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潁川司法所

潁川司法所

發布時間: 2024-09-17 16:48:59

『壹』 古人那麼重視傳宗接代,他們是怎麼辨別兒子是不是親生的

其實古人自有古人的辦法,我們常在一些古代小說和戲曲中看到「滴血認親」的故事,這就是古人判斷血緣關系的主要方法。所謂滴血認親主要有兩種,一是滴骨法,一是合血法。滴骨法就是指將活人血鮮血滴在死者骨殖上,如果鮮血滴入死者骨頭,說明這兩人之間存在著血緣關系,反之則不然。合血法是將兩名活人的鮮血同時滴入某一器皿中,如果血液能夠融合在一起,說明兩人是血親,否則就不存在血緣關系。

在古代,有滴血認親的說法,在三國時期就出現了,並且在宋代的法醫著作就有記載。不過在現代科學證明,這個是無效的,有種說法是只要血型相同兩滴血在水中就會融合在一起。但是在古代時人們還是很相信的,所以當懷疑自己的兒女是否為親生時,就可能會用這種方法進行鑒定。

『貳』 三國里有代表性的法制人物是誰

真實歷史中三國法制人物主要指以下幾人

1。曹操
(155-220)漢魏之際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字孟德,小名阿滿,出身宦官家庭。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勢動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進位魏公,後稱魏王。死後,被其子魏文帝曹丕追謚為魏武帝。曹操深受先秦法家影響,十分重視刑法作為統治工具的作用,除了把刑放在首要地位之外,曹操還強調嚴格執法,不論違法者的身份、地位。他自己首先身體力行,如著名的"馬踏青苗案",他割發代首。這雖然只是象徵性的懲罰,但對於一個封建統治者而言實屬不易。曹操重視司法官吏的選拔,要求以"明達法理"作為選拔標准。魏國首次設立「律博士」教授法律。在中國歷史上,強調並嚴懲"腹誹之謗"罪的,曹操當屬之最。這對後世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2.諸葛亮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
(1)主張先教後刑,恩威並施。推崇禮法結合的封建正統思想,在執法上提倡刑罰與教化相結合,先教後刑。
(2)主張賞罰嚴明,執法公正。強調治亂國必須使用威嚴的法律,而執法必須嚴明公正,無私無偏。只有這樣,才能使法製得到貫徹,達到預期的目的。賞罰嚴明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四方面:第一,要求君主和各級官吏遵守法制;第二,法不阿貴,刑賞不別親疏;第三,信賞必罰,令出則行;第四,審時度勢,寬嚴適中。
(3)主張定罪量刑不僅要重口供,而且應注意觀察人犯的舉止和心理。
(4)主張根據執法的實際情況對司法官吏進行考核,決定升貶
3.陳群
(?-236)三國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市東)人,字長文。原為劉備別駕,後歸曹操,任司空掾。曹丕稱帝(220)後,他歷任尚書、鎮軍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職。曾建議「制九品官人之法」。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奉詔與劉劭等刪約舊法,制定新律。在漢《九章律》的基礎上制定了《魏律》18篇,改"具律"為"刑名",列在篇首,開歷代法典首列名例篇的先河。並在律中首次規定了"八議"。
4.張斐

魏末晉初人,著名律學家。約與杜預同時。於晉武帝司馬炎時任明法掾,因註解晉《泰始律》而著稱。他和杜預對晉律的註解,以"張杜律"並稱。著有《律解》、《雜律解》以及《漢晉律注》等。原書均失傳,僅存其注《泰始律》。向皇帝說明要點所上的表,史稱《注律表》。《注律表》概述了《泰始律》的基本精神與特點,並吸收前人注律成果,對一些重要法律概念、術語作了新的解釋,還對封建審判活動應遵循的原則作了闡述。張斐論述了"刑名"的性質和置於篇首的作用

『叄』 一生清正廉潔,為民做主的官員有哪些

一生清正廉潔,為民做主的清官:
1、西門豹(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魏國(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安邑一帶)人。魏文侯時任鄴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勛。初到鄴城 (今河北臨漳縣、河南安陽市一帶) 時,看到這里人煙稀少,田地荒蕪蕭條,一片冷清,百業待興,於是立志改善現狀。後來趁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隨後頒布律令,禁止巫風。教育了廣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園。同時,他又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在漳河開圍挖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

2、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涿郡蠡吾縣(今河北博野縣)人,一代名臣。執法不避權貴,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漢昭帝後期及漢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後)。《漢書》說:「廣漢為人強力,天性慧於孝職。」他嫉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而趙廣漢最終遭朝廷腰斬處死的結局,更為其不平凡的經歷增添了一層迷離的色彩。

3、黃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漢族,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漢大臣,事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三朝。
黃霸自幼攻讀法律之學,少有大志。漢武帝末年,捐官出仕,先後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揚州刺史、潁川太守等地方官職。漢宣帝五鳳三年(前55年),出任丞相,總攬朝綱社稷。甘露三年(前51年),黃霸去世,謚號定侯。黃霸善於治理郡縣,為官清廉、外寬內明,文治有方,政績突出,後世常將黃霸與龔遂作為「循吏」的代表,並稱為「龔黃」。

4、徐有功(640—702)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師(今偃師市緱氏鎮)人,徐有功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的孫子。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歷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長期在司法任上,是武則天時期與酷吏斗爭的一面旗幟,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對他有「雖十歲未見其比」之贊譽。他死後武則天追贈他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顯登位後加贈他為越州都督(一品)頭銜,並特下制書表彰:「節操貞敬,器懷亮直,徇古人之志業,實一代之賢良」和「卓然守法、雖死不移。無屈撓之心,有忠烈之議。」

5、狄仁傑(630年-700年11月15日),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傑早年考中明經科,歷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擔任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但不久就被來俊臣誣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契丹之亂時被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納言、右肅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封內史,並於同年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後又追贈司空、梁國公。

6、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謚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包黑炭」。

7、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相公庄街道房庄村人,房彥謙之子,唐初名相。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謚文昭。
永徽三年,玄齡次子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盡,諸子被發配流放到嶺表。玄齡嗣子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因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新唐書》本傳對房的評價是「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8、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1587年(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9、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後,身為御史的於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額森)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10、於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於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於成龍被任命為羅成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於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入京覲見。後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於成龍兼管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
於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

『肆』 中國歷史上像西門豹的好官有 那些

中國歷史上像西門豹的好官有以下五個

一、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二、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三、寇準

1、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2、寇準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鄉,後移居馮詡,最後遷至華州下邽。寇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遠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建大功,賜以官職為姓。父親寇湘於後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後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勛,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寇凖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十五歲時就能精習《春秋》。

四、狄仁傑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彭澤縣令。

五、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等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伍』 古今中外有哪些獨斷專行暴君及下場

古今中外有哪些獨斷專行暴君及下場

1.商紂王
帝辛(?--約公元前1046),本名受德,後世稱商紂王,是商朝最後的一個君主,都於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2,夏桀
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1]
3,亨利八世
後世的考古學家很多都懷疑他是死於梅毒, 並留下一個接近破產的國家。
4,周幽王
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宮湦(shēng),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共在位11年,諡號幽王。《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引《搜神記》言「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幽王生」。

古今中外有哪些君王給大臣道歉

劉邦給酈食其道歉。【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

古今中外有哪些美學大師?

我只能想到王國維,最愛他的《人間詞話》

古今中外有哪些養生食譜?

米飯、面條、三文治和麵包,都是養生的恩物!這么簡單的問題,真服了還認認真真答了一大堆的!

中醫認為,「脾主長夏」、「暑必加溼」,脾虛者夏季養生,宜堅持益氣滋陰、健脾養胃、清暑化溼的清補原則,採取飲食調養的科學方法,選用香甜可口、易於消化、補而不膩的食品。 夏季,對於老年人的食補,宜選用蓮子湯、荷葉粥、綠豆粥、豆漿粥、玉米糊等,這些食品具有消渴生津、清熱解暑的作用。對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的老年人,還可用海蜇、荸薺等量,洗凈後,加冰糖適量,煮成「雪羹飲」,每日分3次服用。如果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瀉,可以用鮮白扁豆100克,大米50克,加水適量,煮粥食用,同樣會收到食療之效。 以上是我從《四季養生保健宜忌》中讀到,不過現在秋天啦,飲食上得注意「少辛多酸」嘍 另外,知無不言吧,覺得《黃帝內經》《中華傳統文化與養生》中有些篇章對您也許會有幫助的~~祝健康、有神采

古今中外有哪些教育學著作?

中國:《論語》《孟子》《學記》《大學》等
外國:柏拉圖《理想國》,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盧梭《愛彌爾》,康德《康德論教育》,裴斯泰洛齊《林哈德和葛篤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杜威《民本主義與教育》,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學生的精神世界》、《給兒子的信》等。
閱讀教育學名著要回歸原點。中國的讀《論語》和《孟子》就可以了,外國的讀《理想國》吧,還有《愛彌爾》,重點推薦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和《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記住兩條讀書的經典語錄:
1、閱讀經典,因為經得起考驗,是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的精華。
2、回到原點。回到原點重新審視自我和自己。
你也可以讀些現代教育學者的文章,比如劉鐵芳、肖川、葉瀾等,重點推薦劉鐵芳,讀他的文章,不僅文字優美,更是思想的洗禮。

古今中外有哪些傑出人物

雷鋒、張海迪、居里夫人、方誌敏、曹操、孫中山、 *** 、李大釗、周恩來、巴金、培根、愛因斯坦、魯迅、高爾基、盧梭、羅素、蒲松齡、歌德、馬克思、愛迪生、奧斯特洛夫斯基、羅曼羅蘭、朱熹、拿破崙、王勃、冼星海、雨果、陶行知、徐格拉底、蔡鍔、洪秀全、但丁、達芬奇、富蘭克林、巴爾扎克、劉禹錫、曹雪芹、白居易、李白、劉備、泰戈爾、王昌齡、孟子、孔子、施耐庵、馮夢龍、列寧、武則天、雨果、朱德、聞一多、莎士比亞、貝多芬、亞里士多德、華羅庚、拜倫、焦裕祿、陳毅、 *** 、列夫托爾斯泰、郭沫若……太多了,你要的話告訴我郵箱,我給你發過去。題外話:你問的這問題太籠統了,也沒有說那個方面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獨斷專行造句

1. 民主集中,民族復興;獨斷專行,自毀前程;黨風正,世風日正;勤政愛民,國運昌盛。
2. 他這個人做事一向獨斷專行,從來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3. 投資決策時,既要集思廣益,又要獨斷專行。
4. 他平素絕不採納別人意見,凡事獨斷獨行,難免一敗塗地。
5. 在人生的海洋上,最痛快的事是獨斷獨航,但最悲慘的卻是回頭無岸。
6. 蔣介石是國民黨反動派獨斷專行的最高統治者。
7. 他這樣獨斷專行,會損害自己的威信。
8. 他以共產國際自居,目空一切,獨斷專行,頤指氣使,企圖奪取中央最高領導權。
9. 無論做什麼事他都獨斷專行。
10. 為了防止激動,一切獨斷自信的陳述和針鋒相對的爭議後來都在禁止之例。
11. 他不再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獨斷獨行,自作主張了。
12. 談吐彬彬有禮,柄政獨斷專行。

古今中外有哪些是廉政人物

寇準,劉羅鍋,紀小嵐, 在封建社會中,民間對好官稱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對好官一般不稱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機構的國家,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就出現了對官僚的型別化評價。好官的標準是什麼?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司馬遷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戰國、秦及漢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標准。到了"獨尊儒術"時期,推行教化又成為好官的標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難考核,從三國未年開始,根據司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為正式的為官標准化,清官也就逐漸成為好官的代名詞。? 封建社會的清官,其實都是統治階級的代表,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只是,比之於貪官而言,他們畢竟對人民有益,為人民做過一些好事,對社會歷史起過一定的作用,也更為人民所稱道;他們廉潔奉公、公正執法的一面,對今天的法治建設與廉政建設,仍不乏學習、借鑒意義。因此,我們從中國古代的清官中,選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十人作一簡要介紹。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釋出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狄仁傑--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包拯--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階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況鍾--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通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湯斌--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陸』 歷史有哪些清官說一說他們的故事

古往今來排名第一的就是海瑞吧
明朝著名清官。歷任知縣、州判官、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尚書丞、右僉都御史等職。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從不謅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曾經買好棺材,告別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經演義加工後,成為了許多戲曲節目的重要內容。
[海瑞]
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青天
[編輯本段]
人物生平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後人稱其為「海青天」,與宋代包拯齊名。民族有爭議,海瑞可能漢族穆斯林也可能是回族人,或者是有色目人血統的儒生。祖上從福建晉江垵邊(廣西雜志有載)遷居海南瓊山海厝。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他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
[編輯本段]
相關事件
海瑞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任諸暨知縣;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曾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戶部主事海瑞買棺材,別妻子,散童僕,以死上書,勸說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這班方士的騙術,應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詔命下獄論死。 遭迫害入獄。首輔徐階力救海瑞,黃光升則把海瑞上書比擬兒子罵父,以減輕罪責,並乘機把海瑞留在獄中,營護海瑞甚力。(詳見《中國歷史大辭典》第3681頁)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駕崩,穆宗即位,才奏請釋放海瑞出獄。世宗死後獲釋。海瑞隆慶四年曾前往福建晉江潘湖黃光升尚書府拜謁黃光升,以表營護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馬廟」可證及《中國歷史大辭典》第3681頁有載。 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深受百姓的愛戴。後被排擠,革職閑居16年之久。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海瑞及聞潘湖黃光升卒 ,悲傷至極,帶病前來晉江奔喪。 後病死於南京。
[編輯本段]
軼事典故
海瑞中舉人。到北京,即拜伏於宮殿下獻上《平黎策》,要開辟道路設立縣城,用來安定鄉土,有見識的人贊揚海瑞的設想。代理南平縣教諭,御史到學宮,部屬官吏都伏地通報姓名,海瑞單獨長揖而禮,說:「到御史所在的衙門當行部屬禮儀,這個學堂,是老師教育學生的地方,不應屈身行禮。」遷淳安知縣,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一日海瑞母親大壽海瑞上街買了兩斤肉,屠夫感慨到「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做上海大人的生意啊」。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縣,索要見面禮,海瑞不給向驛吏發怒,把驛吏倒掛起來。海瑞說:「過去胡總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過的地方不要供應太鋪張。現在這個人行裝豐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兒子。」打開袋有金子數千兩,收入到縣庫中,派人乘馬報告胡宗憲,胡宗憲沒因此治罪。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過淳安縣,酒飯供應的的十分簡陋,海瑞高聲宣言縣邑狹小不能容納眾多的車馬。懋卿十分氣憤,然而他早就聽說過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斂威風而離開,但他囑咐巡鹽御史袁淳治海瑞和慈溪知縣霍與瑕的罪。霍與瑕,是尚書霍韜的兒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諂媚鄢懋卿的人。當時,海瑞已提拔為嘉興通判,因此事貶為興國州判官。過了很長時間,陸光祖主張文官選舉,提拔海瑞任戶部主事。
當時,明世宗在位時間長了,不去朝廷處理政務,深居在西苑,專心致志地設圪求福。總督、巡撫等邊官大吏爭著向皇帝貢獻有祥瑞徵兆的物品,禮官總是上表致賀。朝廷大臣自楊最、楊爵得罪以後,沒有人敢說時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單獨上疏。臨死時還記得欠戶部5錢材火錢。
死後,皇帝謚號忠介,送葬時,全城的百姓都趕來送葬。
入獄
嘉靖皇帝讀了海瑞上疏,十分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對左右說:「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宦官黃錦在旁邊說:「這個人向來有傻名。聽說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在朝廷聽候治罪,奴僕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是不會逃跑的。」皇帝聽了默默無言。過了一會又讀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復讀了多次,為上疏感到嘆息,只得把上疏留在宮中數月。曾說:「這個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正遇上皇帝有病,心情悶郁不高興,召來閣臣徐階議論禪讓帝位給皇太子的事,便說:「海瑞所說的都對。朕現在病了很長時間,怎能臨朝聽政。」又說:「朕確實不自謹,導致現在身體多病。如果朕能夠在偏殿議政,豈能遭受這個人的責備辱罵呢?」遂逮捕海瑞關進詔獄,追究主使的人。獄詞送上後,仍然留在宮中不發布。戶部有個司務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沒有殺死海瑞的心意,上疏陳請將海瑞釋放。皇帝大怒,命錦衣衛杖責一百,關進詔獄,晝夜用刑審問。過了兩個月,嘉靖皇帝死,明穆宗繼位,海瑞和何以尚都被釋放出獄。
出獄
嘉靖皇帝
駕崩,尚未發喪。提牢主事聽說了這個情況,認為海瑞不僅會釋放而且會被任用,就辦了酒菜來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懷疑應當是被押赴西市斬首,恣情吃喝,不管別的。主事因此附在他耳邊悄悄說:「皇帝已經死了,先生現在即將出獄受重用了。」海瑞說:「確實嗎?」隨即悲痛大哭,先吐這餐的,在吐上餐的。旁邊和他吃飯的獄卒都搞不懂怎麼回事兒,下的趕緊躲到旁邊。後被釋放出獄,官復原職,不久改任兵部。提拔為尚寶丞,調任大理寺。
倍受排擠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國政,也不喜歡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審察,海瑞殺雞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簡陋,御史嘆息而去。張居正懼怕海瑞嚴峻剛直,中外官員多次推薦,最終也不任用。萬曆十二年冬天,張居正已死,吏部擬用為左通政,皇帝向來器重海瑞名,給他以前職。明年正月,召為南京右金都御史,在道上改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當時年已七十二歲了。上疏言衰老垂死,願意效仿古人屍諫的意思,大略說:「陛下勵精圖治,而治平教化不至的原因,在於對貪官污吏刑罰太輕。諸臣都不能說到其原因,反而借待士有禮的說法,大家交口而文其非。待士有禮,而平民百姓則有什麼罪呢?」因而舉明太祖刑法剝人皮裝上草製成皮囊以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達八十貫判處絞刑的規定,說現在應當用這樣的方法懲治貪污。其他謀劃時政,言語極為切實。只有勸皇帝用暴虐刑法,當時評議認為是錯誤的。御史梅鵑柞彈劾海瑞。皇帝雖然認為海瑞言論有過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誠,為此免去梅鵑柞俸祿。
皇帝屢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國事的閣臣暗中阻止,於是任命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向來苟且怠慢,海瑞身體力行矯正弊端。有的御史偶爾陳列戲樂,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規給予杖刑。百官恐懼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學御史房寰恐怕被舉發糾正要先告狀,給事中鍾宇淳又從中慫恿,房寰再次上疏誹謗誣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請求退休,皇帝下詔慰留不允許。萬曆十五年,死於任上。
正直一生
延平府的督學官到南平縣視察工作,海瑞和另外兩名教官前去迎見。在當時的官場上,下
級迎接上級,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隨行的兩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卻站著,只行抱拳之禮,三人的姿勢儼然一個筆架。這位督學官大為震怒,訓斥海瑞不懂禮節。海瑞不卑不亢地說:「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學官,為人師表,對您不能行跪拜大禮。」這位督學官雖然怒發沖冠,卻拿海瑞沒辦法。海瑞由此落下一個「筆架博士」的雅號。過了幾年,海瑞因為考核成績優秀,被授予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知縣。淳安縣經濟比較落後,又位於南北交通要道,接待應酬,多如牛毛,百姓不堪其擾。海瑞上任後,嚴格按標准接待,對吃拿卡要的官員毫不客氣。在嚴嵩掌權的日子裡,別說是嚴家父子,就是他們手下的同黨,也沒有一個不是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誰都讓他們幾分。
去世
海瑞沒有兒子。去世
時,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顧海瑞,只見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來,湊錢為海瑞辦理喪事。海瑞的死訊傳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罷市。海瑞的靈樞用船運回家鄉時,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的人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謚號忠介(瑞無子。卒時,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為斂。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明史》卷二二六)。
治學
海瑞一生的治學,以剛為主,因而自號剛峰,天下稱為剛峰先生。曾經說因此自從做縣官直至巡撫,所到之處力行清丈,頒行一條鞭法。意圖主張在於有利於老百姓,而行事不能沒有偏差。海瑞祖居在海南省屯昌縣新興鎮石峽村,東依海公山,地勢順山順水。石峽村現存有海氏世居遺跡,海氏家族祖墓四座,明始祖海公之墓(海答兒渡瓊始祖之墓)、皇明淑孺人吳氏墓(八世海一龍之墓)、十二世祖海見龍之墓、海忠介節母誥封太泰人謝氏墓(海瑞母之墓)。明嘉靖28年,海瑞回石峽村祭祖墓住了25天,耳聞目睹官軍殺黎族同胞,非常憤慨,為他後來寫《治黎策》、《平黎疏》提供了依據,海瑞的這兩篇奏疏,闡明處理民族矛盾的意義及方法,駁斥當時一些人的大漢族主義傾向,為海南民族團結以及改善黎族人民的地位誠心盡意,也是海瑞愛民思想的一個表現。海氏家族在當地向來行善施仁,後來出了一代忠臣海瑞,石峽村人民群眾對海氏家族素懷敬意。歷年來,每逢清明節期,人民帶著香燭紙錢,魚肉雞鴨等前往海氏家族進行拜祭,添土護墓。 海瑞祖居遺跡是當地人民群眾自動保護下才保存至今,不僅可供人們觀賞,在歷史研究上也有一定的價值。

教育
清官代表海瑞的母親和孟母一樣,也是個年輕的寡婦。她和年幼的兒子相依為命,在偏遠的海南島過著清貧苦悶的生活。她一手打造出了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清官符號。
海母和孟母一樣,深知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海瑞年幼時期,海母就讓他讀《孝經》、《尚書》、《中庸》等聖賢書,樹立儒家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而且,海母還粗暴地捏碎了小海瑞天真無邪的童心,剝奪了他作為兒童的游戲權利。她不讓小海瑞像其他孩子一樣,快樂地玩耍嬉戲,而是「有戲謔。必嚴詞正色誨之」。小海瑞只要冒出玩耍的念頭,就會遭到母親義正詞嚴的一通教育。所以,海瑞打小就不「戲謔 」,總是一本正經,老氣橫秋,甚至可能連笑都不會。在母親怪異極端的教育下,他形成了孤僻的心理,得上了自閉症,這導致他成人後也總是和別人相處不好。
海母用自己的強悍意志始終主宰著海瑞的精神世界,致使海瑞幾乎成了海母的精神翻版。在海母嚴於律己、嚴於律人的處世哲學中,有著明顯的自虐和他虐傾向。這種傾向,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嚴重的道德潔癖。
在海母殘酷的教育之下,海瑞始終不知幸福為何物,甚至還總是給身邊的人帶來不幸。他一生娶過三個老婆,納過兩個妾。
第一個老婆生了兩個女兒,因為和海母不合而被海瑞休了。
第二個老婆進門不到一個月,又因為相同的原因被趕出家門。
第三個妻子也在盛年之時十分可疑地暴死。而此前,他的一個妾也自殺身亡。海瑞的不幸婚姻和海母有著莫大的關系。孝子海瑞甚至到了三四十歲時還和母親同屋而睡。在海母的鐵腕之下,海瑞完全無法獨立。
海瑞軼事
海瑞逼死女兒之迷
1.故事
海瑞逼死5歲女兒的事情更是讓人不寒而慄。小女兒在飢餓之時,接受了一個男僕人給予的一塊餅,恰巧被父親海瑞看見了。
他破口罵道:「一個好女子怎能隨便地接受男人的東西呢?只有你餓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兒!」在此番羞辱之下,小女孩竟然鐵下心絕食七天,直至死去。
2.故事來歷
記載海瑞逼死女兒此事的有3本書,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沈德符後人沈振輯《野獲編外補遺》、周亮工《書影》。沈德符生於萬曆六年(1578年),海瑞萬曆十五年(1587年)死時,作者才9歲,他又怎麼知道具體的事情呢!而《野獲編外補遺》系沈德符後人沈振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輯成! 周亮工《書影》就更是不靠譜了,竟然詳細講述了海瑞如何逼死女兒的經過,周是清朝人,又怎麼會知道明朝的事情呢!只是根據《野獲編外補遺》胡亂想像而已!
《萬曆野獲編》只是明末筆記,作者自稱是聽別人說的,也就是說這是路邊社出品的八卦新聞。海瑞生平是否有這件事無任何證據,不論直接間接。當年海瑞買了肉(《萬曆野獲編》中並沒有記載是什麼肉,豬肉是後來創作關於海瑞的戲劇中人工添加的)都能傳的沸沸揚揚,被當時的官僚們當作批判譏諷海瑞而互相談論的時候,海瑞逼死女兒的事情卻被他們放過了呢?
[編輯本段]
作品一覽
上疏原文:
臣聞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稱其任,亦惟以責寄臣工,使盡言而已。臣請披瀝肝膽,為陛下陳之。
昔漢昔漢文帝賢主也,賈誼猶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責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雖有及民之美,將不免於怠廢,此誼所大慮也。陛下天資英斷,過漢文遠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節用愛人,使天下
貫朽粟陳,幾致刑措。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反剛明之質而誤用之。至謂遐舉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數年推廣事例,名器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人以為薄於夫婦。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陛下試思今日天下,為何如乎?
邇者嚴嵩罷相,世蕃極刑,一時差快人意。然嵩罷之後,猶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漢文帝遠甚。蓋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過,賴臣工匡弼。今乃修齋建醮,相率進香,仙桃天葯,同辭表賀。建宮築室,則將作竭力經營;購香市寶,則度支差求四齣。陛下誤舉之,而諸臣誤順之,無一人肯為陛下正言者,諛之甚也。然愧心餒氣,退有後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過於苛斷,是陛下之情偏。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諸臣徇私廢公,得一官多以欺敗,多以不事事敗,實有不足當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謂陛下厭薄臣工,是以拒諫。執一二之不當,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於過舉,而恬不知怪,諸臣之罪大矣。《記》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此之謂也。
且陛下之誤多矣,其大端在於齋醮。齋醮所以求長生也。自古聖賢垂訓,修身立命曰「順受其正 」矣,未聞有所謂長生之說。堯、舜、禹、湯、文、武,聖之盛也,未能久世,下之亦未見方外士自漢、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受術於陶仲文,以師稱之。仲文則既死矣,彼不長生,而陛下何獨求之?至於仙桃天葯,怪妄尤甚。昔宋真宗得天書於乾佑山,孫?#93;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桃必采而後得,葯必制而後成。今無故獲此二物,是有足而行耶?曰天賜者,有手執而付之耶?此左右奸人,造為妄誕以欺陛下,而陛下誤信之,以為實然,過矣。
陛下將謂懸刑賞以督責臣下,則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而修真為無害已乎?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用人而必欲其唯言莫違,此陛下之計左也。既觀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同心,今為戮首矣。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官戶部者至今首稱之。然諸臣寧為嵩之順,不為材之逆,得非有以窺陛下之微,而潛為趨避乎?即陛下亦何利於是。
陛下誠知齋齋無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與宰相、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之積誤,置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間,使諸臣亦得自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於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憂不治,萬事何憂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釋此不為,而切切於輕舉度世,敝精勞神,以求之於系風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臣見勞苦終身,而終於無所成也。今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臣不勝憤恨。是以冒死,願盡區區,惟陛下垂聽焉。
翻譯:
臣聽說君主是天下臣民萬物的主人,其責任最為重大。要將國家治理好,也只有委託大臣們,使大臣們提出治理國家的建議。臣請求竭誠所見。直所欲言,為陛下陳說。
從前漢文帝是賢良君主,賈誼還痛哭流涕而上疏言事。並非是苛刻責備,只因漢文帝性格仁慈而近於柔弱,雖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還是難免於怠廢,這是賈誼所大為顧慮的。陛下天資英明傑出,超過漢文帝很遠。然而漢文帝能充分利用他的仁義,做到勤儉節約,寬厚愛人,使天下錢糧豐富,幾乎達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則銳意精心治國時間不長,就被狂妄想法牽涉過去,反而把剛毅聖明的本質誤用了。以致說遐舉可成,一心一意學道修行,傾盡民脂民膏,用於濫興土木工程,二十餘年不臨朝聽政,使得法律綱紀已經廢弛了。數年來賣官晉爵推廣開綱事例,毀壞了國家名器。二龍不能相見(指嘉靖帝聽信方士的讒言,天子之間不能互相見面),使得人們認為您不顧及父子親情。因猜疑而誹謗殺戮污辱臣下,人們認為您不顧及君臣之情。享樂在西苑不返回大內,人們認為您不顧及夫妻之情。官吏貪污驕橫,百姓無法生活,水旱災害經常發生,盜賊滋生。請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麼樣子?
近來嚴嵩被罷免了內閣首輔的職位(明代沒有丞相制度,而當時內閣的權利可與丞相比肩,故當時普通稱內閣首輔為相),嚴世蕃受到了嚴刑的懲罰,一時人心大快。然而嚴嵩被罷官之後國家的情況還和嚴嵩未擔任首輔之前一樣而已,世道並不十分清明,離漢文帝時的國富民強還差很遠。因為天下人對陛下心存不滿已經很久了。古代君主有過失,依靠大臣扶正補救。現在竟然修齋建醮,大都前來進香、奉送仙桃天葯,大家一塊奉辭上表祝賀。建築官室,則竭盡全力去實施;購買香料珍寶,則派人四齣尋求。陛下做錯誤的事,而諸臣都跟著錯誤地順從,沒有一個人肯為陛下端正言論,阿諛奉承得太過分了。然而心中慚愧膽氣空虛(指群臣),私下裡又有議論怨言,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沒有不顧自己家的,內外臣工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的如同磐石一樣的人。一心一意學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過分的苛斷,是陛下的情偏。然而說陛下連家也不顧,合乎人情嗎?諸臣徇私廢公,得一官職多因欺詐失敗,多因不做任何事情敗,實在有不能使陛下滿意的人。其實不然,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爾不相遇合造成的,而選說陛下憎惡卑薄臣工,因此拒諫。因一二個不合意。就懷疑千百個都這樣,使陛下陷於有過失的舉動中,而安然處之而不知怪,諸臣的罪惡太大了。《禮記》中說:「在上君主有疑心則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懷奸詐難知其心則在上君治理勞苦。」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而且陛下的失誤很多了,具體表現在齋醮(指的是廟宇建醮前需舉行的齋戒儀式)上。齋醮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自古聖賢留給後人的訓條,修身立命的說法叫「順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了,沒有聽說過所謂長生不老的說法。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是聖人中的典範,沒有能長久在世,之後也沒有見過有方士能從自漢、唐、宋活到現在的。陛下接受陶仲文傳授的道術,並因此將其尊為師。陶仲文已經死去了,他都沒有長生,而陛下憑什麼能實現呢。至於仙桃、天葯,就更為荒謬了。從前宋真宗得天書於乾佑山,孫爽說:「天如何能說話呢?豈能有書。」桃子一定是採摘後才能得到,葯一定是炮製以後才能成。現在無故獲得這二個東西,是有腳而能走嗎?說「天賜給的」,是上天用手拿著而交給您的嗎?這是左右姦邪的人,製造荒唐離奇的事用來欺騙陛下,而陛下去錯信了他,以為確實這樣,太過分了。
陛下又要說標明刑罰獎賞用來督責臣下,則分別職掌治理有人,天下沒有不可治,而學道修行為無害己嗎?太甲說:「有違背你心意的話,一定要考慮它的合理性,有投合你心意的話,一定要考慮它的不合情理性。」用人而一定要他一句話也不違背,這是陛下的錯誤判斷。就好比嚴嵩,他主持政務時,有一點不順從陛下的嗎?過去投合你心意的人,現在已經被砍頭了。梁材遵守正道堅守職責,陛下認為是叛逆的人,歷來名聲都很好,現在在戶部做官的人還在稱贊他。然而諸臣寧可學習嚴嵩的順從,也不敢仿效梁材的抗爭,難道真沒有窺測陛下的細微好惡、而暗暗作為趨吉避凶的人嗎?就是陛下又從這些人當中得什麼好處呢?
陛下的確知道齋蘸沒有好處,只要翻然改悔,每天臨朝聽政,和宰相、侍從、言官等人,講論天下利害,雪洗數十年以來的積累的錯誤,置身在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聖賢君主的行列,使諸臣也得以自己洗凈數十年阿庚奉承君主的恥辱,置身於皋陶、夔龍、伊尹、傅說等賢明輔臣的行列中,治理天下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這只是在陛下的一念之間而已。放下這些不做,而急於羽化登仙,枉費精神,用來追求虛無飄渺、茫然不可知的領域,臣認為這樣會勞苦一輩子,而最終將一無所成。現在位高權重的大臣為保持自已的官位而喜歡阿諛奉承,人微言輕的大臣害怕治罪而不敢說話,臣制止不住自己的憤恨。因此冒著生命的危險,願意竭盡誠摯之情,希望陛下聽取。
[編輯本段]
史籍記載
海瑞,汝賢,瓊山人。舉鄉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令老僕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日:「昨聞海瑞為母壽,市肉二斤矣。」宗憲子過淳安,怒驛吏,倒懸之。瑞日:「囊胡公按部,令所過無供張。今其行裝盛,必非胡公子。」發橐金數千,納之庫,馳告宗憲,宗憲無以罪。
隆慶元年,徐階為齊康所劾,瑞言:「階事先帝,無能救於神仙土木之誤,畏威保位,誠亦有之。然自執政以來,憂勤國事,休休有客,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鷹犬,博噬獸類,其罪又浮於高拱。」人韙其言。
歷兩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屬吏憚其威,墨者自免去。有勢家朱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瑞銳意興革,請竣昊淞、白峁通流入海,民賴其利。素疾大戶兼並,力摧豪強,扶窮弱。貧民田入於富室者,率奪還之。徐階罷相里居,按問其家無少貨。下令飆發凌厲,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鄉以避。又裁節郵傳冗費。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頓,由是怒頗興。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勤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瑞撫吳甫年半歲。小民聞瑞去,號泣載道,家繪像寺祀之。——《明史·海瑞傳》
[編輯本段]
歷史評價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同樣也在官場上得罪了很多人。在南京當吏部尚書時就被民眾稱贊甚至拿他的畫像當門神。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對海瑞的評價: 「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梁」,入骨三分。

熱點內容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