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價值
『壹』 刑法的功能
刑法的功能,是指刑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其他法律相同,刑法的終極目的仍然在於規范社會關系,保證社會關系能夠在有序的環境中予以發展。具體而言,刑法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保護功能刑法的保護功能是指刑法對社會關系的維護作用。在社會生活中,國家、團體、社會、個人均享有各種權利,不同主體根據自己的權利與其他主體發生聯系,形成有序的社會關系。這種有序的社會關系又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對於破壞這種關系的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良好運作,便是刑法的一個重要功能。刑法的保護功能,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予以實現的。犯罪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國家對此類行為施以刑罰的懲罰,能夠對犯罪行為予以打擊和壓制,使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系予以恢復;在被侵犯的社會關系不能得到恢復的情況下,對犯罪人予以非常痛苦的報應性懲罰,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權利,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應當尊重他人的權利;對於哪些對社會關系有最大威脅的人,採取適用死刑的手段,徹底地予以排害,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安定。與此同時,通過對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進行懲罰,也滿足並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正義感,向公眾昭示權利的不可侵犯性和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壞性,從而產生警戒、教育作用,維護社會關系的安定。刑法的保護功能,是刑法的原始使命決定的。刑法從產生那天開始,就是以懲罰犯罪為其使命的。刑法完全是因為懲罰犯罪而存在,其內容也完全是圍繞犯罪而展開。因此可以說,沒有懲罰犯罪的需求,就沒有刑法存在的必要,通過懲罰犯罪而維護社會安定,是刑法的首要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我國刑法的保護功能,在立法上作出了明確規定。我國刑法典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根據此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刑法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達到保護社會秩序的目的的。二、保障功能(一)保障功能的含義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刑法所具有的保護沒有犯罪的人不受刑法追究以及犯了罪的人不受法外追究,從對國家的刑事追究權力予以適當限制,以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不受國家非法侵犯的作用。如前所述,刑法以懲罰犯罪為己任,在實踐中往往會導致國家刑事追訴權的膨脹和濫用,進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權利。與此同時,鑒於刑法所使用的是非常嚴厲手段,一旦濫用,就會對公民的權利產生至巨的傷害。因此,如果國家的刑事追訴權不能予以適當限制,每一個公民均會被刑罰懲罰的陰影所籠罩,生活在不安的環境之中,其生活品質一定會大大下降,本來所嚮往的快意人生,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再從刑法的目的上看,懲罰犯罪就是為了使公民獲得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如果這種懲罰反而使公民產生新的恐惶與不安,也有違於刑法的本意。所為了避免此種情況出現,社會公眾也強烈要求國家在懲罰犯罪時應當有所節制,不得為了懲罰犯罪而惘視公民的合法權利。勿庸置疑,刑法的保障功能自刑法產生之時業已存在,但同樣不可否認,刑法保障功能是隨著人們對社會、國家、公民之間關系認識的深入而逐漸被重視的。在帝王言出法隨、官吏擅斷罪刑的年代,刑法的保障功能幾乎被完全忽略,成為刑法發展史上的黑暗時期。直到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夕,當人們認識到國家必須實行法治的方法進行統治、公民的權利需要特別予以保障之時,刑法的保障功能才被慢慢突顯。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之後,刑法的保障功能又隨著法治與人權概念的日益成熟而發揚光大,到目前,已經成為現代刑法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價值取向。(二)刑法保障功能的要求既然刑法具有保障公民權利的功能,那麼如何才能將這一功能在實踐中予以實現呢?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應當注意如下兩個方面:其一,在刑事立法活動中,應當堅持刑法的最後手段性原則,凡是沒有必要使用刑法手段處理的行為,不要輕易予以犯罪化。這樣,就能保障刑法懲罰的是那些真正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刑事領域給予公民盡可能大的自由空間。因此,那種發條繁雜、公民動輒得咎的刑事立法,是刑法保障功能的觀念相悖的,也是我們的刑事立法所不倡導的。其二,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國家不得對沒有構成犯罪的人進行刑事追究,也不得對構成犯罪的人進行法外追究,即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判刑;對於構成犯罪的行為,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追究,並且在追究的過程中必須保障其人格的尊嚴和其他合法權利。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刑法既是懲罰犯罪的工具,也是保障非犯罪公民的武器,還是保障犯罪公民合法權利不受國家權力過度干擾的一個屏障,其意義實在非同小可。除了在觀念上樹立刑法保障的觀念之外,在制度上同樣需要予以貫徹執行。在現代國家的刑法乃至國際社會的有關人權保障的文件中,均明確規定了一個原則—罪刑法定。就刑法的兩個基本功能的關系來看,懲罰與保障相結合已經成為現代刑法的指導原則,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不可偏廢。在理解和運用時,不能過分強調任何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過分強調刑法的懲罰功能,就會陷入專制司法的泥潭,過分強調保障功能,則會削弱刑法存在的根基。因此,對於刑法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應當依法進行懲罰,不能借口刑法的保障功能而放縱犯罪;同樣,對於沒有構成犯罪的行為,也不能動用國家的刑罰權..
『貳』 刑罰的價值與目的
(一)刑罰的價值
刑罰目的貫穿於國家刑事法律活動的全過程,集中體現著國家制定刑罰、適用刑罰和執行刑罰的方針、政策和指導思想,決定著刑罰體系和種類的確立,是整個刑罰制度賴以建立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因此,研究刑罰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義,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刑罰目的制約著刑罰的制定
刑罰的目的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刑罰體製作為其實現的手段,有什麼樣的刑罰目的,就會有什麼樣的刑罰體制。在刑事立法中,從刑罰體系的確立,到刑罰制度的設置,乃至具體犯罪的法定刑的選擇,都有密切的聯系。刑罰目的的不同,建立在不同刑罰目的之上的刑罰體制從內容到形式上也不同。所以,刑罰目的是在刑事立法中確定刑罰體系的指南。
2.刑罰目的決定著刑罰的適用
刑罰目的在刑罰的適用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刑罰目的的不同理解,可能對同一犯罪的量刑結果迥然不同。以懲罰為刑罰目的者,總是把已經發生的犯罪作為量刑的惟一根據。對於犯罪者,無論其將來是否可能犯罪,一律處以重刑;對於犯輕罪者,即使其將來再犯的可能性極大,也只處以輕刑。相反,把改造作為刑罰目的者,則總是根據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的大小來決定刑罰的輕重。對於再犯可能性大者,即使其所實施的犯罪很輕,也處以重刑;對於再犯可能性小者,盡管其所實施的犯罪再嚴重,也只處以輕刑。可見,刑罰目的直接影響刑罰裁量的結果。無論是否判處刑罰,如何選擇刑種,怎樣確定刑度,都於刑罰目的密切相關。因此刑罰目的對於刑罰的適用具有重要的價值。
3.刑罰目的指導著刑罰的執行
刑罰目的不僅在刑罰的制定、刑罰的適用過程中得以體現,而且一直貫徹到刑罰執行的過程之中,指導著一個國家的行刑政策和實踐。刑罰目的直接指導著一個國家的行刑政策和實踐,刑罰執行的方式、內容、罪犯的待遇等,也都是與刑罰目的相適應的。
(二)刑罰目的研究在我國的現實意義
在現實當中的人們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受著各自的目的的指導,不可能存在沒有目的的行為,一個社會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也必然的有其目的的指導。作為對於刑法及法律的實施的根本保障的刑罰來說,明確其目的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現階段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符合刑罰目的的預防主義,又適應了當今和諧社會發展到要求。
1.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涵義
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可以通過對寬、嚴和濟這三個關鍵詞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其基本蘊含。
寬嚴相濟的寬是指寬大、寬緩和寬容。寬嚴相濟的寬具有以下兩層含義:一是該輕而輕,二是該重而輕。該輕而輕,是罪刑均衡原則的題中之義,也合乎刑法公正的要求。對於那些較為輕微的犯罪,本來就應當處以較為輕緩的刑罰。該重而輕,是指所犯罪行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節的,法律上予以寬宥,在本應判處較重之刑的情況下判處較輕之刑。該重而輕,體現了刑法對於犯罪人的感化,對於鼓勵犯罪分子悔過自新具有重要意義。
寬嚴相濟的嚴,是指嚴格、嚴厲和嚴肅。這里的嚴格是指法網嚴密,有罪必罰。嚴厲是指刑罰苛厲,從重懲處。嚴肅是指司法活動循法而治,不徇私情。根據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里亞所揭示的刑罰不在於嚴厲,而在於使犯罪分子及時受到懲罰的原理。因此,寬嚴相濟的嚴雖然同時包含嚴格與嚴厲這兩個方面的精神,但我們更應當強調的是嚴格,即該作為犯罪處理的一定要作為犯罪處理,該受到刑罰處罰的一定要受到刑罰處罰。當然,對於嚴重犯罪仍然應當堅持嚴打,也就是該重而重,發揮刑罰的威懾力。
寬嚴相濟的濟,則具有兩層含義: 一是救濟,即所謂以寬濟嚴、以嚴濟寬。刑罰的寬與嚴是相對而言的,例如死緩相對於死刑立即執行而言是一種寬緩的處理;但死緩相對於無期徒刑而言又是一種嚴厲的處理。正因為寬嚴具有相對性,沒有寬則沒有嚴,沒有嚴也就沒有寬。因此,應以以寬濟嚴,也就是通過寬以體現嚴;以嚴濟寬,也就是通過嚴以體現寬。二是結合即所謂寬中有嚴、嚴中有寬。寬和嚴雖然是有區別的,並且不同時期、不同犯罪和不同犯罪人,應當分別採取寬嚴不同的刑罰:該寬則寬,該嚴則嚴。但這並不意味著寬而無嚴或者嚴而無寬。實際上,既無絕對的寬又無絕對的嚴,應當寬嚴並用。例如在對嚴重犯罪實行嚴打方針,以從嚴懲治為主,但並不意味著一概不加區別地適用最重之刑。某些犯罪分子,所犯罪行雖然極其嚴重應當受到刑罰的嚴厲制裁,但如果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的,在從重處罰的同時還要做到嚴中有寬,使犯罪人在受到嚴厲懲處的同時感受到刑罰的體恤與法律的公正,從而認罪服法。
2.在和諧社會發展前提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具體貫徹措施
第一、吃透刑法立法精神,堅持刑法基本原則,切實把握刑事法律的具體規定。
司法實踐中,要在法律框架下落實嚴打刑事政策和輕緩刑事政策,要堅持人道主義原則、法治原則和公正原則。對待犯罪分子的處理,法律規定該嚴的一定要嚴,該寬的一定要寬。要准確、深刻地理解嚴打刑事政策,嚴格限定嚴打對象,寬嚴相濟,以體現嚴打的重點和精度。但輕緩刑事政策也應掌握嚴格的適用對象和適用條件,輕緩絕不是
『叄』 刑事訴訟法的價值
刑事來訴訟法的價值保證刑法的正確自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
刑事訴訟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
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3)刑法的價值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規定: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第二十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
『肆』 許道敏:刑法的價值追求
刑法如果不對國抄家權力加襲以設防,權利將有被吞食的危險,對具有威脅人權的特殊嚴厲性的刑罰而言,如何適當限制國家權力以保障人民的權利,是法治的重要使命,也是現代社會刑法的基本價值。
作為刑法重要原則的罪刑法定主義,其理念基礎固然是自然法學派所認定的契約,訂約人便是國家和全體公民。事實上,即便法的制定是訂立契約的過程,也必須以訂立契約的全體國民已有先在的權利為前提,契約的真實根據就是權利的先在性,不是權力創造權利,而是權利派生權力。因此,人權不是西方專利,珍視生命、保障人權,是刑法固有的價值追求。
『伍』 刑法的事實明確和價值明確
所謂價值判斷,即關於價值的判斷,是指某一特定的客體對特定的主體有無價值、有什麼價值、有多大價值的判斷。
所謂事實判斷,在法學上是用來指稱對客觀存在的法律原則、規則、制度等所進行的客觀分析與判斷。
大致說來,有關法學上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判斷的取向不同。法律的價值判斷由於是作為主體的人所進行的相關判斷,因而它以主體為取向尺度,隨主體的不同而呈現出相關差異。但事實判斷則不然,它是以現存的法律制度作為判斷的取向的。簡單地說,事實判斷是為了得出法律制度的真實情況,如果該種判斷是正確的話,那麼它的結論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二,判斷的維度不同。法律上的價值判斷,明顯地帶有個人的印記,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相反,就法律上的事實判斷而言,其目的在於達到對現實法律的客觀認識,因而無論是認識的過程抑或是認識的結果,都應當盡可能地排除自己的情緒、情感、態度等主觀性因素對認識問題的介入,而盡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價值中立」。
第三,判斷的方法不同。法律上的進行的價值判斷是一種規范性判斷的方式,它關注法律應當是怎樣的,什麼樣的法律才符合人性和社會的終理想。但法律事實判斷則是一種描述性判斷,其任務主要在於客觀地確定現實法律制度的本來面目,是典型的「實然」判斷。
第四,判斷的真偽不同。法的價值判斷的真偽,取決於主、客體之間價值關系的契合程度。但事實判斷有同,事實判斷的真偽主要在於其與客體的真實情況是否符合。
就區分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意義而言,主要在於:第一,有利於明確認識、評價法律的多維角度,從而拓寬法學研究與法律分析的視野。第二,有利於協調事實與價值之間的固有張力,從而使得法學研究能尋求事實與價值之間的固有平衡。
『陸』 刑事訴訟價值是什麼
刑來事訴訟價值包括兩自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刑事訴訟法的工具性價值,二是指刑事訴訟法自身價值。刑事訴訟法的工具性價值涉及到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問題。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刑事訴訟法除具有工具性價值以外,其還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
我們認為,刑事訴訟的價值目標應當是"公正優先,兼顧效率"。這是因為:刑事訴訟作為分配權利義務,並據以解決糾紛創造合作關系的活生生的程序,其存在的前提,便是人類社會的公正秩序受到了犯罪行為的破壞,國家設立刑罰權的目的就是為恢復被破壞的正義。為了保證刑罰權的實現不演變成為赤裸裸的國家報復,必須對國家追訴犯罪的行為予以程序規范,以保證國家刑罰權實施的公正性。因而刑事司法程序的設計和程序權利與義務的分配都應以公正為價值趨向。但是,在我們充分關注公正價值目標的同時,也不應忽略刑事司法對效率的追求。
『柒』 刑法的地位及意義
刑法的地位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的部門法,是實現憲法職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回。
其意義答在於: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捌』 刑事訴訟法對保障刑法實施的價值
刑法對刑訴法保障功能的具體表現從我國刑法典的規定看 ,刑法對刑訴版法的保障功能主要權表現在刑法的某些罪刑規定對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具有直接的保障作用「刑事訴訟的直接目的包括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兩個方面l另外是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相互的,不可忽視
『玖』 刑法的作用與意義
刑法作為重要來的部門法自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