臣,通稱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為閑散,官階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卻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十八畫
【鎮國將軍】明清兩代從二品武官。
【鎮國大將軍】唐、宋兩代從二品武官。

『貳』 大理寺正卿 相當於

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卿是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凡是大理寺所理之刑獄,審刑司均復詳議之。

大理寺所掌為「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要做到「推情定法」,「刑必當罪」,使「獄以無冤」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大理寺官員選任之當否是非常重要的,據《夢余錄》記載,宣德時,吏部尚書蹇義特為此事向宣宗上疏說::「刑部、都察院,職典刑名,而大理寺尤專詳讞。居是職者,必得其人。其官屬,宜從堂上官精加考,庸劣不稱者黜之,貪婪苛刻者罪之,其有作姦犯科者,責令互相糾舉。違者,一體論罪。」

(2)三大司法長官擴展閱讀

大理寺作為封建朝廷最高審判機關之一。秦時稱為廷尉,漢因之。漢景帝中更名大理,其後時稱大理,時稱廷尉。北齊置大理寺。隋承北齊之制置大理寺,唐以後的各個朝代均承前朝之制設大理寺。唐高宗、武則天時也曾一度改名詳刑寺、司刑寺。

置大理寺的最初目的,是因為地方官員的司法權力過大,可自行勾決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錯案。為了使刑獄匯總,始置大理寺,作為復審機關。

『叄』 清朝的三法司是什麼

明清時代,全國高級司法機關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合稱「三法司」。「三法司」沒有單獨的從上而下的審判組織系統,當然也沒有「獨立審判」的原則,與現代國家的司法機關不能相比。除「三法司」以外,其它的國家機關也有一定的司法之責,幾乎每一個政府機關都有一定的司法職權,這正是清代諸權合一的政治體制的特點。
三法司以刑部編制最大,達looO餘人,日常工作最繁重。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相比之下大理寺的司法事務遠不如刑部繁重,人員編制較少。正副長官稱大理寺卿、少卿。
都察院除司法事務外,還主管監察,所以編制較大理寺為大,主管官員稱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
三法司的職權是:
刑部 執掌全國「法律刑名」,管理地方上訴案件;審核地方上的重案和發生在京師答杖以上的重案;同時也審理中央官吏違法的案件;有權決定流刑案件。
大理寺 復核刑部判決的流刑案件,刑部審理不當,可以駁回更審。
都察院 監督並彈劾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動和發生的嚴重錯誤。清朝的監察機關不僅監督司法機關的審判活動,而且也接受訴訟,審理有關案件。
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會審的案件,習稱「三堂會審」。
對於特別重大或疑難案件,由「三法司」和五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和大理寺卿組成「九卿會審」,是中央最高審級。但判決的執行仍須皇帝最後核准。

『肆』 唐代主管司法的官職

國家司法活動包括起訴、偵查、審判、執行等多個環節,需要多個司法機構的分工協作。依照法定職權展開上述活動的司法機關,在國家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唐代,皇帝為最高司法長官;中央擁有較為獨立而又相互制約的司法機構;地方上司法行政合一,不設獨立的司法機構,各級行政長官兼掌司法;再加上一些特別司法機構,構成了一套完善的司法機構體系。
司法機構
1.中央司法機構
在封建社會,君主擁有最高司法權。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加強,唐代皇帝在國家司法體系中擁有終審權和赦免權。史書記載,唐朝多位皇帝曾親自審訊囚徒或大赦天下,這其實都是皇帝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體現。皇帝之下,
唐代中央一級的專職司法機構有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它們被合稱為
中央三法司。
(1)刑部
刑部為中央的司法行政機關,正副長官為尚書、侍郎各一人,掌天下刑法及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具體來說,包括與刑法有關的事宜、官奴婢的管理、經費審計、天下門禁出入等。
刑部下設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門四司。
其中,刑部司為本司,也稱頭司,有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主管法律的制定與頒布、復核審判機關的判案,是體現刑部司法職能的主要分支機構。刑部司主管制定與頒布的法律,不光是指用來量刑定罪的唐律,還包括令、格、式等規范政府機構辦公的法律條文。
刑部司復核的判案包括復核大理寺上報的流刑以下及天下州縣上奏的徒刑以上案件;發現疑案或錯案,凡流、徒刑以下的案件駁回原審機關重審或復判,死租腔刑則轉送大理寺重審;遇到重大疑難案件,由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御史中丞合議,稱為三司推事。
都官司負責掌管那些觸犯法律、被籍沒為奴者的簿籍,並將這些官奴婢分派到內侍省、司農寺等處服役,官奴婢能否重獲自由,也由都官司考核決定。比部司是中央審計機關,職責是對經濟方面的問題加強監管,對經濟犯罪參與審理。司門司主要對天下官民出行經過各種門禁、關卡進行管理,頒發憑證。
(2)大理寺
大理寺為中央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京城中央政府官員犯罪、京城居民徒刑以上案件。大理寺判決的流刑、徒刑罪要仔細核對,上報刑部復核,重要的再由中書門下審查;倘若是死刑,則要指型悉上報皇帝批准。
同時,因為地方司法機關對死刑只有判處權,而無決定權,要上報刑部批准,而刑部將地方上報的死刑、疑案移交大理寺復審,故大理寺還兼有復核地方死刑案的權力。大理寺在復核死刑案時,要力求做到審慎明辨、昭雪冤案、公平公正,若發現問題,有權駁回地方不當的判決。
大理寺長官為卿一人、少卿二人,他們一般親自審訊重大疑獄。其下有丞六人,負責審理一般刑獄,對應受理尚書六部所領諸司案件及地方上報刑部的復核案件。大理丞審理的結果由大理正二人負責審定,大理正還承擔五品以上官死刑案的監斬官、大理寺長官外出時的臨時代理人等任務。
大理寺另有司直六人、評事十二人等司法官員,主要負責出使地方,參與案件審理。若審查對象是地方長官,他們出發時要帶皇帝頒發的魚符和敕書,簡稱魚書,被審查的地方長官要停職待罪。沒有出使任務的時候,司直與評事也參與大理寺內部的審判工作。
(3)御史台
御史台為中央監察機關,兼理部分司法工作,也是中央司法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地方司法機構
唐前期地方實行州縣兩級制,後期為道、州、縣三級制,相應地也都有地方各級司法機構。
(1)州府司法機構
州刺史既是
一州最高行政長官,同時也為州的最高司法官,掌管一州訴訟刑獄之事。其下有錄事參軍,負責督查州衙各司官員及本州所管轄的屬縣官員。各州還設置負責審理本州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的官職,分別是司戶參軍事與司法參軍事。州多設在內地。邊境有都護府,都護既是當地最高行政長官,同時也為最高司法官。
唐在京師、陪都設府,與唯乎州平級。唐代最主要的三個府是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為尹,兼有境內行政、司法雙重管轄權。其中,京兆府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京兆尹具有了地方官與京官的雙重色彩:一方面,他作為地方官,領導屬下的司戶、司法參軍管轄府內的民事與刑事案件,具有獨立審判權;另一方面,京兆尹深得皇帝信任,享受京官的待遇,有時奉皇帝之命參與中央司法機構的司法審判活動或代替中央司法機關行使部分司法權,京師百官徒刑以下的案件常交由京兆府審理。
(2)縣級司法機構
這是
唐代最基層的司法機構,縣令兼任行政、司法等多重職責,縣丞、縣尉等協助縣令處理各類事務,與州設置司戶、司法參軍管轄州內的民事與刑事案件相似,縣的民事與刑事案件由司戶佐、司法佐負責審理,境內的監獄由典獄管理。
唐代的州仿效中央六部制度設立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唐代的縣再仿效州設立六佐,但縣有等級差異,最高級別的京縣六佐全設,最低級別的縣僅設司戶佐、司法佐,說明司法機構在地方行政中的重要性。
(3)道的司法機構
唐前期,道只是作為監察區域存在,沒有實際的行政、司法權;天寶以後,
道逐漸演變為高於州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觀察使在掌握一道的軍事、行政大權的同時,也擁有司法審判權。當道逐漸增多,演變為方鎮,軍事要地的方鎮觀察使常帶節度使銜,節度使與觀察使並列成為道一級行政機構的軍政與司法最高官員。幕府中的推官、巡官等主要負責處理訴訟、審問案件、巡察境內,協助節度使與觀察使開展司法工作。
司法程序
1.訴訟
唐代訴訟分為原告自訴、鄰人舉告、當事人自首、官府糾舉、憲司彈劾五種情況,一般以私人起訴為主,即以原告向官府依法呈訴作為訴訟行為的開端。唐代訴訟當事人需向官府遞交書面訴狀,明確陳述訴訟理由、訴訟請求,註明時間,不能自書者可請人代為書寫。司法機構對訴狀進行初步審查,對符合受理標准者予以立案;若推諉不立案,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立案後,官府負責傳訊,緝捕的部門要傳訊未到庭的被告人,以便當庭對質,聽取雙方申辯。在京師、州府至縣一級,分別由案發地右金吾衛將軍、司法參軍事、治安縣尉負責,還可請求當地軍府出兵緝拿,民間力量也被動員協助這一工作。對於跨境案件被告人的傳訊、緝捕,實行共同管轄原則,由臨近法司協調實施。官府可根據需要,對緝拿的嫌犯施以械具,限制其人身自由,保證其配合審訊。
唐朝訴訟制度中規定了保釋的條件,如被告始終不承認犯罪或者懷孕待產的、家有喪事的,均可取保候審或釋放。唐朝還有一項調解制度,從鄉、里、坊直到中央司法機關,都有調解的責任和義務。這些都是一些人性化的規定。
2.審判、刑訊與執行
要想取得公正的司法審判結果,離不開證據的採集,
證據由口供、證人證言、物證、書證、勘驗筆錄等多種形式組成。在充分查明事實後,法司運用律、令、格、式等法律條文進行
裁斷。一般刑事、民事案件,由各級法司進行獨立
審判,但若遇到重大疑難案件,則採取合議的形式進行審判。
唐代主要的合議審判有以下幾種形式:九卿議刑、三司會審、都堂集議。
九卿議刑始於貞觀元年,唐太宗提出,特別重大的案件需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合議,以避免冤濫。三司會審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派員組成合議機構,共同審理重大疑難案件。擔任三司會審的官吏叫作三司使,三司使有等級之別,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寺卿負責重大案件的會審,為大三司使;組成臨時審判機構的刑部員外郎、侍御史、大理寺其他官員則稱三司使。有時還有由御史大夫與中書、門下官員組成的三司會審。三司會審是司法進步的表現,有助於實現司法公正。
都堂集議是皇帝親自組織的最高級別的會審,負責商議重大死刑案件,主要針對具有特權的官僚貴族。按照唐律,對這些人可以考慮親、故、賢、能、功、貴、勤、賓等八種情況,減輕刑罰,因此,為慎重起見,皇帝會在尚書省的都省組織有關人員合議,並提出參考意見。
審訊時難免會涉及刑訊問題。一般情況下,法官盡量不用刑訊手段,而是對應訊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運用專業法律知識,仔細推敲獄訟雙方陳述,參考各種證據,通過邏輯推理,查清案件真相,做出公正的判決。若以上方法不能奏效,可以採取刑訊措施,但須審慎使用,不得刑訊逼供。
唐代的刑名分為五等,依次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答刑。中央司法官、地方州縣官對其所判決的答、杖刑案件可以直接執行;但是對徒刑以上的判決就比較慎重了,要當面將審判結果告知被告,允許其上訴,上訴機關要接受並重新審理。死刑案件更是要審慎對待,唐朝前期,死刑案件都要上報刑部仔細復核,再上奏皇帝,批准後方可執行;開元二十五年,規定由中書門下與法司復核後,奏請皇帝批准執行。
3.監獄管理
唐代大理寺和御史台兩個中央機構都設有監獄。大理寺獄由大理卿、少卿直接管理,主要關押收禁中央政府部門的犯罪官吏、京城的重要罪犯及地方遣送京城的欽犯、要犯等。御史台獄,也稱台獄,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管轄,主要收禁御史彈劾的官員以及皇帝交辦的大案要犯。地方監獄主要關押轄境內的普通案犯,歸州縣行政長官直接領導。
中央和地方各級監獄獄吏除了要管理本獄中的囚徒,還要將本監獄情況整理成冊,向中央刑部匯報,內容包括:本監獄全體犯人姓名、數量、刑名及刑期。
獄中難免使用械具,唐代法律對此有詳細的規定,獄官要按照規定嚴格執行,否則要處以刑罰。唐朝的監獄不僅關押已獲刑犯人,也關押待決犯和臨時羈押犯。對於獄中的囚徒,按照性別、貴賤給以相應的區別對待;對於勞作者、生病者,有人性化的休息、醫療政策。

『伍』 中國的三大司法機關是

一、中國的三大司法機關是什麼
1、中國的三大司法機關包括法院、檢察院及有關功能部門。司法機關是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是國家機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相關國家職權的司法組織。在中國,司法機關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兩大類。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
二、中國的三大司法機關中,檢察院主要職責是什麼
1、對於叛國案、分裂國家案以及嚴懲破壞國家的政策、法律、政令統一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檢察權;
2、對於直接受理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犯罪案件,進行偵查;
3、對於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等偵查機關偵查的案件進行審查,決定對是否逮捕、起訴或者不起訴。並對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
4、對於刑事案件提起公訴,支持公訴;對於人民法院的刑事判決、裁定是否正確和審判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
5、對於監獄看守所等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地點實行監督;
6、對於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依法提出抗訴;
7、對於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依法提出抗訴。

熱點內容
教育政策法規填空題 發布:2024-11-02 10:43:02 瀏覽:1
美女刑法視頻 發布:2024-11-02 10:11:34 瀏覽:870
合同法探親假 發布:2024-11-02 08:26:53 瀏覽:979
司法部疫情令 發布:2024-11-02 08:26:50 瀏覽:885
立法是誰做的 發布:2024-11-02 06:47:11 瀏覽:354
簡述我國商法的淵源 發布:2024-11-02 06:32:02 瀏覽:948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
初級法院徇私 發布:2024-11-02 06:11:20 瀏覽:83
城建科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5:50:29 瀏覽:601
尋法律顧問上海 發布:2024-11-02 05:46:10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