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的條件關系

刑法中的條件關系

發布時間: 2024-07-06 17:47:44

⑴ 怎樣認定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一,刑法的因果關系是犯罪客觀要件中的選擇要件?

解析:犯罪客觀方面的要素:危害行為、危害結果、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的時間、地點、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為是客觀方面的必備要素,而其它都是選擇性的要素。

因果關系僅僅存在於實害犯,如:結果犯,不存在危險犯、行為犯、舉動犯之中,因為這些犯罪都存在犯罪行為,但是不一定存在犯罪結果。比如:甲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但是,沒有任何犯罪結果發生,甲構成犯罪只是危險行為本身,不存在所謂的危害結果,就不存在因果關系這個構成要件了。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只存在於實害犯(造成實際損害的犯罪),包括未遂的故意殺人罪,根本不存在結果,只存在故意殺人的行為,最終未遂又怎麼可能有因果關系?

1,危害結果在刑法中的意義包括區分此罪與彼罪么?

解析:包括。有的刑法條文明確規定以危害結果的大小輕重或是否造成危害結果的嚴重危險作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比如:聚眾斗毆犯罪中,致人重傷或死亡結果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這樣的罪名正是以犯罪行為的危害結果來區分此罪還是彼罪。

還有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等轉化型犯罪。

2,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要怎麼區分認清?

解析:一般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很容易區分,但是,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就很難區分了。

A,一行為一結果之分析:

第一步:看是否構成刑法上的條件關系。刑法上的條件關系:如果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無前即無後)的關系,就認為有因果關系,實則為必要條件說。比如:甲因瑣事與乙發生爭執,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導致乙的心臟病發作,救治無效而死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注意:存在因果關系並不意味著必然承擔刑事責任,千萬不能以是否需要定罪來判斷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標准。因為甲推乙的行為雖然是故意,但是不代表這就是是刑法上的故意或過失,也有可能是意外)

第二步:如不存在刑法上的條件關系,看是否構成假定的因果關系,有該條件固然能產生結果(充分條件),但即使無該條件,由其他條件也能產生同樣結果(非唯一的充分條件),肯定說,有因果關系(無前有後,有前有後)

B、兩行為(或事件)一結果之分析:要判斷前條件還是後條件與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果關系的重點。注意:這里的兩個行為包括行為和自然事件。

判斷標准:先看兩條件是同時發生還是先後發生,如同時發生,看是否二重的或重疊的因果關系;如先後發生,除了重疊的因果外,主要就是所謂的介入因素問題。

1、兩行為同時發生:

先看是否符合條件說,符合條件說,有因果,公式仍然是「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

如果不符合條件說,再看是否符合二重的因果關系:不符合條件說,但擬制為有因果,指二重的因果關系。

同時成就的兩個以上的條件分別都能導致結果,但在無意思聯絡下,競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的發生。整體考查說,如果任何一個行為單獨均能發生結果,除去全部行為將不發生結果,則全體行為都有因果關系。(有一必有後,無二必無後)

2、兩條件先後發生,

先看前條件是否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否則可能是重疊的因果關系):

如果前條件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則有兩種可能,或者是前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或者是介入因素(後條件)與結果有因果關系(或曰因果關系被切斷)。

注意:先後的兩個條件,前條件在司法考試中一般是行為人的行為,後條件即所謂介入因素,可能包括非行為的自然事件。為便於分析,將前條件稱為A,後條件稱為B,結果稱為C。

解析:介入因素包括四種形態:自然事件、他人行為、被害人自身行為、行為人的第二次行為。

解題步驟

1、在有介入因素的情況下,一定要先看介入是異常的還是正常的(或曰是獨立於前行為還是附屬於前行為的。)以一般人的生活邏輯為標准進行判斷,一般人能想得到的就是正常的、附屬的(例如殺人後拋屍就是合乎生活邏輯的)。

2·1、如果介入因素是正常的或附屬的則不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2·2 如果介入因素是異常的或獨立的,還要看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

2·2·1 如介入因素只是略微提前結果的發生,僅有介入因素尚不足以導致結果的發生,不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2·2·2 如介入因素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切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

舉例:如甲的行為已經導致乙重傷,瀕臨死亡,後來,丙對乙毆打,只是導致乙的死亡時間略微提前,僅有丙的行為尚不足以導致乙死亡;但是,如丙開槍射殺乙,丙的行為足以單獨地導致乙死亡,應認定丙的行為切斷了甲的行為和乙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的斷絕)。

介入因素是因果關系部分的重點,尤其是行為人的第二次行為和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這兩個要點。注意對介入因素切斷因果關系後可能結合未遂、預備、罪數深入考查。

3 例外:如前條件或同時條件之一不足以單獨地導致結果的發生,看是否重疊的因果關系:單獨的一個條件不能導致結果,兩個條件並存才能導致結果,肯定說,認為這種情況下兩個條件都與結果有因果關系。(無一必無後,合並方有後)實際上用條件說也可以得出此次結論。

注意: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模式:不履行義務才是因,產生危害結果(廣義,指侵害和威脅)。

3,不作為如何違反禁止性規范?

解析:義務的產生途徑主要由於:(1)法律的明文規定。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要構成犯罪,還必須以刑事法律規定的義務為依據。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偷稅罪、遺棄罪、侵佔罪等,都有刑法的明文規定。(2)行為人職務或業務上的要求。例如,值班醫生有義務搶救病人,交通警察義務指揮交通,消防隊員有義務撲滅火災,等等。(3)因實施一定的法律行為而產生的義務。如某甲受雇為某一家庭護理卧病在床的老人,就承擔起了維護老人健康、安全的義務。(4)因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當行為人已經實施的行為給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造成危險時,行為人具有排除這種危險的特定義務。

注意:不作為不代表沒有行為,作為和行為不是同一個概念。所謂不作為犯罪就是有作為義務的行為人違反禁止性規范而不作為。

比如:法律命令消防隊員必須救火,消防隊員不救火的行為就是典型的不作為,並違反命令性規范。法律禁止醫生見死不救,醫生看見患者不進行救治就是典型的不作為,並違反禁止性規范。

4,行為人的身體動作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是相對於刑法的命令規范和禁止規范而言的是什麼意思?

解析: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包括積極的行為,如拿刀殺人行為,也包括消極的行為,如醫生見死不救。

兩種行為均可構成故意殺人罪,前者是直接故意即希望被害人死亡,後者是間接故意即放任被害人死亡。

刑法禁止規范如禁止殺人,行為人積極的殺人(希望)如普通的拿刀故意殺人,

刑法命令規范如命令醫生必須救治病患,但是醫生通過消極的行為放任病人死亡,就是違反命令規范構成故意殺人罪。又如負有救助義務的丈夫看見妻子意外落水,卻不積極救助而是放任妻子淹死,雖然並不希望妻子死亡,但是也不反對和排斥妻子死亡,也構成故意殺人罪。

即:法命令行為人應當實施某種行為,而行為人不做該行為構成犯罪(該行為既可能是積極行為也可能是消極行為。如:遺棄罪中的遺棄行為既可能是消極行為也可能是積極行為)

法禁止行為人實施某種行為,而行為人卻實施該行為構成犯罪。(如法律禁止公民任意剝奪他人生命權,而行為人積極故意殺人或消極放任故意殺人)

其實,禁止性規范與命令性規范均屬於義務性規范和強行性規范。區別在於方向剛好相反,命令性規范「必須」做某事,而禁止性規范是「不得」做某事。

⑵ 問個法律問題,刑法中關於罪名成立的前提條件,用逗號區分的,是並且的關系,還是或得關系

「違反國家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具備其中的「土地、水體、大氣」之一;具備「排放、傾倒、處置」之一;具備「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之一;具備「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之一;凡具備上述「污染范圍、排放傾倒污染物、危害後果」各一個的,就成立犯罪;「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和「後果特別嚴重」是區分量刑幅度的規定。

⑶ 相當因果關系說,指的是什麼

相當因果關系(德語:Adäquanz、英語:adequacy、adequateness})是法學理論中認定構成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的一個學說,是指行為人行為與結果間要具有相當的因果關系,行為人才對結果承擔法律責任。這在刑法上屬於構成要件的一環,也是認定民法上侵權責任的一個步驟。

判斷犯罪成立與否的第一階段是判斷構成要件該當性(亦即符合犯罪之條件,如行為、情狀、結果),而在構成要件中,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必須具有因果關系,倘若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則構成要件不該當,犯罪不成立。

因果關系的判斷,包括:第1步驟的條件關系,及第2步驟的相當因果關系。

條件關系

條件關系的判斷原則是:「若無行為A,則無結果B。」其等價命題(逆否命題)是:「若有結果B,則有行為A。」由此可見,行為A乃是結果B的必要條件。除了作為犯以外,尚有不作為犯(放任犯罪結果發生)的情況,即:「若有行為A,則無結果B。」

上述條件關系的判斷,是一種「若…則…」的邏輯假設,因此會有事實關系(假設性因果進程)與規范關系(擇一競合)的問題,例如:

1、情況1:甲下毒達1/2致死量,乙又下毒達1/2致死量,2人所下的毒合起來恰好殺害了丙。此時,在自然科學的法則、經驗假設下,甲、乙各自的行為本來都不至於殺害丙,該如何處理?這是事實關系的疏漏。

2、情況2:甲下毒達全部致死量,乙又下毒全部致死量,殺害了丙。此時,究竟是甲的毒殺害了丙,還是乙的毒殺害了丙,該如何處理?這是規范關系的疏漏。

因此,條件關系的判斷,必須結合事實關系與規范關系的判斷,先利用自然科學的法則、經驗去假設行為與結果的關系,再從法律的觀點,去期待迴避結果的可能性,如果行為與結果既有事實關系,又有規范關系,就是有條件關系。

條件關系的截斷與斷絕

條件關系的截斷,例如:甲毒殺乙,但乙因毒性發作痛苦難耐跳樓身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有關,但非主因。(此時進一步涉及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

條件關系的斷絕,例如:甲准備毒殺乙,但丙搶先槍殺了乙,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毫無關聯。

(3)刑法中的條件關系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司法實務通說

中華民國司法實務上以「客觀」的相當因果關系為通說,亦即以綜合行為當時所存在的一切事實,為客觀地事後審查,認為在一般情形下,有此環境、有此行為的同一條件,均可發生同一的結果者,則該條件與結果的發生即具相當性,行為與結果即有相當的因果關系。

實務通說排除行為人「不可能預知所有因素」的情形,因此刑法學理上不應負責的部分,在司法實務上卻仍成立犯罪。

舉例而言:甲持刀砍乙便離去,一般人不會因為相同傷勢而成立重傷或死亡之結果,但乙是血友病患者,不能凝結血液,因而致使流血不止而死,但甲並不知道乙為血友病患者。就刑法學理上,甲無從知悉乙為血友病患者,至多成立傷害罪。

但在中華民國司法實務引用「客觀」的相當因果關系情形下:以刀砍向血友病患者,皆有可能致使血友病患者流血不止而死亡的結果,因此雖然甲並不知悉乙為血友病患者,仍成立殺人、過失致死、普通傷害加重結果等罪。

由此可發現,行為人被課予高於自身所認知的結果之責任,從而使各犯罪行為人被中華民國司法實務認定應有神一般的認知(可以認知「所有」環境及個人因素),因而多遭學術界撻伐。

⑷ 刑法上的條件說因果關系問題,請說明為什麼詳細一點兒

不是。幾率太小,與客觀規律不符。

因果關系是哲學上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指一種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引起另一種現象,引起其他現象的現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現象是結果。不過,因果關系的本身並不包括原因和結果,而只包含二者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刑法上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人的危害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罪責自負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一個人對某種危害結果有無罪責,決定條件之一就是他的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因此,當危害結果發生時,要使某人對該結果負責任,就必須查明他所實施的行為與該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換言之,查明某人的行為同危害結果有無因果關系,是正確認定犯罪、解決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
研究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應當注意以下一些基本觀點和基本問題。

一、因果關系的客觀性

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象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因果關系的有無只能根據現象之間的客觀聯系進行判斷,不能以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某種危害結果而否定它的存在,也不能因為其假設存在而存在。比如,行為人輕傷被害人,但碰巧被害人為血友病患者,致使其流血不止死亡。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以行為人不知被害人是血友病患者,認為其行為不會導致被害人死亡而否定輕傷行為與死亡結果的因果關系的存在。因此,那種認為只有在罪過支配下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二、因果關系的相對性

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和相互制約的「鎖鏈」,一現象是某一現象的結果,其本身又可以是另一現象的原因,換言之,原因和結果的區別在現象普遍聯系的整個鏈條中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此,要確定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必須把其中的一對現象從普遍聯系中抽出來,孤立的考察它們,也就是說,只有抓住整個鏈條中的某一特定環節,才能具體的考察這一對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即誰為原因,誰為結果。至於哪一對現象需要抽出被研究,則要取決於研究的目的和對象。因為刑法中研究因果關系的目的,是要解決行為人對所發生的危害結果應否負刑事責任的問題,所以此處所研究的因果關系,只能是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因此,合法行為、自然力作用等及其所引起的某種結果並不屬於刑法中因果關系的范疇。

三、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

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是指從發生的時間上看,原因在前,結果在後,結果不可能在原因之前存在。因此,作為原因的危害行為的實施,必定先於作為結果的危害結果的出現。這告訴我們,只能在危害結果發生之前的危害行為中去找原因。如果某人的行為是在危害結果發生之後實施的,該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顯然沒有因果關系。比如,甲在睡眠中突發心臟病死於床上,行為人意圖殺甲,看到甲躺在床上,以為其在熟睡,用槍向其射擊。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行為人的殺害行為是在甲的死亡結果發生之後實施的,因而二者之間不可能有因果關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凡是先於危害結果發生的行為,都是引起該結果的原因;在結果之前的行為只有引起和決定該結果的發生,才是該結果發生的原因。比如,行為人向被害人實施敲詐勒索行為,但行為人並不是出於畏懼心理,而是基於憐憫之心提供財物,則敲詐勒索行為與被害人提供財物之間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四、因果關系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人的行為不可能超時空而孤立存在和發展;人的行為引起某種危害結果,總是同當時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相結合、相互作用的過程。一種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可能不會造成某種危害結果,但在具體的環境中、特定條件下,就可能造成某種危害結果。因此,考察某人的行為同某種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決不可能脫離案件的各種具體條件孤立的看行為本身,而應全面考慮危害行為實施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具體情況,否則,難以正確判明因果關系。比如,行為人與被害人產生爭執,向被害人胸部打了一拳,致使被害人的心臟病發作,在送往醫院的途中遇交通堵塞而不治身亡。在這一案例中,在一般情況下一拳是不會致人死亡的,但恰巧被害人有心臟病,而且又沒能及時送往醫院,否則被害人是可以得救的。但並不能因此否定行為人的擊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的因果關系;行為人的行為正是在被害人具有心臟病和交通堵塞等具體條件下,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在全面分析對於結果發生的諸因素時,要注意把原因與條件嚴格區分開來。原因是引起結果諸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而條件雖然對結果的發生起著一定的作用,但它只是圍繞原因對結果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非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原因與結果同等看待,否則,將會擴大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

五、因果關系的復雜性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一樣都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這種復雜性和多樣性主要表現為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一因多果,指得是一個危害行為同時引起多種結果的情況。比如,行為人破壞公共汽車,致其傾覆,導致多人傷亡,又如,行為人搶劫被害人,並致其死亡。在一行為引起多種結果的情況下,要分析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以便正確定罪量刑。多因一果,指得是多個原因導致某一危害結果發生的情況。比如,在共同犯罪中,每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造成危害結果的原因。又如,在責任事故類的過失犯罪中,事故的發生通常涉及到許多人的過失,而且還是主客觀原因交織在一起。在多行為導致某一危害結果發生的情況下,應該區別原因的程度,分清什麼是主要原因,什麼是次要原因。這是因為這些原因在導致危害結果發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相應的,危害程度也有差別。通過分清主次原因,使各行為人承擔各自的刑事責任。

六、因果關系的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問題

在現實中,因果關系一般表現為一對現象之間存在著內在 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種聯系稱為必然因果關系,它是因果關系基本的和主要的表現形式。但是自然和社會現象十分復雜,因果關系的表現也不例外,從因果性和規律性的相互關系的觀點來看,因果關系可能是一般的和必然的,也就是可能具有規律的意義,但也可能既不是一般的聯系,也不是必然的聯系,而只是單一的和偶然的聯系。這種單一的和偶然的聯系,又被稱為偶然因果聯系,指得是某種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開過程相交錯,由後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這種危害結果的情況。

偶然因果關系通常對量刑具有一定的意義。比如,行為人搶劫被害人,被害人逃跑。在橫穿馬路時,被害人由於慌亂被正常行駛的汽車軋死。在這個案例中,行為人的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之間存在著偶然的因果關系,因此行為人不僅對搶劫犯罪承擔刑事責任,而且對被害人的死亡也須負責任。當然,這種責任並不是殺人罪的刑事責任,而是在對搶劫罪進行量刑時體現出來。偶然因果關系有時對定罪與否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行為人以限制自由的方法強迫被害人在其作坊中勞動。被害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尋機逃出作坊,行為人發現後在持棍棒追趕。被害人慌不擇路,失足落入路邊溝里,頭碰石頭,造成重傷。在這一案例中,如果行為人僅有強迫他人勞動的行為,由於尚未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因此只是一般違法行為。但是,現在發生了被害人重傷的結果,而且行為人的強迫勞動行為與此結果之間具有偶然的因果關系,據此可以認定行為人的強迫勞動的行為已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按照刑法的有關規定,構成強迫職工勞動罪。

七、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

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一個在刑法理論上頗有爭議的問題。有觀點認為,不作為沒有行為,從物理上說是無,無不能生有,因而不作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在客觀事實上並不存在因果關系,而只是法律上擬制的因果關系。我們認為,解決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必須像解決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一樣,堅持因果關系的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不能用物理學的機械作用的觀點,而應當用社會的觀點來解釋為什麼不作為具有原因力。不作為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法律擬制的。不作為與作為是行為的兩種表現方式,都是處在客觀事物的普遍聯系之中。因此,不論是作為或是不作為,都不可能不在現象的普遍聯系中既是其他現象產生的結果,同時又是產生另一現象的原因。在不作為的情況下,行為人具有實施某種行為以防止或阻止危害結果的發生的特定義務,但卻沒有實施該種行為,以致危害結果發生,如果行為人履行特定的義務,危害結果便不會發生,因此,行為人的不作為是危害結果發生的原因。比如,行為人是鐵路扳道工,負有按時扳道的職責,但行為人能履行這一職責卻未履行,以致火車出軌,造成人員傷亡。在這一案例中,負有按時扳道義務的行為人的不作為行為,在客觀上引起了火車出軌、人員傷亡的危害結果。當然,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與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在結構上存在不同。不作為只有通過與行為人的先行行為、他人行為或自然事實等因素結合才能引起危害結果的發生。

八、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

研究和確定某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有無因果關系,對於解決這一行為人對於該危害結果應否負刑事責任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根據我國刑法的罪責自負原則,如果行為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那麼其當然不對該結果負刑事責任。當然,這並不是說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行為人就須對此負刑事責任。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是主客觀諸要件的統一,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為了解決已經發生的危害行為是由誰的行為造成這一問題,因此只是確立了行為人對特定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並不等於解決了其刑事責任問題。要使行為人對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還必須具備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否則,即使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仍不能構成犯罪和使其負刑事責任。

⑸ 簡述一下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決定刑事責任的有無。因為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所以如果一個行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那麼,如果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的時候,這個行為就不成立犯罪。

可見,因果關系是確定刑事責任的前提。例如,關於轟動一時、熱議至今的「許霆案」,案件主人公許霆如果構成犯罪,那麼,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必需存在因果關系。

而在許霆的取款行為和銀行財產損失之間有一個介入情況,就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那麼,這三者之間如果成立因果關系,它們之間必需具備一種可傳遞的因果關系,但是我們發現,許霆的取款行為既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充分條件,也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所以,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因此,許霆的取款行為不構成犯罪。

因果關系還決定刑事責任的范圍。在犯罪行為事實清楚的情況下,犯罪人對那些危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是刑法上因果關系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時需要明確是物理運動中的因果關系還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而犯罪是一種社會運動的形式,如果將其降格為物理運動,那麼,就會出現難以理解和解釋的狀況,所以筆者主張因果關系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

據此,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也就是因犯罪行為引起的危害結果范圍。換言之,因果關系對於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具有重要作用。從原因的角度劃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劃分為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和不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以危害結果的表現形態為標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以劃分為物質性的危害結果和精神性的危害結果。

(5)刑法中的條件關系擴展閱讀

由於純粹自然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不能說明不作為犯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筆者主張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是包括主客觀兩方面的社會行為,而不是剝離了行為主觀方面的客觀的身體動作。

只有這樣理解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對於不作為才能夠說明其與損害事實的因果關系。而且,只有全面考慮行為的主客觀兩個方面,才能准確認定行為的性質。例如,2003年8月7日凌晨,4名男子在北京香山附近盜竊了47斤科研用葡萄。它們是北京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葡萄研究園投資40萬元、歷經10年培育研製的科研新品種。案發後,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對被偷的葡萄進行估價,被偷葡萄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1220元。

這里的「過失」盜竊行為就是一個主客觀相統一的行為,它是果樹研究所損失的原因行為;也是該案盜竊罪不能成立的理由,因為盜竊罪是故意犯罪,過失盜竊不成立犯罪。

熱點內容
南嶽新法院 發布:2024-10-05 12:47:55 瀏覽:849
代理人適用勞動法嗎 發布:2024-10-05 11:00:14 瀏覽:761
董冬冬律師 發布:2024-10-05 10:53:29 瀏覽:515
威權與法治 發布:2024-10-05 10:46:13 瀏覽:685
長沙市大學生法律援助 發布:2024-10-05 09:57:16 瀏覽:73
二建法規2017真題 發布:2024-10-05 09:46:02 瀏覽:236
2017新婚姻法全文離婚 發布:2024-10-05 09:10:55 瀏覽:416
法學元旦朗誦 發布:2024-10-05 08:38:13 瀏覽:808
勞動法分流人員 發布:2024-10-05 08:29:08 瀏覽:50
大連勞動法律師 發布:2024-10-05 08:27:32 瀏覽: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