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背景
⑴ 羅馬法從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是什麼時候
1、3世紀,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不復存在,萬民法成為適用於羅馬統治范版圍內一切自由民權的法律。(公民法與萬民法的區別:使用范圍不同)
2、萬民法產生的背景:
①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征服並統一了義大利半島,然後向地中海地區擴張。
②羅馬帝國建立至1世紀後期,羅馬帝國已經建立三十多個海外行省,控制歐、亞、非三大洲的廣闊疆域,統治了許多不同的民族。
③在征服過程中,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出來。僅適用於羅馬內部的公民法己無法應對這些新變化。
⑵ 萬民法出現在那個國家什麼時期什麼政治背景都包括哪些法律
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司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在羅馬法司法體系中,萬民法是比較成熟和發達的部分,也是後期羅馬法的基本內容。
萬民法的調整范圍最初只限於羅馬司法管轄范圍內的羅馬公民與異邦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異邦人本身間的關系,後來逐漸成為調整各國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與羅馬公民法相比,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 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
從法律內容來看,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
⑶ 民法大全的頒布標志著什麼
《民法大全》的頒布標志著羅馬體系的最終完成。《民法大全》形成於查士丁尼期間,目的是激勵重振羅馬帝國的雄風。
《民法大全》產生背景
隨著羅馬對租鬧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出現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萬民法。
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之後,為了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統治,帝國前期的皇帝都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同時許多著名的法學家弊臘罩從法理上對公民法和萬民法作了詳細的論述,大大豐富和完善了羅馬法的內容。
從3世紀開始,帝國內部自由民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消失,原先適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局則也失去實際意義。羅馬法進入整理和提煉的階段。羅馬帝國的哈德良皇帝、戴克里先帝、東羅馬帝國的狄奧多西二世都曾組織人力進行過法典的整理和編纂工作。
6世紀的查士丁尼皇帝勵精圖治,希望重振羅馬帝國的國威。他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匯編》《法學總論》《法律匯編》《新敕令》四種法律文獻在內的法律匯編,統稱為《民法大全》,這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⑷ 古羅馬在法制上有什麼歷史事實
羅馬法的產生和《十二銅表法》的制定羅馬法的產生
氏族公社時期
王政時期
共和國時期
《十二銅表法》的制定
制定背景
結構與內容
歷史地位
羅馬法的發展公民法和萬民法兩個體系的形成
法學家活動的加強
《民法大全》的編纂
羅馬法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立法產生巨大影響原因
羅馬法的分類羅馬法的產生和《十二銅表法》的制定 羅馬法的產生
氏族公社時期
王政時期
共和國時期
《十二銅表法》的制定
制定背景
結構與內容
歷史地位
羅馬法的發展 公民法和萬民法兩個體系的形成
法學家活動的加強
《民法大全》的編纂
羅馬法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立法產生巨大影響原因
羅馬法的分類
展開編輯本段羅馬法的產生和《十二銅表法》的制定
羅馬法的產生
羅馬法大約起源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的古代羅馬王政時代,當時,羅馬的法律有人民大會的法律和平民大會的法律,共和時代的末期,元老院的決議逐漸取代了王政時代的人民大會和平民大會的法律。
氏族公社時期
公元前8世紀以前,羅馬處於氏族公社時期。傳說羅慕路斯於公元前754至前753年創建羅馬城。
王政時期
公元前8至前6世紀的羅馬,稱為王政時期,此時的羅馬尚處於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公元前7世紀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羅馬社會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基本對立的階級,氏族制度趨於解體。與此同時,「平民」階層逐漸形成。平民承擔羅馬大部分的稅收和羅馬軍事義務,但因其不是氏族公社成員,不能享有政治權利,不能與貴族通婚,也不能佔有公地。正是平民為爭取權利同貴族進行的長期斗爭,客觀上加速了羅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進羅馬奴隸制國家與法律的形成。
共和國時期
公元前6世紀中葉,羅馬貴族被迫讓步,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對羅馬社會進行了改革,廢除了原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部落,以地域關系來劃分居民,並按照財產的多少將居民劃分為五個等級。這次改革標志著羅馬氏族制度的徹底瓦解,羅馬奴隸制國家正式產生,羅馬從此步入共和國時期。 隨著羅馬奴隸制國家最終形成,羅馬法也隨之產生。當然,共和國早期的法律淵源主要是習慣法。羅馬法是一種反映羅馬奴隸主階級的意志,保護奴隸制的剝削關系,鞏固奴隸主階級在國家機關中的統治地位以及對奴隸的無限權力的社會規范體系。
⑸ 萬民法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與公民發相比,它有那些突破
羅馬帝國征服了周邊的眾多地區,而原先的市民法主要是針對身份關系的立法,而對於這些新加入的地區來說,身份關系對他們來說沒有那麼重要,這些外來種族仍按照自己的傳統習俗、習慣法或成文法來維系著自己的身份關系(比如埃及也是羅馬也被羅馬帝國政府,但仍保有法老等),但對於一個大帝國來說,各地只要尊奉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各地內部奉行不同的身份制度無關大局,只要但如果各地間的經濟制度也各自為政就會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因此誕生了所謂萬民法,萬民法主要是關於經濟方面的法律制度,用於統一原本各不相同的交易規則和與交易有關的法律規范。 在適用范圍上, 1 、 在適用范圍上 , 打破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 民的差別,對帝國境內的各民族居民一社同仁。 民的差別, 對帝國境內的各民族居民一社同仁。 在適用靈活性上, 2 、 在適用靈活性上 , 突破原有公民法過於程 式化的限制,變得簡潔實用。 式化的限制,變得簡潔實用。 3 、 在法律條文的某些具體內容上, 萬民法注 在法律條文的某些具體內容上 , 重調節涉及個人關系和財產關系的私法方面, 重調節涉及個人關系和財產關系的私法方面, 這樣就突破了原有公民法只注重國家行政和訴 訟程序等公法范疇的法律適用局限。 訟程序等公法范疇的法律適用局限。 課堂探討4 課堂探討 4、古羅馬法律的作用及對後世的影響。 古羅馬法律的作用及對後世的影響。 提高了平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 1、提高了平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有 利於國家的對外擴張與社會發展。 利於國家的對外擴張與社會發展。 理順羅馬各族各地區的利益關系, 2、理順羅馬各族各地區的利益關系,有利於 社會穩定,政權鞏固。 社會穩定,政權鞏固。 3、影響到國家和個人的各個領域,有利於羅 影響到國家和個人的各個領域, 馬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馬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4、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 、 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藏的人人平等, 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藏的人人平等,公正 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 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 的永恆價值。 的永恆價值。
⑹ 高中歷史必修1知識點詳細總結 人教版 詳細具體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 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
作用(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神權與王權結合(史實:早期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史實: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史實:商代的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西周的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但也是政治實體,諸侯以嫡長子繼承享有世襲統治權)。
第二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1、郡縣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
①郡縣制的建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②郡縣制的內容及特點:「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縣」隸屬於「郡」,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調動任命,不得世襲。
郡縣制的特點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建立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注意:秦始皇時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縣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影響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課 從漢至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處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1)漢初: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3)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4)元朝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
行省制度(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為改變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中央機構)直接管理;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處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1)漢朝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稱為中朝,而丞相淪為執行機構稱為外朝。
(2)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3)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4)唐朝 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構分宰相軍權,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宣政院為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變的特點
特點:相權日益分散削弱,君權日益加強。(中央日益集權於皇帝)
史實:①漢武帝從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選用人才,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主要決策,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高級將領也往往參議機要,形成了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的「中朝」,實際削弱了丞相權力。②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後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也等同於宰相,實際上分散了相權。③宋朝曾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相以分割相權。
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特點:地方權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權力日益加強。(地方日益集權於中央)
史實:①西漢初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後逐步削弱王國勢力,解除諸侯王軍政大權;漢武帝後期分全國為13作為監察區,設刺史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使權力受中央的節制(民政、軍政、稅收);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中央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同時採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第四課 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A、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
B、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部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置軍機處
雍正帝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特點:簡、速、密
2、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
(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2)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3)明清之際,西方許多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而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專題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第一課 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
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位於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要沖
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 境內多山少平原
海洋資源豐富
蔚藍色 廣泛的海外貿易
的希臘 自然地理環境對 海外殖民
希臘文明的影響 經濟、文化交流
有助於民主政治的建立
城市國家
城邦 小國寡民
充滿活力的 共同的文化特徵
城市國家 孕育了民主政治
城邦特色 發達的商品經濟
繁榮的思想文化
成年男子
公民范圍 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
希臘的公民 具有參政素質
公民特徵 追求自由,充滿個性
第二課 卓爾不群的雅典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基礎)
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雅典執政官後,開始民主改革以緩和社會矛盾。
主要內容:①經濟上:頒布「解負令」,使那些債務奴隸重獲自由,並實行一系列措施促進工商業的發展。②政治上:(A)按財產多寡將雅典自由民分為4個等級;(B)由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C)設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審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訴。
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紀末(形成)
內容:a 劃定10個行政選區取代氏族關系;b 設立500人會議;c成立十將軍委員會;d陶片放逐法。
意義:確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現(鼎盛)
①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如「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等擁有最充分的權力,「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③「五百人會議」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執掌國家最高權力;
④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參加國家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
得:雅典民主政治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專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時代輝煌局面出現的重要原因。
失:①就民主的范圍而言,廣大奴隸、婦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②就其性質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種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
③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被濫用和誤用。
雅典古典時代的輝煌誕生於民主政治的寬松和自由的氛圍中;雅典後來的衰落也正是這種民主政治所導致的混亂和內耗造成的。(盛也民主,衰也民主)
第三課 羅馬人的法律
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①《十二銅表法》: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罰等方面。作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羅馬成文法發展史的起點。
②公民法:內容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專門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
③萬民法:注重調節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族人民。
④自然法:它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觀念。認為自然法是整個法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它高於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力;在自然法體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資格享有某些基本權利。這種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西塞羅—「自然法之父」)
2、羅馬法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價值
①對羅馬而言,羅馬法的制定與實施,激發了國民的愛國熱情和參政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有利於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②對世界而言,羅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羅馬法中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恆價值。
⑺ 萬民法取代公民法的主要歷史背景是什麼完整點
從公元前146布匿戰爭的結束到公元前30年前後的這段時期,是羅馬歷史上極為重要的社會轉型。在這一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要穩定整個帝國的統治,需要部分承認被征服地區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給那些沒有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護。而原有的公民法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羅馬法實踐中逐漸產生了萬民法體系。
⑻ 古代羅馬公民法逐漸演變為萬民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解析: 思路 解析: 解答時,應首先仔細審題,明確問題的具體要求是回答原因;其次,應主要抓住羅馬共和國的擴張這一總體背景,並在此基礎上分析民族矛盾、經濟發展等法制建設的新需求。 參考答案:羅馬共和國的對外擴張使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之間出現新的矛盾,特別是被征服者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不受公民法保護,引起社會動盪;版圖的擴展,國際交往的擴大,也引起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經濟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因此,羅馬公民法已無法應對這些新變化,逐漸演變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萬民法。
⑼ 萬明法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與公民法相比 它有哪些突破
萬民法 公民法基本上是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作為公民法,它是以成文回和非成文兩種形答式存在著,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命令、大法官的布告,也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古代習慣。當然十二銅表法也包括在內。與羅馬公民法相比,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 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