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1016世紀西歐商法是

1016世紀西歐商法是

發布時間: 2024-07-25 12:34:02

Ⅰ 國際商法的主要內容

國際商法內容

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國際商法有自己特有的體系結構。對於國際商法體系應包括哪些內容,國內學者並無一致的看法。筆者認為,要深入研究、正確闡述國際商法的體系首先應理解國際商法體系的涵義,其次要找到決定國際商法體系的依據。 理解和確定國際商法的體系,應當從形式和內容入手。在形式上,應考慮以下三方面:

一、是國際商法就目前而言涉及哪些國際商事關系領域,如國際貨物買賣、國際貨物運輸、產品責任等;

二、是在這些領域內國際商事法律規范做了哪些方面的規定,這些規定是以國際法淵源還是以國內法淵源表現出來,以及這些淵源間的關系機制;

三、是國際商法體系中各部分內容的結構,即不同領域法律規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內容編排的依據。

國際商法是關於商務的國際私法。是指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務關系中,通過選擇准據法來解決商務沖突,保障國際上商務民事往來的安全和順利進行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是沖突法,這是因為各國商務立法不同,要解決國際商務糾紛首先就必須解決選擇和適用哪一國法律的問題,即解決當事人所在國的法律沖突。

所以,它與在實質和內容上規定商務往來關系的實體法不同,它不直接解決實體上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只解決選擇准據法(即以哪國法律為依據)來解決國際性的商務糾紛。由於商務活動的世界性,現在有關國際組織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謀求統一的國際商法,一旦實現商法的國際統一,作為沖突法的國際商法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1)1016世紀西歐商法是擴展閱讀:

具有國際性的商人法被納入主權國家國內法體系後,使得各國國內商法成為調整本國對外商事關系的重要規則。從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直到19世紀末以前,在國際商事交易中,國內商事立法一直是國際商法主要的法律淵源。國內法本質上屬於主權法的范疇,為法學理論中的「強制性規范」,即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范。從這一角度說,商人法的國內化實質上是從主權原則和民族主義出發的商人法的民族化。

從歷史的觀點看,這對促進本國商品交易和商品流通秩序的正常化起了積極作用,但以發展和未來的觀點來看,卻是與商事活動的國際性、跨國性相違背的。由於各國內商法主要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的,而不是從國際商事活動的需要出發。因此,各國的商法不但很難充分涉及國際商事方面的問題,而且其中某些法律規定甚至與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背道而馳。

國家法越多,各國交往中的法律沖突也越多,在發展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障礙也越多。盡管這些法律沖突可以按照國際私法規則予以解決,但畢竟給順利進行國際商事交往增添了麻煩和障礙。

因此,從19世紀末起,隨著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在國際商事交易活動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各國政府都積極介入了統一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工作,以雙邊條約或多邊公約的方式推動著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國際統一化進程,使國家成為推動傳統國際商法變革的最重要力量。

Ⅱ 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徵

西方法律制度基本特徵是: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法律由議會制定,行政機構在法律規定框架內行使行政權,法院根據法律獨立掌握司法權。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

西方立法制度的優勢:

1、分權制衡原則是立法體制建立的基石。

目的是防止權力集中在一個部門手中,防止出現專制或獨裁,便各政府部門向不同的利益團體負責,使政府反映各種不同的利益,從而導致利益之間的妥協和平衡。為了特別防止立法機關的專權,制約立法機關凌駕於薯嫌其他機關之上,對其立法權採取了有效的制約手段,即總統可對國會的立法行使「有限否決權」,聯邦法院可對國會的立法行使「違憲審查權」。

這樣可以便國會在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雙重製約下依法行使立法權。同樣,州立法機關在州行政機關和州司法機關的雙重製約下行使立法權。這種建立於制衡原則上的立法體制是保證良性運作的基礎。

2、有限的立法權。

根據美國憲法規定,國會是聯邦的立法機關,州議會是各州的立法機關。無論是國會還是州議會,他們所享有的立法權都是有限的,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立法。

而且,國會和州議會的有限立法權還要受到來自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雙重製約,即「有限否決權」與「違憲審查」。這種對立法機關的數敗手制約主要保證其在有限的立法許可權內認真履行職能,防止專制,確保立法質量。

Ⅲ 民商分立的緣起

民商分立的淵源可追溯到中世紀時期。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民商法的來源主要有三個:羅馬法、教會法和中世紀商法。中世紀商法出現以後,由於它形成了專門的概念和體系,它具有了與羅馬法、教會法相獨立的地位。這樣,商法作為一種專門的法律體系發展起來。從這一時期商法的特點來看,它主要是適應地中海沿岸商業貿易發展的需要,在商人的商業交往中產生的各種習慣規則,如匯票規則、海上保險契約、商業契約等,其中以海商方面的規則更為突出,此外,商人還自己組織法庭來處理商事糾紛案件。因此,商法是適應商業和貿易的發展在商人之間獨立發展起來的。從中世紀商法的形成來看,可以說它與羅馬法、教會法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它不是從普通私法中分離出來的。中世紀商法一經產生,它就自治自立,與普通私法平行發展。
中世紀末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日益壯大。16、17世紀,隨著歐洲中央集權國家的強大,歐洲諸國將在各國商人之間普遍適用的、具有國際性的各種商事習慣、商事規范納入本國的國內法,從而開始了近代商事立法。法國路易十四時期頒布的《商事條例》(1673)和《海事條例》(1681)就是近代最早的兩部商事法令。另一方面,法國的民事關系屬於民法規范調整,南部成文法地區施行的是羅馬的《優士丁尼法典》,北部的習慣法地區施行的是由法律傳統形成的並經官方文件予以記錄的習慣,主要是1580年修正的1510年的巴黎習慣,1509年和1583年的奧雷昂習慣。因此,在這一時期,民商分立的格局已經開始出現。
民商分立的真正標志是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和法國商法典的先後頒布施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革命成功和國家統一後,在全法國統一法律的任務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面對法國民事法律的混亂狀況,法國1791年《憲法》明文規定:「應制定一部共同於整個王國的民法典」。由於「在西方發達的法律體系裡,一直存在著一股促進法典化的驅動力」,加之法典編纂的政治條件和經濟條件已經成熟,因此,在拿破崙的推動下,法國民法典於1800年開始起草,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幾乎與此同時, 法國在1801年成立了商法起草委員會,並於1807年頒布了商法典。因此,以法典為標志的民商分立體制正式得以確立。繼法國開創民商分立體制後,德國 1861年頒布了《普通德意志商法》(即舊商法典),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後,開始編纂新的商法典,並於1897年5月10日頒布, 1900年1月1日生效。另一方面,1874年、1890年分別成立了民法起草委員會,起草民法典,於1897年頒布、1900年施行。因此,在德國也形成了民商分立體制。除了法德兩國以外,採用民商分立體制的國家還有義大利、日本、荷蘭、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除了普通法系國家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外,把私法劃分為民法與商法兩個分立的體系,在當年似乎是私法的一個基本特徵」。據統計,迄今為止,大約有四十多個國家制定了獨立於民法典之外的商法典。
所謂民商分立,其基本含義是指民法典與商法典自成體系,分別立法,各自調整社會經濟關系中的民事關系與商事關系。由於自羅馬法到法國民法典,私法與民法幾乎是同義語,因此有的西方學者將僅有民法典的私法體系稱為「一元化私法體系」,而將民法典和商法典並存的私法體系稱為「二元化私法體系」。二元化私法體系, 既是民商分立的結果,也是民商分立的表現。民商分立體制具有四個特點:
1.民法典與商法典並存。從國外立法來看,既有民法典先於商法典而立法的,也有商法典先於民法而立法的。但從中世紀末期歐洲大陸國家的情況看,商法法典化的起步一般要較民法為早。
2.民法與商法的地位和效力不一樣。通說認為:民法是普通私法,或者說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基本私法,而商法屬於民法的特別法。因此,民法與商法的關系,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民法的原則和精神適用於商法,但在對商事關系進行調整時,商法優先於民法而適用,即「凡商法典有規定的事項應適用商法典的有關規定,至於商法典沒有規定的事項,則適用普通民法的規定」。
3.在司法管轄權方面, 民事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轄,商事案件在一些國家歸商事法院管轄。
4.在民商分立的內容方面,民法典一般規定總則、權利主體、權利客體、法律行為、時效、債權、物權、親屬、繼承等制度;而商法典一般沒有民法典那樣系統全面的總則,並主要規定商人、商事公司及隱名合夥、商行為、票據、海商、破產、商業裁判權等制度。從調整范圍的角度看,人身非財產關系是民法典的重要內容,但商法基本上不予涉及。

Ⅳ 在法國封建法的形成與發展中,羅馬法的復興和商法的發展出現在什麼時期

在法國封建法的形成與發展中,羅馬法的復興和商法的發展出現在等級君主制時期。

等級君主制形成於西歐封建制度確立以後。11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12世紀後英、法等國的王權呈逐漸加強之勢,以國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勢力和新興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力圖攜手打破封建割據局面。

1、羅馬法復興是歐洲11~15世紀主要以義大利為中心而發生的重新研究、鼓吹羅馬法的高潮。

2、歐洲中世紀時期,商法經歷了從商人習慣法到成文法的飛躍,並在中世紀晚期以法國1673年的《陸上商事敕令》為標志進入了近代商法典時期。

(4)1016世紀西歐商法是擴展閱讀:

羅馬法復興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西歐的法律狀況同商品經濟發展及社會生活極不適應,而羅馬法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調整商品生產者關系的最完備的法律,這一法律遺產可以滿足當時西歐各國一般財產和契約關系的發展變化的需要。

經過羅馬法復興,以研究《國法大全》為突破口和中心,法學蓬勃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世俗的法學家階層,改變了教會僧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這就為把羅馬法運用於實踐准備了條件,從而為正在成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

Ⅳ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勝利和確立經歷了哪兩大時期各時期的主要國家哪些上

1、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幾個階段
⑴、14—17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興起
①、政治特徵:封建主義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受到沖擊,資本主義曙光顯現。
②、主體內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
⑵、17—19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政治上的重大轉折和變化時期
①、政治特徵:資產階級勢力壯大,加快向資本主義的過渡。
②、主體內容: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封建國家改革、殖民擴張、啟蒙運動。
⑶、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最終戰勝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統治地位的時期
①、政治特徵: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工業資產階級逐漸掌握政權。
②、主體內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不同社會思潮出現、資產階級鎮壓革命和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
⑷、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時期
①、政治特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政治生活發生顯著變化,政治局勢相對穩定。
②、主體內容:國家職能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兩黨政治形成、帝國主義侵略擴張。
⑸、一戰——二戰結束,現代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危機時期
①、政治特徵: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發展,法西斯的囂張和反法西斯斗爭。
②、主體內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民主政治不斷發展,革命與戰爭連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聯合反蘇和縱容法西斯侵略,反法西斯聯盟形成
⑹、二戰後——20世紀後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加劇時期
①、政治特徵:資本主義世界重新組合,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
②、主體內容: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美國成為世界政治霸主,形成「冷戰」局面、帝國主義推行霸權政策和新殖民主義政策及世界人民的反抗
⑺、20世紀後期,新舊世界政治格局交替和經濟「滯脹」時期
①、政治特徵: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形成。
②、主體內容:殖民體系崩潰,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經濟進入滯脹階段,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2、重大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
⑴、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1566—1581年),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
⑵、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革命,標志著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⑶、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具有民族獨立和資產階級革命雙重性質的革命。
⑷、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1794年),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
⑸、法國七月革命(1830年),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
⑹、1848年歐洲革命(1848—1849年),是一次規模巨大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民主革命。
⑺、美國內戰(1861—1864年),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⑻、俄國二月革命(1917年),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⑼、德國十一月革命(1918年),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重要改革和統一運動
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①、西歐宗教改革(16世紀),既是一場反教會斗爭,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
②、英國議會改革(1832年開始),為工業資產階級進入議會打開了大門,標志著工業資產階級政治地位的提高。
③、義大利加富爾改革(1852年),增強了撒丁王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義大利統一創造了條件。
④、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標志著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⑤、普魯士俾斯麥的軍事改革(1862年),為德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⑥、日本明治維新(1868—1873年),使日本改進了封建落後狀況,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⑦、法國財政改革(20世紀20年代),促進了法國戰後經濟的恢復。
⑧、羅斯福新政(20世紀30年代),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之先河,加速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於美國和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
⑵、資產階級性質的統一運動
①、德意志統一(1864—1871年)
②、義大利統一(1859—1871年)
4、重要文獻
⑴、英國:①《航海條例》(17世紀中期頒布) ②《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通過)
⑵、法國:①《人權宣言》(1789年制憲會議頒布) ②《1791年憲法》(1791年制憲會議頒布) ③《拿破崙法典》(1804拿破崙公布《民法典》,後又公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
⑶、美國:①《獨立宣言》(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 ②《1787年憲法》(1787年頒布)
③《宅地法》(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 ④《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
⑷、日本:《大日本帝國憲法》(1889年頒布)
⑸、德國:《魏瑪憲法》(1919年頒布)
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
⑴、英國:1689年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
⑵、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聯邦共和制
⑶、法國:經過反復斗爭,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
⑷、俄國:1861年改革後仍然是沙皇專制君主政體
⑸、義大利: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後,實行君主立憲制
⑹、日本:1889年憲法頒布後,由封建君主政體轉變為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
⑺、德國:1871年完成統一後,實行統一後實行君主立憲政體
⑻、德國、日本、義大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統治
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⑴、內容:①、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③、 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
⑵、形成過程
①、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後的西、葡殖民擴張,以及17—18世紀英、法、荷等國的殖民擴張和爭奪,使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17—19世紀初,英、法、美等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確立。
②、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由於工業革命的擴展,俄、德、日意、等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資本主義對外擴張變本加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
③、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國主義國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和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7、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
⑴、工場手工業時期:①主要殖民國家:較早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後是英、法、荷等國。②殖民區域:主要是在大洋沿岸。③殖民特徵:海盜式的掠奪。
⑵、工業資本主義時期:①主要殖民國家:除老牌殖民國家外,俄、日、德、美等國也加入殖民行列。②殖民區域:遍布世界各地。③殖民特徵:殖民擴張以爭奪殖民地、搶占原料產地和產品市場為目的;殖民國家間不斷爆發爭霸戰爭。
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①主要殖民國家:幾乎所有帝國主義國家都參加了殖民擴張。②殖民區域:非洲幾乎被瓜分完畢,拉丁美洲成為實際上的半殖民地,亞洲除日本外都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③殖民特徵:以商品輸出為主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企圖從政治上瓜分殖民地。
8、資本主義政治思潮
⑴、文藝復興運動:①時間:14—16世紀。②主要社會思潮:人文主義。③性質: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④代表人物:馬基雅維利、莫爾等。
⑵、啟蒙運動:①時間:18世紀。②主要觀點:批判專制王權和封建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③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網路全書派等。
⑶、保守主義思潮: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期形成,代表土地貴族和保守勢力的利益,反對工業社會,主張控制資本主義發展。
⑷、自由主義思潮: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國家干預經濟,反對社會革命,主張改良。如19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革命和改革運動、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德意志統一、日本明治維新。
⑸、社會主義思潮: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反對資本主義制度。
⑹、民族主義:主張建立各民族統一的主權國家。其一是是屬於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范圍的運動,就是爭取民族自強與振興,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運動。如德意志的統一。其二是反對外國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即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斗爭,一種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獨立運動,如波蘭反抗俄國統治的民族起義,另一種是發展程度較低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以19世紀中期的亞洲革命風暴為典型。
9、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戰爭
⑴、英國兩次內戰(1642—1648年)
⑵、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
⑶、法國與歐洲反法同盟的戰爭(1792—1793年)
⑷、德意志三次王朝戰爭:①1864年對丹麥戰爭;②1866年普奧戰爭;③1870年普法戰爭
⑸、日本武裝倒幕(1863—1867年)和「二•二六兵變」(1936年)
10、資本主義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變化
⑴、17世紀初,荷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俄等國仍然是封建國家。
⑵、17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大陸以封建制度為主體。這一階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歐洲。
⑶、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洲主要國家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美日雖然勢力大增,但歐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動。
⑷、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過渡,政治制度日趨完善,美日日漸強大,向歐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戰。
⑸、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團,最終反法西斯聯盟戰勝法西斯集團。
⑹、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組,歐洲在資本主義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新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格局。
⑺、20世紀90年代後,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了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1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狀況
⑴、英國
①、概況:a.16世紀宗教改革,成立英國國教,後出現清教徒運動。b.1640—1688年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c.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d.18世紀初,形成內閣制。e.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擴大了政治權利。f.19世紀後半期,自由黨和保守黨交替執政。g.一戰後,自由黨衰微,形成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局面。h.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i.1949年加入北約。j.1986年加入歐共體。
②、特點:a.議會制度比較完善。b.長時間推行兩黨政治。
⑵、法國
①、概況:a.16世紀法國宗教改革,以天主教為國教。b.17世紀中後期到18世紀前期,路易十四改革。c.1789—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d.1789年頒布《人權宣言》;1791年頒布憲法,建立君主立憲制。e.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f.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拿破崙法典》。g.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h.1930年建立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i.1848年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j.1852年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國。k.1870年9月4日革命後建立第三共和國。l.1946年建立第四共和國。m.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國。
②、特點:a.革命運動發生最多的資本主義共和國。b.政局不穩、政權更替頻繁。c.共和制與君主制經過長期斗爭,最終確立共和制。
⑶、美國
①、概況:a.1775—1783年獨立戰爭,美國獨立。b.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c.1787年憲法確立三權分立的聯邦共和制。d.1861—1865年內戰,1862年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e.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共和黨與民主黨輪流執政。f.向帝國主義過渡完成後,兩黨差別消失。g.1933年羅斯福新政。h.1946年杜魯門主義出台,實行「冷戰」。i.二戰後,成為世界政治霸主。
②、特點:a.政治民主化程度較高。b.較長時間占據世界政治霸主地位。
⑷、日本
①、概況:a.1192—1868年,幕府統治時期(鐮倉、室町和德川幕府)。b.1868年武裝倒幕,成立明治維新政府,建立君主政體。c.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建立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d.20世紀30年代建立法西斯專政。e.二戰後,消除封建勢力,實行政治改造和民主改造,建立民主制度。f.70年代後,政治勢力壯大,與美、歐共體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②、特點:a.具有濃厚的封建軍事性。b.天皇專制長期存在,民主政治發展水平低。
⑸、德國
①、概況:a.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盛行。b.16世紀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c.18世紀中後期,腓特烈二世改革。d.1848年柏林革命。e.19世紀中期,德意志統一運動,建立二元制的君主立憲帝國,即第二帝國。f.1919年十一月革命後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g.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國,是以《魏瑪憲法》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h.1933年建立法西斯專政。i.二戰後被四國分區佔領,後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j.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
②、特點:a.較長時期處在分裂狀態。b.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殘余有較大影響,富有侵略擴張性。
⑹、俄國
①、概況:a.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沙皇專制鞏固。b.1861年農奴制改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c.一戰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d.1905年革命。e.一戰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②、特點:a.有濃厚的封建性和對外擴張性。b.沙皇專制長期存在,民主政治水平低。
⑺、義大利
①、概況:a.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潮發展。b.19世紀中期統一運動,王國成立。c.1922年建立法西斯專政。
②、特點:a.長期處於分裂狀態。b.政治民主化程度低。

Ⅵ 10-16世紀是西歐商法的( )。

10-16世紀是西歐商法的()。
A.共同商法時期
B.商法萌芽時期
C.國家商法時期
D.國家立法時期
查看答案解析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中世紀商法的發展經歷的各地區、各城市共同適用商法的共同商法時期和 *** 國家認可、編纂和實行商法的國家商法時期。10-16世紀是共同商法時期。(P114)
本題知識點:中世紀西歐的商法,

Ⅶ 當代商法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大學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開設多年。[1]在我國,隨著近年來對外經濟工作的不斷擴大,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而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際商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士學習法律的重要內容而受到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國際商法」一詞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冠以國際商法名稱的書籍也屢見不鮮。[2]於是,不斷有對國際商法感興趣的大學學生、研究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什麼是國際商法?怎樣理解國際商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商法是否同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或民法、經濟法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對法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而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新課題,推動和繁榮我國的法學研究事業,正是我們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鑒於此,筆者擬對國際商法的概念從理論上進行初步的探討,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關於國際商法概念的研究,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散論於各種著作中對國際商法概念的說明,筆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概念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下文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廣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按照法學的一般理論,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國際商法就是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指某種商事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用以調整所有這些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具體將,舉凡涉及商事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或沖突法規范,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都應包含在內。

對法律部門的劃分,除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作為依據和主要的標准外,由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調整方法的異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標准。舉一個明顯的例證,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從未引起過爭議,但刑法顯然不是調整同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而是調整由於犯罪所破壞的多種社會關系的,幾乎涉及一切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但其調整方法卻是單一的刑罰手段。這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調整方法。同樣,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多樣性的,有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調整方法的顯著特徵。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協商與調解等調整方法,也包括仲裁與訴訟等調整方法,既包括國內法的調整方法,也包括國際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從法律調整方法的角度考察,也可說明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在討論國際商事法律問題時,有必要對國際商事法律中的「商事」一詞進行說明。「商事」一詞是國際貿易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慣常用語。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或國家都對「商事」一詞盡可能做廣義的解釋。如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起草《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時,就「商事」一詞所作的注釋[4],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貿易交易;銷售協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咨詢;設計;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保險;開采協議或特許權;合營企業或其它形成的工業或商業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則仿照《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羅列了18種屬商事關系的事項:(1)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交易;(2)銷售協議;(3)商事代表或代理;(4)開采協議或特許權;(5)合資或其他形式的工業或商業合作;(6)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7)建築;(8)保險;(9)許可;(10)保付代理;(11)租賃;(12)咨詢;(13)工程;(14)金融;(15)銀行;(16)資料或技術的轉讓;(17)知識或工業產權、包括商標權、專利權、版權和軟體程序權;(18)專業服務。[5]另根據我國加入1958年訂於紐約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時作出的商事保留聲明中提到的「商事」的概念,包括貨物買賣、財產租賃、工程承包、加工承攬、技術轉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勘探開發自然資源、保險、信貸、勞務、代理、咨詢服務和海上、民用航空、鐵路、公路的客貨運輸以及產品責任、環境污染、海上事故等。[6]因此,我國關於「商事」一詞的解釋也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解釋。國際商法就是規范各種商事主體在上述國際「商事」領域活動的法律。

第二,從國際商法的產生看,國際商法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的。它最初所調整的商事關系就不是一國國內商人之間的商事關系,而是跨國界的、不同國家商人之間的國際商事關系。

國際商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際商法的形成來源於實踐,它的系統化過程不是由於國家的立法或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其適用者兼推行者的努力。國際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習慣法,它在十一世紀出現於威尼斯,後來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逐步擴大到西班牙、法國、德國及英國,甚至北歐各國和非洲北部。這種以商人(主要是從事兩國或多國間貿易,並須經船舶運送的商人)間為規范對象的國際商法,屬於商人習慣法,是以當事人自治原則為最高原則,經由交易常例、習尚、習慣而形成的法律規范。其內容主要包括:貨物買賣合同的標准條款、兩合公司、海上運輸與保險、匯票、破產程序等方面的規范。這種商人習慣法是商人在歐洲各地港口或集市用以調整他們之間的商事交易的法律和商業慣例,它與當時封建王朝的地方性法律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具有國際性,是國際商法,普遍適用於各國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2)它的解釋和運用不是由一般法院的專職法官來執掌,而是由商人自己組織的法院來執掌,其性質類似於現代的國際商事仲裁或調解;(3)其程序較簡單迅速,不拘泥於形成;(4)它強調按公平合理的原則來處理案件。[7]

第三,由於當代國際商事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國際商法發展到今天,已經由單一層次的國際商事慣例演變為多層次的國際商法,是一個以國際商事慣例為主體內容的,既包括國際法規范,也包括國內法規范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由於國際商法是用來調整從事跨越國境商事交往的各種公、私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所以,它的內涵和外延,早已大大地突破了國際商事慣例體系,而擴展到國際法、國內法、甚至還包括難以歸屬上述法律分類的其它各種法律規范。國際商法是一個多門類、跨學科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而且,上述國際商法體系中的國際商事慣例規范、國際法規范、國內法規范,並不是互不發生關系的三種並行的法律規范。原本的國際法規范可能被自然人、法人所直接適用;國內法規范也可能上升為國際法規范而被國家或國際組織所適用。在當代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實踐中,不僅單靠任何一種傳統法律規范都已不能完全客觀反應國際商事關系對法律調整的需要,而且各種法律規范和體系之間往往互相依賴、互相交叉、互相轉化、互相作用。[8]國際公法規范調整和制約純粹以國際或國際組織作為主體雙方的商事法律關系,諸如國家政府之間或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有關投資、貿易、信貸、結算、保險等方面的商事法律關系,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時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些商事領域的國際公法規范對我國公民、法人是有直接約束力的。例如我國簽署並核准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該公約於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從這一天起,我國公民或法人與任何其他締約國公民或法人之間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其訂立以及賣方、買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都必須適用該公約的規定(除非雙方當事人決定不適用該公約)。對我國公民、法人適用國際民商事公約和慣例,我國法律有明文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我國《票據法》第9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9]

換個角度來說,有關國家和私人、法人之間的合同是可以通過依從國際法而被國家化的。例如,海特認為,任何准國際法庭或跨國法庭無法否認因政府與外國人之間契約關系所引起的仲裁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並且有必要衡量適用國際法的適當性。他指出:「在私人投資者同外國政府間訂立開發協議的情況下,……作為當事人一方的外國人的契約權利,是可以通過其本國政府提到國際法高度來要求的。」[10]

此外,國際法協會在其關於「國際組織與私人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和「國家與外國人協議中的合同准據法」的兩個文件中,也接受適用國際法或適用一般法律原則。[11]

實踐中,適用於一方當事人為國家或國家實體的合同不乏其例。如1958年沙烏地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一案的最終裁決,就是選擇國際法作為裁決的准據法的。中東國家的一些石油法也規定可選擇國際法作為仲裁的准據法。

因此,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既可適用國際商事慣例,也可適用國際法,還可適用國內法,它們之間沒有固定界線,當事人究竟採取何種法律手段,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具體來講,用以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國際商法規范可以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為數眾多的,普遍適用於各種國際商事主體之間的國際商事慣例,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第二個層次是有關各國或國際組織之間簽訂的對國際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如日內瓦票據法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等(上述兩個層次的國際商法概念同大陸法系商法中廣義商法中的國際商法概念相同);[12]第三個層次是有關國家用以調整本國境內商事往來關系規范中具有國際性的規范(或稱涉外商事法律規范)。這里所說的各國用以調整本國境內涉外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既包括同時適用於國內某種商事關系和國內同類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如中國的《商標法》、《專利法》等,也包括只適用於國內某種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

第四,從廣義上探討國際商法概念,並非只是純學理的說明,更是為了國際商法的綜合運用和實際效益。

如我國公司到外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要受到多種不同層次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首先,根據國家主權原則,我國公司在外國的商事投資活動要直接適用外國私法中有關涉外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和規范,如要適用《外國人投資企業法》等;其次,我國公司要適用外國有關管理涉外商事活動的法律,如適用《海關法》、《外匯法》等;第三,要適用該外國認可或參加的國際商事慣例或國際商事條約、公約,如《托收統一規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第四,要適用我國與該外國簽訂的有關雙方商事協定或條約,如《中美貿易關系協定》等。同樣的道理,外國公司到我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在適用法律和選擇法律方面也會遇到各種實際問題。

如果在上述選擇法律過程中,仍然把視野局限在傳統的法律部門或學科,拘泥於某種固定的定義界說,[13]就很難對國際商事活動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採取最適當和最必要的途徑加以妥善解決。如世界銀行對私人公司貸款的合同,屬於政府間機構與企業訂立的契約,當選擇契約的准據法時,盡管當事人中的一方不是私人,仍應適用國際私法;又如,發展中國家政府與發達國家私人之間訂立的契約,盡管當事人並非雙方同是國家或同是私人,卻非同時適用國際法和國內法(包括公法和私法)的各項原則不可。因此,對於國際商事交往中因范圍、國家、法人、個人相互交織形成的錯綜復雜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問題,必須同時運用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際法及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內法,進行綜合的考察,才能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正確的處斷。[14]

綜上所述,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它是調整超越一國國境的商事交往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並不局限於某一特定的法律規范,它的內涵以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為主,其外延早已打破了國際法體系和國內法體系,而擴及到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國際私法規范、各國民商法的國際性規范(即涉外部分)。雖然國際私法和各國商法的涉外部分本質上都是各國的國內法,但是,既然它們都在各個主權國家的領域內調整著和制約著跨越國境的商事交往活動,從宏觀上看,也就不能不承認它們是國際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屬於國際商法的范圍。

國際商法不僅包括規定國際商法主體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權利和義務的實體性規范,也包括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程序性規范,不僅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強制性規范,也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任意性規范。

因此,國際商法所研究的對象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往往要牽涉到現有的幾十個傳統法律部門的部分內容,要涉及到國際法、沖突法、民法、商法、稅法、民事訴訟法、產品責任法、反壟斷法、反傾銷法等諸多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

筆者認為,當前的問題不在於不合時宜地強調傳統的法律分科,而在於尋找新的適應時代的制衡形式。[15]當代國際商事交易需要的不僅是某一特定的法律體系,還需要適應時代的新的調整方式。國際商法將滿足國際商事的需要,如同習慣商法滿足了生活在羅馬帝國的商人的需要,和習慣法的頒布滿足了14世紀中東的航海者和商人的需要一樣。

二、從狹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及其商事交易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

如馮大同教授等認為,在國際上從事國際商事交易的主體基本上是公司、企業等商事組織而不是國家,它們之間的交易屬於不同國家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之間和個人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交易,而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所以,在「國際商法」這一概念中,「國際」(International)一詞的含義並不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意思,而是指「跨越國界」(Transnational)的意思。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商事交易和商事組織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16]

持上述觀點的學者還認為:隨著當代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擴大和頻繁,國際商事關系呈現得更加錯綜復雜,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國際商事活動方式,如國際投資、國際融資、國際租賃、國際技術轉讓、國際合作生產、國際工程承包、工業產權與專有技術許可貿易,等等。這些活動方式或者說交易方式,已超出了傳統商法調整的范圍。國際商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越來越廣泛。但與傳統商法相比,國際商法尚處於形成和發展階段,不僅上述這些新型的國際商事交易方式大都是從傳統商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且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傳統商法歷史悠久、無所不包,涉及買賣、合同、擔保、公司、代理、居間、票據、保險、破產、海商、仲裁、競爭、信託、證券、期貨等社會商事關系的各個方面,而這些內容,國際商法大多還未涉及到。因此,國際商法的體系和內容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以最終形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除上述國際商法的廣義和狹義概念之外,國際商法還可作為一種比較研究各國商法的研究方法的概念而存在。

三、國際商法的「並存法(Concurrent laws)」概念。[17]

在國際商事交易中,為了避開不同國內法體系之間的差異和難以預測的變化,將國際法、國際商事慣例及國內法三者結合起來,以一種統一的法律體系的形式,即創立一個可適用的三者並存的法律體系來調整國際商事交易的作法在各個國家呈發展趨勢。

《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是採用並存法律體系的一個較典型的例子。該公約明確規定:「仲裁庭應依據爭端當事人間協議的法律准則裁決爭端……」。如前所述,該條款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承認,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當事人可以選擇國內法,或選擇國際法,或選擇國際商事慣例;其二,當事人還可以既選擇國內法又選擇國際法和國際商事慣例,三者並用。該公約在同一條款中還規定,在當事人缺乏選擇時,仲裁庭「應適用爭端一方的締約國的法律(包括其關於沖突法的規則)以及可適用的國際法規則。」[18]可見,不僅當事人選擇法律是多軌制,仲裁庭在選擇適用法律上也是多軌制,既可適用國際法體系,也可適用國內法體系,還可適用不屬於這兩種體系的國際商事慣例。

並存法體系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爭論的產物。這種體系的作用在於,一方面適用國家當事人的國內法,承認國家當事人主權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參照國際法原則或國際商事慣例,為合同私人當事人一方提供一定的保護,保證國內法對外國投資者或其他人的待遇不低於最低國際標准。其實質就是在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摻入一種平衡力量。筆者認為,並存法實際上從另一角度說明了廣義的國際商法的獨立存在。

【注釋】
[1][7][16]參見馮大同主編:《國際商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2頁,第4頁。
[2]參見關安平主編:《國際商法實務操作》一書,海洋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3]徐顯明主編:《法理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205頁。
[4]A.Redfern M.Hur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1986,PP.13-16.
[5]美國加利福尼亞《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第1條第1297節第16款。
[6]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4月10日《關於執行我國加入的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通知》。
[8][15]趙威著:《中外合作開發煤炭資源的法律問題》,法律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1頁,第18頁。
[9]《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5章第96條,1995年5月10日第8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
[10]George W.Heght,The choice of Publie.Lnterational Lawas theApplicable law in Development Contract with Foreigr Government,in Intermational Financing and Development,J.F.Mcdaniels ed.1964,p.556.
[11](美)漢斯?史密特主編:《國際合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頁。
[12]楊建華著:《新版商事法要論》,台灣三民書局,1983年版,第1頁。
[13]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84頁。
[14]櫻井雅夫:《國際經濟法研究——主論海外投資》,1977年日文版,第1章。
[17]韓健著:《現代國際商事仲裁法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44頁。
[18]《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第42條第1款。

Ⅷ 欽定大清商律的商法體系

一般認為,近代商法起源於中世紀的商人法。中世紀末期,歐洲大陸國家相繼制定商法典 ,其中,法國的1673年《陸上商事條例》和1681年《海事條例》的影響最大。19世紀初期,法國繼實施民法典後,1807年又在繼承、吸收前述兩個條例的基礎上,制定了統一的商法典 。它是近現代各國商法的源泉。此後,歐美國家紛紛效仿,從而形成了關於商事立法的不同體系。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也很快著手商法典的制定工作。1890年,邀請外國專家幫助起草的舊 商法頒布。該法典分總則、海商法、破產法三編,公布以後,因其脫離日本國情和傳統的商 事習慣而遭到激烈的批評。1899年由日本專家制定的明治商法得到通過,代替舊商法而開始 施行。明治商法分為總則、公司、商行為、票據、海商五編,它主要效仿的是1897年制定的 《德國商法典》的體例。但它與《德國商法典》的最大區別是把票據的有關內容規定於商法 典中,並作為獨立的一編。《日本商法典》原則上為客觀主義,但其第265條「凡商人為營 業而為之行為,皆謂之商行為」的規定則實際上摻雜了主觀主義的觀念。因此,從這一方面 看,《日本商法典》採用的是與法國相似的折衷主義。
與法、德、日等國不同的是,英美等國的商法發端雖然也比較早,但並沒有走上編纂商法典的道路。 「商人通例」主要對商人的涵義、商業能力、商號、商業帳簿等作了規定。其第1條規定,凡經營商務、貿易、買賣、販運貨物者,均為商人;第2條規定,滿16歲以上之男子得營商 業 ;第3條規定,女子於法定之場合,得營商業,但必須呈報商部;第4條規定,妻得夫之許可 書 ,且呈報商部,得營商業,但夫於妻之債務,不能辭其責;第5條規定,凡商人營業或用本 人真名號或另立店號;第6條規定,商人貿易,無論大小,必須立有流水帳簿,凡銀錢 貨物出入以及日用等項均宜逐日登記;第7條規定,商人每年須將本年貨物產業器具等盤查 一次,並造冊備存;第8條規定,凡商業帳簿及關於營業之信書,要保存10年,若於10年內 有喪失,要呈報商部;第9條規定,無論是商人、公司,還是店鋪,都必須遵守上述第6、7 、8條的規定。
以上規定表明,《欽定大清商律》以法律形式確認了商業活動以營利為目的,確認了商人 的合法地位,而一反中國以往重本抑末、重義輕利的傳統,這實際上是西法東漸的結果。「 商人通例」的具體規定雖然不如《日本商法典》第一編的有關規定那麼詳盡,但仍可從中 找出兩者某些相似的內容。如關於商號,《日本商法典》第16條規定:「商人得以其姓,或 姓名,及其他之名稱為商號」;關於商業帳簿,其第25條規定:「商人須備帳簿,每日之交 易,及其他有影響於財產之一切事項,悉當整齊明白配載之」;第28條規定:「凡商人10年 內之商業帳簿,及與營業有關系之書信,須保存之。」「商人通例」的相關內容與《日本商 法典》的這些規定比較相似。 「公司律」的規定較為詳盡,具體規定了公司的組織形式、創辦呈報方法、經營管理方式 和股東權利等內容,它將公司分為合資公司、合資有限公司、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4種 ,這也是近代大陸法系國家商法典所通常規定的公司種類。從「公司律」的規定看,也主要是繼受外國的公司立法。
有學者認為,在其131條的內容中,「約五分之三內容仿自師法德國制度的日本,五分之二內容則仿自英國,使晚清公司律同時混合了英美法和大陸法的立法 精神。因為主要是翻譯搬抄外國的法令,公司律中也存在許多規定模糊的地方;同時,公司 律 中較少對中國傳統商業行為進行規范和保護,本國商人從而難以有效配合,清政府初次進 行的經濟立法工作因為『移植性』太強而難以順利植入中國社會。」(註:參見邱澎生:《禁止把持與保護專利——試析清末商事立法中的蘇州金箔業訟案》,《 中外法學》2000年第3期。)而在《商部擬定商律 摺》中,也清楚地表明了起草法案借鑒外國商律的過程,即「先將各國商律擇要譯錄以被參 考之資」。(註:《東方雜志》第1年(1904年)第1期。)

Ⅸ 10-16世紀是西歐商法的什麼時期

11世紀晚期以前教會法是分散性的,教會所參與的社會事務主要局限在有關靈魂和精神事務上,教會的普遍性主要不是依靠政治或法律的統一,而是依靠共同的精神傳統、共同的教義和崇拜以及一種共同的禮拜儀式。教會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與神學學說、禮拜儀式和各種聖禮交織在一起。在涉及諸如財產法、犯罪和侵權行為、程序、繼承等領域教會法常常與世俗法結合在一起,而世俗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習慣之中。伯爾曼先生認為,11世紀的教皇革命導致了近代西方國家的產生,這個國家是指由教皇所統治的教會在與王權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教會成為獨立於王權和領主的公共權威,行使著一個近代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具備了近代國家大部分的特徵。11世紀末,在義大利北部歐洲第一所大學波倫亞大學創立,在這所大學對當時發現的羅馬法文本已開始予以研究和傳授。羅馬法的發現與研究以及法律在大學里被自覺的逐漸構築成知識體系等因素,對於教會法體系的創立產生了直接影響。在12~13世紀間,5部主要的教會法匯編陸續編定,被統稱為教會法大全,第一個近代西方法律體系即近代的教會法體系就此產生。教會法體系不僅從形式上被賦予了邏輯連貫性的外觀,內容上被劃分為社團法、刑法、婚姻法、繼承法、財產法、契約法以及訴訟程序,而且在精神和原則方面貫穿著宗教教義。隨著教會法體系創立,各種新的世俗法———封建法、庄園法、王室法、城市法、商法也模仿著教會法的許多概念和技術而體系化和精緻化,教會法和世俗法體系的分別創立所附帶產生的是一個職業的法律家和法官階層,分等級的法院制度,法學院,法律專著,以及把法律作為自治的、完整的和發展的原則和程序體系的概念。
11世紀晚期,廣泛的商業活動是與庄園的生產方式和封建的社會政治關系並存的,商人在封建等級體系中獲得了一種合法身份,成為獨立的階層,商人法在商業實踐活動中逐漸產生並得以發展,正是在那時,近代西方商法的基本概念和制度才得以形成,商法在西方才第一次逐漸被人們看做是一種完整的、不斷發展的體系,新出現的商法體系與教會法、王室法、采邑法、城市法相並列,彼此相互獨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一時期商法總體性特性和作用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客觀性,商事關系不同於一般婚姻、家庭、鄰里關系,這種關系的參與主體要廣泛的多,多涉及彼此並不相識而安全由共同的經濟利益而聯系在一起。從事海上貿易,遠航千里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進行商業貿易最足以說明此點。在一個相對封閉和凝固的社會中所形成的傳統、習慣、風俗等社會規范顯然不敷要求的。11世紀末12世紀初,歐洲商法已從商業交易習慣過渡到成文法,商法中的各種權利和義務實際上也變得更加客觀、准確,而較少任意、模糊。商法作為客觀規則體系,為商人安排經營活動,期待或預測交易相對人的行為奠定基礎,且商法確立客觀的交易程序,並通過商事法院在對商事糾紛的裁判時引為裁判依據而得以強化。第二,國際性,11世紀晚期以後,規模巨大的國際集市每隔一定時間就會在全歐洲各個指定的地點或者雲集了各國商人的永久性市場鎮和市場城舉行。較之於地方貿易,跨國貿易常常占優勢,並為一般的商業交易提供一種重要的模式。那個時期的許多商業活動都具有世界性或國際性。商法上的各種權利和義務在地方適用中變得更加統一、更加普遍,而較少差異、也較少歧視。「商人法乃是一種形式上的國際法,基本點在於,有容許簽訂約束性契約的自由,又有對契約安全的保障,還包含有建立、轉移和接受信貸的種種辦法,在整個中世紀時代,貿易糾紛採用商人法這辦法,曾通行於王室法庭、教會法庭、甚至封建領主法庭。對於國際商人和貿易者,商人法尤為必需。商人法至少在理論上,是對所有不同國家商人之間的交易一律通用的。」[5]第三、創新性,如上文所述,歐洲中世紀第一個法律體系是教會法體系,這個體系不僅以其形式上的邏輯性為世俗法提供了榜樣,而且在內容上教會將羅馬法的「自然理性」轉化為「自然法」,在教會社團法、財產法、契約法中包含著大量的取自於羅馬市民法、萬民法的交易規則。教會要求在交易中恪守信用和講求公平,商人們接受了這些概念和原則,並把它們納入到商法當中。在商人自治的大環境下,商人的經營手段會不斷翻新,大量新型的交易方式和經營模式不斷產生,當現存法不備時,商人、公證人或商事法院便根據所謂「自然法」或「良心」創制一些新的制度和規則。根據伯爾曼先生的歸納在此期間商人創制出:1.動產與不動產(土地和附屬土地的固定物)法截然分離;2.承認誠信的動產買主的權利優先於真正的所有者的那些權利;3.更換了較古老的貨物交付要求,以便用一種象徵性方法轉移所有權,即通過移交運輸單據或其他單據來轉移所有權(和損失或損害的風險);4.創立了一種獨立於所有權的動產佔有權;5.承認非正式的動產買賣口頭協議的有效性;6.引入一種以契約價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為基礎的,對未交付貨物的損害的客觀估量標准,隨之還引入對違反某些類型契約的定額罰款制度;7.產生了諸如匯票和本票這樣的商業票據,將它們轉變為所謂的無因契約可以獨立的提起訴訟;8.創立了匯票和本票的可轉讓性概念,據此,誠信的受讓人有權從出票人或立據人那裡獲得支付,即使後者對原持票人做出了某些抗辯(如抗辯其欺詐)也如此;9.創立了動產抵押權;10.產生了一種破產法,它考慮的是一種復雜的商業信用體系的存在;11.產生了提單和其他運輸單據;12.擴大了古希臘-羅馬的海上借貸,並創立了以對貨物的留置權或以船舶本身的股份作為擔保的冒險借貸,以此作為支助和保證商人的海上買賣的手段;13.用比較集體主義的合夥概念取代了比較個人主義的希臘-羅馬的合夥概念;14.產生了類似於一種股份公司的聯營,每一個投資者的責任限於它投資的數額;15.創立了各種商標和專利;16.以保證書和其他擔保形式擔保的流動公共貸款;17.產生了儲蓄銀行業務。近代商法體系的結構性要素如果不是絕大多數形成於這個時期,那麼至少也有許多是形成於這個時期。[6]
西方很多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在歐洲肇始於11世紀,自生產關系而言,11世紀以後歐洲經濟生活領域中的生產關系發生莫大的變化,開始從農業經濟向商業、金融經濟轉型,更為重要的是在世俗社會由商人所倡導的平等、自由、等價有償的理念開始向全社會蔓延,並逐步深入人心引導社會趨於全面革新。「資本主義能推行,法治的維持為首要工作,若無法治,則商業資本其無法預為籌謀,無從計算,亦即不能發生一個現代經濟的體系。

熱點內容
勞動法宣傳問答題 發布:2024-12-25 21:19:39 瀏覽:738
勞動法離崗 發布:2024-12-25 21:19:32 瀏覽:209
長治律師咨詢 發布:2024-12-25 21:03:54 瀏覽:680
法律還借款不還責任 發布:2024-12-25 20:44:40 瀏覽:223
卡通律師 發布:2024-12-25 20:23:31 瀏覽:406
2014年1月自考經濟法概論答案 發布:2024-12-25 20:23:28 瀏覽:421
浙大遠程教育在線作業經濟法實務 發布:2024-12-25 19:43:32 瀏覽:67
最新民事訴訟法102條規定 發布:2024-12-25 19:11:27 瀏覽:298
子公司定義法律條文 發布:2024-12-25 18:21:38 瀏覽:760
勞動法第八十七條解讀 發布:2024-12-25 17:55:27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