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民法典的淵源是
⑴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的民法典是什麼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法國民法典》
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法國民專法典》屬,也稱《拿破崙法典》(Napoleonic Code) 或《民法典》(Civil Code)。《拿破崙法典》總共分為三大部分,2281條法律條文。
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
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關各類財產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規定;
第三部分是獲取各類所有權的方法的規定,具體包括繼承、遺囑、還債、贈予、夫妻共同財產等相關法律條文。這部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法國民法典的淵源是擴展閱讀:
這部法典確認了資產階級和農民佔有貴族和教會土地財產的合法性,保證不受封建勢力的侵犯;否定封建特權,確立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原則,規定每個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
法典對於家庭、婚姻、繼承等社會生活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這部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⑵ 民法的淵源有哪些我國民法的淵源有哪些
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表現形式。
我國民法的淵源主要是指國家有關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民事的規范性文件。
民法的淵源有兩種形式:一元制與多元制。
一元制即只承認制定法為民法淵源,比如《法國民法典》第五條規定:「審判員對其審理的案件,不得用創立規則的方法進行審判。」而多元制主張除了制定法外,還包括習慣法和判例等等。
比如《瑞士民法典》,第一條第二款,如本法無相應規定,法官應依據慣例,若無慣例,依據自己作為立法人所提出的規則裁判。
我國民法淵源有以下幾種:
一、制定法
(一)憲法中的民法規范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
憲法中的作為民事法律所依據的原則和規定,如關於所有權的規定、關於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等,既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也是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規范。
(二)民法通則以及民事單行法
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則和制度。
在民法淵源中,民法通則處於指導和核心地位。
此外,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公司法、著作權法等,均是重要的民事單行法。
在其他一些法律如文物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森林法、水法中,也含有重要的民法規范。
(三)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
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規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淵源,但其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
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規有兩類:一類是根據 *** 行政職能,為立法部門制定的法律配套的,如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專利法實施細則;還有一類是含有民事法律規范的單行行政法,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
(四)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些屬於民事規范。
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根據立法法規定的立法許可權,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機關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但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只能在制定者管轄的行政區域內有效。
(五)規章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規章有部門規章和地方 *** 規章。
規章中有些是民事規范,規章也是民法的主要淵源。
(六)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釋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民事法律的系統性解釋文件和對法律適用的說明,對法院審判有約束力,故也有法律規范的性質。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系統性民事法律解釋文件很多,如《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通意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解釋》)、《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七)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
我國 *** 簽署並經人大批準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具有與國內法等同的法律效力,也是法律重要的淵源之一,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等。
二、習慣
所謂習慣,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交易中形成的經常性做法。
習慣根據其適用,可以分為區域性習慣和行業性習慣、生活習慣和交易習慣等。
我國民法沒有對習慣的效力做一般性規定;但有些單行法肯定習慣效力,如合同法第125條就允許用交易習慣解釋合同的歧義條款。
⑶ 求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淵源越具體越好
1804年公布施行的《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是第一部資本主義國家的和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殲余典。
它在1804年公布時的名稱是《法蘭西人的民法典》。
1807年9月3日法律賦予它《拿破崙法典》(Code Napoléon)的尊稱[3]。
該法典有1804年、1807年、1816年3次的官方版本,特別以1816年的王政復古版留傳下來。
所以我國商務印書館的譯本中保留著"國王"和"王國"字樣。
別的版本則在"國王"下有"(共和國總統)"字樣。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雖然其中仍留有若干舊思想的殘余,但終究是革命思想的體現。
這種革命思想就是自由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和人權思想。
法典雖然未能在家庭制度方面完成"人的解放"(在這方面,法典較之革命後的法令有些退步),卻在經濟方面較為徹底地做到了這一點.法國民法典是"人權宣言"在法律形式上的體現。
我們如果把依照這個民法典構築的社會與革命前的社會(封建社會)對比一下,就會看到法國民法典的思想意義——它摧毀了舊社會,開創了一個新社會。
當然,這個新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那個時代,它是人類文化的頂峰。
在封建社會中,"人"受著各種各樣的束縛,受著各種力量的壓迫,既沒有意思自由也沒有行動上的自由,法國人分為各種階層,沒有平等可言。
但在民法典的規定下,所有的法國人是平等的、自由的,只受自己意思的支配.總之,法國民法典是"解放"人的法典,而不是"束縛"人、更不是"奴役"人的法典。
就是在今天,法國民法典的這種精神仍對我們有啟示作用、指導作用,我們仍可從這方面去學習它。
二、法國民法典的思想內容
根據上面所說,對法國民法典的研究,應該著重於它的思想內容。
以下分為4點說明:
(一)法國民法典規定了近代民族國家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石。
法國民法典前面有一部分,標題為《前編•法律的公布、生效以及一般適用》,有6個條文。
這6條規定的實際上不只是民法的問題,而是一切"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
而且這個《前編》(Titre Preliminaire)沒有與以下各編統一編號。
據說,這6條在當時制定時不是森改碧只作為民法的前6條,而是作為當時計劃中的包括幾個法典(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的一個總法典的《前編》的。
[4]現在這6條只列於民法典之首(其他幾個法典大多經過了很大的變動),使人以為這只是民法典的前編了。
這6條的內容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則(除第3條是國際私法性質的規定外),也是對"封建法"的改變。
1.法律統一原則。
第1條規定:"經國王(共和國總統)公布的法律,在法國全境內施行。
"這個條文包含兩點:(1)法律須經"公布"。
公布是法律對外生效和施行的要件。
(2)法律公布後,在全國施行。
全國的法律是統一的,這與封建法律的地域性和分散性是正相反對的。
公布的作用在於使人民知悉法律,至少是可得知悉。
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是"公開性"。
對於這一點,中國人是深有體會的。
在我國,不久前還有所謂"內部規定",那就是不公布的規定,也就是不讓人民知悉的規定。
一個統一的國家必須有統一的法律,這一點在今天是不言而喻的。
在封建社會,情況不是這樣。
這就難怪凡是研究法國民法典的人,莫不首先把統一全國私法作為這部法典的偉大成就。
例如澳大利亞法學家瑞安說:"伏爾泰曾說,在法國旅行需要經常更換法律,就像經常更換馬匹一樣。
他的俏皮話與事實相差並不遠。
法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法典頒布之後,才成為一個法律上的整體[5]。
"又說"拿破崙法典的目標是要統一法國的私法,從這方面看,它取得了輝煌的成就[6]。
"這就是這個第1條的意義。
2.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第2條規定,"法律只對將來生效,沒有溯及的效力。
"封建社會的法律,由帝王制定,可以任意追究過去的事情,可以侵犯或剝奪人民的既得權利,可以肆意改變人民的已有的法律關系.近代法律以不溯既往為原則(當然有例外),不僅民法如此,刑法也如此。
這一原則的首要作用在於維護人民的既得權利與原有的法律地位,使人民在行為時只須注意並遵守當時有效的法律,不須顧慮行為後法律的變動(因為行此舉為後法律的變動,只能影響以後的行為,對法律施行前的行為或事沒有影響),從而有安全感。
3.立法與司法分離的原則。
第5條規定,"裁判官對於其審理的案件,不得用確立一般規則的方式進行裁判。
"確立行為的一般規則,是立法的范圍。
司法官只能對其審理的個別案件,進行個別的裁判,不得將其裁判作為一般的規則而當然適用於其他案件。
這也就是立法權與司法權分離,亦即三權分立的原則。
法國在大革命之前,由於沒有統一的法律,各地區存在著分散的、彼此不一致的"習慣法",於是法院就有對這些習慣進行解釋,從而使之取得法律效力的權力。
各地區的法院常常公布一些具有立法性質的判決,使司法判決成為"一般規則"[7]。
法國民法典的第5條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定的。
司法權的作用既然是裁判個別案件,法官就不能拒絕裁判。
第4條規定:"法官借口沒有法律或法律不明確不完備而拒絕裁判時,得依拒絕裁判罪而追訴之。
"如果法官可以因法律之故而對人民間的糾紛不予裁判,必將使人民的糾紛無從得到解決,而陷社會於混亂與不安。
本條是原則規定。
詳細的處理辦法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和刑法之中。
4.公私權(公私法)相互獨立的原則。
第7條(不屬於"前編")原來的文字是,"(民事)權利的行使,與市民資格相互獨立,後者依憲法取得並保有之。
"1889年改成現在的條文[8],即:"民事權利的行使與依憲法和選舉法取得並保有的政治上的權利的行使是相互獨立的。
"這一條規定民事權利與政治權利相互獨立,二者不互相依賴,不互相影響,民事權利以民法(私法)為依據,政治權利(公民的資格、選舉權)以憲法與選舉法(公法)為依據。
被剝奪公權(政治權利)的人仍可享有並行使其民事權利。
劃分公私法,這是近代法律的原則。
資產階級啟蒙學者主張,私權是天賦的人權,與政治權利不同,行使私權並不以享有公權為條件(前提)。
(二)一切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法國大革命"解放"了在封建制度下被壓迫、被奴役的一切人,把所有法國人置於同等(平等)的地位,這一點表現在民法上就是承認所有的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
這就是第8條的內容。
這一點的意義,今天已經不必多說了。
從此以後,這一條已成為任何一個國家民法的最根本的原則。
當然,在各國民法典里,盡管所用的文字和詞語有所不同,例如德國民法典第l條,蘇俄民法典第9條等等,但都毫無例外地接受了這種原則。
對法國民法典苛求的人可以說,法國民法典的這一條只說到"法國人",與德國民法典第1條只說"人"相比似乎差了一點。
但應該注意到,在那個時代,民族國家是人類最高的生活共同體,用"法國人"這個字眼是完全正當的。
何況就是1964年(一個半世紀以後)的蘇俄民法典也還是說"蘇俄公民"呢?
法典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
"第13條規定:"外國人經政府許可設立住所於法國者,在其繼續居住期間,享有一切民事權利。
"前者與第8條合起來奠定了近代民法自然人能力制度的基礎。
第13條奠定了近代民法與國際公法中外國人地位的制度的基礎。
法典還就兩項特別能力作了明文規定,第1123條規定:"凡未被法律宣告為無能力之人均得訂立契約。
"第1594條規定:"一切法律並未禁止其為買賣行為之人,均得買受或出賣。
"訂立契約和買賣物品。
在封建社會是有嚴格限制的。
法國民法典特別規定這兩條,也是"解放"人的表現。
這些規定在今天看來,似乎沒有必要。
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我國在解放後,在農村土地改革後,要特別申明農村借貸自由和買賣自由,就可以理解,法國民法典的這些規定,對剛從封建社會解放出來的人們是多麼重要了。
(三)法國民法典奠定了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
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即所有權絕對和契約自由,在法國民法典得到完成。
封建的財產制度和封建性的財產權利,在法國民法典中被清除得乾乾凈凈。
在這一點,德國民法典也不如法國民法典做得好。
關於這一方面,只要舉出幾個原則性的條文就夠了,用不著詳加闡述。
第537條第1款規定:"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處分屬於其所有的財產。
"第545條規定:"任何入不得被強判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並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限。
"我國近年來制定某些法律時,對於類似於第545條的規定,還要反復討論。
這時,不禁令人感到,200年前通過這樣的條文,要有多大的勇氣。
法典第967條規定:"任何人均得或以指定繼承人的方式、或以遺贈的方式、或以其他適於表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以遺囑處分其遺產。"
其次關於契約自由。
法典第1101條規定,"契約為一種合意。
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負擔給付、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
"第1119條規定,"任何人,原則上僅得為自己接受約束並以自己名義訂立契約。
"第113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
契約自由也擴及於夫妻之間。
第1387條規定:"夫妻間的財產關系,僅在無特別約定時,始適用法律的規定;夫與妻只須不違背善良風俗,並依後述各條規定的限制,得隨意訂立契約。"
法國民法典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民法,貫穿了意思自治原則。
意思自治包含有幾層含意。
第一,廢除古代的形式主義。
第二,不許國家干預個人的意思自由。
第三,講求個人的真實意思。
法國民法典的意思主義(典型的規定是第1583條,買賣的合意成立後,即使標的物尚未交付,價金尚未交付,合同即告成立,標的物所有權即移轉),是近代民法法律行為理論的核心。
總之,人們可以指出法國民法典在身份法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之處甚至是缺點,但很少能在財產法方面指出什麼大的問題。
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一方面繼承了羅馬法的一些優良的制度和規定,一方面貫徹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主張。
為了說明這一點,還可以舉出以下幾條規定。
第一,法國民法典把關於國有財產的規定納入民法典(第538-542條),具有特殊意義。
在這種規定下,國有財產與私有財產立於同等地位,受到同等對待。
第二,法國民法典對契約的解釋作了詳細規定(共9條)。
第三,在買賣中,法國民法典只保留了"買回"而廢除了"先買"制度。
對於買回,法國民法典對買回的期限規定不得超過5年,法院也不能將之延長(第1660條、第1661條)。
與此不同,德國民法典規定了買回與先買兩種,而且把土地的買回期定為30年(第503條)。
兩相比較,法國民法典的規定在當時更具有進步的意義。
第四,法國民法典第1674條關於買賣有失公平時不動產出賣人可取消買賣的規定及其整個辦法(第1675條以下),為以後的各國民法典開啟了先例。
把法國民法典的規定與其他國家民法典的類似規定比較研究後,不能不承認法國民法典的規定仍有其獨到之處。
因為第一,限於不動產,第二,規定了嚴格的評估鑒定辦法。
法國民法典財產法中的某些規定,因其為當然之理,以後各國民法典多不作規定。
但正因如此,這種規定就成為對我國民法學生十分重要的知識。
例如第2092條規定:"負擔債務的人,以其現在所有及將來取得的一切動產及不動產,負履行其債務的責任。
"第2093條規定:「債務人的財產為其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因此其財產的價金應依債權人債權額分配之,但債權人中如基於合法原因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存在時,不在此限。」這種規定,特別是前一條的規定;由於在別的國家民法典中已經沒有,因此,今天在對中國民法學生說明什麼是債務人的無限責任時,仍要引用它。
因為必須明白了無限責任後,才能明了有限責任。
(四)法國民法典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的成就
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的成就遠較財產法方面遜色。
大革命後在這方面的一些激進的、先進的法律——例如廢除家父制度,准許協議的甚至單方面的離婚,長子繼承製的廢止,遺產的平均繼承等——在法典中受到了限制或得到了緩和,有的甚至回復到"舊制度"的原樣,以致有人說這是"對革命的反動的法典"[9]。
所以會如此,當然有復雜的原因,對此,本文不去詳論。
但是與革命前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法比起來,法國民法典並不是沒有成就,它仍舊對"舊制度"(封建制度)作了極大的變革。
首先是婚姻法的世俗化。
中世紀末期,國王和教會爭奪對婚姻家庭的司法管轄權的斗爭,到法國民法典終於確定。
民族國家對婚姻家庭取得了絕對的管轄權,教會完全失去了它在這方面的權力。
法典第165條規定:"婚姻儀式,於當事人一方的住所,在身份吏前公開舉行之"。
以國家的身份吏代替宗教的教士和神父,從此,婚姻世俗化的過程完成了[10]。
法國民法典早於德國民法典100年,卻不像德國民法典那樣,仍然在法典中承認教會的地位[11]。
這一點表明,法國民法典在婚姻世俗化這一點,比德國民法典還要先進。
法典也否定了在結婚方面的家父的絕對權力。
法典規定了復雜的結婚同意制度,以緩和對家父權的沖擊,但在經過了多次以「尊敬證書」請求同意後,法典於第152條、第153條規定,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不再需要家父的同意而結婚,這樣最終地擊敗了家父的同意權這個封建力量的強大堡壘。
法典第326條規定,"民事法院對於有關身份的訴訟,有專屬管轄權。
"這一條規定的意義,有的學者只解釋說,它排除了刑事法院對身份問題的裁判[12]。
但是不能否認,這一規定也同樣排除了教會對身份問題的干預,因而也具有世俗化的意義。
法典保留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規定,保留了不自由的離婚制度。
這些都一直要到許多年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隨西方國家的普遍的家庭法的改革而得到糾正。
在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質。
首先,法典只承認財產繼承,只承認繼承是一種取得財產的方法,因而將之規定在第三編之首。
法典完全不承認身份繼承,也不承認特殊的貴族財產繼承製度,實行不分男女的均分繼承製度,否定了封建制度下的男性繼承與長子繼承。
第732條規定:「法律之規定財產的繼承,不考慮財產的性質與來源。」原來在封建時代,遺產區分為貴族財產、傳來財產與取得財產。
對貴族財產實行獨占繼承製度(長子繼承,以後長子不獨占繼承,但享有較大份額),對傳來財產實行兩系分別繼承製度(父系和母系分別繼承),對取得財產實行兩系均分繼承。
民法典廢除了這種劃分,只在第733條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分系繼承。
第745條規定:"子女與其他直系卑親屬,不問性別與長幼,亦不問其是否出生於同一的婚姻,得繼承其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直系等血親的遺產。
如繼承人均為被繼承人的一親等直系卑血親,且以自己的名義繼承時,應依人數平均繼承;如繼承人全部或一部代位繼承時,應依房數繼承。
"這些規定,建立了近代法上的法定繼承製度,開以後各國民法里的法定繼承製度之先河。
(五)法國民法典樹立了近代法中的個人責任原則
在封建法中,由於封建領主制與家長制的關系,民事責任與民事行為是分開的。
有時,行為人不是責任人,而非行為人卻要對他人的行為負責。
刑事方面的株連制度在民事方面也有所表現。
法國民法典既然承認每個成年人都有平等的能力和自主的意思,當然也就承認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失而致行為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
"以下各條又規定了侵權行為的各種情形。
法典關於侵權行為的5條構成以後大陸法國家民法整個侵權法的基礎。
上面列舉的5個方面,當然不能說完全是法國民法典的創造,不是由法國民法典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的。
它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文化積累的成果。
但是法國民法典把這一些成果完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立下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也為個人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一個新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個法典的保護之下發展成長起來。
人類文明也被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這是法國民法典的偉大的思想意義和光輝業績。
三、法國民法典的編制、體例與語言
像法國民法典這樣古老的法典,它的編制和體例自然帶有時代的特點,不應該用後代的眼光去評論。
所以指摘法國民法典結構不合理,說;"任何科學的安排方法都不會在一編之中把繼承和贈與、契約和侵權行為、婚姻財產、抵押和時效等這些毫不相乾的內容都放在'取得財產的不同方法'之下[13]。
"甚至說法典的第三編完全是異類題材的大雜燴[14]。
這都是不適當的。
法國民法典承繼了《法學階梯》的編法而稍加調整,分為人法、物法和債法,今天看來,無可厚非。
相反地,法國民法典的教科書式的體例有獨到之處。
例如第二編第一章《財產分類》,第三編第三章第一節關於契約的《通則》,就可以當作財產和契約的教科書來讀而得到應有的知識。
法國民法典的語言一直受後人的稱贊。
或說它淺顯易懂、生動明朗,有人甚至說法典是一部"出色的法國文學著作"[15]。
據說,拿破崙希望這部法典能為全體法國人民讀懂,法國人民能人手一冊。
這一點差不多做到了。
而這應歸功於法典的淺近的和優美的文字。
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與德國民法典完全相反。
這是兩種文化的產物,很難比較其優劣。
但是這畢竟是後世制定法典的人所應注意的。
四 結論
法國民法典是影響及於全世界的一部大法典。
奧地利普通民法典就產生在它的旁邊,卻相形見絀,不為後世所重。
至今我們仍不能不研究它,仍從它那裡得到啟示。
法國民法典所表現的啟蒙思想和解放精神,對於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尋求自由與解放的人民,都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極大的益處。
真難怪法國人民對這部法典充滿著愛好和感情,幾次想要改造它而又捨不得它,還是保留它的原貌。
世界人民也把它作為一部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著作。
我國商務印書館將之與《法學階梯》一並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完全是應該的。
在我國,研究法國民法典,深刻領會其革命的精神與思想史上的價值,用以促進我國自己的民法典的制定,是這一代法學者的任務。
⑷ 簡答:法國民法典的淵源,特點以及拿破崙對作出的貢獻(外國法制史法學作業題)
1791年法國頒布第一部憲法,建立君主立憲政權。封建貴族、地主殘留。
1793-1794年法國大革命時專期,摧毀封建政權,屬建立了資產階級核心法律制度。
1974-1799年,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內憂外患,處於政權不穩定時期。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上台執政,並於1804年稱帝。強有力政權出現。
《1791年憲法》正式提出「制定一部為全國所共同遵行的民法典」,由於法國革命使政權動盪不定,派別、思想難以統一。1793年、1796年和1799年三次草案均未獲得議會通過。
一、拿破崙的貢獻。
1799年拿破崙執政後,法國出現較為穩定的政治局面,1800年拿破崙領導全面立法活動,開始組織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拿破崙多次主持和出席審議法典草案的會議,他的思想主張對法典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拿破崙的直接干預下,1803年民法典全文陸續通過。1804年3月21日,拿破崙簽署命令公布施行,定名為《法國民法典》。
二、法國民法典的淵源:
1,革命初期的各種民事立法和法制原則。
2,革命前的王室法令。
3,習慣法。
4,羅馬法。
5,革命前巴黎高等法院的判決和教會法。
6,自然法學和啟蒙思想的影響。
⑸ 求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淵源
如果我們從宏觀上考察《法國民法典》,還會發現這部法典與羅馬《法學回階梯》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徵。答例如:兩部法典均貫穿了個人主義和自然法精神,法律的核心均在於保護個人權利,體現了個人本位法的特徵。兩部法典都是建立在純理性基礎上,都是世俗性法、抽象的法,既不是淵源於宗教傳統,也不是淵源於傳統的習慣。兩部法典均靈活性、適應性很強,具有極強的歷史穿透力,《法學階梯》影響了人類從古至今的法律史,而《法國民法典》自1804年誕生以來至今仍在適用,而且兩部法典均在極大范圍內得到推廣,均是享有世界性影響的著名法典。
總之,羅馬法與《法國民法典》的歷史淵源關系,正如塔利尼在制定《法國民法典》時指出的:「民法典絕大部分內容是與羅馬法相一致的……在絕大多數時期,質言之,民法典必須要以羅馬法原理的知識作為前提條件,脫離了羅馬法,將不能按照它應然的方式去理解民法。」 應當說,古代的羅馬法與中世紀羅馬法的復興,是成功孕育《法國民法典》這一時代「驕子」的歷史搖藍,而法國人對其充滿理性和激情的追求、法國大革命強烈的政治沖擊與拿破崙的權威和決斷力,則是《法國民法典》能夠得以成功傳承羅馬法的重要社會條件。
⑹ 概述法國1804年民法典的特點
它涵蓋七大部分:繼承、生前贈與和遺囑、債的一般規定、特定種類契約的規則、夫妻財產制度、留置和抵押以及訴訟時效。
遵循古代羅馬「法典」的傳統,法典的結構首先也分為「編」,「編」下設「章」;每一「章」對一個專門問題進行規定,比如婚姻、父權、繼承、買賣等等。
《拿破崙法典》由一篇序言和三編正文組成;序言只有6條,主要是關於《法典》的生效時間、法典適用的概括性規定。波塔利斯在起草「法典」時,曾在序言部分放了6篇整整一編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幾乎全被刪掉,在39條中只有6條得以保留。
其餘33條之所以被刪去,原因在於它們更多地體現了「學說意見」和「哲學信念」,而非嚴格意義上的立法。第一編被稱為「人法」,包括第7條至第515條;主要包括國籍、外國僑民地位、民事主體資格以及住所。
第二編的主要內容是「財產法」,包括第516條到710條的內容;其中廣泛涉及了所有權、用益物權、地役權等內容。第三編的篇幅比前兩編加起來的兩倍還要長,它包括第711條到第2281條的內容;它被冠名為「取得財產所有權的各種方法」。
(6)法國民法典的淵源是擴展閱讀:
這部法典確認了資產階級和農民佔有貴族和教會土地財產的合法性,保證不受封建勢力的侵犯;否定封建特權,確立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原則,規定每個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
法典對於家庭、婚姻、繼承等社會生活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這部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