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刑法典
A. 法國最重的刑罰是什麼
法國刑法,指《法國刑法典》和單行刑事法律的總稱。
法國現代刑法的制定始於法國革命,其制憲會議於1791年制定了《法國刑法典》,該法典以刑事古典學派的刑法理論為指導思想,以罪刑法定主義為基本原則,同時貫徹了罪刑等價、刑罰人道主義以及罪責自負等刑法原則;在體繫上最先劃分了總則與分則,並把犯罪劃分為重罪、輕罪和違警罪;對重罪規定了不允許法官有裁量餘地的絕對確定的法定刑,大大縮小了適用死刑的范圍,並廢除了無期徒刑、殘害肢體的身體刑和沒收全部財產的刑罰。因此,該法典被稱為「過分寬大」的革命刑法。拿破崙發動政變並於1804年建立第一帝國之後,於1810年制定了新的刑法典,即《拿破崙刑法典》。該法典強化全面鎮壓,以重刑著稱。例如,恢復了無期徒刑、沒收全部財產刑;明顯增加了死刑的運用范圍;擴大法官的裁量權,對重罪採用相對法定刑。但該法典仍然保留了作為法國革命成果的罪刑法定主義、罪責自負等原則,並詳盡規定了犯罪構成要件。而且其立法技術也達到相當高度,體系完備,概念明確。因而該法典成為19世紀歐洲許多國家制定刑法的典範。法國現行刑法典由通則和4卷5個部分組成,共477條。「通則」規定了犯罪的分類(重罪、輕罪和違警罪)、未遂的可罰性和罪刑法定主義。第1卷「關於重、輕罪的刑罰及其效力」,規定了重罪、輕罪刑罰的種類,並對刑罰作了總則性規定。所規定的身體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流刑、有期徒刑、監禁及懲役;名譽刑包括驅逐出境及剝奪公民權;懲治刑包括於懲治場所的有期拘禁、停止一定的公民權、私權及親屬權。第3卷「關於重罪、輕罪之處罰、宥恕與刑事責任」,主要規定了共犯與責任能力等問題,共犯分為正犯與從犯兩種,對從犯「應處以與正犯相同之刑」。第3卷「重罪、輕罪及其處罰」,屬於刑法分則,分為「危害國家之重罪與輕罪」與「危害個人之重罪與輕罪」兩編,前者包括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非法群集罪、危害國憲的犯罪和妨害公共安寧的犯罪;後者包括侵害人身罪和侵害財產罪。第4卷「違警罪及其處罰」,規定了違警罪的刑罰種類,以及各種具體的違警行為及其法定刑。違警刑分為拘役、罰金和扣押物品的沒收。該法典自1811年1月1日施行以來,經過了多次修改和補充。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重要修改和補充有:1970年有關法律擴大了緩刑的適用范圍,制定了「刑事監護」的新措施;1975年有關法律增補了以消除受刑者復歸社會障礙的措施;1981年國民議會通過了廢除死刑的法律,將死刑相應地改為無期懲役或無期監禁。
B. 罪刑法定原則是什麼原則
法律主觀:
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源山前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規定,就是通常所說的「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就是法院在判定一個人是否犯罪以及判處何種刑罰,必須依照法律的明確規定,不能隨意判案。具體說,只有法律將某一種行為明文規定為犯罪的,才能對這種行為定罪。判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罪,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標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要求的,不能任意解釋、推測而定為有罪,並且在罪名的認定上也要按照法律的規定,法律規定是什麼罪,就定什麼罪。同時,對於犯罪的處罰,即判什麼刑,也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量刑標准,輕罪輕判,重罪重判,不能輕罪重判,重罪輕判。另外,罪刑法定原則在法律的適用上,還有以下幾個重要含義,一是時效原則,即認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必須以行為時的法律規定為准,有的行為,在當時法律並未規定為犯罪,但事後由於法律作了補充、修改,該行為被規定為犯罪,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不能用事後的法律去追究法律頒布前發生的行為。另一個含義是,對於刑法的規定唯咐,法院不能作出超越法律原則、界限和法律原意的解釋,法院的司法解釋必須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必須遵從法律的原意,不能創製法律。第三,罪刑法定原則應當嚴格禁止類推。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是相對封建社會的罪刑擅斷而言的,確立這個原則,是現代刑事法律制度的一大進步。我國1979年制定的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但仍然是以這一原則作為立法和執法基礎的。鑒於當時實際情況,刑法中規定的犯罪比較少,而犯罪情況很復雜,可能出現一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需要追究,而法律又沒有規定的情況,因此,為了有利於同犯罪作斗爭,原刑法在堅持實行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上,規定了有嚴格控制的類推制度,即對於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可以比照刑法最相類似的條文定罪判刑。原刑法對類推的規定,是嚴格限制在必須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范圍內,在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掌握也非常嚴格,批準的類推案件極少。1979年刑法實施十幾年來,我們在同犯罪作斗爭方面不斷積累經驗,適時作出了一些補充規定,1997年新修訂的刑法,對犯罪行為和處刑作了進一步明確、具體的規定。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司法制度,推進依法治國,新修訂的刑法取消了類推制度,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實行這個原則,對於防止司法工作人員濫用權力,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法律客觀: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具體地說,只有法律將某一種行為明文規定為犯罪的,才能對這種行為定罪。判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罪,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標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要求的,不能任意解釋、推測而定為有罪,並且在罪名的認定上也要按照法律的規定,法律規定是什麼罪,就定什麼罪。罪刑法定的早期思想淵源,一般認為是1215年英王約翰簽署的大憲章,大憲章第39條確定了「適當的法定程序」的法的基本思想。該條規定:「凡是自雹清由民除經其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褫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逮捕。」到了17、18世紀,歐洲大陸啟蒙思想家針對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斷、踐踏人權的黑暗現實,更加明確地提出了罪刑法定的主張,並以三權分立說和心理強制說作為其理論基礎,使罪刑法定的思想更為系統,內容更加豐富。法國大革命勝利後,罪刑法定這一思想由學說轉變為法律,在憲法和刑法中得到確認。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法律只應規定確實需要和顯然不可少的刑罰,而且除非根據在犯罪前已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處罰任何人。」在《人權宣言》這一內容的指導下,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4條首次以刑事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由於這一原則符合現代社會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趨勢,至今已成為不同社會制度的世界各國刑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原則。
C. 日本後期法律是主要模仿哪個國家
前期是法國,明治二十三年(公元1890年),完成「舊民法典」,也叫「保阿索那特民法典」,是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的民法典編纂完成。
後期是主要以《德國民法典》第2章為範本,採取了《德國民法典》的體例,設立高度抽象化、一般化的總則編,以下分物權、債權、親屬同繼承四編(前三編為財產法,後兩編為家族法),在體例上無疑大大優於「舊民法典」。稱之為「明治民法典」。
《明治民法典》於公元1898年正式實施。此外,明治政府參照德國憲法,於1889年頒布移植的成果——《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公布由德國人羅斯勒(K.H.F.Roseler)起草的商法典(「舊商法」),九年後公布實施了仿效《德國商法典》制訂的《明治商法》。1880年日本頒行了保阿索那特主持編纂的參照《法國刑法典》制定的刑法典(「舊刑法」),1908年又開始實施借鑒德國刑法的新刑法典。1890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同樣有德國法的濃厚痕跡。在步入二十世紀之時,日本已將大陸法系國家的「六法」體系成功地移植到了本國。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美國法屬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而日本則屬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日本和美國分屬不同法系,希望不要被一樓誤導)
D. 計算機犯罪
二、有關計算機犯罪的立法情況
鑒於計算機犯罪形式的多樣化和危害性,有關計算機犯罪的立法是各國面臨的迫切問題,下面介紹幾個有代表性的國家的立法情況。
1、美國。電腦已成為美國經濟、資訊、防衛系統的主幹,美國是世界上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普及率最高的國家,就連歐洲的學者也承認:「即使從一個真正歐洲人的角度出發,美國的法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主要的系統、用戶和網際網路的內容都是美國人的。因此,美國法律的修改或法律運用方式的修改都會對整個計算機王國產生影響。」[2]所以,有關計算機犯罪立法,美國相對走在前面。
美國聯邦及各州大多均有關於計算機犯罪的刑事立法,美國反計算機犯罪的主要聯邦法律是《計算機欺騙和濫用法案》(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在著名的網際網路蠕蟲案中,正是利用這項法律控告了Robert Morris。該法案禁令一系列計算機犯罪,包括從銀行、信用卡發行者的計算機中非法獲取機密和財經信息,偷盜通信的口令。存儲在「提供電子通信服務設施」上的報文受到《電子通信隱私權法案》(ElectronicCommunications Privacy Act,ECPA)的保護。在此法案之下,未經適當的授權,閱讀他人的報文(包括竄改報文或阻礙他人訪問)是非法的。此外,除了專門的計算機犯罪立法,美國聯邦至少還有40個其它的法律可以用來指控某些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其中包括《反盜竊聯邦財產法》、《反郵件詐騙法》、《版權法》、《線路欺騙法》、《偽證法》、《電信隱私法》、《兒童色情預防法》等等。通常,州立法案比聯邦法案更加嚴厲。例如,根據加利福尼亞法律,一個人「有意地和未經授權地訪問或造成訪問任何計算機、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網路」,是有罪的。
2、英國。與美國的情況不同,英國不存在相應的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法律,所有法律都適用於整個國家(雖然蘇格蘭的法律在許多方面不同,但在計算機濫用和相關方面的法律卻相同)。」[3]有關計算機犯罪的立法,在英國經歷了一個過程:1981年,通過修訂《偽造文書及貨幣法》,擴大「偽造文件」的概念,將偽造電磁記錄納入「偽造文書罪」的范圍;1984年,在《治安與犯罪證據法》中規定:「警察可根據計算機中的情報作為證據」,從而明確了電子記錄在刑事訴訟中的證據效力;1985年,通過修訂《著作權法》,將復制計算機程序的行為視為犯罪行為,給予相應之刑罰處罰;1990年,制定《計算機濫用法》(以下簡稱《濫用法》)。在《濫用法》里,重點規定了以下三種計算機犯罪:①非法侵入計算機罪。根據《濫用法》第一條的規定,非法侵入計算機罪是指行為人未經授權,故意侵入計算機系統以獲取其程序或數據的行為。此行為並不要求針對特定的程序或數據,也就是說,只要是故意非法侵入,哪怕僅僅是一般的瀏覽行為也構成犯罪。該罪可處以2000英鎊以下的罰金或6個月以下的監禁,或並處。②有其他犯罪企圖的非法侵入計算機罪。根據《濫用法》第二條的規定,如果某人非法侵入計算機是為了自己或他人犯其他的罪,如利用讀取的信息進行詐騙或訛詐等,則構成處罰更嚴厲的犯罪,可判處5年以下監禁或無上限罰金。②非法修改計算機程序或數據罪。根據《濫用法》第三條的規定,行為人故意非法對計算機中的程序或數據進行修改,將構成此罪,可判處5年以下監禁或無上限罰金。[4]
3、法國。法國1992年通過、1994年生效的新刑法典設專章「侵犯資料自動處理系統罪」對計算機犯罪作了規定。根據該章的規定,共有以下三種計算機罪:①侵入資料自動處理系統罪。刑法典第323.1條規定:「採用欺詐手段,進入或不肯退出某一資料數據自動處理系統之全部或一部分的,處1年監禁並處10萬法郎罰金。如造成系統內儲存之數據資料被刪除或被更改,或者導致該系統運行受到損壞,處2年監禁並處20萬法郎罰金。」②妨害資料自動處理系統運作罪。刑法典第323.2條規定:「妨礙或擾亂數據資料自動處理系統之運作的,處3年監禁並處30萬法郎罰金。」②非法輸入、取消、變更資料罪。刑法典第323—3條規定:「採取不正當手段,將數據資料輸入某一自動處理系統,或者取消或變更該系統儲存之資料的,處3年監禁並處30萬法郎罰金。」此外,該章還規定:法人亦可構成上述犯罪,處罰金:對自然人和法人,還可判處「禁止從事在活動中或活動時實行了犯罪的那種職業性或社會性活動」等資格刑;未遂也要處罰。[5]
4、俄羅斯。俄羅斯1996年通過、1997年生效的新刑法典也以專章「計算機信息領域的犯罪」為名對計算機犯罪作了規定。該法第272條規定了「不正當調取計算機信息罪」:指不正當地調取受法律保護的計算機信息,且導致信息的遺失、閉鎖、變異或復制,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電子計算機網路的工作遭到破壞的行為。第273條規定了「編制、使用和傳播有害的電子計算機程序罪」:指編制電子計算機程序或對現有程序進行修改,明知這些程序和修改會導致信息未經批準的遺失、閉鎖、變異或復制,導致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其網路工作的破壞,以及使用或傳播這些程序或帶有這些程序的機器載體的行為。該條還規定:「上述行為,過失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的剝奪自由。」第274條規定了「違反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其網路的使用規則罪」:指有權進入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其網路的人員違反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其網終的使用規則,導致受法律保護的電子計算機信息的遺失、閉鎖或變異,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該條也規定,過失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負刑事責任。[6]
5、德國。德國1986年施行的第二次經濟犯罪防製法即對於該國的刑法加以修正,加入了有關防制電腦的各項規定,主要有電腦詐欺罪、資料偽造罪、資料刺探罪、資料變更罪、電腦破壞罪等,並將電腦資料及程序納入《不正當競爭防製法》中所謂「有關營業或經營上秘密」的范疇加以保護。
6、日本。日本自1987年5月以「修正刑法第一部分的法律」將電腦納入刑事規制的范疇,其主要類型有:①與偽造文書罪及毀損罪有關者:②與業務防害罪有關者;②與財產利得有關者。
縱觀以上外國的立法,不難發現,先進國家的立法趨勢是將計算機犯罪納入刑法加以規范。目前我國計算機應用已日益普及,濫用計算機的犯罪行為也日益增多,為了能有效地防制計算機犯罪,有必要加強計算機犯罪的刑事立法。我國在1997年3月新修改的刑法中將計算機犯罪的問題納入了調整范圍,用四個條文加以規定,即第217條第1項,第285—287條,具體規定了四種形式的計算機犯罪:
①軟體盜版罪(第217條),「以營利為目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他人計算機軟體、述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它嚴重情節的行為」:②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第285條),「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②計算機破壞的犯罪(第286條)。A、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罪,第286條第1款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B、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和應用程序罪,第286條第2款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溯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後果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C、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罪,第286條第3款規定:「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④利用計算機實施的其它犯罪(第287條),「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
E. 《刑法》分為幾大類
我國刑法分為十大類犯罪:
第一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專章 破壞社會主屬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F. 列出英國 法國 美國 日本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法律文獻
英國:《權利法案》1689年;
美國:獨立宣言 1776,聯邦條例 1777, 1787年憲法
日本:公元604年,「廄戶皇子(聖德太子,公元574—622年)取儒、佛二教之旨,斟酌隋朝之法制,定《憲章》17條
《大寶律令》頒布於公元701年,共有《律》六卷,《令》十一卷,模仿唐律,以刑法為主,諸法合體。
而《養老律令》則是在《大寶律令》的基礎上於公元718年制定的,《養老律》包括《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12篇,500條,數目與《永徽律》均一致。
在明治維新初期的法律編纂活動中,首先著手進行的是刑律(即《新律綱領》,主要是參照我國的《大清刑律》進行修訂),
《明治民法典》於公元1898年正式實施。此外,明治政府參照德國憲法,於1889年頒布移植的成果——《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公布由德國人羅斯勒(K.H.F.Roseler)起草的商法典(「舊商法」),九年後公布實施了仿效《德國商法典》制訂的《明治商法》。1880年日本頒行了保阿索那特主持編纂的參照《法國刑法典》制定的刑法典(「舊刑法」),1908年又開始實施借鑒德國刑法的新刑法典。1890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同樣有德國法的濃厚痕跡
行政法方面的《國家總動員法》(1938年)、《國民徵用令》(1939年)將整個日本社會拖入戰爭的恐怖中;刑事法方面的《思想犯保護觀察法》(1937年)、《戰時刑事特別法》、《國際保安法》、《戰時管制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法》(1942年)
中國:欽點憲法大綱 1908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 中華民國約法 1914(袁世凱),中華民國憲法 1946 蔣介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G. 外國刑法強奸罪相關規定
《義大利刑法典》 第十二章侵犯人身罪第609-2 性暴力中規定,「採用暴力或威脅手段或者通過濫用權力,強迫他人實施或者接受性行為的,處5年至10年有期徒刑。」
法國刑法典》 [20] 第一卷第二編第三節第一目第222-23條規定,「以暴力強制威脅或趁人不備,對他人施以任何性進入行為,無論其為何種性質,均為強奸罪。強奸罪,處15年徒刑。」
1997年生效的俄羅斯聯邦刑法 [21] 分則第十八章侵害性不受侵犯權和個人性自由的犯罪中規定有:強奸①即對受害人或其他人使用暴力或使用暴力相威脅,或利用受害人孤立無援的狀態與之實行性交的,處3年以上6年以下的剝奪自由;②……。」
英國刑法《1956年性犯罪法》 [22] 只是簡單地規定,「男子強奸婦女的犯罪行為。」《1976年性犯罪法》以制定法的形式確認了上議院在檢察長訴摩根一案中作出的關於強奸的普通法上的定義,現在的《1956年性犯罪法》 [23] 第一條第一款規定,男子強奸婦女或其他男子即構成犯罪。
綜上有關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立法所述,對強奸罪的直接主體限制為男子和對象為女子的國家有日本、美國、加拿大、原西德等;對強奸罪的直接主體和對象均無限制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對強奸罪的直接主體限制為男子而後把對象從單一的婦女增加為「婦女或其他男子」的國家有英國。同時亦可說明,從國外的刑法立法例來看,強奸罪的直接主體未必是男子,亦可是女子;強奸罪的對象未必一定是女子,照樣可以是男子,包括男子強奸男子;另外,強奸罪的直接主體和對象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呈現增加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