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保護的地位是

司法保護的地位是

發布時間: 2024-07-02 15:25:04

1. 司法和行政是什麼區別

司法和行政的區別有以下三點。

1、主體上的區別。

司法:司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及其公職人員。

行政: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2、內容上的區別。

司法:對象是案對民事、刑事案件進行偵察、審判。主要是裁決涉及法律問題的糾紛和爭議及對有關案件進行處理。

行政: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管理,內容比司法廣泛

3、程序要求上的區別。

司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

行政:雖然有相應的程序性規定,執法活動相對不如司法活動的程序性要求嚴格。

4、優先原則上的區別。

司法:公平至上。追求公正,堅持公開、公正、公平。

行政:效率至上。更強調迅速、簡便、快捷。

2. 論保護我國弱勢群體的幾點建議

論我國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

[摘要] 社會弱勢群體的存在是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對待社會弱勢群體也就成了任何社會都不能迴避的重大課題,將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納入法律的視角,是法學研究義不容辭的責任。保護弱勢群體,首要的任務是將弱勢群體的人權實證化為法律權利。本文從弱勢群體的界定、弱勢群體的困境、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完善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的制度和對弱勢群體人權保護的建議等方面簡單論述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
[關鍵詞] 弱勢群體 ; 人權 ;法律保護
一、弱勢群體的界定
弱勢群體,也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弱勢群體根據人的社會地位、生存狀況而非生理特徵和體能狀態來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個虛擬群體,是社會中一些生活困難、能力不足或被邊緣化、受到社會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稱。
所謂「弱勢群體」至少有三層含義:1,他們的現實生活處在一種很不利的狀況之中,從更現實的意義上來說,就是其物質生活的貧困狀態。弱勢群體中的一些人,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2,他們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國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個人的地位、個人從社會中能夠得到的報酬,更多地取決於個人的努力。這樣的機制有助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但同時會對個人造成極大的壓力。而弱勢群體則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地位,造成這種劣勢地位有社會的原因,如社會的制度安排;也有個人的原因,如身體的原因、受教育程度的原因等。3,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他們也處於弱勢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他們表達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強勢群體雖然可以動用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影響公共輿論,影響政治家的態度,甚至可以影響選舉過程,影響政府的決策。但是他們掌握的資源很少,盡管可能人數眾多,但他們的聲音很難在社會中表達出來。說句老實話,如果政府和媒體都不為他們說話,他們自己很難有效地表達和追求自己的利益。
弱勢群體分為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兩類。前者淪為弱勢群體,主要是在正常化的社會環境里產生的現象,是因為自然和個人因素造成的,其構成主要是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等。他們是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對他們的社會支持主要是滿足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後者則主要是社會制度變遷、社會結構轉型導致的,其構成主要是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災難中的求助者、農民工、非正規就業者以及在勞動關系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對於這一類弱勢群體,社會支持則主要是增加個人權利、提高個人能力和改變社會環境。[1]
二、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而成為相對強勢或弱勢的群體,他們的產生是與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和階層分化密切聯系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是發展的必然性代價。
(一)社會存在隸屬關系
並不單單身份關系存在隸屬關系,某些契約關系同樣可以產生隸屬關系。勞動關系即屬此例,雖然勞動者有出賣或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為了擺脫這種「悲苦」的境況,勞動者通常是成為一名被僱傭者,由此僱主獲得了對勞動力的支配權,同時,也獲得了對勞動者的支配權,隸屬關系也就形成了。因此,在這隸屬關系中,受僱傭者就往往成為了弱勢群體,沒有太多的權利,生活也沒有什麼保障。
(二)不合理的社會結構
在斷裂的社會中,由於資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差別,城鄉之間難以融合、共存於同一系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兩個彼此分立的體系,甚至可以說它們處於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國現階段城鄉二元對立就是這種斷裂的實在狀態。弱勢群體的存在是與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合理、不公平相聯系的。
「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是由一系列具體制度建立起來的,包括:糧食供應制度、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副食品與燃料供給制度、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等,這十幾種制度性差異,使得不同身份的人在社會中享有的待遇截然不同。其中,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相對而言更為關鍵,它們將中國農民置於二等公民的境地。」[2]對農民利益的制度性安排的不公平,是造成農村社會弱勢群體長期不能擺脫貧困的重要社會原因。
(三)經濟力量的差距造成貧富差距的增大
在原始社會以後,貧富差距始終與人類相隨,在現代社會,隨著具有強大經濟力量的壟斷組織的出現,現實社會中與之相對應的其他經營管理者和消費者的經濟力量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經濟的全球化,一方面把有些社會階層迅速拉入世界體系中;另一方面又把有些社會階層排斥在發達體系之外,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經濟信息化和全球化網路經濟的發展,使世界正在迅速演變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知識經濟的出現,則更加拉大了高知識階層與普通階層在經濟和社會上的差距。
(四)社會保障機制、社會救濟機制的缺失
在歐美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時間較長,在發展的早期社會問題就已經充分暴露,貧困人口大量涌現,失業問題、養老問題相當嚴重,並且引發了社會動盪。為此,西方國家不斷探索對策,從濟貧政策到社會保險機制,從俾斯麥到英國工黨、從美國羅斯福新政到瑞典的福利社會,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社會救濟福利制度。中國則由於工業化起步較晚,社會保障機制、社會救濟機制很不完善,不能完全覆蓋到各個角落,使得貧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於是弱勢群體大量產生。
三、弱勢群體的困境
(一)城市貧困人口就業層次低,最低生活保障難以實際享受
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由於市場競爭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改革的利益與改革的成本在社會各階層分攤不均,社會財富分配失衡,貧富差距大,從而使部分城市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況不斷惡化,有些連基本的生存問題都沒有解決。首先,大多數城市弱勢群體成員被排斥在正規就業部門之外,從事非正規就業。當前我國非正規就業形式尚不穩定和規范,普遍存在就業環境差、市場風險大、就業收益微薄、就業保障不力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致使城市弱勢群體雖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生活狀況都沒有隨經濟的發展而得到相應的改善,弱勢的地位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其次,雖然我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滿足城市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需求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一制度仍然存在著缺陷,我國城市貧困線定的偏低,不能滿足城市貧困家庭的需求,使得貧困家庭很難提高自助能力,加上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線在實際執行時非常嚴格,條件很苛刻,因此保障范圍難以擴大到所有的救助對象。[3]
(二)農民及農民工的困境
在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下,受自然、歷史、技術、政策等原因的影響,農業已成為效益最低的弱勢產業,從而導致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積弱難返,農民工也是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戶籍制度束縛下形成的一種就業弱勢群體,屬於一種由經濟和社會雙重因素造就的社會邊緣群體。
1.我國每年都要出現數百萬的失地農民,由於很多失地農民缺乏必要的非農產業謀生的技能,加上征地補償中還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現象,他們的生產、生活面臨著極大的困難。由於他們的經濟收入嚴重偏低,所以農民的生活質量也極為低下,因而疾病的發生率較高,但大部分農民難以支付巨額的醫葯費,這嚴重影響著農村人口的健康。他們面臨的困境還有教育的問題,從現在情況看,在農村由於諸多原因,貧困農民及其子女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中處於弱勢地位。
2.「農民工雖然脫離了傳統的土地保障的范圍,但是農村戶口的標識阻礙著其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城市社會對他們是經濟吸納,社會拒入。農民工從事的只能是技術要求低、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苦、報酬低廉的工作。還享受不到有城市居民身份的工人所能夠享受到的各種福利待遇,而且離開土地後的農民工在城鎮就業體系中總是處於不利的地位,存在巨大的事業風險。」[4]
總之,他們的處境是十分艱難的,各方面都得不到真正的保障。 (三)保護弱勢群體立法層次低
弱勢群體法律援助立法主要由弱勢群體保護專門立法、涉及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法律條款以及其他相關行政規章等組成。目前,我國弱勢群體及與保護弱勢群體相關的專門立法尚未出現,例如農民工群體,這使得這些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會因為法律空白而無法得到有效維護,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群體最需要法律的保護,但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任何保障;法律援助的立法層次也不高,在我國法律援助最上位的法律規范是行政法規:《法律援助條例》。而在國外,人們對法律援助的重視已經提升到了以憲法規范來加以保障的高度,如義大利1949年憲法第24條規定:「貧困者有在任何法院起訴和答辯可能性,應由特別制度保障之。」
法治的內在品質要求對所有人不能有任何歧視,予以平等對待,人權的基本價值就是要求對所有人予以普遍的尊重和保障,弱勢群體在社會關系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對於弱勢群體法律援助存在的困境,國家應該高度重視起來,建立、健全弱勢群體權益保護體制。
四、完善弱勢群體權益保障制度
(一)弱勢群體的權利應得到保障
人權,即人的權利,是作為人享有或應當享有的權利。其目的是在於維護人類的尊嚴。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共同組成人類社會,依照他們的共同本性,人們彼此之間就應當是平等的、自由的,都應當享有生存的權利和過上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權利,無論是社會的強者還是社會的弱者都是人權的主體,都應當享有平等的人權。弱勢群體是社會上最脆弱、最容易被忽視、權利最易被踐踏的人群,只有弱勢群體的權利得到了現實的保護,才可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人權的普遍化。「作為人權發展形態的自由權、社會權、發展權,後一種人權形式都是在超越前一種形式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後一種形式都是對前一種形式的揚棄。在從自由權到社會權再到發展權的發展歷程中,體現在其中的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也從低級階段逐步走向高級階段。」[5]
由此可見,保護弱勢群體就是保護他們獲得充分、自由、安全、穩定和健康生活所需要的權利。當代人權的主要內容是生存權和發展權,即讓所有人都過上體面的生活,讓所有人對未來都抱有真實的期待是最低限度的人權標准。
(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無論通過何種力量,都離不開法制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立法機關在保障社會弱勢群體人權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目前我國各個部門法在其法律規范中都體現著保護弱勢群體的內容,例如憲法、婚姻法、教育法、民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但從系統性、整體性和實踐性來說,對弱勢群體的立法保護離現實生活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老百姓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體會到法律對弱勢群體實際保護的精神。雖然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由於經濟、政治和社會關系的復雜化,各種利害關系的制約,以及腐敗的蔓延使法治的平等精神在法律適用中大打折扣,直接的表現就是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真正有效的保護。
1.加強立法,完善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更多的只是在政策層面上保護弱勢群體。而要真正的保護弱勢群體,首要的是「有法可依」,所以,加強立法,是保護弱勢群體的關鍵所在。
立憲保護弱勢群體,加強對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確認和保護。雖然我國現行憲法第33條第3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並且憲法第二章具體規定了公民應該享有平等權、政治權和自由權,物質保障權、教育、科研、文化的權利等,對婦女、兒童和老人保護等基本權利。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新問題,即便在具體的法律操作中,許多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也得不到保障。
憲法保護弱勢群體人權的本質是體現憲法的公平、平等原則。平等權是法制國家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從立法上看,法律給予每位公民的權利都是平等的,即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時,在法律面前,人的實際身份、地位、經濟狀況、勞動能力、健康情況是不被考慮在內的,是抽象的「人」,即憲法學上所稱的「形式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只是消極地保障人們有一個平等的起點,而忽視了站在起點上的各個人具有先天的和後天的差異的存在,弱勢群體的「弱勢」特質在「形式平等」條件下也被抽象的普遍人格所遮掩,他們在形式上獲得了和其他人同樣的平等權利。「社會弱勢群體往往因自身的「弱勢」特質而缺乏享有自由和權利的手段。純粹形式平等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現實上的不平等狀況,導致了一些人的基本權利流於形式,因為憲法是我國的母法,是根本大法,因此有必要將保護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寫入憲法當中。」[6]
完善針對特定弱勢群體的專門保護法律。在完善現有的專門立法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其他特定弱勢群體的專門保護的立法。同時,由於弱勢群體的多樣性和變動性,對某一弱勢群體的保護,不是某一部法律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各部門法的綜合協調,甚至應當在條件成熟之際制定統一的弱勢群體權益保障法。
2.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保護弱者,救濟窮人,從而維護弱者基本生存權的重要制度。然而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社會保障制度,缺乏對弱者保護的人權理念,致使我國弱勢群體中的農民、農民工等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這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規定的「人人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的內容是不相符的。一個健全的、覆蓋全社會的社保體系,是弱勢群體問題得以解決的根本出路。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已基本確立,但覆蓋面窄,層次單一,嚴重製約了其功能發揮。
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內容包括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四個部分。社會救濟主要是面向貧困者;社會保障主要是面向工薪勞動者;社會福利主要是面向全體公民;社會優撫主要是面向軍人。新中國自成立至今,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社會保障體系。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新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急需出台。
(1)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養老保險應以制度建構為重點,逐步實現普惠式的國民養老金與差別性的職業養老金制度,考慮到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可以採取靈活的多元制。盡快確立涵蓋所有非農產業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制度,重點建立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重大疾病保障機制以及相應的社會救助制度。
(2)建立社會救濟制度。由該制度具體規定對公民在遭受災害或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建立災民救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濟、城鄉特困人員救濟等制度。
(3)建立社會互助法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具體規定由不同的社會組織建立起成員間的相互幫助的制度。加大社會救助的力度,為弱勢群體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廉價住房、低價醫療等全方位的社會救助。
3.加強司法,完善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
(1)弱勢群體的權益容易受到傷害,而「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所以,司法保護是保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一道重要防線。現實中,弱勢群體權利受到侵害難以保護的情況並不鮮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即使建立了一整套有關公平競爭的法規和政策,也會有部分社會成員由於受其本身各類條件的限制,經常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比如有些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等,盡管有了專門保護這類人的權利的法規,但憑其本身的能力去實現其權利的手段卻不具備。因此,除了有法可依以外,對社會上處於不利競爭地位者的權利保護還需要有一套實現其權利的有效機制。」[7]這里的重要機制之一就是憲法司法機制。由於我國缺乏憲法司法保護機制,我國弱勢群體的權利救濟往往極其困難,有時弱勢群體的一項權利保護不足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其它許多權利的實現。加強對我國的弱勢群體憲法司法保護。從我國目前侵害弱勢群體的案件來看,大多數涉及對公民的憲法權利的侵害。因此,憲法保護是對弱勢群體保護中最有利的方式之一,可以消除對弱勢群體的歧視,確保一個公平、公正的體制環境。
(2)在對弱勢群體提供司法保護方面,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即訴訟成本過高的問題。當弱勢群體權益被侵犯時因沒有能力支付昂貴的訴訟成本而無法尋求司法的保護,如此,司法對弱者的保護只是一種可能性卻無法及時轉化為現實性。所以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就應該在簡化程序、便利訴訟和減少訴訟成本方面探索出路,使弱勢群體能夠消費得起法律這一生活必需品。為此,我國的民事簡易訴訟程序應該完善,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國外的「小額訴訟」和非訟司法程序的創設等有益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在完善司法救濟程序的同時還要完善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是現今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一項司法制度。在我國,法律援助制度雖已初具雛形,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需要完善的地方。
4.加強行政建設,完善政府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職能。
要切實轉變政府觀念,要完善並落實好現行的社會保障政策及法規,強化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努力擴大就業,促進弱勢群體擺脫貧困;組織相關部門和學者加強對保護弱勢群體基本理論與政策化研究,探討解決方案,完善現有的政策體系;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侵害弱勢群體合法利益的行為要嚴肅查處;設立專門的救助機構,建立專門的救助基金,專款專用,嚴格管理等,建立多層次的全方位的社會保障格局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真正建立起使勞動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有所補,難有所助,安居樂業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言以蔽之,在社會轉型的今天,必須高度重視弱勢群體的現狀、特徵和法律保護問題,正確看待弱勢群體,充分認識保護弱勢群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要借鑒國外弱勢群體保護的先進經驗,又要在我國自己的建設中摸索前進,切實保護好弱勢群體各方面的合法權利,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是憲法價值的應有之義。法價值的實現是以人為最終歸屬,只有在法的價值轉化為主體的現實滿足之後,法的價值才會能說真正實現。憲法自誕生以來,人們給它下了無數的定義,但其中有一點從來就是完全一致的,即憲法是人們自由的憲章,是人權的宣言書和保障書。憲法的產生過程由一種理念升華為憲法規范的過程,是人權由應有權利轉化為法定權利的過程,人權孕育了憲法,憲法內容是以人權理念為核心來展開的,自然也就成為文明進步憲法所要實現的根本價值目標。「人權得到最切實的保障,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個根本目標,也是它的基本標志之一」。[8]這是憲法保護弱勢群體人權的理論基礎,也是憲法保障人權終極價值的必然要求。
在人類的精神家園,總是彌漫著濃重的「類」的情懷,愛己之心,應當推及同類,這是人類特有的人文情懷,如果你關愛自己,那麼你不得不關愛整個人類,不得不關愛整個人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弱勢群體。

參考文獻:
[1]李彩虹.《法治社會下弱勢群體的基本人權保障分析》[J].理論月刊,2005,(1)
[2]張曉玲.《社會弱勢群體權利的法律保障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78.
[3]易永生.《經濟論壇》[J].2007,(2):87-93
[4]萬鄂湘.《市場經濟與弱勢群體權利保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235
[5]牛犁耕.《論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N].河南大學學報,2005-2-23(1).
[6]法治斌.《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4.
[7]李林.《法治社會與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268.
[8]林來梵:《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198.

3. 對於未成年人保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主要有四方面內容,即社會保護、學校保護、司法保護和家庭保護。未成年人是一個特殊群體,特殊之處即在於他們在社會中處於弱勢地位。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未成年工勞動保護有以下內容

1、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等特別繁重的勞動和對未成年工身體健康特別有害的工作;

2、用人單位錄用未成年工時,應對其進行體格檢查,合格者方能錄用,錄用後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3、提供適合未成年工身體狀況的勞動條件;

4、組織、指導未成年工的業余文化、技術學習,幫助他們提高文化技術水平;

5、必要時要縮短工作時間,延長年休假的假期;

6、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加班加點。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人大網_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熱點內容
法院司法公開三大平台 發布:2024-07-04 16:46:25 瀏覽:544
司法是公法 發布:2024-07-04 15:19:27 瀏覽:79
行政法繳納罰款方式 發布:2024-07-04 15:03:24 瀏覽:330
買二手房的合同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07-04 14:40:30 瀏覽:122
普洱市人民法院院長 發布:2024-07-04 14:13:30 瀏覽:140
一準則兩條例指什麼 發布:2024-07-04 14:06:27 瀏覽:100
河南亮劍行動社會與法 發布:2024-07-04 13:48:45 瀏覽:79
公民法背景 發布:2024-07-04 13:31:31 瀏覽:331
香港中國法律服務公司 發布:2024-07-04 13:26:08 瀏覽:324
民法資源庫 發布:2024-07-04 13:20:59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