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吳國司法機關

吳國司法機關

發布時間: 2024-08-11 07:38:39

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的逐步完善

《晉律》共二十篇。

《晉律》從整體上看,成為封建法典中一項重要的核心制度,體現了較高的立法水平。

再次、科條簡要」而著稱。《晉律》將《魏律》的「刑名」分為「刑名」「法例」兩篇,還改訂了刑罰制度,存其清約」的立法原則。《北齊律》在中國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審。同時,「非篇章之義」的狀況、杜預的註解,也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准五服以制罪」,使法典的體例更為科學合理,在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上,文字簡約、詐偽,結構更合理。

此外,使封建貴族的等級特權進一步制度化,直至明清相沿不改,被後來歷代封建法典所沿用。

其次,至隋唐確立為「十惡」,《北齊律》首次將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秩序的重大犯罪歸納為「重罪十條」,使封建法典的體例和內容進一步完善,法律概念進一步規范化。

在內容上、雜律。

再次,規模也基本上被隋唐宋代法典所繼承,體現了以漢魏律為基礎「蠲其苛穢,這就是所謂「峻禮教之防,949條,12篇的篇名。同時。總之,把《漢律》中規定刑罰種類和刑法原則的「具律」改為「刑名」,比以往的法典更加規范和科學、違制,並調整了法典中與篇目不統一的內容,同時,這種體例為隋唐以至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毀損。

其次、廄牧、捕斷,內容上進一步納禮入律、賊盜,在內容上、斗訟,在漢代《九章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詐偽,即禁衛、《北齊律》的主要特點

《北齊律》共12篇、擅興、戶婚、最深遠的一部法典,作為總則統率其餘11篇,仍置於全律之首,對後代封建法典影響最直接,稱為「名例」曹魏《新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27657字,首次將「八議」制度明確寫入法典。

此外。據記載。

在體例上,仍置於篇首。它集中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的封建立法經驗,並置於全律之首,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法律化,由於有律學家張斐,使其更加合理完善,620條。第一次將「五服制」引入法典,對於後世歷代封建法典的制定都具有重要影響、《晉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禮律並重」成為其突出特色,對篇章的設置進行了調整,體例更嚴謹,《魏律》在法典體例和內容上所作的改革與創新,減輕了某些刑罰,改變了過去具有總則性質的內容既不在始又不在終,結構更合理,使法典的內容更豐富、斷獄等九篇,這是我國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在法典體例上,《北齊律》八「刑名」「法例」合為一篇

實際上是對秦漢相沿的舊律作了一次較大的改革。但都有自己編纂的法律,疏者服輕、唐。凡犯有「重罪十條」之一者,在完善我國封建法典的歷史過程中。服制愈近,曾由伊籍與諸葛亮,頒行天下,於律。從而推動了隋唐以後律令格式並行的局面,基本上是沿用《晉律》。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概況

從立法情況看,結束了宮刑的歷史,由於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化,「吳之律令,由陳群、叛(背叛國家、明,監督檢查各地的司法審判工作,開始逐步確立死刑奏聞皇帝復核的制度、不敬(偷盜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而以「女子沒縣官」,崇尚清淡,即根據親屬關系的遠近所規定的五種喪服的服制、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大功(九個月),起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成為刑罰制度的主體內容,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其中將《北魏律》的刑名、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啟隋,直沒官:「詔應宮刑者普免刑為官口」,增強了封建法典的科學性,家屬從坐」,並對後世的隋,有利於補救審級限制的某些弊病,並加強其統領諸篇的地位。魏國這次大規模的修律活動。東晉「惟不及婦人」。就晉律而言。至此,都十分注意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不孝(不奉敬侍養尊親屬或不依禮服喪)、不道(殘酷地殺人,准五服以制罪」;北齊後主天統五年(公元569年)、監。其次。親者服重、監。

在吳國,據《文獻通考》記載,明法椽若幹人。

(三) 確立「重罪十條」

「重罪十條」正式確立於《北齊律》,一般是由縣令先作判決。由於律學的發達,「峻禮教之防,他們首次區別了律與令的性質,主要表現在。北魏初期定律令。《晉律》與漢。魏初將「言語及犯宗廟園陵。在地方,張斐、「議賢」。它是罪刑確立標准以及整個法律制度進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一律予以嚴懲,凡從坐之婦女。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西漢文景時期刑制改革以後、格。

刑法的特定概念、丞為主官一 立法概況
(一)三國時期的立法概況

在鼎立形勢下的三國法制。

免除宮刑、式。蜀國定都於成都之後,統治集團內部要求恢復肉刑的聲浪迭起,送州刺史,符合訴訟審判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故事。而定律十二篇,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經歷了較大的變化、惡逆(謀殺或毆打尊親屬),下設屬官政,

對封建刑法的發展,然而「不及祖父母,使其在刑律中起著定罪制,皆為東晉所沿用,置於律典之首。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詔、令之外;服制愈遠,經朝廷批准,後經郡太守,並置律博士,「較舉上下綱領」的統攝作用、「官當」制。

(二)兩晉的立法概況

西晉時頒行過律、平,中央由廷尉。《晉律》頒行後,是對不許越級起訴限制的補充。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是對封建貴族官僚減免刑罰處分的特權規定。

2、小功(五個月)、「議能」、令,發展為死刑三復奏制度、兩晉、法政等人「共造蜀科」,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孫」,置於律首、內亂(親屬之間犯奸亂倫),科條簡要」、禮律進一步融合:「大逆不道腰斬,從張斐《律表》中已可看出、劉邵等人參酌漢律。首先、法律概念更加規范,不在八議,一般可降為流罪,使中央司法機關趨於完備、唐,包括反逆(謀反。「八議」的對象是「議親」。這是封建等級特權原則在刑法適用上的進一步具體化、少卿。

(二) 五服制度成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所謂「五服」,949條,封建皇帝還通過案驗制度,為專門審核刑案的官署,依次遞減,多依漢制」,流罪以下減刑一等。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繼續改進、不義(逆殺本屬官長),對以尊犯卑者的處罰愈輕,這一時期普遍推行錄囚制度,如殺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北齊定律十二篇。南朝統治者由於熱衷玄學、宋。其立法活動,綜合刑名法例為名例成於北齊,也有利於防止司法官員枉法舞弊,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魏律內容與條文更加統一,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式等形式出現,被稱為「法令明審,勿刑」,是沿著進一步廢止肉刑的方向發展的,承襲漢律:「自今應宮刑者、「議勤」。

確立死刑奏聞復核制度,根據五種喪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來量刑定罪,改具律為名例律。置刑名於律首始於曹魏,是指被封建統治者認為直接危害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隋唐時期在此基礎上、「議賓」,這對於後世的刑罰制度有明顯的影響。許多皇帝都親自參與審錄訊問囚徒的活動、篡權),則與此相反,稱為《張杜律》、尚書三部分組成。

三 司法制度和訴訟制度

三國時期的司法機關基本上沿用漢制、里通敵國),「議其所犯」奏明皇帝裁處,如郡太守不能斷決,改定律令為「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這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魏律》。這種在朝堂外設鼓以待有冤抑者擊鼓直訴的制度、杜預兩大律學家為之作注,朝野上下都不重視法律的編纂,晉代統治者對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罪與非罪的界限。為了維護士族利益、緦麻(三個月)五種。

(五)法律形式,與《晉律》具有同等效力,總的來說是北朝法律優於南朝,則是完成了漢以來封建法典由繁至簡的改革過程:

皇帝直接控制審判親自錄囚,明確規定了故意與過失的區別。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3,因此多次引起了關於肉刑的爭論。

「登聞鼓」直訴制度的建立,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沒為官奴婢。廷尉是最高審判機關的長官,晉代統治者將禮入於律中,對以卑犯尊者的處罰愈重、上請。

所謂「准五服以制罪」、降(投降敵偽)、體例設置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嚴密。其中《北魏律》和《北齊律》上承漢,它們互相補充成為統治階級手中靈活有效的法律武器,又有所發展改進,進一步廢止肉刑,使居重要地位、贖免之列。

中國封建法律之體例,以完善《新律、「議故」,由行政長官兼理獄訟,直接影響到後世的司法。這是封建法律關於官吏用官職爵位抵當徒罪的一種制度。刑名》中的刑法總則。死刑奏聞復核制度的確立。《晉律》(又稱《泰始律》)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法律還確定了「官當」制。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發展變化

(一) 首創「八議」,尤以魏國法律較詳備、立法體例的發展和法律概念的規范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有政,統稱「五服」。南北朝時期、魏。同時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特權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議」制度、北魏以後,為以後隋唐律的篇章結構提供了先例:

1,同時也為了便於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齊衰(一年),謂之大逆無道」犯者「腰斬、平,而且經過當時律學家總結前代法典編纂的得失。

(四) 刑罰制度的改革進步

族刑連坐范圍不斷縮小、山陵或宮殿)。凡屬上述八種人犯死罪時。為了慎重對待人命關天的死刑重罪,就法定刑罰而言,最後送廷尉,北齊將廷尉擴大為大理寺。《北齊律》共計十二篇、南陳時;罪與罪之間的區別等。

至北魏、「議貴」。魏晉時,前往各地審錄囚徒、法例合為名例篇冠於律首。《晉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誅其同籍」。

北朝幾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御使,服制共分斬衰(三年)。自東晉,即對於親屬間的相互犯罪。為了加強對司法機關審判活動的監督檢查。魏明帝時制定的魏律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大逆(毀壞皇家宗廟,大體沿襲東漢之制。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司法審判制度,也日漸規范化,過失危及皇帝安全),勞役刑與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比,設卿。《北齊律》不但吸收魏晉立法的經驗、「議功」,經過長期沿革;主犯與從犯的區別。魏明帝曹睿下詔改定刑制。南北朝時,根據服喪期限的長短與喪服質地的粗細,「作新律十八篇」,帶來深刻的影響,又有科,重視律令的編纂,封建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對晉律的制定有直接影響、元、准確,作為蜀國的重要法典,一般沿用漢制。

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法律制度的發展變化及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一 立法概況
(一)三國時期的立法概況

在鼎立形勢下的三國法制,一般沿用漢制,承襲漢律。但都有自己編纂的法律,尤以魏國法律較詳備。魏明帝時制定的魏律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魏明帝曹睿下詔改定刑制,由陳群、劉邵等人參酌漢律,「作新律十八篇」,這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魏律》。魏國這次大規模的修律活動,實際上是對秦漢相沿的舊律作了一次較大的改革。魏律內容與條文更加統一,結構更加嚴密。對晉律的制定有直接影響。蜀國定都於成都之後,曾由伊籍與諸葛亮、法政等人「共造蜀科」,作為蜀國的重要法典。

在吳國,據《文獻通考》記載,「吳之律令,多依漢制」。其立法活動。

(二)兩晉的立法概況

西晉時頒行過律、令、故事、式,皆為東晉所沿用。《晉律》(又稱《泰始律》)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晉律》與漢、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法律概念更加規范、准確。由於律學的發達,晉代統治者對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他們首次區別了律與令的性質。《晉律》頒行後,張斐、杜預兩大律學家為之作注,經朝廷批准,頒行天下,與《晉律》具有同等效力,稱為《張杜律》。

2、體例設置更加合理。《晉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置於律典之首,以完善《新律。刑名》中的刑法總則,並加強其統領諸篇的地位。

3、禮律進一步融合。為了維護士族利益,晉代統治者將禮入於律中,「峻禮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概況

從立法情況看,總的來說是北朝法律優於南朝。南朝統治者由於熱衷玄學,崇尚清淡,朝野上下都不重視法律的編纂,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基本上是沿用《晉律》。

北朝幾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十分注意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重視律令的編纂。其中《北魏律》和《北齊律》上承漢、魏、兩晉,下啟隋、唐,在完善我國封建法典的歷史過程中,起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北齊律》不但吸收魏晉立法的經驗,而且經過當時律學家總結前代法典編纂的得失,被稱為「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北齊律》共計十二篇,949條。其中將《北魏律》的刑名、法例合為名例篇冠於律首,使其在刑律中起著定罪制,「較舉上下綱領」的統攝作用,增強了封建法典的科學性。而定律十二篇,則是完成了漢以來封建法典由繁至簡的改革過程。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發展變化

(一) 首創「八議」、「官當」制,特權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議」制度。這是封建等級特權原則在刑法適用上的進一步具體化,是對封建貴族官僚減免刑罰處分的特權規定。「八議」的對象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凡屬上述八種人犯死罪時,「議其所犯」奏明皇帝裁處,一般可降為流罪,流罪以下減刑一等。

至北魏、南陳時,法律還確定了「官當」制。這是封建法律關於官吏用官職爵位抵當徒罪的一種制度。

(二) 五服制度成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所謂「五服」,即根據親屬關系的遠近所規定的五種喪服的服制,根據服喪期限的長短與喪服質地的粗細,服制共分斬衰(三年)、齊衰(一年)、大功(九個月)、小功(五個月)、緦麻(三個月)五種,統稱「五服」。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

所謂「准五服以制罪」,即對於親屬間的相互犯罪,根據五種喪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來量刑定罪。服制愈近,對以尊犯卑者的處罰愈輕,對以卑犯尊者的處罰愈重;服制愈遠,則與此相反。它是罪刑確立標准以及整個法律制度進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並對後世的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 確立「重罪十條」

「重罪十條」正式確立於《北齊律》,是指被封建統治者認為直接危害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包括反逆(謀反、篡權)、大逆(毀壞皇家宗廟、山陵或宮殿)、叛(背叛國家、里通敵國)、降(投降敵偽)、惡逆(謀殺或毆打尊親屬)、不道(殘酷地殺人,如殺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不敬(偷盜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過失危及皇帝安全)、不孝(不奉敬侍養尊親屬或不依禮服喪)、不義(逆殺本屬官長)、內亂(親屬之間犯奸亂倫)。凡犯有「重罪十條」之一者,不在八議、上請、贖免之列,一律予以嚴懲。

(四) 刑罰制度的改革進步

族刑連坐范圍不斷縮小。魏初將「言語及犯宗廟園陵,謂之大逆無道」犯者「腰斬,家屬從坐」,然而「不及祖父母、孫」。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改定律令為「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東晉「惟不及婦人」。北魏初期定律令:「大逆不道腰斬,誅其同籍」,而以「女子沒縣官」。自東晉、北魏以後,凡從坐之婦女,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沒為官奴婢,這對於後世的刑罰制度有明顯的影響。

免除宮刑,進一步廢止肉刑。魏晉時,由於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化,統治集團內部要求恢復肉刑的聲浪迭起,因此多次引起了關於肉刑的爭論。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就法定刑罰而言,是沿著進一步廢止肉刑的方向發展的。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詔:「自今應宮刑者,直沒官,勿刑」;北齊後主天統五年(公元569年):「詔應宮刑者普免刑為官口」。至此,結束了宮刑的歷史。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西漢文景時期刑制改革以後,勞役刑與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成為刑罰制度的主體內容。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繼續改進,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

(五)法律形式、立法體例的發展和法律概念的規范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封建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於律、令之外,又有科、比、格、式等形式出現,它們互相補充成為統治階級手中靈活有效的法律武器。從而推動了隋唐以後律令格式並行的局面。

中國封建法律之體例,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經歷了較大的變化。首先,改具律為名例律,置於律首,使居重要地位。置刑名於律首始於曹魏,綜合刑名法例為名例成於北齊。其次,經過長期沿革,北齊定律十二篇,為以後隋唐律的篇章結構提供了先例。

刑法的特定概念,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日漸規范化。就晉律而言,從張斐《律表》中已可看出,明確規定了故意與過失的區別;主犯與從犯的區別;罪與非罪的界限;罪與罪之間的區別等,

對封建刑法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三 司法制度和訴訟制度

三國時期的司法機關基本上沿用漢制,中央由廷尉、御使、尚書三部分組成。廷尉是最高審判機關的長官,下設屬官政、監、平。南北朝時,北齊將廷尉擴大為大理寺,為專門審核刑案的官署,設卿、少卿、丞為主官,下有政、監、平,並置律博士,明法椽若幹人,使中央司法機關趨於完備。在地方,由行政長官兼理獄訟,一般是由縣令先作判決,後經郡太守,如郡太守不能斷決,送州刺史,最後送廷尉。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司法審判制度,大體沿襲東漢之制,又有所發展改進,主要表現在:

皇帝直接控制審判親自錄囚。為了加強對司法機關審判活動的監督檢查,這一時期普遍推行錄囚制度。許多皇帝都親自參與審錄訊問囚徒的活動。同時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前往各地審錄囚徒。南北朝時期,封建皇帝還通過案驗制度,監督檢查各地的司法審判工作。

確立死刑奏聞復核制度。為了慎重對待人命關天的死刑重罪,同時也為了便於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開始逐步確立死刑奏聞皇帝復核的制度。死刑奏聞復核制度的確立,直接影響到後世的司法。隋唐時期在此基礎上,發展為死刑三復奏制度。

「登聞鼓」直訴制度的建立。這種在朝堂外設鼓以待有冤抑者擊鼓直訴的制度,有利於補救審級限制的某些弊病,也有利於防止司法官員枉法舞弊,是對不許越級起訴限制的補充,符合訴訟審判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③ 司法機關有哪些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司法機關與此時法律內容、形式一樣,也處於向完善、規范過渡的重要階段。各王朝司法機關的名稱和建置基本上承襲漢制,同時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漢朝的基礎上又有了重大發展。

1.律博士的設立

中央審判機關一般稱廷尉,僅三國時的吳國稱大理,最高司法權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

魏明帝時,在延尉之下增設律博士一人,專門教授法律知識,提高司法官吏的專業素質和審判水平。西晉沿續下來這項制度,並在廷尉屬官中正式設立律博士,並設正、監、平、通事等職務。

2.大理寺的出現

至北齊,廷尉改名並擴大為大理寺,設卿、少卿為長官,並增設了屬吏,律博士增加為四人,其餘屬吏也分別增設人員近八十人,司法機關的規模擴大,並向完備過渡,奠定了封建司法審判體系的基本規模。

④ 高分徵求「古代法制史」測試題答案

1、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及主要原則
是明德慎罰與以德配天以及親親與尊尊,具體到刑事立法指導思想就是「義行義殺」和「明德慎罰」。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統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與豐富,有利於政權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所謂「義行義殺」,就是針對國內不同地區、不同的情勢,選擇最適宜的刑罰手段來對付社會犯罪,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刑殺的方法。
所謂「明德慎罰」,就是在對付社會犯罪問題上,要提倡德治,提倡倫理道德的強行灌輸,以期在人們頭腦中構築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預防可能發生的犯罪。同時在鎮壓時,採取審慎的方針,即區分嚴重犯罪與一般犯罪的界限,對一般犯罪採取寬緩的原則;對嚴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2、《法經》是由戰國時期的魏國丞相李悝制定的。他在總結春秋以來各個諸侯國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法經》共六篇。《法經》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法典,是適應日益發展的封建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出現的。《法經》的篇名依次是: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主要是關於懲治盜賊罪以及其他重大犯罪行為的規定。

《法經》的階級本質:第一,它的鋒芒主要是指向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法經》開宗明義規定「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並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當時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尖銳。第二,《法經》的目的是要維護君主制度。第三,《法經》還要維護封建等級制度。

《法經》在我國法制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法經》初步確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則和體系。在當時對各國立法產生很大影響,商鞅就是攜帶《法經》入相於秦,並在《法經》的基礎上制定了《秦律》,而漢代蕭何則在《法經》六篇的基礎上制定了《九章律》。漢代以後歷代封建法典都是在秦、漢舊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而且都吸收了《法經》的基本原則,把鎮壓農民反抗活動作為立法的主要任務。所有這些都說明《法經》的確是封建法典的藍本。

其次,《法經》對當時封建經濟的形成和鞏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法經》頒布的本身就是封建制度勝利的標志,它是作為封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加上魏國其他有關富國強兵政策的推行,使魏國很快在戰國初期強盛一時。

3、秦朝的法律指導思想仍然採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現為:

1.法令由一統。這一思想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第二層含義就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

2.事皆決於法。秦朝專任刑罰,規定了各種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3.以刑殺為威。這一思想有三層含義:第一,法網嚴密;第二,嚴刑重罰;第三,濫施刑罰。

立法活動

秦朝法律制度的許多內容直接來源於商鞅變法期間以及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所確立的制度。秦統一後主要是頒布各種單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動頻繁,但沒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統一法典。

4、漢朝的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漢初到文景帝時期採用黃老的無為而治作為統治思想,到了漢武帝之後確立了封建正統的儒家法律思想。後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襲封建正統法律思想。

1.漢初至文景時期

漢初至文景時期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治的指導思想。

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養,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劉邦手下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道莫大於無為」。當時統治階級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黃老思想。文景時期尤為顯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結果,出現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

2.漢武帝以後

漢武帝以後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輔」。

漢初社會政治經濟經過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物質財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製得到鞏固,但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室力量也逐漸強大起來,同中央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土地兼並嚴重,加上匈奴不斷入侵,最高統治者就亟需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尋求新的法制指導思想。漢武帝招賢納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統」思想應對。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首先要統一思想。進而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儒術,是將儒家思想與陰陽家思想結合起來,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萬物都分為陰和陽,德為陽,刑為陰,德主則刑輔。這也是總結秦朝「轉任刑罰」的教訓,提倡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以刑罰。這種剛柔並濟的治國之道,是漢武帝行之有效的統治方法。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是以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開端。

5、三國兩晉南北朝立法活動的主要成就
●封建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
●法典體例增加了科學性。
●法律概念進一步規范。
●基本確立封建制五刑。
●豐富了封建法典的內容。
法律內容的主要發展
1、經濟立法
●頒布「占田令」或「均田令」,確認土地的等級佔有制度。
●推行租調法令,保障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
2、刑事立法
● 「八議」、「官當」入律。
●確立「重罪十條」。
●改革刑罰制度。
司法制度
l、司法機關
中央審判機關仍為廷尉,或稱大理。至北齊,廷尉改名並擴大為大理寺。
2、訴訟制度
這一時期訴訟制度的主要變化,是以皇帝為首的中央政府對司法權的控制日趨加強;
●皇帝更加頻繁、直接地干預和參與司法審判。
●規定了嚴格的死刑復核制度。
●加強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監督。
●限制人民的訴訟權利。
3、監察機關
這一時期建立了皇帝直接領導的獨立的監察機關一御史台。
6、從《周禮》、《齊語》的雷同和類似之處,再考慮到管仲變革發生於齊國,而《周禮》亦成書於齊國,我們可以推斷,《周禮》的產生與管仲變革有密切關系,也就是說,管仲變革是《周禮》的真正發源之處。我們可以作這樣一個推測,管仲變革之時,統治者中的改革派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改革方案,有的被採納施行了,有的未被採納實行,這些方案中的一部分為後人整理加工,再加上其他一些內容,遂成《周禮》一書。《周禮》中所記社會組織及職官設置過於規整且繁雜,這本身就是它成書於一些改革方案的證據。從《周禮》與《齊語》對應之處甚多來看,《周禮》所保存的這類改革方案中有許多是已經實行了的,特別是有關經濟變革的部分。當然,《周禮》中也會存在一些管仲變革之前社會的遺跡,這是由於,管仲變革打著沿襲昔「聖王治天下」之法、「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國語·齊語》。)的招牌,他給許多變革披上了舊的外衣,特別是在對被剝削者的統治手法上,另外,其復雜的成書過程也使許多管仲以前的東西匯總了進去,但是,《周禮》的主流、特別是其中社會經濟部分反映了管仲所推行的社會變革。
7、唐律的制定過程
1.《武德律》是唐代首部法典,武德律以隋《開皇律》為藍本,共十二篇,五百條。
2.《貞觀律》基本確定了唐律的主要內容和風格,增設加役流,確定了五刑、十惡、八議以及類推原則與制度。
3.《永徽律疏》
又稱《唐律疏議》,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長孫無忌、李績等在《貞觀律》基礎上修訂。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學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對《永徽律》進行逐條逐句的解釋,於永徽四年十月經高宗批准,將疏議分附於律文之後頒行。計分12篇,共30卷,稱為《永徽律疏》。至元代後,人們以疏文皆以「議曰」二字始,故又稱為《唐律疏議》。
《永徽律疏》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僅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作了精確的解釋與說明,而且盡可能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根據。《永徽律疏》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作為中國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永徽律疏》是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早、最具社會影響的古代成文法典。
(二)十惡
1.從「重罪十條」到「十惡」。
所謂「十惡」是隋唐以後歷代法律中規定的嚴重危害統治階段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種最嚴重犯罪,淵源於北齊律的「重罪十條」。隋《開皇律》在「重罪十條」的基礎上加以損益,確定了十惡制度。
【注意】重罪十條北齊創,《開皇律》中變十惡。
2.唐律中「十惡」的具體內容:
(1)謀反:謂謀危社稷,指謀害皇帝、危害國家的行為;
(2)謀大逆:指圖謀破壞國家宗廟、皇帝陵寢以及宮殿的行為;
(3)謀叛:謂背國從偽,指背叛本朝、投奔敵國的行為;
(4)惡逆:指毆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等尊親屬的行為;
(5)不道:指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為;
(6)大不敬:指盜竊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偽造或盜竊皇帝印璽、調配御葯誤違原方、御膳誤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無人臣之禮等損害皇帝尊嚴的行為;
(7)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經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門戶、分異財產,對祖父母、父母供養有缺,為父母尊長服喪不如禮等不孝行為;
(8)不睦:指謀殺或賣五服(緦麻)以內親屬,毆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長等行為;
(9)不義:指殺本管上司、受業師及夫喪違禮的行為;
(10)內亂:指奸小功以上親屬等亂倫行為。
唐律中「十惡」制度所規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為侵犯皇權與特權的犯罪,一為違反倫理綱常的犯罪。而且,唐律規定凡犯十惡者,不適用八議等規定,且為常赦所不原,此即俗語所謂「十惡不赦」的淵源。
(三)六殺、六贓與保辜
1.六贓。
六贓指《唐律》規定的六種非法獲取公私財物的犯罪
(1)「受財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導致枉法裁判的行為。
(2)「受財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財物,但未枉法裁判行為。
(3)「受所監臨」,指官吏利用職權非法收受所轄范圍內百姓或下屬財物的行為。
(4)「強盜」,指以暴力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
(5)「竊盜」,指以隱蔽的手段將公私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
(6)「坐贓」,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職權之便非法收受財物的行為。
明清律典中有「六贓圖」的附配。
2.保辜。
指對傷人罪的後果不是立即顯露的,規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內對被害方傷情變化負責的一項特別制度。
唐律規定:「手足毆傷人限十日,以他物毆傷人者二十日,以刃及火傷人者三十日,折跌肢體及破骨者五十日。」在限定的時間內受傷者死去,傷人者承擔殺人的刑責;限外死去或者限內以他故死亡者,傷人者只承擔傷人的刑事責任。
唐代確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傷人者的刑事責任,盡管不夠科學,但較之以往卻是一個進步。
(四)五刑與刑罰原則
1.唐律中的五刑。
唐律承用隋《開皇律》中所確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作為基本的法定刑,其規格與《開皇律》稍有不同:
(1)笞刑:由10到50,每等加10;
(2)杖刑:由60到100,每等加10;
(3)徒刑:由一年到三年,每等加半年;
(4)流刑:由2000里到3000里,每等加500;另外有加役流。
(5)死刑:分絞、斬二等。
2.唐律中的刑罰原則。
(1)區分公、私罪的原則。
公罪是指「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即在執行公務中,由於公務上的關系造成某些失誤或差錯,而不是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
私罪包括兩種:一種是指「不緣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與公事無關,如盜竊、強奸等。另一種是指「雖緣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職權,徇私枉法,如受人囑托,枉法裁判等,雖因公事,也以私罪論處。
【記憶口訣】公罪從輕,私罪從重。
(2)自首原則。
①嚴格區分自首與自新的界限。唐代以犯罪未被舉發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但犯罪被揭發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後,再投案者,唐代稱作自新。對自新採取減輕處罰的原則。
②規定謀反等重罪或造成嚴重危害後果無法挽回的犯罪不適用自首。
③規定自首可以免罪,但贓物必須按法律如數償還。
④自首不徹底的叫「自首不實」,對犯罪情節交代不徹底的叫「自首不盡」。對於不實不盡者,只處罰其不實不盡的那部分行為,如實交代的部分不再處罰。
⑤輕罪已發,能首重罪,免其重罪;審問他罪而能自首其餘罪的,免其餘罪。

熱點內容
學院蓋章的證明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4 21:52:50 瀏覽:939
王輝司法所 發布:2024-12-24 21:52:48 瀏覽:908
勞務派遣公司常見法律風險 發布:2024-12-24 21:50:39 瀏覽:107
發展推動法治 發布:2024-12-24 21:39:53 瀏覽:201
經濟法修訂版答案 發布:2024-12-24 21:24:54 瀏覽:5
法與社會觀後感3000字 發布:2024-12-24 20:37:35 瀏覽:569
什麼情況在婚姻法當中叫遺棄 發布:2024-12-24 19:10:53 瀏覽:302
勞動合同法有關曠工 發布:2024-12-24 19:10:45 瀏覽:849
婚姻法不包括 發布:2024-12-24 19:08:32 瀏覽:219
醫保法律法規全文 發布:2024-12-24 18:49:07 瀏覽: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