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情感

司法情感

發布時間: 2024-03-30 15:42:07

A. 年輕法官需具備哪些司法職業素養

民法官所需的職業素養
法官應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所謂法官的「悲天憫人」,是指對國家和社會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對基層人民群眾要有深切的同情和關懷。時時刻刻對基層群眾抱有同情心,甚至換位思考,把自己處於當事人的位置,才能做到「司法為民」。
法官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堅守職業道德。法官也是人,也有人的弱點,容易受到諸如收入、權力、美色、娛樂、閑暇等的誘惑。但是,法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個能夠拒絕物質誘惑、堅守道德原則的人,才能取信於人,也才能服務於司法。法官應堅持職業道德,做一個勤勉和謹慎的人。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文化及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能夠使法官做到尊重和理性。法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熟知文學、哲學、歷史、經濟等知識,不僅僅給判決文書增加理性思考,也在審判時能夠具有足夠的廣博的知識,從更加寬廣的角度審視糾紛的解決途徑。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主要是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庭審駕馭、裁判思維、裁判效率、文書製作等能力。這是一個法官的基本職業技能。在新類型案件越來越多的時代里,司法能力也應當與時俱進。在「調判結合、調解優先」的工作方針下,調解能力也是廣義上的司法能力,不過裁判與調解對法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不分裁判法官和調解法官的情形下,一個優秀法官應同時具備良好的裁判能力和調解能力。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形象。司法形象是社會公眾對法院的最直觀的認識。司法形象是指法官對當事人的態度、言語、舉止等。法官的態度應當謙和、耐心,言語應當文明,不一味追求法言法語,舉止應當大方得體。司法形象是內心修養的外在體現,是對當事人的尊重和對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現。美國司法界將司法裁判中的法官的好脾氣稱之為「司法涵養」,這一術語反映了好脾氣在良好的司法裁判中的重要性。審判可能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個人的氣質、情感、經驗等等將會影響審判,因此良好的司法形象不僅僅構建良好的法院公眾形象,也是公平正義的前提性要求。
法官應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豐富的社會閱歷,不僅僅有助於與人處事,更有助於案件的裁判。社會閱歷有助於法官找到解決糾紛的最佳辦法,也能夠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對案件的洞察力,可以更加有助於發現案件背後的因素和糾紛形成的根本原因。
法官應具有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和勇敢精神,應當是一個孤獨的理想者。法官職位並非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而是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在紛擾與躁動的社會中,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註定是孤獨的。一個法官應當具有堅守公平正義的勇氣。法官不畏懼外在的暴力威脅,同時一個具備勇氣的法官,將會嚴格依法辦案,而不會為了迎合輿論而犧牲法律的公平正義。因此,法官的勇氣首先是對待暴力威脅的勇氣,其次是堅持法律信仰的勇氣。
職業素養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所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人在品德、知識、技能等方面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學習、實踐綜合作用的結果。法官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他的司法理念、司法形象和司法能力,也包括他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
司法形象是指法官的儀表、態度、言行等。這是社會公眾對法院最直觀的認識。在辦案過程中,他總是保持文明、謙和、耐心的態度,給當事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司法能力主要是指裁判能力,包括法律學養、裁判思維、庭審駕馭、文書製作、審判效率等,在「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下,也包括調解能力。
法官的工作針對的對象是「人」,使用的手段是「法」,在工作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十個字:「正人先正己,修業必修身。」他很注重個人修養,堅持堂堂正正做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潔,在內心深處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他很愛惜羽毛,堅持無愧於當事人、無愧於親人和朋友、無愧於身上穿著的法服和胸口佩戴的法徽。

B. 司法鑒定有情感性精神病負刑事責任嗎

司法鑒定有情感性精神病也需要負刑事責任的。
一、司法程序:
1、首先由人民檢察院委託有資質的司法鑒定機構鑒定。
2、司法鑒定機構首先應明確鑒定的目的和要求,審閱案情和病情等有關材料,擬定鑒定方案。
3、對被鑒定人進行軀體的、神經系統的和精神狀態的各項檢查,必要時還應做心理測驗、腦電圖、CT掃描及其他特殊檢査。
4、通常由3〜5人組成的鑒定小組進行鑒定,簡單案件也可由專家個人承擔。最後根據檢查所見,結合案情,進行分析說明,作出鑒定結論,繕寫鑒定書,交付委託鑒定機關。
ps:在某些案件中,因被鑒定人死亡或其有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出席,此時委託鑒定機關#能提供充分的、可靠的客觀材料,可進行缺席鑒定。
二、這種是鑒定機構考慮多方面的,你們只要根據事實進行描述,法院會根據鑒定機構出示的鑒定書來判定責任。
三、如果認定了是精神病不能承擔刑事責任,你可以向對方監護人索要經濟賠償。
(2)司法情感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能力認定:
責任能力評定的法律依據《刑法》第18條,其中明確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以上明確規定了評定精神病人作案時的責任能力狀態必須具有兩個要件:一是醫學要件,即必須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二是法學要件,即根據其實施危害行為時精神症狀對其辨認和控制能力的影響。關於不能辨認和不能完全辨認的法律定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5條規定:「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病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知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人」。因此,評定時首先要明確精神疾病的診斷,並判明其實施危害行為時所處的疾病階段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綜合分析其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影響,作出責任能力評定 。
⑴無刑事責任能力
精神障礙患者如果處於疾病的發作期且危害行為與精神症狀直接相關,喪失了對自己行為的辨認或控制能力,可以評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

⑵限定刑事責任能力

我國《刑法》規定,尚未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即患者在實施危害行為時,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並未完全喪失,但又因疾病的原因使這些能力有所減弱的,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精神障礙患者如果處於發病期,但危害行為與精神症狀不直接相關;或間歇期緩解不全,遺留不同程度後遺症的,在這些情況下實施危害行為,其辨認能力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削弱,應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
⑶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我國《刑法》規定,間歇期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精神障礙患者如果處於間歇期且無任何後遺症狀;或者患者病情完全緩解,社會功能良好,在這些情況下,患者對自己的行為有辨認和控制能力,應評定為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各類精神疾病法律能力的評定:

1、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礙

精神分裂症患者違法行為占司法精神病學總數的第一位。一般來講,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發作期出現違法行為,且作案行為與精神疾病直接相關時,評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處於發病期,但作案行為與精神症狀不直接相關,或不完全緩解期及殘留期評定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處於穩定緩解狀態者評定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作案動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參考因素。在幻覺妄想即「病理動機」支配下作案評定為無責任能力;現實動機支配下作案一般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有的既有現實因素,又有病理成分,一般評定為有(部分)責任能力;有的作案沒有明確動機,如一青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將路過其門前的一名未曾見過面的小學生一刀殺死,鑒定時他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這樣做,不明動機事實上是喪失了辨認和控制能力,評定為無責任能力。
行為能力的評定原則和責任能力的評定原則大體上相同。
偏執性精神障礙等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責任能力、行為能力及其他相關能力的鑒定可以參照精神分裂症的鑒定原則進行。
心境障礙中抑鬱症患者的暴力行為近年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抑鬱症患者可發生所謂的「擴大性自殺」,是由於病人存在強烈的自殺觀念,又出於對配偶或子女處境的同情和憐憫,認為自己無能為力和不忍心遺棄親屬,因而在自己自殺前殺死親屬而後自殺。

在責任能力評定上,具有抑鬱妄想綜合征的抑鬱患者對自己的行為往往喪失辨認能力,一般判定無責任能力;而具有焦慮症狀(或激越性)的抑鬱患者對自己的行為往往具有辨認能力或辨認能力下降,一般應視為有責任能力或限定責任能力。
2.腦器質性精神疾病、軀體疾病及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腦器質性精神疾病、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在臨床上表現為急性腦病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喪失了對自身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出現違法犯罪時,評定為無責任能力。
腦器質性精神疾病、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也表現為慢性腦病綜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狀,表現類精神分裂症、抑鬱狀態、類躁狂狀態,達到精神病性程度,如果作案行為與精神疾病直接相關時,評定為無責任能力,程度較輕的評定為有(部分)責任能力;表現為人格改變者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部分從輕評定為有(部分)責任能力;表現為智能障礙者參照精神發育遲滯評定責任能力。

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常見形式為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急性酒精中毒後由於出現意識障礙,辨認和控制能力均受到損害,容易出現違法犯罪行為。普通醉酒狀態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因為在飲酒前被鑒定人就應預見飲酒後可能出現的後果;
復雜性醉酒一般評定為有(部分)責任能力。酒精中毒性腦病、酒中毒性妄想症、酒中毒性幻覺症等,由於其病情達到精神病性程度,參照精神分裂症鑒定原則進行評定,一般評定為無責任能力和無行為能力。
3.精神發育遲滯
精神發育遲滯在我國司法精神病鑒定中居第二位,僅次於精神分裂症。精神發育遲滯患者辨認和控制能力削弱,容易接受暗示和教唆而犯罪,也容易受到人身侵害。女性患者常因被強奸或誘奸而要求鑒定其行為能力和性防衛能力,以明確施加侵害的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責任。一般參照智商結果予以評定。

智商在34 分以下者為無責任能力,35~49 分者評定為有(部分)責任能力,智商在50~69 分者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行為能力評定原則大體相同。應該指出的是,智商測定不應是我們評定責任能力和行為能力的唯一依據,應結合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綜合評定。

4.人格障礙和性心理障礙

狹義的人格障礙指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缺乏正常的道德倫理觀念,行為具有沖動性,容易出現違法犯罪行為。生物學研究發現這類人的大腦成熟延遲,皮層警覺性低下,腦電節律變慢,表明腦功能不良。
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仍有充分的辨認能力;而且人格障礙的程度越嚴重,反社會性就越強,對社會危害性越大,醫療措施難以奏效,必須給予強制性處罰措施,一般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對曾有腦部疾病病史和腦損傷病史、腦電圖或腦影像學檢查有明顯異常者,可以酌情評定為有(部分)責任能力,但應嚴格掌握。
各類性心理障礙者一般現實檢驗能力並未受損,未喪失是非辨別能力,對自身的所作所為能夠清楚地評價,一般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戀屍症、性施虐症等,因其社會危害性較大,法律上往往從重處罰。

C. 怎樣看待情與法

情與法應具有三個層次的關系,即寓情於法,力求取得執法的最佳效果,情指的是執法為民的真情;法不容情,捍衛法律的神聖與尊嚴,情指的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法外情;正義之情,錘煉執法如山的司法品性,情指的是具有廉潔從檢的職業操守和品格。

1、育法內之情,達到執法的最佳境界

先哲們曾作出這樣精闢的闡述:「法律之情理乃法律之靈魂。」這句關於法律之靈魂的論斷,顯而易見是建立在情理基礎之上的,是法與情的最完美闡釋與結合。法則代表人民之福祉、國家之福祉,而情是法得以合法正確實施的重要載體和手段。

法是有情的,在特定情況下從輕、減輕或免於處罰、運用「自由裁量權」和「無罪推定」等原則,無疑是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合理體現。只有將真情融於檢察工作實踐中,堅持人性化執法,切實體現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情法相融,才能達到執法的最佳效果。

2、棄法外之情,維護公平與正義

英國思想家培根在《論司法》中說,「一次不公的執法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執法則把水源破壞了。」這一思想對於今人來說不乏啟迪。法的首要的和最高的價值目標是公平正義,這是法的理想。通過法律可以實現公平,伸張正義。

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很多情況下,法律的公平正義沒有得到實現,或沒有得到完全和徹底的實現。首先,是由於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律還需進一步完善,法制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

其次,司法公正作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還存在著薄弱環節,司法的不公正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甚至成為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嚴重障礙。說情風、行賄受賄風、拜金主義、官僚主義等一些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權情交易、權錢交易現象出現,直接影響著社會民眾對法律的信仰,影響著依法治國的進程。

曾有過失足的執法者抱怨:「沒辦法,礙於情面,不得不這么做。」誠然,中國經歷了漫長的「人治」時代,重人情輕道理的觀念根深蒂固。但是,作為一名執法者,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檢察機關,應當以維護公平正義為己任,這是檢察工作的本質要求,司法現實的緊迫需要,人民群眾的熱切期望。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情有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法律面前,我們既要遵循法內之情的客觀要求,更要自覺化解情法沖突的矛盾現象,堅決杜絕和抵制有悖於法律的情感,不褻瀆法律,就不會玷污檢察官的崇高形象和高尚人格。

3、樹正義之情,錘煉執法如山的司法品格

古希臘先賢有過「正義勝似法律」的論述。也就是說,正義是法律的基礎,離開了正義,法律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由此可見,司法公正和社會正義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結晶,更是現代社會人們追求的理想。因此,牢固樹立正義之情,錘煉執法如山的司法品格尤為重要。


樹立正確的法制統一觀

自覺克服重實體輕程序思想,樹立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的觀念。首先要求檢察幹警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去辦案。凡是程序法有規定的,要堅決不折不扣地遵照執行;其次,要有尊重人權的意識,在辦案中體現人性化。

辦案公開、公正,通過公開操作,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檢察機關執法的公正性。嚴格按照法定時限辦案,堅決杜絕超期羈押、變相超期羈押等現象發生。應履行訴訟權利告知義務,讓犯罪嫌疑人享有法律給予的權利。

提高辦案效率,「遲到的公正是非公正」,司法效率是公正的保障和要求,從立案、偵查、批捕、起訴等各個訴訟環節都要求在法定時限內完成,保證司法公正;完善監督機制,進一步全面鋪開試行人民監督員制度工作。對具體案件堅持不引導、不幹預、不施加影響。

D. 法律有情的例子

案例:

1、鎮江新區大港街道上的五名男子在「毛鬍子」事件中,挑釁並捉弄了兩名年輕女子。這兩個女孩嚇壞了,躲在「毛茸茸的大攤子」里。

攤主戴鴻福(綽號「毛鬍子」)指責下列男子不想被毆打,造成頭部受傷。17歲的小飛被一把刀刺死,他憤怒地用啤酒瓶砸碎了頭。

2010年8月6日,《揚子晚報》在其焦點版上報道了這一事件。文章指出,「毛鬍子」的行為不被認為是一種勇敢的行為,是否可以減輕處罰。這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毛鬍子」的命運引起了全國廣大網民的關注和熱烈討論。

昨天上午,就在案件宣判後,一些網友在鎮江貼出了「毛鬍子」對當地「人民話題」的判斷,整個帖子是「三拖四拖」,但這四個字再次引起鎮江網友的強烈反響。記者注意到,截至昨晚,已有近10000名網民瀏覽和發布。

很多網友認為該判決「可以接受」,並對此表示贊賞。網友「樂道」直截了當地說:「判決合理公正!」網友「紅楓男」理性地說,「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判斷,讓勇敢、正直的人感覺更好!」

2、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楊鳳深因非法製造爆炸品用於煙花表演被法院定罪。楊鳳深及其家人拒絕接受判決。他們認為煙花是為了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製造的,不會造成社會危害。他們沒有違法,向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

2017年12月29日,第二審宣判楊鳳深非法製造炸葯罪,免予刑事處罰。當法律束縛楊鳳深的老年人時,安全與民俗的矛盾已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很多人說,盡管楊鳳深免予刑事處罰,但他的定罪本身是荒謬的。

事實上,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一判決是正當的。我國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非法製造爆炸物,是違反國家有關槍支、彈葯、爆炸物管理的規定,非法製造爆炸物的犯罪。楊鳳深的「梨花瓶」火葯已達到非法製造炸葯的「定罪門檻」。

但同時,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七十五歲的人有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第三十七條規定:「輕罪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除刑罰,但是按照不同的情節處罰。」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訓誡或者責令改正、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

因此,第二審對楊鳳深的判決事實上是合理的,是無可辯駁的。此外,在楊風深之前,浙江也發生過類似的案件,「毒品木偶戲」的繼承人涉嫌因「非法製造炸葯罪」被拘留。當時,地方法院為「毒品木偶戲」在法律監督下理性繼承文化提供了一條道路。

相反,石家莊法院的審理雖然合理合法,但並沒有從以往的案件中有效地吸取教訓,也沒有充分考慮文化和人文情感的特殊性。

(4)司法情感擴展閱讀:

名言

信念是由慾望產生的,因為願意相信會相信,希望會相信,有一種興趣會相信。--斯特林堡

未來是光明和美麗的。熱愛它,向著它前進,為它工作,歡迎它,並盡可能使它成為現實。--謝尼舍夫斯基

把煩惱當作臉上的灰塵,衣服上的灰塵,不驚慌,隨時洗臉,永遠保持清潔,這不是智慧和快樂嗎?對生活的追求,情感的碰撞,進取的熱情,可以藏而不窮,可以靜而不輕。--余秋雨

人贊美我,卻不加痕跡;人們傷害我,卻不減一分錢。--佐久間象山

如果這是一朵玫瑰,它將永遠開花。--歌德

熱點內容
立法是誰做的 發布:2024-11-02 06:47:11 瀏覽:354
簡述我國商法的淵源 發布:2024-11-02 06:32:02 瀏覽:948
按勞動法休息日加班12小時怎麼算 發布:2024-11-02 06:21:00 瀏覽:375
初級法院徇私 發布:2024-11-02 06:11:20 瀏覽:83
城建科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2 05:50:29 瀏覽:601
尋法律顧問上海 發布:2024-11-02 05:46:10 瀏覽:696
勞動法曠工的解釋 發布:2024-11-02 05:41:56 瀏覽:534
湛存道德經 發布:2024-11-02 04:54:19 瀏覽:661
社會學中觀察法的特點有 發布:2024-11-02 04:54:18 瀏覽:626
房屋上空邊界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02 04:44:34 瀏覽: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