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重要性
㈠ 民法典的頒布有何歷史意義
2019年月23日,「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現場,一本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擺放在與會人員面前,提請會議審議。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民法總則「合體」,成為過去一年來國家立法工作中耀眼的一道印記。
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到 「兩步走」:第一步出台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民法典立法之路蹄疾步穩。
2019年,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的拆分審議密集進行。明確禁止高利放貸、進一步完善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合理確定無效婚姻的情形、完善高空拋物墜物責任規則……努力傾聽人民心聲、聚焦社會熱點問題,積極回應社會訴求、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護人民民事權利,讓立法的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社會生活規則的最大共識。
民法典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期間,13718位網民提出114574條意見。社會公眾普遍認為,編纂民法典,以法典化方式確認、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取得的法治成果,充分彰顯、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優勢。
隨著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的臨近,民法典草案即將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幾代人熱切期盼的中國民法典,即將迎來歷史性時刻。
㈡ 思考實施民法典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實施民法典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權利。
讓每個人都擁有更好的權利和義務,專對於我們的權益是非常重屬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㈢ 民法共有制度的重要性
法律事實 :
一、 行為
1、 民事行為(也叫法律行為)
2、事實行為
二、 事件
1、 自然事件
2、 社會事件:如罷工、政變等
將行為分為民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依據在於,看行為後果是否是行為人所積極追求的,是否是行為人所意欲發生的,行為人積極追求的是民事行為,法律所直接規定的,不以行為人的主觀意志轉移的,是事實行為。民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婚姻、收養、遺贈及其他法律行為,事實行為在民法中也很常見,包括侵權法中的無因管理行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助行為、物權法中的先佔、拾得遺失物、發現隱藏物、埋藏物的行為,知識產權法中的創作、發明、創造行為等,其中最典型的是侵權行為。民事行為經行為人真實意思表示即成立,大多是任意性規范,當事人的約定要優先於法律規定,事實行為則大多是強行性規范,由法律明確規定。
民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分類是民法學上一個重要的分類,我們知道,一個自然人必須有相應的行為能力,完全行為能力人有完全行為能力,其做出的行為都是有效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必須在其行為能力的范圍內做出行為才是有效的,無行為能力人沒有認知能力,其做出的行為除個別行為外,都是無效的,而判斷一個行為有效無效,這個制度只能適用於民事行為場合。事實行為的後果不是當事人所追求的,與當事人的行為能力沒有關系。例如:著作權中的創作行為, 7 歲的人、 17 歲的人與 77 歲的人創作了一個作品,是不會因為他們的行為能力而使他們取得的著作權有所差別的,而 7 歲的人、 17 歲的人、 77 歲的人與出版社分別訂立了出版合同,那麼,出版合同的效力是不一樣的,是與當事人的行為能力有關的,出版合同是一個民事行為,當事人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僅僅影響民事行為的效力,而不會影響事實行為。而且,通過法律行為的成立可以改變一定事實行為的後果,例如,甲把乙打傷,要支付 10 萬元賠償金,甲無力賠償,與乙商定一次性償還 6 萬元,剩餘的不再支付,並簽訂協議,這就是通過協議(法律行為)來改變侵權(事實行為)的後果。在這里,我們盡量把所有的事實行為列出來,因為事實上,大多數行為還是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按效力要件來分,還可以分為民事法律行為(合法有效的)、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我們知道,民事行為生效要件有: 1 、當事人的行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實, 3 、合法, 4 、某些民事行為還要求滿足一些形式要件,我們以合同為例,當事人是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也就是說欠缺了行為能力的要件,訂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如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符的合同,需要得到他的監護人的追認方為有效。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實,訂立的合同是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如當事人因為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當事人違法訂立合同的,合同無效。除此之外,當事人具備民事行為生效的四個要件,所訂立的合同就都是合法有效的。婚姻中有三種民事行為,一是具備成立要件且形式合法,如履行了登記手續,從而有效。二是不具備形式要件,從而可撤銷。三是採用非法手段,如脅迫等,從而使婚姻無效。遺囑與收養關系中沒有效力待定與可變更可撤銷的情形,只有有效與無效兩種情形。
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之間的關系,民事行為的成立僅要求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完成了,而不問有效無效。民事行為的生效則是在民事行為成立的基礎上,進一步滿足了民事行為生效的四個要件。下面我們對民事行為作另一個分類:
民事行為:
一、 單方行為
1、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 如遺囑、拋棄行為
2、 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
1)、特定相對人的單方行為
2)、不特定相對人的單方行為 如懸賞廣告
二、 雙方行為
雙方行為,當事人之間達成合意,行為就成立。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作出即成立,有特定相對人的單方行為,到達時成立,而不特定相對人的單方行為,作出時成立。總的來說,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分為三種情形:
1、 成立即生效,成立要件與生效要件同時具備,成立之時也就是生效之時。
2、 成立但不一定生效,例如《合同法》第 44 條第二款的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合同成立後要經商務部批准,中外合作經營合同成立後同樣要經商務部批准,向外國人轉讓專利權的合同也要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才能生效。
3、 合同成立,但最終處於無效狀態,這里又分為四種情形: ①因違法而無效,如買賣毒品②可變更可撤銷合同被變更或撤銷後,無效③效力待定合同,法定代理人否定其效力的,無效④經批准生效的合同,最終未獲得批準的。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經雙方簽字蓋章後,最終未被商務部批准,無效。
首先,「民事法律行為」概念是中國民法特創,世界上沒有先例,亦不可能有來者。
其次,中國民法中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時設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為,這本來就是錯誤的。現在學界的觀點基本趨向於「適法行為」,即不一定是合法行為。可參見各權威教材,對此問題均有詳細論述。
第三,民事法律行為應為」法律行為」,在世界其他國家均表述為「法律行為」,它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與它相對的是事實行為,此無意思表示要素。這兩者的上位概念是「法律上的行為」。
第四,在規定為「法律行為」的國家中,均將此作為「適法行為」或其他表述,但是都沒有將其視為「合法行為」。
因此 你所的:「民法中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時設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為,因此與侵權行為等違法行為區別開來,但是為什麼在民事法律行為中又存在因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而無效這種情況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那這種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與侵權行為等違法行為又有什麼區別呢???」
若我們按照世界通行的做法,不將「法律行為」當成合法行為,就不可能產生你說的矛盾問題。
好在現在學者們已經注意到了這點,在民法典草案中,已經修改了現有法律的說法。等民法典通過後,人們將從新審視此問題。
㈣ 聯系實際思考民法的重要意義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准則"。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民法是保障市場體制正常運行的有效法律形式。
民法的主體制度使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能夠作為獨立平等的主體進入市場;法律行為制度賦予當事人以廣泛的行為自由和活動空間;物權制度控制著主體對各種物品的權利限度,同時也保護著主體對特定物品的正當權利。民法的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有助於協調商品交換者的利益沖突,引導他們開展正當競爭。民法不僅有效地穩定市場秩序,而且能夠推動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為市場交換的高速運行提供方便。債權制度的確立,實現了讓渡商品和實現商品價值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分離,使商品交換在信用制度的擔保下,跨越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有力地推動了商品交換的進行。民法的代理制度,有助於避免事必躬親;居間制度使得人們及時獲得相關信息;行紀制度使憑借專業組織為自己謀利成為可能。時效制度則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力,從而加快商品流通。簡言之,民法為現代化市場提供一般規則與市場主體的基本行為規范,使他們可以遵循這些規則進行活動,並使市場秩序獲得保障。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民法可以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
人權是人按其本質屬性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民法實質上是權利法。它首先給人的人格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以規定和保護,為其他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護提供基礎。
(三)、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進民主政治。
民法是私法,要求劃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劃分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在市民社會和市民生活中,實行私法自治原則,要求國家公權力不得隨意介入、干涉,這有利於抑制公權力的不當擴張與膨脹。權力機關不法或不當侵害民事權利,也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必將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綜上所述,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自其誕生以來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與作用無疑是讓人震撼的。由此,人們對於民法社會作用和地位的認識和探究就應該不斷地深化與提高。而且,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具體內容的揭示,更要深入剖析制約或促進其功能發揮的諸要素,以民法的功能研究為切入點,洞察民法與社會其他現象的互動規律,實現民法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㈤ 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對於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1、 形成完備的民商事法律規范體系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其中,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以及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在民事及商事領域就需要制定民法典,從而使民事活動、商事活動由一整套系統的、完備的、具有邏輯體系的法律來進行規范。
2、 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還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而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是民法典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依法治國需完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同樣意味著要加快民法典的制定。
3、 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而民法是規范民事主體行為的規則,民事主體無論在經濟活動中如訂立和履行合同,還是家庭生活中如結婚、離婚,均應遵循。如發生民事糾紛,訴請法院裁判時,法院應以民法作為裁判基準 。因此,通過制定民法典,統一裁判規則,從而使民事案件審理有統一的裁判基準,進而實現「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對全民進行法律教育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民法典規定民事生活、商事活動的行為規則,並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法律依據。通過將現行的民法通則及各民事單行法進行科學、系統編纂形成民法典後,必將成為對全民進行民商事法律教育的教科書,也會是增強全民法治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的有效規范和指引。
二、 重新啟動民法典編纂的可行性
1、 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已確立,市場經濟領域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雖然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完善,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充分證明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和生命力。
2、 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
經過「六五」普法,公民的法律素養在不斷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及義務意識在不斷增強,公民懂法、守法、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
3、 法學理論研究已很深厚
民法典第三次編纂從1979年開始至今已30多年,在這30多年時間里,中國民法學界以梁慧星教授、江平教授、王利民教授等為代表的民法學家們進行了持之以恆、深入、細致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的學術文章及著作。對幾種代表性的編纂思路和方案,以及民法典編纂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也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論證,法律研究深厚,成果卓著。
4、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30多年的法學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法學人才,人才儲備充分。
5、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中國在民商事方面30多年的司法審判,積累了大量的審判經驗,也培養了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民商事法官。同時,法官對於民商事法律規則的不足及各單行法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
6、其他國家的經驗可資借鑒
目前已編纂了民法典的國家及民法典有: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荷蘭民法典、俄羅斯民法典、蒙古民法典、越南民法典、哈薩克民法典、吉爾吉斯斯坦民法典、土庫曼民法典等。據中南政法學院民法典研究所的統計,現在世界上有113個國家有民法典。其中,歐洲32國,南北美洲24國,非洲34國,亞洲23國。此外,還有若干國家正在制定民法典。 中國在制定民法典方面,有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
7、 民法典編纂已具備良好的基礎
在梁慧星、鄭成思、王利明、巫昌楨、唐德華、費宗禕起草的專家建議稿基礎上,經過討論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已於2002年12月提交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第一次審議,並在新聞媒體予以了公布。在此基礎上,結合2002年之後中國民事、商事領域發展的實際,重新啟動民法典的編纂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㈥ 依法從事民事活動的重要性
1、有利於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版發展戰權略。
4、有利於依法治國。
㈦ 論述民法對我們權利保護的重要性
第一,自生物物種角度而言,人身權制度保護、確立民事主體的人身權不內受侵犯,為人類的繁衍和容延續提供了前提條件。否則,人與人之間相互殘殺或者損害健康等 ,人類作為生物物種之一,則難以健康發展。
第二,保護基本人權的需要。各項具體人身權是人所共享的基本人權在民法領域的體現 。如生存權是首要人權,生存權有賴於生命權和健康權的擁有並得到嚴格的保護。 第三,保護人格尊嚴的需要。《憲法》第38條宣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民法通則》第 101條規定"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因而需要建立人身權法律制度,特別是建立具體人格權和一般人格權制度,充分保護民事主體的人格尊嚴。
第四,建立和維護正常、有序的社會關系的需要。人與人之間彼此區分和彼此尊重是正常、有序的社會關系的前提,而彼此區分有賴於姓名和名稱,尊重的內容即為個人享有的自由、名譽、隱私、肖像等基本人格利益。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關系的穩定關涉社會關系的和諧,家庭成員之間互享身份權對於穩定家庭關系必不可少。通過人身權法律制度保護人格權和身份權,無疑會有利於社會關系的有序狀態的建立和維持,以及受到破壞後的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