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個人法益

刑法個人法益

發布時間: 2024-10-19 01:37:33

❶ 個人專屬法益是什麼我國刑法中個人專屬法益有哪些

法益可以分為個人專屬法益(如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非個人專屬法益(如財產)。刑法理論通說認為,同種數罪原則上不並罰。最近張明楷教授撰文指出,根據一罪一刑以及罪刑相適應原則,同種數罪原則上應並罰,在存在多個法定刑幅度、不並罰也能做到罪刑相適應時,也可以認定為加重情節而不並罰。

個人專屬法益中的專屬是指為某人,某物或某事所特有的物品或特徵。也就是說在該對象上這種物品能發揮最大作用,或者這種特徵最為明顯,甚至是唯一的。常見於文學作品,游戲,人物特徵等。

個人專屬法益是指專門為某種人設置的法益。其中,個人專屬法益包括:生命、身體健康、人身自由、名譽和隱私。

兩者的簡單區分標准:該法益能否轉移。可以轉移的是財產法益,反之亦然。財產可以轉移,非專屬法益,而性自主權不可轉移,所以是個人專屬法益。

❷ 我國刑法分則罪名是如何分類的

大陸法系刑法理論通常將刑法體系依據其侵犯的法益類型劃分為幾個核心部分:國家法益社會法和個人法益。在個人法益的范疇下,又進一步細分為生命、身體、自由和財產等多個子類別。


我國刑法研究的主流觀點沿襲了這一劃分,但主要依據刑法典中罪名的同類客體進行分類。我國刑法典的結構特點是將具體罪行分為十個大類,每類罪行對應一章,順序如下:



  • 危害國家安全罪

  • 危害公共安全罪

  •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 侵犯財產罪

  •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 危害國防利益罪

  • 貪污賄賂罪

  • 瀆職罪

  • 軍人違反職責罪


這種分類法有助於理解和分析不同類型的犯罪行為,以及它們對社會和個人的潛在影響。

❸ 專屬法益和非專屬法益

法律分析:專屬法益和非專屬法益分別如下:
1、專屬法益是指凡為特定人所固有與其人格不能分離的法益,人的生命、自由、身體、名譽、信用、貞操等;
2、非專屬法益是指凡一般人都可享有而與其人格可以分離的法益,如財產方面的法益;
3、法益可以分為個人專屬法益和個人非專屬法益。犯罪的本質是侵犯法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❹ 刑法中的法益怎樣理解

在刑法的宏觀視野中,法益如同法律的守護之盾,它代表的是社會公正與秩序所不可或缺的權益。法益的侵害並不僅僅局限於實際的損害,而是觸及了潛在的風險與影響。當一個行為看似未造成直接損失,但其潛在的危險足以威脅到法益,即使由於行為者的手段或工具認知失誤而未引發實際後果,這也被視為對法益的侵犯。


法益的定義,是刑法所關注的核心,它涵蓋了公民的生命、健康、財產、名譽,乃至社會公共利益。當這些利益受到威脅,刑法便介入並確立相應的罪行和處罰,以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秩序。例如,意圖實施盜竊,即使最終未得逞,其行為本身就構成了對財產法益的潛在侵犯,因為這種行為的風險已經對社會秩序構成了威脅。


理解法益的關鍵在於,它不僅僅是對已發生的損害的反應,更是對潛在風險和未來可能的危害的預防。在刑法的考量中,行為的意圖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同樣重要,即使行為人並未直接造成損害,但其行為的危險性已觸及法益,這就構成了法益侵害。因此,法律對法益的保護不僅局限於結果,而是延伸到了行為的實質和可能的後果。


總的來說,法益在刑法中的角色是多元且深遠的,它揭示了法律對社會價值的守護和對公正秩序的維護。對法益的侵犯,無論形式如何,都應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以確保每個公民都能在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生活。

❺ 什麼叫超個人法益還有刑法新派的決定論怎麼解釋

不好意思超個人法益不大清楚,但是我猜測應該不外乎兩個,一個是非直接屬版於個人的,是社會集體乃權至國家利益相關的法益,第二是雖然也屬於個人的法益,但是同時具有社會意義,因而超出個人利益的范疇。純粹猜猜。
新派的決定論是和舊派的自由意志論相對立的,自由意志論強調人都有意志自由以選擇自己的行為。而決定論強調個人的意志實際上是不自由的,人的意志行為都取決於社會環境的作用。決定論是和新派關注社會效應的一系列理論相匹配的。

❻ 我國刑法中個人專屬法益有哪些

以人的合法利益為中心對刑法第338條的解釋是合法的、合理的。我國刑法學界的折衷主義觀點是德國的個人法益觀。折衷主義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理論定位。在環境犯罪法益的選擇上,德國刑法學者普遍認為,法益對人的利用和價值來自於人,應當堅持人本主義的觀點,這相當於我國現行刑法學者存在的以人為本的法益觀。

要注意刑法立法的規製取向,這不利於我國刑罰體系的優化。目前,學界關於“積極刑法觀”的觀點實際上是通過刑事制裁的泛化來達到社會治理的效果,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觀點;如果不調整處罰制度,輕率主動地定罪,將導致社會治理成本急劇上升,社會矛盾激化等負面效應。如何合理運用法律工具解決各種經濟社會問題,一直是社會治理的核心問題之一。然而,通過擴大刑事制裁來解決問題的意圖適得其反。為了治理社會,我們在刑法立法上應該始終保持謹慎。

熱點內容
行政法包含那些法 發布:2024-10-19 04:19:59 瀏覽:409
深圳新交通法規安全帶 發布:2024-10-19 04:13:40 瀏覽:919
合同法264 發布:2024-10-19 04:06:03 瀏覽:774
大連中院法官名冊 發布:2024-10-19 03:37:33 瀏覽:553
婚姻法解釋三第3條 發布:2024-10-19 03:29:08 瀏覽:892
林鴻潮行政法題目2016 發布:2024-10-19 03:17:46 瀏覽:806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 發布:2024-10-19 03:07:14 瀏覽:658
民營企業offer法律效力 發布:2024-10-19 03:06:36 瀏覽:941
車子沒過戶只寫了一份協議請問起法律責任 發布:2024-10-19 02:50:28 瀏覽:378
地區法院 發布:2024-10-19 02:23:49 瀏覽:757