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觀念是什麼

刑法觀念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6-24 10:37:55

刑法的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基本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二、適用平等原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法律依據】
《刑法》第四條,適用刑法人人平等,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② 刑法的概念和原則是什麼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刑法基本原則 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貫穿於刑法始終,必須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則,就是刑法的基本原則。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淵源是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但該原則的四項基礎則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來決定;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
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
(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的淵源。
(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
(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刑罰科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
(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
(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的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第4條明文規定了該原則。平等適用刑法,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要求,是實現價值追求的要求,是作為規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
平等適用刑法的具體要求是: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的保護;對於事實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認定犯罪;對於任何犯罪人,都必須根據其犯罪事實與法律規定量刑;對於被判處刑罰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刑罰。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要求是:以客觀行為的侵犯性與主觀一是的罪過性相結合的犯罪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體再次犯罪的危險程度,作為刑罰的尺度;換言之,刑罰既要與犯罪性質相適應,又要與犯罪清潔相適應。在立法上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注重對各種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的宏觀預測和遏制手段的總體涉及,確定合理的刑罰體系、刑罰制度與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將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地位,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實現刑與罪的均衡協調;在行刑方面實現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情況,合理的運用減刑、假釋等制度。

③ 積極刑法觀的表現形式和本質特徵

積極刑法觀是一種主張以教育、訓練、矯正等措施,而不是以報復、懲罰為主的刑法觀念。

積極刑法觀的實質:

當代刑法立法踐行的積極刑法觀,存在社會根據、政策根據和民意認同。從技術層面看,積極刑法觀是通過增設新罪或修改舊罪之構成要素實現的,且以無實害結果犯罪的面相呈現。刑法修正案(十一)是典型的踐行積極刑法觀的立法,且以行為犯、危險犯和情節犯等面相回應社會需求,並以保護公共安全、市場經濟秩序、社會管理秩序和國家軍事利益等集體法益為重。

與消極刑法觀相比,積極刑法觀的實質是朝向未來的預防理念。積極刑法觀引領的刑法突破了傳統刑法的範式,但以傳統刑法理論批評積極刑法觀,並不必然意味著其一定違反了法治原則。相反,其映照出了傳統刑法的內卷化跡象。應理性看待積極刑法觀,其以預防正義為基礎,並通過對刑法功能的轉變、擴張集體法益和把新權益納入管轄范疇等旦扒方式去內卷化。

但基於刑法雙面刃特徵,積極刑法觀應把限制入罪的行為范疇和高概率因果關孝遲蘆系作為最低的實踐限度。


④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分別體現在刑法第3條、第4條和第5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

【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4)刑法觀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罪行法定原則:

1、基本含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基本內容

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習慣法。刑法淵源只能是最高立法機關依法制定的刑事實體法律規范。除此之外,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為刑法的淵源。在我國,刑法的淵源包括刑法典和單行刑法。

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事後法。只有在行為的時候已經存在並且生效的法律才能對所發生的行為具有效力。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但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溯及力問題中的從舊兼從輕原則表達了這一思想。

嚴格的罪刑法定:禁止類推解釋,禁止一切不合理的解釋。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確定的罪刑法定:刑罰法規的適當。

二、罪責行相適應原則

1、基本含義: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2、注意事項:

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由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根據該原則,在適用刑法時,應將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犯罪性質、犯罪情節、人身危險性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在制刑、量刑、行刑各個環節均應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1、基本含義: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2、主要內容:

任何組織和公民都應該平等地享有憲法法律規定的權利。憲法法律規定的權利有人身權、財產權、政治權與言論權等等。

如果憲法法律只規定了權利而沒有切實可行的措施保障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有,那隻是空中樓閣而已。

每個人的權利應該受到憲法法律的平等保護。每個公民的權利受到憲法法律保護的程度應該相同,不應該厚此薄彼,不應該區別對待。

同樣的違法行為應受到相同的法律懲罰。法律不僅平等地保護合法權益,也平等地追究違法行為。不論是誰實施違法行為。

不論其職位高低,不論其財富多少,都應當依法平等加以追究,不應法外施刑,也不應法外施恩,決不允許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存在。

四、罪責自負原則:

1、罪責自負原則的基本含義是:誰犯了罪,就應當由誰承當刑事責任;刑罰只及於犯罪者本人,而不能連累無辜。

2、罪責自負原則的基本要求:

(1)犯罪的主體只能是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對於沒有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不能對其定罪;

(2)刑罰的對象只能是犯罪者本人,對於僅與犯罪者有親屬、朋友、鄰里等關系而沒有參與犯罪的人,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五、主客觀相統一原則: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含義和要求。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並要求主客觀兩方面的有機統一。

即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被告人,在其故意或者過失危害社會的心理支配下,客觀上實施了一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構成了嚴重威脅或已經造成現實的侵害。

如果缺少主觀或者客觀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條件,犯罪就不能成立,不能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擔刑事責任。

⑤ 刑法概念有哪些

(一)刑法的概念、淵源、分類
1、刑法概念:規定犯罪及刑罰的法
注意:這里的「犯罪」不僅僅是事實描述,而更是一種價值評價
2、刑法淵源:刑法典(修正案是刑法典的組成部分);
1個單行刑法(創立騙購外匯罪;將逃匯罪的主體由國有單位擴大到所有中國的單位;將非法買賣外匯定為非法經營罪);
附屬刑法:其他法律中的刑法規定;(中國沒有明確的附屬刑法)
3、刑法分類:狹義刑法與廣義刑法、普通刑法與特殊刑法
(二)刑法之法律特徵
1、調整和保護利益的廣泛性與不完整性
2、最後手段性(其他部門法的補充性)
3、保障性(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
(三)刑法之機能
刑法的機能實際上就是指刑法的作用,具體是指刑法在客觀上可能發揮的作用和主觀上人們希望和追求刑法發揮的作用
1、行為規制機能:指刑法具有使對犯罪行為的規范評價得以明確的機能。
刑法是面向未來的,刑罰的目的是預防犯罪,而不是報復犯罪
指的是禁止自我重復和禁止別人模仿。
例1:如張三偷錢,沒人管,那麼別人也會去模仿,所以要禁止,防止犯罪傳染。
例2:精神病人不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法律不能禁止精神病人模仿、復制自己以前的行為。(其本身無正常意識)。
用處: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極為罕見的行為即使是社會危害性極大也是不能當作犯罪來處理,否則就違反了行為規制機能(如刑法第17條規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負刑責的情形)。
國民得以自由活動的前提條件,是確立公正且透明的行為規范,使其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在此規范的范圍內,人們的自由活動將被保障,同時,當違反規范侵害他人利益時,將被追究責任。
2、保護法益機能:刑法能夠保護而且值得保護的利益。
例如:刑法認為男子的性權利不值得保護。
當侵害的法益發生變化時,罪名也隨之發生變化。(轉化犯)
3、自由保障機能:保障公民個人自由不受國家刑罰權不當侵害的機能;
使國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預測可能性;
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又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四)刑法的目的
1、第一層次:刑法的整體目的:保護法益
2、第二層次:分則各章規定的目的(同類客體)。
3、第三層次:各個條文的目的。對各個條文目的的理解不應超出規定該條文的「章」的目的范圍。例外:刑法分則第四章中的重婚罪
(五)刑法的解釋→任何解釋都必須符合刑法的目的
按解釋的效力分為:有權解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無權解釋(學理解釋)
按解釋的方法分為:文理解釋(平義解釋)、論理解釋
文理解釋指根據刑法用語的文義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闡釋刑法意義的解釋方法。文理解釋的根據主要是語詞的含義、語法、標點及標題。文理解釋是一種基本的但並非簡單的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合理,則沒有必要採取論理解釋方法;如果文理解釋的結論不合理或產生多種結論,則必須進行論理解釋。
論理解釋是指參酌刑法產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擴大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窄,於是擴張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341條中「出售」,解釋為「包括出賣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為」,將刑法第116條中的「汽車」解釋為包括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機,則是一種擴大解釋。擴大解釋是對用語通常含義的擴張,不能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如果完全超出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則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類推解釋。應否做出擴大解釋,還必須考慮處罰的必要性;對於一個行為而言,其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將其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大,但如果行為離刑法用語核心含義的距離越遠,則解釋為犯罪的可能性越小。換言之,「解釋的實質的容許范圍,與實質的正當性(處罰的必要性)成正比,與法律條文通常語義的距離成反比。」因此,處罰的必要性越大,做出擴大解釋的可能性就越大;處罰的必要性越大,擴大解釋的擴張程度便越寬。
(2)縮小解釋。即刑法條文的字面通常含義比刑法的真實含義廣,於是限制字面含義,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實含義。如將刑法第111條規定的「情報」限定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應公開的事項」,則是縮小解釋。罪刑法定原則的保障人權的思想,並非意味著在任何場合都盡可能做出縮小解釋;事實上,任意做出縮小解釋反而可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例如,將刑法第232條中的「故意殺人」的「人」限制解釋為「精神正常的人」或者「年滿1周歲以上的人」,可謂縮小解釋,但嚴重違反罪刑法定主義的精神。不是限制字面含義,而是在刑法規定之外附加條件的,不是縮小解釋,可能是目的性限縮。
(3)當然解釋。即刑法規定雖未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屬性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適用范圍之內。如刑法第201條規定,「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認為因偷稅被給予三次、四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構成偷稅罪,則是當然解釋。(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
(4)反對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的正面表述,推導其反面含義的解釋方法。如刑法第50條前段規定,判處死緩在緩期執行期間沒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滿後,減為無期徒刑」。據此,沒有滿2年的不得減為無期徒刑,此即反對解釋。反對解釋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才能採用:一是法條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全部條件;二是法律規定所確定的條件為法律效果的必要條件。
(5)補正解釋。即在刑法文字發生錯誤時,統觀刑法全文加以補正,以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如認為刑法第63條中的「以下」不包括本數,則是補正解釋。補正解釋必須符合立法目的,符合刑法的整體規定。在刑法解釋中,補正解釋不意味著將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解釋為犯罪。這是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
(6)體系解釋。即根據刑法條文在整個刑法中的地位,聯系相關法條的含義,闡明其規范意旨的解釋方法。體系解釋的目的在於避免斷章取義,以便刑法整體協調。刑法是存在於法律體系中的一個整體,它不僅要與憲法協調,而且本身也是協調的。因為刑法體現正義,要對相同的案件作相同的處理,對相似的案件作相似的處理,對不同的案件作不同的處理,絕對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做出不協調的解釋,必然有損刑法的正義性。所以,使刑法相協調是最好的解釋方法。「對一個本文某一部分的詮釋如果為同一本文的其他部分所證實的話,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能。則應舍棄。」遇到不明確的規定時,應當通過明確的規定來闡釋不明確的部分,而不應當以某種規定不明確為由而否定明確的規定。體系解釋並不意味著對刑法中的任何用語都必須做出完全一致的解釋,更不意味著刑法用語必須與其他法律用語的含義相吻合。由於語言的特點等原因,刑法中的許多用語也具有相對性,即同一用語在不同條款甚至在同一條款中可能具有不同含義。同時,肯定刑法用語的相對性是為了實現刑法的協調與正義,所以,對用語作相對解釋,實質上也是體系解釋。
(7)歷史解釋。即根據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歷史解釋並不意味著只是探討立法原意,而是要根據歷史參考資料得出符合時代的結論。歷史解釋也不意味著必須永遠按照過去的觀念解釋現行刑法或對舊刑法的解釋必須仍然適用於新刑法,而是應注重刑法變更的歷史原因。例如,私自開拆、隱藏、毀棄郵件、電報罪,已由舊刑法中的瀆職罪調整到新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解釋者應當把握這種調整的理由並做出新的解釋,而不能按瀆職罪解釋本罪的構成要件。
(8)比較解釋。即將刑法的相關規定或外國立法與判例作為參考資料,藉以闡明刑法規定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在進行比較解釋時,不可忽視中外刑法在實質、內容、體例上的差異,不能只看文字上的表述與犯罪的名稱,而應注重規定某種犯罪的條文在刑法體系中的地位,從而了解相同用語在不同國家的刑法中所具有的不同含義。例如,日本刑法第246條規定了詐騙罪,第246條之二規定了使用計算機詐騙罪,第248條規定了准詐騙罪,而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後兩種罪名。不能認為,使用計算機詐騙與准詐騙的行為,沒有被我國刑法規定為犯罪,因而不得定罪處刑;相反只能認為,這些行為包含在我國刑法第264條、第266條規定的盜竊罪、詐騙罪之中。
(9)目的解釋。即根據刑法規范的目的,闡明刑法條文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任何解釋都或多或少包含了目的解釋;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多種結論或不能得出妥當結論時,就以目的解釋來最終決定;刑法分則規定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條文,都有其特定的法益保護目的;在確定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時,必須以其保護法益為指導。目的解釋的前提是正確確定刑法規范的目的。就刑法而言,難以確定的是分則具體條文的目的。例如,規定盜竊罪的第264條的目的,是保護財產的所有權,還是保護財產的佔有?規定受賄罪的第385條的目的,是保護職務行為的公正性,還是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對此,又需要根據憲法原則和刑法理念與現實,採取多種解釋方法來確定。
在對刑法條文進行解釋時,既可能採取某一種解釋方法,也可能同時採取某幾種解釋方法,對不同條文可能採取不同的解釋方法(如對A條進行擴大解釋,對B條進行縮小解釋),但解釋必須符合刑法目的。
對於一個詞語的解釋是否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它的判斷標準是:對一個概念的解釋是否超出了國民對於這個詞語含義的預測可能性

⑥ 中國刑法

罪刑均衡原則的概念
罪刑均衡的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同態復仇和奴隸社會的等量報復。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罪刑均衡思想最原始、最粗俗的表現形式。而作為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罪刑均衡則是由8紀啟蒙思想家首先提出來的,並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被為一項重要的刑法原則。值得注意的是,從19世紀末期以來,隨著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的崛起,傳統的罪刑均衡原則受到了有力的挑戰。行為人中心論和人身危險性論的出現,保安處分和不定期刑制度的推行,使罪刑均衡原則在刑事立法上受到削弱和排擠。但是,由於罪刑均衡原則所蘊含的公正性始終是人類所追求的重要刑法價值內容。因此,從當今世界各國的刑事立法來看,盡管罪刑均衡原則在內容上有所修正,但作為刑法基本原則的地位,卻是不容動搖的。
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由此可見,我國刑法中的罪刑均衡原則,實際上包含了刑罰的輕重與所犯罪行相適應、刑罰的輕重與所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刑罰的輕重與所犯罪行相適應,體現的是報應觀念,要求刑罰的輕重與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也就是重罪重判、輕罪輕判。而刑罰的輕重與所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體現的是預防觀念,要求刑罰的輕重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因此,我國刑法關於罪刑均衡原則的規定,反映了報應與預防相統一的刑法觀念。當然,這種統一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應當有所側重,這就是以報應為主,以預防為輔。反映在刑法第5條的規定上,就是以刑罰的輕重與所犯罪行相適應為主,以刑罰的輕重與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為輔。
二、罪刑均衡原則的立法體現
我國刑法除明文規定罪刑均衡原則外,在立法內容上也始終貫穿著罪刑均衡的思想。這一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表現是
(一)科學嚴密的刑法體系
我國刑法總則確定了一個科學的刑罰體系,此一刑罰體系按照刑罰方法的輕重次序分別加以排列,各種刑罰方法相互區別又互相銜接,能夠根據犯罪的各種情況靈活地運用,從而為刑事司法實現罪刑均衡奠定了基礎
(二)區別對待的處罰原則
我國刑法總則根據各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和人身危險性的大小,規定了輕重有別的處罰原則。例如對於防衛過當、避險過當而構成犯罪者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等等。此外,刑法總則還側重於刑罰個別化的要求,規定了一系列刑罰裁量與執行制度,例如累犯制度、假釋制度,等等
(三)輕重不同的量刑幅度
我國刑法分則不僅根據犯罪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建立了一個犯罪體系,而且還為各種具體犯罪規定了可以分割、能夠伸縮、幅度較大的法定刑。這就使得司法機關可以根據犯罪的性質、罪行的輕重、犯罪人主觀惡性的大小,對犯罪人判處適當的刑罰。三、罪刑均衡原則的司法適用
根據罪刑均衡原則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國刑事司法的實際情況,司法機關在貫徹這一原則時,應當首先解決下列問題:
(一)重視量刑活動
在司法實踐中貫徹罪刑均衡原則,首先必須糾正重定罪輕量刑的錯誤傾向,把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在刑事審判活動中,對於量刑工作的重要性,存在著錯誤認識,認為:我國刑法對犯罪規定的量刑幅度頗大,因此,只要定性准確即可,至於多判幾年或少判幾年則無關緊要。基於這種認識,在處理上訴、申訴案件時,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即確屬定性錯誤或量刑畸輕畸重的才予改判,而對於量刑偏輕偏重的,則維持原判。針對這種錯誤傾向,為了切實貫徹罪刑均衡原則,必須提高審判機關和法官對量刑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定性准確和量刑適當作為衡量刑事審判工作質量好壞的不可分割的統一標准,以此來檢驗每一個具體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
(二)糾正重刑主義
在司法實踐中貫徹罪刑均衡原則,還必須糾正重刑主義的錯誤思想,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由於種種復雜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深受封建刑法觀念的影響,作為封建刑法思想重要表現之一的重刑主義傳統,至今在一部分法官頭腦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社會治安不好的時期,重刑主義觀念表現得尤為突出。必須指出,重刑主義是一種野蠻落後的刑法思想,是與罪刑均衡原則直接對立的刑法觀念。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重刑主義的危害,促使每一個法官都樹立起量刑公正的思想,切實做到罰當其罪,不枉不縱。
(三)實現量刑平衡
在司法實踐中貫徹罪刑均衡原則,是否還應當糾正量刑輕重懸殊的現象,實現量刑平衡。按照罪刑均衡原則的要求,類似的案件在處理的輕重上應基本相同。但是,從我同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同法院在對類似案件的處理上輕重懸殊的現象。時有發生情節基本相同的案件,如果由不同的法院審理,甚至由同一法院不同的法官審理,最終判決的結果可能差別很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既有立法上的粗疏,也有司法活動中的沒有統一標准可循,還有法官個人業務素質等各種復雜因素。為解決量刑不平衡的問題,應當進一步加強司法解釋工作,為正確適用刑罰提供明確具有的標准。同時加強刑事判例的編纂工作,重視判例對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作用。此外,還應當改進量刑方法,逐步實現量刑的規范化、科學化和現實化。

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是啟蒙時代的產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德斯鳩在《波斯人的信札》中提出,真正將罪刑法定上升為刑法基本原則是義大利法學家貝卡利亞。罪刑法定原則由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其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其二是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一個方面可稱之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第二個方面,可稱之為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和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都有其各自的含義。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統一,運用刑罰權,懲罰犯罪,保護人權與約束刑罰權,防止濫用,保障人權的統一,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全面的正確的含義。罪刑法定原則的這兩個方面的含義集中到一點,就是對人權的維護,這是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真諦。

罪刑法定原則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簡單說來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罪要法定,刑也要法定」。由此派生出以下幾個原則:成文法主義;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類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刑法的明確性。

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礎傳統上認為是自然法理論、三權分立學說及心理強制說,但現在通說認為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思想,或者說是民主與自由。民主主義要求刑法法律主義,即刑罰必須由法律事先規定,不可濫刑。尊重人權意味刑法要保障人權,不致阻礙國民的自由行動,就必須使國民能夠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必須事先明確規定犯罪與刑罰。罪刑法定主義是現代社會保障人權的要求和體現。刑法的機能,站在國家的角度要打擊犯罪,保護公眾;站在公眾的角度要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權。罪刑法定主義,一方面,法律規定為犯罪的,必須要依照法律定罪處罰,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對於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的,不得定罪處罰,這體現了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和對人權的保障。所以說,罪刑法定主義是刑法機能的有機結合,它最終的落腳點是要保障人權。

罪刑平等原則的概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般原則。鑒於我國司法實踐中適用刑法不平等的現象在現階段還較為嚴重,為貫徹憲法規定,刑法第4條明確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就是罪刑平等原則。罪刑平等原則的基本含義是: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應當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規定的特權;不論犯罪人的社會地位、家庭出身、職業狀況、財產狀況、政治面貌、才能業績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適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時一視同仁,依法懲處。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應當依法追究犯罪、保護被害人的權益;被害人同樣的權益,應當受到刑法同樣的保護;不得因為被害人身份、地位、財產狀況等情況的不同而對犯罪人定罪量刑上有所區別
罪刑平等原則在刑法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定罪上的平等
定罪上的平等,是指任何人犯罪,無論其地位多高,功勞多大,都應當受到刑事追究而不得例外。在我國社會,雖然消滅了法律特權,但由於封建特權思想還根深蒂固地存在;封建等級制度的社會基礎還在一定程度上殘存著,因而還有人藉其特殊的地位與身份逍遙法外,逃避法律制裁。因此,定罪上的平等具有重要意義。刑法再具體規定中都體現了定罪上的平等原則,例如刑法第6至第條,明確規定了我國刑法適用的空間范圍。這些規定表明,只要實施了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無論是在我國領域內還是領域外,也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除法律另有規定以外,在適用我國刑法上一律平等,不存在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權。此外,我國刑法分則關於具體犯罪的規定,同樣體現了罪刑平等原則,尤其是適應我國經濟格局的變化,由過去僅重視對公有財產的法律保護,發展到對公私財產的同等保護。例如,將 1979年刑法第125條規定的破壞集體生產罪,修改為1997年刑法第276條規定的破壞生產經營罪,將保護范圍從集體生產擴大到個體生產。
(二)量刑上的平等
是指犯相同的罪,除具有法定的從重、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情節以外,應當處以相同之刑。因此,量刑上的平等並非不考慮犯罪情節的絕對的同罪同罰。刑法第61 條規定:「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這一量刑原則體現了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精神,同時也包含著對一切犯罪人都應當公正、平等地依法處刑的內容。
(三)行刑上的平等
行刑上的平等是指在刑罰執行上,應當受到相同的處遇,不因身份、地位而有所特殊。
以往論及罪刑平等原則,往往注重定罪與量刑上的平等,忽視行刑上的平等,這是不應該的。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行刑上的不平等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有些人通過各種手段獲得非法減刑和假釋,極大地損害了判決的嚴肅性。為此,刑法嚴格地規定了減刑和假釋的程序。刑法第79條規定:「對於犯罪分子的減刑,由執行機關向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提出減刑建議書。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對確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實的,裁定予以減刑。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減刑。」這一規定,體現了行刑上的平等
三、罪刑平等原則的司法適用
罪刑平等原則不僅應當體現在立法中,而且應當貫徹在司法活動中。司法適用中貫徹罪刑平等原則,應當注意以下問題:(一)正確理解平等罪刑平等原則體現在司法適用上,是指依法裁量而使不同的人受到平等的待遇。當然,罪刑平等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同罪同罰,因此,在司法活動中應當正確地協調平等與差別的關系。平等並不完全否認差別,而恰恰是建立在對不同情況的正確區別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差別也就不可能存在平等。平等的要旨在於公正,只要是有助於實現刑法公正性的差別都是應當承認的,都不違背罪刑平等原則。
(二)反對封建特權。由於封建傳統等級思想的影響,加之現實生活中多方面因素對公平執法的干擾,以及司法水平、司法意識和司法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原因,應當承認,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著刑法的適用有悖於罪刑平等原則的特權現象。堅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就必須反對形形色色的特權思想,做到只要是犯罪,就要平等地適用刑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予以懲處,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⑦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

刑法的基本准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公平原則、罪刑刑相一致標准。罪刑法定原則是世界各地刑法理論和實際中廣泛進行的一項基本准則,也是在刑法各類基本准則中處在首要地位的關鍵標准。


罪刑法定原則司法部門務必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以國家法律為根本宗旨,用心掌握違法犯罪的實質和實際的構成要件,嚴苛區別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線,判定精確,定罪量刑適度,不負不縱。

法律適用一律平等標准就是指對所有人違法犯罪,在法律適用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所有人有超過法律法規的權利。

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為犯罪的,按照法律法規判罪處決;法律法規並沒有明確規定為犯罪的,不可判罪處決。

第四條對所有人違法犯罪,在法律適用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所有人有超過法律法規的權利。第五條酷刑的輕和重,理應與犯罪嫌疑人所違法犯罪行和負責的法律責任相一致。

熱點內容
民國時期的律師和法官 發布:2024-12-26 21:17:57 瀏覽:405
上海對外貿易大學法律碩士復試 發布:2024-12-26 20:37:23 瀏覽:710
司法講義 發布:2024-12-26 20:19:56 瀏覽:14
蘇軾的法治 發布:2024-12-26 19:44:40 瀏覽:400
道德的火焰女主的妹妹 發布:2024-12-26 18:42:46 瀏覽:554
司法局兩學一做 發布:2024-12-26 18:18:16 瀏覽:123
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4-12-26 18:17:56 瀏覽:24
勞動合同法若干問題28條 發布:2024-12-26 16:50:44 瀏覽:918
行政法與民商法的關系 發布:2024-12-26 16:41:14 瀏覽:694
經濟法基礎題型及分值 發布:2024-12-26 16:20:54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